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建筑的规划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徽州传统建筑的规划特征
王梓瑞李超谢东方张梦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10建筑2班)
摘要:徽州古村落的规划中,徽州人形成了以宗族礼制为理念;以风水环境为内涵;以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规划思想。

探寻其成因渊源,皖南古村落的规划融合了晋唐文化与自然境界、风水文化及徽商文化,体现了徽文化的深厚底蕴。

关键词:规划特征;人文思想;徽商文化
我国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

近年来了自然社会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价值及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徽州曾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歙、休宁、黟、婺源、祁门和绩溪6县,治歙县。

19世纪中叶,历经1000多年形成稳固一体化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以其典型质朴的浓缩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今学者回眸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之际,对徽州文化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惟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

徽州古村落保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中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本文从聚落地理、文化地理的角度,进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和机理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一.徽州古村落的产生
成因上,村落有定居型与移民型之分。

定居型村落主要指因农业出现要求定居而形成的村落,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型村落很少,村落大多是移民形成的。

事物发展是相对的,历史上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发生大规模移民形成移民型村落,而随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移民,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则可能自发地产生新的定居型村落。

先秦时期徽州处于山越时代,山越先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徽州西周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碗、盂、钵、尊、盘、罐、鼎和陶器、釉陶器、青铜器,说明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出土文物中的两件“钟型五柱乐器”和一只铜鼎上所绘的舞蹈图反映出当时先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精神生活。

农业的出现说明先秦时期村落在徽州已经存在,这时期的村落应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

黄山、天目山和白际山脉环绕徽州四周,山脉之间形成歙县、黟县/祁门等盆地,源于四周山脉的新安江及其支流回环全境,形成闭塞而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因战乱等原因形成的南迁人口提供了重要的迁徙地。

据研究,徽州移民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

南宋以后,很少有移民迁徽,位于徽州主要盆地是徽州早期的移民型村落。

迁居徽州的先民,特别是一些世家大族在徽州境内的后续迁移形成众多村落,许多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力。

例如宏村的汪氏宗祠,因此,迁徽大族境内迁居是徽州古村落产生的基本形式。

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
徽州人最初的村落为古越人的聚居之地,属原始定居型村落。

历史上中原人
不断迁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古村落的主要建立者。

中原大族迁徽,相应地建立的村落也多,东晋、唐末和南宋为徽州古村落的重要建立期。

“播迁所至,荆棘初开,人皆古质,俗尚真淳,其卜筑山村,殆有人世桃源境界”,勾画了徽州古村落早期的基本轮廓。

在徽州村落的演化过程中,除了极少数基本上是按照人为规划、设计建成的(如绩溪的石家村,具有一个设计良好、类似棋盘状的道路系统),大多数具有高度自然、自发发展的特征。

通过对徽州山村发展建设内在机制的深入考察,发现有一系列间接或潜在的因素在制约、影响/规划着其物质空间因素的形成演化。

1.自然的限制。

在农耕时代,自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制约是多方面的,村落的布局、建设也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结合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就成为人们改造环境、营造聚落的优先选择。

徽州许多村落实际上就是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行成了自己的鲜明特征。

皖南地区山峦起伏,难觅平整盆地,徽州古村落在规划时,因地制宜,随形就势,随坡就势,巧借环境,利用山体充沛的水源大做文章。

村中形成完善的水系,以自然山水稍加改造,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景观。

皖南地区,
虽建筑风格、色彩及规格要素有
许多相似之处,但就整体村落形
态,都因所处环境不同,百花齐
放,各领风骚。

宏村、北枕雷岗
山,面临二水交汇处,村落规划
者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建成仿生
水系。

整个村落呈奇特的牛形布局,牛肠九曲十八弯,牛胃、牛肚是村落两大景观区月塘南湖古黟诗人赞曰:何事就此卜邻居,月诏南湖画不如,浣汲何妨汐路远,家家门巷出清泉,人工美、自然美、水乳交融,浑然不觉。

2.文化的限制。

文化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是无时不在的。

我国先民自古就崇尚自然,注重整体,强调天人合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聚落文化。

古代徽州很早就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不断南迁的北方居民不仅给徽州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耕作技术,也带来了包括建筑、聚落等在内的先进文化。

徽州村落建设中注重朝向方位、偏好内向封闭布局、强调等级主从秩序等特点,无不显示出其鲜明的中原文化烙印,这又显示出徽州古村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特征。

其具体特征为:
(1)徽州人信奉的是“程朱理学”,深深地影响着徽州社会,对于徽州人崇尚宗族意识、以宗族礼制思想规划村落建设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2)融入徽商文化。

皖南古村落多为南迁避战乱,以氏族同姓聚集而居。

随着徽商兴盛,家中因男人外出经商,多只有妇女在家,故安全防御意识明显体现在村落的规划上,窄巷、高墙、小窗,族人守望相助,密集而居,巷口设卷门,朝启暮闭,夜晚有更夫巡逻。

当然这种户户相连也带来了消防困难,因而村中水系建全,多有一水塘,以备消防之用。

且独具徽派特色的马头墙可起到阻断火源
之效。

徽商文化也影响着村落规划,
徽商讲究/聚财、生财、隐财,村落水
圳本是较好的择居之地,然惧流水带
走财气之说,大户人家多不在此垒屋,
即使在此建屋,也沿水圳而设墙,形
成院落,象征聚财。

徽州民居、祠堂多有天井,使四周坡面屋顶的雨水归于一堂,顺势而下,这也应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财源滚滚而来的心理。

由此可见,皖南古村落规划的总体特征,正体现出徽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成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显示出皖南古村落的独特风采与历史价值。

3.乡俗的约束。

乡俗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通过长期生产、生活与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约束了的地方性民俗习惯。

它往往通过一些生活习惯、乡规民约以及其他地方文化形式如风水等发挥作用。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环境为徽州乡俗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而在徽州古代丰富多彩的乡俗中,就有许多是直接涉及聚落建设的,如徽州村落与民居的选址、河流水系的处理、街巷宽度的控制、封火山墙的设置等,无不受到了乡俗特别是风水意识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城镇、村落、第宅、祠堂,都通过卜室,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而后作出抉择。

皖南村落规划因其历史文化因素,尤其重视村落在选址时的风水说。

唐模古村祖先汪氏,精通阴阳八卦,运用堪舆之术相中唐模而植银杏数株,择成活处定居,结果宗汪一株茁壮成长,遂举族定居唐模,而这株祖树也历尽千年,依然枝繁叶茂,福荫乡里。

丹经口诀中说:阳宅须较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

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做环形。

明堂高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

现存皖南古村落如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宏村、龙川等大都山环水抱,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山环有利于聚气,水环是为了生活与环境。

负阴抱阳既是风水的讲究,也是建筑本身朝向、采光、通风的上乘之选。

三:徽州古村落的规划额基本思想
1.宗族礼制是徽州古村落规划的理念。

徽州古村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是古村落的特色之一。

正如《寄园寄所寄》称“新安各族而居,决无杂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古。

”宏村为汪姓居住地,西递为胡姓呈坎为罗姓。

这些强族大姓在迁徙和定居徽州时往往全族行动,在营造村落是遵循“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的旧制,突出强调了宗祠在村落布局中的中心地位和在村落建筑群中的核心地位,确立了宗族礼制思想在村落规划中的指导地位。

强调宗祠在村落布局的中心地位
中国古代社会是个推崇宗族礼制的社会,而宗族关系的结点,就是宗族的额象征——祠堂。

徽州古村落中聚族而居的宗族礼制生活,为突出礼制的精神空间、推崇宗族意识提供了土壤。

对宗族礼制的推崇主要反映在徽州古村落的宗族祠堂建筑上。

宗族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心,而且是村民心目中的经济和精神中心,更是村落文化的焦点。

据统计,古徽州的宗祠清代以前的有36座。

宗祠在徽州不村落布局和规划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递村以祠堂“敬爱堂”举行。

关麓村,八兄弟各领其子孙分据一片住房,形成若干组团,组团之间有巷道相连,
西递“敬爱堂”宏村“乐叙堂”
有分有合,在整体上协调一致。

此外,南屏村叶氏宗祠“叙秩堂”,宏村的“乐叙堂”等等都分在村落中轴线上。

徽州的古村落宗祠为中心的布局。

2.理想的风水环境是徽州古村落规划思想的内涵
徽州古村落在选址、规划和布局的过程中,非常强烈地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徽州古村落烙上了深深的风水印记。

风水理论在村落形态中的影响
风水理论在村落建设中要求后又靠山,前有流水,左右有砂山护卫。

反映在村落选址中,强调“卜居”,“发脉”,整个村落要依山傍水。

宏村,南屏等也均是如此选址,徽州古村落在风水理论的影响下,实现“福禄永绵”的目的。

2.2水理论与“水口园林”景观的规划
徽州人认为“水口”乃一村福祉之所在,是宗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寄托。

因此极为重视水口园林的景观规划与建设。

理想的水口应是“水口两山对峙,涧水环匝村境”。

徽州古村落水口营造中的通常做法,是在丰富的水口自然地带、建筑桥梁,作为“关锁”,铺之以亭、堤、塘等植物,达到留住财富之气、文运之气的目的。

在人文层次较高的地区,常铺以“文昌阁”、“奎星楼”等高大建筑。

徽州的“水口园林”融合山水、村舍、田野及必要的点景建筑为一体,确有“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景观效果。

村落景观环境的建设与人的命运、宗族的前途在徽州人的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徽州古村落规划思想的基本内容。

3.田园生活是徽州古村落规划思想的主题
徽州古村落不同于一般的村落,由于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州
人在村落规划中十分强调村落的文化底蕴,把村落的主题思想摆在重要的位置,突出了田园生活的情趣。

从村落的旨趣来看,徽州古村落居于山林之中,人们希望村落的布局营造既能反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还要体现出怡然自得额田园生活。

徽州的古村落处处体现出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

关麓村有“小桥流水人家”之誉,在宏村,青山绿水相间,家家宅院溪水潺流,月塘、南湖水碧面阔,倒影闪烁,体现着村落主人的生活情趣。

从村落的景观设计看,徽州古村落强调具体景观的营造,许多局部村落景观被冠以诗画般的名称,从而唤起人们美好额度遐想和生动的景象。

徽州历来就有“东南邹鲁”之称,徽州的文化、教育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这些文人墨客们为了体现徽州为文明礼仪之地,为了突出名门望族的高贵和不俗之处,往往采用赋予村落景观;以诗情画意的景观名称;以意味悠长而能体现封建时代,上流文化心态的田园生活规划手法,借以表达村落中处处都可以看到的美景。

这是形成徽州古村意境的现实里是基础。

结语:
从徽州古村落规划的特征看,它通过宗族的象征——宗祠在村落布局中的中心地位和村落建筑群体中德核心地位的处理,把对宗族礼制的推崇上升为村落规划总之,以此来加强血缘关系,提高宗族的向心力,以此来加强血缘关系,提高宗族的向心力,从村落的形态和景观规划看,徽州人把理想的风水环境作为村落规划的内涵,其中对宗族、人的命运的祈福反映出徽州人再村落规划上力图营造出文化生态型聚落;从村落规划额主题来看,徽州古村落把田园生活视作村落规
划永恒追求的主题。

显而易见,徽州古村落规划思想中,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把人们的生活、命运和理想追求与村落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人们通过规划的手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这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即通过增加人与自然的亲和度,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加强了人与宗族的亲和力,凝聚力;在这样的和谐与相融中,人才能处处享受到自然的养育和呵护,也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人们才可以尽情享受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也许这正是徽州古村落规划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
2.朱永春徽州建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程极悦徽商与水口园林建筑学报.1987.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