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相识别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参数(地震相标志)按其属性可分为四大类:

①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

②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波的特点;

③关系参数:平面组合关系;

④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

一、内部反射结构

(Seism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物源方向、沉积过程、侵蚀作用、古地理、流体界面等

②发散反射结构(Divergent)

往往出现在楔形单元中,反射层在楔形体收敛方向上常出现非系统性终止现象(内部收敛),向发散方向反射层增多并加厚。它反映了由于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的不均衡沉积或沉积界面逐渐倾斜,反映沉积时基底的差异沉降,常出现于古隆起的翼部,盆地边缘、或同生断层下降盘,盐丘翼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③前积反射结构(Progradational)

由沉积物定向进积作用产生的,为一套倾斜的反射层,与层序顶底界呈角度相交,每个反射层代表某地质时期的等时界面并指示前积单元的古地形和古水流方向。在前积反射的上部和下部常有水平或微倾斜的顶积层和底积层,常见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代表三角洲沉积。上部是浅水沉积,下部则是深水沉积。

d.叠瓦状前积(shingled),它表现为在上下平行反射之间的一系列叠瓦状倾斜反射,这些斜反射层延伸不远,相互之间部分重叠。它代表斜坡区浅水环境中的强水流进积作用,是河流、缓坡三角洲或浪控三角洲的特征。也称之为羽状前积。

在同一三角洲沉积中,不同部位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前积。如受主分支河道控制的建设性三角洲朵状体可能表现为斜交前积,无顶积层也无底积层,只有前积层,较低能的朵状体侧缘或朵状体之间可能呈现S形前积。

前积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不同,倾向剖面表现为前积,走向剖面表现为丘形。

④乱岗状反射结构(hummocky)

它是由不规则、连续性差的反射段组成,常有非系统性反射终止的同相轴分叉现象。常出现在丘形或透镜状反射单元中。维尔把它解释为三角洲或三角洲间湾沉积的反射特征,代表分散性弱水流沉积。冲积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中也会出现这种反射结构。

乱岗结构的波状起伏幅度较小,接近于地震分辨率极限(乱中有规则),乱岗状与杂乱反射的名称易混淆,在实际上有很大差别,有人亦称之为波状反射。

三、反射连续性

(Continuity of Lineups)

具可对比意义并可追踪的反射同相轴的延伸长度。

与地层本身的连续性有关,反映了不同沉积条件下地层的连续程度及沉积条件的变化,连续性好反映稳定的低能环境。

四、反射波振幅

(Amplitude)

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有关。振幅中包括反射界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度及所含流体性质等方面信息,可用来预测横向岩性变化和直接检测烃类。但由于振幅还受地震激发与接收系统、大地衰减及处理方法等因素影响,使用振幅时注意排除这些干扰。强度标准:

强振幅——剖面上相邻地震道振幅值重迭在一起,无法分辨

中振幅——相邻地震道部分重迭,但可用肉眼分辨

弱振幅——相邻地震道相互分离

丰度标准:

在地震相中,强振幅同相轴占70%以上为强振幅地震相;弱振幅占70%以上为弱振幅地震相;两者之间为中振幅地震相

振幅的强弱变化指示沉积环境,振幅快速变化指示高能环境、地质性质变化大,相反指示低能环境、岩性和物性横向变化不大。

五、频率

(Frequency)

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和地质因素有关,如反射层间距、层速度变化等。但它与激发条件、埋藏深度、处理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在地震相分析中仅可做为辅助参数。

频率横向变化快说明岩性变化大,为高能环境,反之为低能。

高频:相邻同相轴紧密排列“能量团”前部呈“尖峰状”

中频:相邻同相轴间距相等“能量团”前部较钝。

低频:相邻同相轴间距稀疏“能量团”前部钝圆。

六、波形排列

(Arrange of Lineups)

同相轴排列的形状,它反映了互相接近的地层间的沉积环境,波形排列在横向变化不大或变化缓慢,表示地层变化不大,为低能环境,反之,为高能环境:如河道、浊流沉积等。

七、层速度

(Velocity)

层速受地层的岩性、物性及流体成分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来解释岩性,是划分地震相的一个重要参数。

八、地震相单元的平面组合关系

同一地震层序内地震相在平面上的分布关系

平面上分析地震相的组合关系可以从整体上考虑地质背景、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及沉积体系的展布,还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地震相分析,从而正确恢复沉积体系。

所有参数中反射结构和外形最可靠。

3、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就是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按一定程序对地震相单元进行识别和作图,并解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及沉积体系。

就是利用地震相参数结合钻井、测井和地面资料对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进行解释,主要包括地震相识别、地震相图的编制和地震相的地质解释三大部分。

(1)、地震相识别原则

地震相命名时以结构和外形为主,辅以连续性、振幅、频率等。

①分布较局限,具特殊反射结构或外形的地震相,可单独以结构或外形命名,如充填相、丘状相、前积相等。也可将连续性、振幅等作为修饰词放在前面,如强振幅中连续前积相。

②分布面积较广,外形为席状,反射结构为平行亚平行时,主要用连续性和振幅命名,如强振幅高连续地震相。正常深海泥。

③地震相名称既要简单又要能反映其本质,选择特征性地震相参数。

④命名一般顺序为:振+连+结构(外形)。

⑤在地震相命名,除单独分析各地震相特征外,应特别注意同一层序内各地震相的相互关系及组合形式。

(2)、地震相图的编制

A、地震相参数图:该方法繁琐且不便计算,目前很少使用。

B、地震相特征参数图:突出了主要参数,直接与地质紧密结合,很受欢迎。

C、巴博(Bobb)编码图:反映了地震相单元的内部结构和底顶界接触关系。用表示

其中:A—地震相单元与上部边界的接触关系,①削截(Tr),②顶超时Top),③整一(C)B—地震相单元与下部边界的接触关系,①上超(On),②下超(Dwn),③整一(C)C—地震相单元与内部反射结构:①平行(ρ),②发散(D),③杂乱(Ch),④波状(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