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元杂剧的特征与发展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元杂剧的特征与发展演变
第一节元杂剧的特征
一、元杂剧的段落
学术界公认,元杂剧经过明代人的改动,只有《元刊杂剧三十种》大体保留了元杂剧的本来面目。从该书看,元杂剧是连篇而下,不分段落的。但是,在稍具元杂剧常识的人看来,元杂剧的段落可谓灿如眉目(插图)。
而且据文献记载,元杂剧也确实是分段落的。这种“段落”,当时或者称“折”或者称“段”。比如《录鬼簿》对李时中《黄粱梦》的注说:“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学士,第四折红字李二。”这是元杂剧分“折”的记载。
但是,元杂剧的“折”或者是“段”究竟是什么概念?划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仍然有不同的说法。就《元曲选》而言,所谓“折”,显然是包含“曲白科”的一个“段落”。因此“一折”即是一个情节段落,它就像电视连续剧的“一集”。
一般而言,元杂剧每个剧本都是四折,通常称“一本四折”。就今存的150余种元杂剧而言,例外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每本5折,具体有关汉卿《五侯宴》、•纪君详《赵氏孤儿》、白朴《东墙记》、刘唐卿《降桑椹》、无名氏《锁魔镜》
5剧;二是多本多折,此仅《西厢记》一种,为5本20或21折。
“折”之外,元杂剧的另一段落形式就是“楔子”。闵遇五《西厢笺疑》说:“元曲本止四折,其有余情难入四折者,另为楔子。”确实,楔子就是“难入”四折的“余情”。就现存的150余种元杂剧来看,楔子有在剧首的,也有在剧中即折与折之间的。在剧首的楔子,其作用相当于剧作的“序幕”或“开端”,在剧中的楔子,则相当于承上启下的“过场戏”。
二、元杂剧的构成因素
元杂剧由歌唱的“曲”、念诵的“白”、表演动作与音响效果的说明的“科”三部分组成。
(1)白
通称宾白或说白。为什么“说白”称“宾白”呢?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杂剧艺术是以曲为核心的,两相比较,歌唱的曲较为艰涩难懂而说的白则浅显易懂。徐渭的说法,大体符合杂剧艺术的实际,因此徐渭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在杂剧中,宾白有多种形式。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将元杂剧宾白中之散白分为以下十种:独白、对白、分白、同白、重白、带白、插白、旁白、内白、外呈答云等。不过就杂剧剧本来看,除一般人物对话外,宾白常见的特殊形式
只有“带云”、“背云”、“内云”三种。
所谓“带云”,就是剧中人物在唱曲中插入念诵以串联或解释唱词。
所谓“背云”,即剧中人物的“旁白”,后世戏曲称“背拱(供)”或“打背拱(供)”。
所谓“内云”,即剧作演出之时依据剧情需要前台演员与后台人员对话中的后台人员所说的话。所谓“内”,指舞台后面“戏房内”。
(2)科
元杂剧的人物动作一般用“科”表示。“科”是“科范”的简称。
徐渭《南词叙录》说:“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
王国维说“科泛或即指动作言也”,吴梅谓元杂剧“纪动作者曰科……”,冯沅君以为“演剧的动作叫做‘科泛’”,也都是循此予以解释的。但是杂剧之“科”,固然“纪动作”,但同时还“纪”特殊的“筋斗”与“纪舞台效果”。因此,杂剧之“科”显然相当于话剧的“舞台提示”。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剧中人物的动作的提示。它具体包含:1、剧中人物的表情,常见者有哭、笑、悲、怒、愁。《汉宫秋》第三折元帝之“与旦打悲科”,《墙头马上》第三折“尚书
怒科”等等即属此类。2、剧中人物的表演动作,常见者有上马、下马、睡觉、吃肉、掩门、低头、接驾、打人、相见、行走等等日常生活动作。《汉宫秋》第三折元帝之“做下马科”,昭君之“留衣服科”,《墙头马上》“做跳墙见科”、“裴舍同旦做跪科”等等即属此类。3、剧中人物的歌舞动作,如《梧桐雨》第二折正旦杨玉环之“做舞科”即是。4、剧中人物的武打动作,如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燕青打杨衙内之“做打杨衙内科”、“杨衙内打筋斗科”即是。
二是关于人物动作之外的“舞台提示”。这其中最主要的是“音响效果”。如《窦娥冤》第三折窦娥快被杀时之“内做风科”,《墙头马上》第四折“内做鸟鸣科”等等即是。
(3)曲
元杂剧的曲是就是其中的唱词。由于它采用的是曲牌联套体的形式,因此它的形式特点较为复杂。
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曲牌联套。曲牌联套至少有三个要求:第一、“一宫到底”;第二、“一韵到底”;第三、一般首曲固定,套末须有尾声。
所谓“一宫到底”,就是一套套曲须以同一宫调的若干曲调联缀而成。比如说宫调属于正宫的套曲,该套曲所有曲牌都必须属于正宫。其他如双调、越调等也是如此。比如《窦娥冤》第三折:
【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
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又如《窦娥冤》第四折:
【双调】【新水令】【沉醉东风】【乔牌儿】【雁儿落】【得胜令】【川拨棹】【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鸳鸯煞尾】不过,有“借宫”。所谓“借宫”,依照吴梅《顾曲麈谈》的说法,就是“就本调联络数牌后……别就他宫翦取数曲,(但必须管色相同者)接续成套是也”。比如上述正宫借般涉调。
由于元杂剧通常“一本四折”,而一折一个套曲,所以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四套曲,而且用的又是北曲,因此有人称其为“北曲四大套”。
所谓一韵到底,指一套套曲不换韵。楔子曲自成“单位”,在用韵上具一套的性质。
所谓首曲固定,指各宫调的套曲第一曲(几乎)固定不变。具体如下:
黄钟 10 醉花阴 10
正宫 85 端正好 85
中吕 96 粉蝶儿 96
南吕 72 一枝花 72
商调 22 集贤宾 22
仙吕 155 点绛唇 151
双调 138 新水令 135
越调 48 斗鹌鹑 47
大石 3 六国朝2
所谓一般有尾声,指元杂剧套曲末尾一般有一“尾声”。元杂剧共有546套,占总数629套的86.8%。不用尾声的,共83套,占总数的13.2%。
三、元杂剧的演唱
元杂剧的演唱扮演,学者们通常概括为“一人主唱”,即元杂剧扮演之时,只有一人主唱套曲而其它脚色只能配戏。
但是关于“一人主唱”,必须弄能清楚:
演员(人)——脚色(行当)——角色(剧中人物)
如果由一个脚色行当的一名演员的扮演一个剧中人物,则如《汉宫秋》:
演员(人)——脚色(正末)——角色(汉元帝)。
全剧只有汉元帝有唱词,所以这是三者都是“一”。但是在《单刀会》中,有唱词的有三个剧中人物:
演员(人)——脚色(正末)——角色(乔公、司马徽、关羽)。
此时前两者仍是“一”,后者则“三”。这叫“改扮”(或“倒扮”、“兼扮”)。
由于前两者始终是“一”,所以“一人主唱”也有人说是“一个(种)脚色主唱”。
那么,元杂剧中,什么脚色可以唱套曲呢?除特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