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练习题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实践D. 教育理论答案:A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A. 实证研究B. 历史研究C. 比较研究D. 所有以上答案:D3.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A. 教育哲学B. 教育心理学C. 教育社会学D. 所有以上答案:D4. 教育学的主要功能是()。

A. 指导教育实践B. 促进教育改革C. 培养教育人才D. 所有以上答案:D5. 教育学中,教育的本质是()。

A. 传授知识B. 培养能力C. 塑造人格D. 所有以上答案:D6.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A. 客观性B. 系统性C. 辩证性D. 所有以上答案:D7.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

A. 探索教育规律B. 总结教育经验C. 指导教育实践D. 所有以上答案:D8.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A. 文献研究B. 实验研究C. 调查研究D. 所有以上答案:D9.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是()。

A. 问题提出B. 资料收集C. 分析研究D. 所有以上答案:D10.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

A. 提高教育质量B. 促进教育公平C. 推动教育发展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_和________的科学。

答案:教育现象教育规律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3.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4. 教育学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培养教育人才5.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客观性系统性辩证性6.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第六章教学(上)一、单项选择题1.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A.一种主体活动 B.一种实践活动C.一种认识活动 D.一种文化活动C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

A.唯一工作 B.中心工作C.必要工作 D.重要工作B3.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 )。

A.直接经验 B.科学实验C.社会实践 D.间接经验D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B5.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B.教学C.课外活动 D.学校管理6.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D7.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

A.卢梭B.洛克C.赫尔巴特D.斯宾塞B8.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C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A1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

A.孔子B.昆体良C.杜威D.夸美纽斯A11.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 )。

A.引导性 B.间接性C.简捷性 D.交往性12.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昆体良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D13.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A二、填空题1.在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______是学习的主体,______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学生/教师2.学校工作(课程计划)必须坚持“ ______ 、全面安排”的原则。

以教学为主3.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______的统一过程。

(完整版)教育学第六章配套练习题

(完整版)教育学第六章配套练习题

第六章配套练习题一、单选题1.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A.领导B.教师C.学生D.校长2.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是()A.行政部门B.领导C.教师D.校长3.教师职业的出现是在()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春秋战国时期D.封建社会4.师范教育明确成为学制的一部分首次是在()中提出的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六三三学制”D.“新学制”5.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钦定学堂章程》6.标志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的是()A.教师资格制度B.教师水平的提高C.教师社会地位提高D.教师收入提高7.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六三三学制”D.“新学制”8.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的国家是()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9.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的人是()A.布鲁纳B.杜威C.拉萨尔D.洛克10.《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教师职业归于()A.领导人员B.专业技术人员C.干部D.公职人员11.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根本体现与核心是()A.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的提高B.法规保障C.政策保障D.领导重视12.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施行的时间是()A.1993年B.1994年C.1995年D.1996年13.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国家政策法规是()A.《教师资格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D.《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4.规定了我国教师资格取得的五项要素是()A.《教师资格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D.《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5.“学科教学法(PCK)”提出者是()A.舒尔曼B.杜威C.拉萨尔D.洛克16.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是()A.专业知识B.专业精神C.专业权力D.专业技能17.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性标志是()A.专业知识B.专业精神C.较强研究能力D.专业技能18.教师专业地位的实质是()A.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B.专业知识C.专业训练D.专业技能19.衡量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是()A.专业地位B.政治地位C.经济地位D.职业声望20.教师角色的思想基础和调节机制是()A.教师地位B.教师职业理念C.教师人格D.教师素质21.教师角色的直接体现是()A.教师的制定行为方式B.教师地位C.教师素质D.职业理念22.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是()A.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及教学能力B.科学文化知识C.扎实的学科知识D.教师角色23.教师教好所教学科的起码条件是()A.扎实的学科知识B.科学文化知识C.角色意识D.职业道德24.教师把自己所知转化为学生所知、把自己所能转化为学生所能独特的智慧是()A.扎实的学科知识B.教育科学方面知识及教学能力C.科学文化知识D.职业道德25.教师工作的动力性素质是()A.教师的专业精神B.师德修养C.业务素质D.智力素质26.教师职能体现的关键因素是()A.教师的专业精神B.师德修养C.业务素质D.智力素质二、多选题1.我国教师资格取得的要素是()A.中国公民B.思想品德条件C.学历条件D.教育教学能力E.认定合格的手续2.舒尔曼认为专家教师是由()组成的A.学科教学法B.学科内容C.课程知识D.教师教养E.社会认可3.舒尔曼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包括的领域有()A.内容知识B.一般教学法知识C.学科教学法D.教学目的E.课程知识4.舒尔曼认为教师的专业教养包括()A.学习者及其特征知识B.教学情景脉络知识C.一般教学法知识D.课程知识E教学目的、价值、哲学、历史学基础知识.5.教师专业发展包括的内容有()A.专业精神的发展B.专业知识的发展C.专业技能的发展D.专业权力E.专业手段6.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A.差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系统性E.学习性7.教师的社会地位由()组成A.专业地位B.个人地位C.职业声望D.政治地位E.经济地位8.不同国家存在的教师经济地位的类型有()A.高于型B.持平型C.低于型D.等于型9.教师的角色期望大体可分为()几个方面A.社会的期望B.地位期望C.学生的期望D.自我期望E.家庭期望10.教师角色形象的自我期望包括()A.专业人员型B.道德中心型C.教学中心型D.学生领导型E.学术中心型11.教师职业角色的自我期望包括()A.专业人员型B.学术中心型C. 道德中心型D.学生领导型E.雇员取向型12.从教师履行职责的角度来看,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A.教育家的意识B.专业精神C.师德修养D.业务素质E.创新精神13.教师的基本素质成分包括()A.知识结构B.个性品质C.教学能力D.教育观念E.教育创新三、改错题1.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校长。

《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教育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学校的出现是当语言的发展达到较为完备的( )。

A 文化B 文学C 文字D书本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形成。

A 中等教育B 高等教育C 社会教育机构D学校系统3.严格意义上,学校教育系统的基本形成是在()。

A 17世纪下半期B 18世纪下半期C19世纪下半期D20世纪初4.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

A洋务运动的推行B废科举,兴学校C京师大学堂的成立D北洋大学的创建5.“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围墙之内”是( )的教育理想.A非制度化B前制度化C制度化D义务教育6.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的是()。

A察举制 B 举孝廉C 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7.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学校。

A文法学校B 琴弦学校C 文士学校D骑士学校8.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发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

A古代印度B 古代埃及C 斯巴达D 雅典9.进入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教育延伸。

A初等B中等 C 高等D成人10.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韩非子11.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 孟子C荀子D韩非子12.道家主张教育要()。

A有教无类B 非政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柏拉图B 苏格拉底C 亚里士多德D德谟克里特14.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是()的。

A社会B国家 C 社区 D 学校15. 反映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培养》D《民主主义与教育》16.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编写的。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发展学生的智力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D.教书育人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B.进行技术的发明C.进行科学的发现D.探索未知领域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引导性D.长期性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复杂性D.长期性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A.教师的专业理想B.教师的专业知识C.教师的专业能力D.教师的专业自我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2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A.“虚拟关注”阶段B.“生存关注”阶段C.“任务关注”阶段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B.是教育的客体C.是认识的主体D.是学习的主人15.195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16.198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B.入职教育C.自我教育D.包括以上三者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D.包括以上三者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A.心理关系B.教育关系C.伦理关系D.社会关系3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B.了解和研究学生C.主动与学生沟通D.热爱尊重学生二、填空题1_____________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第一篇: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发展学生的智力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B.进行技术的发明C.进行科学的发现D.探索未知领域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复杂性D.长期性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A.教师的专业理想B.教师的专业知识C.教师的专业能力D.教师的专业自我 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 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 11.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A.“虚拟关注”阶段B.“生存关注”阶段C.“任务关注”阶段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B.是教育的客体C.是认识的主体D.是学习的主人 15.195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16.198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B.入职教育C.自我教育D.包括以上三者 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D.包括以上三者 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A.心理关系B.教育关系C.伦理关系D.社会关系 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B.了解和研究学生C.主动与学生沟通D.热爱尊重学生二、填空题1_____________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教师的培养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教师要接受专业训练并取得从事专业工作的资格。专业训练和专业资格的认定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
(4)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专业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处理。
(5)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6)教师根据其专业贡献和作用,在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享有专业的地位和待遇。
7.答: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8.答:
(1)师生互动:A、关注师生交往和相互影响过程,只有对过程分析,改进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B、教师层面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积极期待,关注学生全体;C、学生层面学生积极主动,理解教师。
(2)师生对话:A、需要各方放弃权威的地位,相互持平等的态度;B、思想的交流,通过讨论和往返使思想趋向正确,决策趋向合理。
第六章
一.选择题
1.C 2.A3.C4.B5.B6.C
二..填空题
1.1681年;
2.教育教学职责
3.学科教育学;
4.发展期,创造期
5.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6.独立;创造。
7.因材施教
8.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9.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10.客体;主体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答题
1.答:
(1)教师有专业功能和伦理。
(2)教师要具有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
2.答: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
(4)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5)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答: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A、活动课程B、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5、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6、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0、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1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1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1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16、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18、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19、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A、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C、教育目的D、教育政策20、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A、安排课程表B、分析教学任务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21、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宜原则D、课程是活动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题目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题目及答案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习题一、填空题1.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社会发展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基本被组织成学科课程、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大致包括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4.人文知识是人类采取各种手段对人文世界的认识及其结果,主要具有价值负载和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5.从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入手,教育内容可以被区分为两种性质:一是实用的内容,二是______的内容。

二、判断题1.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

()2.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概念的哲学家是胡塞尔。

()3.在小学教育内容领域,显性知识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隐性知识长期受忽视而陷于盲动状态。

()4.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包括根据学情提炼主题和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2.形式教育3.实质教育4.隐性知识四、简答题1.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教材内容处理策略有哪些?3.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有哪些?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2.试论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个人发展需要;文化发展需要2.整合课程;活动课程3.课程目标;内容标准4.解释依赖5.虚用二、判断题1.×2.×3.√4.√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2.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最新第六章-教育学课程练习题汇总

最新第六章-教育学课程练习题汇总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答案: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C.课程目标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答案: B.课程标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答案: A.学科课程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D.知识,智力,情感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答案: A.基础型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三者都是答案:D.三者都是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答案: A.泰勒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综合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拉尓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5、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化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课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组成.6、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第六章测试习题及答案6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第六章测试习题及答案6

单选题(每题3分共39分)题目1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 分科课程E. 显性课程正确答案是:学科课程题目2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显性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 分科课程E. 学科课程正确答案是:活动课程题目3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活动课程B. 学科课程C. 显性课程D. 分科课程E. 综合课程正确答案是:分科课程题目4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活动课程B. 分科课程C. 显性课程D. 综合课程E. 学科课程正确答案是:综合课程题目5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选择一项:A. 课程标准C. 课程规范D. 课程计划E. 课程方案正确答案是:课程计划题目6()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选择一项:A. 课程规范B. 课程结构C. 课程标准D. 课程计划E. 课程方案正确答案是:课程标准题目7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地方课程B. 官方课程C. 特色课程D. 校本课程E. 国家课程正确答案是:国家课程题目8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校本课程B. 国家课程C. 特色课程D. 官方课程E. 地方课程正确答案是:地方课程题目9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第一节课程定义一、课程的含义1、课程英文为Curriculum,在西方最早见于斯宾塞(英国)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常见的定义为:课业及其进程。

在中国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著的《五经正义》。

(阐述见教材)2、广义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3、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补充知识:课程分类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

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1)教育部总体规定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订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考点:明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阐述见教材)1、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2、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3、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同步练习题:第六章 课程(含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同步练习题:第六章 课程(含答案)

第六章课程一、填空题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____.5、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___、____、____.7、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____、____和____.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11、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用的.二、名词解释1、课程(广义)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4、教材5、学校课程6、基础型课程三、选择题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犁课程D、发展型课程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四、简答题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参考答案:第六章课程一、填空题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4、社会、知识和儿童5、选修课或特色课6、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7、教材8、课程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9、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10、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11、交互二、名词解释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5、学校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6、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三、选择题1-5:DCCAB6:A四、简答题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教育学-中学部分-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教育学-中学部分-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第六章 课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课程C.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3.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其作者是英国的教育家( )。

A.斯宾塞 B.拉尔夫 泰勒 C.博比特 D.施瓦布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经验、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是( )。

A.基础性课程B.选修课程C.探究性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学科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

A.讲授提纲 B.教科书 C.讲义 D.参考书7.1918年( )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为课程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A.布莱梅尔德 B.卢梭 C.博比特 D.罗杰斯8.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的理论是( )。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D.目标课程理论9.美国学者斯科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的模式是( )。

A.CSE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10.按课程的设计形式,课程可分为(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11.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课程可分为(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1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可分为( )。

A.研究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基础型课程13.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分为( )。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六章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六章

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提出正确的是A.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B.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解析】B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5月B.1986年4月C.1993年2月D.1995年3月【解析】B3.二十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指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解析】C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中提到:到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这被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

4.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哪项法案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析】D 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

5.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年限一般为A.2~3年B.4年C.5~6年D.9年【解析】B 高等教育内部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层。

专科教育一般为2~3年,本科教育除医学院和少数理工科院校为5~6年外,一般为4年。

研究生教育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层,各为2~3年。

6.我国学校的主体是A.全日制学校B.半日制学校C.业余学校D.综合学校【解析】A 全日制学校包括全日制大、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国学校的主体。

7.我国五四制学制改革实验始于A.1958年B.1964年C.1981年D.1922年【解析】C 五四制试验开始于198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实验。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练习题1、课程类型指课程的()。

A、组织方式B、进程C、原则D、体系2、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课程门类要齐全,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这一点体现了教学计划的什么特征?()A、强制性B、普遍性C、基础性D、创造性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4、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知识、智力、情感5、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为()。

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6、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

A、杜威B、泰勒C、布卢姆D、布鲁纳7、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D、知识型课程8、评价学校绩效以办学思想、组织健全程度、制度完备程度和领导机构决策领导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属()。

A、目标模式B、需求满足模式C、环境适应模式D、学校内质优化模式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算B、读、写、画C、读、画、算D、写、画、算10、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拓展课程11、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2、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13、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A、教学过程之前B、学生毕业时C、教学过程之后D、教学过程之中14、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教育学习题集6第六章 课程10页word文档

教育学习题集6第六章 课程10页word文档

第六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学生B、班级C、知识D、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么教C、教什么D、教给谁3、把“课程”一词用作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 )。

A、培根B、斯宾塞C、卢梭D、杜威4、“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的语言。

A、孔子B、韩愈C、朱熹D、王夫子5、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A、课程计划B、课程类型C、课程标准D、课本6、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广域课程7、布鲁纳以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础结构,依次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科学主义课程论B、人文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结构主义课程论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9、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这是( )课程观的观点。

A、人文主义B、科学主义C、知识本信D、能力本信10、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 )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学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12、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历的培训,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 ) 。

A、读、写、算B、读、写、画C、读、画、算D、写、画、算1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 。

A、基础性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技能性课程14、一级课程指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答案: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C.课程目标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答案:B.课程标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答案:A.学科课程➢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D.知识,智力,情感➢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答案:A.基础型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三者都是➢答案:D.三者都是➢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答案:A.泰勒➢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答案:D.实践性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是()。

➢A.制定课程目标B.制定教学计划➢C.课程设计D.明确培养目标➢答案:C.课程设计➢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A.课程实施B.教学过程➢C.课程评价D.课程标准➢答案:A.课程实施➢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下列哪一种角度来进行划分的?()➢A.从课程功能的角度➢B.从教育阶段的作用➢C.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D.从课程核心组织的角度➢答案:C.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课程的一般结构是()。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答案: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答案:C.泰勒➢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的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答案: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夸美纽斯B.洛克➢C.斯宾塞D.杜威➢答案:C.斯宾塞➢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教学目标B.课程目标➢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答案:D.教学大纲➢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B.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C.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答案:A.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教学大纲B.教学计划➢C.教科书D.课程类型➢答案:D.课程类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的原则。

➢A.以社会实践为主B.以课外活动为主➢C.以上课为主D.以家庭教育为主➢答案:C.以上课为主➢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算B.读、写、画➢C.画、写、算D.读、画、算➢答案:A.读、写、算➢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体要求,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

➢A.教育方针B.教学目标➢C.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答案:C.教育目的➢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课程改革B.方法改革➢C.途径改革D.内容改革➢答案:A.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构成。

➢A.序言部分B.文本部分➢C.本文部分D.后记部分➢答案:C.本文部分➢“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属于()阶段的培养目标。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答案:B.初中➢二、多项选择题➢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

➢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答案:B、C、D、E➢下列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B.普遍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迁移性原则➢E.生理适宜原则➢答案:A、D、E➢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A.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B.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C.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D.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E.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答案:A、B、D➢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包括()。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课程目标➢E.教学目标➢答案:A、B、C➢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B.普遍性➢D.自愿性➢C.基础性➢E.适应性➢答案:A、B、C➢三、填空题➢课程的核心:、课时分配、‘和学周的安排。

➢答案: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学年编制➢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和。

➢答案:社会、知识和学生➢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

➢答案:朱熹➢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的著作之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

➢答案: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

➢答案: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和教材三个方面。

➢答案: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由、、、、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答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初中阶段课程设置的课程,高中则以课程为主。

➢答案: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分科➢课程标准结构:、、、、附录等。

➢答案: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和。

➢答案:直线式、螺旋式➢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答案:课程实施➢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

➢答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以及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并从2004年秋季开始,启动高中新课程。

➢答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和‘(加德纳)。

➢答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义务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和‘两部分。

➢答案:指定性内容、非指定性内容➢普通高中课程由、、三个层次构成。

➢答案: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与、三方面内容。

➢答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答案: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课程,指;➢答案: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特指某一门学科。

➢答案: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课程论侧重研究,教学论侧重研究。

➢答案:“教什么”,“如何教”➢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答案:课程改革➢➢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答案:课程类型➢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答案: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答案: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答案:课程实施➢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答案: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答案: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初中阶段课程设置的课程,高中则以课程为主。

➢答案: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分科➢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答案: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答案: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 I P P评价模式。

➢课程的核心、、➢、、➢答案: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答案:教科书➢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和三个方面。

➢答案: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学科顺序、、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答案:课程设置、课时分配➢课程标准结构:前言、、内容标准、、附录等。

➢答案:课程目标,实施建议➢➢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和。

➢答案:直线式,螺旋式➢➢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答案:课程实施➢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为依据。

➢答案:开设那些科目,科学的分类➢该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答案: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课程评价的模式主要有目标评价模式、‘和。

➢答案: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 I P P)评价模式➢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及其进程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标准和教材。

➢答案:学习科目课程计划➢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答案:教学大纲➢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这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