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政府转移支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
• 1.联邦对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 • 第一类是具有固定形式的援助,这类援助包括
预算补助、预算补贴、相互结算资金和转移支 付资金四种形式。
• 第二类是联邦对部门提供的财政援助。
• 第三类是在实现联邦规划的过程中,有些规划是联邦
主体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联邦为实现这些规划而 拨出的资金。
• 第四类是联邦财政对地区财政按照偿还原则提供的贷
三、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
• 1.使外部效应内部化 • 2.弥合财政缺口 • 3.解决财政的横向不平衡 • 4. 确保全国统一的最低服务标准 • 5. 鼓励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中的有益产品 • 6. 体现拨款者希望受款者增加自己收入的意图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效 应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意味着受补政府拥有更多的资源归其支
主体地位
• (三)税收返还违背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拉大了地区间的
财力差距
• (四)专项拨款补助规模太大,而且缺乏客观标准 • (五)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 • (六)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支撑和监管机制的制约
三、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 基本思路
• (一)总体目标
•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要以实现全国各地公共服
• 第一类:主要是对地方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项目补助;
• 第二类:是特殊情况的补助,例如自然灾害补助等;
• 第三类:是保留性专项拨款。
• 近年来我国专项转移支付结构图所示。
2012年专项转移支付中各项转移 支付占比
二、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存在的问题
• (一)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尚未确立
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类型
• 一般而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有三种形式: • 1.有条件拨款 • 有条件拨款也称专项拨款,或叫选择性拨款是指
附带条件的拨款。拨款提供者在某种程度上指定了 资金的用途,拨款接受者必须按规定的方式使用拨 款资金 。
• 有条件的拨款可分为配套拨款和非配套拨款。其
中有条件的配套拨款又可分为封顶的配套拨款和不 封顶的配套拨款。
• (二)中央政府对州政府的控制,主要体现在税率的控
制和税基的控制上。联邦政府对有些州固定了最高税率, 并通过对许多项目免税限制税基。
• (三)巴西收入分享计算办法极为复杂,常常
是以人口、面积、人均收入等数据作为向州提 供转移支付的依据,并常常是以国家机构批准 的项目和计划为条件。
第五节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
预算数 (亿元)
17336.77 6609.11 370 2647.01 770.15 135 581 145.14 352 479.88 80 381.49 1138.92 2683.19 776.28 187.6
决算数 (亿元)
18311.34 7487.67 370 2647 769.46 135 581 145.14 350.98 523.1 80 421.49 1085 2750.98 779.81 184.71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论
• 庇古的财政转移支付理论 • 卡尔多分配理论 • 奥茨的转移支付理论 • 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 概念、类型和依据
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
从公共财政理论的角度,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涵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各级政府间按照 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级次和 规模的一种分配形式。它既包括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 府财力的补助,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财政收入 的上解,凡是政府间财力的转移与划拨关系都可被视 为转移支付。狭义的政府间转移支付一般特指相邻两 级政府,上级对下级的财力补助。
• 本节要点: • 1.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现状 • 2.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
题
• 3.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间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的基本现状
• 我国目前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 来的。
决算数 占预算 数的%
105.6 113.3 100 100 99.9 100 100 100 99.7 109 100 110.5 95.3 102.5 100.5 98.5
决算数占上 年决算数的
%
138.3 137.6 112.1 111.4 100 180 166 103.6 100.2 120.2 76.6 116.3 114.5 192.5 4790 172
务水平的均等化为基本目标。均等化目标包括 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以及矫正地区间的外部性 。
(二)基本依据
• 1.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调动地方政府的
积极性是建立健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 基本前提。
• 2.健全的财政法规是建立健全政府间财政转移
支付的必要保证。
• 3.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为主要投向是政府间
式,即地方交付税、地方让与金、国库补助金、 财政调整补助和道政府补助。其中,前三种形 式是中央政府向道政府和主要城市的转移支付, 而后两种形式则属于道政府和主要城市对所属 下级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即所谓地方政府间 的转移支付制度。
五、俄罗斯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 付制度
• 俄罗斯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有两种
• 1.国家下拨税 • 2.国家让与税 • 3.国库支出金
二、德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德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既包括中央地方或
上下级之间资金调节,也包括发达地区与不发 达地区之间的税收调节。前者称为“纵向财政 平衡制度”,后者称为“横向财政平衡制度”。
• 1.纵向财政平衡制度 • 2.横向财政平衡制度
项目
一般性转移支付 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 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定额补助(原体制补助) 企事业单位划转补助 结算财力补助 工商部门停征两费等转移支付 基层公检法司转移支付 义务教育转移支付 基本养老金和低保等转移支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转移支付 村级公益事业奖补等转移支付
201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各项转 移支付占比
• (三)专项转移支付
又称有条件补助,专项转移支付是有条件的拨款,是中央 政府按照特定目的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助形式,地方 政府基本没有统筹安排的权利,必需按照中央政府指定的 目标使用。主要用于教育、文化、农业、社会wk.baidu.com障、环境 、交通运输、国防、外交等特定方面。我国目前的有条件 补助有上百种之多,但从补助的具体用途来看,大致可分 为三类:
• 三、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1988—1993) • 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以下几种:一是收入分享 ;
专栏 :财政“大包干”体制下的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 一、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78—1984年) • 这个时期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包括收入分享、定额
补助、定额上解和专项拨款几种形式。
• 二、划分税种、分级包干改革(1985—1987年) • 这个阶段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是总额分成、定额补
助、比例上解、定额上解和专项拨款等。其中,总额 分成和定额补助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
• 税收返还计算分式为:
•
1994年税收返还数=1993年核定净上划中央收入×
(1+1994年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比上年增长%×0.3)
•
以后年度税收返还数=上年税收返还收入×(1+
当年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0.3)
(二)一般性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体制补助(或上解)、结算补助 (或上解)、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 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 转移支付等 10 余个项目。目前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构成如 下表所示(以2011年为例):
款,以及为地区的社会领域贷款提供的担保等。
• 2.地区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地区对地方的
财政援助主要采取预算补助、预算补贴等形式。
六、巴西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
• 巴西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如下特点:
• (一)各州政府有着相当大且弹性较高的财政收入来源
(尤其是增值税),因此,巴西的各州政府依靠联邦收 入转移的部分很少。
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 度
• 本节主要对日本、德国、美国等代表性发达国家,俄
罗斯、巴西等典型经济转型国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进行概括分析,详细阐述这些国家政府转移支付 的具体实施方法 。
一、日本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 付制度
• 日本政府大部分财政收入由中央组织,而大部
分支出由地方财政实现。为了解决地区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各地方政府之间财力上悬 殊问题,确保地方经济顺利发展,日本采取了 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补助。
配使用。
•替代效应则表示由于拨款降低了受补项目的成本,
从而使资源从非拨款项目转移到受补项目,扩大 受补项目的支出。
一、无条件拨款效应
二、有条件不封顶配套拨款
三、有条件的封顶配套拨款
四、粘蝇纸效应
• 粘蝇纸效应是指中央政府拨付的钱会粘在它到
达的地方部门,从而增加这个地方政府的支出, 而增加的支出水平大于本地政府税收增加带来 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水平。
• 2.无条件拨款
•
也称一般性拨款、非选择性拨款或收入分享。
分为无条件整额拨款和努力相关性无条件拨款。它
不规定拨款的使用范围和要求,拨款接受者可按自
己的意愿使用拨款。无条件拨款可以是一笔固定的
款项,但也可能取决于拨款接受者的行为。
3.分类拨款
分类拨款是介于有条件拨款和无条件拨款之间 的一种拨款形式。和无条件拨款相比较,它是有条 件的,拨款者规定这种拨款的使用方向。但它又不 同于有条件的拨款,即它不具体指明接受者应该使 用该款项的细目与用途。
第五章政府间财政转移支
付理论与实践
本章要点:
1.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基础 2.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类型和依据 3.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效应 4. 国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5.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 理论基础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论最早是由著名经 济学家庇古提出的,以庇古的理论为基础,出 现了财政联邦主义。此后,新剑桥学派经济学 家N.卡尔多(N. Kaldor)的分配理论,奥茨的 “分权定理”,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 的最优分权等理论奠定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美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
• 美国的政府级次分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级,
三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都通过联邦宪法进行划 分,联邦政府将一部分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 的方式分配给州和地方政府。
• 1.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划分 • 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安排
四、韩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
• 韩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做法包括五种形
转移支付制度的客观要求。
• (三)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建议 • 1. 优化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 • (1)逐步扩大和科学确定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 (2)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制度。 • (3)取消原体制补助。 • (4)取消年终结算补助。 • (5)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范围和规模 • 2.试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纵横交错模式 • 4.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 • 3.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激励机制
从形式看,现行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一类是专项转移支付。具体
来看,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其主要形式包括税收返还、一
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一)税收返还
实行分税制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 为基期年核定。以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 税加上75%的增值税减去中央下划收入,作为中央对地方 税收返还基数,保证1993年地方既得财力。1994年以后,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按环比方式逐年递增,递增比例增 值税和消费税增长比例1:0.3的系数确定,即增值税和消 费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如 果地方上划中央的收入达不到核定的基数,中央按实际收 入数返还。
• 1.联邦对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 • 第一类是具有固定形式的援助,这类援助包括
预算补助、预算补贴、相互结算资金和转移支 付资金四种形式。
• 第二类是联邦对部门提供的财政援助。
• 第三类是在实现联邦规划的过程中,有些规划是联邦
主体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联邦为实现这些规划而 拨出的资金。
• 第四类是联邦财政对地区财政按照偿还原则提供的贷
三、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
• 1.使外部效应内部化 • 2.弥合财政缺口 • 3.解决财政的横向不平衡 • 4. 确保全国统一的最低服务标准 • 5. 鼓励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中的有益产品 • 6. 体现拨款者希望受款者增加自己收入的意图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效 应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意味着受补政府拥有更多的资源归其支
主体地位
• (三)税收返还违背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拉大了地区间的
财力差距
• (四)专项拨款补助规模太大,而且缺乏客观标准 • (五)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 • (六)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支撑和监管机制的制约
三、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 基本思路
• (一)总体目标
•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要以实现全国各地公共服
• 第一类:主要是对地方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项目补助;
• 第二类:是特殊情况的补助,例如自然灾害补助等;
• 第三类:是保留性专项拨款。
• 近年来我国专项转移支付结构图所示。
2012年专项转移支付中各项转移 支付占比
二、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存在的问题
• (一)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尚未确立
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类型
• 一般而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有三种形式: • 1.有条件拨款 • 有条件拨款也称专项拨款,或叫选择性拨款是指
附带条件的拨款。拨款提供者在某种程度上指定了 资金的用途,拨款接受者必须按规定的方式使用拨 款资金 。
• 有条件的拨款可分为配套拨款和非配套拨款。其
中有条件的配套拨款又可分为封顶的配套拨款和不 封顶的配套拨款。
• (二)中央政府对州政府的控制,主要体现在税率的控
制和税基的控制上。联邦政府对有些州固定了最高税率, 并通过对许多项目免税限制税基。
• (三)巴西收入分享计算办法极为复杂,常常
是以人口、面积、人均收入等数据作为向州提 供转移支付的依据,并常常是以国家机构批准 的项目和计划为条件。
第五节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
预算数 (亿元)
17336.77 6609.11 370 2647.01 770.15 135 581 145.14 352 479.88 80 381.49 1138.92 2683.19 776.28 187.6
决算数 (亿元)
18311.34 7487.67 370 2647 769.46 135 581 145.14 350.98 523.1 80 421.49 1085 2750.98 779.81 184.71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论
• 庇古的财政转移支付理论 • 卡尔多分配理论 • 奥茨的转移支付理论 • 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 概念、类型和依据
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
从公共财政理论的角度,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涵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各级政府间按照 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级次和 规模的一种分配形式。它既包括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 府财力的补助,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财政收入 的上解,凡是政府间财力的转移与划拨关系都可被视 为转移支付。狭义的政府间转移支付一般特指相邻两 级政府,上级对下级的财力补助。
• 本节要点: • 1.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现状 • 2.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
题
• 3.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间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的基本现状
• 我国目前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 来的。
决算数 占预算 数的%
105.6 113.3 100 100 99.9 100 100 100 99.7 109 100 110.5 95.3 102.5 100.5 98.5
决算数占上 年决算数的
%
138.3 137.6 112.1 111.4 100 180 166 103.6 100.2 120.2 76.6 116.3 114.5 192.5 4790 172
务水平的均等化为基本目标。均等化目标包括 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以及矫正地区间的外部性 。
(二)基本依据
• 1.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调动地方政府的
积极性是建立健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 基本前提。
• 2.健全的财政法规是建立健全政府间财政转移
支付的必要保证。
• 3.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为主要投向是政府间
式,即地方交付税、地方让与金、国库补助金、 财政调整补助和道政府补助。其中,前三种形 式是中央政府向道政府和主要城市的转移支付, 而后两种形式则属于道政府和主要城市对所属 下级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即所谓地方政府间 的转移支付制度。
五、俄罗斯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 付制度
• 俄罗斯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有两种
• 1.国家下拨税 • 2.国家让与税 • 3.国库支出金
二、德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德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既包括中央地方或
上下级之间资金调节,也包括发达地区与不发 达地区之间的税收调节。前者称为“纵向财政 平衡制度”,后者称为“横向财政平衡制度”。
• 1.纵向财政平衡制度 • 2.横向财政平衡制度
项目
一般性转移支付 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 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定额补助(原体制补助) 企事业单位划转补助 结算财力补助 工商部门停征两费等转移支付 基层公检法司转移支付 义务教育转移支付 基本养老金和低保等转移支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转移支付 村级公益事业奖补等转移支付
201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各项转 移支付占比
• (三)专项转移支付
又称有条件补助,专项转移支付是有条件的拨款,是中央 政府按照特定目的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助形式,地方 政府基本没有统筹安排的权利,必需按照中央政府指定的 目标使用。主要用于教育、文化、农业、社会wk.baidu.com障、环境 、交通运输、国防、外交等特定方面。我国目前的有条件 补助有上百种之多,但从补助的具体用途来看,大致可分 为三类:
• 三、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1988—1993) • 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以下几种:一是收入分享 ;
专栏 :财政“大包干”体制下的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 一、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78—1984年) • 这个时期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包括收入分享、定额
补助、定额上解和专项拨款几种形式。
• 二、划分税种、分级包干改革(1985—1987年) • 这个阶段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是总额分成、定额补
助、比例上解、定额上解和专项拨款等。其中,总额 分成和定额补助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
• 税收返还计算分式为:
•
1994年税收返还数=1993年核定净上划中央收入×
(1+1994年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比上年增长%×0.3)
•
以后年度税收返还数=上年税收返还收入×(1+
当年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0.3)
(二)一般性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体制补助(或上解)、结算补助 (或上解)、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 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 转移支付等 10 余个项目。目前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构成如 下表所示(以2011年为例):
款,以及为地区的社会领域贷款提供的担保等。
• 2.地区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地区对地方的
财政援助主要采取预算补助、预算补贴等形式。
六、巴西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
• 巴西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如下特点:
• (一)各州政府有着相当大且弹性较高的财政收入来源
(尤其是增值税),因此,巴西的各州政府依靠联邦收 入转移的部分很少。
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 度
• 本节主要对日本、德国、美国等代表性发达国家,俄
罗斯、巴西等典型经济转型国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进行概括分析,详细阐述这些国家政府转移支付 的具体实施方法 。
一、日本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 付制度
• 日本政府大部分财政收入由中央组织,而大部
分支出由地方财政实现。为了解决地区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各地方政府之间财力上悬 殊问题,确保地方经济顺利发展,日本采取了 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补助。
配使用。
•替代效应则表示由于拨款降低了受补项目的成本,
从而使资源从非拨款项目转移到受补项目,扩大 受补项目的支出。
一、无条件拨款效应
二、有条件不封顶配套拨款
三、有条件的封顶配套拨款
四、粘蝇纸效应
• 粘蝇纸效应是指中央政府拨付的钱会粘在它到
达的地方部门,从而增加这个地方政府的支出, 而增加的支出水平大于本地政府税收增加带来 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水平。
• 2.无条件拨款
•
也称一般性拨款、非选择性拨款或收入分享。
分为无条件整额拨款和努力相关性无条件拨款。它
不规定拨款的使用范围和要求,拨款接受者可按自
己的意愿使用拨款。无条件拨款可以是一笔固定的
款项,但也可能取决于拨款接受者的行为。
3.分类拨款
分类拨款是介于有条件拨款和无条件拨款之间 的一种拨款形式。和无条件拨款相比较,它是有条 件的,拨款者规定这种拨款的使用方向。但它又不 同于有条件的拨款,即它不具体指明接受者应该使 用该款项的细目与用途。
第五章政府间财政转移支
付理论与实践
本章要点:
1.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基础 2.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类型和依据 3.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效应 4. 国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5.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 理论基础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论最早是由著名经 济学家庇古提出的,以庇古的理论为基础,出 现了财政联邦主义。此后,新剑桥学派经济学 家N.卡尔多(N. Kaldor)的分配理论,奥茨的 “分权定理”,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 的最优分权等理论奠定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美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
• 美国的政府级次分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级,
三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都通过联邦宪法进行划 分,联邦政府将一部分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 的方式分配给州和地方政府。
• 1.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划分 • 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安排
四、韩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
• 韩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做法包括五种形
转移支付制度的客观要求。
• (三)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建议 • 1. 优化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 • (1)逐步扩大和科学确定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 (2)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制度。 • (3)取消原体制补助。 • (4)取消年终结算补助。 • (5)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范围和规模 • 2.试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纵横交错模式 • 4.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 • 3.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激励机制
从形式看,现行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一类是专项转移支付。具体
来看,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其主要形式包括税收返还、一
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一)税收返还
实行分税制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 为基期年核定。以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 税加上75%的增值税减去中央下划收入,作为中央对地方 税收返还基数,保证1993年地方既得财力。1994年以后,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按环比方式逐年递增,递增比例增 值税和消费税增长比例1:0.3的系数确定,即增值税和消 费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如 果地方上划中央的收入达不到核定的基数,中央按实际收 入数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