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历史有什么用
历史究竟有什么用?许多历史学家都在苦苦
思索和努力回答这个问题。 李德在《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中幽默地说: ‚供养诸位的纳税人是讲求实际的,他说不 定会提出这样一个老问题:‘历史到底有什 么用呢?’这是一个我们为本行利益着想不 敢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的答复导致纳 税人得出历史并不能当做涂面包的黄油的结 论,他也许就会决定:既然这样,让历史也 不要供给历史学家以黄油和面包吧。‛
第三,政治立场造成的偏离。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观点相近或者利益相同的人,往往会形成形 式上或实际上的政治团体和派系,并且彼此 进行争斗。这种分歧会映射到对历史的认识 上,产生不同的历史认识。 例如封建统治者蔑称农民起义军为匪、寇、 盗、贼,《明史· 流贼传》竟说张献忠在四 川杀人‚六万万有奇‛。新中国时期一度认 为,只有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志为转移。不管你是否知道,是否喜欢,有 些事情已经发生,不可改变,这就是客体历 史。例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恐怖分子袭击。 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即使有人不知道,有人 不喜欢,都改变不了它的客观存在。 历史相对主义喜欢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克罗 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贝克尔: ‚历史便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有合理性, 也有片面性,存在误区。
具体而言,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偏离是由下列 因素造成的: 第一,史料局限造成的偏离。 传说时代的资料非常有限,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 尽管文献资料越来越多,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 与真正的历史比较起来仍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 仍难以反映历史的原貌和真相。 史料的数量有限会造成认识的偏差,史料的不真实 更会造成认识的偏差。例如《起居注》的选择和修 饰。再如近现代历史档案中数字的水分(战争、灾 荒、年龄)。 第二,时代局限造成的偏离。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历史观,古代对历史的认识与今 天有差异。
此后陆续出版的《史学概论》有十多种。 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3年出版。 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的《史学导论》,陕西 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庞卓恒主编的几种《史学概论》。 张岂之主编的《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和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出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赵世瑜:《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回顾与评 说》,《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中文‚历史‛一词的大量出现始于19世纪
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中国留学生涌入 日本,日本成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跳 板‛和‚二传手‛。当时,日本学者大量 借用中文名词来对应英文名词,包括用 ‚历史‛对应history。而中国学者又从日 本转引回‚历史‛等词,并广为使用。 梁启超是中国最早系统阐释‚历史‛一词 并大量使用的人。1904年,夏曾佑的《最 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这很可能 是我国第一部以‚历史‛命名的教科书。 1903年后,‚历史‛一词在中国成为常用 名词。
三、《史学概论》之内容
史学概论究竟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还是一门课 程?我认为是门课程,要说分支学科那是史学理 论,而不是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应该是主线(主题)式的,还是拼 盘式的? 赵俪生:史学概论只能是拼盘,问题只是在于拼 得好与坏。 我认为史学概论可以在拼盘的基础上,突出史学 理论这个主线。
二、客体历史(历史原型)
广义的历史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历史,包括自
然史与人类史。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可 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 和人类史。‛ 狭义的历史指的是人类的过去,人类的历史。 客体历史就是人类的过去,人类的经历,人 类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人类过去的事 情。
客体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
三、主体化历史(历史著述)
经过人们认识和重构的历史就是主体化的历史,具 体表现形式就是史书。历史著述是认识主体对客体 历史进行重建的典籍形态。 历史著述既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历史的认识。 例如,《史记》是司马迁对从黄帝到汉武帝大约三 千年历史的记录和认识。司马迁是认识主体,从黄 帝到汉武帝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认识客体,《史记》 是司马迁记录、认识这段历史的产物,是司马迁对 这段历史进行重建的主体化的历史。后人读《史 记》,既把它当作了解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历史 的史料,也把它看作司马迁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历史‛一词并非始见于清末,而是早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在中国的正史当中。 ‚历史‛一词出现以后,并未成为常用名词, 长期掌控着话语权的仍为‚史‛,这可能与 古汉语构词简洁,喜用单音词有关。 ‚历史‛一词成为常用名词是在清末,确实 受到西方史学和日本文化的影响。从这个意 义上说,中文‚历史‛一词有内外两个来源, 颇有‚出口转内销‛的意味,是词语的借用 与再借用,是高位文化对低位文化影响的结 果,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的产物。
一、中文‚历史‛一词的来历 二、客体历史 三、主体化历史 四、历史学
一、中文‚历史‛一词的来历
甲骨文、金文及先秦秦汉文献中皆有‚历‛和‚史‛ 二字。《说文解字》:‚历,过也。‛(歴)‚史, 记事者也。‛直至魏晋以前,‚历‛和‚史‛二字 并未组合成‚历史‛一词。 ‚历史‛一词第一次出现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吴王孙权‚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 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此处‚历史‛一词指史书,是目前所知在中国典籍 中的首次出现。 数十年后,萧子显在《南齐书•武十七王传》中说: ‚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此处‚历史‛ 一词仍指史书,与今天普遍使用的‚历史‛一词仍 有差异。
1949年以前,中国出版的史学概论有十余种。其
中 最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李 大 钊 1924 年 的 《 史 学 要 论》,这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 下写作的《史学概论》。 1960 年代初,中国重开史学概论课程,山东大 学、云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设此课。文革 期间停开,文革后恢复, 1970 年代末教育部要求 开设,统编教材《历史科学概论》,主编是山东大 学的葛懋春和云南大学的谢本书,1983年出版。 此书强调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学, 阶级分析法是唯一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虽有 ‚左‛的印记,片面单一,但却有开拓之功,是拓 荒之作。
史学概论
宝鸡文理学院 高强
绪 论
一、《史学概论》之地位 1、定义 史学概论是对历史学的概要论述,是 概要介绍历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的课程,是历史专业的基础理 论课和必修课。
2、特点 (1)理论性 历史专业的课程大多为叙述性课程,如两大通 史、断代史、国别史等,以描述史实为主,缺乏 理性认识。而史学概论以介绍史学理论为主,理 论性较强。 (2)宏观性 《史学概论》不是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也不 是了解某一历史片段,而是从整体上认识历史, 从宏观上把握历史。
“历史‛一词包含了客体历史、主体化历史和
历史学三层含义,这才是对历史这个概念完 整的回答。从概念层面上讲,历史包括客体 历史、主体化历史和历史学,也就是人类的 过去,对人类过去的认识以及对此进行研究 的学科。 历史的内涵远比概念本身丰富的多,要用所 有的历史课程、历史书籍,要用史学工作者 的一生,来发掘,来展示,来体会,来感悟, 来回答。 什么是历史?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历史著述都有主观性,它与客体历史不可能完全吻 合。历史著述之所以有主观性,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客体历史具有不可逆性。 客体历史一去不复返,不可逆,不重复,不会再现。 无法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样直接观察和研究, 直接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实验室,社会调查。 第二,认识主体必然会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认识对 象上去。 宏观地说,客体历史和主体化历史只能无限逼近, 但不可能完全重合,指望二者百分之百的吻合,只 不过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的幻想。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尔泰说:‚人是什么,只
有它的历史才会讲清楚。若人们把过去臵诸 脑后,以便重新生活,就会完全徒劳无益。 他们无法摆脱过去之神,因为这些神已经变 成了一群游荡的幽灵。‛ 历史是现实之因,现实是历史之果;现实是 未来之因,未来是现实之果。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而 未来是未来的现实,也是未来的历史。 历史、现实、未来只是人类经历的不同阶段 罢了,三者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第四,民族立场造成的偏离。
狭隘的夷夏观,蛮夷戎狄,‚五胡乱华‛,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第五,主体能力造成的偏离。 认识主体的思维能力、知识积累以及文字 表达的能力如果不够,也会导致与客体历 史的偏离。
四、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学问,是研究人类社会发 生过的各种现象并探寻其内在规律的学科。 客体历史和主体化的历史都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历史学是对客体历史和主体化历史的整合与对接。 严格地说,我们学习、研究和教授的历史是已经学 科化了的历史学。 客体历史是历史的基础,是主体化历史的前提;主 体化历史是对客体历史的认识与重构,是客体历史 的延伸;历史学是对客体历史和主体化历史的研究 和整合。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概念) 历史有什么用(历史的价值)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历史学的定位) 历史认识的特征 各种形态的历史观 西方历史哲学 历史研究的方法 史学工作者的素养 史学论文的写作
第一讲 什么Biblioteka Baidu历史
人,而是求知,是认识。 美国新史学的代表人物鲁宾逊说:历史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同 类,以及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前景。这是历 史最主要的功用,但一般人忽略的恰恰就 是历史所产生的这种最大效用。‛
其一,历史认识是人类认识现实的前提。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说过:‚人是有历史
的动物‛。 人如果抛开头脑与动物比试,恐怕只能甘 拜下风。世间万物只有人类有思想,可以 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积累起来, 从中了解和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在此基 础上创新发展。因此,人类才能够加速发 展,才能够站在地球生物链的最顶端。
历史可否产生经济效益?历史有时可以产
生比较直接的效益,其中甚至可能包含巨 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水利工程的修建, 两国边界的划分等。应用历史学。 历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层面, 历史有认识、借鉴、教育三大功能,历史 可以帮助我们求知、资政、育人。
一、认识(求知)
历史最重要的功能既不是资政,也不是育
(3)基础性 高度浓缩、概要介绍史学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是专业基础课,是史 学理论的入门课,不是提高课。 《史学概论》这门课有助于弥补史学理 论之不足,加深对史学的理解,从而更好 地学习历史学。
二、《史学概论》之历史
史学概论方面的著作和课程出现于19世纪末的欧 洲,是史学专门化和制度化的产物。1898年,法国 史学家朗格诺瓦、瑟诺博斯的《历史研究导论》是 最早的史学概论著作,是法国大学的教科书。 中国受西方影响,20世纪初开始出现史学概论方 面的著作。1902年,留日学生汪荣宝编译自日本学 者的《史学概论》。1902年,邓实的《史学通论》 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1909年,曹佐熙的《史学 通论》已成为中国大学的教材。
中文‚历史‛一词开始出现于游牧民族南
下,社会剧烈动荡,民族交融频繁,史学 独立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于 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文化交流 骤增,社会变革转型的清朝末年。 梁启超等人批判中国传统史学,通过日本 借鉴西方史学,提出了‚新史学‛的理念, 力图发挥史学开风气、变思想的先锋作用。 ‚历史‛一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频频见诸 报刊,成为常用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