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木囊”(音)略谈
关中⽅⾔“⽊囊”(⾳)略谈我们知道,任何⼀种⽂化现象的产⽣、形成,绝不是⼀个直观的平⾯,其背后多少都存在⼀些简单或复杂的因素。
在今天陕西关中地区,⼈们⽇常交流对话时偶尔会使⽤⼀组⽅⾔词语——“⽊囊(⾳)”。
那么,究竟“⽊囊”表⽰什么意思呢?是否存在⼀些特殊的历史⽂化渊源?⼀个⼈做事动作迟缓,慢慢吞吞,思维不够敏捷,⽐较浪费时间,关中乡间的⼟话会说:“这个⼈⽊囊(或⾳mù nang)得很!”“这⼈做事太⽊囊了!”如两⼈⼀块⼉赶路,⼀⼈落在后边,前⼈等得颇不耐烦,对后边⼈说:“⾛快点……你⽊囊得很!”或者,直接⽤来形容⼀个⼈平⽇的处事风格,甚⾄于他的性格,如“这⼈做事经常⽊⽊囊囊的!”“那就是个⽊囊⼈!”等等。
稍加分析,我们可以断定,⽅⾔辞汇“⽊囊”,也的确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化信息。
它应是汉语辞汇“⽊讷(⾳mù nè)”发展⽽逐渐变⾳的结果。
在⽬前通⾏的普通话语中,“⽊讷”⼀词还有应⽤。
《新华字典》解释说:“讷,语⾔迟钝,不善讲话。
”《现代汉语词典》“⽊”与“讷”条下分别组词,有“质朴”和“(说话)迟钝”之义。
从实际应⽤来看,⼀般形容那些反应较慢、做事磨蹭、⾏动迟缓,相对⽐较呆头呆脑的⼈。
含义与关中⽅⾔⼤致有相似之处。
追溯历史,先秦时期儒家⽂献《论语》中已经出现“⽊讷”的说法。
《论语·⼦路》篇云:“⼦⽈:刚、毅、⽊、讷,近仁。
”三国曹魏时,何晏等⼈所著《论语集解》引王肃注⽈:“⽊,质朴;讷,迟钝。
”即指⼀个⼈质朴,不善辞令。
也就是说,先贤圣⼈孔⼦认为,⼀个具有刚强、果敢、质朴、⾔语谨慎四种优良品质的⼈,就靠近“仁”的境界了。
孔⼦思想的内容⾮常⼴博,涉及政治、教育等许多⽅⾯,但最基本的核⼼即是“仁”。
《论语·⼋佾》篇孔⼦即说:“⼈⽽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说明⼈们只有具备仁德的基础,学礼乐、做学问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在孔⼦看来,仁德是做⼈的根本,⽽刚毅果断、⾔⾏谨慎才是靠近仁德的最⾼境界。
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你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吗?然滴跟怂一样
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你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吗?然滴跟
怂一样
我们通常所指的陕西话既关中话,而西安话则在潜移默化的传承中,集中表现着关中话的各种方言特特色。
且字音声韵和词语形式差别也不是很大,可称为西安白话,古称“关西琴声”,在陕西及周边省份流行易懂,是陕西方言的代名词。
额滴神啊!陕西话原来这么有文化,你又知道那些呢?
1、雾达——哪里
2、野个——昨天
3、碟——吃饭、打人
4、四火——试一试
5、谝——聊天、说话
6、骚情——热情过分、谄媚之嫌
7、麻靡子婆娘——不讲理的婆娘
8、瓷马二楞——迟钝,不机灵
9、克里马擦——快点
10、么马达——好爽
11、么话社——尴尬
12、碎耸——小朋友
下面一些大家来一起说说是啥意思。
13、木乱成马咧——
14、乃哈球滴——
15、你再包瓜了咧——
16、颇烦的很——
17、你得丝含滴蛋疼——
18、得想乃打——
19、你看你握球势子长滴跟翻斗摩托一样,你还拧次——
20、你得丝摸片子演咧?——
21、你嘎古,“我背不住你咧”——
22、怂丝不懂,清鼻两筒——
23、你得贼咧狗咧,这么瓜皮——
24、牛给你卸咧——
25、你得贼咧狗咧,这么瓜皮——
26、你把亏人当摔包子——
27、你怂得是想跌活——
28、嘴里这咧握咧胡交代——
29、阿达娃阿达发七——
30、你狗日差成色咧得?——
诸位陕西的朋友们,你们还知道那些呢?我们可以起来谝谝。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
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陕西关中谚语
陕西关中谚语
1.不到关中,不知道牛羊肉的香;不到关中,不知道土豆的甜。
2. 关中冬天冷,夏天热,常年风沙遮天蔽日。
3. 行走关中,要有鞋底厚,衣服薄,背包轻,头巾紧。
4. 关中人善良实在,讲义气,不欺诈,不攀比。
5. 陕北说话快,陕南说话慢,关中人说话婉转柔和。
6. 关中人好饮酒,勇猛豪爽,不怕苦不怕累。
7. 关中人爱吃面食,面条、面饼、馍馍、油馍、烙饼无所不吃。
8. 关中出了不少名人,如司马迁、李白、李清照、毛泽东等。
9. 关中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华山、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等。
10. 关中人勤劳朴实,善良豁达,是中国的好儿子好女儿。
- 1 -。
陕西话(关中方言)
陕西话(关中方言)陕西话(关中方言)陕西省境内包含多种方言(关中方言、陕南方言、陕北方言),狭义的“陕西话”仅指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所使用的方言,即关中方言或关中话。
狭义的陕西话,即关中方言。
实际上陕西各地方言大有不同,尤其秦岭以南差异很大。
陕南方言就有荆楚方言和巴蜀方言之分,属于西南官话。
陕北地区的方言就属于晋语,而关中方言就独树一帜,不同于陕北、陕南各地的方言。
基本概述陕西关中方言,汉语-中原官话,亦称秦语。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的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部分地区)、安康市汉滨区(部分地区)、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山西运城、临汾(部分地区)、河南灵宝、卢氏、陕州(西部)。
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甘肃天水、庆阳、平凉、陇南(部分地区)、宁夏固原南部。
从分布范围来讲,集中在陕西关中一线;西起甘肃天水一带,横贯关中平原,东到河南灵宝、山西运城一带,北接黄土高原,南伸秦岭北麓,辐射到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周边省区,人口四千余万,是秦腔的标准唱音。
发展历程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
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陕西关中方言顺口溜
陕西关中方言顺口溜
大耳朵图图:
一、关中方言顺口溜
1、话未说完,病又好了,不像西北话,一定有唠。
2、下面山头干,上面沙漠烂,心里一点点,总是满怀憧。
3、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硬搅两三句,只在陕北间。
4、面路山高深,心路泪湿满,穿苇只得到,思绪要自认。
5、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只须自守真心,便是信仰坚壮。
6、把青春仔细珍惜,把年华穿越荆棘,让颠凌会做调停,尝尽人世滋味。
7、再回首就看见,关中各变化,内里桃园艳,外头乌云势。
8、清明到关中来,看那山河柳,才觉那里好,不离苍茫去。
陕西方言 第一期 咥【dié】
第一期推出的关中方言是:咥【dié】季志平著咥(dié):本意是吃饭,吃至极致谓之咥。
“至”本意是最、大,比如“至高无上”、“至尊”、“至少”等,民以食为天,陕西古人认为吃饭是最大的事情,所以,口字旁加一个至就是“咥”,表示吃得痛快,达到极致状态和最高境界,说“咥一顿”就比“吃一顿”显得豪爽、大气、痛快。
引申义有多种,都与吃有关。
打人、揍人也叫咥,比如,“你不听话我就咥你一顿”,这是源于强行让人请客吃饭,请客的人不愿意,等于要他命,还不如打他一顿。
跟女人热烈一下也叫咥,美女在前,秀色可餐,忍不住就想爱一下、抱一下,待到激情难耐时就想来一次终极挑战——咥一下,跟漂亮女人睡觉如同吃大餐一样爽,说一声“我想咥你”比“我想睡你”更加豪放大气,不做作,更能赢得女人的欢心和响应。
咥,首先是吃的一种方式,其标准姿势和状态是手托老碗(超大碗)、蹲而吞食,汗流满面并伴有“嘻啦”之声,能达到吃出香甜、吃出满足、吃出快乐、吃出幸福的境界,通过直感、吃相、声音、表情与周围环境形成了豪放、痛快淋漓的氛围,产生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的效果。
如此才是关中人最为标准的“咥”,如此才能通过“咥”展现出关中道特有的乡土气息。
咥,也是一种生活状态,发映出关中人与生俱来的豪情、粗犷、尊大、求多的性格,只要是痛快至极、非做不可的事情,即使天塌下来要了命也要立马就干,直截了当、不用磨蹭、无需掩饰、毫不含糊。
吼是关中戏曲秦腔的一大特色,如果把吼和咥联系起来,便不难体会关中人咥的滋味和情怀。
咥,也让生活变得简单直白,很多事情一个“咥”就表达清楚了。
一个咥包含了多种意思和情感。
比如,好朋友见面说“走,咥一顿去”,孩子不听话父亲教训“再不听话,咥你”,事情难办发生感慨“咥不动呀”,朋友鼓励说“硬咥呀”,晚上想亲热就给老婆说“咥一下(hà)”,老婆不愿意“滚,想咥谁(sěi)咥谁(sěi)去”。
咥,是关中普通百姓的生活用语,但体现的是秦风秦韵,正如秦腔中的吼一样,是秦腔的底蕴和特色。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陕西简称陕或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
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
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
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
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
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
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
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
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没了面子,吃了人家一筷子调了油泼辣子的好浆水菜或腌蒜薹,只有叹一口气。
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也许,许多年轻人认为,陕西话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在这块历史宝地上,陕西话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包括西府方言在内的关中方言,更是被称作“雅言”现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及咸阳西部部分地区)和东府方言(西安、渭南、铜川及咸阳大部)。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
现宝鸡本土的陕西西府方言为最接近周礼之雅言的语言,另外西府还是我国传统戏剧——秦腔的发源地。
西府方言西府方言(Xifu Dialect in Shaanxi)属关中方言,为周朝国语、雅言。
范围包括宝鸡市的三区九县及咸阳部分地区,至今西府方言仍保留有古老浓重的口音,如下(xià ,西府方言读hà )、重(zhòng,西府方言读cheng)、坐(zuò,西府方言读cuo)、小(xiǎo,西府方言读suī,同碎)、白(bái,西府方言读péi)、猪(zhū,西府方言读zhi,同彘)、如(rú,西府方言读rí)、去(qù,西府方言读qi)、拿(ná西府方言读lá)、色(sè,西府方言读sěi)等,些许人认为难听,但其实它为古语,否定它等于否定自己。
《诗经》等著作用它读才是原味。
历史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字词罗列关中方言的字音词语拥量浩大,仅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不下百条,一些口头话音字词常用常说但难写难读,大致罗列出来以飨读者,字义力求准确;有些生僻字词出自古文典籍或方言考释,在常用词典中难以寻觅,特加以注音或取以谐音,用关中方言口语来念都很熟悉:头:?(sá)看:?(sao)啥:啥(sā、sà)聊:谝(piàn)好:嫽(liáo)坏:瞎(ha)下:下(hā)大:?(tuo)小:蕞(suī)别:嫑(báo)拿:拤(qia)抢:?(diao)跳:?(biē)粗:壮(zuāng)鸟:雀(quo)呆:痴(cí)傻:?(gua)笨:悗(mēn)犟:犟(gāng)倔:?(ceng)凶:横(hēng)、歪(wai)那:那(we、wu、guo、lei、nei)暴雨:白雨(béi yù)太阳:日头(ш tou)额头:额颅(ngei lou)眼睛:眼窝(ηiàn wo)玩具:耍活(fà/suà huo)棉鞋:窝窝(wò wo)馒头:蒸馍(zheng mō)烧饼:饨饨馍(tún tun mō)马甲:甲甲(jiā jia)瘦子:干猴(gan hóu)老乡:乡党(xiang dàng)传言:言传(nián cuan)昨天:夜儿个(yē ш ge)去年:年时儿(niān s ш)夹菜:拈菜(nian cāi)、扌刀菜(dao cāi)吃饭:食饭(dié fān)、咬咀(ηiào za)还行:傍肩儿(bán g ji er)完成:停当(tíng dang)帮忙:搭手(da sho^u)把握:括摸(kuō me)找:寻(xín)收拾:??(da^ zhei)细心叫细厢慢性叫暮囊舒服叫?(chan)活自在叫倭也挠痒叫胳搂怕痒叫害咬(niao)抓紧叫逮紧狭小叫窄掐跺脚叫弹脚蹲下叫挌蹴站住叫?(nou)住跟上叫厮干一起叫一搭儿使劲叫鼓劲漂亮叫忒色行了叫罢咧弯了叫跷咧绕路叫院路哆嗦叫颤颤二胡叫弦弦哪里叫嗄(a)哒那里叫唔儿或唔哒不行叫没(mo)向不和叫不卯不服叫不摔(fai)难看叫伤眼眼谗叫搡眼粗心叫毛糙人蛮叫生生利索叫麻利麻烦叫麻眼站开叫趔开走开叫搧远滚蛋叫诘(jie)哇磨蹭叫跐偎差点儿叫西乎儿讨厌叫撩乱啰嗦叫迁翻心烦叫缪(mu)乱折腾叫返乱烦乱劲大叫泼翻闹人叫闹活训人叫墩嗒吝啬叫啬皮讽刺叫嚷(rang)人挖苦叫咳臊吵架叫绊嘴关系好叫坚钢生硬叫干板儿哄人叫编凯子胡说叫胡粘(ran)虚张声势叫扎势嚣张霸道叫骄豪非尊非理叫骚轻为人轻佻叫花搅纠缠叫搅缠打入叫挕(die)人挨打叫佴(nai)打滑稽叫?凇(guang song) 坏蛋叫黠?(song)讹人叫挴(mei)人骂人叫日绝惹事叫招祸蛮干叫生整或硬整没问题叫没(mo)麻哒没眼色叫没(mo)眉(mi)眼和不来叫搁不来不理会叫不招识够不着叫亘(gen)不着有办法叫有窍道有钱有货叫攒万东西多叫万货稠光脚板叫精脚(jue)片刀具刃口锋利叫鏒(can)活逗急了叫惹懆咧完蛋了叫毕失咧弄坏了叫悖毁咧或失塌咧瞎胡来叫胡饰诡巴结人叫舔尻(gou)子怕马屁的人叫尻(gou)子客不通情理胡搅蛮缠的人叫麻米子乱七八糟叫尕达(da)马西……好东西叫乃个儿奶奶叫婆父亲叫达父亲的兄长叫伯(bei)父亲的弟弟叫碎达碎爸自己辈分以上的长辈统称先(xiyang)人情况好叫美得很笨蛋叫俛种多嘴叫马槽出了个驴嘴滚开叫避(pi) 避远闪远注意:词条中:“玩具叫耍(fa)活 ( 渭北口音是shua) ”的内容有一定误区。
陕西关中方言中一些生活常用语
陕西关中方言中一些生活常用语1. 制达-----这里2. 雾达-----那里3. 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瓦4. 啊四-----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5. 野儿个-----昨天6. 前儿个-----前天7. 后个-----后天8. 明个-----明天9. 年四个-----去年10. 截活-----厉害11.截-----吃饭、打人12. 四火-----试一试,13. 难场-----困难,不容易办的14. 谝喔-----聊天,说话15. 扎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16. 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17. 禅活-----好,舒服18. 骚情-----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19. 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20. 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21. 马卡-----差劲22. 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23. 细香、细法-----细致、仔细节省。
24. 了咋列-----很好,很美,非常好25. 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26. 跟前-----周围、附近27. 麻达-----麻烦、问题28. 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9. 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30. 克里马擦-----快点,形容人动作快。
英文:hurry up31. 毙咧-----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32. 噶达马西一和滩一-----乱七八糟一大堆33. 列远-----一边去,离远点34. 都成怂咧-----都成什么样了啊?35. ….成嘛咧-----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嘛咧,漂亮成嘛咧36. 饿贼-----不太文明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37. 日踏了-----死了坏了糟了38. 饿-----人称代词我39. nia-----人家40. 再-----咱们41. 伙计-----一般指朋友、哥们、女孩子的男朋友42. 怪----厉害43. 寺-----是44. 社-----说45. 博-----不,例如:"你包社列"就"是你别说了"46. 灾拐-----哈耸 .坏蛋,47. 锤子-----特指男人的东西在女性面前禁说48. 辟-----滚, 常和远连用如匹远49. 糟怪-----撒谎50. CHUA-----不文明用语,但加上"能"意思就是"能干什么"形容某人无能办事不力51.搁就哈-----蹲下52.瓤-----讽刺的意思你瓤人尼么表示东西:1.架本-特指厨房里放熟菜的柜子里的架子2.毕毕-蒸馍时在锅里放馒头的架子。
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远古的音信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中写到:“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是说北方人说话质朴直率,言辞深留着许多的古语。
这正说明,西安作为历史悠久的千年文明古都,这里所流行的语言不能简单的只看作是地方语言,而是古代汉语的遗存。
所以认真研究、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它,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猎趣,应该理解为传承祖国文化的需要。
调查和搜集西安地区的传统语言,对汉语研究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陕师大文学院副院长,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邢向东教授说:“方言里有大量的语言现象是普通话里所不存在的,全面研究汉语,需要研究方言。
因为汉语是研究方言的重要资料,可以与现代汉语相印证,可以补充书面语的不足。
”例如:1.“迿”,本意指关系疏远,产生矛盾。
音xùn,方言读xūnㄒㄩㄣ。
西安人说“他俩迿的很”,指二人矛盾很深。
“我最迿他了”是特别反感他。
这类话今天的关中男女老少都还吊在嘴上。
源自《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而不相迿。
”徐彦疏:“迿者,谓不顾伍步,勉力先往之意。
”然而,仍然没有解释清楚。
《康熙字典》讲明白了:“谓不当先相击刺也。
”是说因不服对方打起来了。
“朋友相卫”是要互相关照、帮助。
“而不相迿”是不要打架、闹隔阂。
简单说,“卫”指团结,“迿”指分裂,用现代话就是“是要团结不要分裂”。
但《辞海》里解释“迿”为“争先”,依据相同,显然不合理。
2.“捊”báo、póu,方言音báoㄅㄠ。
这是陕西即周边地区人常用、而字典上难查的一个字。
意思是拨动或揽取。
《说文解字》:“引取也。
步侯切。
或从包,徐铉等曰:今作薄报切。
” 捊,本指原始耕种田地的行动。
《礼·礼运》:“人情以为田。
”注:“田人所捊治也。
”疏:“谓以手捊聚,即耕种耘锄也。
”“捊治”的工具就是关中家家都少不了的“捊耙”,相传是在神农氏“断木为耜”而发明的耜sì的基础上改进的农具。
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也许,许多年轻人认为,陕西话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在这块历史宝地上,陕西话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包括西府方言在内的关中方言,更是被称作“雅言”现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及咸阳西部部分地区)和东府方言(西安、渭南、铜川及咸阳大部)。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
现宝鸡本土的陕西西府方言为最接近周礼之雅言的语言,另外西府还是我国传统戏剧——秦腔的发源地。
西府方言西府方言(Xifu Dialect in Shaanxi)属关中方言,为周朝国语、雅言。
范围包括宝鸡市的三区九县及咸阳部分地区,至今西府方言仍保留有古老浓重的口音,如下(xià ,西府方言读hà )、重(zhòng,西府方言读cheng)、坐(zuò,西府方言读cuo)、小(xiǎo,西府方言读suī,同碎)、白(bái,西府方言读péi)、猪(zhū,西府方言读zhi,同彘)、如(rú,西府方言读rí)、去(qù,西府方言读qi)、拿(ná西府方言读lá)、色(sè,西府方言读sěi)等,些许人认为难听,但其实它为古语,否定它等于否定自己。
《诗经》等著作用它读才是原味。
历史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字词罗列关中方言的字音词语拥量浩大,仅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不下百条,一些口头话音字词常用常说但难写难读,大致罗列出来以飨读者,字义力求准确;有些生僻字词出自古文典籍或方言考释,在常用词典中难以寻觅,特加以注音或取以谐音,用关中方言口语来念都很熟悉:头:?(sá)看:?(sao)啥:啥(sā、sà)聊:谝(piàn)好:嫽(liáo)坏:瞎(ha)下:下(hā)大:?(tuo)小:蕞(suī)别:嫑(báo)拿:拤(qia)抢:?(diao)跳:?(biē)粗:壮(zuāng)鸟:雀(quo)呆:痴(cí)傻:?(gua)笨:悗(mēn)犟:犟(gāng)倔:?(ceng)凶:横(hēng)、歪(wai)那:那(we、wu、guo、lei、nei)暴雨:白雨(béi yù)太阳:日头(ш tou)额头:额颅(ngei lou)眼睛:眼窝(ηiàn wo)玩具:耍活(fà/suà huo)棉鞋:窝窝(wò wo)馒头:蒸馍(zheng mō)烧饼:饨饨馍(tún tun mō)马甲:甲甲(jiā jia)瘦子:干猴(gan hóu)老乡:乡党(xiang dàng)传言:言传(nián cuan)昨天:夜儿个(yē ш ge)去年:年时儿(niān s ш)夹菜:拈菜(nian cāi)、扌刀菜(dao cāi)吃饭:食饭(dié fān)、咬咀(ηiào za)还行:傍肩儿(bán g ji er)完成:停当(tíng dang)帮忙:搭手(da sho^u)把握:括摸(kuō me)找:寻(xín)收拾:??(da^ zhei)细心叫细厢慢性叫暮囊舒服叫?(chan)活自在叫倭也挠痒叫胳搂怕痒叫害咬(niao)抓紧叫逮紧狭小叫窄掐跺脚叫弹脚蹲下叫挌蹴站住叫?(nou)住跟上叫厮干一起叫一搭儿使劲叫鼓劲漂亮叫忒色行了叫罢咧弯了叫跷咧绕路叫院路哆嗦叫颤颤二胡叫弦弦哪里叫嗄(a)哒那里叫唔儿或唔哒不行叫没(mo)向不和叫不卯不服叫不摔(fai)难看叫伤眼眼谗叫搡眼粗心叫毛糙人蛮叫生生利索叫麻利麻烦叫麻眼站开叫趔开走开叫搧远滚蛋叫诘(jie)哇磨蹭叫跐偎差点儿叫西乎儿讨厌叫撩乱啰嗦叫迁翻心烦叫缪(mu)乱折腾叫返乱烦乱劲大叫泼翻闹人叫闹活训人叫墩嗒吝啬叫啬皮讽刺叫嚷(rang)人挖苦叫咳臊吵架叫绊嘴关系好叫坚钢生硬叫干板儿哄人叫编凯子胡说叫胡粘(ran)虚张声势叫扎势嚣张霸道叫骄豪非尊非理叫骚轻为人轻佻叫花搅纠缠叫搅缠打入叫挕(die)人挨打叫佴(nai)打滑稽叫?凇(guang song) 坏蛋叫黠?(song)讹人叫挴(mei)人骂人叫日绝惹事叫招祸蛮干叫生整或硬整没问题叫没(mo)麻哒没眼色叫没(mo)眉(mi)眼和不来叫搁不来不理会叫不招识够不着叫亘(gen)不着有办法叫有窍道有钱有货叫攒万东西多叫万货稠光脚板叫精脚(jue)片刀具刃口锋利叫鏒(can)活逗急了叫惹懆咧完蛋了叫毕失咧弄坏了叫悖毁咧或失塌咧瞎胡来叫胡饰诡巴结人叫舔尻(gou)子怕马屁的人叫尻(gou)子客不通情理胡搅蛮缠的人叫麻米子乱七八糟叫尕达(da)马西……好东西叫乃个儿奶奶叫婆父亲叫达父亲的兄长叫伯(bei)父亲的弟弟叫碎达碎爸自己辈分以上的长辈统称先(xiyang)人情况好叫美得很笨蛋叫俛种多嘴叫马槽出了个驴嘴滚开叫避(pi) 避远闪远注意:词条中:“玩具叫耍(fa)活 ( 渭北口音是shua) ”的内容有一定误区。
小学语文知识有趣的陕西方言
有趣的陕西方言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造。
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
所以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
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义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关中、陕南一带方言的用法。
形容类: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账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穷叫害红眼,不讲亲情叫干睁眼,不灵活叫死心眼,爱捣鬼叫瞎心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手,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手,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送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用十二属相形容人: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用地理名词形容:“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
“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啰嗦叫浆水,找不见叫落水。
用数字形容:“二”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毛子等;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茬子、二趟子、二八卦子等。
细数“大俗大雅”的关中方言
细数“大俗大雅”的关中方言陕西今年要给方言建档,用录音、影像留住祖先的声音,目前正寻找发音人,要求土生土长,说的方言地道、正宗,陕北部分区县已启动实施。
陕西方言由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构成。
陕北话多属于西北官话与晋方言,部分地区受晋方言影响较大。
陕南话多属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话),亦有关中话、江淮官话、楚语、赣语、湘语的少量分布。
汉语方言分布图狭义的陕西话仅指关中话,关中方言又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咸阳西部)和东府方言(西安、咸阳大部、渭南、铜川)。
关中方言使用的人主要集中在关中一带,地理东至晋西南临汾和运城两地区与关中毗邻的数县及豫西灵宝、卢氏两县,西达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庆阳和天水地区,南到陕南丹凤、山阳一带,北接陕北黄土高原甘泉、延长一线,正好与史称的“关中”相吻合。
辐射到甘肃、宁夏、河南、山西周边省区,人口四千余万。
这种方言地理与关中历史行政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西汉到北魏近八个世纪里,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同属司州,北宋又同为治所在京兆府长安城的永兴路所辖,这三个地区方言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漫长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关中西部与甘肃东南、宁夏固原东南的联系自宋代就开始了,元明两代它们又同属陕西行省。
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趋于一体化,关中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个性。
关中话大致分布图因为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长安建都,历时一千余年,使得长安以及关中地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
关中方言至唐代达到鼎盛,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乃至国外使节均说关中方言。
我们过去不曾知道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还以关中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
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三分钟带你了解关中八大怪
三分钟带你了解关中八大怪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关中地区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关中一般指“四关”之内,即东边潼关、西边散关、南边武关、北边萧关,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
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习惯”,这些习惯是关中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活习俗,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了生动有趣,具有独特魅力的“八大怪”。
“八大怪”用句顺口溜总结一下:吃饭蹲门外,房子半边盖,帕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吼起来,姑娘不对外。
(西安方言中的“怪”是“奇特”“奇异”“特别”“不一样”的意思。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陕西关中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
关中小麦面粉光滑筋道、淀粉含量较高。
关中人以小麦面粉为主要食材,可以制作200多种面食。
尤其以手工制作“扯面”最为著名。
扯出的宽面条跟裤带一样,所以有了“面条像裤带”的说法。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关中人烙锅盔时用的是大铁锅,讲究文火细工。
烙出来的锅盔形圆底凹,焦黄爽口,和锅盖大小差不多。
第三怪:“油泼辣子是道菜”:陕西关中盛产辣椒,加上以前蔬菜较少。
陕西人给油泼辣子调上盐醋,就可以就着饭吃。
所以,在陕西,吃辣子是非常普遍的饮食现象。
第四怪:“凳子不坐蹲起来”,关中人把蹲叫作“圪蹴”,“圪蹴”着吃饭是一道景观,每到饭口,男人们总把饭端到自己大门外面去吃,利用这个功夫交流家长里短、农事耕种。
这时候,大家都不坐板凳,圪蹴着说东道西。
像下棋、开会、谝闲传时不坐板凳的现象比较普遍。
即使有了板凳,大家也习惯于蹲在上面。
第五怪:“手帕头上带”:从前乡下人穷,总把手织布作成的手巾戴在头上,可防尘、可擦汗,更是一道装饰。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陕西关中雨水丰沛,关中人建房一般建成斜坡偏厦子房,这种建筑样式即隔热保暖,又有利于雨水流淌。
而且关中地区森林树木经过千年来的砍伐,导致木材短缺,所以盖成厦子屋。
关中方言“駤”“騃”略谈
“我认为,明天下雨是一定的”。
“准”是“一定”,“没准儿”从字面上看就是“没有一定的标准”,意思应该是“不一定”。
在“去不去还没个准儿呢”这句话里,“没准儿”意思就是如此。
但是如果说“这事儿没准儿能成”,意思就成了“这事儿很可能能成”,一般不是“不一定”。
这个意义的产生涉及到现代语言学所说的语用推理,因为跟“水”的关系越来越远,就不在这里解释了。
有意思的是,汉语里的“准”还能用来构成“准将”、“准平原”或“准教师”等词。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拿“准将”举个例子。
军队里军衔的级别序列是“校官———准将———少将(将官)”,可见“准将”是高于“校官”低于“少将”的一级,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所以“准将”的意思是努力向将官靠拢。
不过,现阶段实际上尚未达到少将的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把这级军衔称为“准将”。
同理,“准教师”就是“程度上虽不完全够老师,但可以作为教师储备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离不开对汉字意义的深入挖掘与阐释。
因此,汉字文化要普及,要重新流入中小学生的血液,唯其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才有希望。
不仅如此,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外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汉语也要逐步走向世界;但简单地说几句“你好”“你去过西安吗”,并不是真懂汉语,学一种语言,一定要走进这种文化的深层。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国际传播也是任重而道远!(作者: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邮编100089)关中方言“駤”“騃”略谈□王军营当今社会,在关中地区通行的方言中,仍有许多古汉语辞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频繁地使用。
譬如,一个人性格刚愎,倔强固执,听不进去别人好的意见,一味顺着自己心思做事情,我们会说“这个人駤(读作zhì)得很!”“那是个駤人!”“駤駤子脾气!”还有,表示一个人不明事理,做事不灵活,思维较愚笨,常会说“这人做事騃(读作ái,与“挨打”的“挨”同音)得很!”“那是个騃人!”或者偶尔将“駤”与“騃”两字组成词语,即“駤騃”、“騃駤”,用来形容一个人品性既愚钝而且又倔强。
陕西关中方言
陕西关中方言关中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北方言区。
它和普通话比较,语法结构和大部分字音基本相同,腔调多有变异,发音较普通话咬字重、声音短促,调低沉。
关中方言词汇中保存不少古语,如吃饭为“咥”,差一点儿为“玄乎”,说话叫“言传”,合适叫“谄”,抽时间为“刁空”,春节文娱活动为“社火”,衣服为“衣裳”等。
关中方言词汇中有不少特殊词汇。
如叫虹为“降”(jiàng),冰雹为“冷子”,太阳叫“日头”,天旱为“天干”,今日为“今个”,后天为“后日”,一段时间为“一向”,一会儿为“一时时”,叫公猪为“伢猪”,母猪为“草猪”,蝈蝈叫“蚂蚱”,蟋蟀叫“蛐蛐”,蚯蚓叫“曲伸”。
喜鹊叫“鸦鹊”,麻雀叫“搜子”,玉米叫“包谷”,红薯叫“红苕”,厕所叫“茅子”,宅基地叫“庄子”,热水瓶叫“电壶”,剩饭叫“烫饭”,煎饼叫“薄饼子”,馒头叫“蒸馍”,花卷叫“油旋馍”,吃早点叫“打点”,吃零食叫“吃零碎”,吃晚饭叫“喝汤”,游玩叫“逛”,在近门之户间游叫“串门子”,也称“游门子”,乘凉叫“歇凉”,大小便叫“解手”,说闲话叫“谝闲传”,收拾叫“拾掇”,追赶叫“撵”,故意和人争执叫“抬杠”,指示较远的处所为“哪达”指示较近的处所为“乌达”,这里为“这达”,上面为“上头”,下面为“底下”,里面为“里首”,外面为“外头”,怎么样为“怎个向”,差一点儿为“争点点”,难对付为“难缠”,不讲情理为“麻眼”,有问题为“麻达”,骗人为“哄人”,低下为“低耷”,有意作弄别人为“失弄”,好为“嘹”、“嘹的太”,“嘹扎啦”,实在为“瓷实”,聪明为“灵醒”。
口语中肯带“。
在称谓方面,称丈夫为男人、掌柜的,称妻子为女人、屋里人,农民为乡里人,伯父为伯,伯母为老妈,叔父为叔,也称大大,后辈为后人,祖先为先人,夫妻俩为两口子,坐不住的人为尻子尖,什么也不怕的人为愣娃,二杆子,脑子不健全的人为不够成、瓜娃,小偷为贼娃子、绺娃子,调皮鬼为拐蛋,做事不踏实的人为溜光锤,不讲道理的人为麻糜子,输理者为丢子笋。
渭南方言打怕怕顺口溜
渭南方言打怕怕顺口溜
渭南方言,作为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地方方言,历史悠久,韵味独特。
在渭南地区,人们常用方言创作一些顺口溜,其中“打怕怕”顺口溜尤为流行。
“打怕怕”顺口溜是一种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对生活中琐事、人物的调侃和评价的口头文学。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通过夸张、拟人等手法,使内容更加丰富、有趣。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渭南方言“打怕怕”顺口溜的实例:
1.麻雀打怕怕:
渭南方言中,麻雀被称为“小虫子”。
一则关于麻雀的打怕怕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小虫子,你别叫,我叫你一声,你吓得摔一跤。
”这里通过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麻雀听到喊声后被吓到的情景。
2.孩子打怕怕:
在孩子调皮捣蛋时,家长们常用方言念叨:“你再捣蛋,我叫警察把你抓走。
”这种打怕怕顺口溜,既教育孩子,又让人忍俊不禁。
在日常生活中,渭南方言打怕怕顺口溜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具有教育引导作用。
通过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人们传递着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使彼此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总之,渭南方言打怕怕顺口溜是渭南地区民间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承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
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的特点
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的特点
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上下文和伴随着文化的深厚底蕴给一个地方带来了独特的语言韵味和色彩。
陕西关中地区的方言词汇与本地文化密切相关,词汇的构成都以小家庭为主线,而构成方言的用词也以农家原有的基本劳动工具和本地特产为中心,其中的深意和隐喻极为丰富。
例如常用的“打冬铃”就是指的把钟尺的头打上一个小木铃,反复移动使其发出叮当作响,用以传播消息;“把扁担”则指的是将半长短条扁条压扁,结合在一起担负重物,象征着责任担当。
此外,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特别容易滑稽,传自古而至今还流传得极盛。
例如用方言形容让人受宠若惊的“衣衫褴褛”,以及用“打灯台”来形容疑惑状态等等,都充满了诙谐的幽默感。
陕西关中地区方言词汇构成的地方特色的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经千余年的流传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为高雅的语言文化增添了一份色彩与滋味,值得我们学习和珍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关中方言方言,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一方的语言,关中的方言很有特点。
(图1)一)源远流长有很多方言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这些语言在古代是雅言,即社会流行的官语,就像今天流行的普通话。
这些雅语有的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而大多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比如:“失鬼”一词,就来自古代的“饰诡”。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解释为“诡,变也”。
关中人用“失鬼倒棒槌”来形容一些人搞歪门邪道。
二)民族串语就是借用少数民族的语言。
据考证,关中人把父亲叫“大”,就是从羌族转借过来的。
再如:“嘎搭马希”就是维吾尔族语。
“喀里马查”、“瓷马咯登”就是蒙古语。
“托尔木”就是阿拉伯语。
三)约定俗成百年以来,随着外商和传教士的进入,“洋”字就出现在中国人的词汇里了。
在关中地区尤其是这样,凡是舶来品或者用机器制造的物品,都被贯以洋字。
如:面粉叫洋面面火柴叫洋火蜡烛叫洋蜡肥皂叫洋碱煤油叫洋油鸦片叫洋烟机织布叫洋布水果糖叫洋糖土豆叫洋芋番茄叫洋柿子时髦叫洋来搞笑叫洋相就这样,“洋”字被关中人无形中纳入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四)吸收宗教词语如:“阿弥陀佛”就是佛教语言,“寿比南山”就是道家语言,“上帝保佑”就是基督教语言。
五)读音转异同样的字,由于地域的不同,读音往往也就有了差异。
如:“说”,普通话读Shuo,在东府地区读“雪”,Xue,在西府地区读“设”,She。
又如:“水”,普通话读Shui,在东府地区读“匪”,Fei,在西府地区读“付”,Fu。
再如:普通话的“北京”,关中话念“北京”。
普通话的“上海”,关中话念“上海”。
六)用字有趣最典型的,就是关中方言在形容词上的使用是非常有趣的。
在形容人方面:1.有用十二属相来形容和比喻的如:贼的跟老鼠一样犟的跟牛一样凶的跟老虎一样跑的跟兔子一样大的跟龙一样毒的跟蛇一样欢的跟马驹一样绵的跟羊一样精的跟猴一样好斗的跟鸡一样笨的跟猪一样“轻狂”的跟狗一样2.有用数字来形容和比喻的如:“二”,对懒汉无赖常用:“二流子、二混子、二癞子”等。
对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用:“二愣子、二杆子、二百五、二半吊子”等。
3.有用定语“的”来形容和比喻的如:活泼好动的人――“猴的”心眼太多的人――“鬼的”穿戴时髦的人――“飘的”阿谀奉承的人――“轻的”行动迟钝的人――“瓷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没能耐的人――“瓜的”讨好卖乖的人――“滑的”办事偷懒的人――“奸的”动作粗鲁的人――“蛮的”性格外露的人――“张的”4.有在“人”字前加形容词的如:与人和睦相处的叫“?人”坑蒙拐骗的叫“瞎人”一学就会的叫“灵人”脑子迟钝的叫“瓷人”八面讨好的叫“滑人”忽冷忽热的叫“怪人”有本事的叫“能人”没本事的叫“笨人”在形容事方面:1.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和比喻的如:眼好看的叫“顺眼”讨厌的叫“训眼”麻烦的叫“麻眼”贪心的叫“丧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小看人叫“翻白眼”嫉妒人叫“害红眼”钻牛角叫“死心眼”瞅红灭黑叫“势利眼”心胸狭窄叫“小心眼”手行动叫“出手”熟练叫“老手”出售叫“脱手”紧俏叫“抢手”能干会挣叫“挖抓手”小偷小摸叫“三只手”2.有用“气”字来形容和比喻的。
如:愤怒叫“着气”自大叫“傲气”排场叫“阔气”寒酸叫“贫气”扭捏叫“妖气”胡搅叫“邪气”挨整叫“受气”痴呆叫“傻气”理想远大叫“志气”努力拼搏叫“争气”老人健康叫“福气”遇到好事叫“运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3.在句尾加“太”字来增加形容词的力度如:称心如意叫“?得太”多才多艺叫“能得太”不讲道理叫“蛮得太”行为狂妄叫“张得太”官运亨通叫“红得太”调皮捣蛋叫“瞎得太”4.有的还嫌力度不够,还要在“太”字后再加一个“太”字来进一步增强它形容的效果如:称心如意叫“?得太太”多才多艺叫“能的太太”关中民歌素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是指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地区的53个市、县、区。
而关中民歌就是这些市县区的民间歌曲的统称。
(图1)关中民歌历史悠久,当你打开《诗经》吟诵“秦风”、“豳风”,一首首古老的关中民歌时,周代的秦川风光、平原田野、牛羊鸡犬、稻禾桑树、民俗风情等这些当时居住在渭河流域的先民们劳动、生产、生活的场景,就会一幕幕地呈现在你眼前。
“饥者歌其食,劳者颂其事”。
我们还可以看出:早在周代,关中民歌就有了农歌、牧歌、夯歌、山歌、战歌、情歌、颂歌、哀歌、祭歌和讽刺歌曲等形式和内容。
关中民歌的题材十分丰富,可分为:一)劳动歌曲包括:打夯号子、搬运号子、渭河船工号子、叫卖歌曲等。
打夯号子、搬运号子、渭河船工号子,句式整齐对仗,节奏铿锵有力,主要起着统一步伐、协调动作、鼓舞干劲的作用。
如:《打夯号子》领:同志们――合:嗨哟!领:打起来――合:嗨哟!领:往前走――合:嗨哟!领:别落后――合:嗨哟!领:哎哟哟,哎哟哟,嗨哟。
合:嗨――哟!领:哟哎,哟哟哟呼,嗨哟。
合:哎呦,一个呀呼,嗨哟!!叫卖歌,主要用来介绍商品,招待顾客。
过去,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商贩、货郎,在介绍所推销的商品的品种、质量、价格时,都是以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卖菜歌》蒜苗子菠菜,称洋芋来。
芹黄豆腐干子!二)风俗歌曲包括:劝善歌、祈雨调、孝歌、社火调、宗教歌等。
劝善歌是旧时关中地区的佛、道教信徒,在庙会上演唱,劝导人们要多做善事的歌曲。
也有一些老年人走乡串村进行演唱。
演唱者一般都敲击着木鱼或铜铃,唱词多为历史典故或经文谶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有的唱段很长,可唱几个小时之久。
劝善歌主要流行于长安、户县、华县、华阴一带。
社火调,是人们春节耍社火时唱的歌曲,有跑船调、竹马调、打连环、秧歌等。
有些社火是只舞不唱,有些则是且歌且舞。
社火调主要流行于韩城、华县一带。
三)生活歌曲包括:童谣、摇篮曲等。
《睡觉觉》噢,噢,睡觉觉,老猫来了逮雀雀。
我娃乖,穿新鞋。
我娃不乖穿旧鞋。
我娃睡,猫推磨,猫推磨来狗点灯,老鼠哭得瞎眼睛。
噢,噢,睡觉觉,我娃好,穿新袄,戴新帽,睡着了,我娃睡着了,我娃睡着了。
四)爱情歌曲爱情历来是中外民歌的主旋律,关中民歌也不例外。
关中民歌的情歌,词语含蓄、生动,旋律清雅、优美。
如:《绣香包》五月里(么)端阳,石榴树下绣香包。
想起了我的哥哥呀,哥哥呀,羞的脸儿烧呀。
头一针低呀二一针高,三针又把线断了。
哎呀――我的哥哥哟,我的哥哥哟,针儿把手扎破了,哥呀。
五月里(么)端阳,石榴树下绣香包。
想起了我的哥哥呀,哥哥呀,抿住嘴儿笑呀。
单线线勾呀双线线挑,绣出一朵红芍药。
哎呀――我的哥哥哟,我的哥哥哟,等着妹妹给你戴香包,哥呀。
《绣荷包》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平地里刮春风,摆动了杨柳梢。
镜子里桃花开,情人捎书来,白纸上写黑字,要一个荷包带。
一绣红牡丹,针儿亮闪闪,穿一根银线线,把郎的心儿拴。
二绣出水莲,红线配绿线,莲心苦呀藕节甜,莲丝拉不断。
民俗“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
紧紧拉着哥哥的手,止不住的热泪流。
”像这样一首首凄凉、悲壮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大家并不陌生。
(图3)《走西口》不仅在陕西流行,在山西、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甚至辽宁也很流行。
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走西口?走西口发生在什么时候?西口在哪里?为什么要走西口?走西口,就是无数的贫民,迫于生活的艰辛而走出窑洞到内蒙古一带去谋生。
走西口的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开始于明朝中期,截至于民国末年,总共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朝的时候,朝廷与蒙古人有对立的一面,因为蒙古人不时地侵犯明朝的边境地区,朝廷要抗击。
同时,朝廷与蒙古人又有贸易的内在需求。
蒙古人经济落后,需要粮食、棉布、丝绸、茶、盐、木材、烟草、铜、铁、颜料等各种生活用品。
明朝也需要蒙古人的马、牛、羊、皮货等。
双方商机巨大。
于是,在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蒙古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约,在边境上互市。
比如,在榆林的镇北台旁设了一座易马城,这就是专门交易的场所。
随着明朝与蒙古正常贸易序幕的拉开,也开始了人们的走西口。
而清朝更是走西口的鼎盛时期。
西口究竟在哪里呢?西口,实际上就是万里长城的一个关口。
当时的长城有所谓的三大关口。
即位于河北省的张家口(东口),位于内蒙古多伦诺尔的北口和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北部的杀虎口(西口)。
由于西口离陕西最近,所以,陕西人大多数都走西口。
为什么要走西口?是当时内地人口多,土地少,生活很困难,人们只好到地广人稀的蒙古地区去垦荒、放牧、做生意。
是蒙古一带需要各种物资,而这些物资都需要转运,所以男人们到那里工作好找。
随着到口外谋生的人不断增多,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风俗,就和当年华南人下南洋淘金一样。
我在新加坡参观过“华人下南洋博物馆”,内容丰富,比较感人。
我想,如果我们开办一个“走西口博物馆”,那么内容一定很丰富,很感人。
山西省现在保存完好的,作为文物的8个大院。
除了阎锡山的阎家大院和孔祥熙的孔家大院以外,其他的六个大院(榆次的常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丁村的丁家大院)的主人,全都是走西口做生意发的大财。
有的开始就是磨豆腐、打短工。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过着相当穷苦的生活,有的仅仅是没有被饿死而已。
当然,有得干好了,就把家也迁移了过去。
据调查,现在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以及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高原,遍布着走西口的后人们。
当男人们在当时那种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生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远离故土,抛家舍口地到蒙古去打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难怪,近百首《走西口》的民歌里没有一首是欢快的,全部都是低沉、悲凉、凄惨如今的杀虎口的。
可以说,《走西口》既是一首生离死别的情歌,也是一部反映当时历史的记实画卷。
走西口,已经成为了过去。
但《走西口》这类歌曲将永久地为人们所口口传唱。
在宽大的石刻艺术展厅里,有汉代的石兽、石画像,唐代的蹲狮、犀牛和佛教造像以及世界闻名的“唐昭陵六骏”等。
无论在造型艺术还是雕刻技巧方面,都是十分罕见的。
戏曲秦腔秦腔流行于西北五省,通称“乱弹”。
因在演唱时,用枣木棍子击节伴奏,故又叫桄桄子或者梆子,它是中国戏曲梆子腔的鼻祖,也是京剧的老祖先。
(图1)秦腔是在陕甘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周秦民歌、汉代乐府、唐代梨园法曲,对秦腔影响极大。
到了清初,秦腔已成为一个能够上演角色齐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结构完整的大型戏曲的剧种了,同时,还出现了《画中人》、《春秋记》等剧目手抄本。
在关中地区有着30多个秦腔班社,以及被誉为“秦中三绝”的申祥麟(渭南人,“以艺擅,绝技也”)、樊小惠(大荔人,“以声擅,绝唱也”)、琐儿(周至人,“以姿擅,绝技也”)等著名演员。
史书记载,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称梆子腔。
”也就是说,秦腔是雅称,乱弹是通称,梆子腔是俗称。
秦腔的角色分为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13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