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5,6-二甲基环己二烯
光照 顺旋
CH3 H CH3 H
(Z,Z,E)-2,4,6-辛三烯
对旋
光照 顺旋
H H CH3 CH3
顺-5,6-二甲基环己二烯
CH3 H H CH3
加热 对旋 (E,Z,E)-2,4,6-辛三烯
4.5.4 双烯合成:Diels-Alder 反应
•含环己烯环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H2
+
BrCH2CH
CHCH2Br
Br
(37%) (63%)
结论
1,4加成产物更稳定; 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是可逆的; 1,2加成产物的活化能低,反应速度快。
练习题: 由丁二烯合成重要的药物前体及 材料合成中间体3-羟甲基戊二酸
HO2C
OH CO2H
HO2C
OH CO2H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二烯 烃, 包括链状二烯烃和环状二烯烃.
链状二烯烃
环状二烯烃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隔离二烯烃 •共轭二烯烃
C
•累积二烯烃
4.2 二烯烃的结构
(1) 丙二烯的结构 (2) 1,3–丁二烯的结构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C +
+
+ C -
C + C +
p *3
C -
C
p2
成 键 轨 道
+ C + C -
+ C + C -
C + + C -
C + + C -
+ C + C C C C C
C +
p1
C
1,3-丁二烯的p 分子轨道图形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3.1 π-π共轭 4.3.2 p-π共轭 4.3.3 超共轭
O O
OH
CO2 Et
CO2H
CH2(CO2 Et)2
+
Br Br
Br2
Br Br
EtONa CH2(CO2 Et)2
CO2 Et CO2 Et
1) OH 2) H+,
CO2H
EtOH
CO2 Et
Na xylene
OH
O
O O
1) KMnO4, OH 2) H+/H2O
HO2C
OH CO2H
(2) 电环化反应(electrocyclization reaction)
+ CH3CHCH
CH2
CH3CH HBr
+ CHCH2
H2C
CHCH
CH2
+ CH3CHCH
CH2
活化能 高
CH3CH
+ CHCH2
CH3CHCH
CH2
生成慢
Br
CH3CH CHCH2Br
卤素对二烯的加成
•得到 1,2–和1,4–加成的混合物
例子
H2C
CHCH Br2
CH2
BrCH2CHCH
CH2
+
O
O
O
电环化反应和环化加成反应都是经过环状
过渡态一步完成的协同反应,属于周环反
应(pericyclic reaction)。
周环反应的特点:
① 一步完成,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同时进 行,途经环状过渡态; ② 反应受光照或加热条件的影响,不受试剂的 极性、酸碱性、催化剂和引发剂的影响; ③ 反应具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一定构型的反 应物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只能得到特定构型的 产物。
与不饱和键相邻的原子上有p轨道的体系,是 p-p共轭体系。
C H2 =C H
Cl
H H
C H3 O C H=C H2
C
C
Cl H
能形成 p - π 共轭体系的除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 外,还可以是正、负离子或自由基
+ H H C C CH 2 H CH 2
+
H H
C
C
CH 2 H CH 2
H H
4.3.1 π-π共轭
在单键,双键交替的有机分子中,共平面的原 子上的p轨道相互重叠形成大p键。
1,3 –丁二烯的结构(π-π共轭)
共轭体系—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 形成的大π键。
电子离域——共轭体系中,成键原子的电子云运动范围扩大的 现象。
电子离域亦称为键的离域。电子离域使共轭体系能量降低
4.5.5 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
(1)
(2)
电环化反应的理论解释 环加成反应的理论解释
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
对周环反应机理的描述,基于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 称守恒原理。 前线轨道理论:化学反应中,分子轨道的重新组合发生在 HOMO或LUMO上。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反应物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必须与 产物分子轨道的对称性保持一致,才容易进行反应。 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是20世纪有机化学 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隔离二烯烃
p 键是独立的
(B) 分子轨道理论的解释
分子轨道理论主要用来处理p电子或π电子 。
1,3– 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碳原子上的未参加 sp2 杂化的 p 轨道,通过线性组合形成四个分子 轨道。
能 量 反 键 轨 道
p
* 4
+ C C +
C + + C -
+ C + C -
C + C +
+ C C +
小 结
共轭体系的表示方法及其特点:
①用弯箭头表示由共轭效应引起的电子流动方向;
②共轭碳链产生极性交替现象,并伴随着键长平均化; ③共轭效应不随碳链增长而减弱。
d
CH2
+
CH
d
-
CH
d
+
CH
d
-
d
+
CH
CH
d
-
CH
d
+
d
CH 2
-
4.3.3 超共轭
比较下列氢化热数据:
可见双键上有取代基的烯烃比无取代基的烯烃的氢化热 小,即双键碳上有取代基的烯烃更稳定。
氢化热
126 kJ/mol
115 kJ/mol
254 kJ/mol
226 kJ/mol
π-π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单双键交替:
d
CH2
+
CH
d
-
CH
d
+
d
CH 2
-
( p-p ¹é ¹)
参与共轭的双键不限于两个,亦可以是多个:
d
CH2
+
CH
d
-
CH
d
+
CH
d
-
d
+
CH
CH
d
-
CH
d+Βιβλιοθήκη dCH 2-
形成π-π共轭体系的重键不限于双键,叁键亦可;组 成共轭体系的原子亦不限于碳原子,氧和氮原子均可。 例如,下列分子中都存在π-π共轭体系:
6个 -H 超共轭
H CH3-CH2 即 。+ 1 C
+
H H
C
C H
+
H
+
CH3 即
H
C H
+
H
3个 -H 超共轭
无 - H 超共轭
自由基稳定性的比较:
烯丙基自由基 > 3°> 2°> 1°> ·CH3
碳正离子稳定性的比较:
烯丙基碳正离子 > 3°> 2°> 1°> CH3+
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超共轭效应所致。
sp CH2
2
1s轨道
sp3 CH3 即 H2C CH C
H sp3杂化轨道 H H
CH
通常用下列方法表示σ-π离域(即超共轭作用):
H H C H CH CH 2
对于C+的稳定性,也可用超共轭效应解释:
p
空
1s轨道
R R'
+ +
H C sp3杂化轨道 H H
C
即:α-C上σ电子云可部分离域到p空轨道上,
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由于电子的离域使体系的能量降低、 分子趋于稳定、键长趋于平均化的现象叫做共轭 效应(Conjugative effect, 用C表示)。 离域能——由于共轭体系中键的离域而导致分子 更稳定的能量。离域能越大,体系越稳定。 例如,1,4–戊二烯与1,3–戊二烯的氢化热之差为 28 kJ/mol,就是1,3–戊二烯分子中的离域能。
4.5.1 1,2–加成和1,4–加成
XY的1,2–加成 Y
XY的1,4–加成
Y
X
via + X
X
HBr 对1,3–丁二烯的加成
H2C
CHCH
HBr
CH2
CH3CHCH Br
CH2
+
CH3CH
CHCH2Br
•亲电加成 •1,2–和1,4–加成都能观察到 •产物的比例因温度的不同而变
反应机理
•3-溴-1-丁烯 的生成比1-溴-2-丁烯要快.
通式
+ 共轭二烯 (双烯体) 烯烃 (亲双烯体)
环己烯
反应机理
过渡态
反应机理特征
•协同反应机理(concerted reaction mechanism) •环加成(cycloaddition) •周环反应
–通过六元环的过渡态的协同反应
增加亲双烯体的活性
乙烯并不是一个好的反应体, 烯烃上带有吸电子基 (electron-withdrawing group, EWG)如: -CHO、-COR、-CN、-NO2时,Diels-Alder反应 更容易进行
福井谦一 (Fukui Kenichi)
日本量子化学家。1918年10月4日生于奈良市。1948
年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起任京都大学物理化学教授。 福井谦一长期致力于烃类的研究,并在量子化学方面有很深的 造诣。1952年他提出前线轨道理论,并用以解释多种化学反应规律。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分子的许多性质主要由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 最低未占分子轨道决定,对于分子的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由于 这些轨道处于化学反应的前沿,所以称为前线轨道。 福井谦一的早期理论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到1965年R.霍 夫曼和R.B.伍德沃德首先用前线轨道的观点讨论了周环反应的立体 化学选择定则,才引起化学家们的重视。1969年霍夫曼和伍德沃德 以"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概括他们在1965年提出的理论解释, 所以福井谦一的"前线轨道理论"和霍夫曼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同样重要。这个理论不但解释了在它提出之前的有关经验规律, 而且预言和解释了其后的许多化学反应。因此,福井谦一和霍夫曼 共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福井谦一还致力于人工固氮的研究。
C
C
CH2 H CH 2
CH 2 = CH
CH 2 = CH
CH 2 = CH
烯丙基正离子
烯丙基负离子
烯丙基自由基
π - π 共轭> p - π 共轭
给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
X C C C C
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
C
C
C
O
特点: 1. 只能在共轭体系中传递。 2. 不管共轭体系多大,共轭效应能贯穿于整个共轭体系中。
CH2=CH C CH 乙烯基乙炔 CH2=CH CH=O 丙烯醛 CH2=CH C N 丙烯腈
共轭体系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例:
β-胡萝卜素的共轭体系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H3 C
CH3
-Carotene Yellow (Carrots, Yams)
4.3.2 p-p共轭
开链共轭烯烃关环生成环烯烃及其逆反应,都叫电 环化反应。例如:
H
光照 对旋
H CH 3 CH3
顺-3,4-二甲基环丁烯
加热 顺旋
CH3 HH CH3
(E,E)-2,4-己二烯 加热 顺旋
H H CH3 CH3
光照 对旋 (Z,E)-2,4-己二烯
CH3 H H CH3
反-3,4-二甲基环丁烯
加热
CH3 H H CH3
150 C 苯
。
O C C O
O (白 )
利用此反应可鉴别共轭二烯。例:
CH3CH2C
CH
¹¹¹¹¹ á ¹
Ag(NH3)2+
¹° × ° ×
CH2=CH-CH=CH2
O
H2C CHCH CH2 + H2C CH CH
benzene 100°C via: O
O
CH
CH
(100%)
O H2C CHC CH3 benzene 100°C via: H3C O O (100%) O O H3C O
EWG C C
Typical EWGs
C
O
C
N
例:
CH2 + CH2 « Ï Ë © Ì å CH O C¹ ¹OCH3 O C¹ ¹OCH3
4-¹ ·¹¹¹ ×¹ á ¹ ×¹
CH CH
150 C
¹
CH2 ×Ë Ç « Ï © Ì å
O HC + HC O O
顺丁烯二酸酐
CH CH
CH2 CH2
H
118.4
。C
sp
sp
2
H C H
sp2 sp sp2
H C C H
C
0.108nm
CH2
H
0.131nm
由于中心碳为sp杂化,两个双键相互垂直,所以丙 二烯及累积二烯烃不稳定。
4.2.2 1,3–丁二烯的结构
仪器测得,1,3–丁二烯分子中的10个原子共平面:
0.108nm H C H H 0.148nm C 0.137nm 119.8 C C 。 122.4 H 。 H 参考数据: 化学键 普通C C 普通C C 普通C H
键长 0.154nm 0.134nm 0.109nm
H
1,3–丁二烯分子中存在着明显的键长平均化趋向!
(A)价键理论的解释
四个sp2杂化碳搭起平面构型的1,3–丁二烯的σ骨架:
p 轨道相互交叠形 成共轭的p 键
共轭二烯烃
除了C1-C2和C3-C4间的P轨道可肩并肩地重叠外,C2-C3间也能 肩并肩重叠。但由键长数据表明,C2-C3间的重叠比C1-C2或C3C4间的重叠要小。
结果使正电荷得到分散。
与C+相连的α-H越多,则能起超共轭效应的因素越多, 越有利于C+上正电荷的分散:
H H CH3 CH3-C+ 即 H C CH3 H 。+ 3 C C C C H
+
H H H
H CH3-CH 即 H C CH3 H 。+ 2 C
+
H
C C
+
H H H H
9个 -H 超共轭
CH3CHCH
Br via: + CH3CHCH
光照 顺旋
CH3 H CH3 H
(Z,Z,E)-2,4,6-辛三烯
对旋
光照 顺旋
H H CH3 CH3
顺-5,6-二甲基环己二烯
CH3 H H CH3
加热 对旋 (E,Z,E)-2,4,6-辛三烯
4.5.4 双烯合成:Diels-Alder 反应
•含环己烯环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H2
+
BrCH2CH
CHCH2Br
Br
(37%) (63%)
结论
1,4加成产物更稳定; 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是可逆的; 1,2加成产物的活化能低,反应速度快。
练习题: 由丁二烯合成重要的药物前体及 材料合成中间体3-羟甲基戊二酸
HO2C
OH CO2H
HO2C
OH CO2H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二烯 烃, 包括链状二烯烃和环状二烯烃.
链状二烯烃
环状二烯烃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隔离二烯烃 •共轭二烯烃
C
•累积二烯烃
4.2 二烯烃的结构
(1) 丙二烯的结构 (2) 1,3–丁二烯的结构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C +
+
+ C -
C + C +
p *3
C -
C
p2
成 键 轨 道
+ C + C -
+ C + C -
C + + C -
C + + C -
+ C + C C C C C
C +
p1
C
1,3-丁二烯的p 分子轨道图形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3.1 π-π共轭 4.3.2 p-π共轭 4.3.3 超共轭
O O
OH
CO2 Et
CO2H
CH2(CO2 Et)2
+
Br Br
Br2
Br Br
EtONa CH2(CO2 Et)2
CO2 Et CO2 Et
1) OH 2) H+,
CO2H
EtOH
CO2 Et
Na xylene
OH
O
O O
1) KMnO4, OH 2) H+/H2O
HO2C
OH CO2H
(2) 电环化反应(electrocyclization reaction)
+ CH3CHCH
CH2
CH3CH HBr
+ CHCH2
H2C
CHCH
CH2
+ CH3CHCH
CH2
活化能 高
CH3CH
+ CHCH2
CH3CHCH
CH2
生成慢
Br
CH3CH CHCH2Br
卤素对二烯的加成
•得到 1,2–和1,4–加成的混合物
例子
H2C
CHCH Br2
CH2
BrCH2CHCH
CH2
+
O
O
O
电环化反应和环化加成反应都是经过环状
过渡态一步完成的协同反应,属于周环反
应(pericyclic reaction)。
周环反应的特点:
① 一步完成,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同时进 行,途经环状过渡态; ② 反应受光照或加热条件的影响,不受试剂的 极性、酸碱性、催化剂和引发剂的影响; ③ 反应具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一定构型的反 应物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只能得到特定构型的 产物。
与不饱和键相邻的原子上有p轨道的体系,是 p-p共轭体系。
C H2 =C H
Cl
H H
C H3 O C H=C H2
C
C
Cl H
能形成 p - π 共轭体系的除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 外,还可以是正、负离子或自由基
+ H H C C CH 2 H CH 2
+
H H
C
C
CH 2 H CH 2
H H
4.3.1 π-π共轭
在单键,双键交替的有机分子中,共平面的原 子上的p轨道相互重叠形成大p键。
1,3 –丁二烯的结构(π-π共轭)
共轭体系—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 形成的大π键。
电子离域——共轭体系中,成键原子的电子云运动范围扩大的 现象。
电子离域亦称为键的离域。电子离域使共轭体系能量降低
4.5.5 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
(1)
(2)
电环化反应的理论解释 环加成反应的理论解释
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
对周环反应机理的描述,基于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 称守恒原理。 前线轨道理论:化学反应中,分子轨道的重新组合发生在 HOMO或LUMO上。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反应物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必须与 产物分子轨道的对称性保持一致,才容易进行反应。 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是20世纪有机化学 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隔离二烯烃
p 键是独立的
(B) 分子轨道理论的解释
分子轨道理论主要用来处理p电子或π电子 。
1,3– 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碳原子上的未参加 sp2 杂化的 p 轨道,通过线性组合形成四个分子 轨道。
能 量 反 键 轨 道
p
* 4
+ C C +
C + + C -
+ C + C -
C + C +
+ C C +
小 结
共轭体系的表示方法及其特点:
①用弯箭头表示由共轭效应引起的电子流动方向;
②共轭碳链产生极性交替现象,并伴随着键长平均化; ③共轭效应不随碳链增长而减弱。
d
CH2
+
CH
d
-
CH
d
+
CH
d
-
d
+
CH
CH
d
-
CH
d
+
d
CH 2
-
4.3.3 超共轭
比较下列氢化热数据:
可见双键上有取代基的烯烃比无取代基的烯烃的氢化热 小,即双键碳上有取代基的烯烃更稳定。
氢化热
126 kJ/mol
115 kJ/mol
254 kJ/mol
226 kJ/mol
π-π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单双键交替:
d
CH2
+
CH
d
-
CH
d
+
d
CH 2
-
( p-p ¹é ¹)
参与共轭的双键不限于两个,亦可以是多个:
d
CH2
+
CH
d
-
CH
d
+
CH
d
-
d
+
CH
CH
d
-
CH
d+Βιβλιοθήκη dCH 2-
形成π-π共轭体系的重键不限于双键,叁键亦可;组 成共轭体系的原子亦不限于碳原子,氧和氮原子均可。 例如,下列分子中都存在π-π共轭体系:
6个 -H 超共轭
H CH3-CH2 即 。+ 1 C
+
H H
C
C H
+
H
+
CH3 即
H
C H
+
H
3个 -H 超共轭
无 - H 超共轭
自由基稳定性的比较:
烯丙基自由基 > 3°> 2°> 1°> ·CH3
碳正离子稳定性的比较:
烯丙基碳正离子 > 3°> 2°> 1°> CH3+
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超共轭效应所致。
sp CH2
2
1s轨道
sp3 CH3 即 H2C CH C
H sp3杂化轨道 H H
CH
通常用下列方法表示σ-π离域(即超共轭作用):
H H C H CH CH 2
对于C+的稳定性,也可用超共轭效应解释:
p
空
1s轨道
R R'
+ +
H C sp3杂化轨道 H H
C
即:α-C上σ电子云可部分离域到p空轨道上,
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由于电子的离域使体系的能量降低、 分子趋于稳定、键长趋于平均化的现象叫做共轭 效应(Conjugative effect, 用C表示)。 离域能——由于共轭体系中键的离域而导致分子 更稳定的能量。离域能越大,体系越稳定。 例如,1,4–戊二烯与1,3–戊二烯的氢化热之差为 28 kJ/mol,就是1,3–戊二烯分子中的离域能。
4.5.1 1,2–加成和1,4–加成
XY的1,2–加成 Y
XY的1,4–加成
Y
X
via + X
X
HBr 对1,3–丁二烯的加成
H2C
CHCH
HBr
CH2
CH3CHCH Br
CH2
+
CH3CH
CHCH2Br
•亲电加成 •1,2–和1,4–加成都能观察到 •产物的比例因温度的不同而变
反应机理
•3-溴-1-丁烯 的生成比1-溴-2-丁烯要快.
通式
+ 共轭二烯 (双烯体) 烯烃 (亲双烯体)
环己烯
反应机理
过渡态
反应机理特征
•协同反应机理(concerted reaction mechanism) •环加成(cycloaddition) •周环反应
–通过六元环的过渡态的协同反应
增加亲双烯体的活性
乙烯并不是一个好的反应体, 烯烃上带有吸电子基 (electron-withdrawing group, EWG)如: -CHO、-COR、-CN、-NO2时,Diels-Alder反应 更容易进行
福井谦一 (Fukui Kenichi)
日本量子化学家。1918年10月4日生于奈良市。1948
年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起任京都大学物理化学教授。 福井谦一长期致力于烃类的研究,并在量子化学方面有很深的 造诣。1952年他提出前线轨道理论,并用以解释多种化学反应规律。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分子的许多性质主要由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 最低未占分子轨道决定,对于分子的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由于 这些轨道处于化学反应的前沿,所以称为前线轨道。 福井谦一的早期理论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到1965年R.霍 夫曼和R.B.伍德沃德首先用前线轨道的观点讨论了周环反应的立体 化学选择定则,才引起化学家们的重视。1969年霍夫曼和伍德沃德 以"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概括他们在1965年提出的理论解释, 所以福井谦一的"前线轨道理论"和霍夫曼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同样重要。这个理论不但解释了在它提出之前的有关经验规律, 而且预言和解释了其后的许多化学反应。因此,福井谦一和霍夫曼 共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福井谦一还致力于人工固氮的研究。
C
C
CH2 H CH 2
CH 2 = CH
CH 2 = CH
CH 2 = CH
烯丙基正离子
烯丙基负离子
烯丙基自由基
π - π 共轭> p - π 共轭
给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
X C C C C
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
C
C
C
O
特点: 1. 只能在共轭体系中传递。 2. 不管共轭体系多大,共轭效应能贯穿于整个共轭体系中。
CH2=CH C CH 乙烯基乙炔 CH2=CH CH=O 丙烯醛 CH2=CH C N 丙烯腈
共轭体系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例:
β-胡萝卜素的共轭体系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H3 C
CH3
-Carotene Yellow (Carrots, Yams)
4.3.2 p-p共轭
开链共轭烯烃关环生成环烯烃及其逆反应,都叫电 环化反应。例如:
H
光照 对旋
H CH 3 CH3
顺-3,4-二甲基环丁烯
加热 顺旋
CH3 HH CH3
(E,E)-2,4-己二烯 加热 顺旋
H H CH3 CH3
光照 对旋 (Z,E)-2,4-己二烯
CH3 H H CH3
反-3,4-二甲基环丁烯
加热
CH3 H H CH3
150 C 苯
。
O C C O
O (白 )
利用此反应可鉴别共轭二烯。例:
CH3CH2C
CH
¹¹¹¹¹ á ¹
Ag(NH3)2+
¹° × ° ×
CH2=CH-CH=CH2
O
H2C CHCH CH2 + H2C CH CH
benzene 100°C via: O
O
CH
CH
(100%)
O H2C CHC CH3 benzene 100°C via: H3C O O (100%) O O H3C O
EWG C C
Typical EWGs
C
O
C
N
例:
CH2 + CH2 « Ï Ë © Ì å CH O C¹ ¹OCH3 O C¹ ¹OCH3
4-¹ ·¹¹¹ ×¹ á ¹ ×¹
CH CH
150 C
¹
CH2 ×Ë Ç « Ï © Ì å
O HC + HC O O
顺丁烯二酸酐
CH CH
CH2 CH2
H
118.4
。C
sp
sp
2
H C H
sp2 sp sp2
H C C H
C
0.108nm
CH2
H
0.131nm
由于中心碳为sp杂化,两个双键相互垂直,所以丙 二烯及累积二烯烃不稳定。
4.2.2 1,3–丁二烯的结构
仪器测得,1,3–丁二烯分子中的10个原子共平面:
0.108nm H C H H 0.148nm C 0.137nm 119.8 C C 。 122.4 H 。 H 参考数据: 化学键 普通C C 普通C C 普通C H
键长 0.154nm 0.134nm 0.109nm
H
1,3–丁二烯分子中存在着明显的键长平均化趋向!
(A)价键理论的解释
四个sp2杂化碳搭起平面构型的1,3–丁二烯的σ骨架:
p 轨道相互交叠形 成共轭的p 键
共轭二烯烃
除了C1-C2和C3-C4间的P轨道可肩并肩地重叠外,C2-C3间也能 肩并肩重叠。但由键长数据表明,C2-C3间的重叠比C1-C2或C3C4间的重叠要小。
结果使正电荷得到分散。
与C+相连的α-H越多,则能起超共轭效应的因素越多, 越有利于C+上正电荷的分散:
H H CH3 CH3-C+ 即 H C CH3 H 。+ 3 C C C C H
+
H H H
H CH3-CH 即 H C CH3 H 。+ 2 C
+
H
C C
+
H H H H
9个 -H 超共轭
CH3CHCH
Br via: + CH3CH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