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合集下载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地理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目标是:1、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概念。

2、认识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同自然地貌的形成。

3、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掌握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分布和生活方式,认识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应对策略。

4、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定的实证研究方法,培养实际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5、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地理人文素质,能够积极参与地球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二、课程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内部和地表形态:了解地球内部岩石圈和地球外部的水、气层等及其形成和变化;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类型和形成原因。

(2)气候变化: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自然灾害: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影响,了解预防和救援措施。

2、人类地理环境(1)人口与城市:了解全球人口的分布,掌握城市和农村人口的规模和分布,了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问题。

(2)资源与环境: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认识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

3、经济地理环境(1)国际贸易: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趋势,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

(2)产业结构:了解全球各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手段。

(3)环境保护:掌握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和策略,了解环境保护的实施和效果。

三、课程要求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了解人类地理环境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了解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运用地图和计算机等工具进行科学研究。

2、思维能力和方法具备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具备较强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备保护地球生态和环境的意识,具备国际视野和责任感,具备全球公民的意识和素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新“课标”课程内容:“模块简介”“内容标 准”“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课程内容” 部分结构
必修课程
地理1 模块简介
地理2 模块简介
内容标准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内容标准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模块简介”:概要说明本模块的主要内容、学习目 的。
地理1
“教学提示”:对模块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基本 脉络、基本教学策略的概要性描述。
三维目标为学科核心素养所取代
课程目标部分的结构
(一)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赋予人的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
地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两个关键词: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通过学习而形成、具有学科特性。
地理课标凝练的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 综合思维——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区域认知——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地理实践力——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
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 化,面对我国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 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 求,现行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 之处。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进行修订,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 的重大举措。
本次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
谢谢大家
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
择性统一。 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标准。 优化内容结构,促进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 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
框架结构有明显改变
原《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背景与课程性质
•教育与地理背景 •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 相关变化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

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目录

(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目录

(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 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 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单元活动学用地理统计图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 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单元活动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鲁教版必修三目录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活动学会小区域调查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单元活动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 选修一 第一单元浩瀚的宇宙 第一节宇宙概观 第二节宇宙的起源和恒星演化 第三节探索宇宙 单元活动学会使用星图 第二单元神奇的太阳系 第一节太阳及太阳系 第二节地球的卫星——月球 单元活动学用小型天文望远镜 第三单元永不停息的地球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演化 第二节地质构造 第三节全球构造理论 单元活动学用简单的地质图 第四单元多彩多姿的地表形态 第一节主要地貌类型 第二节外力作用 第三节地表形态的演化 单元活动进行野外调查 选修二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的奥秘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第二节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 第三节海岸带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单元活动收集海洋资料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 第一节海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及. 第二节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 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单元活动模拟海岸带开发规划 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二节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海洋环境保护 单元活动调查海洋环境 第四单元维护海洋权益 第一节维护海洋权益 第二节我国的海洋国情 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 单元活动研究海洋问题 选修三 第一单元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第一节长盛不衰的 "朝阳产业" 第二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单元活动调查家乡的旅游业 第二单元旅游景观欣赏与旅游活动设. 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 第三节旅游活动设计 第四节旅游安全防范 单元活动设计“一日游”活动方案 第三单元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规划 第一节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节旅游规划 单元活动学会评价景区旅游资源 第四单元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旅游环境保护 单元活动旅游环境保护辩论会 选修五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环境-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单元活动环保考察活动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保护 单元活动环保辩论会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环境污染- 第二节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单元活动环保综合探究活动 第四单元环境管理与金球行动 第一节环境管理 第二节国际行动 第三节公众参与 单元活动环保小展览 选修六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环境-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单元活动环保考察活动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保护 单元活动环保辩论会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环境污染- 第二节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单元活动环保综合探究活动 第四单元环境管理与金球行动 第一节环境管理 第二节国际行动 第三节公众参与- 单元活动环保小展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德育目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德育目标解读

(三)目标层次逐步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德育要求在逐步提高。例如对“环境”内容在初中的德育目标是,“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高中“环境保护”选修课中,进一步提高为“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德育目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德育目标如下: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情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3.了解全球的环境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更强调要遵循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它们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内容更加丰富
最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德育目标表达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形式简洁,但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囊括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可持续发展、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环境意识,只有一个地球等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包括了内心体验、情操陶冶。其次,态度除了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外,还包含了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第三,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地理环境价值)的统一。在地理学科中,诸如全球意识,环境伦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地理求知与创新的欲望,地理辩证思想,爱国情操,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国际合作与交往,地理审美情趣等,都被归为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共75页文档

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共75页文档
50
40
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
30.5
30
教师讲授为主
20
10
12
自学
5.4
大量的书面练习
0.8
0.6 其他
0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
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
式,12%的学生喜欢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45
44.8
40
38.8
35
30
25
20
15
30
25
20
15
10
7.7
5
0
严重脱节
46.5 35.5
47.8
40.1
教师 校长
较大脱节
有一定联系
9.3 5.4
联系较紧
9.3%的教师和5.4%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 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43.2%的教师和 54.2%的校长认为严重脱节或有较大脱节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60
50.8 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70
教师
60
47.2 50
37.1
40
30
20.5
20
14.3
10 1.3
0
不足
适当
偏多
70
66.2
60
52.9
50
36.7
40
31.2
30
校长 教师
20
10
0
过难
适当
8.3 1.3
1.3 2
偏易 不清楚
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 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 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 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1湘教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1湘教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湘教版)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

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

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

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

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

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

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首先,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地理课程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比如,在学习地质构造理论时,通过模拟地质构造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的构造特点,加深对地质构造理论的理解。

其次,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注重实践
的学科,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工具,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这些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细致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验课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地理实验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涉及地球环境变化,有的涉及自然资源利用,有的涉及地球科学技术等,这些实验内容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最后,实验课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地理实验过程中,往往
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交流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实验课,学生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地理实验课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简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简介

2、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探究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理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 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两种类型。 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
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地理社会调查、 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
为主要目的,如某块农田的排灌及土 地利用类型模拟设计、某居住小区的 商业网点模拟规划等。
显示出比较强的学科系统 性。例如,必修课分为9个单 元:地球在宇宙中;大气; 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与灾 害防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和差异性;人类的生产活动 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 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 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 题与可持续发展。 此种结构与以往纯粹的部 门地理相比已有革新,但仍 有一定的部门地理痕迹。
中学地理课程
——兼跨 “人文与社会” 和 “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性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
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进一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方
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
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
学习领域。由“必修”与“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与生产生括密切相关的7个模块组成,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 志向自由选择学习。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 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 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 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增进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生涯规划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课程的关键目 标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 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 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 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 果。

200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200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200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概述
本文档是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完整版。

该标准是根据教育部门的指导和要求制定的,旨在规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环境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兴趣和自主研究能力。

课程内容
本课程涵盖以下主要内容:
1. 地球与地图
2. 宇宙中的地球
3. 人口与城市
4. 区域可持续发展
5. 农业与农村地理
6. 工业与经济地理
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实地考察和
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应多角度、全面反映学生的研究情况。

采用考试、作业、实践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和
能力培养的评估。

教材及资源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辅资源。

除了常规教
材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结语
本文档为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完整版。

教师可以
根据该标准来设计和实施地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并加强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本标准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地理教学改革,推进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

一、基本要求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

2. 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当代世界和国家命运与前途。

3. 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分析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4. 突出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和应用地理学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人地关系1.1 人口与城市1.2 农业与农村1.3 产业与能源1.4 交通与通讯1.5 旅游与社会生活2. 自然地理2.1 大气环境与气候2.2 水环境与水资源2.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2.4 地理智慧与地理信息技术3. 地理实践3.1 综合考察与实地考察3.2 组织研究与实证研究3.3 开展实践与服务活动三、教学要求1. 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倡导和谐学风和科学态度。

2. 采用多样化、个性化、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3. 坚持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 重视评价机制,鼓励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研究。

四、教材建设1. 建立适应新课标和地理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教材体系。

2. 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提高教材互动性和适应性。

3. 加强教材评估,推进素质教育。

五、教师发展1. 加强地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地理教学水平。

2.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倡导优秀地理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地理教学改革。

本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过程”的认识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过程”的认识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过程”的认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地理课标)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体现了全新的地理教育理念。

与旧的地理教学大纲相比,地理课标选取的“地理过程”内容兼顾了社会、学科、学生三个方面的需要,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特点。

对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强化地理思维方式,提高地理思维能力,激活创新思维有特殊作用。

对引领和推进现代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地理信息技术与现代地理教学的整合有独到之处。

一、“地理过程”与地理课标1. 地理过程“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其研究的内容大致包括:①认识有限时段内的变化规律。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随时间的变化,从中发现地理事实的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

②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事象进行模拟和预测,这是“地理过程”研究的最高层次,也是地理学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集中体现。

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中。

“地理过程”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它改变了传统地理学脱离过程,满足于静态研究,不能提供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需的信息资料的方式。

它代表了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如从“过程”入手,采用实验和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由此导致地理学在微观研究层面的进一步分化。

又比如以全球问题为对象,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问题。

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等等。

“地理过程”具有时间序列的漫长性、突发性,空间范围的广阔性、全球性,发展演变的过程性、抽象性、复杂性、规律性。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高中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高中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高中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高中选修一第一章宇宙探索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第二节不同的宇宙观第三节宇宙大爆炸假说第四节恒星的演化第二章认识星空第一节恒星天空第二节星座第三节认识星空第三章天体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星系第二节太阳系第三节太阳概况第四节九大行星第五节月球第四章地球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年龄第二节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三节大地构造假说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中选修二第一节海水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第一节海底形态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第三章海岸和海岸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带第四节我国海岸带的开发第四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第四节海洋动力资源第五节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海洋旅游业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第一节海洋灾害第二节海洋污染第三节海洋污染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我国的海洋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第四节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高中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高中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第二节城乡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三节城镇整体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第一节人居环境第二节商业布局与居民生活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第四节城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居民生活高中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高中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高中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一节地理信息与地理学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构成与功能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一节地图投影与地图特点第二节遥感工作原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第四节遥感应用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GIS概述第二节GIS基本操作第三节地图数字化第四节GIS查询与分析第五节专题制图与地图输出第六节GIS展望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GPS的产生第二节GPS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第三节GPS接收机第四节GPS的应用第五章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第二节数字地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

五、编写体例
•仍然沿用现行高中地理传统的章、节、目的体例, 章下设节,节下设目 •不同的是,本套教科书每章后面设有“问题研究”栏目 目下除了正文之外,还设有案例、读图思考、活动、 阅读等栏目。
六、内容表述
•分为叙述性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 •叙述性课文由正文、案例和阅读三部分组成 正文展开阐述相关的知识点,给出基本的地理概念、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 注重人地相互作用分析、体现人地相互协调的观点 注重自然、人文地理的动态过程剖析 增加应用地理学的内容、体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增加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内容
2、教育观念更新
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 认为人原有的经验很重要,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在
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过程。教学应该引导学生 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以获得 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经过批判、修正、 理解、记忆,与理性知识和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稳定的知识 结构。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存在生命的行星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 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 和公转。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与时差 地球公转与季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 地球的内部圈层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
全球气候 变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 过程和主要环节。
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 布规律。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说明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
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高中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高中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问题研究河流上改不改建大坝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高中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附录:活动星图高中选修二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高中选修三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高中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高中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高中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四节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高中选修七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首先,一本好的地理实验教科书应该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它应该包
括一系列简单易行的实验项目,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实验室里进行操作,观察自然现象,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这样的实验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其次,地理实验教科书还应该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地理知
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类社会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地理实验教科书应该通过实际案例和调查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今社会和地球环境面临的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另外,地理实验教科书还应该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
性强的学科,它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因此,地理实验教科书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最后,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还应该注重创新和实践。

地理知识是不断更新和
发展的,因此,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者应该密切关注地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改革的动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教学实践,使教科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一本优秀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应该具备实用性、与
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跨学科的整合以及创新和实践等特点。

希望未来的地理实验教科书编写者能够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不断提高教科书的编写质量,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一、课程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共有5条,即:(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上述5条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1条和第2条,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要求而衍生出来的,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理念,概括起来就是:“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练习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

(二)重视探究,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3条——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结合。

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学习。

通过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5条是关于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部分,都对地理学习评价提出了建议: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11月14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

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六个模块组成。

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的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或之后,也可同时学习。

4.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农林、经济、管理、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⑴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⑵“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⑶“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⑷“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课程地理Ⅰ标准活动建议1. 宇宙中的地球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2.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l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l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l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l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l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l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l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l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l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l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l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l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l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l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l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l 用肉眼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l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l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或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l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l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l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将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l 搜集家乡某条河流变化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未来提出自己的设想。

l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l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l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地理Ⅱ标准活动建议1.人口与城市l 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l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l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l 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l 运用中心地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l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l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l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l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 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l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l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l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l 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l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l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l 搜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l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l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l 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如何治理某一环境问题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l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l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Ⅲ标准活动建议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l 了解区域的含义。

l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l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l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l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与综合治理的措施。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森林或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了解森林或湿地的保护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