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2)综合性——把综合体各部门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系统地考察,找出其共同性与规律性。初步(结构)——高级(功能)

(3)相关性——复杂系统,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决定关系)

(4)尺度性(地域性)——大中小三种尺度

(5)动态性——历史、现代、未来

(6)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

1.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

古代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综合思想(公元前~十八世纪中期):描述性地理学

古典地理学时期的自然地理研究(十八世纪中期~十九世纪中期):解释性地理学

近代自然地理学的迅速发展(十九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理论体系形成景观学派

普遍自然地理学派

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部门自然地理的作用

全球变化科学:IGBP、IHDP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及趋势

创建:伊萨钦科

理论研究趋势:黄秉维

未来发展趋势:

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

论题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尺度的综合和理论的综合

区域、类型和过程的综合λ

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λ

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公共健康、环境行为、食物安全

面向特定对象:湿地、山地、沙漠与沙漠化、冰冻圈、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等。

3S成为重要技术手段

“3S”技术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模拟分析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性质、结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成为可能。

借鉴和使用相邻学科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成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潮流,推动研究不断深化

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传统:为农业服务

现代:多样化(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退化土地的整治与恢复、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自然灾害与生态风险防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1.4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系统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功能结构、动态性

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

2.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1)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整体,一个要素会影响其他的要素,一个部分会影响其他的部分。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2)地理系统学说阶段——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3)耗散结构理论阶段——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此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但在外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这一结构会发生崩溃,并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形式。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整体性。

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大气、岩石、地貌、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动物群落等)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自然地理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岩石地形复合体是基本组成部分

大气是活跃的组成部分

水分是起联系作用的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有机界

土壤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物质、能量(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要素

2.3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

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无机界的转化

形式:

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

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大气、洋流)

海陆间的热量交换(季风)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功能:

将无机界与有机界联系起来;

不仅进行能量的贮存,也通过腐烂链的分解释放能量,并且以热的形式重新返回太空,完成能量的循环

四种类型: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NPS)

2.5 化学元素迁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布:氧硅铝铁钙钾钠镁——97%

迁移方式:水迁移、大气迁移、生物迁移

地表元素迁移的影响因素:内在因素、地球化学环境、地表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为影响

地表化学元素的地域分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