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_徐国谦

合集下载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及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及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J. Anhui Agric. Sci. 2024,52(1) :17-20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及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崔宏春1 ,赵 芸1 ,黄海涛1 ,李红莉1 ,余继忠1 ,张建勇2∗ ,吴云迪3
(1.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4;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农业部茶叶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
Key words Jasmine tea;Processing;Cellar system;Flavor;Quality evaluation;Formation mechanism
茉莉花茶是用茶叶与含苞待放的茉莉鲜花窨制而成的,
莉花茶的加工技术创新,提升茉莉花茶的风味品质,创制多
又称(茉莉)窨花茶、熏花茶、双熏茶( 二窨)、香片茶。 在我
品质更好,加工工艺也更为简便。 叶乃兴等[28] 研究发现,
90% ~ 100%的配花量有利于提高连窨的高档茉莉花茶的香
气。 陈启英[29] 认为,在天山银毫茉莉花茶的生产过程中,结
合两者优缺点,可将传统窨制和连窨 2 种工艺所得的成品茶
拼合出厂。
少窨次及烘焙次数,缩短窨制周期的真空窨制新工艺。
1. 2. 3 隔离窨制技术。 隔离窨制则增加了塑料纱网隔开茶
火干燥[6] 。 邸太妹等[22] 借鉴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通过单
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了槐花绿茶的最佳窨制条件。
1. 2. 2 连窨技术。 茶叶在吸香的同时,也会吸收水分,窨后
烘坯水分随窨次增加 0. 5%左右,茶叶水分含量过高,会影响
茶叶的品质,使茶叶松软,颜色变黄,而茶叶的香气又会在之
窨次的不同而改变。 高端茉莉花茶配花量多,所用鲜花品质

茉莉花茶窨制机理及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_刘宗岸

茉莉花茶窨制机理及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_刘宗岸
堆温是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因子之一,由于茉莉鲜花吐 香过程本质是一个酶促水解过程,因此适度提高堆温可以提 高酶促反应速度,加速游离态香气物质的释放,增加香气浓 度。但堆温过高,鲜花内源代谢酶易失活,失水过快,不利于鲜 花持续吐香;过低的堆温对茉莉花吐香也不利[15,18],何文斌[22]等 人研究认为茉莉花茶的适宜窨制堆温在 37-48℃,而易延平等 人认为堆温应维持在 40℃以内[23]。堆温的高低,受环境温度、 堆厚、配花量等因子的影响。堆温与堆厚呈显著正相关,茶坯 厚度每增加 1cm ,一窨 4h 和二窨 6h,堆温可提高 0.3-0.6℃; 配花量增大会引起鲜花的呼吸热增加,导致堆温升高,但配花 量的改变对堆温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堆厚和配花量对堆温 的影响不存在相互作用[22,24]。 3.2.3 配花量及窨次的研究
目前对茉莉花茶Leabharlann 研究主要集中于茶坯含水量、堆温、配 花量、窨制时间等因素对花茶品质的影响,而有关茉莉花释 香、茶坯结构特性、白兰打底、提花等因素的研究少见报道。对 于茉莉花茶新产品的开发更是缺乏研究,这也成为茉莉花茶 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实现茉莉花茶的升 级换代,是摆在茶叶生产和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从茉莉花茶湿坯窨制实验发现,茶叶含水量在 10%-30% 范围内吸香效果较好[13],而传统茶叶吸附理论认为,当茶叶含 水量达到 18%-20%时,吸附作用等于零[10]。这说明茶叶对香 气物质的吸附除了物理吸附外,还存在着化学吸附。当茶叶含 水量小于 8%时,其吸附香气以物理吸附为主,随着含水量的 增大,物理吸附作用越来越小,而化学吸附越来越扮演重要角 色,当茶叶含水量在 25%时,其对香气的吸附总量达到最大值 [14]。茶叶水浸出物中大多带有极性基团,这些极性物质可与茉 莉花挥发油中的极性物质产生极性吸附,可能以氢键可逆结 合或络合;同时,茉莉花芳香油中的极性物质还可能与茶坯游 离态水的水分子以氢键可逆结合,高含水量茶坯中的水和水 浸出物充当香气物质的载体[15]。阚能才等[16]认为茶叶的吸香过

茶叶水浸出物、茶汤和水对香气吸附影响的研究

茶叶水浸出物、茶汤和水对香气吸附影响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 30(2D:151~156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茶叶水浸出物~茶汤和水对香气吸附影响的研究D方世辉徐国谦夏涛宛晓春(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合肥230036D摘要:研究茶叶水浸出物~茶汤和水对香气吸附的影响G结果表明:溶剂性质的水具有较强的吸香能力主要的茉莉花特征香气成分均能被水吸收G茶汤的吸香能力比水更强吸附的精油总量比水样提高了31.23 G 茶叶水浸出物对茶叶吸附香气的总量无显著影响但对吸附的香气种类及组分比例有重要影响G 关键词:茉莉花茶;吸香机理;水浸出物;水分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97(2003D02-0151-06花茶窨制主要取决于茶叶吸香和鲜花释香两方面而茶叶吸香机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G传统的花茶加工理论认为茶叶吸附的本质是物理吸附茶叶的比表面积大含水量低吸香能力强G在此理论指导下传统的茉莉花茶加工中每次窨制前茶坯都要复火干燥严格控制茶坯含水量作为提高茶坯吸香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从而导致加工工艺繁琐~劳动强度大~耗能大~生产周期长~配花量大~加工成本高等问题G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茶叶科技工作者对茶叶吸附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6]证实了茶叶吸附除物理吸附外化学吸附也十分重要从而建立了花茶窨制的新理论~新工艺G 作者就茶叶水浸出物~茶汤和水对香气吸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花茶香气吸附机理G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素坯采用安徽农业大学教学茶园鲜叶制成烘青毛茶再经筛制整理成烘青素坯G鲜花采用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花房的茉莉鲜花下午5:00采摘后堆放至鲜花呈虎爪状即可付窨G 1.z实验方法1.z.1水和茶汤吸香试验(1D茶汤的制备:将沸水浸泡所得的茶汤在旋转蒸发仪中真空浓缩至饱和(开始有沉淀析出D G(2D吸香试验装置:定制2套如图1装置G a瓶中加入20g茉莉鲜花b瓶中加入200mL制备的茶汤打开通气开关吸香12h G同时在另一装置a瓶中加入20g茉莉鲜花b瓶中加入200mL水G其余操作条件两套装置完全相同G(3D吸香后的茶汤和水中香精油的提取:取吸香后的茶汤~水以及未吸香的茶汤各150mL分别加入乙醚30mL和100pL-L-1癸酸乙酯内标溶液5mL萃取静置取出乙醚部分加无水硫酸钠脱水过夜冷藏贮存供气相色谱(G D分析G1.z.z去水浸出物茶坯的吸香试验(1D茶坯处理:称取3份均为0.0g烘青素坯分别标为A~B~ G将A作为正常素坯B用2000mL沸水浸提5min用沸水浸泡至茶汤近无色G将浸泡后的B~样烘干3种处理素坯含水量均控制在15 左右G(2D窨制试验:称取20.0g茉莉鲜花3份分别和素坯A~B~均匀混合装入用不吸湿的纸板制作的纸盒中在相同条件(配花量:50 堆温:35 窨制12h D下窨制G然后将茶花分离将3种窨品烘干后贮藏用作G 分析GD收稿日期:2002-12-16作者简介:方世辉(1950-D男副教授G1..3茉莉花茶香精油的提取采用连续蒸馏萃取法likens nickerson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 SDE D进行香精油提取准确称取茶样25.0g于10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蒸馏水500mL 及100ML L1内标溶液5mL电热套加热浓缩烧瓶中加入乙醚25mL 5 水浴待茶样受热微沸起计时保持微沸1h后合并收集浓缩瓶和U型管中乙醚层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下脱水过夜乙醚部分经高纯氮气吹扫浓缩后进行GC分析图1水和茶汤吸香装置Figure1The absorption eguipment of water and tea infusion1..香气成分定性定量方法采用GC分析香气组分及含量参照标样GC S进行香气组分定性利用内标物峰面积定量计算各香气组分及吸附精油总量GC分析条件890气相色谱仪 F D检测器EG2050m>0.2mm毛细管石英柱载气高纯N299.999%D 流速 1.0mL min1柱温初温50 保持5min以3 min1升温速率上升终温200 保持10min进样口温度250 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进样量1ML检测器温度2501..5感官审评采用密码审评法对茉莉花茶样及吸香后的茶汤和水进行感官审评结果与分析.1水与茶汤的吸香差异经如图1装置吸香后各处理气相分析如图2 3 香气成分差异如表1 可以明显看出吸香后的水和茶汤的香气组分数和含量均超过吸香前水样吸香前几乎检测不到任何香气组分而吸香后能检测出1 种成分主要的茉莉鲜花特征香气成分均可被检出含量较高的有芳樟醇乙酸苯乙酯乙酸苯甲酯乙酸Z D 3 己烯酯水杨酸甲酯苯甲醛茶汤样吸香前能检测出28种香气组分每种组分含量都非常低而吸香后的茶汤样则可以检测出51种香气组分且几乎每种组分含量都比吸香前高得多也比吸香后水的香气组分含量高吸收的香气组分除水样所吸收的组分外还有苯甲醇顺茉莉酮橙花叔醇等由图5可知吸香后的茶汤精油总量是吸香前的10倍之多比吸香后水的精油含量提高了31.23%水和茶汤吸收的香气组分中都以芳樟醇含量最高分别占精油总量的51.29%和58.51%经感官审评吸香后的茶汤和水均具有典型的茉莉鲜花香气特征图2茶汤吸香前的GC图谱Figure2The GC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unscented tea infusion25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图3茶汤吸香后的GC图谱Figure3The GC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scented tea infusion图4水吸香后的GC图谱Figure4The GC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scented water表1吸香前后的水和茶汤香气GC分析结果Table1The GC results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unscented and scented water and tea soup成分Compounds 相对保留时间Relativeretention time吸香后的水样Scented water茶汤Unscentedtea infusion吸香后茶汤样Scented teainfusion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0.2570.20050.05830.2340乙醇Ethanol0.2680.0495微量Trace0.2822乙酸顺3 己烯酯Cis3 ~exen1 ol acetate0.375 2.65510.0016 1.6696顺3 己烯醇Cis3 ~exen1 ol0.4020.3294微量Trace0.4037芳樟醇氧化物I Linalool oxide I0.5370.2283微量Trace0.1093苯甲醛Benzaldehyde0.5490.5376微量Trace0.4520芳樟醇Linalool0.68911.5703微量Trace19.1705苯甲酸甲酯Methyl benoate0.7990.07980.00890.2849乙酸苯甲酯-O法尼烯Phenyl methyl acetate-O Farnesene0.892 1.7874微量Trace 2.5211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0.9500.3365微量Trace0.9522癸酸乙酯(内标)Ethyl decanoate(The inner standard)1111未知物The unknown 1.058微量Trace0.56410.8042 B乙酸苯乙酯B Phenylethyl acetate 1.096 3.58560.0462 1.3341苯甲醇Benzyl alcohol 1.169微量Trace0.11610.2106顺茉莉酮Cis jasmone 1.228微量Trace0.03320.1961橙花叔醇Nerolidol 1.556微量Trace0.02640.0930苯甲酸(Z) 3 己烯酯Cis3 hexenyl benzoate1.5810.07450.09080.1973未知物The unknown 2.338微量Trace0.26640.3972精油相对总量Relative gross essential oil 22.5594 3.161632.766435130卷2期方世辉等茶叶水浸出物~茶汤和水对香气吸附影响的研究图5水和茶汤的吸香能力Figure5The capacity of aroma adsorption of water and tea infusion图6含不同程度水浸出物素坯吸香比较Figure6Comparison on the amount of aroma absorption for the tea dhool with different water extract图7正常素坯窨制成花茶的GC图谱Figure7The GC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he jasmine tea made of normal tea dhool图8去除水浸出物的茶坯(素坯C)窨制成的花茶GC图谱Figure8The GC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jasmine tea made of tea dhool without water extracted 表2含不同程度水浸出物的素坯窨制成的花茶感官审评结果Table2Organoleptic evaluation of jasmine scented tea made of tea dhool with different water extract 样品Sample感官审评Organoleptic evaluation正常素坯Normal tea dhool花香纯正,较浓Fairly heavy and pure flower scent除部分水浸出物素坯Dhool with partial water extract花香较浓,但不协调Fairly heavy flower scent,but not harmonious除全部水浸出物素坯Dhool without water extract 有茉莉花香,但不协调,且有木质味,无茶香,茶叶发黑无光泽Tea leaf is black and lusterless,smell of unharmonious jasmine scent and wood scent,no tea scent2.2茶叶中水浸出物对茶叶吸香的影响对去除水浸出物的茶坯窨制得到的茶样与对照样进行香气成分和含量分析#精油吸附总量差异如图#5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69色谱分析如图7和图8O由图6可知9去水浸出物茶样仍有很强的吸附能力9其吸附香精油的总量和正常素坯无显著差异O 这说明了在一定的含水量时9茶叶水分和物理吸附作用仍然占有重要地位9多孔性的内表面的确对香气的吸附起了重要作用O 但两处理所吸附的香气在组分和含量的分配比上却有一定的差异O 在去水浸出物样中9一部分茉莉鲜花的特征香气成分如:芳樟醇~乙酸苯甲酯~ ~法尼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苯甲酸~3~己烯酯~B ~紫罗酮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O 其中芳樟醇~乙酸苯甲酯和 ~法尼烯等3种主要成分占精油总量的44.95%;而正常茶坯这3种主要香气成分<含茶坯原有的>占精油总量的55.O3%O从感官审评结果<如表2>来看9全部去水浸出物样虽有茉莉花香气特征9但香气不协调9并有木质味9无茶味9茶叶色泽发黑9无光泽O 正常素坯窨制样则香气纯正9较浓9具有典型的茉莉花茶香气特征O 实验结果与骆少君~周跃斌~杨伟丽等[1~4]的研究结果相似O3讨论3.1水和茶汤对吸香的影响水可作为很多离子化合物和中性分子的高效溶剂9水具有极性9羟基~羰基氧原子等会倾向于水分子而形成氢键9使羟基和羰基化合物溶于水O 因而水具有氢键特性9有很强的内聚力9可在花茶窨制过程中以极性键结合方式将鲜花中香气分子吸附住O 香化学理论[5]认为9有香物质必须具有两点:<1>必须具有挥发性;<2>必须在类脂类~水等物质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O 分析现已鉴定出的茉莉花茶的香气成分9香气化合物官能团都能与水分子形成极性或微弱键结合形成结合体O 本试验对水吸香能力的研究结果有力地证实了水本身也能吸收大量的香气物质9且能吸收绝大部分茉莉花香气特征物质O 感官审评结果显示9吸香后的水样明显具有茉莉花香O 说明了溶剂性质的水确实对香气的吸收和保留扮演着重要角色O 杨伟丽[6]也曾发现以水模拟窨花9水的确能吸香的事实O 茶汤的吸香能力比水强9主要是因为茶汤中含有茶叶水浸出物9对吸附香气起了一定的作用O 3.z茶叶中的水浸出物对茶叶吸香的影响随着茶叶吸香新理论的出现9有关水浸出物对茶叶吸香影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O 茶叶中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咖啡碱~糖类~有机酸~精油等呈极性的物质9在水溶液中9其某些原子或离子价力不饱和9极有可能与香气分子以氢键结合或络合形成较稳定络合物9即化学吸附O 据日本高砂香料工业社对茶叶消臭剂的开发与研究[798]表明9茶叶中内含成分氨基酸<1O%>~单宁<约1O%>~类黄酮<约5%>~有机酸<约O.5%>~糖类<约2.5%>~嘌呤碱<1%~3%>~皂素<微量>~香精油<O.O1%>等9对各种臭气成分产生化学消臭9其作用基团为多酚基~亚胺基~羧基~巯基~羟基等O 在茶叶窨花过程中9也可能按此机理方式进行吸香O骆少君[1]用去水浸出物的茶叶<含水量5%左右>窨制花茶实验证实9茶叶中水浸出物对茶叶吸香有重要影响O 周跃斌[9]用去除水浸出物的茶坯窨制花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去水浸出物茶样和对照样在吸附香气总量上差异不显著9去水浸出物的素坯仅比正常素坯样少4.55%左右O 但两处理在吸附的香气成分的组成上却有较大的差异O 作者对去水浸出物的素坯进行窨制的研究结果表明9各处理在吸附香气总量上差异不显著9尽管在吸附香气组分种类和含量比例上有一定的差异9但也没有骆少君~周跃斌的研究结果那样显著O 作者分析9其中原因很可能就在于素坯含水量的差异上O 骆少君~周跃斌所用的去水浸出物的茶叶含水量均为5%左右9而本研究所用的去水浸出物的茶叶含水量经测定为14.6%O 水很可能对吸香起了一定的作用9从而弱化了各处理间的差异O致谢:本研究得到李立祥副教授~黄继轸副教授~江昌俊教授~严俊副教授~周平安同学以及王黎明等研究生的大力支持9王同和副教授~华再欣高级实验师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9在此一并致谢O参考文献:[1]骆少君9郭雯飞.茶叶吸香特性的研究[J ].福建茶叶91989<3>:12~18[2]杨伟丽9何文斌9张杰.花茶素坯物理特性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91995<2>:15~18943[3]周跃斌等.茶叶吸香机理的探讨[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91998914<6>:445~4495513O 卷2期方世辉等茶叶水浸出物~茶汤和水对香气吸附影响的研究65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4]郭士祥.花茶审评[J].中国茶叶加工1993(3):40~41[5]刘用敏.花茶的吸附特性和水分作用[J].福建茶叶1993(1):24~28[6]杨伟丽.论茉莉花茶的湿窨机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26(5):401~404[7]刘维华译.食品工业中消臭剂的开发与展望[J].茶叶1987(4):32~33(节译自日本食品与开发1987 22(4):30~34)[8]陈瑞锋译.绿茶提取物作消臭剂的开发[J].茶叶1987(4):34~35(节译自日本食品与开发1987 22(4):34~35)[9]周跃斌.茉莉花茶吸香机理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1997Influence of Tea Extract Tea Infusion and Water on Aroma AbsorptionFANG Shi-hui XU Guo-gian XIA Tao WAN Xiao-chun(Key laboratory of Tea Biotechnolog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fei230036)Abstract:In the paper the influence of water extract tea infusion and water on aroma absorption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jasmine aromatic compounds could be absorbed by water because of the solvent character of water.The absorbing capacity of tea infus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water and the gross aroma absorbed by tea infusion was31.23percent higher than by water.Tea water extract had no obvious affect on the aroma absorption but i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aromatic components.Key words:jasmine scented tea;mechanism of aroma absorption;water extract;water我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又获新的突破我校农业部安徽省共建的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获得农业部第四轮重点开放实验室命名后又获得科技部的支持从而取得新的突破经过专家论证和评审科技部近日下文批准了29个地方重点实验室为首批省部共建实验室我校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名列其中并被命名为安徽省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得引导性经费支持若在建设后的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将直接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茶叶水浸出物、茶汤和水对香气吸附影响的研究作者:方世辉, 徐国谦, 夏涛, 宛晓春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合肥,230036刊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3,30(2)被引用次数:4次1.周跃斌茉莉花茶吸香机理的研究[学位论文] 19972.陈瑞锋绿茶提取物作消臭剂的开发 1987(04)3.刘维华食品工业中消臭剂的开发与展望 1987(04)4.杨伟丽论茉莉花茶的湿窨机制[期刊论文]-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5)5.刘用敏花茶的吸附特性和水分作用[期刊论文]-福建茶叶 1993(01)6.郭士祥花茶审评 1993(03)7.周跃斌茶叶吸香机理的探讨 1998(06)8.杨伟丽;何文斌;张杰花茶素坯物理特性的研究 1995(02)9.骆少君;郭雯飞茶叶吸香特性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茶叶 1989(03)1.蒋顾伟.廖明宏.李拥军.JIANG Gu-wei.LIAO Ming-hong.LI Yong-jun窨制茉莉花茶与添加香精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差异性分析[期刊论文]-茶叶通讯2005,32(3)2.方世辉.徐国谦.夏涛.宛晓春花茶窨制中几个主要因子对花茶香气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4)3.汤一.TANG Yi茶叶吸香和持香机理的探讨[期刊论文]-茶叶2000,16(3)4.徐准盾.龚淑英.SEO Junsun.GONG Shuying茶汤浓度对绿茶水浸出物含量及其感官审评的影响[期刊论文]-茶叶2005,31(3)5.狄英杰.DI Yingjie茉莉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茶叶科学技术2008(2)6.李晓文.严聃.盛灿梅.LI Xiao-wen.YAN Dan.SHENG Can-mei茶叶中水浸出物的提取试验及数学分析[期刊论文]-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7(4)7.陆宁.宛晓春.潘冬茉莉花茶香气成分与品质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2004,25(6)8.刘本英.周红杰.王平盛.安文杰.LIU Ben-ying.ZHOU Hong-jie.WANG Ping-sheng.AN Wen-jie茶叶灰分和水分与品质关系[期刊论文]-热带农业科技2007,30(3)9.陈勇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期刊论文]-绿色科技2010(11)10.方世辉.徐国谦.夏涛.李立祥.宛晓春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茶叶科学2003,23(1)1.李兰.郭丹钊.常景玲.王艳敏绿茶原汁浓缩工艺参数的确定[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07(4)2.徐准盾.龚淑英茶汤浓度对绿茶水浸出物含量及其感官审评的影响[期刊论文]-茶叶 2005(3)3.孙庆磊超声波浸提对绿茶饮料茶汤品质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54.方世辉.徐国谦.夏涛.宛晓春花茶窨制中几个主要因子对花茶香气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4)本文链接:/Periodical_ahnydxxb200302010.aspx。

横县茉莉花茶窨制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横县茉莉花茶窨制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离窨制技 术研 究”, 研 究开发了封闭式内循环花茶分离窨制
工艺 :养花一花茶分层放置一 控温一 气流循环一 窨制一 出 花一烘干一成品。 该新工艺窨花技术在窨花机理和窨花理论 上有所 突破 , 使工艺简化 , 保持原茶的色 、 香、 味, 促进产 品质 量的提高 , 同时解决 了茉莉花茶封 闭式 内循环 隔离窨制技术
发病率低与红茶 消费量大之间的线性关联。过去几十年来 , 全球 Ⅱ型糖 尿病 的发病率增加了 5 倍, 而且 国际糖尿病联合 会估计 ,到 2 0 3 0年 ,患 Ⅱ型糖尿病 的人数将从 2 0 1 0年 的
2 . 8 5 亿 增加 到 4 . 3 8 亿。
难题 , 提高了茉莉花茶 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
研究的其他健康指标没有关联 。 进一步的分析证 实了糖尿病
步推动横县茉莉花茶产业 的健康发展。 据 了解 , 横县茉莉花茶生产 长期 以来主要采用 以茶坯的 物理 吸附理论为主要依据 的传统窨制技 术 , 该技术生产周期 长, 鲜花利用率低 , 生产成本高 。针对这一现状 , 广西职业技 术学 院 、 横县南方茶厂共同开展 “ 花茶封 闭式 内循环花茶分
确认 , 绿茶 的一种成分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药物万艾可 如果联合使用 , 能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 。 日 本九州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立花宏文及其研究小组在 1 月 2 5日的美国《 临床检查杂志 》 网络版上报告说 , 这项研究涉及的
工后 , 预计总投资额达 4 5 亿元 , 涉及 “ 仓储”、 “ 初制发酵” 、
物体 内的磷酸二酯酶 5 ( P D E 5 ) 会妨碍其抗癌效果。 万艾可能阻止磷 酸二酯酶 5发挥作 用 , 研究人员将万艾
做帝泊洱茶。 ” 天士力集团董事长 闰希军坦言 , 这样做 “ 是为 了探索市场 ”。

花茶窨制中几个主要因子对花茶香气的影响_方世辉

花茶窨制中几个主要因子对花茶香气的影响_方世辉

上升 ;窨制 12~ 13 h 的茶叶吸附精油总量达到最大值 。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窨制过程 ;影响因子 ;香气
中图分类号 :S571.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52X(2004)04-0440-06
花茶是中国独特的一种茶叶品类 , 生产历史悠久 , 至少已有 700 多年的历史 。中国花茶主产广西 、福 建 、云南 、四川和重庆等省市 , 浙江 、江苏 、安徽 、台湾 、湖南 、广东 、江西 、贵州和湖北等省也生产花茶 。中国 花茶有茉莉花茶 、白兰花茶 、珠兰花茶 、玳玳花茶 、桂花花茶 、玫瑰花茶 、柚子花茶和金银花茶等 , 但主要是 茉莉花茶 。 2001 年中国茉莉花茶产量达 11 万吨左右 。茉莉花茶是以精制的茶坯和茉莉鲜花拼和窨制而 成 , 其产品既保持了纯正的茶香茶味 , 又具备茉莉鲜花的馥郁香气 , 花香茶味 , 别具风韵 , 深受国内外消费 者喜爱 。 花茶历来为中国人民所喜爱 , 北方人对花茶尤为喜爱 , 北方 14 个省 、市主销花茶 , 尤其是北京 、天 津二大城市 。中国花茶还远销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越小 , 而化学吸附越来越扮 演着重要角色 , 茶叶的香
气吸附量是由这两种吸附 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茶
叶含水量在 25 %时 , 茶叶的 香气吸附总量达到最大 值。
试验结果还表明 , 茉莉花茶主要特征香气成分如
芳樟醇 、乙酸苯甲酯 、α-法尼烯 、苯甲酸(Z)-3-己烯酯 、
邻氨基苯甲酸 、吲哚 、苯甲醛 、乙酸顺-3-己烯酯 、顺-3-
1.2.6 感官审评 采用密码审评法对茉莉花花渣生机状态进行感官审评 。
2 结果与分析
2.1 素坯含水量对茶叶吸附性能的影响

关于茉莉花茶加工湿窨技术和工艺的探讨

关于茉莉花茶加工湿窨技术和工艺的探讨

关于茉莉花茶加工湿窨技术和工艺的探讨发布时间:2021-11-01T06:12:15.00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8期作者:刘木溶[导读] 本文以茉莉花茶加工湿窨技术和工艺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对茉莉花品质管理加以简单的叙述,然后对茉莉花的香气进行研究,最后从湿窨技术、连窨次数、湿坯摊凉、烘焙温度、时间五个方面对茉莉花茶香气影响加以分析,为茉莉花茶湿窨加工提供参考福建沧趣茶艺有限公司 350001摘要:本文以茉莉花茶加工湿窨技术和工艺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对茉莉花品质管理加以简单的叙述,然后对茉莉花的香气进行研究,最后从湿窨技术、连窨次数、湿坯摊凉、烘焙温度、时间五个方面对茉莉花茶香气影响加以分析,为茉莉花茶湿窨加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茉莉花茶;湿窨技术;影响因素引言茉莉花茶属于十分受人喜爱的茶品,在我国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茉莉花茶逐渐由以往的花茶混合向花朵处理、拌和、散热、复火以及提花等加工流程。

并对加工工艺加以不断完善,其中湿窨加工是一种高效、高质的加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茉莉花茶的品质。

1茉莉花的管理茉莉花为典型“气质花”,不开不香,在花蕾没有开放时过早采摘,将导致香气无法释放,而采摘过晚将导致花香损耗,特征香气伴随着花蕾开放而释放,因此应当在成熟花蕾期进行采摘。

茉莉花属于多年生长的植物,一年中多次开花。

通常情况下,当天采摘成熟花蕾可以在晚上吐香,通常花朵较大,饱满,成熟,需要在窨制前摊花、堆花以及筛花,确保花朵满足窨制需求。

花朵品质将对花茶的品质产生极大的影响。

新鲜的花朵进厂之后便需要做好养护工作。

养护的主要目的为确保茉莉花开放。

茉莉花多在夜晚开放,同时在开放时释放香气,在开放12小时前,重量以及体积不断增加,表明茉莉花的开放过程属于生长运动,所以开放环境因素和生理作用都将对开放情况产生影响。

例如环境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情况都将对茉莉花花香质量、吐香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花朵养护是采用摊花、翻花等处理技术。

花茶窨制中几个主要因子对花茶香气的影响

花茶窨制中几个主要因子对花茶香气的影响

花茶窨制中几个主要因子对花茶香气的影响
方世辉;徐国谦;夏涛;宛晓春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31)4
【摘要】分别对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素坯含水量、配花量、堆温和窨制时间等4个主要影响因子对花茶香气吸附的影响进行了单因子研究。

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在25%时,茶叶吸附精油总量达到最大值;当堆温在35℃左右时,茶叶吸附精油总量达到最大值;在一定的配花量内,茶叶吸附精油总量随配花量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上升;窨制12~13h的茶叶吸附精油总量达到最大值。

【总页数】6页(P440-445)
【关键词】茉莉花茶;窨制过程;影响因子;香气
【作者】方世辉;徐国谦;夏涛;宛晓春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1.109
【相关文献】
1.花茶窨制中主要因素对花茶品质的影响 [J], 李永菊;朱成科
2.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J], 方世辉;徐国谦;夏涛;李立祥;宛晓春
3.窨制茉莉花茶与添加香精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J], 蒋顾伟;廖明宏;李
拥军
4.窨制原料对茉莉花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J], 陈梅春;朱育菁;刘波;刘晓港;陈峥;张海峰
5.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次数与香气成分的关联分析 [J], 张俊杰;傅天龙;傅天甫;林兴荣;郭晨;饶耿慧;彭姗姗;方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腊梅花茶窨制工艺的研究毕业论文(可编辑)

腊梅花茶窨制工艺的研究毕业论文(可编辑)

腊梅花茶窨制工艺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腊梅花的开放吐香习性和腊梅花茶的加工技术进行了比较仔细的研究,探索了腊梅花的开放吐香习性,然后,对腊梅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素坯含水量、配花量、窨制时间、窨制温度)进行了综合性研究。

在此基础上,又研究了不同窨次和配花总量对花茶品质的影响。

最后,在得到最佳的技术参数组合和窨制工艺流程的基础之上,再对腊梅花茶窨制的“打底”鲜花种类和“打底”方式进行研究,同时进行工业中试,研究腊梅花茶工业化生产的工艺参数和经济指标。

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内容:研究腊梅花的开放吐香习性经过2004~2005连续两年对静观的素心腊梅观进行定点和大面积相结合的观察,分别记录腊梅花的开花期、高峰期以及持续时间,并记录在不同温度和时间段各种开放程度(青蕾、露黄花蕾、初开花朵、全开花朵、萎蔫花朵)的朵数,同时感观描述腊梅开放状态。

然后,再利用“感香距”对腊梅花脱离花枝后的吐香情况进行描述。

其结果表明:a、腊梅花期较长,一般为三个月左右,高峰期持续时间较短,15天左右。

b、在一天中腊梅花的开放没有一定的规律性,早上9:00~13:00,温度在10℃左右时,开放速度较快,开放的花朵较多。

c、腊梅花与其它气质花一样都是在花蕾蓬松后,初开时最香,随着花朵的开放,香精油不断释放,至萎蔫时几乎没有腊梅花香。

d、完全脱离花枝后,腊梅花蕾不能继续开放吐香,初开和全开花朵能继续挥发香精油吐香,持续吐香五天左右,且初开花朵吐香时间较全开花朵适当长一些,所以初开花朵是窨制腊梅花茶最好的材料。

2、研究窨制过程中主要技术因子对腊梅花茶品质的影响腊梅花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技术参数有:茶坯含水量、配花量、窨花时间、窨制温度等,研究这些技术因素与花茶品质的关系,寻找使腊梅花茶品质相对较好的工艺参数组合。

利用二次正交回归实验设计对四个主要技术因子进行实验安排,每个处理均采用一窨一提。

每个因素确定三个水平:茶坯含水量8%、14%、20%;配花量:36%、46%、56%;窨花温度:5℃、10℃、15℃;窨制时间:20h、28h、36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茉莉花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徐国谦 方世辉 夏 涛(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合肥230036)摘 要 本文从茉莉花茶加工原料、窨制工艺、干燥工艺以及新的花茶加工方式等方面对茉莉花茶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茶引花香以益茶味”。

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发明窨制的花茶,已行销国内外茶叶市场。

从50~90年代,销量几乎呈直线上升,年均递增率达24.8%,占全国茶叶内销量的1/3以上,居各种茶叶销量之首[1],且名牌产品供不应求,部分产品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由于花茶传统窨制存在工艺繁琐、能耗大、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鲜花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茶叶科技工作者对茉莉花茶加工理论及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尤其是近10多年来,由于突破了花茶传统窨制理论,建立了全新的茶叶吸香机理,传统窨制工艺得到了改革。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茉莉花茶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花茶原料的研究原料质量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基础。

“好茶窨香花,芳醇益显彰”。

花茶原料的研究主要包括素坯处理和鲜花处理的研究。

1.1 素坯处理90年代以前,茉莉花茶生产主要采用传统的工艺技术[2],严格控制花茶素坯的含水量为技术关键。

一般控制在4%~5%之间,高级茶坯含水量还应稍低,如果茶坯含水量达18~20%,吸附作用等于零[4]。

黄玉英等[3]认为茶坯的干燥程度和吸香能力成正相关,足火干燥茶坯是花茶香味达到纯、浓、鲜的工艺要求之一。

而印度尼西亚在茉莉花茶生产中对烘干的茶坯洒水,茶坯含水量达30%左右再进行窨制[5]。

骆少君[6]对不同含水量的茶坯进行吸香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并非传统窨花所采用的茶坯含水量指标最具吸香能力,而以含水量10~30%的茶叶着香效果最佳。

同时,高含水量的茶坯在窨制过程中能维持鲜花较好的生机,因而对花茶的香气浓度和鲜灵度等品质指标有良好的效应。

这一实验结果也被杨伟丽[7,11]、周跃斌[8]等进一步证实。

因此“湿坯”窨制新工艺要求茶坯含水量不得低于7%,否则可先进行压花处理,既吸附部分香气,又能达到茶坯含水量的要求[9,10]。

在花茶素坯类型上,传统理论[2]认为烘青是窨制花茶的最佳原料。

原因是烘青疏松多孔,表面积大,毛细管多,因而吸附量大。

但杨伟丽等经过一系列研究[11,12,13]后,提出以烘为主的半烘炒青为适制花茶的最佳素坯原料,但烘青仍不失为较理想的花茶原料。

1.2 鲜花处理鲜花质量的好坏从根本上制约着花茶品质的优劣,没有高质量的鲜花,无论使用什么技术,也无法窨出品质优良的茉莉花茶。

窨制茉莉花茶一般选择朵大、成熟、饱满、洁白的茉莉花,即必须达到“工艺成熟期”[14],且在付窨前需进行摊花、堆花等一系列鲜花处理技术,才能使鲜花达到虎爪状的窨花要求[2]。

茉莉花蕾采摘以后,生机并没有丧失,呼吸作用仍在进行。

陈以义[15]对茉莉花在窨制过程中的需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窨制过程中每克茉莉花吸氧量最少需要10ml。

并且气温每提高2℃,每克花吸氧量增加3.78ml。

随着鲜花生理上的不断成熟,有机体内部的结合态香气成分在内源酶的作用下逐渐释放游离态香气物质。

这就需要对进厂鲜花进行合理地维护和处理,提供茉莉花生理变化的最适条件。

福建省宁德茶厂[18]研究表明,室内温度30~33℃,相对湿度80%,空气流速5~6ml/min,鲜花养护堆高10~15cm,堆温35~38℃,花堆内部氧气含量17~20%是供茉莉花开放吐香最好的客观条件。

韦秀扬[16]和沈寒竹[17]指出了气温偏低月份的茉莉花以及雨水花的具体处理方法。

在茉莉花低温冷藏技术研究方面,丁清厚[19]指出,当温湿度调节均稳衡,且气流速度为0.3~0.5ml/s,温度为8~15℃,相对湿度为80%的恒定低温、高湿条件下,鲜花的腐败作用停止,干耗减少,鲜花处于休眠状态,可达到控制花10福 建 茶 叶蕾分期分批吐香,缓解“花讯”期窨制工厂压力的目的。

2 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的研究2.1 传统窨制工艺在90年代以前,茉莉花茶生产主要采用传统的工艺技术,要经过多次复火和“通花散热”工序,香气物质大量挥发损失;窨花过程中,鲜花大量失水,又由于堆厚达30~40cm,堆温迅速上升,最高温度可达52.5℃[20],鲜花很快会萎蔫,失去生机,不能够继续水解香气前体生成游离态香气物质,鲜花总吐香量就大为减少。

总的来说,传统花茶加工工艺十分繁琐,劳动强度大,配花量大,能耗大,生产周期长,成本高。

改进传统窨制工艺一直是茉莉花茶加工中的一个重点攻关项目。

特别在90年代以来,茶叶科技工作者对茉莉花茶传统工艺改革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2.2 “湿坯”窨制新技术的发展在骆少君等[6]首次证明茶叶中水浸出物对茶坯吸香有重要作用以后,有关茶坯水分对吸香影响的研究以及茶坯化学吸附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

杨伟丽等[11]认为茶叶水浸出物可作为载体而吸附香气物质。

刘用敏[21]提出茶叶中的水分可与香气物质通过氢键结合而利于茶叶吸香、固香作用。

阚能才等[22]认为茶叶吸附香气分子的过程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

汤一[23]认为茶叶中蛋白质对香气分子具有包埋和束缚作用。

以上各种新观点、新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认为化学吸附在茶叶吸香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含水量又是影响理化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茶叶中水的状况对茶叶吸香效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发展了“湿坯”窨制的新技术。

1991年陆修闽等[24,25]提出了湿坯窨制新工艺的初步设计。

袁地顺[26]在湿坯窨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连窨”技术。

骆少君等[27]对茉莉花茶窨花工艺改革进行了工业性实验,设计了一套新工艺流程。

此研究项目的协作单位福州茶厂等在1998年起就开始将该项成果应用于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陆修闽等[25]用喷水增湿茶坯,发现含水量10~20%的处理均优于传统工艺,且配花量减少20~30%。

苏州茶厂[28]在茉莉花茶窨制新工艺试验报告中,将新工艺与传统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工艺节省了用花量,减少了窨次及烘焙次数,大大缩短了窨花周期(由12天以上减至4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黄宜豪[29]对新工艺的技术作了分析,认为头窨茶坯含水量不限制,正常的茶坯毋需烘坯,可直接付窨,窨花过程可不需“通花散热”。

吉克温[10]在连窨工艺技术要点分析中提出,特级茶坯窨前含水量在7.0%以下时,可利用花渣先行压花,使其水分增至10.0%左右再连窨。

此外,李艳庆等[30],吴麟等[31],徐运豪[32]等对湿坯窨制新工艺也作了一系列的技术分析和研究。

对“湿坯”窨制新工艺的研究目前多限于对单因子的研究。

然而花茶加工过程中很多因子是相关的。

一个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另一因子的变化。

显然对于整个生产系统来说,对单因子进行独立研究是不甚科学的。

因此,如何对多因子进行相关性研究,并找出窨制过程中各因子对花茶品质的交互作用,乃是花茶窨制工艺研究中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2.3 新的花茶加工方式研究不管是传统窨制工艺还是“湿坯”窨制工艺,都需要将茶、花拼和。

那么,一方面茶叶吸附鲜花释放的香气的同时,也吸附大量的水分,导致茶条松散,色泽发黄,滋味呈熟闷味,窨后还要复火干燥,致使香气大量挥发损失;另一方面还要起花,使茶、花分离。

为了简化工序,提高鲜花利用率,茶叶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花茶新加工方式的探讨。

1972-1974年主要研究了密闭式导管控制气流的隔离窨制、流态化隔离窨制、静电隔离窨制及高压喷香试验等[14]。

前两种试验产品可不必复火,香气较鲜灵,但浓度不高,不耐泡,达不到产品质量要求;后两种试验数次无效果。

陈以义[33]分析了隔离窨茶之所以失败的原因,认为隔离窨花方式一方面增大了茶、花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采用鼓风方法传输香气物质,降低了茶叶表面香气物质的浓度。

笔者认为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茶叶吸香时含水量始终只有7%左右,水的作用微弱,抑制了化学吸附的途径,从而导致茶叶吸香浓度不够,且不够“入骨”。

根据茶叶在真空条件下吸附力剧增的原理,陈锡连、愈岳民等[34]设计了一种茶叶赋香机械。

用这种机械生产茉莉花茶的关键是如何低成本.高效地获得具有自然鲜花香气特征的香精油。

林茂清等[35]研究了电子辐照技术在茉莉花茶窨制上的应用,结果表明,窨花过程中用0.6Gy 剂量辐照后,茉莉花茶香气更加持久,鲜灵度特好,并且茶汤苦涩味减退,滋味醇和,汤色明亮。

3 茉莉花茶干燥工艺研究进展干燥工序是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和“湿坯”112001 第2期窨制工艺都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因此如何优化干燥工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对花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茶叶吸附理论的探讨和窨制工艺技术的研究,而对窨制后的湿坯干燥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

传统的花茶干燥技术多采用“高温、快速、安全”的烘干原则[2]。

但韦树立[36]根据水和香气物质在茶坯复火过程中的挥发特性,提出低温烘焙有助于保香作用。

王景光[37]利用“0.618”法对在窨品烘焙温度参数进行了优选,认为数值集合{67℃,111.5℃,118.5℃,125.5℃}是理论上的最佳温度参数;烘焙时间掌握在7min以内为宜。

在新的干燥工艺探索方面,张小安[38]研究了冷冻干燥、微波干燥、不同温度的热风干燥等不同干燥技术在花茶加工上的应用,结果表明,55℃热风干燥最佳,其余依次为:微波干燥、70℃热风干燥、冷冻干燥、100℃热风干燥。

参考文献1 杨伟丽.论我国内销茶叶市场结构与发展.中国茶叶加工,1993(3):10~122 安徽农学院主编.制茶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第1版3 黄玉英,应峥,程献昌.花茶香味达到纯、浓、鲜的工艺要求.中国茶叶加工,1988(4):27~29,624 陈椽编著.制茶技术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第1版5 山西贞.向亚太技术开发委员会报告的在印尼指导茶叶研究的工作报告,19866 骆少君,郭雯飞.茶叶吸香特性的研究.福建茶叶, 1989(3):12~187 杨伟丽,何文斌,张杰.花茶素坯物理特性的研究.中国茶叶加工,1995(2):15~18,438 周跃斌等.茶叶吸香机理的探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14(6):445~4499 李艳庆,曹佩玲.茉莉花茶“低温长窨、湿坯连窨”工艺试验初报.中国茶叶,1995(2):36~3710 吉克温.茉莉花茶连窨技术分析.中国茶叶加工, 1993(2):21~22,3411 杨伟丽,张杰,何文斌.花茶素坯吸附性能的研究,福建茶叶,1996(1):15~1912 杨伟丽,何文斌,张杰.花茶素坯物理特性的研究.中国茶叶加工,1995(2):15~18,4313 杨伟丽,何文斌,张杰,朱先明.花茶最佳素坯原料的选择.茶叶科学,1998,18(2):89~9414 庄任,李维丰,陈彬,高朝泉,骆少君等编.福建茉莉花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 陈以义.茉莉花茶在窨制过程需氧量的研究.茶业通报,1992(4):37~4016 韦秀扬.窨花前茉莉鲜花的处理.茶业通报,1993(2):28~3017 沈寒竹.茉莉花茶窨制中的鲜花培养.茶业通报, 1986(4):33~3418 福建省宁德茶厂.茉莉花开放吐香习性与环境条件关系.福建茶叶,1987(2):21~23,2019 丁清厚.茉莉花低温冷藏技术设备的开发研究.茶叶机械,1990(2):29~3020 刘用敏.花茶的吸附特性和水分作用.福建茶叶, 1993(1):24~2821 张丽霞,杨伟丽.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茶叶通迅,1998(3):19~2122 阚能才,郑定贵,胡人卫等.茶叶吸附茉莉花芳香成分规律的研究.西南农业学报,1991,4(1):40~45 23 汤一.茶叶吸香和持香机理的探讨.茶叶,2000,26(3):132~13524 陆修闽,刘用敏等.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研究初报.茶叶科学简报,1991(3)25 陆修闽,刘用敏等.茉莉花茶增湿窨制新工艺的效果.茶叶科学,1993,13(2):147~15226 袁地顺.介绍一种花茶窨制新技术—连窨.中国茶叶,1992(2):10~1127 骆少君,濮荷娟等.茉莉花茶窨花工艺改革的研究,中国茶叶加工,1992(4):21~22,3528 谢燮清.茉莉花茶窨制新工艺试验报告.茶业通报, 1996,18(3):42~4329 黄宜豪.茉莉花茶窨制新技术.茶业通报,1994,16(3):25~2730 李艳庆,曹佩玲.茉莉花茶“低温长窨,湿坯连窨”工艺试验初报.中国茶叶.1995(2):36~3731 吴麟,张丽宏.从茉莉花茶连窨技术浅谈窨制工艺的改进.中国茶叶加工,1995(4):17~1832 徐运豪.水分含量对花茶品质的影响与控制.茶叶通迅,1997(4):37~3833 陈以义.茶叶吸附量的研究.茶业通报,1990(2):1~534 陈锡连,俞岳民,周利根.茶叶赋香装置.Int.Cl5, A23F3/40,C N2067897U,1990:7P35 林茂清,蒋波,何泽霖.电子辐照技术在茉莉花茶窨制上的应用研究.中国茶叶,1996(5):14~1536 韦树立.浅谈低温烘焙花坯的保香作用.中国茶叶加工,1991(3):25~2637 王景光.茉莉花茶烘焙工艺技术参数初探.中国茶叶加工,1996(4):17~1938 张小安,范卫红.茉莉花茶连窨技术干燥工艺研究初报.蚕桑茶叶通讯,1996(2):15~1612福 建 茶 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