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69ce6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7c.png)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
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
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呼吸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的知识比较缺乏,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动手能力也比较弱。
呼吸运动是实现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前提和基础。
明确呼吸运动的过程,才能理解肺通气的原理,所以教师要提前准备相应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才容易掌握肺是如何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动画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1.掌握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时胸廓的变化。
2.在模拟呼吸运动过程的基础上,理清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完成呼吸的关系。
3.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4.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5.通过对人体的呼吸运动学习,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6.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肺的重要性,提倡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教学重难点】重点:肺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视频、动画、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班级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好一个模拟膈肌的演示道具,小组合作探究:吸气呼气与胸廓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同课异构1一、情景导入每年有近5万名0到14岁儿童死亡意外伤害,其中溺水身亡的儿童高达2万多名。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3bbf3d964bcf84b9d57b9e.png)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
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
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三维目标2.1知识与能力(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2.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教学重难点3.1教学重点(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2教学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二、学情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法学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91de8de45c3b3566ec8bc0.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2 课时•课前准备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学生:(猜测并假设)(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 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 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第三章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三章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77e191f18e9951e79a89271c.png)
继“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后,自然引出“经呼吸道处理过的空气去哪了”,从而使思路前进至“肺”,引导学生了解“肺”及“胸廓的变化”,进而突破难点。接着引发学生继续沿着思路走,“吸进肺的气体又去哪了?呼出来的二氧化碳又从哪来的呢?”从而引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三、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提问:伴随呼气运动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二氧化碳从哪里来的?吸入肺内的氧气去哪里了?出示教材P47图4-30。
通过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肺泡的结构特点:①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
倾听
动手感受
看图思考
观察模型演示
思考
观察、思考
尝试总结
观察、
思考、讨论。
使学生初步认识肺的大致位置等特点。
使学生亲自感受胸廓的位置、肋骨的运动。
使学生初步认识胸廓与肌肉的位置关系。
使学生了解呼吸与胸廓的收缩和扩张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胸廓的体积变化与肌肉的变化关系。
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使学生通过图片观察,从肺泡的结构特点分析出气体为什么能在此进行交换,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发生的气体交换,同时初步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观察图片,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
三、情感态度目标
初步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3494f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9.png)
第⼆节发⽣在肺内的⽓体交换教学案第⼆节发⽣在肺内的⽓体交换教学案第⼀课时明确⽬标1、能概述肺与外界⽓体交换的过程。
前置⾃学1、外界的空⽓经过的处理后进⼊,在肺⾥与进⾏⽓体交换。
2、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腔内,左右各⼀个,左肺有叶,右肺有叶。
3、胸腔底部是,主要是肌⾁组织。
4、在吸⽓时,膈肌,膈顶部,使胸廓。
呼⽓时,膈肌,膈顶部,胸廓。
5、吸⽓时,肋⾻间的肌⾁和膈肌,使胸廓容积,肺随着肺内⽓体压⼒相应,⽓体被吸⼊。
呼⽓时相反。
6、测量胸围差时,先让受测者尽⼒深吸⽓,记录终了时的胸围长度。
再让受测者尽⼒深呼⽓,记录终了时的胸围长度。
然后计算两次胸围长度之间的差数。
连测三次,算出值。
⼀般情况下,胸围差越(⼤,⼩),肺的⽓体交换能⼒越强。
展⽰交流合作探究根据右图(模拟膈肌的运动⽰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模型此时模拟的状态是(吸⽓还是呼⽓)。
(2)图中A表⽰,图中B表⽰的是,图中C表⽰的是。
图中D表⽰的是,图中E表⽰的是。
(3)⽤⼿下拉E,⼩⽓球,表⽰过程。
(4)⽤⼿上推E,⼩⽓球,表⽰过程。
(5)此模型不能演⽰胸廓的径的变化,因此不能完全演⽰呼吸运动。
基础巩固1、⼈体内与呼吸有关的主要肌⾁是( )A.胸部的肌⾁B.腹部肌⾁C.肋⾻间的肌⾁和膈肌D.背部肌⾁2.当我们呼⽓时,肋⾻间的肌⾁、膈肌的活动状态是( )A.收缩、舒张B.舒张、收缩C.收缩、收缩D.舒张、舒张3.当我们进⾏体育活动时,呼吸活动会( )A.呼吸⽐较深,呼吸频率不变B.呼吸⽐较浅、呼吸频率增加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会加强D.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会增加4.下图是某⼈在⼀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曲线。
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此⼈的呼吸状态和膈肌的舒缩状态分别是()A 吸⽓,膈肌收缩。
B 呼⽓,膈肌舒张C 呼⽓,膈肌收缩D 吸⽓,膈肌舒张5、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婴。
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块,投⼊⽔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罪。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2642d90e81c758f5f71f6779.png)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课以设问“怎样使外界气体入肺、怎样使肺内气体出肺?”为主线,以“设问、猜想、验证猜想、总结规律”为核心方法,将“肺通气”分解为若干问题,且每个问题相互联系,环环相扣。
具体环节如下:“怎样使外界气体入肺、怎样使肺内气体出肺?”、“气体从压力大向压力小的方向流动”、“气体压力与气体体积的关系?”、“谁改变肺容积?猜想:胸廓变化改变肺容积。
认识胸廓”、“谁改变肺容积?猜想:胸廓变化改变肺容积”、“还有谁改变胸廓容积?猜想:肋骨的运动改变胸廓容积”、“谁控制肋骨的运动?猜想:肋间肌控制肋骨”、“外界气体是怎样入肺的?肺内气体是怎样出肺的?”、“学生归纳总结肺通气规律”。
在强调初中生物课程标淮中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和开展教学的同时,通过设问、猜想、验证猜想、总结规律、自主学习、模型建构、类比推理等方式更为直接地传递较为抽象的生物学概念,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所学新概念的同时,锻炼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层层追问、猜想、验证猜想、总结规律是本节课教学内容之间结构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更加清晰地表现了肺通气和呼吸运动逻辑关系。
因此,本节课以层层追问,帮助学生条理清晰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二、概念体系:本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围绕着本节的重要概念展开。
本节内容涉及-一个重要 (上位)概念,但每一个上位概念的建设都涉及到次位概念。
每个概念所在的位置表明其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和地位。
现将其总结如下:上位概念:在循环系统的参与下,肺通气如何实现。
下位概念:(1)人体通过改变肺内气体的压力完成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2) 人体通过改变肺容积来改变肺内气体的压力。
(3) 人体通过改变胸廓容积来改变肺容积。
(4) 人体通过膈肌的运动来改变胸廓容积。
(5) 人体通过肋骨的运动来改变胸廓容积。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93347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c.png)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
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以气体在大气中的成分含量和呼出气体中的成分含量的对比表格,展示气体在人体内发生了变化,即在人体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引起学生思考肺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完成气体交换过程。
教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教材用亲身感受让学生体会呼吸运动的存在,用膈肌的运动图展示学生难以观察到的内部胸廓变化,引发学生思考胸廓变化和呼吸的关系;接着用模拟实验装置加强学生对膈位置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的理解;最后归纳出整个呼吸运动的过程,厘清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概念:人体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人体呼吸道对空气进行处理,使达到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人体细胞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新概念: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通过呼吸运动,肺与外界完成气体交换。
教材上对完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中涉及的胸廓、胸廓变化以文字为主介绍,对于学生稍显枯燥并且抽象,教师通过一系列识图及其他游戏活动,让学生对胸廓等更有认识,从而帮助理解整个呼吸运动,更好的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相关。
呼吸运动涉及物理学的容积和气压的相关知识,学生只通过文字阅读难以理解,用注射器的实验体会其中的关系,延伸至本节内容,体现学科之间的关联。
【学习目标】1、通过识图、游戏和视频,达到认识肺与胸廓的关系以及胸廓变化与气体进出有联系的目的;通过模拟实验、知识补充,理解胸廓容积变化与气压的关系,有逻辑的归纳出呼吸运动的过程,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通过演示往呼吸运动模型中加水,观察出溺水状态下肺内水的情况,理解溺水的严重性以及合理的防溺水。
3、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有逻辑的归纳出呼吸运动的过程,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2篇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2e558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f.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2. 理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3. 了解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特点。
教学重点:肺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PPT、肺模型、解剖图。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肺的结构有一个初步了解。
Step 2:讲解肺的结构和功能使用PPT和肺模型,详细介绍肺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肺叶、肺泡、气管、支气管等。
强调肺的主要功能是气体交换。
Step 3:气体交换过程讲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
通过PPT和图示,解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包括:氧气的吸入、肺泡表面与肺毛细血管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二氧化碳的排出等。
Step 4:肺通气与肺换气讲解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特点。
通过对比,解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强调肺通气是指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肺换气是指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流入肺泡。
Step 5:巩固与拓展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需要气管和支气管?气体交换发生在肺的哪个部位?Step 6:总结与展望总结肺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气体交换发生的过程。
展望下节课将进一步学习呼吸系统的功能与相关疾病。
Step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肺内气体交换的总结,包括肺的结构、功能和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PPT和图示,提供相关知识点;2. 提问互动法:通过问题和回答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
教学资源:1. PPT;2. 肺模型;3. 解剖图。
评价与反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肺内气体交换的理解程度。
对于理解不深入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解答。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教案设计课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了解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2.掌握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3.了解肺部的结构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774c0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e.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肺的位置与结构”的图片能说出肺的位置及其结构。
(2)通过膈肌运动的小组实验,针管打气的实验,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的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学会用简单的模拟实验理解复杂的生理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实验的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可以引入本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宜理解,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模拟实验,能更形象的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难点。
学生没有学习过气体压力的知识,在教学中,运用了注射器,让学生体验压力与容积的关系。
初一学生表现欲望强,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重点难点1.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涉及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问题,学生缺少有关的知识储备,因此,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展示呼吸系统组成图片,请同学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
引入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第一部分内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活动2【活动】展示学习目标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肺的位置与结构”的图片能说出肺的位置及其结构。
(2)通过膈肌运动的小组实验,针管打气的实验,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的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学会用简单的模拟实验理解复杂的生理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实验的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生齐声朗读学习目标、了解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学习重难点:吸气呼气。
活动3【活动】自学看书一、展示肺的图片,学生看书、看图自学肺的知识并展示所学内容。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69e1b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d.png)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3.掌握肺内气体交换的相关概念,如肺泡通气量、肺泡换气量等。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肺内气体交换的相关术语。
-学生能够通过计算,估算正常呼吸过程中的肺泡通气量和肺泡换气量。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记录和分析,总结肺内气体交换的规律,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3.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4.情感教育,价值引导:
-结合教学内容,讨论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肺泡与气体交换之间的关系,掌握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图示,深入理解肺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气体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扩散过程。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并将其与肺泡的实际结构联系起来。
2.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关注空气质量问题,了解环境污染对肺内气体交换的影响。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生活理பைடு நூலகம்。
-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呼吸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学生能够倡导节能减排,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学生能够对生物学问题保持好奇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完整版)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教案
![(完整版)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364e1eaeaad1f347933fd0.png)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授课设计2021-2021第一学期黄丽婷一、授课目的1.知识目标:经过学习,归纳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能力目标:(1). 经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着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 经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解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授课重难点1.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授课准备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塑料袋。
四、授课过程授课内容情景导入肺的地址、结构教师活动你知道婴儿的第一声呜咽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吗?你们还记得呼吸系统的组成吗?那么人体是怎样在肺内完成气体交换的呢?让我们今天来揭穿其中的神奇。
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观察图片确定肺的地址、知道胸廓的组成。
2、“左二右三〞表示什么意思?3、宁静状态下,你的呼吸频率为多少?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加思考提出看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依照图片说出肺的地址,经过教师培养学生的的解说认识胸廓的观察能力及组成,知道宁静状态表达能力下的呼吸频率。
过渡:呼吸时,胸廓有什么变化呢?活动一:体验胸廓的变化亲身体验: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感觉肋骨、胸廓的变化。
教师小结:吸气时,胸廓变大;呼气时,胸廓变小。
肺与外界过渡:胸廓是怎样实现扩大和减小的气呢?体交自我体验屈肘和伸肘时,感觉肌肉换的缩短和舒张状态教师解说:胸廓的扩大和减小,是肋骨间的肌肉即肋间肌缩短和舒张的结果。
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胸廓的扩大,可是这种感觉经常会有误差,我们可经过测量胸围差来考据。
过渡: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不过是由肋间肌的缩短和舒张引起的吗?播放呼吸运动动画师生小结:胸廓容积的变化是肋间肌与膈肌共同缩短、舒张的结果。
学生体验呼吸运动并描述胸廓的变化学生体验屈肘和伸肘运动,并描述肱二头肌的状态。
三个同学为一组测量胸围差,并计算平均值。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案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4d0f060b4c2e3f57276386.png)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1.概述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通过计算胸围差,阐述膈肌的运动,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有变化。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模拟隔肌运动的模型。
澄清的石灰水,干净的玻璃管,烧杯,香水,广口瓶。
学生: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引言: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思考问题。
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
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二、解决问题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深呼气肋骨在向下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1.问题:呼吸运动中胸廓是否发探究:1.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2.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3.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第二课时5.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6.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学生通过观察胸围差,分析数据了解胸廓容积的变化。
状态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静80 80.5 80尽力深吸气时90 91 90.5尽力深呼气时78 77.4 78.2分析为什么同学之间的胸围差有差别?学生提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学生阅读书本相关内容,讨论、交流:1.呼吸运动时,主要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探究结果作出假设: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问题,得出结论: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吸气和呼气。
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e338f2af45b307e971975b.png)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李塘实验学校学校陈晓君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
包括两部分内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由本于本节课中涉及到一些七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的物理知识,从而导致学生难于理解课文(现象清楚,表达难),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若能适当补充相关的物理知识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本节内容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
二、学情分析要上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
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所以,在授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授课的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达到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
但不能忽视的是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呼吸运动原理等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从年龄特点看,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会测量胸围差,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通过演示实验能说出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观察、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呼吸与健康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互换教学设计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互换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d698c3192e45361166f5d6.png)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互换教学目标(一)知识1.概述肺内的气体互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互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互换。
2.通过测量胸围差,论述膈肌的运动,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有转变。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转变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份的转变,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通过探讨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培育学生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度析同窗之间胸围差的不同,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互换。
教学预备教师:新鲜的猪肺、多媒体课件、模拟隔肌运动的模型。
澄清的石灰水,干净的玻璃管,烧杯,香水,广口瓶。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得出结论: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吸气和呼气。
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学生实验、观察:四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按课本实验的图示吹气。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回忆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也见到了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分析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得浑浊。
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学生从图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根据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
学生观察课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球还是排出?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4、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第二课时引言: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湖北襄阳第四十七中学刘国清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
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
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三维目标2.1知识与能力(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2.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教学重难点3.1教学重点(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2教学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二、学情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法与学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组织教学,运用探究学习小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四、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运用视频让学生感知气体进出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生殖过程。
3、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每4人分成一组,形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五、教学过程媒体展示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问题1] 你能憋气多久?学生体验,说出人体需要呼吸;导出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较强视觉冲击[问题2] 气体流动的原因【演示实验】图A表示将一个无色、无盖、透明塑料瓶倒放在盛水水槽中,图B表示用手挤压塑料瓶时发生的现象,图C表示不挤压塑料瓶恢复原状时发生的现象1、由A→B,观察到什么现象?由B→C,观察到什么现象?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现象,分析实原因。
教师对相关难点处结合实验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预备知识,为学生本课后续学习做知识储备[问题3] 胸廓结构【图形分析】胸廓结构示意图1、胸廓包括哪些结构?2、构成胸廓的肌肉在呼吸中有何作用?3、在呼吸时,胸廓容积是否变化呢?学生在识图基础上通过自学明确胸廓结构[问题4]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1、【学生体验】方法:学生先用手按在胸部,再深吸气、深呼气1、吸气时,手向什么方向移动?2、呼气时,手向什么方向移动?3、呼吸时,胸廓容积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指导学生正确体验,并说出现象。
并讲述肋骨之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导致胸廓的扩张和收缩。
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2、【模型分析】下图模拟肋骨移动,A、B表示肋骨位置的改变,O点表示肋骨绕胸骨转动的原点4、肋骨由A向B移动,胸腔体积的变化是什么?气压的变化是什么?气体流行是怎样的?5、肋骨由A向B移动的原因是什么?分析模型,小组讨论完成。
老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点拨3、【演示实验】玻璃罩模拟胸廓,玻璃管模拟器官、支气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6、膈顶由图C向图D移动时,胸腔体积的变化是什么?气压的变化是什么?气体流行是怎样的?7、膈顶由图C向图D移动的原因是什么?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完成。
老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点拨4、【视频】呼吸时,胸腔容积的变化9、影响胸腔容积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0、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学生根据视频和已学知识完成,教师点拨归纳、板书。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歌诀:肌收缩,积变大,压变小,气入肺;肌舒张,积变小,压变大,气出肺。
[问题5] 气体扩散作用【演示实验】方法:先喷少量的香水,问教室前面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后排的同学闻到有香味吗?接着喷大量的香水,问后排的同学有什么感觉?1、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2、列举生活中例子说明什么是气体扩散作用?学生先体验,并说出现象,最后分析原因预备知识,为学生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做知识储备[问题6] 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1、【数据分析】吸入、呼出气体含量数据1、呼出气体含量中明显变化的是什么?各有什么变化?2、含量增加的气体成分是哪里来的?含量减少的气体成分到那里了?3、这些变化如何实现的?小组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补充完善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能力2、【视频】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过程3、【图形分析】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图4、肺泡与血液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5、肺泡内、血液中气体含量如何变化?6、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特点有哪些?7、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要穿过几层细胞?学生观察视频,分析图形,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点拨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问题7] 人体呼吸过程【视屏】呼吸全过程1、呼吸包括哪几个环节?2、氧气最后在哪里被利用了?学生归纳呼吸过程,教师点评培养学生自主归纳能力【问题8】测量肺活量【课外实践】方法:取已消毒过的肺活量吹嘴一个,插入肺活量仪测量部位。
待测量仪发出第一次测量指令后,深吸气,然后尽力吹气,即可测出肺活量水平。
等测量仪发出第二次测量指令后,再次深吸气,尽力吹气。
仪器自动取最大值作为测量值存入手持终端。
注意:(1)吹气时气流不可中断,一旦中断,仪器便自动记为一次测量的结束。
(2)吹气时,吹嘴要紧靠面部,不可使吹出的气体通过吹嘴与面部之间的空隙溢出,否则影响测量结果。
1、测量并记录肺活量2、比较肺活量并分析影响肺活量的因素学生实践测定肺活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以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认同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3)测量结束后的吹嘴应放入桶或盒中集中消毒。
【问题9】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下图表示胸腔体积变化图,据图完成(1)由A→B时,胸腔容积的变化是____,此时呼吸肌处于_____状态,肋骨运动方向是_____,膈顶的运动方向是______,肺的体积变化是____,肺内气压的变化是_____,气体由____沿呼吸道流向_____;(2)由B→C时,胸腔容积的变化是____,此时呼吸肌处于_____状态,肋骨运动方向是_____,膈顶的运动方向是______,肺的体积变化是____,肺内气压的变化是_____,气体由____沿呼吸道流向_____;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评时突出审题方法、答题技巧。
培养学生审题方法、答题技巧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肺泡作为包绕着丰富的[ ] _________(2)当血液流经②时,血液中的________扩散到肺泡,可用图中的______表示,而肺泡内的______扩散到血液,可用图中的_______表示(3)上述过程中,气体要经过_____上皮细胞。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一)教学评价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
本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在亲历获取信息、发现规律等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较好的达到:1、因学生知识容量限制,在设计教学案是增加“气体流动的原因、胸廓结构、气体扩散作用”等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铺路搭桥等。
2、因“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难度大,我预设学生体验、演示实验、列举孙悟空进入体胸腔帮助人增大胸腔体积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以下问题:1、在编写教学案时,问题预设不精细,学生在设施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环节时,存在较大困难,在今后教学中应多从学情入手,在印教学案前,应按教学案设计进行课前模拟授课,找出问题,及时调整。
2、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生物学科采取课上预习、讨论、展示。
但因本课教学内容多,学生若在课堂中完成预习、讨论,则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很有限,有很多学生的想法不能得到展示;故教学内容多的课,应将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时间就比较充分。
3、因教学时间限制,本课教学中留给学生展示质疑机会有限,在今后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