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弯曲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实验材料进行纯弯曲加载,测量其正应力和弯曲角度,从而掌握材料在纯弯曲状态下的应力特性,并探究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当梁在纯弯曲时,受到的载荷可以分解为一个弯矩和一个剪力。

由于实验中去除了外部作用力,剪力为零,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弯矩作用下的应力情况。

在梁的截面上,由于受到弯曲,不同位置的应变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大小的应力。

在正常情况下,当梁未发生破坏时,梁的内部应力呈线性分布,即受到的弯矩越大,所受到的应力也会相应增大。

三、实验设备本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1.纯弯曲实验台2.测力仪3.梁材料(一定长度的圆形钢管或方管)四、实验步骤1. 选择一段合适材质的梁进行实验。

2. 将梁固定在纯弯曲实验台上。

3. 在梁的一端加上一定荷载。

4. 通过测力仪测量在梁部位不同位置受到的正应力。

5. 在梁的另一端加上一定数量的荷载,并重复步骤4,记录正应力。

6. 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梁发生破坏。

五、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梁不同位置受到的正应力,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了不同弯矩下的应力分布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在纯弯曲状态下,梁的内部应力呈线性分布,随着弯矩的增大,所受应力也会逐渐增大,直到梁发生破坏。

六、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梁的性能会受到材料的影响。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弯曲特性,不同的性能和抗断性能。

而在实验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材料的材质和长度来控制弯曲的程度,从而控制梁的应力分布和破坏点位置。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纯弯曲实验台对梁进行弯曲测试,得到了不同弯矩下的应力分布曲线。

实验结论表明,梁在纯弯曲状态下,其内部应力呈线性分布,随着弯矩的增大,所受应力也会逐渐增大,直到梁发生破坏。

同时,不同材质和长度的材料在弯曲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弯曲特性和抗断性能。

纯弯曲电测实验报告

纯弯曲电测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纯弯曲电测实验报告篇一:直梁纯弯曲电测实验试验报告邵阳学院实验报告实验项目:直梁纯弯曲电测实验实验日期实验地点成绩学院班级学生姓名同组成员指导老师学生学号一、实验内容和目的:、1、测定直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工式;3、掌握电测法原理和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规格、型号)三、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表1.试件相关数据表2.实验数据记录四、实验结果计算与分析1、画出应变布示意图2、实验计算—根据测得的各点应变值ε1求出应变增量平均值Δε1,代入胡克定律计算各点的实验应力值,因1με=10-6ε,所以各点实验应变力为σi实=Ε×Δεi×10-63、理论值计算载荷增量为Δp,弯曲增量Δm=Δp·a/2,故各点应力的理论值为:σi理=(Δm·Yi)/Iz4、实验值与理论值的比较5、绘制实验应力值和理论力值的分布图分别认横坐标表示各测点的应力σi实和σi理,以坐标轴表示各点测距梁中性层位置Yi,选用合适的比例绘出应力分布图。

篇二:4实验报告-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材料力学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实验报告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实验室温度℃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同组人:备注:请用A3纸双面打印篇三: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浙江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弯曲正应力)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电测方法和多点测量技术。

;2、测定梁在纯弯和横力弯曲下的弯曲正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二、设备及试样:1.电子万能试验机或简易加载设备;2.电阻应变仪及预。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篇一: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3、初步掌握电测方法,掌握1/4桥,1/2桥,全桥的接线方法,并且对试验结果及误差进行比较。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

4、温度补偿块一块。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μ=。

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

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My Ix式中:M为弯矩;Ix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

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

当增加压力?P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P/2,如下图所示。

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3片应变片,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各点的标注。

此外,在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粘贴了应变片。

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公式??E?,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

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σ实=Eε式中E是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

实图3-16为确定梁在载荷ΔP的作用下各点的应力,实验时,可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ΔP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Δε 把Δσ实与理论公式算出的应力??式中的M应按下式计算:实来依次求出各点应力。

??比较,从而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上述理论公????四、实验步骤1?Pa (3.16) 21、检查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i。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引言: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是材料力学领域中的一项基础实验,通过对材料在受到纯弯曲力作用下的正应力分布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特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材料样本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探究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实验目的:1. 了解纯弯曲正应力实验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纯弯曲正应力实验的操作技巧;3. 分析不同材料样本的正应力分布特点;4. 探究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实验原理: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是通过施加一个纯弯曲力矩于材料上,使其产生弯曲变形。

在材料的中性轴附近,正应力呈线性分布,而在材料的表面,正应力最大。

根据材料的几何尺寸和应力分布,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弯曲应力。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材料样本,包括金属、塑料等;2. 将样本固定在弯曲试验机上,并调整试验机的参数,如加载速度、加载方式等;3. 施加纯弯曲力矩,记录下加载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数据;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正应力分布和弯曲应力。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不同材料样本的正应力分布曲线。

根据曲线的变化特点,我们可以分析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首先,正应力分布曲线的斜率表示了材料的强度。

斜率越大,说明材料的强度越高。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样本的斜率,我们可以评估材料的强度差异。

其次,正应力分布曲线的形状和曲线下的面积表示了材料的韧性。

曲线形状越平缓,说明材料的韧性越好。

曲线下的面积越大,表示材料的变形能力越高。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样本的曲线形状和曲线下的面积,我们可以评估材料的韧性和变形能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分析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正应力分布曲线。

通过比较不同加载速度、加载方式等对正应力分布曲线的影响,可以了解材料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特性。

结论:通过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不同材料样本的正应力分布曲线可以反映材料的力学性能差异。

光测法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光测法

光测法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光测法

光测法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光测法
一、实验目的
说明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介绍光测法测量梁变形的原理,包括应变测量和位移测量两个方面的原理。

三、实验装置与仪器
描述实验用到的装置、仪器和材料,包括梁、支座、加载装置、光电仪器等等。

四、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依次介绍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加载、光电测量、数据记录等。

并详细描述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如何求得梁的瞬时弯矩、弯曲角、曲率半径等参数,并给出典型数据和图表。

五、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和讨论光测法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比如光电测量误差、支座刚度、梁截面形状等,以及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误差及其原因。

六、结论
总结实验结果和分析,指出实验的优点、不足,及其工程应用的前景,并给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七、参考文献
列出本实验中所参考的文献、资料与软件。

注:以上仅为一个写作思路示例,具体写作内容应根据实验条件、数据和要求进行具体调整和修改。

同时需要注意不能出现涉及政治敏感、敏感信息等问题。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梁的纯弯曲实验,了解在梁的弯曲变形中产生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梁的正应力分布与理论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二、实验原理。

梁的纯弯曲是指梁在外力作用下只产生弯曲变形,不产生轴向拉伸或压缩的情况。

在梁的弯曲变形中,梁的上表面产生拉应力,下表面产生压应力,且在梁的截面上,不同位置的应力大小不同。

根据梁的弯曲理论,梁在弯曲变形中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得出。

三、实验装置和仪器。

本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梁的支撑装置、加载装置、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其中,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梁在加载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梁在加载过程中的位移情况。

四、实验步骤。

1. 将梁放置在支撑装置上,并调整支撑装置,使梁能够自由地产生弯曲变形;2. 将加载装置与梁连接,并通过加载装置施加一定的加载力;3. 同时记录梁在加载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位移情况;4. 依据实验数据,计算梁在不同位置的正应力大小,并绘制出正应力分布图;5. 将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计算出了梁在不同位置的正应力大小,并绘制出了正应力分布图。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我们发现梁的正应力分布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了梁的正应力分布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

因此,本实验取得了预期的实验目的。

七、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对梁的纯弯曲实验,加深了我们对梁的弯曲变形和正应力分布规律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参考文献。

[1]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2] 《材料力学实验讲义》。

以上为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谢谢阅读。

纯弯实验报告

纯弯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帮助幼儿了解弯形物体在力学作用下的特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物理思维。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结论以及反思体会。

关键词:幼儿;启蒙;小实验;物理;弯形物体一、实验目的1. 让幼儿了解弯形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弯曲。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初步引导幼儿认识物理现象,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二、实验仪器1. 弯形塑料片(如:塑料吸管、塑料尺等)2. 弹簧秤3. 支撑架4. 记录纸5. 铅笔三、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向幼儿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

- 分发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幼儿都能独立操作。

2. 实验观察阶段:- 让幼儿观察弯形塑料片在未受力时的形状。

- 用弹簧秤分别对弯形塑料片施加不同大小的力,观察塑料片的弯曲程度。

- 记录下施加的力和塑料片的弯曲情况。

3. 实验操作阶段:- 让幼儿尝试用手指直接施加力使弯形塑料片弯曲,观察其变化。

- 比较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弯形塑料片在受力时的弯曲情况。

4. 实验分析阶段:- 引导幼儿分析不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塑料片弯曲的影响。

- 讨论影响弯形物体弯曲程度的因素。

5. 实验总结阶段:- 让幼儿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 指导幼儿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四、实验结论1. 弯形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弯曲。

2.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弯形物体的弯曲程度。

3. 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弯形物体在受力时的弯曲情况不同。

五、反思体会1. 本实验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力的作用,培养了幼儿的物理思维。

2. 实验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力得到了锻炼。

3. 实验结论的得出,让幼儿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4.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总结,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改进措施1. 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可以尝试使用更多种类的弯形物体,让幼儿有更丰富的观察体验。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实验二: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矩形截面梁在只受弯矩作用的条件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随高度变化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平面假设的正确性,即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沿高度线性分布。

2、学习多点静态应变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①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实验装置 1台②DH3818静态应变测试仪 1件三、实验原理(1)受力图主梁材料为钢梁,矩形截面,弹性模量E=210GPa,高度h=40.0mm,宽度b=15.2mm。

旋动转轮进行加载,压力器借助于下面辅助梁和拉杆(对称分布)的传递,分解为大小相等的两个集中力分别作用于主梁的C、D截面。

对主梁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其受力简图,如图1所示。

(2)内力图分析主梁的受力特点,进行求解并画出其内力图,我们得到CD段上的剪力为零,而弯矩则为常值,因此主梁的CD段按理论描述,处于纯弯曲状态。

主梁的内力简图,如图2所示。

Page 1 of 10(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4)理论正应力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即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或0=τ),得到主梁纯弯曲CD 段横截面上任一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zii I y M =理论σ其中,M 为CD 段的截面弯矩(常值),z I 为惯性矩,iy 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5)实测正应力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CD 段上取5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1、2、3、4、5),沿着与梁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5个电阻应变片,如图4所示。

在矩形截面梁上粘贴上如图5.3所示的2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1-5分别贴在横力弯曲区,6-10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Page 2 of 10Page 3 of 10Page 4 of 10Page 5 of 10Page 6 of 10Page 7 of 10b.σ–P曲线图在σ–P坐标系中,以σi实的值为横坐标,P的值为纵坐标,将各点的实测应力值分别绘出,然后进行曲线拟合,这样就得到了纯弯梁横截面上各点在不同载荷下的5条正应力分布曲线。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page 1 of 10 page 2 of 10 page 3 of 10 page 4 of 10 page 5 of 10篇二:弯曲实验报告弯曲实验报告材成1105班 3111605529 张香陈一、实验目的测试和了解材料的弯曲角度、机械性能、相对弯曲半径及校正弯曲时的单位压力等因素对弯曲角的影响及规律。

二、实验原理坯料在模具内进行弯曲时,靠近凸模的内层金属和远离凸模的外层金属产生了弹—塑性变。

但板料中性层附近的一定范围内,却处于纯弹性变形阶段。

因此,弯曲变形一结束,弯曲件由模中取出的同时伴随着一定的内外层纤维的弹性恢复。

这一弹性恢复使它的弯曲角与弯曲半径发生了改变。

因此弯曲件的形状的尺寸和弯曲模的形状尺寸存在差异。

二者形状尺寸上的差异用回弹角来表示。

本实验主要研究影响回弹角大小的各因素。

三、实验设备及模具(1)工具:弯曲角为90度的压弯模一套,配有r=0.1、0.4、0.8、2、4五种不同半径的凸模各一个。

刚字头,万能角度尺,半径样板和尺卡。

(2)设备:曲柄压力机(3)试件:08钢板(不同厚度),铝板(不同厚度),尺寸规格为52x14mm,纤维方向不同四、实验步骤1.研究弯曲件材料的机械性能,弯曲角度和相对弯曲半径等回弹角度的影响。

实验时利用90度弯曲角度分别配有五种不同的弯曲半径的弯模,对尺寸规格相同的试件进行弯曲,并和不同的弯曲半径各压制多件。

对不同弯曲半径的试件压成后需要打上字头0.1、0.4、0.8、2、4等,以示区别。

最后,按下表要求测量和计算。

填写好各项内容。

五、数据处理(t/mm)试件尺寸:52x14mm弯曲后的试样如下图所示δθ=f(r凸/t)曲线如下图所示分析讨论:分析相对弯曲半径,弯曲角度及材料机械性能对回弹角的影响。

答:相对弯曲半径越小,弯曲的变形程度越大,塑性变形在总变形中所占比重越大,因此卸载后回弹随相对弯曲半径的减小而减小,因而回弹越小。

相对弯曲半径越大,弯曲的变形程度越小,但材料断面中心部分会出现很大的弹性区,因而回弹越大;弯曲角度越大,表明变形区的长度越长,故回弹的积累值越大,其回弹角越大;材料的屈模比越大,则回弹越大。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纯弯曲实验报告引言:纯弯曲是一种力学现象,指的是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而不产生拉伸或压缩。

它在工程设计和材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纯弯曲实验,探究不同材料在受力下的弯曲特性,并分析其力学行为。

实验设备与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一台弯曲试验机,以及不同材料的试样。

首先,将试样放置在弯曲试验机的支承上,然后通过加载装置施加一定的力矩,使试样发生弯曲。

在施加力矩的同时,使用应变计测量试样上的应变变化。

通过调整力矩的大小和测量应变的数值,可以得到不同材料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几种常见的材料进行测试,包括金属材料、塑料材料和木材。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得到了它们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

金属材料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线性的趋势,即在一定的应变范围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这是因为金属材料的晶格结构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能够在受力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不断延展。

然而,当应变超过一定范围时,金属材料会发生断裂,曲线开始下降。

这是由于材料内部的晶界滑移和位错运动被过大的应变所限制,导致材料的强度下降。

与金属材料相比,塑料材料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非线性的趋势。

在初始阶段,塑料材料的曲线斜率较大,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刚性。

然而,随着应变的增加,曲线逐渐趋于平缓,说明塑料材料在受力下表现出较大的变形能力。

这是由于塑料材料的分子结构较为松散,能够在受力下发生更大的形变。

木材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与金属材料和塑料材料有所不同。

木材的曲线呈现出初始阶段的线性增长,然后逐渐趋于平缓。

这是由于木材的纤维结构具有较高的韧性,能够在受力下发生较大的变形。

然而,随着应变的增加,木材的强度逐渐降低,曲线下降。

这是由于木材的纤维结构在受力下会发生断裂,导致木材的强度下降。

结论:通过纯弯曲实验,我们对不同材料在受力下的弯曲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能够在受力下发生塑性变形;塑料材料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能够在受力下发生更大的形变;木材具有较高的韧性,能够在受力下发生较大的变形。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Page 1 of 10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实验二: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实验目的1、 测定矩形截面梁在只受弯矩作用的条件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随高 度变化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平面假设的正确性,即 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沿高度线性分布。

2、 学习多点静态应变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① 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实验装置 ② DH3818静态应变测试仪1三、实验原理(1)受力图主梁材料为钢梁,矩形截面,弹性模量 E=210GPa 高, 度 h=40.0mm ,宽度b=15.2mm 。

旋动转轮进行加载,压力器借助于下面辅助梁和拉杆(对称分布)的 传递,分解为大小相等的两个集中力分别作用于主梁的 C 、D 截面。

对主梁进行 受力分析,得到其受力简图,如图 1 所示。

(2)内力图分析主梁的受力特点,进行求解并画出其内力图,我们得到 CD 段上的剪力为零,而弯矩则为常值,因此主梁的 CD 段按理论描述,处于纯弯曲状态。

主梁 的内力简图,如图 2 所示。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Page 2 of 10(4)理论正应力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 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 即横截面 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或 0 ),得到主梁纯弯曲 CD 段横截面上任一 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M y i i 理论 IIz其中, M 为 CD 段的截面弯矩(常值) , I z 为惯性矩, y i 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 离。

(5)实测正应力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 CD 段上取 5 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 1、2、3、4、 5),沿着与梁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 5 个电阻应变片,如图 4所示。

在矩形截面梁上粘贴上如图 5.3所示的 2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 1-5 分别贴在 横力弯曲区, 6-10 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Page 3 of 10根据应变电测法的基本原理, 电阻应变片粘贴到被测构件表面, 构件在受到 外载荷作用,发生变形,应变片因感受测点的应变,而同步发生变形,从而自身 的电阻发生变化。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篇一:纯弯曲实验报告page1of10page2of10page3of10page4of10page5of10篇二:弯曲实验报告弯曲实验报告材成1105班3111605529张香陈一、实验目的测试和了解材料的弯曲角度、机械性能、相对弯曲半径及校正弯曲时的单位压力等因素对弯曲角的影响及规律。

二、实验原理坯料在模具内进行弯曲时,靠近凸模的内层金属和远离凸模的外层金属产生了弹—塑性变。

但板料中性层附近的一定范围内,却处于纯弹性变形阶段。

因此,弯曲变形一结束,弯曲件由模中取出的同时伴随着一定的内外层纤维的弹性恢复。

这一弹性恢复使它的弯曲角与弯曲半径发生了改变。

因此弯曲件的形状的尺寸和弯曲模的形状尺寸存在差异。

二者形状尺寸上的差异用回弹角来表示。

本实验主要研究影响回弹角大小的各因素。

三、实验设备及模具(1)工具:弯曲角为90度的压弯模一套,配有r=0.1、0.4、0.8、2、4五种不同半径的凸模各一个。

刚字头,万能角度尺,半径样板和尺卡。

(2)设备:曲柄压力机(3)试件:08钢板(不同厚度),铝板(不同厚度),尺寸规格为52x14mm,纤维方向不同四、实验步骤1.研究弯曲件材料的机械性能,弯曲角度和相对弯曲半径等回弹角度的影响。

实验时利用90度弯曲角度分别配有五种不同的弯曲半径的弯模,对尺寸规格相同的试件进行弯曲,并和不同的弯曲半径各压制多件。

对不同弯曲半径的试件压成后需要打上字头0.1、0.4、0.8、2、4等,以示区别。

最后,按下表要求测量和计算。

填写好各项内容。

五、数据处理(t/mm)试件尺寸:52x14mm弯曲后的试样如下图所示δθ=f(r凸/t)曲线如下图所示分析讨论:分析相对弯曲半径,弯曲角度及材料机械性能对回弹角的影响。

答:相对弯曲半径越小,弯曲的变形程度越大,塑性变形在总变形中所占比重越大,因此卸载后回弹随相对弯曲半径的减小而减小,因而回弹越小。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纯弯曲正应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解梁在不同弯曲程度下的正应力分布情况;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水平。

二、实验原理纯弯曲正应力是指在受力构件的横截面上只有弯矩作用而无轴向力作用的情况下的正应力。

根据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纯弯曲正应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σ=My/I其中,σ为正应力,M为弯矩,y为截面点到弯曲中心的距离,I为截面对弯曲中心的惯性矩。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梁、砝码、测力计、测量尺、支撑架等;2. 将梁放在支撑架上,调整梁的位置,使其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3. 在梁上放置砝码,施加弯矩;4. 使用测力计测量梁上的作用力,记录数据;5. 使用测量尺测量梁的弯曲程度,记录数据;6. 改变砝码的数量和位置,重复步骤4和5,获取多组数据;7.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

四、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梁在不同弯曲程度下的正应力值。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弯矩的增大,梁的正应力值逐渐增大;2. 随着梁的弯曲程度的增加,正应力分布不均匀程度逐渐增大;3. 在实验条件下,纯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公式适用。

五、实验总结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纯弯曲正应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了解了梁在不同弯曲程度下的正应力分布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梁的放置位置正确,避免支撑架的移动或倾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 在测量梁的弯曲程度时,要选择合适的测量点,避免误差的产生;3. 在计算正应力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实验报告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公式二、实验设备及工具:1.材料力学多功能试验台中的纯弯曲梁实验装置2.数字测力仪、电阻应变仪三、实验原理及方法:在纯弯曲条件下,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梁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σ=My/I z为测量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在梁的弯曲段沿梁侧面不同高度,平行于轴线贴有应变片。

贴法:中性层一片,中性层上下1/4梁高处各一片,梁上下两侧各一片,共计五片。

采用增量法加载,每增加等量荷载△P(500N)测出各点的应变增量△ε,求的各点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ε实i,从而求出应力增量:σ实i=E△ε实i将实验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进行比较,已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四、原始数据:五、实验步骤:1.打开应变仪、测力仪电源开关2.连接应变仪上电桥的连线,确定第一测点到第五测点在电桥通道上的序号。

3. 检查测力仪,选择力值加载单位N或kg,按动按键直至显示N上的红灯亮起。

按清零键,使测力计显示零。

4.应变仪调零。

按下“自动平衡”键,使应变仪显示为零。

5.转动手轮,按铭牌指示加载,加力的学生要缓慢匀速加载,到测力计上显示500N,读数的学生读下5个测点的应变值,(注意记录下正、负号)。

用应变仪右下角的通道切换键来显示第5测点的读数。

以后,加力每次500N,到3000N 为止。

6.读完3000N应变读数后,卸下载荷,关闭电源。

六、实验结果及处理:1.各点实验应力值计算根据上表数据求得应变增量平均值△εPi,带入胡克定律计算各点实验值:σ实i=E△εPi×10-62.各点理论应力值计算载荷增量△P=500N弯矩增量△M=△P/2×a应力理论值计算σ理i=∆M∙YiI z(验证的就是它)3.绘出实验应力值和理论应力值的分布图以横坐标表示各测点的应力σ实和σ理,以纵坐标表示各测点距梁中性层的位置。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引言实验报告题目:“纯弯曲实验报告”,通过此次实验,对于纯弯曲力学行为进行探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纯弯曲是指横截面上只受到剪力和弯曲力的作用,不受轴力和扭矩的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纯弯曲情况下的构件弯曲变形规律和受力情况,进一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

实验设备和方法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压力机和一根长而细的杆件作为实验样品。

首先,固定杆件的一端并在另一端悬挂不同质量的物体,施加纯弯曲力。

通过改变悬挂在杆件上的物体质量和杆件长度,观察和测量弯曲变形的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并观察到了以下现象和数据:1. 所有悬挂的物体质量都会引起杆件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

随着悬挂物体质量的增加,杆件的弯曲程度也逐渐增加。

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

2. 我们还发现,杆件的长度对其弯曲程度有着明显的影响。

对于相同的物体质量,较长的杆件的弯曲角度较小,而较短的杆件则弯曲程度更大。

这可以通过分析弯曲力矩的计算公式得到解释。

3. 在观察杆件的变形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变形并不是均匀的。

杆件的一侧发生了明显的伸张,而另一侧则发生了明显的压缩。

这是因为在纯弯曲状态下,杆件的顶部受到拉力,底部则受到压力。

这也是为什么杆件会发生弯曲的原因。

这些实验结果提供了我们对于纯弯曲的认识和了解,并进一步说明了力学中材料的弯曲性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在纯弯曲状态下,杆件上的应力和应变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在不同截面上存在差异。

2. 杆件的长度对其弯曲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较长的杆件弯曲程度较小,而较短的杆件则弯曲程度更大。

3. 纯弯曲状态下杆件上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呈现出不对称的分布,一侧受拉一侧受压。

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表明,纯弯曲是一种重要的力学现象,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深入研究纯弯曲的力学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各种结构和材料,提高工程实践的质量和安全性。

展望尽管本次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弯曲行为,并探究弯曲过程中的应变分布规律。

实验原理:
在材料的弯曲过程中,外层受拉,内层受压。

首先,将材料放置在两个支撑点之间,施加外力使其弯曲。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张应变计测量材料不同位置的应变值,从而得到材料的应变分布规律。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包括张应变计、弯曲机、试样等。

2. 将试样放置在弯曲机上,固定好。

3. 在试样上设定合适的测量点,并在每个测量点上粘贴上张应变计。

4. 施加逐渐增加的外力,使试样发生弯曲。

5. 同时记录下每个测量点的应变值,随着外力的变化进行观测。

6. 当试样发生塑性变形或断裂时停止施加外力,并记录下此时的应变值。

实验数据处理:
1. 将实验中测量到的应变值按照位置绘制出应变-位置曲线。

2. 根据应变-位置曲线,分析应变分布规律,获得不同位置处
的应变值。

3. 计算出试验材料的弯曲强度、刚度等参数。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细心,避免对仪器和试样造成损坏。

2. 实验结束后要将仪器和试样清理干净,保持实验区域整洁。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处理得到的应变-位置曲线,得出不同位置处的应变值。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分析材料的弯曲行为和性能参数。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纯弯曲是一种力学试验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材料的弯曲刚度和弯曲强度。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两种不同材料的弯曲性能,并分析其结果。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使用了两个不同材质的杆材进行测试。

第一个杆材采用了铝合金材料,长度为100cm,直径为1cm。

第二个杆材采用了无定形塑料材料,长度为100cm,直径为0.5cm。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打开实验设备的电源并准备好测试仪器。

我们调整测试仪器的参数以适应我们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弯曲测试的速度和初始弯曲角度。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将第一个杆材放入实验装置并进行第一轮弯曲测试。

我们记录了此次测试的弯曲载荷和弯曲程度。

接着,我们继续进行第二轮弯曲测试,直到达到极限载荷。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记录了杆材的弯曲程度和载荷大小。

同样,我们对第二个杆材也进行了此次实验的全部步骤,并记录相应数据。

实验结果我们用实验数据绘制了载荷-弯曲变形曲线,并进行了一些计算。

首先,我们计算了弯曲刚度,即载荷与弯曲程度之比。

然后,我们计算了每个杆材的最大弯曲载荷和最大弯曲程度。

从实验数据和图表中可以看出,铝合金杆材的弯曲刚度远高于无定形塑料杆材。

这表明铝合金杆材在受到载荷时可以更好地保持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铝合金杆材的最大弯曲载荷也比无定形塑料杆材高得多,即使受到相同的弯曲程度,铝合金杆材仍能够继续承受更大的载荷。

结论本次纯弯曲实验表明,铝合金杆材在弯曲测试中表现出更高的刚度和更高的弯曲载荷。

这意味着铝合金杆材对承受弯曲载荷时能够保持更好的形状和稳定性。

无定形塑料杆材的弯曲刚度较低,更容易形变,并且其弯曲载荷较小。

实验中采用的测试方法和参数可以用于评估各种材料的弯曲性能,并为材料选择和设计提供有用的指导。

最后,我们需要指出,本次实验并非杆材在实际应用中所处的环境,故实验结果所表现的杆材弯曲性能与实际环境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实际环境、应用载荷、材料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梁在纯弯曲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通过对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纯弯曲实验,测量梁的位移和应力分布,分析梁的弯曲刚度和断裂强度,以及不同因素对梁的弯曲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梁的纯弯曲性能与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形状和几何尺寸密切相关。

引言: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元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在实际工程中,梁常常承受弯曲载荷,因此研究梁在纯弯曲状态下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纯弯曲实验,探究梁的弯曲刚度、应力分布和断裂强度,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纯弯曲实验。

首先,选择合适的试验材料,如钢材、铝材等,并根据实验要求制备不同截面形状的梁。

然后,在实验装置上将梁固定,施加纯弯曲载荷,通过位移传感器测量梁的变形情况。

同时,使用应变片测量梁的应变分布,进而计算出梁的应力分布。

最后,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纯弯曲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

首先,弯曲刚度是评价梁抗弯能力的重要指标。

实验发现,梁的弯曲刚度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密切相关,弹性模量越大,梁的弯曲刚度越高。

其次,应力分布是研究梁弯曲性能的重要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梁的应力分布呈现出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的分布特点,高应力区位于梁的上表面,低应力区位于梁的下表面。

最后,实验还发现,梁的断裂强度与材料的抗拉强度密切相关,抗拉强度越高,梁的断裂强度越大。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梁的纯弯曲性能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形状和几何尺寸等。

首先,材料的弹性模量决定了梁的弯曲刚度,弹性模量越大,梁的弯曲刚度越高。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应选择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材料来提高梁的弯曲刚度。

其次,截面形状对梁的弯曲性能也有显著影响。

不同截面形状的梁具有不同的惯性矩和截面模量,从而导致不同的应力分布和弯曲刚度。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实验二: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矩形截面梁在只受弯矩作用的条件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随高度变化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平面假设的正确性,即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沿高度线性分布。

2、学习多点静态应变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①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实验装置 1台②DH3818静态应变测试仪 1件三、实验原理(1)受力图主梁材料为钢梁,矩形截面,弹性模量E=210GPa,高度h=40.0mm,宽度b=15.2mm。

旋动转轮进行加载,压力器借助于下面辅助梁和拉杆(对称分布)的传递,分解为大小相等的两个集中力分别作用于主梁的C、D截面。

对主梁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其受力简图,如图1所示。

(2)内力图分析主梁的受力特点,进行求解并画出其内力图,我们得到CD段上的剪力为零,而弯矩则为常值,因此主梁的CD段按理论描述,处于纯弯曲状态。

主梁的内力简图,如图2所示。

Page 1 of 10(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4)理论正应力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即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或0=τ),得到主梁纯弯曲CD 段横截面上任一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zii I y M =理论σ其中,M 为CD 段的截面弯矩(常值),z I 为惯性矩,iy 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5)实测正应力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CD 段上取5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1、2、3、4、5),沿着与梁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5个电阻应变片,如图4所示。

在矩形截面梁上粘贴上如图5.3所示的2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1-5分别贴在横力弯曲区,6-10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Page 2 of 10Page 3 of 10Page 4 of 10Page 5 of 10Page 6 of 10Page 7 of 10b.σ–P曲线图在σ–P坐标系中,以σi实的值为横坐标,P的值为纵坐标,将各点的实测应力值分别绘出,然后进行曲线拟合,这样就得到了纯弯梁横截面上各点在不同载荷下的5条正应力分布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矩形截面梁在只受弯矩作用的条件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随高度
变化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平面假设的正确性,即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沿高度线性分布。

2、学习多点静态应变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①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实验装置 1台
②DH3818静态应变测试仪 1件
三、实验原理
(1)受力图
主梁材料为钢梁,矩形截面,弹性模量E=210GPa,高度h=40.0mm,宽度
b=15.2mm。

旋动转轮进行加载,压力器借助于下面辅助梁和拉杆(对称分布)的传递,分解为大小相等的两个集中力分别作用于主梁的C、D截面。

对主梁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其受力简图,如图1所示。

(2)力图
分析主梁的受力特点,进行求解并画出其力图,我们得到CD段上的剪力为零,而弯矩则为常值,因此主梁的CD段按理论描述,处于纯弯曲状态。

主梁的力简图,如图2所示。

Page 1 of 10
(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
(4)理论正应力
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即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或0=τ),得到主梁纯弯曲CD 段横截面上任一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z
i
i I y M =
理论σ
其中,M 为CD 段的截面弯矩(常值),z I 为惯性矩,
i
y 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
离。

(5)实测正应力 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CD 段上取5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1、2、3、4、5),沿着与梁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5个电阻应变片,如图4所示。

在矩形截面梁上粘贴上如图5.3所示的2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1-5分别贴在横力弯曲区,6-10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Page 2 of 10
Page 3 of 10
Page 4 of 10
Page 5 of 10
Page 6 of 10
Page 7 of 10
b.σ–P曲线图
的值为横坐标,P的值为纵坐标,将各点的实测应力在σ–P坐标系中,以σ
i实
值分别绘出,然后进行曲线拟合,这样就得到了纯弯梁横截面上各点在不同载荷下的5条正应力分布曲线。

检查σ∝P是否成立;
编写如下代码:
q5=[-2.2260,-4.2210,-6.1110,-7.9800;-1.0500,-2.0160,-2.9400,-3.8640;0.0210,0.2520,0 .3360,0.4620;1.2810,2.5620,3.7380,4.9140;2.3310,4.5570,6.8250,8.9040];
y=[501.5,999.5,1497.5,1997];
p1=polyfit(q5(1,:),y,1)
yfit=polyval(p1,q5(1,:));
plot(q5(1,:),y,'r*',q5(1,:),yfit,'b-');
r1=corrcoef(q5(1,:),y);
p2=polyfit(q5(2,:),y,1)
yfit=polyval(p2,q5(2,:));
hold on
plot(q5(2,:),y,'r*',q5(2,:),yfit,'b-');
r2=corrcoef(q5(2,:),y);
p3=polyfit(q5(3,:),y,1)
yfit=polyval(p3,q5(3,:));
Page 8 of 10
hold on
plot(q5(3,:),y,'r*',q5(3,:),yfit,'b-');
r3=corrcoef(q5(3,:),y);
p4=polyfit(q5(4,:),y,1)
yfit=polyval(p4,q5(4,:));
hold on
plot(q5(4,:),y,'r*',q5(4,:),yfit,'b-');
r4=corrcoef(q5(4,:),y);
p5=polyfit(q5(5,:),y,1)
yfit=polyval(p5,q5(5,:));
hold on
plot(q5(5,:),y,'r*',q5(5,:),yfit,'b-');
r5=corrcoef(q5(5,:),y);
ylabel('P/N')
xlabel('sigma/Pa')
title('sigma-P ')
Page 9 of 10
Page 10 of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