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鉴赏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学习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究苏轼词两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目标:1. 了解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意境和词章结构;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或教辅材料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苏轼的相关介绍和他的代表作品;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苏轼有什么了解?你们对词的特点了解多少?探究词的背景和特点:1. 学生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的背景和特点,例如:苏轼的生平经历对其作品有何影响?苏轼词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何特点?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1.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词的意境和词章结构;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词的意境和词章结构;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文学鉴赏和写作:1. 学生阅读其他苏轼的词作,并进行文学鉴赏;2. 学生尝试仿写苏轼的词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学生提出对苏轼词的疑问和思考。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 (2)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词两首》,培养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意境和语言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词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欣赏《苏轼词两首》,把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意境。
2. 分析诗人的语言表达手法,深入理解诗意。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苏轼词两首》的原文和注释。
2. 学生准备好相关的词学习材料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与学生共同回顾上一课的内容。
阅读与解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苏轼词两首》的原文和注释,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并尝试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结合注释逐句解读词的含义和语言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苏轼在《苏轼词两首》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探讨这些手法在表达词意和增强情感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意境、修辞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词作仿写(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苏轼风格的词作,可以选择《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作为模板,也可以自选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仿写。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体会苏轼的词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词作,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苏轼的词,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的苏轼的词进行学习和欣赏,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嘉佑二年。
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念奴娇》: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学习过程】1、自主预习(给加点字注音)故垒.lěi羽扇纶.巾guān樯橹..huá fà公瑾.jǐn..qiáng lǔ早生华发还酹.江月lèi吟啸..yín xiào料峭.qiào蓑.衣suō萧瑟.sè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人生得志、事业有成,取得骄人成就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樯橹:这里指代曹操的水军尊:同“樽”,酒杯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苏轼词两首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两首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及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预设】二课时【课前预习】一、预习新课,熟悉字词(音形义)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1、旷达人生仕途坎坷:“乌台诗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an)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2、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3、背景: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二、回顾苏轼名篇名句(看谁积累的名句多)(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9)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的】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一等奖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一等奖《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预热】(参见《优化探究》第37页“双基集萃”。
)辨别字形,辨识词义,分析掌握词中特殊句式,积累名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
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够分析苏轼词的特点及其情感表达;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苏轼词中的豪放与豁达,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苏轼词的特点;2. 对比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难点:1. 苏轼词中情感的表达;2. 理解苏轼词中的豪放与豁达。
第一章:苏轼简介教学内容: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2. 学生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掌握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第二章:《江城子·密州出猎》解析教学内容: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词牌及词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2. 学生分析词牌的特点;3.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豪放情感。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感受豪放情感。
第三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析教学内容: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意、词牌及词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学生分析词牌的特点;3.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豁达情感。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意,感受豁达情感。
第四章:对比阅读教学内容:对比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词的情感表达;2. 学生讨论两首词的异同;3. 教师总结苏轼词的特点。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分析苏轼词的特点及其情感表达。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内容:总结苏轼词两首的学习,进行拓展阅读。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
2.领悟《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表达。
3.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4.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苏轼词作的背景及情感表达。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苏轼词作的情感内涵。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3.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4.课堂讨论(1)让学生对比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讨论其异同。
(2)引导学生探讨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2)分析两首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写成短文。
(3)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苏轼词作,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苏轼的两首词作,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领悟词的情感表达,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例如,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有“文坛领袖”之称。
他的词作以豪放派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苏轼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善于运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富有创意。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两首词的背景,词语的含义,翻译和解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理解其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和翻译两首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
教学难点:1. 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翻译。
2. 苏轼的词风特点的分析。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其中包括两首苏轼词的文本、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苏轼的生平介绍、词的发展历程等。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苏轼词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苏轼的词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看法。
二、学习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第二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的共同特点,如用词、意象、情感表达等。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教案名称: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苏轼的两首词作品,了解苏轼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古代词作品的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苏轼的词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苏轼词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苏轼的两首词作品,如《水调歌头》、《江城子》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素材:苏轼的相关资料、词曲欣赏录音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苏轼的词曲欣赏录音,引起学生对苏轼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学习苏轼的词作品(30分钟)a. 介绍苏轼的背景和作品特点,如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与古代文化的关系等。
b. 分析苏轼的两首词作品,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押韵、格律等。
c.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词作品,分析其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点,并进行分享。
3. 文学鉴赏与写作训练(4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词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b. 学生根据苏轼的词作品,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c.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的质量。
4. 总结与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苏轼的词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的写作作品质量和创造力。
3. 学生对苏轼的词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苏轼的词作品,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组织学生参观苏轼相关的文化展览或演出,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和欣赏。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苏轼的生平介绍、两首词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词的特点和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词中的字词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谈谈自己对苏轼词的认识和感悟;(2)选取两首词中的佳句进行赏析,阐述其美感所在。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2)推荐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苏轼词两首 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苏轼词两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目标:1. 了解苏轼的背景和文学成就;2. 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主题和意境;3. 学习苏轼词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技巧;4.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词作的能力;5.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尝试模仿苏轼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词的定义和特点,提醒他们注意苏轼词的独特之处。
主体活动:3. 分发《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词作给学生,让他们先默读,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理解和感受;4. 引导学生分析词作的主题和意境,帮助他们理解苏轼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5. 探讨苏轼词的艺术特点,如用典、意象、声律等,以及他的写作技巧,如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等;6. 引导学生欣赏苏轼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7. 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活动,鼓励他们运用苏轼词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结活动:8. 学生展示自己的模仿作品,并进行互评和讨论;9.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价值和对学生写作的启示;10.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一首苏轼的词作,进行深入研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资源:1.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多媒体资料;2. 《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词作;3. 学生讨论和写作的小组活动材料;4. 学生模仿写作展示的板书或投影。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2. 学生的模仿写作作品;3. 学生的读后感作业。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词的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2. 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或网络,寻找更多苏轼的词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欣赏;3.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词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教案标题:苏轼词二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的两首词作品,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学生将能够分析苏轼词作品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词的定义和特点,并提问学生是否熟悉苏轼以及他的作品。
2. 展示苏轼的两首词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并简要介绍苏轼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主体活动:3. 分组阅读和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a.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词作品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b. 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该词作品的核心主题和特点。
4. 分组阅读和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a.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词作品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b. 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该词作品的核心主题和特点。
5. 学生个人或小组创作词作品。
a. 学生根据所学的苏轼词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
b. 学生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创作,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和建议。
总结活动:6.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苏轼的词作品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b. 你在创作词作品时有哪些收获和困难?c. 学习苏轼的词作品对你的写作能力有何影响?拓展活动:7.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深入的文学研究和创作。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的分析报告和讨论表现。
2. 学生的个人或小组创作作品。
教学资源:1. 苏轼的两首词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分组讨论和创作所需的纸笔和其他学习材料。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其他作品,如他的散文和诗歌,以及他的生平和思想。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2
3
古迹赤壁
(古战场)
(景-壮丽)仰慕英雄
古人周瑜
英雄
年轻有为
风流倜傥
渴望建功立业
年岁已老,
壮志未酬
借古抒怀
2、在写赤壁景观的词句中,你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好在哪里?哪些字写得传神?试分析。
参考:这一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有气势夺人、惊心骇目之效。
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石壁之高耸。
再写江面波涛,“惊”写出江面波涛之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之激烈。
“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千堆雪”句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声绘色,蔚为壮观。
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作者借此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雄姿英发的豪杰们,寄寓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
5
自然风雨(穿林打叶)“莫听”
“何妨”
“吟啸”
“徐行”
沉着、
镇定
人生风雨晴
“谁怕”
“任平生”
泰然处之、无所
畏惧、潇洒从容
“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人生
态度
旷达
洒脱
乐观
(参考:在《定风波》中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
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持竹杖,脚穿
6
7
8。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理解两首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苏轼词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的豪放与婉约,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体会苏轼词中的人生态度和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二、教学重点:1. 熟练朗读和背诵两首词。
2. 理解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苏轼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欣赏苏轼词的豪放与婉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苏轼简介、两首词的文本、词的背景、词的赏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语言和节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词的背景和难词难句。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词的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苏轼词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
6. 课后作业(1)熟练朗读和背诵两首词。
(2)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苏轼词的理解和感悟。
7. 板书设计苏轼词两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意象:猎场、雄鹰、骏马、弓箭情感:豪放、奋发向前主题:表达作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意象:月亮、花好月圆、人间悲欢离合情感:婉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主题:借月亮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鉴赏苏轼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理解苏轼诗词中的意境、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苏轼诗词的鉴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诗词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 苏轼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苏轼诗词中的情感内涵。
2. 掌握苏轼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轼诗词的相关资料,包括生平简介、诗词背景、作品赏析等。
2. 学生准备苏轼的诗词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苏轼的诗词了解多少?请举例说明。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苏轼的诗词作品,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思考作品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苏轼的诗词中有哪些意境?(2)苏轼的诗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3)苏轼在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赏析作品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2. 教师讲解诗词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诗词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诗词,谁能举例说明苏轼诗词的意境和情感?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拓展阅读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三、欣赏与比较1.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词在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
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这是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第1篇教学目的和要求:一、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明确苏轼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二、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三、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2、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教学方式:多媒体示范法+精讲法+讨论法教具:电脑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1.通过《赤壁赋》(已经学过)引入:同样在黄州赤壁,同样于壬戌七月,同样写失意情怀,苏轼用另一种体裁--词,写了另一篇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出示幻灯片1:赤壁的国画出示幻灯片2:《赤壁赋》文字2.介绍苏轼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3: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苏轼词两首教案范文
苏轼词两首教案范文主题:探究苏轼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目标:1.了解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2.分析苏轼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典词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苏轼词的分析;3.学生欣赏和鉴赏苏轼词。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放一段古琴曲音乐,制造中国古代文化氛围,并引导学生对古典词的欣赏和认识。
一、介绍苏轼和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10分钟)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苏轼词的背景,包括苏轼的文学成就、他在宋代文坛的地位以及词的发展趋势等等。
二、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0分钟)1.分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文,带领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例如抒情写景、借景抒怀等等。
3.解读词中的重要意象,例如“明月”、“故乡”等等,并讨论这些意象对诗词的意义。
三、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20分钟)1.分享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全文,带领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例如咏史写景、借景抒怀等等。
3.解读词中的重要意象,例如“江城”、“出猎”等等,并讨论这些意象对诗词的意义。
四、学生欣赏和鉴赏苏轼词(15分钟)教师选择其他苏轼词,让学生欣赏和阅读,并引导学生从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小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学生们对苏轼词的认识和理解。
延伸: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古体词,了解和体验古典词的创作过程。
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苏轼词的全文文本。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的影响。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说苏东坡在翰林院时,有个幕士很善唱歌,于是他就问:“我的词跟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啊?”那个幕士回答:“柳郎中的词适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您的词呢必须是关西大汉,拿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他的这一番话让苏东坡笑得都直不起身了,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婉约词,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种与柳永截然不同的风格。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 1036 —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他的仕途坎坷,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之后被贬到黄州,后又贬惠州,再远徙倏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风不同于婉约派的缠绵柔美,他创造出一种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三、整体感知《定风波》1、朗读《定风波》我们刚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在这首词里,我们可以从哪些词语里感受到苏轼的豪放呢?“莫听、何妨、谁怕、任”这些词,可以展现苏轼什么样的情怀呢?在风雨天气里的,也是受到贬官的挫折后无所畏惧、坦然和乐观的情怀。
2、在下片又可以从哪句词里看出苏轼的豪放呢?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面上看,归去是指回家,但是在被贬之后,这里的归去又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回首以前走过的坎坷官路,还不如归去,归到大自然中,归隐, 就不用躲避风雨,也不用期待雨后天晴。
在这首词里,苏轼并没有对仕途的坎坷表现出伤心,忧郁,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所畏惧,坦然乐观的情怀,展现了苏轼博大的胸襟,也显示了他豪放洒脱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复习——《苏轼词两首》
【精研模拟】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
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
想而知,因而将宿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胸中的块垒。
C. 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
又各有重点:上片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片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
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1.D.“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应是间接抒发。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2. “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你觉得哪个字词用得好,请赏析?
3. 诗人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穿”夸张手法,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以“ 惊”修饰“ 拍岸”之“ 涛”,拟人手法,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 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 这一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4.三国时期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作者在词中选择塑造周瑜这个英雄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
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
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下列对《定风波》词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为后面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的精神张本。
B.“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莫听”是没有人听之意,风雨“穿林打叶”而“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C.“何妨”是不妨的意思,“吟啸”是吟咏长啸的意思,“徐行”是慢步走。
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样徐步前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D.“一蓑烟雨任生平”,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双关语,“雨”是既指自然风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
这句写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词人在潇洒镇静中的倔强、抗争之心。
答案:B莫听,不要听。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注:如果问题是分析人物形象,则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最好再写出借此人物要表达的情感,或者塑造此人物的意义。
参考: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总之全诗表现出一种潇洒旷达,泰然处事的文人形象。
【仿真演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
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
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14.A、C(A.没有用比喻。
C.“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15.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
(2分)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2分)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2分)
【思维延伸】
情景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景色的描写,引出对英雄人物仰慕的句子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6、《定风波》(苏轼)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7、《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