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9篇 送东阳马生序 作业(含答案)
第19篇送东阳马生序一、[2021合肥46中三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读书有所见作〔清〕萧抡谓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2)门人弟子填.其室填:(3)或.遇其叱咄或:(4)得养乃.滋长乃:(5)胸臆无佳.想佳: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余幼时即嗜学。
(2)录毕,走送之。
3.关于读书的作用,宋濂以自身经历从正面阐述为“”;萧抡谓以时间顺序从反面阐述为“”。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请根据【甲】文内容,概述如何做到“心以理义养”。
(4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李氏山房藏__》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李氏山房藏__》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1)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2)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3)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4)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
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取材于苏轼的同名文章)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弊:破损B.幸而得之,皆手自书.书:书籍C.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根:根据D.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益:好处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有悦于人之.耳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其.学可谓难矣舍我其.谁C.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正襟危坐,而.问客曰D.将以.遗来者舟遥遥以.轻飏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有所得B.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纸和文字、图画一天天趋于简便,书的益处越来越多C.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D.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象犀珠玉一类的奇异珍贵之物,虽可让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
《庐山黄石岩禅院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庐山黄石岩禅院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庐山黄石岩禅院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庐山黄石岩禅院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庐山黄石岩禅院记》原文及翻译刘轲原文:古老有言曰:太极之气,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
然则匡阜①之气,其大矣乎。
庚辰岁,山客刘轲,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
岩中有栖禅子②,不知其几许腊③,而瑰行峻节,人事难能。
仆高其人,而信宿忘返。
及颐其轻重,颇见其宅心之地,乃问其住年,但手指松桂云:“初毫发我植,今环人臂。
乌飞兔走④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于戏!向非岩房峭绝,僧行孤峙,则人境两失。
固其宜也,复何言哉?观夫烟云生于履舄⑤,岚霭出于襟袖,群形浩扰,并入眸子。
每至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泠泠仙语,如在耳右。
况又耸凌兢上,焉知不能与洪崖⑥接袂,浮丘连驾,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绝惭容于厚面,远喧卑于腥秽乎?不得而然者,盖钩也、饵也,名为利钩,利为名饵,吞钩食饵,手足羁锁,彼焉得跳跃于此乎?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塞径,仆所谓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
禅师宜春人,俗姓刘,名常进,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
(选自《晚唐小品文选译》)【注】①匡阜:庐山。
庐山别称匡庐。
②栖禅子:栖居行禅的僧人。
③腊:僧人受戒后,每年于夏季三个月安居一处,称为“一腊”。
后来也将一年称为“一腊”。
④乌飞兔走:比喻时光如箭,日月如梭。
⑤舄(xì):古代一种复底鞋。
⑥洪崖:传说中的仙人。
译文:老辈人说过:太极之气,积聚而成为山岳,分泄而成为为江河。
如此,庐山之气是多么广大了啊。
庚辰年,山客刘轲,采拾奇花怪石,自山脚攀登到山顶,又往回下山半里多路,停宿在黄石岩。
岩中有一位栖居行禅的僧人,不知在这里住了多少年了,其举止脱俗,情操高尚,一般人很难达到这样。
2022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眉山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特别要注意所涂答案与题号一致;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卡以外的地方答题无效。
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3分)A.洗涤.(dí)贸.然(mào)顷.刻(qīn)不省.人事(shěnɡ)B.譬.如(bì)粗糙.(cāo)确凿.(zháo)参差.不齐(cī)C.要塞.(sè)羡.慕(xiàn)寂寥.(liáo)挑拨离间.(jiān)D.匿.笑(nì)蒙昧.(mèi)茸.毛(rónɡ)深恶.痛绝(wù)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酝酿契约翻来复去味同嚼腊B.云宵天骄哗众取宠眼花潦乱C.荧光笼罩长途跋涉与日俱增D.秘决彷徨郑重其事穿流不息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需要交流借鉴,只有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才能赋予..自身文化新的意义。
B.熊浩在《我是演说家》上的演讲神采奕奕....,声情并茂,征服了众多的观众。
C.歌舞《神州门神》附庸风雅....,将传统美、力量感与新潮流演绎得淋漓尽致。
D.北京冬奥会上健儿们敢打敢拼,一气呵成....,展现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截至2021年,国家贫困生资助金项目资助的学生已经超过2亿多人次。
B.各地丰富多样的国家安全宣传活动,营造了全民共筑安全屏障的浓厚氛围。
C.经过对三星堆遗址的研学考查,让同学们感受到巴蜀文化就“活”在身边。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新课结束学业水平调研语文试卷
1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新课结束调研语文试卷2023.03一、积累运用(共25分) 1.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汉字的拼音依次..分类填在方格内。
(2分)面对青春的m ěng 懂和迷茫,要不断为自己fù能,才能有勇气、有信心走好脚下的路。
一句不经意间看到或听到的话,一帧美丽旖.旎的风景画,一场激情澎湃.的讲座,一次自由的旅行,一本意味深长的好书……也许都会给你精神的震撼和奋进的力量。
那布满荆棘的路上或许就藏着怒放的玫瑰,不要因失败而犹豫彷徨,拂去生活中阴mái,鼓舞自己前行。
填字 注音2.名著阅读。
(共5分) (1)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3分)( )( )A.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艾青诗歌中的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向太阳》写于这个时期,是艾青写的第一首长诗。
B.《水浒传》中宋江被呼延灼的连环马打败,呼延灼又通过高太尉调来轰天雷凌振,造炮攻打山寨。
宋江设计擒得凌振上山,凌振宁死不愿上山入伙。
C.《水浒传》中李逵随柴进来到高唐州,得知高唐州知府高廉的小舅子殷天锡要抢占柴家的花园,还将柴皇城打伤,逼着柴家搬出去。
柴进据理力争,殷天锡还要打柴进,惹恼了李逵,冲上来一阵拳打脚踢将殷天锡打死。
D.《儒林外史》严监生临终前因家人点了两根烛芯而久久不肯咽气。
等到看见家人将烛芯灭去后,才肯咽气。
这一细节将其吝啬体现得淋漓尽致。
E.《简·爱》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她从小寄养在舅妈家,遭到虐待,后来被送进慈善机构开设的寄宿学校圣约翰学校。
毕业后,应聘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罗切斯特相互爱慕,历经曲折,最终和他结了婚。
(2)打开《儒林外史》,我们发现匡超人的变化与他结交的朋友有关。
请你从下列匡超人的朋友圈中选择一人,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此人对他的影响。
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
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苏轼〔宋代〕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
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
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实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具有实用价值,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
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具有实用性;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都可以依凭各自的资质而各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各有发现;资质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七下课后古诗词十首-实用
表达了诗人清心淡泊,怡然自得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此夜曲中闻折柳,
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
02
04
05
谁家玉笛暗飞声,
春夜洛城闻笛
何人不起故园情。
03
06
01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前两句写诗人春夜闻笛的感受。
春风点明时间。洛城点明地点。“满洛城”夸张,写春风飘荡,笛声悠扬。
不知谁家的玉笛暗暗吹出凄切的笛声,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阳城。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晚潮夹着春雨在傍晚来的很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唯有一只孤舟在河边浮沉。 后两句写雨中涧边之景。 第三句写春潮急雨,雨至故无人,“急”很有声势。第四句写野渡横舟。潮来故“舟横”,此句写荒江野渡幽静景象。
赏析:
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自”是全诗的诗眼,“舟”是诗人的自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译文:半轮秋月悄悄爬上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中,与滔滔的江水一道奔流。 起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形容管理混乱成语(释义及出处)
形容管理混乱成语(释义及出处)1本末倒置[ běn mòdào zhì]。
释义:本:树根;末:树梢;置:放。
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出处: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2兵荒马乱[ bīng huāng mǎluàn]。
释义: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3拨乱反正[ bōluàn fǎn zhèng]。
释义: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出处:《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4不计其数[ bùjìqíshù]。
释义: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很多。
出处: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
5不知所云[ bùzhīsuǒyún]。
释义:云:说。
不知道说得是些么。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6拨乱反治[ bōluàn fǎn zhì]。
释义:犹拨乱反正。
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出处: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区区见五代之乱,天下涂炭极矣,常有拨乱反治之志。
7拨乱为治[ bōluàn wéi zhì]。
释义:犹拨乱反治。
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出处: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皇上拨乱为治,如月恒之无不临。
8兵慌马乱[ bīng huāng mǎluàn]。
释义: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出处:明·陆华甫《双凤记》第二一折:乱纷纷东逃西窜,闹烘烘兵慌马乱,一路奔回气尚喘。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随园诗话》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随园诗话》含答案(2024·湖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过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
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
”及作官后,购书万卷,翻不暇读矣。
有如少时牙齿坚强,贫不得食﹔衰年珍羞满前而齿脱腹果①不能餍饫②,为可叹也!偶读东坡《李氏山房藏书记》,甚言少时得书之难,后书多而转无人读,正与此意相同。
(节选自袁枚《随园诗话》)【注】①腹果:这里指肚子没有饥饿的感觉。
②餍饫(yàn yù):饱餐,指尽情享受美味。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从致.书以观致:②卒.获有所闻卒:14.✬根据“方法提示”,完成下面的翻译任务。
15.请为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用“/”标识,限两处)。
衰年珍羞满前而齿脱腹果不能餍饫16.语气助词是汉语中用于调整句子语气或表明说话态度和感情的虚词,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加点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语气词?表达怎样的情绪?翻不暇读矣.17.【甲】文写宋濂解决求书之难的办法是“”【乙】文袁枚解决求书难办法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18.【甲】【乙】两文都写了作者从小家境贫,没钱买书,长大后却成为了诗文大家。
两篇文章也都说明读书需要坚持不懈的道理,但说理的方法不同,请说说有什么不同。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分层作业)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
11《送东阳马生序》分层作业一、积累运用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嗜.学(shì) 容臭.(xiù) 绮.绣(qǐ) 弗之怠.(dài)B.硕.师(shuò) 叩.问(kòu) 沃.灌(wò) 既加冠.(ɡuān)C.叱咄.(duō) 负箧.(qiè) 僵劲.(jìn) 缊.袍敝衣(wēn)D.曳屣.(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ɡ) 俟.其欣悦(sì)2.下列句子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稍降辞色B.益慕圣贤/之道C.腰/白玉之环D.门人弟子/填其室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B.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C.右备容臭.臭.味相投D.主人日再.食再.接再厉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作者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对马生进行说教。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C.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文章言辞恳切,语重心长,毫无骄矜之意、造作之语。
5.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字景濂,号潜溪,__________(朝代)初文学家。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这是一种__________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__________之辞。
(2)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3)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4)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5)对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6.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量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改过的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你参加以“找寻语文课本里的中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原文:(1)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2)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3)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4)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
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
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
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
④倍蓰:超过数倍。
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译文: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
《李氏山房藏书记》古今对照
李氏山房藏书记古文:(1)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2)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3)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4)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
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
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
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
④倍蓰:超过数倍。
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译文: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2022.04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 12 页,共五道大题,24 道小题,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为了弘扬长江文化,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江天万里——走近长江”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史地社团负责“文明传承绵延长”展板。
下面是同学们整理的材料,请你阅读后完成(1)(2)题。
(共4 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一曲【甲】长江之歌【甲】,唱出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依恋。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接纳百川,汇聚千流,穿巴蜀,过荆楚,行赣皖,经吴越,茫茫九脉,浩荡东流,奔腾入海。
滔滔江水,滋养了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也孕育了深厚的长江文化。
千百年来,烟雨朦胧的水乡泽国,更是催生出一个诗意的文化符号【乙】江南【乙】。
万里长江横贯东西,支流辐辏,港埠星罗,物畅其流。
长江,以其生生不息的姿态和兼收并(xù)__________的胸怀,成就了长江文明的赓续与发展。
(1)一位同学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拼音对应的汉字和意思,以及【甲】【乙】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产生了疑问。
请你帮他选出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2 分)A.“脉”在文中的意思是“像血管一样连贯而成系统的东西”,应读为“mài”。
B.“兼收并(xù)”中的“xù”在此处意思是“接连不断”,应写为“续”。
C.【甲】处应填书名号,标示歌曲的名称。
文言文中考真题:《陈涉世家》13套,收藏
文言文中考真题:《陈涉世家》13套,收藏中考真题《陈涉世家》13套第1套:2023历下三模(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共9分)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貴,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阊左適戍渔阳,九百人电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电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目:“是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此教我先成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箅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3 分)A.度已失期度:推测,估计B.等死,死国可乎等:同样C.为天下唱唱:同“倡”,倡导,发起D.卒中往往语往往:经常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辍耕之垄上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扶苏以数谏故不以物喜C.项燕为楚将不足为外人道也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久而乃和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项是() (3分)A.司马迁把农民出身的陈胜列入”世家”,是为了肯定他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战”说明陈胜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C.“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写自然环境,又交代社会背景,揭示起义的必然性。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国之用兵,正如私家之造屋。
凡屋若干,材石之费,谷米之用,为钱若干,布算而定,无所赢缩矣。
工徒入门,斧斤之声铿然,而百用毛起,不可复计,此虑不素定之过也。
既作而复聚粮,既斫而复求材,费必十倍,工必不坚.故王者之兵,当如富人之造屋。
其虑周,其规摹素定,其取材积粮皆有方,故其经营之常迟,而其作之常速,计日而成,不愆于素,费半他人,而工必倍之。
今日之策,可且罢诸将兵,独精选一转运使及一泸州知府,许法外行事,与二年限,令经画处置,他人更不得与。
多出钱物茶彩,于沿边博买夷人粮米,其费必减仓卒夫运之半.使辩士招说十州五团晏州六县水路十二村罗氏鬼主播州杨贵迁之类,作五六头项,更番出兵,以蹂践乞弟族帐,使春不得耕,秋不得获。
又嘉、戎、泸、渝四州,皆有土豪为把截将,自来雇一私兵入界,用银七百两,每得一番人头,用银三十两买之,把截将自以为功。
今可召募此四州人,每得二十级,即与补一三班差使。
如不及二十级,即每级官与绢三十匹。
出入山谷,耐辛苦瘴毒.今若召募诸夷及四州把截将私兵,使更出迭入,但能积日累月,戕杀其丁壮,且使终年释耒而操兵,不及二年,其族帐必杀乞弟以降。
承问及王天常奉职所言边事。
天常父齐雄,结发与西南夷战,夷人信畏之。
天常幼随其父入夷中,近岁王中正入蜀,亦令天常招抚近界诸夷,夷人以其齐雄子,亦信用其言.向尝与轼言泸州事,所以致甫望乞弟作过如此者,皆有条理可听。
然皆已往之事,虽知之无补。
又似言人长短,故不复录呈。
译文:国家打仗,正如同自家造房子。
总计房子的数量,材石的费用,粮食的费用,用钱的数量,布筹运算而定,没有什么有余和不足了,工人们进门,斧斤的声音作响,而兴起之事如毛一样众多,不可以再去计算,这些考虑(事起之后再考虑)是不预先确定的过错。
已经开始劳作却又开始收集粮食,已经砍树了却又去寻找木材,费用必定是(预算的)十倍,功效一定不能持久.所以君王用兵,就如同富人造房子。
他考虑周到,他规划筹谋已经预先确定,他收集木材储备粮食都有方法,所以他准备常常缓慢,但是他劳作常常迅速,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其实现,不超过预定的计划,花费是其他人的一半,但是功效却是别人的双倍.现在的策略,可以暂且停止各将的军队,只精心挑选一位转运使和一位泸州知府,允许他们便宜行事,给予他们两年的期限,让他们筹划安排,其他人却不能参与.多拿出些钱物茶彩,在沿边地带广泛地买取中原以外各族百姓的粮米,它的费用会减少为仓促之时人力运输费用的一半。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下面店铺就来分享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国之用兵,正如私家之造屋。
凡屋若干,材石之费,谷米之用,为钱若干,布算而定,无所赢缩矣。
工徒入门,斧斤之声铿然,而百用毛起,不可复计,此虑不素定之过也。
既作而复聚粮,既斫而复求材,费必十倍,工必不坚。
故王者之兵,当如富人之造屋。
其虑周,其规摹素定,其取材积粮皆有方,故其经营之常迟,而其作之常速,计日而成,不愆于素,费半他人,而工必倍之。
今日之策,可且罢诸将兵,独精选一转运使及一泸州知府,许法外行事,与二年限,令经画处置,他人更不得与。
多出钱物茶彩,于沿边博买夷人粮米,其费必减仓卒夫运之半。
使辩士招说十州五团晏州六县水路十二村罗氏鬼主播州杨贵迁之类,作五六头项,更番出兵,以蹂践乞弟族帐,使春不得耕,秋不得获。
又嘉、戎、泸、渝四州,皆有土豪为把截将,自来雇一私兵入界,用银七百两,每得一番人头,用银三十两买之,把截将自以为功。
今可召募此四州人,每得二十级,即与补一三班差使。
如不及二十级,即每级官与绢三十匹。
出入山谷,耐辛苦瘴毒。
今若召募诸夷及四州把截将私兵,使更出迭入,但能积日累月,戕杀其丁壮,且使终年释耒而操兵,不及二年,其族帐必杀乞弟以降。
承问及王天常奉职所言边事。
天常父齐雄,结发与西南夷战,夷人信畏之。
天常幼随其父入夷中,近岁王中正入蜀,亦令天常招抚近界诸夷,夷人以其齐雄子,亦信用其言。
向尝与轼言泸州事,所以致甫望乞弟作过如此者,皆有条理可听。
然皆已往之事,虽知之无补。
又似言人长短,故不复录呈。
译文:国家打仗,正如同自家造房子。
总计房子的数量,材石的费用,粮食的费用,用钱的数量,布筹运算而定,没有什么有余和不足了,工人们进门,斧斤的声音作响,而兴起之事如毛一样众多,不可以再去计算,这些考虑(事起之后再考虑)是不预先确定的过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
原文:
(1)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2)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3)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4)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
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
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
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
④倍蓰:超过数倍。
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能适于实用,但用过就败坏,索取就穷尽。
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而又适于实用;用它而不坏,取它而不尽;贤和不贤的收获,各凭他们的才华;仁者和智者的见解,各随他们的天分;尽管才华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没有人无收获的,只有书啊!
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
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
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
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
而楚国只有左史倚相,能读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
然而他们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
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
近年书商辗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
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
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
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
曾稍有损坏。
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
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
这是仁者的心思啊!
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
而庐山本来想去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
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于是替他写了几句,让后来主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