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教案(传染病学第八版)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教案(传染病学第八版)

病毒性肝炎教案(传染病学第八版)
3易感人群
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是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4流行特征全球性分布。
呈散发性发病和暴发流行,以散发性为主。
(四)戊型肝炎
1传染源患者与隐性感染者。
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步骤一
[引入]
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5分钟〕
[步骤二]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
〔时间:30分钟〕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与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静脉药瘾者、多个性伴侣与同性恋等。
4流行特征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较低。
我国为高发区。
〔四〕丁型肝炎1传染源
急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
HDV与HBV携带者
2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
3、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生、发展与转归取决于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其中HCV抗原特异性CTL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是丙肝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此外,调节性T细胞也参与整个疾病过程。

病毒性肝炎 教案

病毒性肝炎 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临床医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岳玉瑛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讲授内容注解病毒性肝炎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第13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大使、香港救治老年人、儿童护眼光明大使。

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提问:什么是病毒性肝炎?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

甲型、戊型肝炎可引起急性感染,多在6月内恢复。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重症肝炎。

乙型、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刘德华、政治明星马英九、孙中山先的照片及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的新闻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①肝病正在狂卷现代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肝炎并不可怕。

③不歧视肝炎患者,关爱肝炎患者。

简单介绍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仅有急性患者或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粪-口传播,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往往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引起暴发,而戊型病毒性肝炎常由水源污染引起暴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体液传播,而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垂直传播)亦在传播中起有重要意义;患肝癌的名人----提醒大家注意肝炎的早期筛查、治疗。

结合图片讲解,加深记忆其中丙型病毒性肝炎以输血、血制品的应用和共用注射器的传播多见。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的传院内感染也是构成各种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组分。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各种肝炎病毒普遍易感,除甲型病毒性肝炎可以终生免疫外,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均可重复感染或再次感染。

第七课 病毒性肝炎教案

第七课 病毒性肝炎教案

第七课病毒性肝炎教案导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了解病毒性肝炎有多少种类型及传播的基本途径。

2、教育学生注意预防传染病,加强锻炼,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导学重点: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及传播的基本途径导学难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导学准备:PPT课件导学内容及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问得过传染病的学生,说一说当时的得什么病。

,怎么会生这种病的。

)这些病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讨论,交流)2、复习:怎样预防传染病。

师:第六课我们讲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动物传播,空气传播,饮食,接触传播四条途径,只要阻断传播途径,健康人就不会被传染。

(学生回答)师:第六课我们还讲了怎样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有哪位同学还记得呢?3、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这些因传染而生的病叫传染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与传染病有关(板书课题:病毒性肝炎)4、导入学习内容: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

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站首位,平均年发病率为千分之一,即全国每年发生病毒性肝炎约130万例。

二、学习课文。

一)、认识病毒性肝炎1、引导学生认识病毒性肝炎。

1)、引发肝炎的危险因素(见课件)2)、病毒性肝炎的含义、特征、类型和传播途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课件展示)2、甲肝和戊肝怎么预防?二)、乙肝的流行在已发现的肝炎病毒中,以乙肝病毒的危害最大。

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感染人数众多,易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我国大约有1.3亿人携带乙肝病毒,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10。

1、想一想: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什么?——乙肝病毒2、乙肝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3、乙肝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对急性乙肝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携带者不得献血。

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饮食业、幼托机构等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病人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对血制品应做HBsAg检测,防止医源性传播。

病毒性肝炎八版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八版ppt课件

自我剪切
裂解
正股RNA分子
环化
抗基因组RNA
转录
环状基因组RNA
HDV RNA滚环式复制 G:基因组RNA,AG:抗-基因组RNA,
X:G和AG分子链被RNA自身裂解点
HDV可与HBV同时感染人体,也可以在 HBV感染的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当HBV 感染结束时,HDV感染亦随之结束。 同时,HDV基因复制和表达能影响HBV基 因复制和表达,反之亦然。这种抑制作用 的环节和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开放读码框架(ORF)及编码蛋白
P区
➢ 最长,编码多种功能蛋白,参与HBV复制 ➢ DNA多聚酶:复制的主要酶体,有逆转录功能 ➢ RNA酶H
X区
➢ HBxAg:具反式激活作用,在HCC发生中起重 要作用
HBV 基因组变异
原因:繁殖速度快,复制酶类缺乏校对功能 S基因
➢ HBsAg亚型改变或HBsAg阴性乙型肝炎 ➢ aa145R变异株,影响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
(七)输血传播病毒(TTV)
TTV为无包膜的单负 链环状DNA病毒
病毒体呈球形,直径 为30~50nm
类似环状单链DNA圆 环病毒
TTV(重组)感染SF-21细胞 病毒样颗粒圆形或花瓣型,及相
伴结构未见包膜
TTV基因组
长约3.8kb
➢ 非编码区:1.2kb ➢ 编码区:2.6kb
含有两个ORF
➢ ORF1→编码衣壳结构蛋白 ➢ ORF2→编码非结构蛋白
仅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 HEV Ag:存在于肝细胞浆中,血液中检测不到 ➢ 抗HEV IgM:发病早期出现,3月内阴转,是近
期感染标志 ➢ 抗HEV IgG:持续时间6~12月不等
HEV RNA

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

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

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习惯,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起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了解程度。

知识讲解:2. 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可以通过PPT、讲解和示意图等方式进行讲解。

小组讨论: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等方面。

4.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展示活动:5.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成果,设计展示板、宣传海报或小品等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病毒性肝炎防控方案。

6. 全班进行观摩和点评,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7.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正确的预防措施和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8.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意识。

拓展活动:9. 邀请医生或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

10.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卫生机构,了解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教学评估:11. 设计小测验或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知识的掌握程度。

1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入活动所需资源。

2. PPT、讲解和示意图等进行知识讲解的资源。

3. 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所需的纸张、笔和展示工具等。

4. 医生或专家讲座和医院参观等拓展活动所需的资源。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和防控措施,并撰写调查报告。

2. 可以邀请社区卫生工作者进行讲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23病毒性肝炎教案

23病毒性肝炎教案

教案首页第2、3 次课授课时间:第2、3周课程名称诊断学授课专业班级11临本9班学时4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肝炎病毒种类、基因结构及抗原性; 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发病机理及病理。

临床分型及特点; 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及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法。

2、熟悉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及病理学诊断。

3、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病毒性肝炎200分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多媒体参考资料:《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郝彩玲2015 年1 月12 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复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表面抗原抗体系统等(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在实验室检查部分讲解);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流行病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表现各型肝炎潜伏期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多见;临床症状轻,且无黄疸。

不同病毒引起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急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较轻,黄疸较轻。

急性丁型肝炎:与HBV同时感染、重叠感染。

急性甲、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慢性肝炎临床分度:轻度、中毒、重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依据。

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的诱因:营养、劳累、损伤、感染等。

重型肝炎的主要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

重型肝炎的分类:急、亚急、慢加急、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和转归。

亚急性和慢加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分期:早、中、晚期。

淤胆型肝炎急、慢性淤胆型肝炎的诊断依据、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病毒性肝炎 教案

病毒性肝炎 教案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目标教学教案(首页)专业: 护理 学科: 传染病护理学 班级 2011 级护理 5-6 班 授课时间: 3-11,3-13,3-18 单元:第二章 课题:病毒性肝炎 课时:6 学时 学习目标1. 掌握病毒性肝炎 的 分类。

2. 了 解 各 型 病 毒 性 肝 炎的病原学特点及 病理生理特点。

3. 熟 悉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流行病学特点。

4. 掌 握 病 毒 性 肝 炎 临 床表现。

5. 了 解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实验室、其他检查及 意义。

6. 掌 握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常用护理诊断/问 题、护理措施及健康 指导。

7. 了 解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预后。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一、定义 5 分钟 二、病原学 10 分钟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25 分钟 四、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15 分钟 (二)身体评估 35 分钟 (三)辅助检查 20 分钟 (四)心理、社会状况 5 分钟 (五)治疗要点 25 分钟 五、主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10 分钟 六、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0 分钟 (二)饮食护理 10 分钟 (三)并发症护理 20 分钟 (四)继发感染 10 分钟 (五)健康教育 20 分钟 七、小结 10 分钟教学活动精讲 讲授 精讲、 讨论 精讲 精讲 讲授 讨论 精讲、 讨论 精讲、 讨论 精讲 讲授 精讲、 提问 精讲 精讲 讲授教学资源教案 教材 参考书 多媒体教学断 诊 断 性 测 试时间:10 分(根据教学需要择用)1、病毒性肝炎的分类朱临床表现? 2、 “两对半”的意义?授课教师:时春红 教研组长:教务科:长 沙 卫 生 职 业 学 院 教 案 纸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教学重点: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主要诱因,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主要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一、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肝炎病毒: HAV、HBV、HCV、HDV、HEV 临床特征 1.乏力 2.食欲减退 3.恶心厌油 4.肝区疼痛 5.肝脾肿大 6.肝功能损害 临床演变:甲型及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其他肝炎病毒所致肝炎可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部分可 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

23病毒性肝炎教案.doc

23病毒性肝炎教案.doc
(二)慢性肝炎
1.慢性肝炎诊断依裾: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杏
2.慢性肝炎临床分度:轻度、屮毒、重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依 裾。
(三)重型肝炎
1.重型肝炎的诱因:营养、劳累、损伤、感染等。
2.熏型肝炎的主要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
3.重型肝炎的分类:急、亚急、慢加急、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和转归。
4.亚急性和慢加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分期:早、中、晚期。
5、并发症的治疗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行综合征的治疗
6、人工肝支持系统
7、肝移植
(四)淤胆性肝炎
(五)肝炎后肝硬化
(六)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毐携带者 十、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乙类传染病
(二)切断传播途径:甲、戊型肝炎一粪U传播;乙、丙、丁型血液传播。
(三)保护易感人群
1)甲型肝炎
2)乙型肝炎①乙肝疫苗;②乙肝免疫球蛋白(HBTG)
3)丙型肝炎 小结
1、各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了解新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2、各类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不同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小结
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沏及其临床表现,了解其病理生理基础。
4、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了解并发症其鉴别诊断。了解病毐
性肝炎的治疗、预后和预防。
复习思考题
3、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2、教学难点: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齊。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病毒性肝炎200分钟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多媒体
参考资料:
《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
教研室审阅意见: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二十二章-病毒性肝炎(医学PPT课件)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二十二章-病毒性肝炎(医学PPT课件)

第二节 流行过程
二、乙型肝炎
(一)传染源
潜伏期一般为30~120天,平均60~90天。急性、慢性乙肝病人和病毒携 带者为主
(二)传播途径
经血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为主 密切生活接触为家庭内常见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一般随年龄增大而降低
第二节 流行过程
三、丙型肝炎
(一)传染源
潜伏期一般为2~26周,常见为6~9周 急性、慢性丙肝病人为主
第一节 病原学和临床特征
(三)丙型肝炎
HCV感染后大多数无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慢性化率较高, 可达55%~85%。 丙肝的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测,主要的指标包括HCV RNA和抗-HCV。 抗-HCV IgG非保护性抗体,既可是现症感染,也可是既往感染。 HCV RNA定量检测是确认HCV 现症感染、判断传染性大小和 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等的主要指标。
(三)人群易感性
成人、男性高发,具有家庭聚集性
我国和亚洲地区乙肝基因型分布特征
第三节 流行特征
世界各地乙肝HBsAg流行情况(1957—2013年)
第三节 流行特征
三、丙型肝炎
据WHO估计,全世界HCV的感染率约为3%,慢性携带者超过1. 5亿人,每年 新发感染者约为300万~400万人,因HCV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约35万例。
男性多发 孕妇病死率高
第四节 预防策略和措施
第四节 预防策略和措施
一、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肠道传播,应采取以切断粪-口传播和疫苗 接种相结合的综合性预防策略。
第四节 预防策略和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1. 疫情报告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 隔离 住院或留家隔离,发病日起3周;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45天 3. 消毒 终末消毒 4. 管理 甲肝和戊肝患者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每年一次健康体检,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教案标题:病毒性肝炎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防范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共同制定预防病毒性肝炎的计划。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辨认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2. 学生能够描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并采取实际行动。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制定预防病毒性肝炎的计划,并展示给全班。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用于呈现相关知识点和讲解。

2. 病毒性肝炎的宣传资料,如海报、小册子等。

3. 小组合作项目所需的材料,如海报纸、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定义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该疾病的兴趣。

2. 展示一些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该疾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知识讲解:1.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讲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2. 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症状,如乏力、黄疸、恶心等,以及长期感染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3. 详细讲解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者的直接接触等。

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制定一份预防病毒性肝炎的计划。

2. 小组可以设计海报、制作小册子等形式,将计划内容展示给全班。

3. 全班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完善各小组的计划。

总结:1. 回顾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病毒性肝炎。

3. 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进行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医生或公共卫生工作者来学校进行病毒性肝炎的讲座和答疑,加深学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医疗机构或卫生防疫中心,了解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工作和相关设施。

评估方式: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展示的方式,展示他们的预防病毒性肝炎的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输血后引起甲肝极为罕见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例如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主要由于食用HAV污染的毛蚶引起
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步骤二】
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二)乙型肝炎
1、传染源
2、病原体不同行,但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以疲乏、无力、食欲不正、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乙型和丙型、丁型易转为慢性。
(二)病原学:
1、甲肝(HA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低,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在100℃加热5分钟可使病毒灭活,70%酒精25℃3分钟均可有效灭活HAV。
⑶重型肝炎:2000年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给出的定义如下:
①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
2)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
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HAV仅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2、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1)HBsAg:出现时间:在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
教与学的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举例联系周围,加深印象
概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步骤二】
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期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对HBV再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HBV保护力不完全。
2)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消失而出现。
③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的基础如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或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或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并发生重型肝炎的表现。
对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备注
【实验室检查】
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4)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3、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决于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其中HCV抗原特异性CTL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是丙肝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此外,调节性T细胞也参与整个疾病过程。
学生: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
备注
按照我国201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1)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2)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输血、血透、注射、针刺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4、简述丁戊肝炎的病原学
学生:思考并理解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一)、甲型肝炎及戊肝
1、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1、《传染病学》 (第八版,人卫出版社)
2、《传染病学》(杨绍基主编供8年制及七年制教材)。
3、《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课堂中同学们对乙肝五对半的检查指征十分感兴趣,学习气氛浓厚,已初步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实验室指征。希望能将该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⑸肝炎肝硬化:是慢性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诊断。
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静脉药瘾者、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等。
4流行特征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较低。
我国为高发区。
(四)丁型肝炎1传染源
急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
HDV及HBV携带者
2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
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18%,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虽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
(一)定义:
1、病毒性肝炎:是指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共五型。
1、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
2、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需注意,由于病毒感染的潜隐性,对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即使患者不能提供6月以上的病史,也不一定能排除慢性肝炎的可能。
⑴急性肝炎:患者在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化验发现血清ALT升高,血清病原学检测阳性。若不伴有胆红素的升高,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若伴有胆红素升高则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教师
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二节课【步骤四】临床表现
(20分钟)
2、乙肝病毒对肝脏的损害机制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免疫应答介导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CTL)通过溶细
胞机制及非溶细胞机制造成肝脏的病变;其实CTL直接造成肝细胞损伤仅占肝细胞病变的一小部分,而细胞因子如TNF-α及细胞凋亡信号Fas/FasL的激活起很大作用。TNF-α及INF-γ在免疫清除病毒中起重要作用。另外NK细胞及NKT细胞的溶细胞机制也起协同作用。
3易感人群
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是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4流行特征全球性分布。
呈散发性发病和暴发流行,以散发性为主。
(四)戊型肝炎
1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3)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者DANE颗粒核心中,到血液中被降解为HbeAg。
抗-HBc:抗-HBc-lgM:是HBV近期感染或者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l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3、丙肝: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丙肝携带者
⑵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2、传播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