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稿(初中)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说教材在20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中华民族走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巨变,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胜利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孙中山建立革命党。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活动,包括建立兴中会和同盟会,并提出革命理论——三民主义。

第二目:武昌起义。

主要介绍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历史意义。

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问题分析能力。

同时,初中生的感性认识会丰富一些,通过选取适当选取合适的文字资料、图片及影音资料,将其结合在一起运用到课件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并引导学生从现有的资料和信息中得出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及自我探究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史实。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导入新课学习(2)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加深对孙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的了解。

(3)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相关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说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长检查组员完成情况【学生展示】学生上台展示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答案(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通过查找课本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对本课的知识脉络有一个初步了解,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增加其自我展示的勇气。

八年级历史上册 辛亥革命(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 辛亥革命(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西宋集中学历史组蔡永梅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大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

(识记理解能力)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观虚拟辛亥革命纪念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初二阶段,这是一个初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课标理解: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从课标要求,除了涉及到了解、知道,还要求能够探讨,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从识记到应用,又必然经历理解这一关。

整个近代史内容中,运用层次的要求仅占全部内容的10%,由此足见本课教学难度较大。

化难为易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明确并理顺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但如果对前两方面的史实一无所知,那幺探讨也将成为缺乏史实支撑的无源之水。

对于如何开展探讨,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过程来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认识,教师主要担负引导和参谋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沿着教师给定的思路和结论来展开,使学生的讨论成为既定结论的注释而已。

探讨的落脚点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而探讨的方法、角度、途径和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

冀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

冀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本课是冀教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的部分。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教材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和“民国的诞生”。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即准备——爆发——结果,线索非常清晰、明了。

2、学情分析本节教材要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来的训练,对历史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的把握具有一定的经验。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内容,有些概念很难理解,所以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民国的建立等历史基础知识。

②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2、、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我把本课的中国同盟会的性质、纲领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确定为本课的重点,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又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有些概念与叙述对他们来说太抽象,因此这一知识点不容易理解。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分析,为了完成既定目标突破重难点,下面我说一下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近代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份针对该主题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辛亥革命。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政治变革,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民众疾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的道路,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华。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是辛亥革命的开始。

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化政策,这一政策损害了地方商人和民众的利益,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武昌起义的成功,迅速激发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孙中山先生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深入人心。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革命过程中,各种势力的角逐,使得局势复杂多变。

清政府的顽固派、立宪派、革命派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势力,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对革命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最终在1912年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革命后的政治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的斗争并未停息。

袁世凯的篡权行为,北洋政府的军阀割据,都使得新生的民国面临着重重困难。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主要讲述了辛亥的发生、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我国近代史的发展,通过分析辛亥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使学生了解辛亥对我国历史的影响,认识辛亥在我国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辛亥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辛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的发生、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认识辛亥在我国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辛亥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辛亥的发生、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难点:辛亥的原因及其在我国历程中的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归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辛亥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辛亥的相关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的发生、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辛亥的原因、经过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分析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亥的原因、经过和意义,明确辛亥在我国历程中的地位。

5.拓展延伸:介绍辛亥后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辛亥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辛亥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的历史短文。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兴中会成立宣言
第8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形成
成立时间 1894 年 1904 年 1904 年 1906 年
名称 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 日知会
主要成员 华侨和会党 留学生 和学界 留学生 和学界 学界和新军
领导人 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蔡元培 刘静庵
第8课 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1905)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 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 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 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 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 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 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中国同盟会成立宣言》
思考:清末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第8课 辛亥革命
梁启超
五大臣考察报告
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 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
第8课 辛亥革命
2.革命思想的传播
材料三:载湉(tian,光绪之名)
小丑,未辨菽(shu,豆子)麦。长素 (康有为)乘之,其言获用。故戊戌百日 之政,其迹则公,而其心则只以保吾权 位也。曩(nang,以往)令制度未定, 太后夭(yao)殂(zu),南面听治,则 所谓新政者,亦任其迁延堕(hui)坏而 已。
问题 革命党人意欲创立怎样的政体?创立民国意义何 在?
第13课 辛亥革命
民 生 主

四、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 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 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 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中国同盟会成立宣言》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本次说课的主题是《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属于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课共有两个目标,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在XXX的领导下,XXX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标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4.重点与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说课题目:《辛亥革命》说课人:说课人单位:《辛亥革命》一、说课标:(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2)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变革,辛亥革命就是其中的一次历史巨变。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清廷覆灭,民国肇建。

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虽然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历史概念较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概念理解起来有难度。

因此这就要求我讲课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避免太抽象,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拓展。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2)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口号;(3)了解武昌起义;(4)掌握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

2、能力目标:(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2)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学习,感受伟人身上的高贵品质和坚强意志,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平时教学实际出发,我将采用学生自学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另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逐步掌握用联系的眼光和归纳的方法理解历史事件前后联系。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

今天我进行的是课前说课,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三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重要依据。

新课标对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标中的要求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提出。

对于这样的内容要求,学生的探讨必须是在了解辛亥革命的史实这一基础上来展开的。

二、说教材先说一下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近代中国一次历史性巨变,对中国在政治民主化过程中起着伟大的历史作用。

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

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分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重要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因此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部分属于运用层面,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将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作为重点,也作为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说明。

三、说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学会收集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语言表达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本课上承前一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一课《中华民国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课标对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史事及影响、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过程和结果、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意义,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辛亥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早期革命志士的奋斗事迹,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不怕苦难,努力学习。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难点:学习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要注意增强历史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第三中学周学军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大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

(识记理解能力)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观虚拟辛亥革命纪念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辛亥革命也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教材通过对辛亥革命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的阐述,展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孙中山等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辛亥革命的深层原因、复杂过程和深远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和重要成果;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八课,包括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部分的内容。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184 0年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概况,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合作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政治纲领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根据初二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以导学案为载体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设计展示版演的环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适当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初二学生虽然经过初一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初二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初二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初二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根据标题要求,以下是2024初二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属于历史教育领域的重要知识点。

本课是对辛亥革命的介绍与分析,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并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对于现实社会的重要影响和价值。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历史事件的相关素材,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同时,我还准备了相关的教学练习和讨论题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课堂开始前,我会通过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与思考,例如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对辛亥革命有什么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入到新课的学习氛围中。

环节二、学习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在展示过程中,我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环节三、探究分析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制度的转变。

本文将从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启示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景1.1 清朝政治腐败清朝统治者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化,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1.2 外国列强侵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民族尊严受到践踏。

1.3 经济落后清政府无力抵御外敌入侵,国家经济日益衰落,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二、原因2.1 思想觉醒新文化运动兴起,启蒙思想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意识到封建制度的弊端,渴望改革。

2.2 经济压力农民负担加重,商人受到剥削,工人生活困苦,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2.3 民族意识觉醒外国列强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抵抗意识,人们开始意识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三、过程3.1 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推翻清王朝。

3.2 宣统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退位,中国封建帝制正式结束。

3.3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开启了民主共和制度的新篇章。

四、影响4.1 结束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4.2 推动国家统一辛亥革命促使各地起义军团结一致,推动了中国国家的统一进程。

4.3 激发爱国热情辛亥革命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形成了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

五、启示5.1 尊重历史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珍惜民主制度的成果。

5.2 坚持改革辛亥革命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坚持改革,不断完善制度。

5.3 弘扬爱国精神辛亥革命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制度的转变。

《辛亥革命》八年级同步说课稿

《辛亥革命》八年级同步说课稿

《辛亥革命》八年级同步说课稿
初中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不是避风的港湾,而是拼搏的战场。

初中的学习更紧张,竞争更激烈,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特此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八年级同步说课稿,供您学习参考!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新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材整合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还有武昌起义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是重点,但不作为难点处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属于应用层次的要求。

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为主。

同时,了解、知道部分的内容为探讨提供史实依据,。

说课稿辛亥革命

说课稿辛亥革命

第2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参赛选手:徐伦工作单位:石湖中学二00七年四月一、教材分析1、与前一模块的关系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

从此,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二是实现国家富强。

教材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都是对前一历史任务的体现,特别是第3单元,是以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为重心,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基础,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是第三单元的基本思路和主线。

2、在单元内部的作用作为第三单元第2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本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因此,反帝必反封建。

但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

这样,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历史的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肩上。

从而引入第3课的教学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然而,本课需要分析的问题较多,受时间所限,需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整合。

学习过程中主要围绕前言部分的两个探究的问题展开。

依据学生情况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而将学习目标归纳成一张表格形式: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辛亥革命爆发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评价辛亥革命。

(2)难点:辛亥革命结局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说课稿(初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它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
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

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
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导入新课。

(二)讲授、学习新课: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首先,用剪辑好的音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

(2)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背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2、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先让阅读课本P41第一段及有关新军的小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课文,讨论记录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力量、主要事件。

(3)影响
运用电脑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体现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

3、中华民国的成立(约10分钟)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播放电影资料《孙中山》节选,让学生明白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准备和成立过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复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等内容,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小结课文
利用表格,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我的说课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