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

郭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辉县市一中郭鹏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韵味。

2.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3.解读典故内容,体悟悲愤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把一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

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

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

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三、解题

“水龙吟” 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四、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六、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

3.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七、词作赏析

(一)登——看到了什么

1.词人登高望见了哪些景物?

寥廓的江天连绵的山峰

楼头的落日哀鸣的断鸿

2.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示例:辽阔的楚地的天空到处弥漫着凄清的秋气,江水向天边流去,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秋景。极目遥望远处的山顶,那些像玉簪和螺髻的群山也仿佛在传递着忧愁和怨恨。西下的太阳斜照着楼头,在失群的孤雁的哀鸣声中,还有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

(二)登——做了什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要赏析。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手握吴钩看了又看,却没有用武之地,亦无人理解。他只好用拍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表达了作者世无知己、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激愤之情。上片小结

词的上片,作者运用了移情和比喻等的手法,描绘了江天山峰落日断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清壮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孤苦飘零、报国无门的感情。

(三)登——想到了什么

在赏心亭,词人又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此想抒发自己什么样的情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赏析本句。提示:手法+分析+感情(或意境)

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手法)作者用无人拭泪来说明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分析)抒发了壮志难酬、世无知己的孤独与痛苦。(感情)

下片小结

词的下片运用了张翰、许汜、刘备、桓温的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八、拓展延伸,课堂练笔

请以《落泪英雄》为题,以“辛弃疾,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文字,抒发对理想抱负的坚守之情。不少于30个字。

孤苦的你

清秋楚天,登亭远眺——山河有恨

激愤的你

断鸿声里,拍遍栏杆——报国无门

忧郁的你

不做季鹰品鲈鱼,羞于许汜问田舍——为国为民

悲痛的你

倾慕豫州有大略,喟叹桓温忆流年——壮心难移

令人心疼的你呀,

谁来拭去你双颊的泪。

九、推荐阅读,领略魅力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