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10篇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 第十章 产业政策理论.ppt
![产业经济学 第十章 产业政策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81c5b781c758f5f61f67b7.png)
2020/10/10
25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般目标就是产业组织政策最终要达到的市场 状态,即促进市场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提高 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
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是“对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部门之间 的资源配置实行干预的各种政策,以及个别产业内部的产业组织对 私人企业的活动水平施加影响的政策的总和”。
概括地讲,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产 业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2020/10/10
4
产业政策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政策对象、政策目标、政 策手段与措施、政策实施机构以及产业政策的决策程序与 决策方式。通过对不同国家产业政策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比 较,就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产业政策体系特征。
3.法律规则。是以立法的方式来严格规范企业行为、政策执 行机构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以保障预定产业目 标的实现。
2020/10/10
22
第二节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与其 它产业政策相辅相成,是政府实施宏观经济目标的重 要保障。但实际上,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并没有 明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的概念,只有一些诸如“反托拉 斯”、“反垄断”、“中小企业法”等具体的政策措 施。二战以后,为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日本实行了 一系列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有关的政策并取得了巨 大的成功,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等 产业政策的研究。此后,产业组织政策也就成为产业 组织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产业组织理论重点整理
![产业组织理论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d21489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c.png)
产业组织理论重点整理第⼀章导论⼀、概念1.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及产业政策等的新兴学科。
2.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3.主导产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获得新的⽣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例增长”的作⽤,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4.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先⾏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朝某⼀战略⽬标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5.⽀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份额,并起⽀撑作⽤的产业或产业群。
5.⽣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产要素的⽐重或对各⽣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分类的⽅法。
⼆、简答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个具体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通常涉及市场结构、市场⾏为、市场绩效;另⼀⽅⾯,⼜包括具体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产业?(产业内涵是什么?)(1)产业是社会分⼯的产物,随社会分⼯⽽产⽣发展。
(2)产业是社会⽣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间经济学。
(5)产业有多层含义,不仅包含⽣产、还包括服务、流通领域。
(6)产业内涵随社会⽣产⼒提⾼不断提升,外沿不断扩⼤。
3.评述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什么+评价)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以经济活动与⾃然界的关系为标准将产业划分为三⼤类的⽅法。
第⼀产业:⼴义的农业——直接获取⾃然资源。
包括种植业、渔业、牧业、狩猎等;第⼆产业:⼴义的⼯业——对获取的⾃然资源进⾏加⼯和再加⼯。
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矿业、电⼒、供⽔等;第三产业:⼴义的服务业——从第⼀、⼆产业衍⽣出来的⾮物质⽣产部门。
包括运输、教育、通讯、国防等。
评价:1、有些产业的归类尚存在争议。
(例如采掘业、矿业是直接依赖于⾃然的;电⼒、供⽔归类于第三产业也可以)2、第三产业的内容过于繁杂,难以科学地总结他们的特点及规律,难以为指导⽣产提供建议。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PPT49页wqp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PPT49页wqp](https://img.taocdn.com/s3/m/3f4a174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3.png)
新产业组织理论(NID),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
以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为主旨的与以往有着根本不同的产
业 组 织 理 论 ( Davis and Lyons , 1988;Pepall , L.et al. ,
1999
)
。
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区别:首要标志是NID对产业组织
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即除了对假定
1879年,马歇尔将产业组织正式定义为产业内部的 结构。马歇尔在论及生产要素问题时,在萨伊的生 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基础上,将组织 列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同时,在论及分工与机 器、某地区特定产业的集中、大规模生产及企业的 经营管理、企业形态等问题时,他还触及了规模经 济性问题。36年之后,斯拉法从质疑完全竞争理论 的立场,进一步论述了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的不相 容性,即后人所谓的“斯拉法冲突”。
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大学传 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 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 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 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所谓 “生存检验”的过程。芝加哥学派的基本思想,乃 是主张把价格理论模型作为分析市场的基本工具, 并主要基于价格模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作出预期, 同时借此设计检验其理论的经验性分析模型。
斯密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 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 了所谓自由竞争的思想。 按照斯蒂格勒(Stigler,George J.)的归纳, 斯密所宣扬的自由竞争的观念实际上是由 五项条件组成的,即:
(1)竞争者必须是独立行动,而没有事先的约定; (2)现有的竞争者数量足以使利润平均化; (3)经济主体必须具备有关市场状况的足够知识; (4)经济主体必须拥有摆脱社会限制的自由; (5)经济主体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生产要素配置中 的 必要适应过程。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1fed849e518964bcf847c25.png)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富论》(Adam Smith);马歇尔冲突(Marshall);《垄断竞争理论》(Chamberlin);《不完全竞争经济学》(Robbison)二、20世纪30年代——70年代1938年:梅森(E·S·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1939年:Mason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同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1940年:克拉克(J·M·Clark)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三、70年代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研究SCP范式继续前行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它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穆塞茨等。
产业组织理论只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1、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Harvard School1、SCP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Market concentration;●Product differentiation●Barriers to entry✓Business goals✓Business strategy✓Competitive practice✧Efficiency✧Profitability✧Technical progress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1、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9e4a88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15.png)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英文名称:Industrial Organiza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2020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产业经济学二、课程简介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主要内容是市场的组织和结构、市场策略行为和市场绩效,基本的政策导向是反垄断政策。
目前,产业组织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以及公司理财、组织战略、经济法学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产业组织理论是目前国际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和以博弈论为主的分析工具,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对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产业组织现象进行较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学生除了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之外,还需要及时关注重大的产业组织现象、问题和产业组织政策变化,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并且评价现实产业组织的实践问题,有能力提出假说,建立理论模型或实证检验,并设计符合可行的产业组织政策。
因此,需要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阅读每章的经典文献和参与课堂案例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既照顾理论的系统性,又突出教学重点。
系统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思考我国政府在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创新,改善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模型推导和前沿专题,教师可课外单独辅导,以满足部分素养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教学进度参考本大纲规定的教学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可酌情调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产业的分类,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进程,理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的中国意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产业组织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产业组织与微观经济学第四节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经济学(三)思考与实践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0ba5b07ee06eff9aef807a9.png)
系统独具特色的电子笔录功能,开始 审讯后 ,办案 人员可 通过审 讯终端 直接进 行笔录 录入, 全电子 化的办 公,可 实现无 纸化作 业
梅森于1938年在哈佛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产业组织理论研 究机构——“梅森联谊会”,并将以往对产业组织问题 的研究从侧重于垄断和反垄断扩大到了整个市场和厂商 的分析上。 更为重要的是梅森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 向,从而为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在克拉克的可行竞争学说发表之后,梅森又综合了克氏 学说和其他学者关于实现可行竞争的条件的各种分析, 指出所谓可行竞争就是能够保证和促进经济增长与技术 进步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基本特征就是偏离完全竞争的 均衡模式。
系统独具特色的电子笔录功能,开始 审讯后 ,办案 人员可 通过审 讯终端 直接进 行笔录 录入, 全电子 化的办 公,可 实现无 纸化作 业
斯密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 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 了所谓自由竞争的思想。 按照斯蒂格勒(Stigler,George J.)的归纳, 斯密所宣扬的自由竞争的观念实际上是由 五项条件组成的,即:
系统独具特色的电子笔录功能,开始 审讯后 ,办案 人员可 通过审 讯终端 直接进 行笔录 录入, 全电子 化的办 公,可 实现无 纸化作 业
贝恩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其成功开创了持续20余年的以 跨部门研究为主的经验性产业组织分析的时代。 正是运用这一方法进行跨部门经验性分析的过程中,贝恩 提出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最为著名的“集中度、进入条 件与利润率假说”。即在集中度高到使有效的串谋成为可 能的条件下,少数大企业之间的串谋会提高产业的平均利 润率;不仅如此,如果新企业的进入也变得较为困难,那 么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同样也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40da97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b.png)
产业组织理论
贝恩对进 入壁垒的定义是,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现存厂 商所享有的有利条件,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包括规模经济、 最低资本需求量和产品差异等。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施蒂 格勒则认为进入壁垒指新进入厂商比老厂商多负担的 成本。按照此观点,贝恩所认为的 进入壁垒因素就不被芝加 哥学派看作是进入壁垒,芝加哥学派强调人为的壁垒,即政府 的进入规制。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 思考题
产业组织理论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 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久远。柏拉图(公元前427—公 元前347年)对劳动分工的分 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 柏拉图认为专业化会增加生产的思想可以被认为是产业组 织理论思想的一粒种子。
产业组织理论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竞争性市场过程是分散的知识、信息 的发现和利用过程,因而他们 特别强调企业家及其创业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家的行 为是如何指导资源的流动以最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柯兹 纳充分发展了米塞尔的人类行 为概念,认为经济生活的手段 与目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要受有创造性的人的行为的制 约,他将这种创造性的作用定义为创业精神。它在本质上是 发现新的然而是人们希望得到 的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 新资源、新技术或其他手段的能力。在要素投入价格低于最 终产品价格的市场状态下,本来就存在着获利机会。
(二)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芝加哥学派在经济理论体系上信奉自由主义思想,相信 自由市场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和 “看不见的手”的自我调节 力量,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过程, 基 本理论主张是维护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竞争、反对政府 干预等。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60f812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4.png)
❖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信奉自由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价格理 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 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的视角 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 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 念。
第17页/共31页
4、产业组织政策 促进竞争政策:适用于大多数竞争性产业
政府直接规制政策: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
5、SCP分析框架 ❖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
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 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 源配置效率。
第18页/共31页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 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 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 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
第8页/共31页
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 制
度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 面:
一是企业内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 关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 尔首先提出的。
•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 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 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 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现实市 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第6页/共31页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 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 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 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 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 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 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精品PPT课件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03d6b2ddccda38376baff6.png)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 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 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提出了 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否认了要么垄断, 要么竞争这种极端又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人 们生活的现实生活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 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1、1940年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概念 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 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 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手段。 但是克拉克没有解决有效竞争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后 来,许多产业组织者对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条件进行了 比较深入研究。
指在一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 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有: 资源配置效率,利率水平,消费规模等等。
2.结构定义:
SCP根据所依据: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 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 马歇尔以来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 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竞争机制被西方古典经济 学认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给出 最优解决的组织形式,它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 理的配置。自由竞争的力量来自于自发决定的价 格体系。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 用,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 社会,由于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人、财、物等 资源会自动地从资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 向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转移,同时又 不断地从经济不善、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向效率更 高的生产者转移。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资源 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 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93e4827915f804d2a16c10e.png)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在欧美国家,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产业经济学除过产业组织理论之外通常还包括产业结构理论,投入产出分析,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理论等。
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产业组织理论应该是产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迄今只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其形成的标志是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
然而,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斯密关于竞争机制的论述,最早把产业组织引入经济学的是马歇尔,也有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萌芽于马歇尔的“生产要素理论”。
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垄断竞争理论也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哈佛学派1959年贝恩出版了《产业组织》一书,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这些研究主要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因此又被成为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至此就建立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
谢勒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在贝恩的基础上对SCP分析框架进行了完整系统的阐述,由此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走向了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主流学派。
哈佛学派按照三分法标准,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
在SCP 分析框架中,作为市场结构指标之一的集中度和作为市场绩效基准之一的利润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并据此提出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1047b9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6.png)
8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最终形成
1.贝恩的贡献(产业组织一书1959年出版) 1)在梅森SCP分析框架基础上,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
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了系统框架。
2)对垄断指标进行了新的设计,提出了“贝恩指数”,并 证明:垄断度与产品需求弹性的导数相等。
3)提出了“集中度一利润率”假说
将美国制造业42个门类分为两组,分析两个不同集中度的产业 群之间的利润率差异。前者利润率平均为11.8%,后者平均只有 7.5%。证明,垄断与利润率高低密切相关。
目前贫富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的 4.5:1扩大到12.66:1。 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不同收入等级之间的流动性下降。低 收入人群进入高收入组、高收入人群沦为低收入组的可能性越来 越小。收入分配格局越来越固化,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更为困 难。
2022/1/21
24
③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
其理论特点是: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关系的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从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 组织结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例如,他们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说明产业组织的效率来自交易 费用的节约;运用产权理论,说明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误在于产权配 置的失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两权分离对企业动力结构的影 响以及建立约束机制的途径。
S1越大,曲线越凸向下角,基尼系数越大,则企业规模不均匀 程度就越大。
2022/1/21
22
对吉尼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评价
这一指标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 反映产业内企业规模的分布程度, 但与绝对指标相比,直观性差,而 且其计算结果要受小企业数量的影 响。
例如,两家各占50%的企业与100家 1%的企业,具有相同的基尼系数,都 为零,但二者所代表的市场行为却相差 很大。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e80d90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5.png)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产业内企业行为和产业结构的理论框架,旨在解释企业为何会选择某种市场结构和战略行动,以及市场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的行为和市场效果。
它被广泛运用于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和公共政策等领域。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结构理论、企业行为理论和市场效果理论。
一、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中存在的企业数量、市场规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方式等特征。
产业组织理论通过研究市场结构,探讨不同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影响。
其中,常见的市场结构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种:1. 竞争市场:竞争市场是指存在大量小规模企业,企业之间没有垄断权力,市场进入门槛较低的市场结构。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较高,价格和产出水平往往较为接近,企业的利润率相对较低。
2. 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市场上存在少数几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或者合谋行为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企业的利润率相对较高。
3. 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指市场上只存在一家企业,该企业对市场拥有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可以通过控制供给来影响市场价格。
垄断市场下,企业通常会面临较低的市场竞争压力,从而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率。
二、企业行为理论企业行为理论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行为选择和竞争策略。
企业行为理论的核心在于解释为何企业会选择某种市场结构、如何制定定价策略以及如何进行非价格竞争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企业行为理论:1. 价格理论:价格理论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定价策略。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通常会采取较低的价格水平以吸引消费者;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可能通过价格歧视等方式来获取更多利润。
2. 产能理论:产能理论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产能决策。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通常会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能;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可能会限制产能以保持较高的市场价格。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878e2821eb91a37f0115c2c.png)
长途 费率:AT&T,MCI和Sprint
AT&T
MCI
Sprint
变动日期 新费率 延迟月数 新费率 延迟月数 新费率
91年1月 0.228 1 91年7月 0.227 5 92年1月 0.228 0 92年6月 0.227 0 93年3月 0.228 1 93年8月 0.229 93年9月 0.235 0 94年1月 0.256 0
企业之间的竞争被视为竞争的博弈
可竞争理论
如果存在少数其他企业的进入威胁,仅有 少数企业〔或一个企业〕的行业也可能是 很具竞争性的。
第二章. 企业理论
弄明白什么是企 业是研究企业行 为的根底
企业的性质及分类 企业的目标
企业的边界 企业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异
2.1. 企业的性质及分类 2.1.1 什么是企业
美国7产业的主导厂商的市场份额
领导厂商
sears US Steel Goodyear General Electric Kodak Xerox HarleQDavidson
行业
零售业 型钢 轮胎 冰箱
胶卷 复印机 摩托车
行业份额(%) 比重变化
1962 1982
5
5
0
24 18
-6
29 27
-2
40 53
完全垄断市场的定义 垄断厂商的价格决策和产量决策 几种特定情形的垄断
学习产业组织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产业的 类型。
市场结构:决定一个产业市场竞争或垄 断的程度.
垄断程度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完全垄断
竞争程度
3.1 垄断的定义及成因
一家企业控制了100%的市场分额。 形成垄断的原因: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f8289a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5.png)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引言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学科。
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组织理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企业在各种市场结构下的竞争策略和市场绩效的变化。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由贝尔曼、简森、刘易斯等学者提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得到完善。
20世纪70年代起,产业组织理论开始引入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对市场竞争和企业行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假设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市场竞争是基于理性的企业行为进行的,企业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2. 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成本结构是已知的,企业能够做出最优生产决策。
3. 企业的行为受到法律和制度环境的约束。
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所有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分布,而企业行为则是指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所采取的竞争策略和决策。
根据市场结构的不同,企业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在垄断市场中,企业通常会通过垄断定价来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则会通过价格战和非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份额;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从而获取利润。
市场绩效的评价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对市场绩效的研究,评价不同市场结构下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
市场绩效可以通过市场的效率和市场的公平性来衡量。
市场效率是指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最大福利,而市场公平性是指市场中各方在交易中获得的收益是否公平合理。
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通过对不同行业和市场进行观察和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验证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假设,并对市场的结构和企业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产业经济学第10章课件
![产业经济学第10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fee20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1.png)
• 相关支持产业
• Ø 好的上游企业都协助企业掌握新方法, 新机会和新技术的 应用, 使企业的产品突出于其他所有产品。
• Ø 好的下游企业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市场变化, 及时正确地 提升或改变产品及质量, 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 产业链中高度发达的合作对于一个产业持续地创新和升级以 维持其优势是必需的。
际竞争力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企业要以独特的产品或生产 技术创造高层次的竞争力,则必须借助高级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主要指本国市场需求的特征,包括: 本国市场的性质,即本国主力需求在 整个国际市场细分结构中的位置;本国需求的规模和成长模式;由本 国市场向国际市场转换的能力。在任何一种产业中,本国市场对竞争 力的形成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来自规模经济,就产业 竞争力的形成而言,国内市场的素质比其规模更重要得多。
• — — 世界经济论坛
• 竞争力指的是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 最 终可以理解为“成本”概念, 即如何能以较
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视角
产业竞争力是一国的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竞争 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 产业国际 竞争力表现为一国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占领国际市场和获 取利润的能力。
第10章 产业竞争力
本章主要内容
1 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 2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
一、竞争力的概念
1.宏观层面竞争力的概念 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公正的市场条件下, 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
的产品、好的服务的同时, 又在提高国民的实际收入。 —— 美国《关于国际竞争能力的总统委员会报告》
荷兰格林根大学体系 该体系用于进行产业产出与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强调产业竞争 力可以由价格水平、生产率水平及质量水平等三方面反映。 在进行评价时, 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分类按同一分类体系标 准化, 得到可比数据, 然后根据这些可比数据计算出反映产业 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参数。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体系 人均制造业增加值 人均制成品出口 高技术产品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
产业经济学第十章 企业策略性行为
![产业经济学第十章 企业策略性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b39dbc4de2bd960590c677d7.png)
u1 4.5
u2 2.25
三、米尔格罗姆-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
• 垄断限价模型试图解释现实中这样的现象:垄断企业规定 的产品价格一般低于微观经济学定义的最优垄断价格。对 此贝恩的解释流行了30多年,其大致意思是:如果价格等 于垄断价格,其他企业看到有利可图就会进入;而价格低 于它的话,其他企业看到无利可图就不会进入。但经济学 家对此解释并不十分满意。问题的关键是要能解释为什么 低价能阻止其他潜在进入者的进入。米尔格罗姆和罗伯兹 在其1982年提出的模型对此解释是:垄断限价可以反映 这样一个事实,即其他企业不知道垄断者的生产成本,垄 断者试图用低价格的信息告诉其他企业自己是低成本的, 从而进一步威胁潜在进入者,如果进入与其进行寡头竞争 将是无利可图的。
假设: • 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 • 所有厂商生产同质产品; • 没有其他厂商进入; • 厂商集体拥有市场力量,它们能将价格设定于边
际成本之上; • 每一厂商仅设定其价格或产量。
(一)问题的提出
• 古诺1838年提出的古诺寡头竞争模型可以说是纳什均衡 的最早版本。
• 设在市场上有代号为1、2的两个寡头垄断厂商。市场出清
(二)冷酷策略 冷酷策略(grim strategy)是指在重复博弈中, 只要所有的人都采取合作的策略,那么就一直合作 下去,如果有一方背叛了合作,那么合作就永远终 止,所有的人对此行为加以惩罚。
(三)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则是一个较为温和的策略。 开始所有的垄断企业都生产一个合作的低产量,相 应地利润也比较高,但是一旦有某个企业背离了这 个策略生产高产量时,所有的企业都调整为高产量 去惩罚他。如果任何一个企业在惩罚期不惩罚(对于 不执行惩罚策略的人给予惩罚是给予惩罚者的一个 胡萝卜),惩罚期重新开始。如果没有企业在惩罚期 不惩罚,合作期又重新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产业组织理论
本章要点: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产业组织研究方法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
第十章 产业组织理论
10.1 产业组织理论早期思想 10.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10.3 产业组织的研究方法
10.1 产业组织理论早期思想
一、竞争与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 “ 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 《国富论》,“国家不能直接进入竞争”;
行为标准是:社会经济效率; 相信市场机制,反对政府过多介入; 主张消极地反托拉斯政策。
10.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新奥地利学派 1、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米塞斯,哈耶克 否定应用价格理论分析市场竞争效率和企业组织
效率,认为必须对市场动态过程进行分析; 长期垄断难以维持(除了天然资源垄断); 集中度不是形成垄断的直接原因; 企业间的成本差异是必然的; 没有证据表明广告费是一种浪费。
二、芝加哥学派 1、诞生 代表学者及其观点
施蒂格勒:不认为追求规模经济导致垄断;认为规 模经济不构成进入障碍。
德姆塞茨和布罗曾:高度集中不一定导致垄断;市 场绩效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市场结构。
必须建立自由企业制度。
10.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芝加哥学派 2、理论 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正常的,判断企业的市场
10.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哈佛学派 2、理论 市场行为是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
包括:价格行为、产品行为、销售行为、投资行为等; 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 ; 集中度高-联合价格,广告费相对高; 集中低-竞争激烈,广告费相对低;
10.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哈佛学派 2、理论 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
长期超额利润-垄断价格行为; 技术效率较高-研发活动较多。
规模经济与集中度 “结构学派”
10.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芝加哥学派 1、诞生 观点提出:反对政府过多介入经济,认为市场
配置最有效; 贡献:
推动政府放松管制; 高利润来自高效率; 推动了经济学与法学的结合。
10.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组织”是独立存在的生产要素,1890,《经 济学原理》
“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的矛盾 完全竞争理论:帕累托、奈特等
10.1 产业组织理论早期思想
四、不完全竞争理论
张伯伦,《垄断竞争》,罗宾逊,《不完全竞 争》;
二者都基于产品差别提出;
10.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CP分析; 《产业组织》,贝恩,1959; 《反托拉斯政策》(凯森和特纳),《产业市
“分工所产生的效率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
10.1 产业组织理论早期思想
二、马克思“竞争与生产组织方式理论”
市场机制作用的原理“资本追逐利润促进竞争, 竞争通过市场调节资本的部门流动”;
竞争与技术进步、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集中度。 规模经济的两个根本因素
10.1 产业组织理论早期思想
三、“马歇尔冲突”与完全竞争理论
10.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新奥地利学派 2、政策主张 政府重视企业是否拥有支配竞争的权力; 市场可以解决所有经济问题; 政府管理社会公共资源,拥有非盈利服务部门; 不制定过多限制企业规模和集中度的政策。
10.3 产业组织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比较分析方法 四、辨证分析方法
场结构和经济绩效》,谢勒; 哈佛学派:梅森、贝恩、谢勒为代表的产业组织
学者。
10.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哈佛学派 2、理论 分析框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SCP); 市场结构是卖者和买者的数量、规模和相互间
的关系
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市场的集中度、产品的差别 化程度、进入障碍的高度、规模经济性、政府管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