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考试班级:中文131、教育2014班等)
使用教材: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
1. 了解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历史发展脉络。

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缉捕,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生产劳动起源论
❖教育历史发展脉络:一·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
二·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三·未来教育
现代社会的特点: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民主化全民化教育权利平等化信息多元化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如《论语》一书,就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等书中
2 教育学的独立:1632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似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筒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哲学家康德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3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社。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德国教育家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杜威所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939年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出版
1972年苏联连续出版了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几本系列著作。

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2.了解人的发展含义,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掌握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发展含义:一种是把它与特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

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二,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第三,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第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①知识的认知价值;②知识的能力价值;③知识的陶冶价值;④知识的实践价值。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 3.了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2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了解教育目的概念及其功能,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掌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掌握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教育目的实现的要求。

❖教育目的概念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 2.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定向作用②调控作用③评价作用从总体上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引领和激励受教育者起着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
自知书达理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1)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佩斯泰洛齐
2.社会本位论1)代表人物:柏拉图、赫尔巴赫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既各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概念,主要包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

包括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含义。

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形成日益造就了人类丰富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也具有全面性,从而彻底摆脱“物的依赖性”阶段人发展的片面性和有限性。

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针对旧式分工和异化劳动对个性的压抑,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人自身中自然潜力的充分发挥;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人需要的相对全面和丰富;个人的精神道德观念和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发挥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与自由发展相统
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①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点。

②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③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
教育目的实现的要求:(自己找)
5.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了解学制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掌握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原始时代,社会处于混沌的未分化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没有产生专门的教育,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教育制度。

(2)进入古代阶级社会后,由于社会的分化,教育也开始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于是就产生了古代学校,后来还出现了简单的的学校系统,因而也就产生古代教育制度。

由于古代学校只培养少量的剥削统治人才,不培养广大的生产劳动者,具有脱离生产和脱离劳动人民的性质,决定了基内容反映科学和技术的东西很少,从而决定了古代教育制度的简略性、非群众性和不完善性。

它表现在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和年限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相互衔接不紧密。

我国古代教育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出现。

(3)现代教育制度则不然,它是随着现代学校的发展、分化和扩充而发展起来的。

现代学校则有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是社会进一步发展、分化的结果。

现代学校不培养政治统治人才和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它还培养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文化教育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众多的有文化的生产工作者。

就是说,现代教育制度不但有阶级性和等级性,而且有生产性和科学性,它要为生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结构上的多类型和多层次特点。

教育制度在当代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它已由过去单一的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发展成为当代的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为主体,包括幼儿教育系统、校外儿童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的庞大的体系,它的发展方面是终身教育,这在发达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制类型及其特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美国单轨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

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

了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自己找吧)
掌握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了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p122
6.了解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了解教师劳动特点、价值与角色,理解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掌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与阶段。

掌握学生的本质特点,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1)教师的“角色丛”;
教师角色丛是指与教师特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第一,“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

第二,“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第三,“管理者”的角色。

第四,“心理调节者”的角色。

第五,“研究者”的角色。

职业特征:
教师劳动特点:1. 复杂性:(1)劳动目的和任务是复杂2)劳动对象是复杂的(3)劳动方式是复杂的2..创造性:(1)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3)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
3.示范性: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

通过示范的烦恼更是去影响学生。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4.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通过教师的劳动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今天的劳动付出,若干年后才能见到效果。

5.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6.集体性和个体性:教师劳动的过程具有个体性,而劳动的结果又具有集体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1)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老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

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继往开来的传递者和传播者。

教师的工作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其次,教师的劳动也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发展善如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地他所受的教育,取决于教师的劳动。

没有教师的劳动,年轻一代就不可能有他们个人的幸福和前途。

(2)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贡献。

其次,老师的劳动也集中表现在,教师劳动比一般劳动者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

教师的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此外,教师劳动还能得到一般劳动者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教师的乐趣来自学生平日的进步,来自桃李满天下,更来自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教师劳动的角色:
理解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有学者认为,未来教师专业素养(1)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2)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3)具备三种新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作为教师则要从发现自己“还不完善”出发,严
于律己,为做一个好老师而不断进取与超越。

教师的素养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
第一,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第三,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第四,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教师应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应有科学、正确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不出知识性的错误。

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第一,教育理论素养。

第二,教育能力素养。

第三,教育研究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

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拨的毅力等。

教师专业的培养与提高:
1、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3、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第一,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

第二,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与阶段:
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

学生的本质特征
(一)学生具有主体性的人
(1)选择性(2)自主性(3)创造性
(二)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本质特点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1 尊师爱生 2 民主平等3 教学相长
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一是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二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课上关注学生,课后关爱学生
心要“诚”脑要“灵”嘴要“勤”手要“平”
3对学生要有研究4让学生当主人5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7.了解广义狭义课程含义,理解课程的表现形式,理解课程类型,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和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了解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课程含义: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3)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4、从学生修习的角度看,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5、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3.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具体目标:P154 课程设置:P157
8.了解教学概念,理解教学地位与意义、教学的任务,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理解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基本规律),掌握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理解教学地位与意义: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

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教学的任务。

①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②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以师生教授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二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问题(探究教学)
1)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第一,引起求知欲。

教学应从诱发与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引导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

第二,
感知教材。

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

第三,理解教材。

把所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第四,巩固知识。

第五,运用知识。

第六,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2)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第一,明确问题。

第二,深入探究。

第三,作出结论。

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5)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关系
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3、直观性、
4、启发性、
5、循序渐进、
6、巩固性、
7、发展性、
8、因材施教
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发4练习法5演示法6实验法7实习作业法8讨论法9研究法
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2班级上课制3道尔顿制4分组教学制5特朗普制
班级授课制的含义、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

特点:
⒈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

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⒉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⒊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

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优越性:
⒈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⒉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⒊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⒋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⒌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⒍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局限:
⒈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⒉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⒊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⒋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⒌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