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政府转移支付

合集下载

论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

论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

论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关于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一、引言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资源调配和经济扶持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实际上是通过政府之间的资金流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实际中,政府间转移支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

本文将对政府间转移支付进行分类,并对每种类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同时列举一些相关的案例,以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二、分类1.集中式转移支付:集中式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这种方式为中央政府提供了更多的控制和调控的空间,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量。

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更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便它们更好地展开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项目。

2.分享式转移支付:分享式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对税收的分配方式。

这种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分权更加平衡,并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增加其作为政治管理的独立性。

3.计划性转移支付:计划性转移支付是指用来支持特定政策和项目的政府转移支付。

这种方式可以为中央政府提供更好的控制和调控标准,并提供更广泛的支持。

同时,它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与国家政策一致的支持,并且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比例分配转移支付:比例分配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根据某种比例分配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各地区之间实现平衡发展,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和支持。

5.条件性转移支付:条件性转移支付是指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提供资金支持的政府转移支付。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适应政策目标和需求,并确保政府的资金使用合规和清晰。

三、案例1.财政困难地区的救助:国家为了帮助地方政府解决财政困难,对一些财政状况比较困难的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比较快地缓解财政压力,并为地方居民提供更好的基础公共服务支持。

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和行动框架

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和行动框架

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和行动框架2013年10月10日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19期作者:魏加宁张俊伟杨全社一、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沿革与现状(一)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沿革。

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作为分税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出的。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随着“财政大包干”的普遍推行,财政收入“两个比重”呈现持续下滑局面,从1983-1993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3%下降到12.7%,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从35.8%下降为22%(见图1)。

两个比重的下降,导致“国家能力”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调控和管理能力明显下降,已经超越了“分权的底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次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4年,我国开始全面实行分税制。

分税制改革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成熟做法,在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基础上,按照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管机构。

分税制改革扭转了财政收入“两个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

从1993-2009年,国家财政收入从4386亿元增长到68518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从12.8%稳步上升到20.4%;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收入从957.5亿元增长到35915.7亿元,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则从22%迅速提高并逐步稳定在55%左右。

财政收入“两个比重”的上升,为设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了现实条件。

其实,早在分税制改革之初,有关部门就设计了税收返还的制度安排,明确规定: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情况,合理确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并以此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以保证1993年地方既得财力。

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O.3系数确定,即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GDP折算指数政府购买二、判断是非题1、GD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2、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3、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4、GDP折算指数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

5、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

6、1996年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DP中。

三、单项选择题1、计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有()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合成的收入B.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C.出售股票的收入D.晚上为邻居看儿童的收入E.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2、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则该国公民从国外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能确定3、“面包是最终产品,而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判断4、按百分比计算,如果名义GDP上升( )价格上升的幅度,则实际GDP将( )A.小于,下降B.超过,不变C.小于,不变D.超过,下降5、在计算GDP的政府支出部分的规模时,正确的选项为( ).A.计入政府用于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支出B.计入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不计入用于劳务的支出C.计入政府用于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政府的全部转移支付D.计入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计入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E.以上都不对6、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公式为A GDP=C+I+G+(X-M)B GDP=C+S+G+(X-M)C GDP=C+I+T+(X-M)D GDP=C+S+T+(M-X)四、多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是GDP的特征。

A.它是用价值量测度的B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C.它只适用于给定的时点D.它测度的是销售的产品价值E.它是从地域角度衡量的2、今年的名义GDP大于去年的名义GDP,说明()A.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比去年多了C.今年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都比去年提高了D.A、B、C三种情况都有可能,但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一项E.若今年与去年相比, 物价水平没变, 则表明今年的实物产量水平比去年提高了3、下列项目中,()属于政府购买.A.地方政府投资兴建一所小学B.政府购买电脑和轿车C.政府给公务员加薪D.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E.政府支付的公债利息4、煤炭具有多种用途,作为最终产品的是().A.家庭用于做饭B.餐馆用于做饭C.供热公司用于供应暖气 D.化工厂作为化工原料E.居民用于取暖5、用支出法核算GDP时,应包括的项目有A 居民消费支出B 政府转移支付C 政府购买D 居民对债券的支出6、下列产品中不能计入当年GDP的有A 纺纱厂购入的棉花B 某人花10万元买了一幢旧房C 家务劳动D 某企业当年生产没有卖掉的20万元产品7、以下可以计入GDP的有A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B 居民购买粮食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名词解释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乘数二、判断是非题1、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简答题1 "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 "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

(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生产时已经计入GDP了,当然买卖这辆卡车的交易手续费是计入GDP的。

(3)买卖股票的价值不计入GDP,这仅是财产权的转移,并不是价值的生产。

(4)购买一块地产也只是财产权的转移,因而也不计入GDP。

2.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答: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政府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政府购买,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所以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

3 .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

《宏观经济学》习题(一)

《宏观经济学》习题(一)
设价格水平P=1
求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18.决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分别说出这些因素的变化对总需求会有什么影响?
19.假设政府采取增加政府购买和减少转移支付同一数量
即?G=-?TR
试回答:
(1) 这一政策将导致均衡收入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
(2) 预算盈余变化为多少?为什么变化?
(1) 均衡收入、均衡消费和均衡投资各为多少?
(2) 投资乘数
(3) 平均消费倾向
12.假设一个经济的行为方程为:
C=100+0.9Yd;I=200-500r;NX=100-0.12Y-500r;L=0.8Y-2000r;
G=2000;t=0.2;M=800,P=1
(1) 导出IS、LM曲线;
产品 1990年产量 1990年价格 1992年产量 1992年价格 A 25 1.50 30 1.60 B 50 7.50 60 8.00 C 40 6.00 50 7.00 D 30 5.00 35 5.50 E 60 2.00 70 2.50
9.下表是我国1952-2000年GDP和人均GDP指数
(3) 假设某经济变量如下:边际消费倾向=0.8
税率=0.25
初始均衡收入=600
政策变化?G=10
?TR=-10
请验证上面的结论
20.考虑三部门经济
假设转移支付现在是内生变量
TR=TR0-aY
(a>0)
请分析:
(1) 均衡收入水平
(2) 内生变量?TR和?Y之间的数量关系
1.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2. 如果政府雇佣原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员做工作人员

宏观经济第16章课后习题

宏观经济第16章课后习题

11、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两项中那一项对总需求变动 影响更大些?朝什么方向变动? 政府为减少经济波动往往运用财政政策进行总需 求管理。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会对经济周期作 出反应。其中转移支付随经济波动更大些,并朝反周 期方向波动,因为经济衰退时,失业津贴、贫困救济、 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支出会自动增加,经济繁荣时,这 些支出会自动减少,而政府购买则变动较少,因为国 防费、教育经费以及政府行政性开支等有一定刚性, 不可能随经济周期波动很大。
解得:y=1000
(2)当均衡收入y=1000时,预算盈余为 BS=ty-g-tr=0.25×1000-200-62.5=-12.5
(3)当i增加到100时,均衡收入为 y=100+0.8×(0.75y+62.5)+100+200 解得:y=1125 此时的预算盈余BS=0.25×1125-200-62.5=18.75。 预算盈余从-12.5变为18.75,是因为投资增加,国民收入 增加,从而税收增加。 (4)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i=50时,充分就业预算 盈余为BS*=ty*-g-tr=300-200-62.5=37.5
13、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 (单位均为10亿美元) c=100+0.8yd(消费) i=50(投资) g=200(政府支出) tr=62.5(政府转移支付) t=0.25(税率) (1)求均衡收入。(2)求预算盈余BS。
(3)若投资增加到i=100,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 会发生这一变化?
(4)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
3)政府税收减少;
4)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1)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2)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3)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4)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表示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以K(TR)代表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则K(TR)=dY/dTR=β/1-β(1-t)3、政府购买乘数:表示政府购买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以K(G)代表政府购买乘数,则K(G)=Dy/dG=1/1-β(1-t)4、凯恩斯流动陷阱: 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且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即h=无穷大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变成水平线,经济严重萧条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5、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调节经济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主要通过①累进税制度②政府转移支付制度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这三项得到发挥。

6、摩擦性失业:是指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渡之中所产生的失业。

7、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中的通货与银行体系的储备之总和。

8、滞胀:由于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的数量不变,总需求不变,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而引起的物价水平上升,总产量下降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

9、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分析,而主动采用的增减政府收支的决策,简而言之就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10、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利率上升,从而引起的私人消费与投资水平下降的作用。

1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2、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3、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收入所能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金额,也就是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即MPC=△c/△yd14、棘轮效应:消费者容易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而不易随着收入的下降而减少消费。

政府间转移支付

政府间转移支付

一、政府间的纵向财政不平衡必须由转移支付来解决
二、政府间的横向财政不平衡也必须由转移支付来解决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是解决“辖区间外溢”问题的重要手段
四、使地方政府的支出结构和水平与中央政府的目标一致
五、刺激地方政府努力增加本地收入 六、稳定经济
基于上述实行转移支付的理由和具体操作上的考虑,一个有效的转 移支付体系至少应满足以下要求: • • • • • 保证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即解决纵向财政不平衡问题 使地区间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均等化,即解决横向财政不 平衡问题 鼓励地方政府征税和控制支出 具有客观性、透明度与稳定性特征 对有条件拨款,要有保障具体实施的措施
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的效应
(一)无条件拨款方式 1. 具有收入效应,在不改变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相对价格的条件下,使得公共 产品与私人产品的需求量增加 2. 使地方公共产品的支出增加,但增加额一般小于中央政府的拨款额,主要是 一部分补助资金向私人产品转移,具有“漏出效应” 3. 一般不会改变地方财政的偏好,不直接干预地方财政的决策内容 4. 主要用于弥补地方财政缺口与均等地方财政地位的作用 (二)有条件的非配套拨款 1. 有可能改变地方决策,产生替代效应 2. 间接的“漏出效应” 3. 能够更显著地体现中央政府在支持地方提供某项公共产品方面的政策意图, 补助效益比较明显
在有条件拨款方式中,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方式, 即分类拨款。分类拨款与有条件拨款有相似之处,就是 上拨款政府对于接受款项的下级政府要规定这种拨款的 使用方向。但是,分类拨款又不同于有条件的拨款,即 它不具体指明下级政府应该使用该款项的细目和用途。 分类拨款实际上是一种使用范围较宽的有条件拨款 形式。
相同级别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一、德国的横向财政转移பைடு நூலகம்付制度

西方经济学(本)第十四章 财政理论与政策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本)第十四章 财政理论与政策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本)第十四章财政理论与政策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3.公债是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5.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6.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财政7.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8.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9.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10.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二、单项选择题1.B2.A3.C4.C5.A6.A7.C8.A9.C10.B11.C12.A13.C14.A15.A16.A17.B18.A19.A20.D三、多项选择题1.ABC2.BCD3.CDE4.AD5.BCD6.BC7.ADE8.ABC9.AB10.AC四、判断分析题1.×2.×3.√4.×5.×6.√7.×8.√9.×10.√11.√12.×13.√14.√15.√√五、计算题1.如果政府通过征收1000亿元的税收和支出1000亿元的购买以求得预算的平衡,当边际消费倾向为80%时,求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第九章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第九章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第九章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第九章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第一节政府间财政转移的基本原理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通常,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协调是通过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两大系统相互配合、共同运作来实现的,从而形成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架,其中,前者是政府间的收入制度,后者是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间的财力进行单方面转移的活动进行规范的制度体系。

目前,对政府间资金划转的称谓很多,包括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间转移支付、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等,在现实表述上,人们往往将其混用,仔细鉴别,四者的概念不同,其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但其内涵和范围不尽一致。

1>.转移支付。

按照联合国《1990年国民账户修订案》的定义,转移支付是指货币资金、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一方向另一方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性转移,转移的对象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

2>.政府转移支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写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国际间的转移支付。

这种转移支付的对象是其他国家、国际组织或跨国组织,具体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国际组织或跨国组织交纳会费等。

二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转移支付。

这种转移支付包括政府向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失业救济金、价格补贴、住房补贴等;政府向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如向城市运输、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公共企业提供的一般补贴和基本建没投资等;各级政府上下级之间的资金转移,包括共享税的分配、上级政府拨给下级政府的各种补助、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提供的补助等。

3>.政府间转移支付。

在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中,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各级各地政府之间的财力及其使用存在较大的差别,政府收支的划分不可能也难以使各级各地的收支完全对应均衡,从而出现政府收支的纵向不均衡和横向不均衡。

针对此,需要运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实现财政体系内各级次和各地方预算收支的最终均衡。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政府购买支出: 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2、政府转移支付: 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3、国民生产净值: 它是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费以后的余额。

它表示经济社会在补偿了资本存量损耗以后所生产的净产品总值。

4、国民收入: 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所生产的以货币来表示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值。

5、个人收入: 它是指个人在纳税前得到的收入。

PI=国民收入-不分配的利润-企业交纳的利润税+政府的转移支付6、个人可支配收入: 它是个人交纳所得税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所得税7、投资函数: 指投资量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8、消费函数: 是一国消费总量与决定它的变量—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通常以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关系来表示。

9、平均消费倾向: 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10、边际消费倾向: 指消费支出增加量与收入增加量之比。

11、政府支出乘数: Kt=MPC*1/1=MPC 表示政府增加税收导致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比率。

12、税收乘数: Kx=1/1-MPC+MPC*MPT+MPM,政府税收对国民收入起着收缩的作用13、转移支付乘数: 指当转移支付或税收变动一个数量时,对消费支出产生的作用要受到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转移支付的变化量所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14、通货膨胀缺口: 指为了达到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总支出曲线需要向下移动的距离。

15、通货紧缩缺口: 是指为了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总支出曲线需要向上移动的距离。

16、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表示政府增加同量的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7、灵活偏好: 又称为货币需求,如果用L表示,用L1表示货币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用L2表示投机余额,则L=L1+L2。

18、交易偏好: 指出于交换的需要而保留货币的动机。

19、预防偏好: 在预防动机下形成的货币需求量叫做预防余额20、投机需求: 在投机动机下形成的货币需求叫做投机余额。

宏观经济学题库(带答案版)

宏观经济学题库(带答案版)

宏观经济学最新题库(带答案版)————————————————————————————————作者:————————————————————————————————日期: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使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3.个人可支配收入:从个人收入中扣除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即得个人可支配收入。

人们可以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4.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二、判断题1. 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

√2. GD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 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 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DP。

√5. 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为200543元,它是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 四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M-X+Kr)。

√7. GDP折算指数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

×8.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 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

×10. 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DP为40万$。

宏观经济学答题

宏观经济学答题

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货币需求:是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出于不同的目的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GDP: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均衡收入(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解答:应当实行扩大货币供给和增加税收的混合政策。

扩大货币供给可使LM曲线右移,导致利率r下降,刺激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

税收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会减少,从而消费支出相应减少,这使IS曲线左移。

如图所示,y0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使LM移至LM’,利率由r1降至r2,与此同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左移至IS’,这样国民收入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y0,而私人投资增加了,消费支出减少了。

2.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

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解答:(1)政府减税,会使IS曲线向右上移动至IS’曲线,这使得利率上升至r1,国民收入增加至y1,为使利率维持在r0水平,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至LM’曲线处,从而利率仍旧为r0,国民收入增至y2,均衡点为LM’与IS’曲线的交点E2(2)货币存量不变,表示LM不变,这些减税使IS曲线向右移至IS’曲线的效果是利率上升至r1,国民收入增至y1,均衡点为LM与IS’曲线的交点E3(3)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显然有所区别,在(1)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由于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不变,国民收入增至y2,而在(2)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保持货币存量不变,这使得利率上升,从而会使私人部门的投资被挤出一部分,因此,国民收入虽然也增加了,并未达到最大可能的y2水平。

转移支付百度

转移支付百度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目录税收返还税收返还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此,税收返还的设计合理与否决定了整个制度的合理程度。

但是,我国的税收返还仍以维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进行分配,体现了对收入能力较强地区的倾斜原则,维护了较富裕地区的既得利益,与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主旨背道而驰。

并且,税收返还虽然在名义上是中央财政收入,但实际上,地方财政对这部分资金具有最终决定权。

财力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是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由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重要手段,应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形式。

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各类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

地方财政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我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编辑本段主要功能(1)保障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1)辖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差异会影响资源配置。

转移支付 文档

转移支付 文档

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民族地区的帮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对一国而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同区域的居民大致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它是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也是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政策工具,在开发欠发达地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具有转移和调节区域收人的作用,从而直接调整和重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状况。

一、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现实背景现行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其运行也要依托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运行中出现的具体状况和问题,构成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现实背景。

分税制改革是按照“存量不动,增量调整,逐步提高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合理的财政分配机制”原则设计的。

分税制改革后,从全国的情况看,造成了资金向上集中和事权向下转移,财权的重心在中央,事权的重心在地方(尤其是旗县一级)。

具体到民族地区,则在分税制模式下出现税收负担加重、税源与税收收人背离、财政收支差额扩大等问题。

这些构成了现行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背景。

(一)民族地区税收负担加重分税制改革后,虽然宏观税负基本不变,但基础原材料等“上游产业”的实际税负有所上升,而加工、零售等“下游产业”的实际税负有所下降,民族地区原材料等行业比重大,加工、零售等行业比重小,税收负担加重。

有研究表明,分税制改革前的1993年,民族地区工商税收负担率为10. 7%,高于东部地区1个百分点;分税制实施后,两者的差距扩大为1. 8个百分点。

总体上,东低西高的区域税负格局与东高西低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明显反差,民族地区承担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能力极不相称,区域税负差距已成为拉大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

(二)民族地区税源与税收收入的背离在设计税收制度时,需充分考虑税源与税收收人的对应性,以体现公平的原则。

第九章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第九章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一) 行政和公检法部门标准支出的测算
1.标准人员经费。 标准人员经费。 标准公用经费。 2.标准公用经费。
(二) 教育部门标准支出的测算
1.人员经费标准支出。 人员经费标准支出。 2.事业费补助标准支出。 事业费补助标准支出。 3.教育部门取暖费标准支出。 教育部门取暖费标准支出。
(三) (四) (五) (六)
二、2003年标准收入的分项测算 二、2003年标准收入的分项测算
(一) 增值税标准收入的测算 (二) 营业税标准收入的测算 不同税目的营业税采取不同的方法确定。 1.不同税目的营业税采取不同的方法确定。 四行业” 2.“四行业”营业税应征收入根据决算收入 统 一适当调整。 一适当调整。 (三) 城市维护建设税标准收入的测算 (四) 资源税标准收入的测算 (五) 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收入的测算 (六) 农业特产税标准收入的测算
第五节 客观性转移中影响因素的确定
客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的选择
(一)客观因素通过回归分 析方法筛选确定 (二) 公用经费的影响因 素 1.公用经费影响因素的 选择。 选择。 2.计算公用经费采用数 据的来源。
二、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指标的核定方法
(一)标准在职职工人数的测算 1.省级标准在职职工人数 地级标准在职职工人数。 2.地级标准在职职工人数。 标准离退休人数测算说明。 (二) 标准离退休人数测算说明。
三、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
(一)合理确定目标,增强各级政府收支关系的 合理确定目标, 对称性 调整转移支付结构, (二)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 数量, 数量,强化公平的力度 (三)改基数法为客观因素法 (四)借鉴国际经验形成规范的转移支付公式
第三节 我国均衡性转移的总体设计
一、一般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原则

政府转移支付是什么意思

政府转移支付是什么意思

政府转移支付是什么意思
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
作的支付,即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它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

转移支付是包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

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是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它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再分配而实现的,不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美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
• 美国的政府级次分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级,
三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都通过联邦宪法进行划 分,联邦政府将一部分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 的方式分配给州和地方政府。
• 1.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划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
• 韩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做法包括五种形
项目
一般性转移支付 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 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定额补助(原体制补助) 企事业单位划转补助 结算财力补助 工商部门停征两费等转移支付 基层公检法司转移支付 义务教育转移支付 基本养老金和低保等转移支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转移支付 村级公益事业奖补等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制度的客观要求。
• (三)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建议 • 1. 优化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 • (1)逐步扩大和科学确定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 (2)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制度。 • (3)取消原体制补助。 • (4)取消年终结算补助。 • (5)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范围和规模 • 2.试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纵横交错模式 • 4.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 • 3.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激励机制
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 度
• 本节主要对日本、德国、美国等代表性发达国家,俄
罗斯、巴西等典型经济转型国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进行概括分析,详细阐述这些国家政府转移支付 的具体实施方法 。
一、日本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 付制度
• 日本政府大部分财政收入由中央组织,而大部
分支出由地方财政实现。为了解决地区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各地方政府之间财力上悬 殊问题,确保地方经济顺利发展,日本采取了 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补助。
• 税收返还计算分式为:

1994年税收返还数=1993年核定净上划中央收入×
(1+1994年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比上年增长%×0.3)

以后年度税收返还数=上年税收返还收入×(1+
当年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0.3)
(二)一般性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体制补助(或上解)、结算补助 (或上解)、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 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 转移支付等 10 余个项目。目前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构成如 下表所示(以2011年为例):
三、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
• 1.使外部效应内部化 • 2.弥合财政缺口 • 3.解决财政的横向不平衡 • 4. 确保全国统一的最低服务标准 • 5. 鼓励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中的有益产品 • 6. 体现拨款者希望受款者增加自己收入的意图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效 应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意味着受补政府拥有更多的资源归其支
款,以及为地区的社会领域贷款提供的担保等。
• 2.地区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地区对地方的
财政援助主要采取预算补助、预算补贴等形式。
六、巴西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
• 巴西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如下特点:
• (一)各州政府有着相当大且弹性较高的财政收入来源
(尤其是增值税),因此,巴西的各州政府依靠联邦收 入转移的部分很少。
从形式看,现行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一类是专项转移支付。具体
来看,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其主要形式包括税收返还、一
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一)税收返还
实行分税制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 为基期年核定。以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 税加上75%的增值税减去中央下划收入,作为中央对地方 税收返还基数,保证1993年地方既得财力。1994年以后,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按环比方式逐年递增,递增比例增 值税和消费税增长比例1:0.3的系数确定,即增值税和消 费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如 果地方上划中央的收入达不到核定的基数,中央按实际收 入数返还。
201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各项转 移支付占比
• (三)专项转移支付
又称有条件补助,专项转移支付是有条件的拨款,是中央 政府按照特定目的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助形式,地方 政府基本没有统筹安排的权利,必需按照中央政府指定的 目标使用。主要用于教育、文化、农业、社会保障、环境 、交通运输、国防、外交等特定方面。我国目前的有条件 补助有上百种之多,但从补助的具体用途来看,大致可分 为三类:
• 2.无条件拨款

也称一般性拨款、非选择性拨款或收入分享。
分为无条件整额拨款和努力相关性无条件拨款。它
不规定拨款的使用范围和要求,拨款接受者可按自
己的意愿使用拨款。无条件拨款可以是一笔固定的
款项,但也可能取决于拨款接受者的行为。
3.分类拨款
分类拨款是介于有条件拨款和无条件拨款之间 的一种拨款形式。和无条件拨款相比较,它是有条 件的,拨款者规定这种拨款的使用方向。但它又不 同于有条件的拨款,即它不具体指明接受者应该使 用该款项的细目与用途。
• 三、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1988—1993) • 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以下几种:一是收入分享 ;
• 第一类:主要是对地方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项目补助;
• 第二类:是特殊情况的补助,例如自然灾害补助等;
• 第三类:是保留性专项拨款。
• 近年来我国专项转移支付结构图所示。
2012年专项转移支付中各项转移 支付占比
二、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存在的问题
• (一)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尚未确立
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类型
• 一般而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有三种形式: • 1.有条件拨款 • 有条件拨款也称专项拨款,或叫选择性拨款是指
附带条件的拨款。拨款提供者在某种程度上指定了 资金的用途,拨款接受者必须按规定的方式使用拨 款资金 。
• 有条件的拨款可分为配套拨款和非配套拨款。其
中有条件的配套拨款又可分为封顶的配套拨款和不 封顶的配套拨款。
形式:
• 1.联邦对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 • 第一类是具有固定形式的援助,这类援助包括
预算补助、预算补贴、相互结算资金和转移支 付资金四种形式。
• 第二类是联邦对部门提供的财政援助。
• 第三类是在实现联邦规划的过程中,有些规划是联邦
主体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联邦为实现这些规划而 拨出的资金。
• 第四类是联邦财政对地区财政按照偿还原则提供的贷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论
• 庇古的财政转移支付理论 • 卡尔多分配理论 • 奥茨的转移支付理论 • 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 概念、类型和依据
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
从公共财政理论的角度,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涵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各级政府间按照 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级次和 规模的一种分配形式。它既包括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 府财力的补助,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财政收入 的上解,凡是政府间财力的转移与划拨关系都可被视 为转移支付。狭义的政府间转移支付一般特指相邻两 级政府,上级对下级的财力补助。
主体地位
• (三)税收返还违背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拉大了地区间的
财力差距
• (四)专项拨款补助规模太大,而且缺乏客观标准 • (五)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 • (六)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支撑和监管机制的制约
三、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 基本思路
• (一)总体目标
•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要以实现全国各地公共服
决算数 占预算 数的%
105.6 113.3 100 100 99.9 100 100 100 99.7 109 100 110.5 95.3 102.5 100.5 98.5
决算数占上 年决算数的
%
138.3 137.6 112.1 111.4 100 180 166 103.6 100.2 120.2 76.6 116.3 114.5 192.5 4790 172
务水平的均等化为基本目标。均等化目标包括 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以及矫正地区间的外部性 。
(二)基本依据
• 1.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调动地方政府的
积极性是建立健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 基本前提。
• 2.健全的财政法规是建立健全政府间财政转移
支付的必要保证。
• 3.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为主要投向是政府间
预算数 (亿元)
17336.77 6609.11 370 2647.01 770.15 135 581 145.14 352 479.88 80 381.49 1138.92 2683.19 776.28 187.6
决算数 (亿元)
18311.34 7487.67 370 2647 769.46 135 581 145.14 350.98 523.1 80 421.49 1085 2750.98 779.81 184.71
• 本节要点: • 1.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现状 • 2.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

• 3.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间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的基本现状
• 我国目前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 来的。
专栏 :财政“大包干”体制下的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 一、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78—1984年) • 这个时期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包括收入分享、定额
补助、定额上解和专项拨款几种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