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相识别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2课——地震相分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2课——地震相分析

(3)地震相转沉积相 的思路
推荐的思路是:
从盆地整体着眼,从沉积体(骨架相)识别入手,以 盆地宏观沉积模式为指导,以钻井做为控制点,与地震
宏观岩性预测技术相结合,综合分析推断,以预测沉积
相的性质和展布。
沉积体识别是地震相分析的精髓
• 沉积体是水流体系和物源的最直接的体现,构成 了沉积体系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架相。而只要 把骨架相的性质和展布规律搞清楚,则充填于其间的 其它沉积相单元乃至于沉积体系域的性质也就迎刃而 解,正所谓“纲举目张”。 • 从地震相的特点上看,识别宏观沉积体是其独到 的长处。它可以在三度空间上清楚地刻划沉积体的外 形和岩层的叠置模式,而这是识别沉积体的极为重要 的依据。由于沉积体的识别主要利用的是几何地震学 的信息,因此其受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因素的影响比 较小,可靠程度比较高。大多数沉积体都有明显的差 别,故“同一地震相对应多种沉积相”的问题相对比 较小。即使那些多解性较强的沉积体,也可以根据其 它标志综合研究而加以区分。
一种地震相可以与多种沉积相相对应。钻井的作用 在于作何解释,应当根据该 区与骨架相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控制井点的相互关
系,根据盆地沉积模式加以推断。
与岩性地震技术相结合
• 在传统的沉积相研究中,含砂率图所展示的砂体分布 特征是识别沉积体,划分沉积相的重要依据。
2)顶超型前积构型
其特征是缺失顶积层,前积层向上方以顶超的方式终止于地层单元顶界上。顶超关系 的存在表明顶积层不是因后期构造侵蚀而缺失的,而是由于在水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可容 空间保持不变,使水平面以上无法发生垂向加积作用,沉积过路的沉积物只能在沉积体 前缘带进积下来,从而缺失顶积层。其底积层发生的地质意义同s型前积构型相同。通常 在水平面相对静止时期泥质丰富的三角洲中容易发育这种反射构型。

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整理一、一些概念与常识1.震源:地震破坏开始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震源区,震中区(极震区),震中距。

4.震级:表示地震强度,是根据地震图记录到的地震波的强弱来表征地震大小的一个标度,无量纲。

5.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性的一种经验性的定性标度。

不仅与地震大小和震源深度有关,而且与观测点距震中的远近,场地条件,建筑物结构、质量和固有周期有关。

6.走时:地震射线从震源出发到达地震台所用的时间。

7.地震的分类(主要)(详见讲义p3)按成因:a.构造地震(占全球发生的天然地震的90%)。

所有危害人类的大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中国少有)。

c.诱发地震(人为)(d.陷落地震)按震源深度、震源机制、震级等划分地方震:震中距在100km内;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km内;远震:>1000km8.地震序列主震型:有一次大的主震,前有前震,后有余震。

(一般观测到前震的地震序列不多,因为即使主震是大地震,其前震有可能震级极小)震群型: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若干震级差不多的地震,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

9.全球大地震带(三条)a.环太平洋地震带。

震源深度从大洋一侧向大陆逐渐加深。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75~80%,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b.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以浅源地震为主,局部有中深源地震。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的20%左右。

中国西藏、云南局部地区属于此。

c.全球断裂带地震带(洋中脊、海岭)。

均为浅源地震,深度<30km,无巨大地震,地震频度低。

10. 地震成因:弹性回跳理论(断层说)、岩浆冲击说、相变理论。

(后两者没有进一步论证、应用)宇宙演化1. 距离光年天文单位(AU/UA)秒差距parsec (pc) :恒星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详见ppt。

1pc=360×60×60/2PI×1天文单位=206265天文单位=3.2616光年=308568亿公里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约为1.29pc(4.22光年)。

地震地层学之地震相分析

地震地层学之地震相分析
多指在前三角洲或三角洲之间,形成 小的,指状交互的斜坡朵叶地层。
四、 杂乱反射结构
1、结构特征 为不连续,不整一的反射,一种无次序排列的 反射面。
2、地质解释—— 两种成因: 1)是在一变化不定、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地层。 2)原来低能环境形成连续的地层,后遭受变形后破 坏了连续性。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1、 海进环境 2 、海退环境 3、 河道
(2)地质解释 浅水环境的
前积作用形成
叠瓦前积
叠瓦前积
5、乱岗状斜交反射结构
(1) 结构特征 由不规则的,不连续的,亚平行的反射段组成,
表现为杂乱无章的乱岗状模式。 反射终止无规律,侧向上常常递变为较大的更明
确的斜交前积,并且向上递变为平行反射。
(2)沉积解释
第一节 地震相的概念
二、地震相的定义
地震相是一个可以在区域上圈定的、由地震 反射层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反射结构、外形、 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要素与邻近 相单元不同。
三、地震相参数
共有 6 大地震相参数
1、反射结构
揭示地下总的层理模式。根据反射结构可以解释沉 积过程、沉积现象和古地形。 另外,流体接触面(如 平点)也可通过反射结构 识别出来。
地震地层学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的目的: 是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沉积环境背景 和沉积相类型及分布。
第一节 地震相的概念
一、相和沉积相的概念 1、相的定义
相是一种具有特定特征的岩石体。
2、沉积相的概念
在理想情况下,沉积相是在一定的沉积条件 下形成的一种有特色的岩石,这种沉积条件 反映一种特定的沉积作用或沉积环境。
2)沉积物迅速地充填了盆地,并且后来的沉积 水流路过或者冲刷上部的沉积表面。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编辑ppt
变与突变有关。
4.连续性:指同相轴延续的长短或稳定程度。它直接 与地层或岩性本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 关。根据具 体情况,可将连续性分为好、中等、差。
5.层速度:不 同岩性、孔隙 度对应于不同 的速度。因而 用层速度可研 究砂比、孔隙 度等。
编辑ppt
(四)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 •上超可反映沉积边界 •退积可反映水进 •下超可指示古流向 •同心上超反映古隆起 •顶超反映沉积过路面等 •平面上将多种接触关系组合,还可判断相 带的展布。
•即在露头、钻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确定研究区的背景 沉积相,在背景相的基础上,寻找与背景相不一致的各 种异常反射、根据异常体的形态、规模与背景相的关系 及相序等沉积相知识,确定异常区的微相类型。 •如河流背景相上找到的窄带状延伸的强(或弱)振幅异常 应为河道相; •小于1km2的舌状或不规则振幅异常为透镜状河道砂坝; •大于1-10km2时,若又是潮湿气候,则可能为漫滩沼泽。
•缺点是它们的综合变化与沉积相并无一一对 应关系,因而转相(将地震相图转化成沉积相 图)较难。
•如在河漫平原中划分出了hA-hF-hC, mA-mFmC, mA-1F-hC三种地震相其形态不规则,各 相地区均有钻井控制,为河漫亚相。但从沉积 微相上看无明显差异,因而无法转相 。
编辑ppt
2.特征参数作图法(最佳参数作图法)
1.振幅:振动离开平衡点的幅度,有正有负,通常 取波峰-波谷最大振幅、或均方根振幅, 以消除负值 影响。相面法取强、中、弱三级振幅,一般把背景 振幅称中振幅。
振幅大小一般反映了薄层厚度变化和岩性(波阻抗) 的变化。常用振幅异常的平面形态、延伸 、规模、 组合等可确定沉积相类型编辑,ppt 振幅大小确定砂厚与尖 灭等。

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

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

地震相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地震概论地概笔记1号

地震概论地概笔记1号

知识要硬才会有力量,如果不应用那只是一种负担。

不然北大的老师为什么没什么力量。

第一章地震介绍✧中国多地震国家,死亡超过20万世界6次,中国4次。

地震两面性。

唐山、海南、华县、汶川)✧9.11双子塔倒塌。

原因:不是豆腐渣,钢结构混凝土少,不防高温,火烧。

✧震级是微观标准,用仪器测量,表示的真能量传播。

烈度是宏观标准,实际强度。

✧地方震(100公里以内)、近震、远震(1000公里以外)✧李嘉诚的书要多看3.4 地概看电影《大地震》3.11 第二章地震波✧复习:小地震大灾害(板块密度大)✧地震分类:大小分,深度分,距离分。

一、波的性质✧波的性质;横波(切变)纵波;气体和液体只能传播纵波。

(因为没有剪切效应),外核是液体剪切力:只作用在固体表面上的力。

(力的方向和受力面平行)平面球面波:太阳光1、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2、在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的任何一个小部份,都可视为平面波。

波面为平面/球面波/柱面波驻波:两列频率相同的想干波相遇✧波长大于介质分子间的距离是介质才是连续的;若小于,不连续,不能传播弹性波✧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频率上限✧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振面垂直✧在任意时刻,波面有很多个,最前面的波面是波前,波前只有一个✧波动是不同频率波的混合;光线描述光的传播。

✧我们认为地球介质是:均匀连续的,✧研究地震波传播时间很短时可以假定为:完全弹性体✧研究地震发生:脆性、二、地震波✧弹性介质:(塑性不能回复,)✧杨氏模量/泊松比/体变模量/切变模量✧波动方程:体积变化引起纵波,对方程求散度,求旋度✧P波S波差异1)纵波P波比横波S波速度快根号3倍;2)质点振动方向互相垂直;3)p波垂直分量较强,s波水平;4)s波低频成分丰富;5)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剪切错位为主。

6)P波无旋波通过,质元无转动而有体积变化;s波无散等容波,✧面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在垂直地球表面方向面波的振幅急剧衰减,地震记录上面波的振幅大于体波✧在圣保罗大教堂的耳语长廊或者天坛回音壁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周期越大的波渗透深度越大✧半无限不均匀介质不产生勒夫波,瑞利波无频散✧到达顺序:P波,S波,love面波,Rayleigh面波,尾波3.18第三章首波、侧面波3.25第三章第一节✧费尔马原理:地震波传播的路是走时最短的路线,但是只适用于高频/短波(地震波的特征波长远远小于所研究问题的尺度)是地震波的高频近似解✧高频近似:地震波的特征波长远小于所研究问题的特征尺度✧地震射线:能量分布呈高斯分布,能量束的宽度(能量达到某一标准的分布范围)反比于频率,高频时,能量束成为线✧首波(地震波由低速层向高速层入射)与直达波,超过一定临界距离,首波先于直达波到达。

地震相

地震相
第三章 地震相分析
2019/10/6
第一节 基本概念
Section 1 Basic Concept
2019/10/6
一、地震相(Seismic Facies)
地震相是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 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 的总和。 正如Sheriff(1982)所说“地震相是由沉积环境(如海或陆相)所形 成的地震特征”。 Mitchum(1977)认为“一个地震相单元是可以制图的单元,该单元的三 维地震反射特征与其相邻单元不同” 。 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中可包括若 干种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往往是一定沉积相或成因地层单元的响应。这 些成因单元可以不是沉积相,而是异常地第二节 地震相参数及其地质意义
Section 2 Seismic Facies Parameters and it’s Geological Meaning
2019/10/6
地震相参数是识别地震相的标志,也是判断沉积相的地 球物理标志。最常用的标志包括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几 何形态、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等。 这些地震参数(地震相标志)按其属性可分为四大类: ①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 ②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波的特点; ③关系参数:平面组合关系; ④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
2019/10/6
根据地震相的定义,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的任何变化,只要与岩 性或沉积特征变化有关,并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都可定义为地震 相。它本质上是个物理概念,划分程度在理论上只受地震分辨率的 限制。但因人们对地震相的地质含义认识水平还十分有限,目前只 能划分和描述几十种地震相。
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往往是相当的,可以通过解释将地震相转 为沉积相。地震相分析的关键就是根据地震相特征,并结合其它资 料将地震相转为相应的沉积相。但应注意,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不 存在普遍的绝对的对应关系。有时一个地震相单元中可能包括两种 或两种以上沉积相,反过来,一个沉积相可以形成不同的地震反射 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地震分辨率远远低于地质方 法的分辨率,地震剖面上不易发现较细微的岩性岩相变化;②地震 资料中存在非地质因素的干扰;③同一沉积相内部是不均匀的,存 在差异;④同一种沉积相在不同地区或盆地内,由于区域地质背景 和沉积条件存在差异,造成沉积相的外形或内部结构也不同。

地震相的识别方法和思路

地震相的识别方法和思路

地震相的识别方法和思路一、研究范围研究区域位于××,研究的目的层是古近系××组地层。

二、研究方法1.本次工作的地震相识别主要运用如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以振幅、频率的变化及同相轴的横向连续性三种内部地震反射类型的变化为依据。

连续性好为低能环境;连续性差为高能环境。

振幅与波阻抗有关,振幅大面积稳定,说明上下地层连续好,低能环境。

否则,属高能环境。

频率变化快,为高能环境。

第二种为地震反射单元的形状为依据。

现在往往把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识别。

地震反射单元几何外形包括:席状、丘状、扇状、槽状充填、盆地充填、透镜状、楔状、滩状地震反射。

2.地震相解释的基本准则:能量匹配准则地震相参数中的反射结构和几何外形有明显的沉积环境能量标志,而同一沉积体的反射结构和外形必须是同一能量级。

代表高能环境的反射结构和外形不能与代表低能环境的反射结构和外形匹配,反之亦然。

例如,平行反射结构一般代表低能环境,发散结构代表从高能到低能变化,而前积结构表示高能环境。

又如,席状外形反映或低能或高能环境,但丘状外形则为高能环境。

岩心相准则在没有钻井的探区内,只能通过地震相和沉积相的一般对应关系,与同类盆地的标准地震相模式对比,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

但是若是在有井的探区,地震相解释时应尽可能结合钻井资料,用钻井的岩心相标定对应的地震相。

例如某一斜交前积相可能代表三角洲环境,也有可能是浊积扇体。

但若在该地震相部位刚好有一探井,且对应层位上岩心相表现为三角洲的特征,则该地震相可定为三角洲环境。

沉积体系匹配准则沉积体系指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相的共生组合,是平面相序的模式。

平面上一组地震相的分布所受沉积体系的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沉积相类型的排列方式,即哪些沉积相可以相邻连接,而哪些沉积相绝对不能相邻连接;哪些沉积相可以组成一个相序排列,而哪些沉积相很少能形成一种相序排列。

二是沉积相排列的方向性。

受沉积盆地的边界条件即构造背景所制约,从不同的边界向盆地内部延伸时,有些沉积相可以重复出现,而有些相则不能再出现。

《地震地层学》第三章(地震相分析三)

《地震地层学》第三章(地震相分析三)

练习二: 地震反射结构类型识别
具体要求
1、 在地震剖面上标出不同反射结构的位置(彩色铅笔); 2、 用地震剖面上的纵横坐标写出反射结构的准确
位置; 3、写出不同反射结构类型的名称。
下 课!
地质工程专业2001级专业选修课
地震地层学
(第七次课)
主 讲 人: 刘 震 任课单位:资源与信息学院
2005 年 12 月
第三章 地震相分析
第五节 地震相模式 指地震相的分布模式
第五节 地震相模式 指地震相的分布模式
第三章 思考题
1、地震相的实质是什么? 2、地震反射结构与层序边界特征有什么本质区别? 3、 杂乱结构与乱岗状前积有什么差别? 4、 发散结构与楔状外形的关系是什么? 5、 前积结构一般反映哪些重要的沉积环境? 6、 充填外形反映哪些重要的沉积环境? 7、 地震相分析的五步法步骤揭示了哪些重要原理? 8、 消除地震相分析多解性的措施有那些?

几种典型地震相特征_new

几种典型地震相特征_new
• 底积层为弱振幅、低-中连续,沉积物富含有机物, 主要为分选均匀的泥岩组成,具细纹理,是良好的 生油层。代表前三角洲相。
顶积层 底积层
二、扇
回顾思考:
1、扇的类型
扇有许多种,如:冲积扇、扇三角洲、洪积扇、 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海)底扇等。
按所处位置与水面的关系: 水上:洪积扇、冲积扇; 水下: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海)底扇。
湖底扇特征剖面
火成岩
湖底扇
湖底扇发育在盆地边缘,短轴下切谷出 口处,为丘状或发散状反射特征。
三、其他常见的沉积体和地质体
——盐丘和泥丘
盐丘和粘土等塑性物质,在不均衡压力作用下,向上 流动,从而使上覆地层发生上拱变形形成穹隆或背斜构 造,甚至刺穿上覆地层,形成刺穿构造。
盐丘和泥丘可统称为底劈构造,其形态有圆柱形、锥 形和穹隆形等,其特殊的形态使其在地震剖面上产生特 殊的地震响应。
一、三角洲 二、扇 三、盐丘和泥丘 四、火成岩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1、什么是三角洲 2、三角洲的分类 3、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4、三角洲的沉积亚相 5、三角洲的三层结构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鸟足状)
渤 海
黄河三角洲(朵状)
长江三角洲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1、什么是三角洲
河流携带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区入海(湖), 由于这里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会以 河口为顶点,向海(湖)堆积起平缓的三角地形 和扇形地,称为三角洲。
学习:
二、扇
2、冲积扇——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内部结构
纵向(顺物源方向): 内部反射结构在扇体的不同亚相特征又有所不同,其
中扇根和扇端为空白和杂乱反射,而扇中为低频的亚平行 或发散结构。

地震学笔记

地震学笔记

地震学探秘:解析地球震动的科学笔记一、引言地震,这个令人谈之色变的自然现象,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

地震学,作为揭示地震现象内在规律的科学,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活动的观测和分析,以及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工作,帮助我们逐步揭开地球神秘的面纱。

本文将从地震学的基本原理、地震活动的观测和分析方法、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带领读者走进地震学的世界。

二、地震学的基本原理1.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产生的振动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传播的现象。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两大类。

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面波则主要在地表附近传播,包括勒夫波和瑞利波等。

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和振动特点,这些特点为我们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地震的震源和震级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时能量释放的地点。

根据震源在地球内部的位置,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物理量,常用的有里氏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面波震级(MS)等。

震级越大,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对地表和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也越严重。

三、地震活动的观测和分析方法1. 地震观测网络为了实时监测和研究地震活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许多地震观测网络。

这些网络由分布在各地的地震台站组成,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波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我国也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震观测网络,为地震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地震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地震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们可以获取有关地震活动的详细信息。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震源定位、震级测定、震源机制反演等。

震源定位可以确定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和深度;震级测定可以评估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机制反演则可以揭示地震发生的力学过程和地球内部的应力状态。

四、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1.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地震波数据,提前预测到即将发生的地震并发出警报的一种技术手段。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1课——地震相分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1课——地震相分析

(3)地震相编图中要注意的问题
2)不同采集、处理条件资料的应用问题
当采集、处理条件不同时,地震相特征会有很大不同,尤其
表现在对地震反射结构的影响上。而地震反射构型和地震相单元
外形因为是几何地震学信息,故对采集、处理条件不太敏感。 解决办法: ①尽可能使用采集、处理条件相同的资料。 ②只利用其地震反射构型和地震相单元外形等几何地震学信
息。
(3)地震相编图中要注意的问题
3) 前积构型的表示方法 前积构型是所有地震反射构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构造, 它可以反映沉积体的性质、古水流方向及沉积---沉降之间的补 偿状况。因此在编制地震相平面图时,应当尽可能对前积构型
的类型加以细致划分,并且将各剖面上前积构型的推进方向投
影到平面图上。 当前积构型表现为多期推进的特点时,应尽可能将各推 进期划分开,并在图上加以注明。在有条件情况下,应计算储 前积层的视倾角并标注在平面图上。
弱振幅断续 反射区
中振幅亚平 行反射
高振幅平行 连续反射
杂乱前积 反射
杂乱无序 反射
4.3.2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1)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地震相是沉积相某些特殊物质表现的物理响应 沉积相是一定沉积环境的产物,而岩相、生物相、化学相是 沉积相的不同物质表现。
测井相本质上是岩相的一种物理响应。
地震相与测井相有某种相似之处,它也是对沉积相的某种 物质表现的物理响应。但这种物质表现是某种在传统的沉积相研 究中基本上没有加以利用和考虑的新的物质表现——这就是沉积 体的外形、岩层的叠置模式以及岩性差异的组合方式(它们分别与 地震相单元的外形、地震反射构型和地震反射结构相对应)。
4.3.2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体系域)内部,根据地震相标志划分出不同的

超详细——地震相的定义、识别标志与分析方法

超详细——地震相的定义、识别标志与分析方法

超详细——地震相的定义、识别标志与分析⽅法识别最下⽅⼆维码,回复“地震相”,获取本⽂word⽂档。

1、定义不同沉积体系的各级界⾯、岩性及⼏何特征在地震剖⾯上的综合表现。

地震相分析就是识别每个层序内独特的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形态组合,并将其赋予⼀定的地质含义,进⽽进⾏沉积相的解释。

因此对有利层序内陆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为有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了基础。

2、识别标志(1)地震反射基本属性与结构(2)内部反射构造(3)外部⼏何形态(4)边界关系(包括反射终⽌型和横向变化型(5)层速度等。

最常⽤的是前三种标志。

3、描述原则地震内部反射构造是指地震地层单元内部多个同相轴的形态组合⽽外部⼏何形态则是地震地层单元的外观形体特征,反映上、下两个同相轴所构成的⼏何形态。

前者属于地震相的内部属性,⽽后者则为地震相的外观形态,因此在描述的语⾔上应有明显的区别。

4、地震反射基本属性与结构地震反射属性是指地震剖⾯各组成部分(即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其基本属性包括振幅、视频率、连续性三个要素。

4.1 基本属性(1)振幅(Amplitude)振幅是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位移量。

视振幅反映相应地震界⾯反射系数的⼤⼩。

对于相同的⼊射波⽽⾔,界⾯的反射系数越⼤则所产⽣的反射波振幅越强。

反射系数的⼤⼩由界⾯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所决定,波阻抗差越⼤则反射系数就越⼤。

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般说来泥岩的波阻抗较低,砂岩的波阻抗中等,⽽碳酸盐岩的波阻抗较⾼。

因此,视振幅的⼤⼩最终可归结为界⾯上、下岩性差别⼤⼩。

(2)视频率(Frequency)视频率反映了相邻反射界⾯之间间距的⼤⼩。

间距越⼤,上、下界⾯处产⽣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即视频率越⼩;反之,间距越⼩则视频率越⼤。

当界⾯间距⼩于⼊射地震波的 1/4 主波长时,两个界⾯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个复合波;从⽽⽆法将两个界⾯区分开,这就是所谓的地震波垂向分辨率(能确定出两个独⽴界⾯⽽不是⼀个界⾯所需的最⼩反射⾯间距,这⾥为 1/4 主波长)。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总结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总结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第四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第五节地震学发展简史◆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

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6级以上的地震具有破坏性。

我国79%地震烈度在VI以上。

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1556年陕西关中8.0级地震,死亡83万人。

中国经济损失最多的地震:1990年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损失13亿元。

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大地震,7万人死亡。

◆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

智利大地震:1960年,9.5级。

唐山大地震:1976年,7.8级。

中国减灾法:1998年3月1日。

印度海啸:2004年12月26日。

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2个星期三。

汶川大地震:2008年,8.0级。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损失巨大。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XX发布→政府部门;检查监督→地震部门。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

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

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

1.1什么是地震学?◆概念: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地震相识别学习笔记

地震相识别学习笔记

地震参数(地震相标志)按其属性可分为四大类:①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②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波的特点;③关系参数:平面组合关系;④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

一、内部反射结构(Seism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物源方向、沉积过程、侵蚀作用、古地理、流体界面等②发散反射结构(Divergent)往往出现在楔形单元中,反射层在楔形体收敛方向上常出现非系统性终止现象(内部收敛),向发散方向反射层增多并加厚。

它反映了由于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的不均衡沉积或沉积界面逐渐倾斜,反映沉积时基底的差异沉降,常出现于古隆起的翼部,盆地边缘、或同生断层下降盘,盐丘翼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③前积反射结构(Progradational)由沉积物定向进积作用产生的,为一套倾斜的反射层,与层序顶底界呈角度相交,每个反射层代表某地质时期的等时界面并指示前积单元的古地形和古水流方向。

在前积反射的上部和下部常有水平或微倾斜的顶积层和底积层,常见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

代表三角洲沉积。

上部是浅水沉积,下部则是深水沉积。

d.叠瓦状前积(shingled),它表现为在上下平行反射之间的一系列叠瓦状倾斜反射,这些斜反射层延伸不远,相互之间部分重叠。

它代表斜坡区浅水环境中的强水流进积作用,是河流、缓坡三角洲或浪控三角洲的特征。

也称之为羽状前积。

在同一三角洲沉积中,不同部位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前积。

如受主分支河道控制的建设性三角洲朵状体可能表现为斜交前积,无顶积层也无底积层,只有前积层,较低能的朵状体侧缘或朵状体之间可能呈现S形前积。

前积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不同,倾向剖面表现为前积,走向剖面表现为丘形。

④乱岗状反射结构(hummocky)它是由不规则、连续性差的反射段组成,常有非系统性反射终止的同相轴分叉现象。

常出现在丘形或透镜状反射单元中。

数字地震学中地震相识别方法的研究

数字地震学中地震相识别方法的研究

数字地震学中地震相识别方法的研究作者:刘立波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4年第12期刘立波(四平地震台)摘要:本文概述了地震相识别用于地震预测方面的进展,提出了一种由地震相分类以区别沉积相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地震相识的分类识别问题,其中包括数据获取,特征抽取以及分类方法。

关键词:地震识别应用几何形态地震剖面解释沉积相识别1 地震相的定义地震相是指沉积物(岩层)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

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振幅、频率、相位、同相轴以及反射结构等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地震相的分析和识别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用“经典”识别法来判断属于何种地震相。

第二种就是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一定的数学公式计算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取出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参数,依据地震属性参数空间变化来区分地震相。

2 地震相划分标准2.1 外部几何形态外部几何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

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形、充填型等。

2.2 内部反射结构根据内部反射结构又分为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a)、发散反射结构(b)、前积反射结构(c)乱岗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无反射。

3 地震相识别法3.1 走时法在数字地震学中,运用走时法识别地震相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与模拟地震记录不同的是,数字地震记录可以很方便地在计算机上面绘出。

而将地震记录按照不同的比例画出,并将其“叠映”在走时曲线上,或者依据走时数据库,在地震图上自动标出一些震相的可能位置,将使震相的识别变得极为方便。

3.2 偏振分析法许多震相的识别依赖于偏振分析。

对于三分量数字地震记录,可以方便地进行偏振分析,并依据三分量地震图画出质点运动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参数(地震相标志)按其属性可分为四大类:①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②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波的特点;③关系参数:平面组合关系;④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

一、内部反射结构(Seism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物源方向、沉积过程、侵蚀作用、古地理、流体界面等②发散反射结构(Divergent)往往出现在楔形单元中,反射层在楔形体收敛方向上常出现非系统性终止现象(内部收敛),向发散方向反射层增多并加厚。

它反映了由于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的不均衡沉积或沉积界面逐渐倾斜,反映沉积时基底的差异沉降,常出现于古隆起的翼部,盆地边缘、或同生断层下降盘,盐丘翼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③前积反射结构(Progradational)由沉积物定向进积作用产生的,为一套倾斜的反射层,与层序顶底界呈角度相交,每个反射层代表某地质时期的等时界面并指示前积单元的古地形和古水流方向。

在前积反射的上部和下部常有水平或微倾斜的顶积层和底积层,常见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

代表三角洲沉积。

上部是浅水沉积,下部则是深水沉积。

d.叠瓦状前积(shingled),它表现为在上下平行反射之间的一系列叠瓦状倾斜反射,这些斜反射层延伸不远,相互之间部分重叠。

它代表斜坡区浅水环境中的强水流进积作用,是河流、缓坡三角洲或浪控三角洲的特征。

也称之为羽状前积。

在同一三角洲沉积中,不同部位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前积。

如受主分支河道控制的建设性三角洲朵状体可能表现为斜交前积,无顶积层也无底积层,只有前积层,较低能的朵状体侧缘或朵状体之间可能呈现S形前积。

前积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不同,倾向剖面表现为前积,走向剖面表现为丘形。

④乱岗状反射结构(hummocky)它是由不规则、连续性差的反射段组成,常有非系统性反射终止的同相轴分叉现象。

常出现在丘形或透镜状反射单元中。

维尔把它解释为三角洲或三角洲间湾沉积的反射特征,代表分散性弱水流沉积。

冲积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中也会出现这种反射结构。

乱岗结构的波状起伏幅度较小,接近于地震分辨率极限(乱中有规则),乱岗状与杂乱反射的名称易混淆,在实际上有很大差别,有人亦称之为波状反射。

三、反射连续性(Continuity of Lineups)具可对比意义并可追踪的反射同相轴的延伸长度。

与地层本身的连续性有关,反映了不同沉积条件下地层的连续程度及沉积条件的变化,连续性好反映稳定的低能环境。

四、反射波振幅(Amplitude)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有关。

振幅中包括反射界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度及所含流体性质等方面信息,可用来预测横向岩性变化和直接检测烃类。

但由于振幅还受地震激发与接收系统、大地衰减及处理方法等因素影响,使用振幅时注意排除这些干扰。

强度标准:强振幅——剖面上相邻地震道振幅值重迭在一起,无法分辨中振幅——相邻地震道部分重迭,但可用肉眼分辨弱振幅——相邻地震道相互分离丰度标准:在地震相中,强振幅同相轴占70%以上为强振幅地震相;弱振幅占70%以上为弱振幅地震相;两者之间为中振幅地震相振幅的强弱变化指示沉积环境,振幅快速变化指示高能环境、地质性质变化大,相反指示低能环境、岩性和物性横向变化不大。

五、频率(Frequency)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和地质因素有关,如反射层间距、层速度变化等。

但它与激发条件、埋藏深度、处理条件也有密切关系。

在地震相分析中仅可做为辅助参数。

频率横向变化快说明岩性变化大,为高能环境,反之为低能。

高频:相邻同相轴紧密排列“能量团”前部呈“尖峰状”中频:相邻同相轴间距相等“能量团”前部较钝。

低频:相邻同相轴间距稀疏“能量团”前部钝圆。

六、波形排列(Arrange of Lineups)同相轴排列的形状,它反映了互相接近的地层间的沉积环境,波形排列在横向变化不大或变化缓慢,表示地层变化不大,为低能环境,反之,为高能环境:如河道、浊流沉积等。

七、层速度(Velocity)层速受地层的岩性、物性及流体成分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来解释岩性,是划分地震相的一个重要参数。

八、地震相单元的平面组合关系同一地震层序内地震相在平面上的分布关系平面上分析地震相的组合关系可以从整体上考虑地质背景、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及沉积体系的展布,还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地震相分析,从而正确恢复沉积体系。

所有参数中反射结构和外形最可靠。

3、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按一定程序对地震相单元进行识别和作图,并解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及沉积体系。

就是利用地震相参数结合钻井、测井和地面资料对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进行解释,主要包括地震相识别、地震相图的编制和地震相的地质解释三大部分。

(1)、地震相识别原则地震相命名时以结构和外形为主,辅以连续性、振幅、频率等。

①分布较局限,具特殊反射结构或外形的地震相,可单独以结构或外形命名,如充填相、丘状相、前积相等。

也可将连续性、振幅等作为修饰词放在前面,如强振幅中连续前积相。

②分布面积较广,外形为席状,反射结构为平行亚平行时,主要用连续性和振幅命名,如强振幅高连续地震相。

正常深海泥。

③地震相名称既要简单又要能反映其本质,选择特征性地震相参数。

④命名一般顺序为:振+连+结构(外形)。

⑤在地震相命名,除单独分析各地震相特征外,应特别注意同一层序内各地震相的相互关系及组合形式。

(2)、地震相图的编制A、地震相参数图:该方法繁琐且不便计算,目前很少使用。

B、地震相特征参数图:突出了主要参数,直接与地质紧密结合,很受欢迎。

C、巴博(Bobb)编码图:反映了地震相单元的内部结构和底顶界接触关系。

用表示其中:A—地震相单元与上部边界的接触关系,①削截(Tr),②顶超时Top),③整一(C)B—地震相单元与下部边界的接触关系,①上超(On),②下超(Dwn),③整一(C)C—地震相单元与内部反射结构:①平行(ρ),②发散(D),③杂乱(Ch),④波状(W),⑤丘形(M),⑥无反射(Rf),⑦斜交前积(Ob),⑧S前积(Sg),⑨迭瓦(Sh),⑩发散丘状(Dm),(11)乱岗(Hd)。

(3)、地震相地质解释地震相分析的关键所在转相原则:a.充分利用已有钻井、测井等资料,尤其是岩心分析资料,同地质相、测井相相互配合印证。

b.选择具特征反射结构和外形的地震相单元,它们往往代表沉积盆地中的骨架沉积相。

沉积环境和岩相意义简单明了,如前积、丘形地震相等。

c.对有井区或过井剖面进行分析,确定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后在平面展开、闭合。

d.考虑地震相的古地理位置及各地震相的组合,结合层序内的地层等厚图。

以沉积相共生组合关系和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恢复盆地内体系类型与分布。

制作钻井地震相剖面步骤1,选择钻井剖面、井位应在测线上或靠近测线,并尽可能是深井2,将各井的测井曲线和取心位置,按实际深度标在地震剖面相应位置上。

对不在测线上的井,取其投影点3,将地震剖面上的层序及亚层序界面作时—深转换,变成深度剖面。

各井的反射层位深度必须对准(必要时应使用全盛地震记录);4,标出各层序或亚层序界面上的反射终端(上超、下超、顶超、削截)位置,并用地质符号表述之(如超覆、不整合、断层);5,将岩心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名称,并恢复沉积体形态。

这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6,检查沉积相横向及纵向组合的合理性,必要时修改解释方案。

钻井—地震相剖面较之常规的钻井岩相剖面一个突出的优点是解决了定量对比问题。

利用层序或亚层序界面的年代地层性质,可以避免将岩性相同而时代不同的沉积物划归同一地层单元,从而减少了沉积相分析的失误。

利用地震等时性,在井间小层对比时参考地层反射层的产状和变化,可使对比合理化,避免盲目性。

钻井—地震相剖面的主要用途是从纵向上揭示各种沉积体的形态、演变及其相互关系,为制作沉积相平面图作准备。

经适当选择、穿过盆地内部的钻井—地震相剖面,还能重塑盆地发育过程,识别沉积旋回。

由于这种图件表达了盆地岩相组合关系,恢复了砂体迁移的“轨迹”,因而对早期资源评价和寻找地层、岩性圈闭也有重要意义。

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把单个或局部的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的过程。

它的综合表达和最终成果就是沉积相图或沉积环境图。

绘制沉积相图时,除沉积相的平面组合关系的合理性外,最重要是确定各类沉积体及沉积体内部相带的边界。

确定沉积相边界的方法包括:1,用反射结构边界,如据前积结构分析范围确定三角洲范围;2,用具有特殊外形的地震相单元边界。

如根据丘状体分布范围确定浊积扇边界;3,用反射振幅、频率和连续性的变化。

具平行、发散结构的地震相大多采用这种办法;4,速度—岩性参数的变化。

砂岩百分比图上的砂岩百分比高值区(带)在沉积体厚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般都反映了偏砂沉积体的砂体格架。

通常反映沉积体的砂岩尖灭带;5,在地震信息难以有效运用的构造复杂带,可使用传统的根据钻井资料外推或内插的方法;6,在地震和钻井资料都不足的地区,为保持相图完整性,可根据地质背景和沃尔索相律从已知区外推。

这种方法确定的相界可靠性最差,成图时必须注明。

(4)、地震相分析方法和步骤1)寻找前积反射结构2)划分非前积反射结构3)确定反射结构的外部几何形态4)反射结构与外形组合的合理性分析5)连续性、振幅和频率分析6)边界断层作图(5)、地震相分析中需注意的问题①坚持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1,特殊地震相在地震剖面上容易识别;2,特殊地震相的沉积环境和岩相意义比较简单明了,为其它反射物理特征的解释提供了线索;3,特殊地震相常构成盆地的地震相格架,指示物源位置和水流方向。

可有效地指导周围一般地震相的解释②选择合理的地震相标志③排除构造假象和地震陷井④上超与下超的识别1,下超一般为前积结构所伴生;2,从湖盆边缘向湖心的底超一般为下超;3,向湖盆边缘或内部隆起的底超,若不出现在前积体内部,一般都是上超;4,反射另一端可追踪到顶超的为下超;5,若底超层层面上有披盖反射为下超。

4、地震相模式是沉积盆地中地震相类型及其分布的一般规律。

地震相模式的建立是地震相分析的基础,这里主要介绍国内学者在研究陆相断陷盆地的基础上提出的几种地震相模式和沉积体系模式。

A、陆相断陷湖盆模式(袁秉衡等) 5种环境,14类地震相地震相划分的依据是箕状断陷的古地貌单元,同时从中国的实际找油的情况出发,强调了三角洲环境和盐湖环境,但在发展演化方面强调不够。

A、陡岸环境断陷湖盆边界断层下侧的长条地带,包括地堑的两侧,箕状断陷陡岸。

该环境以冲积扇、湖底扇、三角洲等粗碎屑岩体为特征,且以前两者为主,往往相互叠覆形成粗碎屑岩体,且长轴沿断层延伸,可以是有一定距离的单体,形成平稳湖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