古代刻苦读书的故事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39724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b.png)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
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关于读书求学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表达了古人对于学问的渴望和对知识的尊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故事:
1.苏秦背剑:苏秦为了学习六国的语言,克服重重困
难,带着剑背对树木读书,每当昏昏欲睡时剑尖刺
激他,这使得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了著名
的纵横家。
2.孔子涉河:孔子在求学道路上不畏艰难,曾在涉河
时失去书籍,但他并未气馁,继续追求学问。
3.陈抟老莱娱亲:南宋时期陈抟为了读书,即使在父
亲丧礼期间也不忘学习,他一边扮演丧子之痛一边
偷读书籍。
4.鲁迅“砍柴”:鲁迅小时候学习非常刻苦,有一次为
了读书,他误将看家护院的木人“砍”了,因为他
全神贯注于书本。
5.孙敬读书:东汉孙敬读书非常专注,每次读书必定
闭门不出,他的妻子曾经在门外哭泣,他却浑然不
觉。
6.卧冰求鲤:汉代贫困学子孟尝君为了求取一本书
籍,没有足够的钱来换取,冬天跪在冰上求学,渔
夫感动,最终将鲤鱼赠予他。
7.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比较偏向于传说,精卫是炎帝
的女儿,化为一只鸟,不断地取石块和树枝投入大
海,以填平东海。
虽然不是关于读书,但这个故事
常被引用来比喻学习的坚持和毅力。
8.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个故事来自三国时期
的廖化,原本是一个马夫,但他通过自学成为了一
名有才干的将领,最后在刘备北伐时担任先锋。
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人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励了无数后来者。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故事9篇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故事9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862e4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1.png)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故事9篇古代名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篇1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篇2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
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
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
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
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
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
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
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
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
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
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
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
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7个优秀6篇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7个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7a2a4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a.png)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7个优秀6篇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篇一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篇二宋濂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是我国明代一位学者。
他生平著述极多,除了主修《元史》外,还著有《浦阳人物记》、《宋学士全集》等。
当时印刷术虽已发明,但是书的价钱很贵,一般人买不起,更买不起很多的书。
宋濂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归还。
大冷天,砚水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他还是赶着抄写,抄完了立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日子。
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在自己没有书的情况下,也能读到很多书。
我国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当时虽然有私人讲学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镇没有好老师。
有关古人刻苦读书的十大故事
![有关古人刻苦读书的十大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a11134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4.png)
有关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牛角挂书:主人公是唐代的李密。
他听闻包恺在缑山,便骑着牛前去拜访。
途中,他将一卷《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
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看到后,觉得他非常勤奋,便与他交谈,对他的见识感到惊奇。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勤奋读书,也用“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汉朝的朱买臣,家境贫寒,靠砍柴卖柴维持生活,但他热爱读书,经常一边背着柴薪,一边在路上诵读。
他的妻子觉得这样很丢脸,多次阻止他,但朱买臣依旧坚持。
后来他五十岁时才拜为会稽太守。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西汉的倪宽,幼时家中贫穷,上不起学,就在郡国学校伙房帮忙做饭以求得学习机会,还时常做短工。
下地干活时,他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研究。
他勤学好问,得到了欧阳生、孔安国等学者的教导,在经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后来被郡国选诣为博士。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4.凿壁偷光:西汉的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居家有蜡烛,光亮却照不到他家。
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家的光亮照在书上,以此来读书。
后来匡衡成为了一代大学问家,这个故事也用来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
5.囊萤映雪:“囊萤”说的是晋代车胤,他自幼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晚上,他看到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便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白绢口袋里,吊起来当作灯用,以此勉强看书。
“映雪”讲的是晋代孙康,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
一天半夜,他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光。
于是他不顾寒冷,立即起身借着雪光读书。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抓紧时间读书,最终学识突飞猛进。
这两个故事合成“囊萤映雪”,用来比喻贫士苦读。
6.悬梁刺股:“悬梁”是东汉孙敬的故事。
他闭门从早读到晚,很少休息,到了半夜容易打瞌睡。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99dc1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d.png)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导航灯,不断指引我们前进,那么从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中,大家读懂了什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大全7篇,以供大家参考!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一)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夫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由于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力量。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特别珍贵的,有书的人不愿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季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经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焦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方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二)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慧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很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19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08fd4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d.png)
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古代刻苦读书的人物故事
![古代刻苦读书的人物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653caf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d.png)
古代刻苦读书的人物故事
古代刻苦读书的人物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匡衡:匡衡是一位汉朝时期的学者,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读书,但是由于家庭贫困,没有条件就读。
于是,他用墙壁的裂缝来借光,利用微弱的光线读书。
最终,匡衡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
2. 司马迁:司马迁是一位汉朝时期的历史学家,他因为替李陵辩护而遭受刑罚,出狱后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司马迁在狱中读了许多书籍,最终写成了《史记》这一伟大的历史著作。
3. 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
据说,他每天读书到凌晨,并且特别喜欢读《左传》和《史记》等书籍。
4. 玄奘:玄奘是一位唐朝时期的佛教学者,他前往印度取经,带回了许多佛教经典和文化著作。
玄奘在读书过程中,曾经徒步行走数千里,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毅力和专注力。
5. 鲁迅:鲁迅是一位清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自幼就非常喜欢读书。
据说,他每晚读书到深夜,并且特别喜欢读历史、文学和哲学等书籍。
鲁迅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思考,为自己的文
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专注力,就可以在古代艰苦的读书环境中取得成功。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https://img.taocdn.com/s3/m/f93f197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6.png)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1.苏秦刺股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家乡。
回家后,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亲连话都不跟他说,大家还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
苏秦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决心发奋读书。
每当读书犯困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来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无,接着认真读书。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2.韦编三绝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作品解说《周易》。
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开。
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形容勤奋读书。
3.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却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读书。
后人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表示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向别人请教而得到好处。
4.买臣负薪朱买臣家境贫寒,靠上山砍柴、卖柴度日。
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书摊开,放在树下,一边砍柴一边读书。
砍好柴,挑柴回家时,他就把书放在柴担的前头,边走边读。
汉武帝时期,他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得到了严助的推荐,做了大官。
5.带经而锄倪宽小时候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
他就在一个学校的伙房里帮忙烧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
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
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
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
后来,他又拜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为师。
所以,他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6.临池学书张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书法家。
古代苦读的故事
![古代苦读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567c3a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9.png)
古代苦读的故事
在古代,读书人的修养和学识是非常受到重视的。
他们通过苦读,不断钻研经典,以求得更高的境界。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古代苦读的故事。
故事一,苏轼的苦读之路。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都在苦读之中度过。
他小时候就开始用功读书,每天早起,晚睡,勤奋苦读。
他经常熬夜读书,有时候读到天亮。
他的母亲常常担心他的身体,但苏轼却认为,只有通过苦读,才能有所成就。
他的苦读最终使他成为一代文学大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故事二,朱熹的刻苦钻研。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儒学大家,他也是一个刻苦钻研的读书人。
他小时候就对经典着迷,经常整夜不眠地钻研经书。
有一次,他为了弄懂《孟子》,整整研读了三个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他的刻苦钻研使他成为了一代儒学大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三,李白的孤独求学。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求学之路也是充满了苦读和孤独。
他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四处游学,以求得更多的知识。
他常常一个人独自在山林中苦读,有时候甚至数日不归。
他的孤独求学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代诗仙,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些古代苦读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刻苦钻研,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继承古人的精神,努力苦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30篇)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3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35bb5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b.png)
形容勤学的典故。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东⾥⼈也。
⽗为⾥监门。
使温舒牧⽺,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写书。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
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徐严终王贾传》:“买⾂字翁⼦,吴⼈也。
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担束薪,⾏且诵书。
其妻亦负戴相随,数⽌买⾂⽏歌呕道中。
买⾂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买⾂笑⽈:\\\'年五⼗当富贵,今已四⼗余矣。
⼥苦⽇久,待我富贵报⼥功。
’”此典⼀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
有时,此典也⽤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活。
13.带经⽽锄 形容⽣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语出《汉书·公孙弘、⼘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都养(为弟⼦们做饭),时⾏凭作(有时还要下地⼲活),带经⽽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地勤奋读书。
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不绝吟于六艺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者必钩其⽞(成语“提要钩⽞”出处)。
贪多务得,细⼤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都这样坚持)。
先⽣之业可谓勤矣。
” 15.⼗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
语出⾦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狭隘,⽌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
⼈仕或守⼗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学养⽣。
故当时有云:\\\'古⼈谓⼗年窗下⽆⼈问,⼀举成名天下知;今⽇⼀举成名天下知,⼗年窗下⽆⼈问也。
’”后⼈便以“⼗年窗下”、“寒窗⼗载”、“寒窗之下”、“⼗载寒窗”、“灯窗⼗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
十个勤学苦读的故事
![十个勤学苦读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2f2cfa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d.png)
十个勤学苦读的故事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人勤学努力的故事
![古代人勤学努力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c8e4a3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5.png)
古代人勤学努力的故事
古代人勤学努力的故事有很多:
1.孔子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放弃学习。
他晚年
读《易》,编竹简的牛皮带子都断了三次。
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形容孔子勤奋读书的精神。
2.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家的墙,
借着透过来的烛光苦读。
后人用“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3.车胤囊萤夜读: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晚上没有油灯供他读
书。
为了维持正常的学习,他捕捉了很多萤火虫,放在一个用白布做的小
袋子里,挂在案头。
借助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车胤得以在黑暗中继续
学习。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勤奋读书的人。
4.孙康映雪读书:孙康也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学者。
冬天,大雪纷飞,积雪的
亮度可以让他借着这天然的光源继续读书。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映
雪读书”,比喻读书刻苦勤奋。
5.苏秦刺股悬梁:苏秦年轻时经常读书到深夜,困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
腿,痛感能让大脑保持清醒。
这就是“刺股悬梁”的故事,形容为了发奋学习而采取的自虐行为。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古代人勤学努力的精神风貌,他们不畏艰辛、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6e64b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e.png)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一)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口袋,抓了许多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外面十分明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里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二)王充博览群书王充是东汉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可是他家里非常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
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读起来。
一翻开书,他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双眉紧蹙。
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一家书坊去读。
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所有书坊里的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三)悬梁刺股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
这样,每当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后来,孙敬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_故事大全
![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_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d898ff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2.png)
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使人思维活跃,聪疑智慧;读书,使人豁然贯通,柳暗花明;读书,使人博学多识,学富五车;读书,使人无忧无虑,回味无穷;读书,使人思想查上翅膀,感情淀放花蕾。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篇一:诚实好学的宋濂明朝著名的学者宋濂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
但那时由于家里穷,买不起书,所以每一次都是从别人家里借书来读。
而每次借书,他都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本好书,越读越爱读,便决定把书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便连夜抄书。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
夜深了,母亲见他仍伏案抄书,便心疼地劝道:“孩子,都深更半夜了,天又这么冷,天亮再抄吧。
别人又不是急等这本书看。
”宋濂说:“不管别人等不等书看,到期限就要还,我不能说话不算数。
如果我失信于人,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那么,我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了见面日期。
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山遍野一片白色,西北风还猛烈地刮个不停。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拉住他问:“儿啊!你这是要去哪里啊?”宋濂回答说:“我去向老师求学啊,这不是早就约好的吗?”“可是这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也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样一件旧棉袄,根本抵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母亲心疼地劝宋濂。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错过跟老师约定的日期,这就是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说完,宋濂就冒着风雪上路了。
当宋濂赶到老师家里时,老师不住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后来,求学的宋濂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篇二: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25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2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3c6be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3.png)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1、借月读书南北朝时的任末、江沁及宋朝陆游的祖父陆佃,这三人的少年时代都曾有借月之光读书的勤学事迹留传於世。
特别是江沁,为了追赶西斜的月光,竟捧著书本爬上屋顶再继续看下去。
2、负薪读书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3、牛角挂书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
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
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
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
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4、映雪苦读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
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5、韦编三绝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
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bull;孔子世家》)。
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6、目不窥园此典故是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
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
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bull;董仲舒传》)。
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7、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8、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故事
![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d3e2a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9.png)
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故事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故事有:1、囊萤映雪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
2、悬梁刺股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他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
最终成为当世大学者。
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最后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
3、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不要报酬。
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
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
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4、焚膏继晷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5、孙康映雪孙康年轻的时候家中贫穷,但是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天晚上下雪了,酷爱读书的孙康当时就想:既然这么亮,能不能看书呢?他回屋取出书来一试,果然能看得清。
于是,孙康顾不上屋外的寒冷,天天晚上坚持在雪地里看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大学问家。
6、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
太夫人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致力读书。
7、负薪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8、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因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祖逖闻鸡起舞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匡衡凿壁借光
译文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映雪囊(ná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D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B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司马光读书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他把圆木头叫“警枕”。
苏步青刻苦学习的故事
苏步青,1901年生,我国著名数学家、学者,曾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那时他想,这辈子肯定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恰好,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苏步青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想不到,那位公子没学好,苏步青却因此学到不少知识。他的叔叔见他这么想学习,便拿出钱,说服苏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小学去读书。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在小学的第一个学期,苏步青考了个倒数第一名,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热忱地鼓励他。这使苏步青大受感动,决心发愤图强。真下了决心,情况就不一样了,从第二学期起一直到大学毕业,他每学期都考第一。
苏步青是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典范。他从小学起,就抓紧时间读了好多好书。进初中后,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师一看,那写作方法,很像是古代著名的《左传》的写法,便怀疑这是不是苏步青自己写的。上课时,老师要考考他,随便点了《左传》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说说写的是什么。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错地把那篇文章背给老师听。这使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原来,他读《左传》读得能够背出来了!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