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发展史和诺贝尔化学奖

合集下载

中国有机化学发展史

中国有机化学发展史

中国有机化学发展史
中国有机化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有机化学领域还相对较
落后,大部分研究依赖于外国进口的有机化学品和技术。

然而,随着中国国内环境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推动,中国有机化学开始逐渐起步。

以下是一些中国有机化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和人物。

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有机化学的起步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的有机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
学术界,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较多,一些优秀的有机化学家如章太炎、李约瑟等开始崭露头角。

但由于条件有限,中国的有机化学研究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949年-1978年: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科学研
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学者开始在有机化学领域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国内有机化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相继成立。

在这一时期,中国有机化学家陆续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如黄昆在天然产物合成研究方面的贡献。

1978年至今:中国有机化学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有机化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资
源和机会,国内有机化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涉及到有机合成、催化反应、绿色化学等多个方面。

中国的有机化学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一些中国有机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总结来说,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蓬勃发展等阶段,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随着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中国在有机化学领域会有更加辉煌的发展。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文章标题: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奖内容及其意义一、获奖内容回顾1996年,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科尔、罗伯特·库尔和日本科学家岛崎透。

他们因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这个年份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内容围绕着重要的有机合成化学反应——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

在当时,有机合成化学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发展给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三位获奖科学家在此领域的突出贡献,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意义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工具,它可以在化学合成过程中实现对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合成。

这种合成方法的发展,不仅对于有机合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医药、农药、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研究,我深有感触。

这项研究让我认识到了化学合成技术的重要性,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化学科学领域的广阔和深奥。

三位获得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我打开了化学科学领域的新世界,深刻地启发了我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奖内容是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突出贡献,这一主题对于化学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顾这一主题的研究历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结晶,也能深刻理解到其对化学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

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科学家们在此领域做出更多的开拓性工作,推动化学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上就是对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奖内容的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希望能为您带来深刻的了解和启发。

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科学家的获奖成果,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在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有机合成相关的诺贝尔化学奖介绍

与有机合成相关的诺贝尔化学奖介绍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理由:“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
22
学术贡献
• 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 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 在一起,但碳原子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采用钯 催化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使碳活化。 • 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 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以在此领域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有机反应很多。 比如Heck反应、Negishi反应、Suzuki反应、Stille反应、 Kumada反应、Sonogashira反应、Hiyama反应
以改进反应产率, 发现Sonogashira偶联反 应
• 在生物医学上,将荧光染料与 DNA碱基偶联时用 到的正是Sonogashira偶联反应。这对自动DNA 测序和阐明人类基因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31
Negishi反应
Negishi 反应就是有机锌 、锆 、铝等化合物在零价 钯催化下的芳基化、烯基化反应。
2010年.Heck,Negishi,Suzuki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获奖。
14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1年10月10日宣布,本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他们是:
美国孟山都公司 威廉 S.诺尔斯
日本名古屋大学 野依良治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夏普雷斯
15
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贡献。
4
Childhood
• 1928年7月12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 黎巴嫩基督教移民家庭. • 当他八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和他 的母亲,哥哥,两个姐姐,阿姨和叔叔生

从诺贝尔化学奖看化学史发展

从诺贝尔化学奖看化学史发展

中国化工报/2003年/10月/27日/从诺贝尔化学奖看化学史发展———访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任定成李晓岩 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不久前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此次诺贝尔化学奖对于化学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化学对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在日前召开的第八届全国化学哲学暨化学史学术研讨会上,记者采访了从事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研究的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任定成教授。

记者:任教授,您多年从事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的研究,请您从这一角度谈谈诺贝尔化学奖的意义。

任定成:历史上大多数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都是由于其贡献巨大,成就显著,因此在揭晓之前,往往已被猜中或看好,评奖结果也是意料之中,这次的诺贝尔化学奖也属这种情形。

以前的诺贝尔化学奖主要颁发给了结构化学、化学反应规律和机理的研究、关于元素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新的化学研究手段的发明等领域。

纵观20世纪以来历届的诺贝尔化学奖,不难看出,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大体反映了20世纪主流化学发展的历史,而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就则更多地反映了化学家们的研究进入了生命过程化学。

生命过程化学的基础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学,但已不单纯是传统的有机化学,它是新领域。

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的研究是将生物学、生命化学结合在一起的。

本届化学奖的颁发预示着未来化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在今后50年里,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和别的学科结合在一起,更多地渗入到生物化学过程中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

记者: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化学工业在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应对环境污染负很大责任。

对此您是怎么看的?任定成: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

著名科学家费曼说过,如果说自然科学是打开自然界奥秘的钥匙,那么人文社会学就是这把钥匙的使用说明书。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汇总.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汇总.

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 定 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 F. 哈伯(德国人) 1919年 未颁奖
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国人) 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6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 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 H.O. 维兰德(德国人)
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 结构
1928 A. 温道斯(德国人)
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 A. 哈登(英国人) 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 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 1931
西蒙诺夫【苏联】(N.N.Semyonov) 对动力学理论和链反应的研究
1957 塔德【英国】(A.R.Todd)
对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等的研究
1958 桑格【英国】(F.Sanger)
确定了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1959 海洛夫斯基【捷克斯洛伐克】 (H.Heyrovsk)
发明并改进极谱分析法
1960 W.F. 利时(美国人)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H. 非舍尔(德国人)
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C. 博施(德国人) F.贝吉乌斯 (德国人)
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未颁奖
H.C. 尤里(美国人)
发现重氢
J.F.J. 居里 I.J. 居里(法国人)
1950 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 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 用

金属有机化学与诺贝尔奖

金属有机化学与诺贝尔奖
3
4
关于诺贝尔化学奖
由瑞典皇家科学院 负责颁发,始于 1901年,于每年12 月10日举行颁奖典 礼。
诺贝尔化学奖奖牌
著名的科学学家普朗克
著名的科学学家普朗克曾说过:“科学是内在的 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物质的本质, 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金属有机化学作为 化学中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学科的交叉从产生到 发展直到今天逐渐地现代化,它始终处于化学学科和 化工学科的最前线,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展望
• 根据国际金属有机发展的趋势和国内具体情况提 出下列的课题。 • 1.当前应重点发展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积极支持 稀土和我国丰产的金属有机化学.继续开展主族 元素的有机化学。
• 2.开展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反应性能 和机理的研究 • (1) 设计与合成新型金属有机化台物,特别 是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其结构、谱学性质、 反应性质及其机理; • (2) 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如氧 化加成,还原消除,插入反应,β-消除.脱羰等; • (3) 金属-碳键的生成与反应; • (4) 运用量子化学理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结 构与反应。
• 4、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1) 运用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为催化剂,开发新 型匀相催化反应; • (2) 金属簇化合物的合成与催化作用的研究 ; • (3) 以C1化学为对象,特别是CO、CO2和CH4, 进行催化活化的研究; • (4) 催化反应中间体的研究,包括催化反应中原 位谱学性质的研究和催化反应活性中间体的分离 与鉴定。
• 3、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 • (1) 运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开发新型的高选择性的合 成反应,包括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立体选 择性和对映选择性; • (2) 以天然产物或复杂有机化合物为对象,金属 有机化学为手段,开发新型有机合成反应; • (3)以元素有机化合物如有机氟、有机磷等为对象, 金属有机化学为手段,开发新型有机合成反应; • (4) 模拟酶的金属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 •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子领域,授予在有机化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化学奖以来,已经有数百位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其中包括许多在有机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即碳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和反应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上,许多人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例如,刘大铭教授发现了脂肪酸的结构,索尔贝格教授提出了烷基化学键的理论,齐勒斯教授发现了立体化学的概念,还有许多人提出了各种有机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的理论。

在有机化学诺贝尔奖的历史上,诺贝尔委员会已经授予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这一殊荣,例如,托马斯·金克尔教授和理查德·希尔教授因发现了凯库勒结构而获得了198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201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则颁给了理查德·赫克和阿基米德·科尼奥特因为他们发明了交叉偶联反应而获得。

有机化学在医药、材料、环保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机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的研究成果也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福祉。

- 1 -。

有机化学中的诺贝尔化学奖-表格

有机化学中的诺贝尔化学奖-表格
6
1930年
汉斯•菲舍尔(德)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的合成
7
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英)保罗•卡勒(瑞士)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的研究
8
1938年
里夏德•库恩(奥地利)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9
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德)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瑞士)
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5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tropine61930年汉斯
有机化学中的诺贝尔化学奖
年代
获奖者
获奖贡献
1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德)
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嘌呤和糖类,多肽
2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德)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格奥尔格•维蒂希(德)
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
14
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
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血管舒缓激肽,胰岛素
15
2001年
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美)野依良治(日)
手性催化氧化、催化氢化反应
16
2005年
罗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罗克(美)伊夫•肖万(法)
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
对性激素的研究;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0
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英)
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1
1950年
奥托•迪尔斯(德)库尔特•阿尔德(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有机化学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知识点整理

有机化学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知识点整理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状中称,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

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

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能够将碳原子联接在一起。

不过,碳是稳定的,碳原子之间并不能够轻易发生反应。

因此,科学家们将碳原子联系在一起的首批方法就是基于使碳更为活跃的技术。

这样的方法在创造简单的分子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在对更为复杂的分子进行合成时,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试管里发现了太多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解决了这一问题,向化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和更为有效的工作工具。

在海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中,碳原子遇到了钯原子,它们之间的接近性启动了化学反应。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被用于全球各地的研究工作,也被用于制药等商业生产、制造供电子行业使用的分子。

79岁的理查德-海克是美国公民,他1931年出生在美国的麻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他1954年从洛杉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德拉华大学荣誉教授。

75岁的根岸英一是日本公民,他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1963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得博士学位,是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杰出教授。

80岁的铃木彰是日本公民,他1930年出生在鹉川町,1959年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pdf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pdf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1901−2010)(2011−3本室整理)1901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荷兰人(1852-1911)。

因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他还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

1902埃米尔·费雷 (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他发现了苯肼,对糖类、嘌呤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对糖类的研究;二、对嘌呤类化合物的研究:三、对蛋白质;主要是氨基酸、多肽的研究;四、在化工生产和化学教育上的贡献。

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对有机化学中那些与人类生活、生命有密切关系的有机物质的探索。

可以说他是生物化学的创始人。

1903斯范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他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又是一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阿累尼乌斯同时提出了酸、碱的定义;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反应热的关系等。

由于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

著作:《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免疫化学》、《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英国著名化学家。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19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dolf von Baeyer) 德国有机化学家 (1835-1917)。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例子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例子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有机化学诺贝尔奖例子:
1. 嘿,你知道吗?2001 年的有机化学诺贝尔奖就花落“手性催化氧化反应”啦!就好像一个精准的导航仪,引导着化学反应走向特定的方向,这多了不起呀!威廉·S·诺尔斯、野依良治和巴里·夏普莱斯他们的研究不就像
给化学世界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嘛!
2. 哇塞,2010 年的有机化学诺贝尔奖给了理查德·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是因为“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呢!这就好比是建筑大师,把不同的分子片段巧妙地搭建起来,构建出神奇的化学大厦,是不是超级厉害!
3. 哎呀呀,1912 年维克多·格林尼亚因为“格氏试剂”获得有机化学诺贝尔奖呢!这格氏试剂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好多化学难题的锁,你说神奇不神奇?
4. 嘿,2005 年的有机化学诺奖颁给了伊夫·肖万、罗伯特·格拉布和理
查德·施罗克,因为“烯烃复分解反应”呀!这不就像是一场分子间的舞蹈,它们欢快地变换着组合,太有意思啦!
5. 哟呵,1950 年奥托·迪尔斯和库尔特·阿尔德因为“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拿了有机化学诺贝尔奖呢!这反应就如同魔法一样,让分子们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真的令人惊叹啊!
6. 哇哦,1963 年卡尔·齐格勒和居里奥·纳塔凭借“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得奖啦!这催化剂就像是化学反应的助推器,推动着反应快速高效地进行,多牛啊!
我觉得这些有机化学诺贝尔奖的例子都超级精彩,它们展示了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让我们对有机化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呢!。

有机化学领域诺贝尔化学奖

有机化学领域诺贝尔化学奖

有机化学领域诺贝尔化学奖
有机化学领域诺贝尔化学奖是指在有机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
的科学家获得的诺贝尔化学奖。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生命、药物、材料等多个领域。

自诺贝尔化学奖设立以来,有机化学领域已经产生了多位获奖者,其中包括许多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发现和贡献。

早期的有机化学领域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包括保罗·克劳德尔(Paul Sabatier)和Victor Grignard,他们分别在1906年和1912年获得了该奖项,这标志着有机化学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领域之一。

其他早期的有机化学领域获奖者还包括卡尔·巴什(Carl Bosch)、Fritz Haber、Wilhelm Ostwald等人。

20世纪中叶以来,有机化学领域获奖者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到了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合成、有机电子学、催化化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获奖者包括Ryōji Noyori、William S. Knowles和Karl Barry Sharpless(2001年获奖),他们在手性催化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Elias James Corey(1990年获奖)则在天然产物合成方面开创了新的领域,成为了合成有机化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未来,有机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将会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他们的贡献将有望对人类社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 1 -。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果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果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果
以下是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果的部分介绍:
1901 年:雅各布斯·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因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原理以及渗透压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2 年:赫尔曼·费歇尔(Hermann Emil Fischer)因对糖和嘌呤的合成做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 年:阿道夫·冯·拜尔(Adolf von Baeyer)因对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 年:爱德华·比希纳(Eduard Buchner)因发现了无细胞发酵的原理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8 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因对放射性物质和原子结构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9 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因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0 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因对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1 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因发现了镭和钋元素,并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以上只是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一小部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机化学和诺贝尔化学奖

有机化学和诺贝尔化学奖

有机化学与诺贝尔化学奖胡征善自1901年诺贝尔(Nabel)奖设立以来,60%以上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有机化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尤其是近年来诺贝尔化学奖都是无一例外地表彰了在有机合成方面和揭示生物大分子微观行为与探索生物大分子反应机理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2001年——手性催化开创药物和材料合成的新领域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做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William.S.Knowles)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Ryoji.Noyori)和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做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K.Barry.Sharpless)。

3位化学家对手性分子方面的研究不仅为新药和新材料的开发和合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分子世界的未知领域,促使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和药学的快速发展。

目前人们已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研制出了抗生素、消炎药以及治疗心脏病和帕金森综合症等许多药物,此项技术也用于生产调味剂、甜味剂和杀虫剂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2002年——“看清”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真面目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John.B.Fenn)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斯(Kurt.Wuthrich),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识别和分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

约翰·芬恩“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通过测出蛋白质离子飞过指定距离所用的时间,确定蛋白质的质量;田中耕一发明了用激光使生物大分子集合体分离并生成离子的技术把样品击成许多小块,迫使分子释放出来。

田中耕一对化学的贡献类似于约翰·芬恩,所以约翰·芬恩和田中耕一两人分获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1/4的奖金。

库尔特·维特里斯发明“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奖金。

历年有关有机化学的诺贝尔奖 有机化学

历年有关有机化学的诺贝尔奖 有机化学

历年有关有机化学的诺贝尔奖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其反应的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们多次获得了这一殊荣。

本文将回顾几位有机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及其获奖的突出贡献。

我们来看看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弗里茨·哈伯。

他因为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获得了这一荣誉。

哈伯是有机合成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发展了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哈伯反应。

这一反应可以将酮类化合物转化为醇类化合物,对有机合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关注一下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卡尔·祖尔。

他因为对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获奖。

祖尔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即分子轨道理论,用于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

这一理论的提出填补了传统有机化学中分子结构解释的空白,为有机合成方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赫伯特·布朗是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因为对碳氢键的研究和发展有机合成方法而获奖。

布朗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碳负离子中心,这个概念对于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控制有机合成具有深远意义。

他还开发了一种新的有机合成方法——有机金属化学,这一方法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罗伯特·格拉布斯在有机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发展了一个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激光脱羧反应。

这一方法可以用来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低副反应的特点。

格拉布斯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理查德·海克和尤尼斯·诺伯尔则因为发展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交叉偶联反应而获奖。

这一方法可以将两个有机分子通过偶联反应连接在一起,从而合成出更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交叉偶联反应在药物合成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有机化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们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和合成方法,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1901年范霍夫(JacobusHenricusvan'tHoff,1852—1911)荷兰人,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1902年E.费歇尔(EmilFischer,1852—1919)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1903年阿累尼乌斯(SirWilUsmRamsay,1852—1916)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拉姆·塞(SirWilliamRamsay,1852—1916)英国人,发现了惰性气体1905年拜耳(AdolfvonBaeyer,1835—1917)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莫瓦桑(HenriMoissan,1852—1907)法国人,制备单质氟1907年布赫纳(EdwardBuchner,1860——1907)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E.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1871—1937)英国人,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1909年F.W.奥斯瓦尔德(FriedrichWilheinOstwald,1853—1932)德国人,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1910年瓦拉赫(OttoWallach,1847—1931)德国人,研究1911年M.居里(居里夫人)(MarieCurie,1667—1934)(女)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1912年梅林尼亚(VictorGrignard,1871—1935)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Sabatier,1854—1941)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1913年维尔纳(A1fredWerner,1866—1919)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1914年T.W.理查兹TherdoreWilliamRichards,1968—1928)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威尔斯泰特(RichardWillstater,1872—1924)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8年哈伯(FritzHaber,1868—1930)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1920年能斯特(WalterNernst,1864—1941)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详解:1916、1917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颁奖;1919因故未颁奖脂环族化合物1921年索迪(FrederickSoddy,1877—1956)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1922年阿斯顿(FrancisWillianAston,1877—1945)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1923年普雷格尔(FritzPregl,1869—1930)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5年齐格蒙迪(RichardZsigmondy,1865—1929)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1926年斯维德伯格(TheodorSvedberg,1884—1971)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1927年维兰德(HeinrichWieland,1877—1957)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1928年文道斯(AdolfWindaus,1876—1959)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哈登(SirArthurHarden,1865—1940)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奥伊勒(SirArthurHarden,1865—1940)瑞典人,研究辅酶1930年H.费歇尔(UailsFischer,1881—1945)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详解:1924年因故未发奖1931年波施(CarlBosch,1874—1940)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贝吉乌斯(FriecrichBergius,1994—1949)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1932年兰米尔(IrvingLangnuir,1881—1957)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4年尤里(HaroldClaytonUrey,1893—1981)美国人,发现重氢1935年F.约里奥—居里(FredericJoliot—Curie,1900—1958)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I.伊伦—居里(IrenoJoliot—Curie:1897-1956)(女)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1936年德拜(PeterDebye,1884—1971)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1937年哈沃斯(SirWalterHaworth,1883—1950)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卡雷(PaulKarrer,1889—1971)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1938年R.库恩(RiehardKuhn,1900—1967)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布特南德(AdolfButenandt,1903—)德国人,研究性激素卢齐卡(LeopoldRuzicka1887—1976)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详解:1933年因故未颁奖;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1943年海维西(GyorgyHevesy,1885—1966)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1944年哈恩(OttoHahn,1879——1968)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年维尔塔宁(AatturiVirtanen,1895—1973)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1946年萨姆纳(JamesBatcheller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诺思罗普(JohnHowardNorthrop,189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斯坦利(WendellMeredithStanley,1904—197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1947年鲁宾逊(SirRobertRobinson,1886—1975)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1948年梯塞留斯(ArmeWilhelmKaurin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1949年乔克(WilliamFrancis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1950年第尔斯(OttoDiels,1876—1954)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阿尔德(KurtAlder,1902—1958)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详解: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1951年麦克米伦(EdwinMattison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西博格(GlennThedore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1952年A.马丁(ArcgerMartin,1910—)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辛格(RichardSynge,1914—)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施陶丁格(HermannStaudinger,1881—1965)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1954年鲍林(LinusPauling,1901—)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1955年杜·维尼奥(VincentDuVigneaud1901—1978)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1956年谢苗诺夫(NikolaySenyonov,1896-)苏联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欣谢尔伍德(SirCrilHinshelwood,1897—1967)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1957年托德(SirAlexanderRobertusTodd,1907-)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1959年海洛夫斯基(JaroslavHeyrovsky,1890-1967)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年利比(WillardFrankLibby,1908—1980)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测定地质年代的1961年开尔文(MelvinCalvin,1911——)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年肯德鲁(JohnCowderyKendrew,1917—)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佩鲁兹(MaxFerdinandPerutz,1914-)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1963年纳塔(GiulioNatta,1903—1979)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齐格勒(KaflZiegler,1898—1973)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1964年D.C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ekin,1910—)(女)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1965年伍德沃德(RobertBurnsWoodward,1917—1979)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1966年米利肯(RobertSandersonMulliken,1896—)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967年艾根(ManfredEigen,1927—)德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诺里什(RonaldgeorgeWreyfordNorrish,1897—1978)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波特(CeorgePorter,1920-)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1968年翁萨格(LarsOnsager,1903—1976)美国人,创立不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1969年巴顿(DerekHaroldRichardBarton,1918—)英国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哈塞尔(OddHassel,1897——)挪威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1970年莱洛伊尔(LuisFedericoLeloir,1906—)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方法1971年赫茨伯格(Gerhardherzberg,1904—)加拿大人,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1972年安芬林(ChristianBorhmerAnfinsen,1916-)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摩雷(StanfordMoore,1913-1982)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斯坦(WilliamH.Stein,1911—1980)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1973年E.O.费歇尔(WrnstOttoFischer,1918-)德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威尔金森(CerffreyWilkinson,1921—)英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1974年P.J.弗洛里(FaulJohnFlory,1910—1985)美国人,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661975年康福思(JohnWarcupCornforth,1917—)英国人,研究立体化学普雷洛格(VladumirPrelog,1906—)瑞士人,研究立体化学1976年利普斯科姆(WiHiamNunnLipscomb,1919—)美国人,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结构1977年普里戈金(1lyaPrigogine,1917—)比利时人,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PeterD.Mitchell,1920—)英国人,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1979年H.C.布朗(HerbertCharlesBrown,1912—)美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维蒂希(GeorgWittig,1897-)德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1980年W.吉尔伯特(WalterGilbert,1932—)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P.伯特(PaulBerg,1926-)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1981年福井谦一(1918—)日本人,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R.霍夫曼(RoaldHoffmann,1937—)美国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982年克卢格(AaronKlug,1926—)英国人,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1983年陶布(HenryTaube,1915-)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1984年梅里菲尔德(BraceMerrifield,1921—)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1985年豪普特曼(HerbertA.Hauptman,1917—)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卡尔勒(JeroMeKarle,1918-)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1986年赫希巴赫(DudleyR.Hercshbach,1932-)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李远哲(1936—)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波拉尼(JohnC.Polanyi,1929—)德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1987年佩德森(CharlesPedersen,1904—)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莱思(Jean-MarieLehn,1939-)法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克拉姆(DonaldCram,1919-)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1988年罗伯特·休伯(RobertHuber)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约翰。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近年来的的诺贝尔化学奖1990年伊莱亚斯•詹姆斯•科里(Elias James Corey)(美国),由于提出有机合成理论及方法而获奖。

他创立了“逆合成分析原理”,并率先用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方法,使有机合成化学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分子模拟”,得以模拟生产许多复杂的天然产品。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Richard R Ernst)(瑞士),1933年生于瑞士联邦的温吐尔,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因对开发制造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谱仪技术的贡献而获奖。

1992年鲁道夫•马库斯(Rudolph•Arthur•Marcus)(美国)1923 年生于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因为确立化学系统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而获奖。

该理论对于生命或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发现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的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美国)1944年生于美国加州的拉霍亚。

与创立寡聚核苷酸导向定位突变法的迈克尔•史密斯(Michaei Smith,1932年出生的加拿大籍英国人)分享当年的化学奖。

1994年乔治•奥拉(George A.Olah)(美国),1927年生于匈牙利,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因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获奖。

他发现了用超强酸使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对发现新的有机化学反应和推动有机化学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5年保罗•克鲁森(Paul Crutzn,生于1933年,荷兰)、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生于1943年,墨西哥)和弗兰克•舍伍德•罗兰(Frank Sherwood Rowland,生于1927年,美国)三人由于在大气化学领域,尤其是在有关臭氧层形成和损耗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奖。

1996年小罗伯特•柯尔(Robert F.Curl,Jr,美国,生于1933年)、哈罗德•克罗托(Sir Harlod W.Kroto,生于1939年,英国)和理查德•斯莫斯(Richard E.Smalley,生于1943年,美国)等三人由于发现球状碳分子即富勒烯C60而共同获奖。

有机化学与诺贝尔化学奖

有机化学与诺贝尔化学奖

有机化学与‎诺贝尔化学‎奖胡征善自1901‎年诺贝尔(Nabel‎)奖设立以来‎,60%以上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有机‎化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尤其是近年‎来诺贝尔化‎学奖都是无‎一例外地表‎彰了在有机‎合成方面和‎揭示生物大‎分子微观行‎为与探索生‎物大分子反‎应机理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2001年‎——手性催化开‎创药物和材‎料合成的新‎领域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做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Willi‎a m.S.Knowl‎e s)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R yoji‎.Noyor‎i)和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做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K.Barry‎.Sharp‎l ess)。

3位化学家‎对手性分子‎方面的研究‎不仅为新药‎和新材料的‎开发和合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分子世界的‎未知领域,促使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和药‎学的快速发‎展。

目前人们已‎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研‎制出了抗生‎素、消炎药以及‎治疗心脏病‎和帕金森综‎合症等许多‎药物,此项技术也‎用于生产调‎味剂、甜味剂和杀‎虫剂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2002年‎——“看清”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真面目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John.B.Fenn)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斯(Kurt.Wuthr‎i c h),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识别‎和分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

约翰·芬恩“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通过测出蛋‎白质离子飞‎过指定距离‎所用的时间‎,确定蛋白质‎的质量;田中耕一发‎明了用激光‎使生物大分‎子集合体分‎离并生成离‎子的技术把‎样品击成许‎多小块,迫使分子释‎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世界的有机化学发展史
1828 Wohler F(徳)意外地由无机物氰酸氨加热得到有机化合物脲素。

1850- Pasteur L (法)成功拆分酒石酸钠铵外消旋体。

von Liebig J(徳)发现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基团理
论,建立近代化学实验室的范本,发展出以他为核心的“吉森学
派”。

1856 在英国传教士Williams A所著《格物探原》书中首次出现中文“化学”一词。

1858 Kekule A (徳)提出碳是四价和碳碳原子间可以成键的概念。

1864 Butlerov A M (俄)提出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论。

1865 Kekule A (徳)提出苯的结构,以1,3,5-环己三烯表示。

1874 van’t Hoff J H(荷)提出碳的正四面体的结构理论。

1891 Fischer E (徳)给出葡萄糖的完整立体结构。

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确立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

1900 Gomberg M 发现苯甲基自由基,碳正(负)离子概念出现。

Tsvett M (波)发现色谱分离分析方法。

Baekeland L H (比)发明酚醛树酯。

1910 Grignard V (法)发现格氏反应。

Lewis G N (美)提出共价键理论。

Pregl F (奥)建立微量分析方法。

1920- Staudinger H (徳)提出以共价键联结的链式巨大分子概念。

脲素酶结晶成功,化学学科开始渗入生物学科。

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联合碳化物公司(美)建造
石化工厂。

糖精投放市场。

1930- Pauling L (美)提出杂化轨道理论和共振的概念。

Carothers (美)成功合成聚酯,发明尼龙66;高压聚乙烯和合成橡胶问世;石油工业开始取得实效。

Robinson R (英)和Ingold C K(英)提出电子转移理论和动力学方法研究有机反应。

使用超离心机成功地纯化各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

发现DDT杀虫效能。

氟利昂制备成功并得到应用。

1940- 石油催化裂化技术得到发展;涤纶纤维上市。

青霉素、链霉素用于治疗;37步反应得到“可的松”;“药物设计”的概念出现。

发现DNA碱基对。

我国有机化学家黄鸣龙发现羰基还原改良法。

有机玻璃开始生产和使用。

1950- 磺胺药物出现;各种类型抗菌素走向世界。

Pauling L (美)提出蛋白质的α-螺旋。

Sanger F (英)确立胰岛素的肽链结构。

Diels O – Alder K反应得到发展。

Watson J D (英)和Crick F(英)建立DNA的双螺旋结构。

Zigler K(徳)– Natta G(意)催化剂被用于常温常压下的烯烃聚合。

Barton D H R(英)建立构象分析原理。

发现核磁共振中的位移和自旋偶合裂分,引入1H NMR和13C NMR技术。

X-晶体衍射相位直接测定法建立。

热固塑料和聚合物相继问世。

生命起源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1960- Corey E G(美)建立反合成分析方法。

FT- 和二维NMR方法得到发展。

聚合物生产大步发展,精细化工品种和产量稳步增加。

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1970- 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争议。

“基因公司”出现。

手性技术开始发展。

1980- 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酵母丙胺酸转移核糖核酸─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tRNA)。

发现RNA催化生物反应;生物技术开始运用。

1990-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发现用石墨电极大量制备富勒烯的方法。

组合化学和“绿色化学”得以发展。

有机化学中的诺贝尔化学奖
H 2N
NH 2
O
OH
HO
CH 2OH
OH O
H HO CH 3
OH
O
1828
1845
1890
脲素乙酸葡萄糖
OH
CH
3
CH 3
1904
1904
1917樟脑萜醇颠茄酮
氯化血红素
马萘雌酮1929
1939
N
N N N Fe CH CH 2H 3C
H 3C
CH 3
CH CH 3
CH 2CH 2CO 2H
CH 2
CH 2CH 2CO 2H Cl -+
1944
1956
OCO OCH 3
OCH 3
OCH 3OCH
3H 3
利血平
喹咛
23)2
土霉素
1963
OH
H
前列腺素F 2
1969
1978
H 2-2OH 1972
河豚毒素(TTX )O OH
OH
O
鹰爪甲素
1980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Kekulene 1978
1982足球烷
9H
19n
1985
蚊产卵信息素
红霉素
1981
1992三苯并苯(环己三烯)青蒿素
1983
O
N Ph
O OH
H
紫杉醇
1994
N
S
埃朴霉素A 1996
(Epothilone A)
2Cl
-O H +N
O
O OH
CH 2
OH O
万古霉素 (Vancomine)
1999
O 2O O 222
2
八硝基立方烷2000(高密度高性能炸药)
]
S
S
N N N N
F F F
F
F F O -
O
O O -..
++
313nm
578nm 具强磁性的有机自由基
2000
(2000)N C N C O O H H
F
F
Cl
Cl
OCF 2CHF 2第一个被登记的无公害杀虫剂Hexaflumur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