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夜坐(王守仁)
王守仁诗词大全
王守仁诗词大全《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一、衍生注释:“险夷”指危险与平安。
“滞”,停留。
“锡”指锡杖,是和尚所用。
这里用“飞锡”表示一种潇洒自在的形象。
二、赏析:这首诗体现了王守仁豁达的心境。
前两句表明他不把世间的危险和平顺放在心上,就像浮云飘过天空一样自在。
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夜晚宁静的大海上波涛汹涌,而诗人在明月下就像拿着锡杖乘风而下的高僧一样潇洒。
通过这种描写,将诗人心中那种超脱物外、不惧艰险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介绍: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的心学对明代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一生经历丰富,在学问探索和实践经历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想,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登山,那山路可难走了,有些地方又陡又滑。
朋友一直担心会摔倒受伤,我就想起了王守仁的“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这路上的危险就像人生中的小坎坷,要是老放在心上,多累啊。
就像王守仁说的,把危险和平顺都看淡点,就像浮云飘过天空一样,多潇洒。
”朋友听了后,也觉得有道理,就放松了很多,我们最后顺利登上了山顶。
《中秋》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一、衍生注释:“侵寻”这里指逐渐老去。
诗中的“光明月”象征着内心的光明和圆满。
二、赏析:此诗先写中秋的天气,从去年到今年的阴晴不定,感慨美好的时光不多。
然后笔锋一转,强调自己心中有一轮明月,这明月是内心的信念与光明,它永远是团圆无缺的。
即使外界的中秋佳节可能因为天气等原因不完美,但只要内心有这份光明,随时都能感受到美好的意境。
这反映了诗人对内心精神世界的重视和追求。
三、作者介绍:王守仁,明代大儒。
他的学说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长,在当时的思想界独树一帜。
王守仁《龙潭夜坐》原文译文《龙潭夜坐》鉴赏及赏析
王守仁《龙潭夜坐》原文译文《龙潭夜坐》鉴赏及赏析《龙潭夜坐》明代:王守仁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龙潭夜坐》译文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
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
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龙潭夜坐》注释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
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幽人:幽隐之人。
芒屦(jù):草鞋。
葛(gé)衣:泛指秋冬间所穿的衣服。
猗(yī)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乐府诗集》卷五八: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
’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
《龙潭夜坐》创作背景此诗为正德九年(1514)春作者于滁州任上所作,时年四十三岁。
作者在正德八年(1513)被任为南京太仆寺少卿,因督理马政至滁州,公务之余,时与师友游览当地名胜琅琊山、龙潭等处,并和学生随处讨论学问,相互启发,心情十分愉快。
《龙潭夜坐》赏析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
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
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
《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
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
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此联写诗人月夜独游。
诗人这里自称幽人。
明月当空,诗人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
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
写夜晚的古诗五十首
写夜晚的古诗五十首1.《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春夜》宋代·王安石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3.《倦夜》宋代·苏轼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4.《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清朝纳兰性德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5.《金陵夜泊》唐代罗隐冷烟轻澹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
6.《宿澄上人院》[唐代]卢纶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7.《夏夜》唐代韩偓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8.《长相思·云一涡》五代李煜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9.《秋夜》唐代]王建夜久叶露滴,秋虫入户飞。
卧多骨髓冷,起覆旧绵衣。
10.《夜雨》唐代白居易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11.《三山望金陵寄殷淑》唐代李白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12.《月》唐代李商隐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写景夜晚月亮13.《游龙门奉先寺》唐代· 杜甫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14.《宿清溪主人》唐代· 李白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
夜坐阅读答案
夜坐阅读答案夜坐阅读答案夜坐阅读答案1夜坐①文天样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③。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此诗写于文天祥起兵勤王之前。
(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②蛩(qióng):蟋蟀。
③逶施: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绝。
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从视觉落笔写眼前所见,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
B.颔联只从听觉落笔,动静结合。
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这是静景的勾勒;秋夜清寒,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这是动景的描写。
C.颈联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句,表达诗人空有雄心,但想要实现理想似乎遥遥无期。
D.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2)下列对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艰难时局的无比伤感之情,从内心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充满了消极的色彩。
B.前四句描写秋天凄寒肃杀之景,给人以凄凉之感。
C.后四句诗人慷慨悲歌,抒情言志。
“逶迤”一词抒发了诗人对蹉跎岁月的无限感慨。
D.全诗沉郁顿挫,感情深沉,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
答案:(1)B(2)A【分析】《夜坐》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
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
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CD.正确;B.有误,颔联从视觉、听觉落笔。
故选:B。
(2)此题考查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王阳明《龙潭夜坐》及其他
14.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 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 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参考答案
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 紧急。 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 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 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 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 也可)。
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 静的景象。(总)通过描写夜色中清 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 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 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 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分)(3分) 2.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 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2分)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 衬出山间的寂静。(或——以静衬动:颔联以人 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 “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 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 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关于王阳明的篇章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 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 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胜中全歼俄国 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 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 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 行了庆功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 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 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宜春市高安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
“低碳”不一定“环保”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效应早已超越了经济全球化。
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件事像气候变化那样,把全世界各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尽管还有人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的事实存有怀疑,但是这并不影响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国际局势以及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
在这样的大潮下,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势必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别让气候变化掩盖了中国的环境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是两个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事情。
两者既有交叉的部分,也有很多不同。
共同交叉的地方就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低碳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和煤炭使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
不同的地方更多,比如水污染和垃圾等环境问题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就不是太密切。
在我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调低碳发展的同时,要警惕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加剧。
例如,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许多城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加快电动车的发展。
从低碳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如果过快发展电动车,尽管减少了传统汽车的尾气排放,但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如电池的回收及其导致的污染等。
这说明,通过低碳发展有可能减少空气污染,但同时有可能加剧其他污染,如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另外,为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我国已采取措施加快核电的发展,但过快发展也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核废料的处置等。
还有盲目快速发展生物能源,也会引发与粮食争地等矛盾。
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形势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般的环境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因此当前把应对气候变化当作“主流”大事来抓。
王守仁《龙潭夜坐》鉴赏《龙潭夜坐》译文及赏析
王守仁《龙潭夜坐》鉴赏《龙潭夜坐》译文及赏析《龙潭夜坐》是由王守仁所创作的,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龙潭夜坐》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龙潭夜坐》明代:王守仁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龙潭夜坐》译文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
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
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龙潭夜坐》注释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
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幽人:幽隐之人。
芒屦(jù):草鞋。
葛(gé)衣:泛指秋冬间所穿的衣服。
猗(yī)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乐府诗集》卷五八: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
’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
《龙潭夜坐》创作背景此诗为正德九年(1514)春作者于滁州任上所作,时年四十三岁。
作者在正德八年(1513)被任为南京太仆寺少卿,因督理马政至滁州,公务之余,时与师友游览当地名胜琅琊山、龙潭等处,并和学生随处讨论学问,相互启发,心情十分愉快。
《龙潭夜坐》赏析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
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
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
《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
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
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
100首古诗鉴赏之经典训练与答案详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拟古九首(其九)① [晋]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
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4分)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
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
(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
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
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贾岛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明代山水诗名句260则
明代山水诗名句260则王君敏\辑录马惊西风笳,鸟散落日鼓。
(高启《登城西门》)园散栽花户,林荒采菊蹊。
(高启《过城西废坞》)雨过春陂柳浪香,布帆归缓怕斜阳。
(高启《入郭过南湖望报恩浮图》)青山渺渺波漾漾,白鸥飞过时一两。
(高启《刘松年画》)潮声若万骑,怒夺海门入。
(高启《宿汤氏江楼夜起观潮》)震摇高山动,喷洒明月湿。
(高启《宿汤氏江楼夜起观潮》)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派乘长风。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
(高启《步至东皋》)鸥立断冰流渐远,鸦随残照去还明。
(高启《江上晚眺怀王著作》)法法细浪起,杳杳惊鱼伏。
(高启《水上盥手》)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杨基《岳阳楼》)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杨基《岳阳楼》)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杨基《天平山中》)吹絮圆沤续,触荷清露碎。
(杨基《观鱼》)山盘涧萦纡,谷深岩错重。
(刘基《七月四日自深谷之灵峰作》)度石苔藓滑,披萝烟霭浓。
(刘基《七月四日自深谷之灵峰作》)花间蛱蝶漫多事,叶底杜鹃非好音。
(刘基《二月二十三日自黄冈还杭途中作》)涧水弯弯绕郡城,老蝉嘶作车轮声。
(刘基《题沙溪驿》)星斗可俯拾,恍疑青天坠。
(宋濂《川上夜坐约王子充同作》)古石不改色,绛绿自成围。
(宋濂《翠霞屏》)川回几讶船无路,林缺时看屋有窗。
(王神《桐庐舟中》)野果青包垂个个,水禽白羽去双双。
(王神《桐庐舟中》)驴背萧萧帽影偏,斜风落日灞桥边。
(王神《九月八日灞桥戏题》)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
(王神《兰州》)春来天上浑无迹,月到花间似有痕。
(王神《京城春夜漫兴》)橘花香曙露,杨叶淡寒烟。
(张以宁《近无锡道中》)水兼天去无边白,山过江来不断青。
(张以宁《长芦渡江往金陵》)黛痕三点见蓬莱,明星玉女遥相待。
(张以宁《登大佛岭雨中云在其下》)羊肠山险尽,蜗角地蟠深。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目录1.高启《梅花》2.王守仁《龙潭夜坐》3.谢榛《秋日怀弟》4.扬基《春草》5.高启《黄氏延绿轩》6.薛慧《泛舟》7.李梦阳《秋望》8.刘羽《一鹭图》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10.屈大均《摄山秋夕》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13.于谦《上太行》14.李攀龙《平凉》15.孙承宗《二月闻雁》16.吴承恩《舟行》17.谢榛《苦雨后感怀》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19.袁中道《夜泉》20.沈周《栀子花诗》21.徐祯卿《济上作》22.张弼《渡江》23.高启《春暮西园》24.李攀龙《出郭》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27.袁中道《朝耕》28.贝琼《经故内》29.徐渭《题墨葡萄诗》30.粱辰鱼《屈原墓》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32.扬基《闻邻船吹笛》33.于谦《咏煤炭》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35.王世贞《登太白楼》36.吴嘉纪《落叶》37.刘基《过南旺守闸》38.徐贲《写意》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41.陶安《泊江州》42.黄峨《又寄升庵》43.李东阳《九日渡江》44.高翥《秋日》45.戴珙《盟台夕照》46.茅坤《夜泊钱塘》47.孙承宗《渔家》48.袁凯《江上早行》49.高启《孤雁》50.王灿《客中》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54.徐祯卿《偶见》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56.何景明《竹枝词》57.徐渭《龛山凯歌》58.金銮《柳堤》59.高启《卖花词》60.顾文昱《白雁》61.戚继光《马上作》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竹枝词·其二》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64.丘浚《五指山》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66.王阳明《寻春》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68.唐寅《画鸡》69.高启《晚次西陵馆》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71.杨基《梦游西湖》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73.高启《寻胡隐君》74.孟洋《烟》75.韩洽《闻雁》76.何景明《雨夜》77.戚继光《登舍身台》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79.谢榛《秋兴》杜甫《秋兴(其三)》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81.夏完淳《别云间》82.谢榛《渡黄河》83.袁凯《白燕》84.王世贞《宿香山寺》86.康海《冬》87.李昌祺《归自南阳》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89.孙承宗《二月闻雁》90.邵亨贞《贞溪初夏》91.夏完淳《即事(其二)》92.夏完淳《即事》93. 马中锡《晚渡咸阳》94.谢榛《怨歌行》95.高启《秋望》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97.【明】高启《咏蔺相如》【宋】范成大《蔺相如墓》98. 吴宪章《访客舟中》杜甫《客至》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100.杜庠《赤壁》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目录1、高启《梅花》2、王守仁《龙潭夜坐》3、谢榛《秋日怀弟》4、扬基《春草》5、高启《黄氏延绿轩》6、薛慧《泛舟》7、李梦阳《秋望》8、刘羽《一鹭图》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10、屈大均《摄山秋夕》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13、于谦《上太行》14、李攀龙《平凉》15、孙承宗《二月闻雁》16、吴承恩《舟行》17、谢榛《苦雨后感怀》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19、袁中道《夜泉》20、沈周《栀子花诗》21、徐祯卿《济上作》22、张弼《渡江》23、高启《春暮西园》24、李攀龙《出郭》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27、袁中道《朝耕》28、贝琼《经故内》29、徐渭《题墨葡萄诗》30、粱辰鱼《屈原墓》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32、扬基《闻邻船吹笛》33、于谦《咏煤炭》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35、王世贞《登太白楼》36、吴嘉纪《落叶》37、刘基《过南旺守闸》38、徐贲《写意》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40、唐寅《与沈石田落花诗》41、陶安《泊江州》42、黄峨《又寄升庵》43、李东阳《九日渡江》44、高翥《秋日》45、戴珙《盟台夕照》46、茅坤《夜泊钱塘》47、孙承宗《渔家》48、袁凯《江上早行》49、高启《孤雁》50、王灿《客中》51、李攀龙《与聂仪部明妃曲》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54、徐祯卿《偶见》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56、何景明《竹枝词》57、徐渭《龛山凯歌》58、金銮《柳堤》59、高启《卖花词》60、顾文昱《白雁》61、戚继光《马上作》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 《竹枝词·其二》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64、丘浚《五指山》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ﻫ66、王阳明《寻春》ﻫ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ﻫ68、唐寅《画鸡》69、高启《晚次西陵馆》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ﻫ71、杨基《梦游西湖》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73、高启《寻胡隐君》74、孟洋《烟》75、韩洽《闻雁》ﻫ76、何景明《雨夜》ﻫ77、戚继光《登舍身台》78、钱谦益《与盛集陶落叶》79、谢榛《秋兴》 杜甫《秋兴(其三)》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81、夏完淳《别云间》82、谢榛《渡黄河》ﻫ83、袁凯《白燕》ﻫ84、王世贞《宿香山寺》 86、康海《冬》87、李昌祺《归自南阳》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ﻫ89、孙承宗《二月闻雁》90、邵亨贞《贞溪初夏》91、夏完淳《即事(其二)》92、夏完淳《即事》93、 马中锡《晚渡咸阳》ﻫ94、谢榛《怨歌行》ﻫ95、高启《秋望》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97、【明】高启《咏蔺相如》 【宋】范成大《蔺相如墓》ﻫ98、 吴宪章《访客舟中》 杜甫《客至》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100、杜庠《赤壁》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高考山水田园诗情感把握训练题及答案15题
山水田园诗情感把握训练题江苏省泰州中学鞠景祥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2、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3、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闲适的心情。
4、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古诗文阅读及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回答问题。
梅花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4分)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分)参考答案: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
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
(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
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龙潭夜坐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
(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
(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1分)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
100首古诗鉴赏之经典训练与答案详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拟古九首(其九)① [晋]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
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4分)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
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
(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
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
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贾岛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夜坐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坐原文翻译及赏析夜坐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
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
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注释:①井泉:水井。
《礼记·月令》:“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
”②金缸(ɡānɡ):古代照明用的灯盏,或用铜制,称为金缸。
③梁尘:相传汉朝鲁人虞公擅长歌唱,发声清哀,盖振梁尘。
翻译:冬天的夜晚寒冷而漫长,闲无聊赖,夜起坐在北屋低吟歌唱,消解难耐的寂寞。
窗外的水井台上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月光透过窗户将清辉洒落我的闺房,更给冬夜增添了一丝的孤寒。
凝望昏黄的烛光,泪止不住地流淌,泣声在低吟中已经不能掩盖,随着越来越暗淡的灯光,哭啼声越来越大。
我不时地擦擦眼泪,倾听着情郎歌唱,歌声缠绵,情意浓浓,好像诉说我们彼此的爱意。
两个人必须情意相投,才能忠贞不渝。
如果有一丝的虚情假意,就是他唱上一万首美妙的歌曲,我也不放在心上,不屑一顾。
赏析:《夜坐吟》,乐府歌辞名,始于鲍照,内容为听音乐歌曲时的感触。
李白这首《夜坐吟》塑造的是一个具有刚强性格的女性。
诗中的女子要求的是男女双方建立在彼此平等相待、情投意合基础上的爱情,否则,即使对方唱出千万支动人的歌曲她也不屑一听。
夜坐原文翻译及赏析2淮西夜坐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
莫怪行人白头尽,异乡秋色不胜多。
翻译风雨潇潇洒满山河,独坐西楼,饮尽美酒,只听那归雁孤鸣飞过。
不要惊怪于行人的满头白发,只因为他乡的秋色更让人惆怅难过。
注释关河:山河。
莫:不要。
乖:奇怪,惊怪。
赏析袁凯,字景文,江南华亭(今上海市奉贤区陶宅)人,元朝末年当过小小的府吏,博学有才,写得一手好诗。
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凯被荐授为御史,成为皇帝的近臣。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疑忌心大膨胀,臣属因一句话或几个字而被杀的不少。
袁凯也不例外,由于朱元璋的猜忌,不久他便被逼装疯,食狗彘之食,才幸免于死。
龙潭夜坐诗歌鉴赏
龙潭夜坐诗歌鉴赏
《龙潭夜坐》是明代文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写夜静龙塘,水波不兴,月影沉壁;后两句写作者欲投龙潭寺而宿,却因寺僧不在,只能倚松等待的情景。
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渲染出一种凄凉冷落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第一句“何处花香入夜清”,写的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不知何处飘来的阵阵花香,格外清新馥郁。
作者以花香之浓,反衬夜色之清,视听结合,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
第二句“石林茅屋隔溪声”,写的是溪声从石林和茅屋那边传来,作者以声衬静,表现出此处环境的清幽寂静。
第三句“幽人月出每孤往”,意思是说隐居之人在月光初上之时,常常独自外出散步。
作者以“幽人”自比,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寂寞。
最后一句“杖藜独步破山行”,写作者柱着藜杖独自在山中行走。
“破山行”三个字表现出道路的崎岖不平,同时也暗示了作者人生道路的坎坷。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写深夜的花香、石林、茅屋、溪水、月亮等景物,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
同时,作者通过对自己孤
独夜行的描写,表达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孤独。
整首诗意境清幽,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七言绝句。
王阳明《龙潭夜坐》及其他 ppt课件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析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
衬出山间的寂静。(或——以静衬动:颔联以人 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 “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 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 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应是隐逸之士,或意趣高雅的隐逸者。 (1分) 理由至少有三:
①词中的景物环境描写是隐逸者的典型 生活环境;
②小序中提及交往的“故人陈公 辅”“萧然有尘外趣”;
③写景中提及的松菊以及注释中提及的 陶渊明也暗示了人物的追求和身份。 (3分)
14.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 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 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 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 的战争的厌倦。
2.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 好愿望。
15.鲁连台① 屈大均
一笑无秦帝②,飘然向海东。
张居正和王阳明的影响力
张居正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一个他说 了算的时代,皇帝听他的,大臣听他的,虽然他 品行不是很好,但他为国为民,改革,属于实干 派。
王阳明则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在没有朝廷兵力财力支持 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平叛宁王叛乱,造福天 下苍生。开创心学,无私传学。
《猗兰操》,正是表达了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春天来了,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荠菜 花。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 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潭夜坐(王守仁)
龙潭夜坐(王守仁)原文及
《龙潭夜坐》是明朝中期王守仁的作。
诗前三联写野外之,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
原文
何处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①月出每孤往,栖鸟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偏与葛衣②轻。
临流欲写猗兰③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释
①指幽居之士。
②用葛布制成的夏衣。
③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创作背景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
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
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
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
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
感慨之余,他写下数首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龙潭夜坐》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
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
此诗用典颇多:首句花香暗含于良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寄情隐逸,实则是对楼台深翠微的无奈。
石林茅屋让人联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当时温庭筠出长安去南方做小官,心情郁郁,有对时政失望。
第二联用典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是个青年得志,平步青云,而后看透政治纷扰,最终隐居终南山看云卷云舒的人,他有很多是诗都描写了隐居的恬静,比如空山新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些与其说是享受隐居,不如说是失望与人世间的勾心斗角。
第三联首句正确理解的顺序是不辞草露芒鞋湿,意思是,不怕草上有露即使沾湿草鞋,第二句于讲松风吹解带,有即使遭人不待见,也要这么做的意思。
尾联第一句的猗兰用典孔子的《猗兰操》,据一些史料记载,《猗兰操》是孔子从卫国(也就是豫北地区)返回家乡鲁国时,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被重用而表达的感受。
而后语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反用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而道有无限情,点明作者不会跟前面那些失意的隐居的人一样弃时事不管,独善其身,而是要继续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