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氓》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氓》的教案范文

《氓》的教案范文

《<氓>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氓》的诗篇;(2)了解《氓》的作者、背景及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分析并掌握《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提升个人品质;(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2.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氓》的诗意和意象的理解;2.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氓》的作者、背景及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氓》,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氓》的艺术特色;(2)分享心得,交流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拓展相关背景知识。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氓》;(2)选取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氓》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氓》的理解、鉴赏能力和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评估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赋、比、兴手法,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品析语言,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重点难点】1、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2、掌握诗歌中比兴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诗人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掠过时光的尘沙,穿过蒹葭,我们便会感悟到人类童年的纯真,多情和感伤的声调会拨动我们的心灵的琴弦,让我们感受到多情和哀伤的雅致与疼痛。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去感受一味痴情的女子心灵的呐喊。

二、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

“比”,即比喻,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古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1、阅读正音,背诵。

①结合课文注释,边读便勾画注音。

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②集体阅读背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之《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淇水这个意象理顺诗歌故事发展的脉络,理解女主人公各个阶段的情感表现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淇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淇水这个意象鉴赏诗歌。

三、教学难点1、淇水在诗歌中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讨论法。

2、诵读法。

五、课时:1课时六、教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

下面这节课我们就从另一种方式来鉴赏《氓》这首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汉广》细心的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对了,都与“水”相关。

远古人逐水而居。

水是生命之源,水边往往是爱情的发生地,无论是嬉戏莲间的鱼儿,还是双双对对的鸳鸯,都能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

《诗经》中的水边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爱情悲喜剧,无论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辗转思念,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苦苦追寻,亦或是“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无尽惆怅,都足以让人反复吟咏,感慨唏嘘。

其实《氓》中,也有这样一条河流,请找出这条河流。

淇水。

二、配乐朗诵诗歌。

边读边思考:思考:诗歌中,几次提到淇水?请从诗中找出来。

说说每次提到淇水,女主人公与氓正处于什么阶段?她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如果淇水有颜色,你觉得每一次应该是什么颜色?提示: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正好对应了这出爱情悲剧中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变,决裂(板书)你们觉得这女主人公三次渡过淇水的时候心情都是一样的吗?体会女主公的情感在三次涉淇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次:女主人公第一次渡过淇水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甜蜜、期盼(板书:甜蜜)“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

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学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教法:点拨梳理归纳【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多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

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子公的口吻讲解并描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分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

(留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

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起先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马上容许,男生有些生气;女子盼望他不要生气,告知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迫地渴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婚了。

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起先还好,渐渐地,脾气变得急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单独伤悲,最终醒悟地相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

1)、氓的形象负心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忠厚诚实,又有一些狡猾。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怒:求婚太干脆,太急于求成。

悲剧的根源。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到达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

不念旧情。

2)、女子的形象痴心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极易沉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对爱痴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㈡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㈢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㈣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㈤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㈥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明确] 恋爱婚变决绝(板书)㈦自主合作探究《氓》是一首叙事诗。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3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3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精选3篇(一)教材分析:《高一语文下册》是高中语文的一个重要教材,是学生在高一下学期使用的教材之一。

其中,有一篇古文《氓》,也是其中的一篇课文。

《氓》是《诗经》中的一篇民歌,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不公的现象,展示了人民群众对于贫苦、困难的生活的无奈和痛苦。

这篇文章对于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了解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教学目标:1. 了解《氓》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2. 理解《氓》的人物形象、主题内容并正确把握。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氓》的主题、人物形象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有关贫富差距、社会问题的视频、图片等素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入课文话题。

2. 学生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阅读、分析课文,共同探究《氓》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并进行讨论。

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合作研究成果,教师对《氓》的人物形象、主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正确把握课文。

4. 学生自主作答:提供一些问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作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集体订正,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资源:1. 《高一语文下册》教材2. 视频、图片等素材3. 学生讨论小组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氓》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作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加强对课文的分析和研究,提前准备好教案,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精选3篇(二)教材:高中语文《文言文选读》下册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

《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

《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

《氓》优秀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

(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

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

《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

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

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第一篇:《氓》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熟悉诗歌内容;清楚人物形象。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第一课运用诵读法,改写民歌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2.第二课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一、导入淇水边的爱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

翻开《诗经》,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清澈柔媚的河流旁上演过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三千年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我们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幻灯片)二、由淇水讲解情感的变迁,梳理情节。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1.学生朗读(注意四言诗歌二二拍的节奏)2.梳理字词音用法意义。

(幻灯片)3.学生思考淇水问题,梳理情节,形成板书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

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

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含蓄深沉,将女子孤独无助,悲愤之情推到顶点,怨恨之情就像滔滔淇水之潮难以平静。
第五章:写女子婆家的苦状和被遗弃后的不幸处境,表现女子的勤劳朴实,氓心愿已达成,对她的凶暴,与她的辛劳形成鲜明反差,女子却没有过多指责的话,却让我们 感受到她内心的沉重。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怨恨悲愤之情有爆发的可能。然后又运用烘托的写法,用娘家兄弟不理解与嘲讽来衬托她独自伤神的处境,反思多年来的生活,加深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的了解,促使对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的反叛促成了思想的成熟!
泣涕连连,载笑载言(完全的全身心投入去爱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相貌对比)
女之耽兮二三其德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婚前美好愿望,婚后不幸遭遇,衷情非人的悔恨。
淇则有岸河水有岸氓心无法捉摸(氓卑鄙无耻)
婚前女主人公与氓两小 无猜的欢乐和婚后氓的背盟弃誓相对比,对负心汉怨愤。
女主人公从自 己的亲身经历中接受了教训,认清了氓的本质,最后两句,表示了她快刀断麻,坚决与氓分手之决心。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后面的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有隐喻。
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来表示情感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比:
诗中又用斑鸠喻年轻的姑娘,抒发了女子切肤之痛和深深的忧怨。
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引起女多年贫苦生活的回顾,也隐含着用叶黄而落自比的意思,多年的苦日子磨去了女主人公的青春年华,与那萎黄而落的桑叶是何等的相似啊!诗句之间,饱含着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感慨和叹息,抒发了她追悔莫及的不尽怨恨,令人体味、深思!
①见:图穷而匕首见(出现)见(露出)原形
②即:若即(靠近)若离不即(靠近)不离

《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初步胚芽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

重点反复吟诵,体会感情,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一、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

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唯有诗歌永存。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儒家“五经”“六艺”之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聆听》三千多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古代男女的恋爱、婚姻。

二、看书下注释,把握重点信息,请同学们简介《诗经》,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放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500年见的古代社会的生活。

共收录诗歌305篇,原称“诗”“诗三百”,后被当做儒家经典,尊称《诗经》,列入“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诗经》作品分类:风、雅、颂“风”,又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歌词。

《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赋:多角度直接描述,陈述。

比:打比方。

兴: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三、1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2 重点字音:氓淇愆筮咎徂隰蚩。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氓》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氓》教案

4、《氓》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特殊的文学文化价值,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民族语言。

2、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研究,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3、反复诵读吟咏,在理解基础上,形成古诗文的语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4、了解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把握在本课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诗经六义及其运用;诗歌诵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

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项》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在家庙中祭鬼神、赞美祖先及统治者功德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初讲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接叙事)。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比喻。

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三、学习《氓》1、学生“音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梳理内容粗知《氓》叙述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明了故事发生的关键要素。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二单元《 氓》教案

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二单元《 氓》教案

氓【教学目的】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

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

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齐读,解决字音问题。

三、理清思路:《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

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图: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三、串讲课文,解释重点字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那个人笑嘻嘻的样子,拿着货币来换蚕丝。

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

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呀。

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明确:(人物分析)女子——温柔、纯情、热情、恋情男子——暴躁易怒、狡黠、急切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
小结:比兴运用得好,既可以使诗词形象生动,情意盎然,又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
四、课后作业
最近,华渔杯全国赛如火如荼进行中,微课参赛作品超越两万,专家评委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为了公平公正审核优秀作品,他们夙兴夜寐,加班加点,可谓是:
土养百草而不言,雨润万物而不喧,
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高二学生诗词知识的储备还是比较有限的,《诗经》语言精炼而且含蓄,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可况是对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定义义、举例等学生熟悉的学习方法去讲解知识点。
2.引导法:举例说明知识点,用现代流行歌曲来加深理解知识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劝诫女子不要痴情的诗歌。可诗歌里为何又说到,桑叶,斑鸠呢?原来,诗歌运用了比兴手法,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氓》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同学们,今天你们遇到了哪些感人的瞬间,试试用比兴对手法抒发感受吧!
小结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我们在解读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时也梳理分析了人物婚姻生活、情感体验、心理状况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了解了淇水女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的魅力,同时也在这一故事中欣赏诗歌本身之美。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什么叫做比兴?
首先,我们来了解以下什么叫做比兴。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比物比此物也,通俗来讲就是比喻。兴者,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起兴。“比”与“兴”常常连用。
接下来同学们花三分钟的时间阅读全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兴的地方。
二、《氓》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氓》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氓》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氓》教学设计(精选12篇)《氓》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把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3.了解赋、比和兴的详细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1.了解赋、比和兴的详细内含和写作手法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设想]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识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把握肯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老师备课系统[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日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

体会、品尝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爽质朴,民歌情调深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学问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唱歌,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高中高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高中高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及文意。

3.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渗透】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爱情观。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字词,提高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整合赋、比、兴相关知识,领会文中赋、比、兴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分析文本,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追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相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无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忠贞可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

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

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哀叹不已……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回顾复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诗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朱熹《诗经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教学设计
前言:
本单元学习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一窥唐以前诗歌的风貌,了解中国诗歌的源头。

这单元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同时能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所了解,帮助诗歌学习。

一、教学目标
1、文学常识积累
关键词:《诗经》别称《诗经》内容《诗经》成书《诗经》六义《诗经》章法结构四言诗现实主义
2、《氓》
关键词:情节情感手法主题(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准确诵读诗歌,把握四言诗的节奏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情节
3、《诗经》表现手法的运用
4、诗歌主题的呈现
三、教学难点
1、《诗经》手法的艺术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及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源远流长,那么我国诗歌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我国诗歌的源头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经》中。

2、《诗经》常识
别称:
先秦——“诗”或“诗三百”
汉——“诗经”(儒家经典,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

包括反抗压迫剥削,爱情婚姻,劳动生活,政治讽刺,古老史诗。

成书(来源):
采诗——周朝“采诗官”或“行人”每年春天到各地去采诗,然后交予宫廷乐师配乐,奏唱给天子,使他们能够了解民情,巩固统治。

《国风》主要成书方式。

献诗——周国公卿列士(贵族官员和知识分子)献诗,表达自己对王朝统治的颂美或讽谕。

删诗——司马迁《孔子世家》中说到,《诗》有三千篇,孔子删诗至305篇。

(不可信)
分类:
按内容分:《风》、《雅》、《颂》
《风》——又称“十五国风”,大部分为民间歌谣,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宫廷乐曲歌词,105篇
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打比方,利用事物间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启发想象
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又叫“起兴”,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或歌颂的事物。

句式与章法:
句式: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章法:重叠复沓——每一章字句基本相同,关键性字词略有变化。

地位: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开创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反映现实,关注民生)
总结:
《诗经》文学常识把握三个关键词:
风骚(《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四言诗
《诗经》“六义”
3、课文分析
1)学生齐读,纠正读音,节奏指导(让学生养成自主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重点:氓匪愆将垝载卜筮说徂渐靡咥隰
2)疏通句意,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情节梳理
A.本首诗是以谁的口吻在叙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口吻是由诗歌中的称呼而来;情节梳理,注重阶段性特征。

婚恋——婚变——离开
B.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分别体现了男子与女子怎样的形象特征?
明确: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外貌、神情、语言、动作等等)和内在形象(性格特征)。

通过课本中体现的外在行为来推演内在特征,一定要结合课本内容,不可架空。

婚恋:氓(外在:蚩蚩,子无良媒,将子无怒;内在:不严肃、虚伪、急躁)
女(外在:送子涉淇,秋以为期,泣涕,载笑载言;内在:体贴,温柔、多情)
婚变:氓(外在: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内在:自私变心)
女(外在:靡室劳矣,夙兴夜寐,容颜衰老;内在:勤劳)
离开:氓(外在:二三其德,反是不思;内在:冷酷无情)女(外在:亦已焉哉;内在:坚决果敢)C.总结在生活的叙事中采用的表现手法:
赋、对比
D.文中在叙写女子生活的过程中,有一处很是突兀的地方,似乎与文章没有联系?
第三、四章的开头,写到桑。

为什么写“桑”这一物象?属于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第三章的重点是在告诉天下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

桑树的
茂盛是女子容颜青春的写照,桑葚则是那醉人的爱情,鸠是沉溺于爱情的女子。

这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作用:
结构上——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平铺直叙,一览无余;b.所插的比兴句对内容有暗示作用,叙事线索似断实连;
c.起到过渡作用
内容上——a.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使人联想到女子的容颜和青春;b.与劳动者身份相符,暗示了女子的勤劳;c.以自然现象来表现女子的生活变化,形象生动,富有意蕴
E.文中有一处写景提到多次——淇水。

有何用意?(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第一次送氓至淇水,那时候的女子是甜蜜的,开心的;
第二次写到淇水是女子归家之时,是悲伤的;
第三次写淇水是女子回忆往事,是伤心、果决的。

这里的水是淇水,更是泪水,是开心的泪和悲伤的泪,是那流不完的悲伤,诉不完的苦。

4)主题解读
如何看待女子婚姻的悲剧?(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可能答案:婚前要加深了解,慎重选择;女子要有自己的经济地位;男子应该承担家庭任务;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必然导致这样的结
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