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
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
![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1d2690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f.png)
界面的稳定性比较差
界面产权的不明确性
05
06
公地的悲剧
淮河的污染
藏羚羊的滥捕
界面理论对环境问题的分析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如何用界面理论解释环境问题呢?
在自然资源界面、环境质量界面、商品界面以及废弃物界面上出现的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异常和不匹配引起了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物种多样性-九寨沟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物种多样性-大熊猫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物种多样性-银杏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2004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3.05%。
为什么GPI比GDP增长缓慢
尽管美国人均GDP现为4万美元左右,但它的人均GPI只有2万不到,而且几十年中增长并不是很大。为什么呢?
GDP与GPI引发的思考?
漳州古雷半岛投资“对二甲苯(PX)”项目?
GPI是在GDP 上做减法
2
3
1
4
5
准确把握界面各方协调的度
正确判断界面活动各方的活动以及价值目标
环境问题的解决-界面控制(原则)
正确判断界面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国家利益的冲突
01
政府与企业的冲突
02
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
03
规则
04
技术
第2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2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86f188b7360cba1aa811dae6.png)
2.地球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
• 地球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有它的发生、发
展和形成历史。各种环境因素彼此相互依赖,其中任何一 个因素发生变化便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推动它的发展, 建立新的平衡。从环境系统演化历史来看,旧平衡的破坏, 新平衡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正常规律,环境系统始终处于 动态平衡之中。
• 环境系统是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系统,对来自外界比
较小的冲击能够进行补偿和缓冲,从而维持环境系统的稳 定性。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环境因素与 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容量。容量愈大,调节能 力也愈大,环境系统也愈稳定;反之,就不稳定。
• 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环境中也存在着
(三)输入与输出
任何系统都是由特定的要素以特定的结构组成的,它 和外界环境之间具有相对封闭的边界,即系统的边界。但 是任何现实系统都不是绝对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的 开放性体现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系 统与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是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 的输入和输出来进行的。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输入。 系统的输入通常可分为可控输入和不可控输入两类。 可控输入指在对系统实施控制时是可以进行调节的输入。
以从下面四个关系上具体考察。①当系统与环境处于相互 依赖的关系时,要考察环境对系统的输入或系统对环境的 输出是否稳定可靠。 ②系统与环境的其他系统是否存在 竞争关系。③环境与系统是否存在破坏关系。 ④环境与 系统是否存在吞食关系。
三、系统论与环境管理
• 1.地球环境系统含义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地球环境系统通常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或土壤 一岩石圈)和生物圈。在这些圈层的交界面上,各种物质 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得尤其明显。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5099bfe76c66137ef0619ee.png)
阅读材料:
可持续发展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27
叶文虎编著,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工业革命推动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使人们的物质生活飞速提高,使人
类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对自工业革 命以来人类发展历程的反思。
工业革命又使人类饱尝战乱灾患的 痛苦,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自然资源
人口数量和消费方式决定了社会总消费,这是三个“生产”
环状运行的基本动力,而社会总消费的无限增长(表现在人
口数量和消费水准的增长上),则是世界系统失控的根本原
因。
36
环境生产
环境消解从物资生产环节返回的加工废弃
基 污染消纳力 物和从人的生产环节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的
本
能力极限。
参
量 资源生产力 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速 度也有极限,称为资源生产力。
该方向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 和演化规律,将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特征的“发展 度”、“协调度”、“持续度”三者内部的逻辑自洽和动 态均衡作为中心,有序地演绎了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与 三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建立了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人关系的统一解释基础和定量的评判规则。
系统学方向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可持续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1999-2007)为代表。另外一个 代表理论是“三种生产”理论 。
38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原始文明时代
环人 物物
世界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 境生产,此时人口数量非常少, 物资生产能力非常微弱,基本 上都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39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农业文明时代
人
人
人
物
环境管理基础理论 111101
![环境管理基础理论 111101](https://img.taocdn.com/s3/m/f0d7a7d2da38376baf1faed3.png)
2、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 P36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派—— 常规理解P36 外部性理论派—— 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不承认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P36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派—— 常规理解P36
3、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P37 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口、贫困
8
二 、 三种生产理论
(一)三种生产理论概述( P17—P27;P39—P45)
管理学家(原籍澳大利亚)。行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 。
23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是美
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倡导者。 《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是他的代表作,较为全
面地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听证词》(1912年),是他的另一代表作——“大面包主
义”。
24
一般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管理职能学/管理过程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 )(1841-1925)法国管理学家。现代
管理学—— 管理职能学的创始人。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1864-1920)德国管理学家。官僚组
织模式(Bureaucratic Model)即行政组织理论的奠基人 。
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Mayo)(1880-1947退休)美国
行政管理,而且广泛地分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深入地研
究了工业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他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
体系理论”,又被称为“官僚政治”或“官僚主义”,与汉语不
同,它并不带有贬意。其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
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要使得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
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应该依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2f66f0904a1b0717ed5dd14.png)
3、管理科学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借鉴、应 用和发展管理学的成熟理论与方法,构建环境管理学的理论 和方法体系,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区域系统控制理论
(一)基本观点
3、信息是最活跃、最基本的要素,区域发展调控需要借 助信息,具体操作中通过信息反馈来实现。
(二)理论现实意义
从实质来看,区域环境管理就是一个PRED系统的控制 问题,系统的控制涉及控制对象、控制机理以及外部环境 等要素,通过对区域发展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机理的深入 剖析,揭示了系统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从而为区域可 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控制手段。
1、区域系统是一个由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发 展等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即PRED系统,作为独立开放的 系统,其平衡与发展需要与外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 资源等交换。
2、区域发展是动态可控的过程。人作为系统主体具有能 动性,可以从各种错综复杂的动态关系中区分出确定与不确 定因素,有利与不利因素,实现对系统过程有目的的调控。
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与产生原因:环境生产在输入 输出上的不平衡;人为的开发和破坏活动,导致自然环 境的生态功能不断“透支”。
3、指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实现三个系统间的同步发展。
三、管理科学理论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 1、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是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初期,
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20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 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 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 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 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 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 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 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 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
环境管理学的思想与基本理论
![环境管理学的思想与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217ad8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1.png)
保护生物多样性
总结词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石,环境管理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
详细描述
环境管理学通过制定和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努力维护地 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这包括保护自然栖息地、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开 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等。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结词
环境管理学的思想与基本理论
目录
• 环境管理学的思想 •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 环境管理学的实践应用 • 环境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 环境管理学的挑战与对策
01
环境管理学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 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实现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性,要求在不同 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实现资源分配和 环境保护的公平。
05
环境管理学的挑战与对 策
应对气候变化
总结词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环境 问题之一,环境管理学在应对气候变化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VS
详细描述
环境管理学通过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影 响和应对策略,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速 度,降低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具 体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环境管理学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 关键作用。
详细描述
环境管理学注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关系,通过推广绿色发展理念、促进资源循 环利用、推动生态产业和生态城市建设等措 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环境管理学还倡导公众参与生态文 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资源循环利用
环境管理——精选推荐
![环境管理——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31f3624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1.png)
环境管理简述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同上述其它⼏种构想相⽐,具有更确切的内涵和更完整的结构。
这⼀思想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然资源、⽣态承载⼒、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的内容:⼀是对传统发展⽅式的反思和否定,⼆是对规范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就理性设计⽽⾔,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业应当是⾼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粮⾷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
“可持续发展”这⼀词语⼀经提出即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众媒介使⽤频率最⾼的词汇之⼀,这反映了⼈类对⾃⾝以前⾛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标的憧憬和向往(尽管尚有若⼲模糊)。
⼈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少是持续是不够的,因⽽是不可取的。
唯⼀可供选择的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类这⼀次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在全世界不同经济⽔平和不同⽂化背景的国家能够得到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1.基本内涵:是指在环境管理中实际⾯对的系统实质是“环境社会系统“,⽽这⼀系统中⼈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良好的⽣态环境为基础。
这⼀原理有两个基本内涵:①环境社会系统:⼈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类社会与⾃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不可分割性,这是环境管理的根本要义。
②健康发展:⾸先是指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其次表⽰了⼈类社会⾏为的价值取向。
它表明这⼀系统将随着时间不断演化。
2.主要内容①社会系统具有⼀般系统的特征:eg.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的性、综合性、对环境的适应性②环境社会系统强调⼈类社会⼦系统与⾃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及其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性。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697367297375a417866f8f4f.png)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总结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环境与经 协调发展为前提 为前提, 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对人类的社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使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应。
总结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载力相适应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相适应, 载力相适应,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管理科学理论、 论、管理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以及系统、共赢、 以及系统、共赢、协同等理论和原 则来进行指导。 则来进行指导。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人类行为
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 政府行为、 的角度来划分: 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政府行为、企业 行为和公众行为。 行为和公众行为。 由于组成人类社会的人在社会中同时扮演着 多种不同的角色, 多种不同的角色,因而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分 属于不同的群体。 属于不同的群体。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根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处理好各种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环境管理的实践探索
![环境管理的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1b97be2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5.png)
环境管理的实践探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管理的实践探索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项必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在理论基础上探索更加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一、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环境法律、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三个方面。
环境法律是环境管理的法规体系,其核心是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污染形成的机理及其治理措施的学科,其核心是实现环境协调与发展;环境经济学则是将经济理论引入环境管理领域,寻求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之路。
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环境管理的实践探索环境管理的实践探索包括从政府、企业和个人层面出发,从源头控制、减量化、回收利用、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应用,以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政府层面: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政府应该在环境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定方面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管理部门和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和执法机制,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和生态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和公众加强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2.企业层面: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改善环境质量。
企业应该把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采取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推广环保技术和产品,提高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3.个人层面: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倡导低碳生活。
个人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注意环境健康和生态平衡,尽量减少浪费和污染,倡导低碳生活,提高环保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三位一体”环境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环境管理模式是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相互联系,共同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提出了在制定企业战略和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
在实践应用中,“三位一体”环境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证环境健康。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0542e2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e.png)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由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中的若干基本理论组成,即系统论、控制论和行为科学理论。
这三种理论构成了环境管理完整而坚实的基础理论。
1.系统论的基本观点系统论是运用逻辑和数学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
其数学方法是系统论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定量化方法,是用来揭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的手段。
逻辑方法则是系统论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定性思维方法,蕴含着思想方法论的成分。
二者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下述四个方面。
(1)整体性观点它旨在通过揭示要素和系统整体的关系,告诉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一切从整体出发,不仅要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整体来认识,而且要将研究过程看做系统整体。
在环境管理中,不但要将环境问题视为社会发展的整体问题来研究,而且要将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视为一个系统整体。
同时,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工业布局入手,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加快环境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实现环境管理的合理组织、协调和控制,从整体上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相关性观点系统的相关性是指任一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是关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特性,即系统中任何要素的存在和运动变化都与其他要素相关联。
因此,要处理一个系统要素,就必须充分考虑该要素的影响和作用。
把可处理的客观事物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更大系统的要素来研究,这就是系统论的相关性观点。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
而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样与人类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社会进步密不可分。
因此,环境管理就必须将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与影响,通过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来调整生态、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实现人类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604316aee06eff9aff8071a.png)
2.环境资源的价值
环境资源勘探需耗费人类劳动; 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更新、建设需耗费人类劳动; 开采环境资源需投入人类劳动; 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建设、更新、开发等活动有关的科研、 教育需人类劳动
(二) 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早期的承载力ʕҰੜ态ֶత֓೦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 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 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 最高极限。
物) 分解者:一些微生物、原生动物和食腐动物等
Q非生命体—空气、水、岩石、土壤等
3.生态系统的类型
Q陆生生态系统
森林、草原、荒漠、高山、冻原等生态系统; 森林—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等
Q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湖泊、河流等
陆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生命带:海水的和海底; 海水区—浅海带和大洋 带;海底区—沿岸带(又 称潮
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然而并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一般情况下,等 级越低的需要,越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的需要,得到满足的 比例越小。
2)群体需要理论
社会群体和组织 由个体的人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群体系统。 社会群体和组织的需要,可分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层次。 z生存需要 指维持社会群体正常生产、生活、经营,使群体得以继续维持存在 的需要,如企业员工工资、生活福利的最低需求,企业员工之间关 系得以满足的最基本要求。与个体的生存需要相比,在内容上则更 为广泛,不仅包括了经济因素,也包括了社会因素。 z发展需要 一切社会群体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支配社会群体组织行为的动 力和源泉。群体的发展需要包括组织内部员工收入水平的提高、福 利条件的改善、形象的改善、工作环境的改善、生产规模的扩大等。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88c2580725c52cc58ad6be2b.png)
内涵包括: 环境社会系统和发展二个方面。 该原理可看作管理科学中的系统原理和权变
原理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应用。
2、主要内容
系统:指由若干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功 能的整体。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社会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性;
2、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
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中最基础的理论 !
人类社会的5种环境需要 适应生存 环境安全 环境健康 环境舒适 环境欣赏
3、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理论方面
许多成熟的概念理论可以用于环境管理学
研究方法方面 为环境管理科学提供行为研究方法
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 境生产力匹配起来。
增加新的功能单元
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主要领域应放在多种多样的界面上; 控制多种状态参量。
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方法学原则——协调和协同 行为的协同和利益追求与畅通要求的协同
第二节 管理科学理论
一、管理科学概述
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获利。 双赢、多赢和共赢
2、主要内容
共赢原理是环境社会系统发展中各个行为主 体的根本行为准则。
“三生共赢”原理
三生共赢(从物质流的角度)
“三生共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 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A、生活是各种行为的主要目的; B、生产是满足生活的需要; C、生态是前两者的生物、物理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A、生态学方向 观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焦点——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
第2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2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ac41c89d4d8d15abe234ed5.png)
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2.2 界面活动控制论
1.界面
概念: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 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 空间上的、也可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是间接的。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 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 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2.3 冲突协同理论
2.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应用
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 统发生冲突的结果,它与人类社会内部各利益团体 之间的冲突有着密切的联系。 冲突协同理论,就是指通过人类社会的理性行为解 决冲突,实现子系统之间协同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的理论,通过协同子系统的局部运动可以使系统整 体的宏观运动效果优于部分运动之和;相反,如果 子系统的运动之间不协同,甚至相互制约,那么子 系统运动的效果就会相互抵消,从而使系统整体运 动的效果低于 部分运动之和。
2.1 三种生产理论
3.三种生产理论对环境管理的指导意义 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推动 人类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生存方式,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其中 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上述这种新的功能单元的建立 是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特 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 题频频困扰人类。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 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Rachel Karson) 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 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 《寂静的春天》。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b0cb423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3.png)
环境管理学方法论的基础——把人类社会涉及三种生产 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
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7Βιβλιοθήκη 二、管理科学的基础、层次和领域
三个基础:
–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
三个层次:
–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
三个领域:
–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管 理、管理理论与方法。
的资源和从“人口生产”环节取得的消费再生 物被物化为生活资料的比例。它取决于资源与 生活资料的具体属性及对应加工链节的技术水 准。
1
(2)人口生产
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人 口在某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②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 人口数量:环境人口承载力 ➢ 人口素质: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
• 决定人参加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态度和 能力
• 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 消费方式: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
比
2
(3)环境生产
①含义:指环境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消纳污染和产生出自 然资源的总过程。
②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3
3.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环境问题的解释
原始文明时代:世界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生产,此时人口数量 非常少,物质生产能力非常微弱,基本上都包含在环境生产中;农业 文明时代:人口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 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逐渐强大,从而成为能 与人口生产、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系统,它们通过环状联结构成了
• 3)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有意识地去改变人类社会一系列固有观念外, 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生活 习惯。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195ab0c7bcd126fff6050bbf.png)
整理课件
34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环境管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
叶文虎: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控制论、冲突协同理论 尚金城: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环境经济理论、
环境政策学理论 张承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整理课件
35
叶文虎教授 的三种生产 理论
37Biblioteka 人口 生产环境 生产
物质 生产
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的关系 环境生产是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存在的前提和基
础 人口生产是物质生产的原动力 物质生产是连接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的桥梁
整理课件
38
人口 生产
物质 生产
环境 生产
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的仿生学基础
生 物
群体的自我疏稀与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
适时适龄利用问题
利用生态学原则编制生态规划
整理课件
10
§2.1 生态学理论
三、生态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 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为: 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加强自然保护的法规建设 积极参加自然保护国际合作
丹王国的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
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
(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
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
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
(GNH)指标。
整理课件
27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消费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抵消或克服投资边 际效益递减率
世界银行的“国民财富”评价指标体系
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
人造资本
国
家
财
自然资本
富
人力资本
人造资本
机械设 备运输设备 基础设施 建筑物
自然资本
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 的自然财富,如土地、森 林、空气、水、矿产资源 等。
人力资本
是人的生产能力,它包括了人的体力、受教育程 度、身体状况、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
人口生产 环境质量 环境生产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环境生产 自然资源 物质生产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人口生产 商品
物质生产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重点: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四个基本方向 -HDI指数和GPI指数 -世界银行的国民财富体系 -三种生产理论
难点:
-HDI和GPI指数 -世界银行的国民财富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1 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三面”、“里革断罟”
ISEW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also called the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2004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 元,占GDP3.05%。
为什么GPI比GDP增长缓慢
• 尽管美国人均GDP现为4万美元左右,但它 的人均GPI只有2万不到,而且几十年中增 长并不是很大。为什么呢?
Constanza等 的生态服务(Eco-service)体系
• Constanza等将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统 称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生态系统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商品和服务
请同学们举些例子!
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物种多样性-九寨沟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地
孔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相
参
管仲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
《秦律·田律》 :“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1.1 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年)、 李嘉图(1817年)和穆勒(1900年)等,他们 也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消费的物质限 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
HDI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derived from 3 components: life expectancy, literacy, & purchasing power
中国部分地区HDI(2006)
GPI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
• GDP与GPI引发的思考?
GPI是在GDP 上做减法
• 漳州古雷半岛投资“对二甲苯(PX)”项目?
三、三种生产理论
❖ 物质生产 ❖ 人口生产 ❖ 环境生产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三种生产系统比较
系统名称 人口生产 物质生产 环境生产
基本参数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模式 资源利用率、社会生产力 污染消纳能力、资源生产能力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1.2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Social Equ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财富的真正含义在于:一 是国家生产出来的财富,减去国 民消费,再减去产品资产的折旧 和消耗掉的自然资源。
社会学方向
基本观点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终极 目标
研究对象和内容
人口增长与控制、消除贫困、社会发展 、分配公证、利益分配等
研究焦点
经济效益与社会公正取得合理平衡
代表指标体系
人文发展指数(HDI)、Cobb的“真实 进步指数(GPI)”、Allen的“可持续晴 雨表”
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
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
-管理科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共赢原理、界面活动控制理论和冲突协同原理
难点:
-HDI和GPI指数 -国民财富体系 -个体行为理论与群体行为理论 -界面活动的特征
第一节 基础(1)可持续发展理论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生态学方向 * 经济学方向 * 社会学方向 * 系统学方向
生态学方向
基本观点
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研究对象和内容
生态平衡、自然保护、环境污染防治、 资源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
研究焦点 代表指标体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Constanza和lubchenco 的生态服务(Ecoservice)体系
物种多样性-大熊猫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物种多样性-银杏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经济学方向
基本观点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研究对象和内容
区域开发、生产力 布局、经济结构优 化、物资供需平衡等
研究焦点 代表指标体系
Economic Prosperity
Ecological Integrity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持续性原则 * 公平性原则 * 共同性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
2.1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四个基本方向
人口 生产
废弃物
物质 生产
环境 生产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三
种
生
产
•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理
论
在
•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环
境
•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