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 公开课
《祭十二郎文 第二课时》公开课课件
• • • •
• • • •
判断“其”的用法。 ①请归取其孥:你的 ②其能久存乎/其几何离/其又何尤 难道 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汝 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真无马耶?其真 不知马也 是……还是…… ④其信然矣/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大概 ⑤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代词,先人们的 ⑥其无知 表假设,如果 ⑦然后惟其所愿 代词,自己
导学
1、读4—8段,正字音。 2、将课文4—8段的注释写在课本相应位置, 字字落实地梳理4—8段课文。 3.找出文中“其”字,并解释词义及用法。 4.及时记录疑惑。
议
组议:4分 1.小组讨论难理解的实、虚词和句子。 2.小组讨论第5段中虚词 “邪”“乎”“也”“矣”在表达思想情感上 的作用。 对议或组议:疑惑。
“其”的用法
代词 人称代词:你、他、自己; 你们的/他们的…… 指示代词:那、那些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表期望“希望”
其
语气词
表假设“如果” 连词 表选择“其……其”连用,
评——文常
• 1.一百岁——期颐 • 判断:小周的爷爷八十寿诞,小周画了一幅 《松鹤图》作为爷爷的生日礼物,并在画上题 写:当信人生期颐寿,南山闲步乐道遥。 • 2.疾——小病 病——大病 • 君有疾在腠理,不知将恐深 • 3.祭文与诔文 • 诔文,又称“诔辞”,哀祭文的一种。古人讲究 上下尊卑,"诔"只能用作"上对下"、"尊对卑"
韩愈生平简介
• 贞元八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 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因论事而被贬 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 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 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 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左迁至蓝关 示侄孙湘》。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 吏部”。长庆四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 公”。元丰元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
02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 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 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 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 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03
其代表作有《师说》《获麟解》《进学 解》《送李愿归盘谷序》 《左迁至蓝 关示侄孙湘》等。作品非常多,现存诗 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进学解》
是一篇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文章构思别出机杼,语言新颖形象,在技巧上吸收了辞赋体的特点, 也是韩愈文章中别具一格的名篇。
CHAPTER 04
祭文传统与文化内涵
祭文起源与发展历程
起源
祭文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是人们对神灵、祖先表达敬意和祈福的一种文体。
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简单的祷告词,到汉唐时期祭文的成熟和多样化,再到宋明清时期 的规范化和文学化,祭文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祭文种类及特点分析
种类
包括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祖先等各类祭文,以及悼词、诔文、哀辞等相关文体。
特点
情感真挚、语言庄重、结构严谨、韵律和谐,注重表达哀思和敬仰之情。
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体现
儒家思想
祭文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礼仪等观念,强调对祖先的敬仰 和感恩。
道家思想
部分祭文也融入了道家思想中的自 然观念,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 顺应。
名家评价与影响
古代名家评价
列举古代文学家、评论家对《祭十 二郎文》的评价,如苏轼、欧阳修 等,展现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与 影响。
现代研究视角
介绍现代学者对《祭十二郎文》的 研究视角和方法,如文学批评、文 化研究等,展现其学术价值。
最新《祭十二郎文》课件公开课教学讲义ppt课件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 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 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 “读诸葛 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 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 友。” “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 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背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
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
景 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知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
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
识 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
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
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惟汝,在子惟吾,两世 辈里只有你,在儿辈里
一身,形单影只。嫂尝 只有我,两代都只剩一
抚汝指吾而言曰:“韩 氏两世,惟此而已!”
个人,孤孤单单。嫂嫂 曾经一面抚摸着你一面 指着我说:“韩家两代,
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只有你们这两个人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 你那时还 Nhomakorabea,应当不再
其言之悲也。
记得了;我那时虽然能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 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 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10-12)
祭十二郎文
• 1、 年月日 ,
季父愈闻汝之七 日 ,乃能衔哀致 诚 ,使建中远具
时羞(通“馐”) 之奠 ,告汝丧十 二郎之灵:
韩愈
某年某月某日, 叔父韩愈在听到你 去世消息后的第七 天,才得以含着哀 痛向你表达心意。 打发建中从远路备 办了应时佳肴作祭 品,告慰于你十二
《祭十二郎文》课件公开课
(#/#)
8、汝去年书云:“比得
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 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
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9、 汝之书,六月十七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
(#/#)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 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 “读诸葛孔 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 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 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 友。” “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汝从嫂丧(sāng)来
葬。又二年 ,吾佐董 丞相于汴州 ,汝来省 吾;止一岁 ,请归取 其孥。明年 ,丞相薨 , 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 是年 ,吾佐戎徐州 , 使取汝者始行 ,吾又 罢去 ,汝又不果来。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 到京城。此后四年,才回 家看望你。又过了四年, 我去河阳凭吊祖坟,遇到 你送嫂嫂的灵柩来河阳安 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 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 我,只住了一年,你要求 回去接家眷来。第二年, 董丞相去世,我离开了汴 州,你没来得成。那一年 ,我在徐州辅助军事,派 去接你的人刚要启程,我 又罢职离开了徐州,你又
深情至哀
叔侄深情
共叙情谊 抒写悔恨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
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 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含义?
《祭十二郎文》课件公开课
文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重点与难点解析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 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文化背景介绍
结合课文内容,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拓展阅读与思考
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 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程评价与反馈
韩愈的文学成就卓越,其散文风格雄 健、气势磅礴,诗歌创作也独具特色 ,尤其擅长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和实用性。
《祭十二郎文》的创作契机
01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在得知侄 子韩老成去世后所写的一篇哀悼 文章。韩老成是韩愈的堂兄韩弇 之幼子,与韩愈感情深厚。
02
韩愈在得知韩老成去世后,内心 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 的祭文,表达了对侄子的深切悼 念和哀思。
语言质朴自然
文章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却能打动人心。
语言节奏感强
文章语言节奏感强,抑扬顿挫,富 有音乐美感。
语言运用贴切传神
作者善于运用贴切传神的词语和句 式,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叙事结构与手法
01
02
03
叙事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 式,严谨有序,层次分明。
叙事手法多样
作者运用顺叙、倒叙、插 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叙 事更加丰富多样。
课堂表现评价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活动。
作业与测验
布置适当的作业和测验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家长反馈
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促进家校合 作。
THANKS FOR WATCHING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得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得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得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得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就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得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得目得。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得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得文字都就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得。
韩愈得《祭十二郎文》就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得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得“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得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得深挚感情。
导语2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得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得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与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就是那样得脆弱,不会因为我们得珍视与眷恋而停留。
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得思念与感伤。
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就是文学史上最残酷得事实。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得这篇文章就就是一篇感人至深得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就是极优秀得得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就是血,字字就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就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她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她得主要贡献就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得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得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1000字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探究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1.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
2.创作艺术特点的深入剖析。
3.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题目《祭十二郎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此文,导读《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二、讲解(25分钟)1.《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在唐代,十二月二十八日是祭祀神祇和祖先的节日,又称祭灶节。
(2)《祭十二郎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献给北京杨家岭的十二郎庙所作的一首长诗,以咏史与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对神灵的尊崇和对诸侯楼阁、鼓乐舞蹈等震撼人心、美不胜收的盛况的赞美。
2. 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1)章法严谨:白居易以“诸侯楼阁、鼓乐舞蹈”作为起点,以“蓬莱阁下”为结尾,铺叙疏密得当。
(2)运用比喻和借景:白居易以祭灶为主题,通过祭祀和娱乐场所的对比来表现节日欢庆之气氛。
(3)运用对立方法:写神的超脱与人的凡俗、死亡与生存、古今与虚实等对立。
三、思考(20分钟)请学生围绕着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祭十二郎文》中的“神”是怎样描绘出来的?表现了怎样的文化信仰?2.《祭十二郎文》中“蓬莱阁下”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3.《祭十二郎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四、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也对他们的思辨能力进行总结。
课后拓展:1.了解中国传统祭灶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作文深入探究。
2.学习白居易的诗歌,对一段史实加以鉴赏或欣赏,进行诗歌朗诵。
3.结合节日文化,组织班级节日活动,学生体验不同节日的文化内涵。
《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知识目标】一、培养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习惯,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能借助工具书与上下文读懂词句,重点掌握词语。
三、熟读成诵,赏析本文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一、借鉴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培养在阅读文本语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一、体会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正确认识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重点难点】一、读懂词句,掌握积累文言词句,体会至真至诚的骨肉亲情,是学习的重点。
二、品析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法,正确认识哀痛之中凄楚的人生感慨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常识1、韩愈2、祭文格式及本文特点二、整体感知1、十二郎与韩愈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他的去世为什么如此悲痛?2、在回忆中死者生前与作者的感情如何?最让作者哀痛的事情是什么?3、作者怀念死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三、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结合《导学》“知识盘点”在文本中发现疑难词句,并做相应的.笔记〗四、复述第一至第四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在首段中有哪些语词概括了这些情感?五、练习实践诵读全文,巩固词句,增强语感,理解全文。
第二课时一、复述第五至结尾重点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1、第五段主要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怎样感慨?作者在悲痛之余还有怎样的情感?〖感叹人世无常——悲怨而无奈〗信——兄盛德夭其嗣,汝纯明不蒙泽——未可信其信然邪,其梦邪少强夭殁,长衰全存梦——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在侧——信然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2、上段哪个语句与本段相呼应,而下文哪些语段与本段相呼应?3、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了解概括〗对死者——祭拜亡灵,吊慰遗孤,力求改葬——抚养子女,以待余年对自己——深感负疚,生不能共居,殁不能尽哀,魂不能相接——无意人世【小结】无意人世却责任未了,抚养遗孤又觉力不从心,这是何等的哀痛凄绝啊!二、诵读指导,品味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诵读提示】正所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公开课课件《祭十二郎文》课件
05
课堂互动环节
学生朗读或背诵指定段落
学生1
朗读文章开头部分,引导全班进 入文本情境。
学生2
背诵文中韩愈对十二郎的回忆部分 ,展现韩愈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
学生3
朗读文章结尾部分,带领全班感受 作者悲痛的情感。
分组讨论:如何理解韩愈在文中的情感表达
小组1
从文本中找出表达韩愈悲痛的词 语和句子,分析这些语言手段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死观念探讨
中方生死观念
01
04
西方生死观念
轮回观念:相信生命有轮回转世的可能,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
02
05
一元论:认为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是生命 的终结,因此更加重视现世生活。
重视家族传承:强调家族血脉的延续,认 为个人的生命与家族紧密相连。
03
06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认为 个人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何传达作者的情感。
小组2
探讨韩愈在文中对十二郎的回忆 ,如何通过这些回忆展现他对逝
去亲人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小组3
分析韩愈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无 常和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这些 感慨与他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之
间的联系。
分享交流:你如何看待中西方悼念文化差异
1 2 3
学生1
分享对中国传统悼念文化的理解,如守孝、祭祀 等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 。
韩愈的政治遭遇
韩愈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多次被贬 谪,这也使得他对生命和情感的体悟 更加深刻。
唐代祭文的传统
唐代祭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用于表 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之情,韩愈的 《祭十二郎文》是其中的代表作。
韩愈生平及文学成就
韩愈的生平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
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 这样衰弱的人,哪能长命呢?我离不开这儿,你又不肯来,生怕 我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穷的忧伤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谁说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 却保全了呢?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 有你们了!”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虽然能记得, 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吾年十九,始( 副词,初次,第一次 )来京诚。其(代词,那 ) 后四年,而归视( 探视、探望 )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视、 省视 )坟墓,遇汝从(跟随,指护送 )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 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 探视,探望 )吾;止( 留居、停留, “望门投止” )一岁,请归取(接取 )其(自己的)孥。明年, 丞相薨( 古代侯王死亡,唐二品以上官员死亡 )。吾去( 离开 ) 汴州,汝不果(复合虚词,一作“未果”,表事实与预料不相符合,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派遣 )取汝者(代词,…的人 )始( 副 词,刚刚)行,吾又罢 ( 停职,解除官职 )去(离开 ),汝又 不果来。吾念汝从于( 在 )东,东亦客( 作客、客居,寄居他 乡 )也,不可以久(形容词用作动词,久居);图( 打算 )久 远者( 助词,句中停顿 ),莫如 (复合虚词,不如、比不上。 “(莫”否。定副词)西(名作状,向西)归 , 将成)家( 古今异义,安家落户) 而( 表承接 )致(使…来,招引、 引来)汝。呜呼!孰(疑问代词,谁)谓(以为,引申为料想)汝 遽( 副词,仓促、匆忙、急忙)去(离开)而(表并列) 殁!
2024年《祭十二郎文》完整版ppt课件
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
,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
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
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
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便回朝任
吏部侍郎。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十一日和十二
2024/2/29
20
《祭外姑文》简介及赏析
1
作者及背景
《祭外姑文》是唐朝韩愈所作,为其岳 母所作的一篇祭文。韩愈是唐代著名文 学家、思想家,此文体现了其对岳母的 敬重和感激之情。
2
文章结构及内容
文章开头即表达对岳母逝世的悲痛之情 ,接着回顾了岳母的品德和对自己的关 爱,表达了作者的感激和怀念。最后, 作者表示要以岳母为榜样,继续前行。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
表达作者自幼失去依靠,依靠兄嫂抚养的孤苦无依之情。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叙述兄长去世后,作者与十二郎相依为命的经历。
2024/2/29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强调作者与十二郎之间的亲密关系,突出十二郎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
24
分享交流
分享内容
分享目的
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践行孝道的经历和感 受,包括尊敬长辈、关爱家人、承担家务 等方面。
通过分享,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践行 孝道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增强学生的家 庭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分享时间
10分钟
2024/2/29
分享方式
学生自愿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 予掌声鼓励。
祭十二郎文 公开课
呜呼!其信然邪 其梦邪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 其真邪 其真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 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 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 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 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呜呼!其信然矣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 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后事安排, 三、后事安排,及对生不能共居 供养, 供养,死不能临尸尽哀的悲痛和 怨恨。 怨恨。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 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 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 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 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 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 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 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 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 有极!…………………… 有极!
学习目标
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 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 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 的用法, “也”、“乎”、“矣”的用法,体会 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1、找出句末的语气词 2、根据心理变化划出本段的层次。 根据心理变化划出本段的层次。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教学设计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
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体会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宋赵与时《宾退录》:“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
诗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在世,聚散离合,甚至生离死别本是常 事。可是,逝者已矣,却会给生者留下无尽 的哀思和悲痛。 这种哀思和悲痛绵绵于千年之后,今天, 我们依然可以在韩退之的“绝唱”之文中触 摸得到。 此文就是韩愈的---------
韩愈
闻汝丧( sàng ) 丞相薨( hōng) 及长(zhǎng) 佐戎(róng )徐州
1、指出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D.敛不凭其棺
(
)
答案【C】 (A“羞”通“馐”,美味食物 B“世”通“逝”,死 D“敛”通“殓” ,给死人穿衣入馆)
2、下列各句加点双音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最接 近的一项是( ) A.吾与汝俱少年 B.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C.又可冀其成立邪 D.而汝抱无涯之戚 答案:【D】 解析:“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 相对;“几何”,此处是多少之意,即过了不 久,今天是几何学的意思;“成立”,在此处 是成长自立之意,今天是建立或有根据之意; “无涯”一词古今同义,无尽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研读此文-----------
4、段落分析 第1、2自然段
叔父,古代兄弟排行 以伯仲叔季为序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
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
副词, 才
十二郎之灵:
含,怀着
形容词作状语, 在远方
通馐,美 味食物
【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 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 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 译文】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 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哥哥在中年时死在 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 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 有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 只有我。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 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 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 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闻汝丧及长 (sàng)丞相薨
(hōng)
不省
所怙
ng) (xǐng)佐戎徐州 (ró ( jù ) 汝遽去 (hù )
兄殁南方 (mò) 万乘之公相(shè ng) (yǔn) 省坟墓 (xǐng) 殒其生 归取其孥 (nú 窆不临其穴(biǎn) ) 尚飨
(xiǎng)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 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
皆不幸早世: 敛不凭其棺: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通“逝”,死 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终葬先人之兆: 通“垗”,墓地
曷其有极: 通“何”,什 么 生而影、死而魂不与、自今已往 通“尔”,通 “以”
课文朗读
朗读感知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 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 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 及教养遗孤等事。 整体上按“回忆往事---寄托哀思—再回忆往 事—再寄托哀思”展开。
方,形作状) • 2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 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兄嫂。
(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 “惟依兄嫂”) • 中年兄殁(于)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于)河阳。
• 哥哥在中年的时候死于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 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葬在河阳。
朗读时宜用低沉的语调,平缓的语气,中慢速读 出情感。
探究学习:本文除借助叙事表达思想感情,还 极其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说说第5自 然段中的“邪”、“也”、“乎”、“矣” 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 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 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 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 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 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 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 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 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 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学习目标
1、疏通全文,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和 句式。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 念之情。 3、体会本文叙事中抒情的写作特点。 重点: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 我十九岁那年,刚来到京城。此后四年,我到宣州去看 你。
•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 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 来安葬。
•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 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 我离开汴州,你没有成行。
提示: 1、勇敢地面对孤独。 2、理智地看待生死。 3、必须战胜自己,跨过人生这道坎。 4、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5、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直面现实,昂头 再向前。
翻译课文1—3段
• 1段: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 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 才得以怀着悲哀表达诚意,派遣建中在远方备好应时鲜 美的食物作为祭品,祭告你十二郎的灵位: (远:在远
• 所谓“天”,实在测不透;所谓“神”,的确弄不清啊!所谓“理”,简直 没法推;所谓“寿”,根本不可知啊!
6段: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 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 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有的已经全白了,动摇的 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 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 (古今异义词:虽然 志气 几何) •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讨论: 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
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明确: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
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讨论: 在这两段中, 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明确: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
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 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 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 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 凄凉。 讨论: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背景介绍: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 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 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 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 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 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 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 祭文。
题解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
(中年:在中年,名作状)
•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 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谋生,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 和你分离过。
•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 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两代都 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 “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 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 更强烈;
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 从而增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 读者的心。
拓展延伸
请你以书信的形式,写一段话劝慰 劝慰处于极度悲痛中的韩愈。
诗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 离合。人生在世,离合聚散,甚至生 离死别本是常事。可是,逝者已矣, 却会给生者留下无尽的哀思和悲痛。 这种哀思和悲痛绵绵于千年之后。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韩退之的“绝 唱”之文中触摸得到。 此文就是韩愈的——
《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情之至者, 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 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苏轼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 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 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 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 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
字 退之 。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 昌黎,世称 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 文 ”,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 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 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杜 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 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 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 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 有你们了!”
•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虽然能记得, 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 3段: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 死后如果有知觉,还有几天的分离?如果没有知觉,那 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 尽啊!
• 谁说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 却保全了呢?
(强者:古义——强健的人 全:保全,形作动) 今义——强有力的人
5段: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其……其……:是……还是……)
•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 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夭:使……夭亡) • 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你这 样纯正明智却不应该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天亡, 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全活。 • 未可以(之)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 报,何为而在吾侧也?(以为:古今异义词) • 这是万万不能相信的啊!这是在做梦,这是传错了消息。可是, 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抱丧的消息,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 •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不克蒙其泽矣!(业:继承……的家业) • 唉!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你纯洁聪明最适于继承家业,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啊! •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 可知矣!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 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 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 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 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 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 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宾结构后置,即“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 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 又离职,你又没有来得成。
• 吾念汝从(我)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 归,将成家而致汝。 • 我想就算你跟我到徐州,那还是异乡作客,不是长久之计;作长 远打算,不如回到西边的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 (东:在东边居住,名作状 客:客居,名作动 西:向西,名作状 致:使……来,动词的使动用法 成家:古义——安家 今义——成立家庭) •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 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 •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 师,以求斗斛之禄。 • 我和你都是青年男子,认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的, 所以才丢下你客居京城谋生,企图挣几斗禄粮。 (少年: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的 阶段) •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 如果早知道会弄出这么个结局,即使有高官厚禄,我也不愿一天 离开你而去就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