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课时优案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课时优案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课时优案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

[素材思悟]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人,关于他的故事,我们知道的不少。在王羲之20岁的时候,有一个太尉叫郗鉴,要到王家去招女婿。因为王家的男孩子多,遇到这种情况,高官来招女婿,大家都很重视,纷纷装模作样。唯独在东边床上有一个人,袒露着肚子在吃东西,满不在乎,他就是王羲之。来看的人回去向郗鉴报告后,郗鉴说:就东边床上那个人了!“东床快婿”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有个老太太在街上卖扇子,好几天了,一把扇子也没有卖掉。王羲之看她可怜,就说:我给你的扇子上写几个字吧!写好以后,老太太反而大哭起来,说:我这扇子干干净净的都卖不出去,你给我写得乱七八糟的,怎么卖得掉呢?王羲之说:你可以增加十倍的价钱去卖。结果,果然引起了大家的抢购。

在中国,不乏有各种各样的好书法,有的人也不一定比王羲之写得差,但是,无论如何,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是最高峰。中国有不少文人,每天都临摹一遍《兰亭序》324个字,一共28行。有的不看字帖,干脆是默写,默写到甚至连王羲之写错的地方也要跟着写错。

淡雅人生

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素简洁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追崇的一种“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

热爱自然

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人在身

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弛,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仰观俯察,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于言表。王羲之从自然山水中体味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小试身手]

运用王羲之的相关素材,围绕“人生价值”的中心话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片段。

答:

答案(示例)人生的价值来源于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一个人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功。除了拥有自信与梦想之外,还需要不懈努力。王羲之为练成一手好书法,寻访天下名师,师人所长,更在自己的家里苦练。他练字时写秃的毛笔竟堆成一座小山,成了著名的“笔冢”;他家门口用于洗毛笔的小池竟被染黑了,成了有名的“墨池”。他的不懈努力,使自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存在,而他的神来之笔《兰亭集序》则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法贴”。王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懈努力与取得成功和实现人生价值是分不开的。

1.[高考源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文中有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我的答案:

答案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漂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此谓“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人活得窝窝囊囊,有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人死得默默无闻,有人死

得轰轰烈烈。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轻易地悄悄逝去。

2.[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

我的观点:

答案观点一: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则是年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

观点二: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的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些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3.[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你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生死观?是重生死还是轻生死?

我的答案:

答案(示例)是重生死。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故作者的生死观是重生死。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大家一起来欣赏这篇他的代表作吧。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

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3]》。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 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 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 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 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 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 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很多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 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 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 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 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 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 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 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8课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8课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初步体会作者"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内容】 一、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和特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准确地朗读;画出疑难问题;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二、预习自测题 1、给下边加字词注音: 癸()丑修禊()流觞() 激湍()形骸()游目骋()怀齐彭殇()嗟悼()会()稽jī感慨系()之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趣舍万殊 悟言一室之内 3、解释下列加横线字含义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修禊事也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4)引以为流觞曲水 (5)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8)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0)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1)所以游目骋怀 4、王羲之(303-361),东晋大书法家。字,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邪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善书法,被后世称为,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补充材料

1、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兰亭位于现绍兴城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据传,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四十二人参加了修禊活动,众人临河踏青,饮酒赋诗。最终二十六人传下《兰亭》诗。王羲之作四言与五言诗各一首,并为二十六人的诗作写序。 3、王羲之书法 羲之书法在当时即享大名。评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对其书法推崇备至。 羲之家学渊源,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受到严格训练。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稍长四处游历,见得前辈书法家李斯、曹喜、蔡邕等人所书碑刻,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创作出风格轻灵优美、潇洒飘逸的新体,从而突破了汉魏质朴厚重的古风。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今观其书,的确俊逸遒劲,笔势纵横,在用笔、结构、点画搭配等方面极富变化。全篇看来,纵则有行,横则无列,气韵生动,笔意畅通,给人以神采飞扬、起伏跌宕之感。梁武帝萧衍称赞其书云:“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后其墓被盗,《兰亭序帖卷》真迹从此失传。 4.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大多用以题赠;一是书序,作为著述的前言,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特色,成书经过,写作目的等。《兰亭集序》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 四、课堂探究 诵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下列问题,教师点拨补充。 1、解释下面词语的活用情况: 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所以游目骋怀() 固知一死生() 齐彭殇为妄作() 一觞一咏() 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古义:今义: 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今义: 或取诸怀抱古义:今义: 所以游目骋怀古义: 今义: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今义:

《兰亭集序》说课稿

教案五:《兰亭集序》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戴丽萍,来自湖北省十堰市,现就读于华侨大学文学院。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兰亭集序》。 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练习与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兰亭集序》恰好能让学生在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重点、难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浅显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对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已有所体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能够为学习本文做好基本的语文素养储备。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一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目标定位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 (2)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3)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 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 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教法学法设计

兰亭集序赏析

一、基本信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二、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à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61 米至1.65米之间),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三、原文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zeng)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二册 19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全文有三段,各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第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2段抒发人生感慨,第3段交代作序目的。(板书:记会,慨叹,明意) 三、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研习第1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明确:时间:“永和……癸丑……暮……”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学生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选一学生根据内容要点提示,尝试背诵。 (3)设置鉴赏点,赏析本段写法的高妙之处 提问: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 (4)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注意此句中的“游”“骋”为使动词。此句应译为:这样来纵展目力(观察事物),开阔胸怀(欣赏景物),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可以(使人)快乐啊。 在背诵过程中,有学生容易出错,把段末一句“信可乐也”错背为“信可乐矣”,师生共同探究,这个“也”字能否改为“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段中,作者描述这次聚会是“群贤必至,少长咸集”,是为一乐;“暮之初”“天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1、导入: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大得孔子赞赏。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春风沂水的三月,在那崇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亲密的朋友携手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那该是何等怎样的乐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的长河,走进那兰亭,一起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过渡句:《兰亭集序》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王羲之其人及其写作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在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 (提问:什么是序呢?) 明确:一般放在书或者文集的前面,是说明书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过渡句:《兰亭集序》不仅是一幅书法极品,誉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更是散文中的佳品,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诵读、理解去探究文字的丰富的内涵。)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们认真听一下录音。 (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停顿、字音) 2、学生齐读 (指导学生的朗读) (过渡句: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文意的理解,首先应该是字词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并尝试翻译,请特别注意老师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的字词及划线部分。)4、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梳理字词 5、品读课文,读出情感 (过渡句:字词的梳理,可以说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请男生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乐 作者为何而乐呢? 1、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翻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2、美景:山、水、天气 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明确: 《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

鲁教版-语文-高一-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案

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初步体会作者"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内容】 一、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和特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准确地朗读;画出疑难问题;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二、预习自测题 1、给下边加字词注音: 癸()丑修禊()流觞() 激湍()形骸()游目骋()怀齐彭殇()嗟悼()会()稽jī感慨系()之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趣舍万殊 悟言一室之内 3、解释下列加横线字含义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修禊事也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4)引以为流觞曲水 (5)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8)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0)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1)所以游目骋怀 4、王羲之(303-361),东晋大书法家。字,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邪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善书法,被后世称 为,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王羲之 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补充材料 1、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

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课时优案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往往能让人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因此画家们往往在生活中放浪形骸 ....,不修边幅。 B.情随事迁 ....,人的心情不同,对眼前所遇到的事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C.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 ....,我眼前的美景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 D.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胶东半岛的崇山峻岭 ....的阻拦、过滤,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答案 B 解析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不符合语境。A项,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现多指行为放纵,不拘形迹。使用正确。C项,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畅胸怀。使用正确。D项,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使用正确。 2.下列各项中,与“俯听丝竹仰听管”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坐揽茂林情不倦 B.觞咏犹带峻岭情 C.随游修竹气也和 D.静视流水躁视山 答案 D 解析按照对仗的要求,以及分析四个选项可以推知:“俯听丝竹”对“静视流水”,“仰听管”对“躁视山”,它们都是动宾短语相对;另外,“俯仰”对应“静躁”。故正确答案为D项。 3.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兰亭集序》的导入语,请你在导入语的开头和结尾空缺的地方填上恰当的语句。 (1) 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共324字,在他的神笔下,个个“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也被尊为独步千秋的“书圣”。(2)

答案(示例)(1)大家都知道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历代的书法名家灿若河汉,其中王羲之是最杰出的书法名家之一。 (2)其实这篇书序也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佳品,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其文之美妙。 解析做此类题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语境去做。据所给文字,可知(1)处应围绕“书法——王羲之书法”来写。(2)处应过渡到这篇文章上。 1.[高考源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我的答案: 答案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荫,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 2.[高考源点: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文是如何体现“文笔洗练、自然有致”这一特点的? 我的答案: 答案本文仅三百余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处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4287741.html,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作者:徐瑾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 《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 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 《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文字,展示了暮春时节、山水掩映之下,一群志趣投合,少长融怡的文人雅士共聚一亭,饮酒赋诗、悠游行乐的景象。如同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画。为什么说它是一幅人物画而非山水画呢?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丈山、尺树、寸人”的说法,即山水画应以山水描绘、景物渲染为主体,人物仅仅是点缀而已。以此为鉴来反观《兰亭集序》会发现:文章中虽有景物描写,但作者只对其进行白描式的概括性的描述,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王景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四、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本文是一篇书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 时名士谢农、孙绰等 41 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 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 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 朗 气 清 , 惠 风 和 畅 。 仰 观 宇 宙 之 大 , 俯 察 品 类 之 盛 , 所 ?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谮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 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 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 期于尽。 古人云: “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 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 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 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 虽然没有琴、 瑟、 箫、 笛演奏的盛况, 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 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 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 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 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 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
1/5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人之相与(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课时作业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8课兰亭集序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解析A项,“趣”通“趋”,趋向,取向;B项,“悟”通“晤”,面对面;D项,“畔”通“叛”,背叛。 答案 C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 B.情随事迁,感慨 ..系之矣 C.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解析A项,古义,胸怀,抱负;今义,胸前,抱在怀里。C项,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D项,古义,是两个词,“其”,代词,“次”,旁边;今义,次一等的。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不临.文嗟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列坐其次.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以五年为期.死期.至矣 解析D项,均为名词,期限;A项,分别为动词,面对,引申为阅读/动词,靠近;B项,分别为名词,情致/动词,到达;C项,分别为名词,旁边/名词,次序。

答案 D 4.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贤.毕至 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B项与例句皆为形容词作名词。A项,名词作动词。C项,使动用法。D项,意动用法。 答案 B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B.仰观宇宙之大 C.不能喻之于怀 D.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析B项,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B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答案(1)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察视地上繁多的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都)足够用来让人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2)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3)(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

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①。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着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2)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及虚词的用法; (2)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二段 上一次课,我们了解到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作者与众友人欢聚一堂,置身于崇山峻岭的怀抱,畅叙幽情。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兰亭集序》,下面大家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信可乐也我们一起归纳一下,作者因何而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再加之前面的描述,真所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能不欢乐?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要以欢快、愉悦的情感领略快乐的美好。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第三段,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是否和上文一致? 二、研习第三段

(1)请大家找出代表作者情感变化的一句话,一个字也可以--痛。 (2)作者由乐转折到痛,是不是转折的太突然了,有没有过渡句给我们以提示?(过渡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我们一起来品味这句话,大家知道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吗?(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兰亭集会,俯仰一世,说明时间过得很快。人们只有在什么时候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快乐的时候) (3)那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这种快乐的感觉是一直延续还是发生了变化,从哪里可以找到依据?--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也就是一时的快乐,说明快乐是短暂的,但有句话我们忘了叫做时间不等人,所以不知不觉间,老之将至)。 (4)那作者除了痛快乐之短,还为什么而痛呢?(以文中的话作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说生命无论长短,终将要走向尽头,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我们常常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再美的曾经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过眼云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也就顺理成章,不言而喻了。 (5)既然快乐苦短,生命易逝,作者有没有为我们列举当时人们的生活态度,有哪些?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结合自己的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态度的理解和看法(自由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评论。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这一段中,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学习,第四自然段,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不能自拔,还是情感有所变化? 三、研习第四段 (1)上节课最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不能自拔,还是情感有所变化?有所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变化,和我们前面的学习一样,大家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很好“悲”。 (2)今天我们常常说悲哀、悲痛,那悲和痛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如果不是,作者悲的是什么,痛的又是什么呢(上节课讲到,作者对于快乐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真切地感到痛苦,这种痛苦都是由谁感受到的啊--作者,那痛的是谁生命短暂啊-自己,那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悲的是什么呢,我们能从文中找到依

兰亭集序导学案(参考答案)

精心整理 《兰亭集序》导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 3 4 1. 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一、 1. 创新,“ 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2.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 B帝王 16年)D ) 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