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第七章细胞的能量代谢
ATP, 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
◆ATP合成酶作用机制—Banding Change Mec荣ha获n1is9m97(年B诺oy贝er尔:化结学合奖变!化 和旋转催化机制——旋转催化假说 1979 ; Walker:牛心线粒体F1-ATP 酶的晶体结构 1994 )
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42个蛋白亚基,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 作用:催化NADH氧化,从中获得2高能电子辅酶Q; 泵出4 H+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一个细胞色素b。
组成: 二聚体,每一单体含13个亚基,
cyt a, cyt a3 ,Cu, Fe
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 形成水,2 H+泵出, 2 H+ 参与 形成水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 Fe-S中心、辅酶Q。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为脂溶性醌。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 (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③NAD+:治疗进行性肌肉萎缩症等
四、线粒体与疾病
克山病:心肌线粒体病,缺硒引起心肌损伤为主要病变的地方性心
肌病。硒对线粒体有稳定作用,缺硒导致线粒体膨胀、嵴少不完整,
对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偶联产生影响。
衰老:细胞内自由基的源泉,是决定细胞衰老的生物钟。95%氧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诊断标志物
线粒体基因突变和功能障碍可作为某些疾 病的诊断标志物。例如,线粒体基因突变 可导致一些遗传性疾病的特异性表型,而 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VS
治疗靶点
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代谢的关键细胞器, 可作为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靶点。例如, 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治疗策略可能有助 于缓解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此外,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也可能对治 疗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具有潜在价值。
代谢合作
线粒体与其他细胞器在代谢上密切合作,共同参与能量代谢、物质 合成和分解等过程,以实现细胞的正常功能。
线粒体与其他细胞器的能量交换
产能与耗能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主要产能细胞器,通过氧化磷酸化等过程产生ATP等能量分子。同时, 线粒体也是耗能细胞器之一,通过与内质网等细胞器的能量交换,维持细胞内能量的供需 平衡。
线粒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01
诊断疾病
通过对线粒体基因组和表达谱的 研究,可以揭示许多疾病的发病 机制和病理过程。通过对患者线 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可以 诊断出一些遗传性疾病和罕见病 ,如线粒体肌病、脑肌病等。
03
02
药物筛选
治疗疾病
通过调节线粒体的功能和代谢,可 以治疗一些疾病,如糖尿病、心血 管疾病等。一些药物也可以靶向线 粒体进行治疗,如抗肿瘤药物、抗 炎药物等。
线粒体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其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多种疾病。
线粒体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具有重要地位,对 于医学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线粒体在进化、生态学和生物分类学中也具有 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02
线粒体与能量的关系
线粒体的能量生成过程
第七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Company Logo
(一)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结构基础
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1)、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 e 传递体、质子泵。含25个亚基,使NADH氧化,脱 下 e→辅酶Q; 泵出 H+ →膜间腔。 (2)、复合物Ⅱ——琥珀酸-CoQ还原酶 e 传递体,含4亚基。使琥珀酸脱H、FAD结合H ,再 使CoQ → CoQH2 。 (3)、复合物Ⅲ—— CoQH2-CytC还原酶 e传递体、质子泵。8个亚基。将CoQH2中的e传递给 细胞色素C 。 (4)、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 e传递体、质子泵,含13个亚基。催化电子从cytC →O2 结合2H+成水。同时将H+泵出。
Company Logo
二、mtDNA的遗传学特性
自主性 有自身的DNA,能转录并合成自身的蛋白 质。 半自主性 转录合成中所需的酶以及构成线粒体的 大部分蛋白质都是由细胞核基因编码、在 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线粒体的。
Company LogDNA为环状,不与组蛋白结合,分子量小,可有1~几个。 能进行复制(D环复制、半保留复制)、转录。 线粒体mRNA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 (二)、线粒体具有蛋白质合成系统 (1)核糖体 比细胞质的小,近70s。 (2)mtDNA能编码各种rRNA、tRNA和少量mRNA。 (3)具独特的遗传密码 (4)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酰基tRNA是N-甲酰甲硫氨酰tRNA, 对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氯霉素敏感对细胞质蛋白合成抑 制剂放线菌酮不敏感。
(四)、线粒体的复制可以分布在整个细胞周期。
Company Logo
Complex
Subunits
Nuclear
mtDNA
Ⅰ Ⅱ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知识点整理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知识点整理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两个重要的细胞器。
它们在细胞代谢和能量转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线粒体:1.结构:线粒体是一个由两层膜包围的细胞器。
它包含一个外膜和一个内膜,内膜形成了许多内突起,称为线粒体内膜嵴。
2.能量转换: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生产中心。
它通过细胞呼吸过程中的氧化磷酸化来产生能量,将食物分子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可以使用的三磷酸腺苷(ATP)。
3. 基因组:线粒体具有自己的基因组,称为线粒体DNA(mtDNA)。
它主要编码细胞呼吸过程中所需的蛋白质。
mtDNA由母亲遗传给子代,因此线粒体DNA有助于研究人类的遗传和进化。
4.线粒体疾病: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导致许多疾病,如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这些疾病通常会影响能量的产生和细胞的正常功能。
叶绿体:1.结构:叶绿体是植物和一些原生生物中的细胞器。
它也是由两层膜包围,并且内膜形成了一系列叫做叶绿体嵴的结构。
2.光合作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其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以供细胞使用。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如葡萄糖。
3. 基因组:叶绿体也具有自己的基因组,称为叶绿体DNA(cpDNA)。
它主要编码参与光合作用和叶绿体功能的蛋白质。
4.叶绿体疾病:类似于线粒体疾病,叶绿体功能障碍也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在植物中称为叶绿体遗传病。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叶绿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损。
1.起源:线粒体起源于古代原核生物,而叶绿体起源于古代蓝藻细菌。
这些细菌进化成为现代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
2.功能:线粒体主要参与能量转换,而叶绿体主要参与光合作用。
它们在细胞代谢中的角色不同,但都与能量生产和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3.基因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自己的基因组,具有其中一种程度的自主复制和表达能力。
不过,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小,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大。
第七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Figure 18-11a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 Garland Science 2008)
Figure 18-11b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 Garland Science 2008)
Figure 18-12a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 Garland Science 2008)
人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早已完成 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又称剑桥序列)共含
16569个碱基对(bp),
为一条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双链中一为重
链(H),一为轻链(L ) 。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共编码了37个基因
2个rRNA基因
22个tRNA基因
13个蛋白质基因
重链编码:28个基因 12SrRNA、16SrRNA、 NADH-CoQ氧化还原酶1(ND1)、ND2、ND3、 ND4L、ND4、 ND5 细胞色素C氧化酶1(COXⅠ)、COXⅡ、COXⅢ 细胞色素b 的亚基 ATP合酶的第6亚单位和第8亚单位(A6、A8) 14个tRNA 轻链编码:9 个基因 ND6 8个tRNA
四、线粒体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
(一)线粒体的遗传系统和蛋白质翻译系统
线粒体DNA(mtDNA):线粒体的基因组 只有一条DNA,是裸露的。 一个线粒体内往往有1至数个mtDNA分子, 平均为5~10个。 大多数酶或蛋白质仍由核编码,它们在细胞 质中合成后经特定的方式转送到线粒体中。
(二)线粒体基因组:一条双链环状的DNA 分子
(二)线粒体的改变构成了细胞死亡的原因或表现 自由基代谢 线粒体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并通过链式反应形 成活性氧(ROS),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
mtDNA环形分子 mtDNA环形分子 mtDNA是裸露的 是裸露的, mtDNA是裸露的,不与组蛋白结合 多顺反子polycistron 多顺反子polycistron 启动子:HSP、 启动子:HSP、LSP 少非编码序列无内含子,也很少非翻译区。 少非编码序列无内含子,也很少非翻译区。 mtDNA编码的蛋白质在线粒体内的核糖体上合成 编码的蛋白质在线粒体内的核糖体上合成, mtDNA编码的蛋白质在线粒体内的核糖体上合成, tRNA由mtDNA编码 tRNA由mtDNA编码 ★ 大多数的蛋白质和酶由核基因编码。 大多数的蛋白质和酶由核基因编码。
基粒分为头部、柄部、基片三部分。 基粒分为头部、柄部、基片三部分。 头部 三部分
基粒头部又称F 因子,具有酶活性, 基粒头部又称F1因子,具有酶活性,自然状 态下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 纯化的F ADP磷酸化生成ATP; 态下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纯化的F1可催 ATP水解 水解。 化ATP水解。 柄部: 柄部: 基片:又称F0因子,质子( H+ )的穿膜通道。 的穿膜通道。 基片:又称F 因子,质子(
葡萄糖
脂肪 脂肪酸
三、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丙酮酸
通过电子传递链, 通过电子传递链, 原子氧化, 将H原子氧化,其 原子氧化 所含的能量缓慢地 O2 释放,并将H 释放,并将 +泵入 膜间腔, 膜间腔,储存了渗 透势能,然后ATP 透势能,然后 酶复合体利用H 酶复合体利用 +渗 透势能, 透势能,将ADP磷 磷 酸化,固定了能量。 酸化,固定了能量。 这就是氧化磷酸化。 这就是氧化磷酸化。 又称氧化磷酸化耦 联。
二、线粒体基因组
细胞生物学 第7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七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生物的基本能量来源于太阳光的辐射能。
但生物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光的辐射能,必须先使之转换成化学能,再为生物体利用。
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并储存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中。
线粒体是一种高效地将有机物转换为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的细胞器。
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种产能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环状DNA及自身转录RNA与翻译蛋白质体系。
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称为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第一节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人体内的细胞每天要合成几千克的ATP,且95%的ATP是由线粒体中的呼吸链所产生,因此线粒体被称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power plants)。
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为所需要的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1、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1)线粒体的形状线粒体的形状各种各样,以线状和颗粒状最常见。
也可呈环形、哑铃形、枝状或其他形状。
2)线粒体的大小线粒体的一般直径为0.5-1.0um,长,1.5-3.0um。
有的长达5um(如肝细胞)或10-20 um(胰腺细胞)或40 um(人的成纤维细胞)。
3)线粒体的数量线粒体的数目由数百――数千个不等。
如利什曼原虫中只有一个巨大的线粒体,海胆卵细胞则多达30万个。
4)线粒体的分布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
主要由外膜(outer membrane)、内膜(inner membrane)、膜间隙(intermembrane)、基质(matrix)或内室(inner chamber)4部分组成。
图7-11.外膜外膜是包围在线粒体最外面的一层单位膜,光滑而有弹性,厚约6 um。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七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EA
基本特征
(三)内外膜转位接触点形成核编码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通道 • 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膜相互接触的地方,
称为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 是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内膜转位子translocon of the inner membrane, Tim; 外膜转位子translocon of the outer membrane, Tom
重链编码2种rRNA,14种tRNA, 12种蛋白 轻链编码了ND6及8个tRNA
基本特征
13个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均已确定,参与内膜呼吸链的蛋白合成: 3个为构成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复合体(复合体Ⅳ)催化活性
中心的亚单位(COXⅠ、COXⅡ和COXⅢ); 2个为ATP合酶复合体(复合体Ⅴ)F0部分的2个亚基(A6和A8); 7个为NADH-CoQ还原酶复合体(复合体Ⅰ)的亚基(ND1、ND2、
第七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 换
主要内容: 1.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2.细胞呼吸 3.细胞的能量转换 4.线粒体与医学
• 组成、形态、分布 • 结构(内膜、外膜、嵴;内腔、外腔
、嵴间腔、嵴内空间;基粒、基质) • 独特的遗传体系 • 核编码蛋白转运 • 介导细胞死亡 • 起源及发生
基本特征
一、线粒体的中含有众多参与能量代谢的酶系
基本特征
嵴的形成大大扩大了内膜的面积,提高了内膜的代谢效率 A、内腔/基质腔(matrix space) B、外腔/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 C、嵴(cristae) D、嵴间腔(intercristal space) E、嵴内空间(intracristal space)
第七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七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一.教学目标:1.深刻明白得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真核细胞两种重要的产能细胞器。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各类真核细胞中,而叶绿体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2.深刻明白得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超微结构,明白得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特点和不同点。
3.深刻明白得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深刻明白得分子伴娘在跨膜运输蛋白质进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4.明白得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主若是通过割裂进行的。
明白得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学说和分化学说。
二.重点:1.线粒体、叶绿体的超微结构;2. 线粒体、叶绿体的自主性3. 线粒体、叶绿体的增殖。
三.难点:线粒体、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的关系。
四.讲课方式与教学方式:教学、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内容: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种产能细胞器。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各类真核细胞中,叶绿体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高效的产生ATP的周密装置,尽管它们最初能量的来源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大体结构,以类似的方式合成ATP。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环状DNA及自身转录的RNA与翻译蛋白质的体系。
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各类蛋白质成份是由核DNA和线粒体DNA或叶绿体DNA别离编码的,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第一节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一、线粒体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本世纪50年代后,在电镜下观看研究线粒体的结构问题。
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成的所谓“囊中之囊”,在空间结构上人为地划分为四大部份,即外膜、内膜、外室、内室。
(一)外膜(outer membrane)指包围在线粒体最外面的一层膜,看上去平整滑腻而具有弹性,膜厚约6nm。
对各类小分子物质(分子量在10000 doldon之内,如电解质、水、蔗糖等)的通透性较高,有人以为外膜上具有小孔(ф2~3nm)。
(二)内膜(inner membrane)也是一单位膜,约厚6~8nm。
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与叶绿体 基础篇
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与叶绿体
基础篇
一、名词解释
1. 泛醌(uniqueinone, coenzyme Q)
2.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3.所有的微体蛋白质都是在游离核糖体上
合成的。
4.线粒体内膜的惟一功能是产生ATP。
5.由线粒体核糖体合成的线粒体膜蛋白是
通过共翻译定位的。
6.线粒体虽然是半自主性细胞器,有自身的
遗传物质,但所用的遗传密码却与核基因
的完全相同。
7.乙醛酸循环体的功能是通过乙酰CoA和
乙醛酸循环合成碳水化合物和其它细胞成
A.PSⅡ B.PSⅠ C.ATP合成酶 D.细胞色素b6 /f复合物 27. 下列哪一种叙述是正确的?
A.类囊体膜不能透过质子 B.ATP合酶定位于叶绿体外膜 C.ATP合酶定位于叶绿体内膜 D.以上都对 28.光子的能量依赖于( )。
A.波长 B.温度 C.激发态 D.是否是在真空中发射 29.CF0 CF1 -ATP合酶是光合磷酸化的偶联 因子,位于( )。
的功能。
8. 当由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进入线粒
体时,需要
和
提供能
量来推动。
9. 线粒体内膜的主要功能有:
①
;
②
;
③
。
10.在F0F1ATP酶复合体中γ-亚基的作用
是
。
11.铁硫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也是细胞色素
类蛋白质。在铁硫蛋白分子的中央结合的不
细胞生物学 第7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七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生物的基本能量来源于太阳光的辐射能。
但生物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光的辐射能,必须先使之转换成化学能,再为生物体利用。
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并储存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中。
线粒体是一种高效地将有机物转换为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的细胞器。
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种产能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环状DNA及自身转录RNA与翻译蛋白质体系。
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称为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第一节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人体内的细胞每天要合成几千克的ATP,且95%的ATP是由线粒体中的呼吸链所产生,因此线粒体被称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power plants)。
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为所需要的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1、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1)线粒体的形状线粒体的形状各种各样,以线状和颗粒状最常见。
也可呈环形、哑铃形、枝状或其他形状。
2)线粒体的大小线粒体的一般直径为0.5-1.0um,长,1.5-3.0um。
有的长达5um(如肝细胞)或10-20 um(胰腺细胞)或40 um(人的成纤维细胞)。
3)线粒体的数量线粒体的数目由数百――数千个不等。
如利什曼原虫中只有一个巨大的线粒体,海胆卵细胞则多达30万个。
4)线粒体的分布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
主要由外膜(outer membrane)、内膜(inner membrane)、膜间隙(intermembrane)、基质(matrix)或内室(inner chamber)4部分组成。
图7-11.外膜外膜是包围在线粒体最外面的一层单位膜,光滑而有弹性,厚约6 um。
第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2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分布
1.形态:一般呈粒状或杆状。
可呈线状,哑铃形、分杈状或其它形状,因 生物或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如肝细胞 的呈椭球形和棒状,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是 球形颗粒,酵母菌的是分支形的。低渗状态 下呈泡状,高渗状态下成线状;人胚肝细胞 线粒体在发育早期是短棒状,晚期长棒状。
膜间腔
Q 基质
-磷酸甘油穿梭机制
三、氧化磷酸化
(一)呼吸链和ATP酶复合体 1.呼吸链
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中脱下的氢,以质子和电子的形 式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构成的传递体系逐步传递,最后 与氧结合成水。这样的递氢和递电子体系称为呼吸链 或电子传递链。
呼吸链中的酶和辅酶先构成酶复合体,再由酶复合体 构成呼吸链。呼吸链中酶复合体按照严格的顺序排列 在线粒体内膜上;
2009-08
Turn to page 42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陈贤均制
29
呼吸链中的脂蛋白复合体及其辅基成分
复合 体
酶活性
分子 量(kD)
辅基
电子传递环节
I NADH脱氢酶 850 FMN, FeS
NADH→CoQ*
II 琥珀酸脱氢酶 140 FAD, FeS, Cyt b 琥珀酸→CoQ#
(二)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非折叠蛋白与线粒体转位接触点的受体结合通过内、 外膜进入线粒体。
(三)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
多肽链与Hsp70分离,由Hsp60等分子帮助其折叠成 自然的空间结构,并由蛋白酶水解导肽。
上述三个过程均需要分子伴侣的协助,并需水解ATP 供能。
2009-08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陈贤均制
细胞生物学__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一层单位膜 7nm, 脂类和蛋白各1/2, 含直径13nm通道 的孔 蛋白, 可通过10000以下分子量的物质
(二)内膜和内部空间 内膜 (inner membrane): 一层单位膜 4.5nm,
蛋白占80%,
高度的选择通透性, 大于150分子量的物质不能自由 通 过 嵴(cristae):内膜上向内腔突起的折叠,增加内膜面积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以分裂的方式增殖
分两个阶段:线粒体膜生长、复制
线粒体本身分化 分化和生长分别接受细胞核与线粒体两个独立的遗 传系统控制
思考题
为什么说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试述线粒体的结构及各部分的标志酶
简述人类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相比有何特点
导肽(leader sequence) :是游离核糖体上合 成的新生肽的N-端一段氨基酸序列, 其组成 特点是含有较多的碱性氨基酸、基本不含酸 性氨基酸, 具有识别牵引作用,可将蛋白质 准确导入线粒体的一定部位
一.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
概念:线粒体内,在氧的参与下分解大分子物质,产
生 CO2、释放能量并储存于ATP中的过程,又称
细胞氧化(cellular oxidation)
二.细胞能量转换分子 释放能量:ADP+Pi→ATP(储存) 需要能量:ATP-Pi→ADP(释放)
(二)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三) 线粒体遗传系统与细胞核遗传系统的相互关系:
1. 线粒体DNA(mtDNA)基因组的结构:
是动物细胞除核以外唯一含有DNA的细胞器
线粒体基因组:
一条双链环状DNA分子
16569bp,重链,轻链
编码线粒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有整合蛋白孔蛋白(porin),它们以β片层结构
形式形成直径2~3nm桶状通道,跨越脂质双层, 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在5 000以下的物质。
(二)内膜向基质折叠形成特定的内部空间 内膜(inner membrane)比外膜稍薄,平均厚 4.5nm,也是一层单位膜。内膜的化学组成中20% 是脂类,80%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 其他膜成分。
内膜(包括嵴)的内表面附着许多突出于内腔
的颗粒称为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粒分为头部、柄部和基片三部分,是由多种
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复合体。
基粒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
ATP,因此,基粒又称ATP合酶复合体(ATP synthase complex)。
(三)内外膜转位接触点形成核编码蛋白质进入 线粒体的通道
前体蛋白与MSF所形成的复合体能进一步与外 膜上的一套受体Tom37和Tom70相结合。 Tom37和Tom70把前体蛋白转移到第二套受体 Tom20和Tom22,同时释放MSF。 与前体蛋白结合的受体Tom20和Tom22与外膜 上的通道蛋白Tom40(第三套受体)相偶联。 后者与内膜的接触点共同组成一个直径为 1.5~2.5nm的越膜通道(tim17受体系统, 非折叠的 前体蛋白通过这一通道转移到线粒体基质。
一类是可溶性蛋白,包括基质中的酶和膜外周
蛋白;
另一类是不溶性蛋白,为膜结构蛋白或膜镶嵌
酶蛋白。
线粒体含有众多酶系,目前已确认有120余种,
是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这些酶分别位于线
粒体的不同部位,在线粒体行使细胞氧化功能时
起重要的作用。
二、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分布与线粒 体的类型和功能状态有关
光镜下的线粒体呈线状、粒状或杆状等,直径 0.5~1.0μm。不同类型或不同生理状态的细胞, 其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目及排列分布常不相 同。
密码或三个碱基为AUG(或AUA),UAA的终止
密码位于mRNA的3ˊ端。某些情况下,一个碱基U 就是mtDNA体系中的终止密码子。
线粒体mRNA翻译的起始氨基酸为甲酰甲硫氨 酸,这点与原核生物类似。另外线粒体的遗传密 码也与核基因不完全相同,例如UGA在核编码系 统中为终止密码,但在人类细胞的线粒体编码系 统中,它编码色氨酸。
输入到线粒体的蛋白质都在其N-端具有一段线
粒体靶序列称为基质导入顺序(matrix-targeting
sequence,MTS),线粒体外膜和内膜上的受体
能识别并结合各种不同的但相关的MTS。
部分核编码的线粒体蛋白
线粒体定位
基质
蛋白质
乙醇脱氢酶(酵母) 氨甲酰磷酸合酶(哺乳动物) 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与其他柠檬酸酶 DNA聚合酶 F1ATP酶亚单位α(除植物外),β、γ、δ(某些真菌) Mn2+超氧物岐化酶 鸟氨酸转氨酶(哺乳动物) 鸟氨酸转氨甲酰酶(哺乳动物) 核糖体蛋白质 RNA聚合酶 ADP/ATP 反向转运体(antiporter) 复合体Ⅲ亚基1、2、5(铁-硫蛋白)、6、7 复合体Ⅳ(COX)亚基4,5,6,7 F0ATP酶 生热蛋白(thermogenin)
四、线粒体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
(一)线粒体有自己的遗传系统和蛋白质翻译系统
线粒体虽然有自己的遗传系统和自己的蛋白质
翻译系统,且部分遗传密码也与核密码有不同的
编码含义,但它与细胞核的遗传系统构成了一个
整体。
线粒体的基因组只有一条DNA,称为线粒体 DNA(mtDNA),mtDNA是裸露的。 在一个线粒体内往往有1至数个mtDNA分子, 平均为5~10个。它主要编码线粒体的tRNA、 rRNA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如电子传递链酶复合 体中的亚基。 但由于线粒体中大多数酶或蛋白质仍由核编码, 所以它们在细胞质中合成后经特定的方式转送到 线粒体中。
体变形移位现象。
三、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 封闭性膜囊结构
电镜下,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
闭性膜囊结构。两层膜将线粒体内部空间与细胞
质隔离,并使线粒体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膜空间,
构成线粒体的支架。
(一)外膜是一层单位膜
外膜(outer membrane)是线粒体最外层所包
绕的一层单位膜,厚约5~7nm,光滑平整。在组
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膜相 互接触的地方为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是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四)基质为物质氧化代谢提供场所
线粒体内腔充满了电子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白 质和脂肪等成分,称之为基质(matrix)。 线粒体中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 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 还含有线粒体独特的双链环状DNA、核糖体, 这些构成了线粒体相对独立的遗传信息复制、转 录和翻译系统。
第七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mitochondria and cell energy conversion)
内容
概述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第三节 细胞的能量转换 第四节 线粒体与人类学、医学研究
概 述
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太阳能。 但不同生物代谢时吸收能量的机制不同,光能 转变为化学能只发生在具有叶绿素的植物和一些 有光合能力的细菌中,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将 无机物(如CO2和H2O)转化成可被自身利用的有 机物,这种生物是自养生物(autotroph)。 而动物细胞不具有叶绿体,它们以自养生物合 成的有机物为营养,通过分解代谢而取得能量, 因而被称为异养生物(heterotroph)。
(二)线粒体基因组为一条双链环状的DNA 分子
人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早已完成,线 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又称剑桥序列)共含16569个
碱基对(bp),为一条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双
链中一为重链(H),一为轻链(L ) 。
重链和轻链上的编码物各不相同,人类线粒体基因 组共编码了37个基因。 重链编码12SrRNA、16SrRNA、NADH-CoQ氧化 还原酶1(NADH-CoQ oxidoreductase 1,ND1)、 ND2、ND3、ND4L、ND4、ND5、细胞色素C氧 化酶1(cytochrome coxidase Ⅰ, COXⅠ)、 COXⅡ、COXⅢ、细胞色素b 的亚基、ATP合酶 的第6亚单位和第8亚单位(A6、A8)及14个 tRNA等(图中用小写字母表示,表示其对应的氨 基酸); 轻链编码了ND6及8个tRNA。
线粒体的数量可因细胞种类而不同,最少的细 胞只含1个线粒体,最多的达50万个,其总体积可 占细胞体积的25%。这与细胞本身的代谢活动有 关,代谢旺盛需要能量较多时,线粒体数目较多; 反之线粒体的数目则较少。
线粒体在很多细胞中呈弥散均匀分布状态,但
一般较多聚集在生理功能旺盛、需要能量供应的
区域,如在肌细胞中,线粒体集中分布在肌原纤 维之间;在精子细胞中,线粒体围绕鞭毛中轴紧 密排列,以利于精子运动尾部摆动时的能量供应; 有时,同一细胞在不同生理状况下,可发现线粒
密码子 UGA AGA、 AGG AUA AUU CUU、 CUC CUA、 CUG
亮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亮氨酸
线粒体基因中两个重叠基因,一个是复合物Ⅰ
的ND4L和ND4,另一个是复合物Ⅴ的ATP酶8和
ATP酶6。
(四)线粒体DNA的复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人类mtDNA也是单一的复制起始,mtDNA的 复制起始点被分成两半,一个是在重链上,称为 重链复制起始点(OH),位于环的顶部,tRNAPhe 基因(557)和 tRNAPro基因(16023)之间的控制 区,它控制重链子链DNA的自我复制;一个是在 轻链上,称为轻链复制起始点(OL),位于环L 的“8点钟”位置,它控制轻链子链DNA的自我 复制。
内膜将线粒体的内部空间分成两部分,其中由 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称内腔,含有基质,也称基质 腔(matrix space);内膜与外膜之间的空间称为 外腔,或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内膜上 有大量向内腔突起的折叠(infolding),形成嵴 (cristae)。嵴与嵴之间的内腔部分称嵴间腔 (intercristal space),而由于嵴向内腔突进造成的 外腔向内伸入的部分称为嵴内空间(intracristal space)。嵴的形成大大扩大了内膜的面积,提高 了内膜的代谢效率。
用。
在哺乳动物的胞质中存在着: 前体蛋白的结合因子(presequence-binding factor,PBF),它能够增加hsc70对线粒体蛋白的
转运;
线粒体输入刺激因子(mitochondrial import
stimulatory factor,MSF),常单独发挥着ATP酶
的作用,为聚集蛋白的解聚提供能量。
内膜
膜间腔
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 细胞色素b2和c1(复合体Ⅲ亚基)
线粒体孔蛋白(porin)P70
外膜
(二)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保持非折叠状态
当线粒体蛋白可溶性前体 (soluble precursor of
mitochondrial proteins)在核糖体内形成以后,少数
前体蛋白与一种称为新生多肽相关复合物(nascentassociated complex,NAC)的分子伴侣蛋白相互作
动物细胞实现这一能量转换的细胞内结
构就是线粒体(单数mitochondrion;复数
mitochondria)。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一、线粒体的中含有众多参与能量代谢 的酶系
除去水分之外,线粒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约占组分总量的65%~70%,多数分布于内膜和 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