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级培养方案修订说明
关于2016版本科专业综合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
关于2016版本科专业综合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豫政〔2015〕41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现提出修订本科综合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教育部关于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工作的相关要求,服务河南省地方、行业经济发展和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区建设需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1.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1 —坚持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获取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终身教育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突出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各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应设置2-6个创新创业学分。
3.参照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关注本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
2016版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6版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版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专业负责人: 李玉香 分管院长: 李鸿波 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玉香 Director of Specialty: Li Yuxiang Executive Dean: Li Hongbo Academic Committee Director: Li Yuxiang一、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名称本专业学制4年,允许修读年限为3-6年,最低应修学分170,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Ⅰ. Duration and DegreeLength of schooling: 4 years (or 3-6 years are permitted) with minimum 170 creditsBachelor of Engineering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知晓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的工程理论、技术与研究方法,能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测试分析、应用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改造、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能力、较好的创新创业意识、踏实肯干、身心健康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五年左右的历练,能逐步实现如下目标:1.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及规范;2.具有根据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产品要求,进行材料的相关科学研究、生产、技术研发与改造、工艺与装备设计、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的能力;3.具备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一个技术研发团队中作为骨干或者领导发挥有效作用;4.具有进取和实干精神,有能力通过学历深造或自主学习,拓展或增强专业工作能力;5.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创新创业意识,愿意并有能力为社会服务。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培养方案修订-河北科技大学
√ √ √
个人和团队
沟通 项目管理 终身学习 √
√
√ √ √
√
√
√
√ √
√
√ √ √
本校化工专业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实现
√
√
三.培养方案修订思路 3.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 程体系设计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
三.培养方案修订思路 判断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合理性
专业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的内涵是否具有专 业特色、可衡量性、可评价性和导向性?
《华盛顿协议》是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
成为正式会员,标志着中国 专业认证体系 教育部组 国际认可,认 织试点 证专业教育质 量与国际实质 等效!
2006年
华盛顿协 议预备会 员
华盛顿协 议正式会 员
2013年
2016年
一.专业认证形势及意义
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工程教育引入国际化标准,吸收先 进理念和质量保证文化,引导专业 建设,持续提升工科学生人才培养 质量。 经认证专业学生具有国际互认质 量标准,可在相关国家或地区取 得工程师职业资格,是毕业生进 入国外劳动市场的“通行证”。 成员国互认专业学位、高校互认 培养方案和学分,推进合作办 学,促进师生国际交流。 发达国家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紧密结合,拥 有专业认证学位是取得工程师执业 资格的先决条件。
素质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 知识 和人文素养,具备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学 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石油化工领域具有竞 争优势,能在化工、冶金、能源、资源、材料、医 特色 药、食品、环保、信息和国防等部门从事生产运行 与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 就业 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能力
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原则意见
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原则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结合学校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分析(麦可思调查),特制定本意见。
一、基本原则(一)人才培养方案1、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广泛开展行业企业调研,通过职业分析(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全面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做好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提炼,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4、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职业素养养成、创新创业教育等融入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
5、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持续推进网络课程开发建设及应用。
6、充分贯彻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包括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社团活动实践(课外素质拓展)、社会体验实践(志愿服务)等模块的立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将实践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
(二)课程标准1、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安全生产、团队精神等融入课程内容。
2、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施方案。
3、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项目的情况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进行考核。
4、制定的课程标准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且充分考虑学生基本情况、教学软硬件条件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3.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能力本位和三个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个符合度(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4.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实验、实习实训课时比例,构建实验、实习实训环境,形成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习实训质量保障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第二课堂能力互动,全面启动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制定课程培养计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2016级硕士研究生制定课程培养计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2016级硕士研究生于8月27日报到入学,9月5日开始上课,为做好入学后的教学安排工作,现将2016级硕士研究生制定课程培养计划及有关事项说明如下:一、关于培养计划的制定1.2016级硕士生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计划和论文计划),根据2016年8月修订的《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和《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以下简称《目录及简介》),电子版具体内容见研究生院主页,由硕士生征求导师意见后制定。
2.硕士生的课程计划,要求在入学后7天内制定完毕(9月2日9:00系统关闭,届时培养计划将不能提交)。
3.硕士生的论文计划,在完成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的基础上制定。
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一般要求在完成课程计划中全部课程的学习并取得合格成绩之后进行。
学位论文选题工作最迟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二、关于课程安排由于新老校区的运行问题,原则上不允许跨校区选课。
1.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导师应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本人的专业基础和具体情况,使列入课程计划的所有课程均能按计划完成。
凡列入课程计划表中的所有课程均属学位课程。
其中学位必修课为学科培养方案中的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
学位必修课一经选定,一般不允许更改。
2.按培养方案要求,每位硕士生应完成的课程学分为27~34学分。
其中必修课程:公共课(6学分,必修)、基础理论课(至少必选5~6学分)、专业基础课(至少必选6学分)三部分课程学分合计17个学分,选修专业课(至少必选10学分) 上述四部分课程均必须填入到学位课程计划表中。
3.课程计划所选课程应在第三学期末全部修完。
4.关于外语课程:(1)关于基础外语课程的免修、免考申请(以英语为例,其他语种参照执行)。
基础英语课程:3个学分。
凡入学前三年内(2013.6-2016.6)参加过TOEFL考试成绩在72(满分120)分以上者;入学前三年内参加过国家英语六级统考成绩(425分)合格者;入学前三年内参加过GRE考试成绩204分(满分340)以上合格者;免修免考者必须经导师同意后在系统上办理免修手续,将英语六级证书扫描电子版上传网上提交,并于9月2日上午9点以前带英语六级证书原件、复印件(A4)到所在学院交研究生教学秘书,英语六级证书复印件由学院统一交研究生院培养办审核、备案。
关于制订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三年制)
关于制订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三年制高职)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我院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制订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教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本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面向三个需求,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新型产业政策的变化,确定专业定位。
(一)贯彻职教政策。
2014年,国家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部署,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各专业要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六部委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厅发布的《山东省职业院校基本工作规范》(鲁教职发〔2016〕1号)等文件要求,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二)突出学生主体。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成长的根本宗旨出发,面向未来职业生涯,科学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
(三)依托行业企业。
体现国内外产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认证标准,确定专业教学目标。
(四)加大实践学时比例。
强调基础课程及实训、实习教学的系统化建设,实践学时比率占总学时比率要达到60%以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安排课程序列。
完善顶岗实习标准,优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搭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平台。
(五)生源分类原则。
依据不同招考方式(夏季高考、春季高考、单独招生、三二连读)和生源类别(夏季高考考生、春季高考考生)分别制订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某高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模块化、个性化、重实践、强能力-------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
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4】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
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
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
关于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原则意见 (6.21)
关于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原则意见为做好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现就相关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一、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总体仍然参照《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修)订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常工职院教【2015】8号)文件执行。
(以下简称《意见》)二、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程建设,逐步提高选修课比例,2016级选修课程(含活动与证书类)修读学分比例将不低于25%。
三、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
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明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创新创业人格特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按照“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的原则,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引领,构建“创意-创新-创业”三层次递进、有机衔接,选修与必修、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点的“三创”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三创”课程建设与实施,大力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组建团队,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三创”通识课程资源。
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三创”课程学分原则上不少于3学分,其中学院层面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三创”通识课程,主要以普及“三创”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三创”意识为主,学分不低于1学分;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教育,开设以培养学生“三创”思维、方法为主的特色课程或在现有课程中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原则上不低于2学分。
四、进一步深化人才分类培养。
针对普通招生、单独招生、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留学生等不同生源制定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中高职3+3联合培养、高职本科3+2联合培养,须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分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机融合;针对现代学徒制、订单式等校企协同育人试点项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试点拔尖人才培养,根据学生发展需求,选拔一些在技术技能、创新发明等方面有潜力的学生,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搭建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学分制教学培养方案总则
本科学分制教学培养方案总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学;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调多学科、多专业的相互依托和渗透,形成专业知识复合优势;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生涯设计,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加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本科主要为国家培养具备在经济全球化复杂条件下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意识与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具体要求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具有健康的审美观,追求高尚的情操。
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系统掌握本学科和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国际商务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商务信息的能力;具有熟练的外语和汉语应用能力;熟悉和掌握国际商务惯例及法律规则。
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拥有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指导意见2016年10月修订
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指导意见(2016年10月修订版)为适应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现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途径,构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融合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和“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现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修订的基本原则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批适应泛信息化时代、敢于跨界并具有跨界创新集成能力、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和创业精英。
本次培养方案全面修订,立足学校精英人才培养定位,以“加强通识教育;控制周学时和适度压缩学分;增设挑战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加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尊重个性化选择,强化个性化指导”等为基本原则,学校的改革思路要充分体现和具体落实在本次修订工作中。
加强通识教育。
加强通识教育研究与设计,打造具有成电特色的本科通识教育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阅读写作、表达沟通、思辨与领导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每个专业均须开设“专业写作与口头表达”相关课程,“新四会”能力培养贯穿四年教学过程,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控制周学时。
课程安排应遵循教学规律,课堂教学周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0学时,第七学期须正常安排教学计划。
适度压缩学分。
原则上总学分不超过160学分。
尊重个性化选择,强化个性化指导。
通过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模块化课程结构,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强化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通过设置通识教育限选课、专业限选课(组)、指导性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为学生明确提供与未来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指导性建议。
关于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的说明
关于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的说明为使我校的人才培养进一步适应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素养和创新精神,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自主成才,我校从2000级起试点学分制改革,从2002年起,全面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
在总结近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坚持按照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点,以社会发展和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素养的需求为导向,遵循学校“厚基础、重实践、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入贯彻“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强化核心能力素养,实现造就卓越教师和一流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围绕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厘清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环节和课程体系,扩大大类招生,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等方面做了修订。
具体说明如下:一、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指导思想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发展和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为导向,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根据我校本科层次主要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科学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卓越发展。
3.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加强弹性学习制度建设,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说明
修订说明
一、2015、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调整对比
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
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
毕业总学分要求
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学时
除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外总学时
取消的课程名称及理由
新开设课程名称及理由
二、与企业和国际高校的合作课程
1、与企业合作情况
2、国际合作课程(G)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期(学时)
所属专业
备注
1
2
3
4
5
三、双语教学课程S(限品牌专业)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期(学时)
所属专业
备注
1
2
3
四、准双语教学课程(ZS)其它专业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期(学时)所属专业Fra bibliotek备注1
五、其它必要的说明。
(完整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2016年6月修订)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和谐劳动关系意识,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业务操作技能以及熟悉劳资政策和法规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能够在各种类型的企业从事组织人事管理、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本专业学生应系统学习现代企事业管理理论与实务,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实务,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决策能力。
具体来说,其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三)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四)掌握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人员素质测评、人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人工成本核算、劳动关系管理等技能。
(五)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领导能力。
(六)熟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依法治事。
(七)掌握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八)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九)较熟练地掌握一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外语,基本上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笔译能力。
(十)能够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工作。
三、学制与学位全日制学习四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五、专业特色、专业主干课程及特色课程介绍(一)专业特色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导向上,在教学安排上,在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完整的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全部开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外,还突出劳动关系的课程,如劳动关系概论、劳动法、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劳动争议处理等,这不仅可以强化本专业学生的劳动关系意识,还能够提高其处理企业劳动关系的管理能力。
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各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学院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具体体现。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院启动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提高学院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奠定基础。
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规定和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2012年颁布的《高等职业学院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关于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等文件精神,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二、基本原则(一)“职业导向的原则”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根本属性。
针对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经历深刻调整的情况,各专业教育教学既要主动适应区域发展、行业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也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本专业适应的职业和职业岗位(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能力本位的原则”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三者间的关系,基本能力(技术技能)的培养是中心,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要围绕基本能力(技术技能)展开。
要把行业技术标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
要注重培养学生熟练应用专业技能,使其经过训练养成技术素养,具有对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2016年级包装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2016级包装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促进了现代包装工业的迅速发展。
包装工业已成为工业大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包装工业的发展催生了包装工程高等教育。
西南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成立于1994年,专业支撑学科包括材料学、机械学、力学、设计学、管理学及包装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应用型专业,具备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后创造性解决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储运便利及促进销售等问题的特点。
该专业旨在培养以工程为核心,兼具设计艺术及管理素养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包装人才。
学生知识面宽、思维开阔,既有工程类学生逻辑严谨的特点,又具备设计类学生的发散创意思维及审美素养,同时还具有市场所需的管理知识,就业适应面宽、适应能力强、综合优势明显。
由于开设有食品学的相关课程,学生除了胜任其他类产品包装外,在食品包装、食品物流及食品电子商务等食品相关领域的工作优势尤为突出。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上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包装工程学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视觉艺术素养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熟悉电子商务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学生能在包装、设计、物流、电子商务、商品检验、贸易、科研机构等行业及部门从事系统包装设计、物流安全设计、品牌包装与营销、包装制造、包装管理、包装质量检测、包装贸易、包装科学研究与应用等工作,同时能从事食品包装、食品物流及食品电子商务等食品相关领域的工作。
培养要求:1)素质结构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诚信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协调配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材料1:关于修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说明
附件1:关于修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说明一、基本内容培养方案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培养标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创新素质学分、毕业合格标准及学位要求、学制、学位授予、课程结构与修读要求、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构成表、课程设置及进度计划(通识教育课程、国设通识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对教学计划的必要说明、培养目标实现矩阵图。
以上基本内容要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依据。
二、学时、学分及学制1.学时与学分:每一门课程具有的学分数,以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授课时数为依据,每15-18学时计1学分,原则上文科类总学分为165学分,理工类总学分为175学分。
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课程数量和学分总数要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需要,开设课程数量和学分总数应满足学生每学期的最低学分修读要求。
同时,培养方案中同一学期全部课程设置的周学时总和不要超出课程安排的合理范围。
2.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学分制管理弹性学制,允许3-6年毕业,以修满规定学分为主要基准;雕塑专业学制为5年,实行学分制管理弹性学制,允许4-7年毕业,以修满规定学分为主要基准。
三、关于外语和计算机成绩的相关要求1.外语(1)普通专业: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大学外语四级水平。
(2)专升本专业:掌握一门外语,达到高等学校外语应用能力(A级)水平。
(3)中职本、艺术、体育类专业:掌握一门外语,达到高等学校外语应用能力(B级)水平。
具体参照附件3执行。
2.计算机普通专业: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具体参照附件3执行。
四、课程结构1.通识必修课程通识必修课程主要由思政类、体育类、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等课程组成,具体参照《沈阳师范大学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开课计划》(附件4)执行。
2.通识选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分为基础通识课、国设通识课、学科通识课三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