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六答案

合集下载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答案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答案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理解霍尔效应的基本原理及其产生机制。

2. 掌握霍尔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通过实验测量霍尔元件的霍尔电压(VH)与霍尔元件工作电流(Is)之间的关系。

4. 学习利用霍尔效应测量磁感应强度(B)。

5. 判断霍尔元件载流子的类型,并计算其浓度和迁移率。

二、实验原理霍尔效应是指当电流垂直于磁场通过导体或半导体时,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会产生电势差的现象。

这一电势差称为霍尔电压(VH)。

霍尔效应的产生机制可以归结为洛伦兹力对载流子(电子或空穴)的作用。

具体而言,当电流通过霍尔元件时,载流子受到磁场的作用力,导致载流子偏转,从而在霍尔元件的两侧产生正负电荷的积累,形成横向电场。

三、主要实验仪器1. 霍尔效应实验仪2. 电源3. 电流表4. 磁场发生器5. 测量仪6. 霍尔元件四、实验内容及实验数据记录1. 连接实验仪器,确保霍尔元件位于磁场中心。

2. 调节电源,使霍尔元件通过一定的电流(Is)。

3. 调节磁场发生器,使磁场垂直于电流方向。

4. 使用测量仪测量霍尔电压(VH)。

5. 记录不同电流(Is)和磁场强度(B)下的霍尔电压(VH)数据。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霍尔电压(VH)与霍尔元件工作电流(Is)之间的关系曲线。

2. 通过曲线分析,确定霍尔电压(VH)与霍尔元件工作电流(Is)之间的关系。

3. 利用霍尔效应公式 \(V_H = B \cdot I_s \cdot t \cdot n\),其中 \(t\) 为霍尔元件的厚度,\(n\) 为载流子浓度,计算磁感应强度(B)。

4. 通过霍尔电压(VH)和磁感应强度(B)的比值,判断霍尔元件载流子的类型(电子或空穴)。

5. 计算载流子浓度(\(n\))和迁移率(\( \mu \))。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验证了霍尔效应的存在,并掌握了霍尔效应的基本原理。

2. 实验结果表明,霍尔电压(VH)与霍尔元件工作电流(Is)之间呈线性关系。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参考答案(标准版)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参考答案(标准版)

目录一、拉伸实验二、压缩实验三、拉压弹性模量E测定实验四、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G测定实验五、扭转破坏实验六、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七、弯扭组合变形时的主应力测定实验八、压杆稳定实验一、拉伸实验报告标准答案实验目的:见教材。

实验仪器见教材。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例:(一)低碳钢试件试验前试验后最小平均直径d=10.14mm 最小直径d= 5.70mm 截面面积A=80.71mm 2截面面积A 1=25.50mm 2计算长度L=100mm计算长度L 1=133.24mm试验前草图试验后草图强度指标:P s =__22.1___KN 屈服应力σs =P s /A __273.8___MP a P b =__33.2___KN 强度极限σb =P b /A __411.3___MP a塑性指标:1L -L100%Lδ=⨯=伸长率33.24%1100%A A Aψ-=⨯=面积收缩率68.40%低碳钢拉伸图:(二)铸铁试件试验前试验后最小平均直径d=10.16mm最小直径d=10.15mm截面面积A=81.03mm2截面面积A1=80.91mm2计算长度L=100mm计算长度L1≈100mm 试验前草图试验后草图强度指标:最大载荷Pb=__14.4___KN强度极限σb =Pb/A=_177.7__M Pa问题讨论: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2、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在材料力学实验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量。

以下是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的标准答案。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材料的拉伸、压缩和弯曲等试验,测量和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断裂强度等。

二、实验原理1. 材料的拉伸试验拉伸试验是一种通过施加外力使材料产生拉伸变形的试验方法。

测量引伸计的变形量和外力,得出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通过该曲线可计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参数。

2. 材料的压缩试验压缩试验是一种通过施加外力使材料产生压缩变形的试验方法。

测量变形量和外力,得出应力-应变曲线,进一步计算材料的弹性模量、压缩强度等参数。

3. 材料的弯曲试验弯曲试验是一种通过施加外力使材料发生弯曲变形的试验方法。

测量挠度和外力,得到材料的应力-挠度曲线,在此基础上计算弹性模量、抗弯强度等参数。

三、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1. 拉伸试验(详细步骤和数据处理略)2. 压缩试验(详细步骤和数据处理略)3. 弯曲试验(详细步骤和数据处理略)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拉伸试验结果(详细结果和讨论略)2. 压缩试验结果(详细结果和讨论略)3. 弯曲试验结果(详细结果和讨论略)五、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如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断裂强度等。

这些参数对于材料的设计和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材料工程师提供参考和指导,以确保材料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安全使用。

六、实验总结通过这次材料力学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材料的力学性能测量方法和参数计算,提高了我们对材料特性的认识。

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实验安全和数据准确性,并采取了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使实验结果更可靠和准确。

七、参考文献(略)以上是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的标准答案。

实验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并遵守学校或教师要求的格式和规范。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优秀实验报告单(含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优秀实验报告单(含答案)
家乐园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
时间()班级()组别()
组长()任课老师()
实பைடு நூலகம்名称
自制显微镜的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
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我的猜测
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实验过程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结论
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空气热机实验报告答案

空气热机实验报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空气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循环过程。

2. 通过实验验证卡诺定理。

3. 掌握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

4. 分析影响热机效率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空气热机是一种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

本实验采用斯特林空气热机,以空气为工作介质。

通过改变热端温度,观察热功转换值,验证卡诺定理。

同时,通过改变力矩大小,观察热机输出功率及转速的变化,计算热机实际转化效率。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空气热机探测仪2. 计算机3. 电加热器4. 力矩计5. 气缸6. 飞轮7. 连杆8. 热源四、实验步骤1. 将空气热机探测仪与计算机连接,打开软件,设置实验参数。

2. 将电加热器连接到热端,打开加热器,调节温度,记录热功转换值。

3. 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制nA/T与T/T1的关系图,验证卡诺定理。

4. 逐步改变力矩大小,观察热机输出功率及转速的变化。

5. 计算热机实际转化效率,分析影响热机效率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通过实验,绘制了nA/T与T/T1的关系图,验证了卡诺定理。

(2)随着热端温度升高,nA/T与T/T1的关系呈现线性变化。

(3)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热端温度一定时,输出功率随负载增大而变大,转速减小。

2. 实验分析(1)卡诺定理验证:实验结果与卡诺定理相符,说明空气热机的工作原理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2)热机效率:在一定误差范围内,随着热端温度升高,热机效率提高。

这是由于高温下,热机的热功转换效率更高。

(3)输出功率与转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热端温度一定时,输出功率随负载增大而变大,转速减小。

这是由于负载增大,热机输出功率增加,但转速减小,以满足负载需求。

六、实验结论1. 空气热机的工作原理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验证了卡诺定理。

2. 热机效率与热端温度有关,高温下热机效率更高。

3. 输出功率与转速受负载影响,负载增大,输出功率增加,转速减小。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答案

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答案
6、将4个试验瓶放在家中观察一周(每天观察一次)。
实验现象
A、B瓶中铁钉不生锈,说明只有水或者只有氧气,铁都不生锈;C瓶既有水也有氧气,但没有盐,而铁生锈,说明铁生锈的必要条件只是水和氧气;对比D瓶,其铁钉生锈的速度比C瓶快,说明盐在铁钉生锈的过程中起到加速生锈的作用。
实验结论
1、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2、面对电灯,闭上一只眼睛,调整“月亮”与眼睛的距离,使“月亮”能完全遮住“太阳”,这时,就发生了日食。
3、保持原有的姿势,沿逆时针方向原地转动,当你的头部(相当于地球)遮住射向“月亮”的光辉时,便发生了月食。
4、再重复几次实验,观察“日食”和“月食”时哪边先亏。
实验现象
“日食”是总是太阳的西边先亏。“月食”是总是月亮的东边先亏。
实验现象
蚯蚓都爬到暗处,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实验结论
蚯蚓都爬到暗处,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学生实验报告单
班 级
时间
记录人
实验名称
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指导教师
实验材料
捕捉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纸盒、透明的塑料薄膜、干土、湿土。
实验方案
1、用一个长方形纸盒,在盒底垫上塑料薄膜,在盒左边放上干土,盒右边放上湿土,干土与湿土间隔一段距离。
3、在B瓶内装入一满瓶煮沸后的水,使水将铁钉完全浸没。再用酒瓶塞将瓶口塞住,并用相同的方法用蜡烛将瓶口的缝隙封住。
4、在C瓶内装入少量纯净水,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但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
5、在D瓶中加入少量的纯净水并加入少量食盐,将铁钉一部分浸泡在盐水中,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也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
实验方案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六函数答案《西北民大电气学院》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六函数答案《西北民大电气学院》

实验六函数一,实验目的:1,掌握定义函数的方法.2,掌握函数实参与形参的对应关系,以及"值传递"的方式.3,掌握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的方法.4,掌握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动态变量,静态变量的概念和使用方法.二,实验准备:1,复习函数调用的基本理论知识.2,复习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的方法.3,复习全局变量,局部变量;静态变量,动态变量;外部变量等概念和具体使用. 4,源程序.三,实验步骤及内容:1,运行程序并回答问题(1)程序main(){ play(3);}void print_star(){ printf("* * * * * * * * * *\n")}void print_message(){ printf("Good Friend! \n");}void play(n)int n;{ int i;for(i=1;i<=n;++i){ print_star();print_message();}}问题:运行后出现什么错误为什么应如何修改请上机调试.修改:main(){ play(3);}void print_star(){ printf("* * * * * * * * * *\n");(缺少分号)}void print_message(){ printf("Good Friend! \n");}play(n)(原先void的与声明类型不同)int n;{ int i;for(i=1;i<=n;++i){ print_star();print_message();}getch();}运行结果(2)以下程序用于计算1+2+3+4+5.main(){ int i,sum;for(i=1;i<=5;++i)sum=add(i);printf("sum=%d\n",sum);getch();}add (a)int a;{static int s=0;s=s+a;return(s);}运行结果:问题:此程序能否得到正确结果为什么请在不增加语句的条件下,修改程序并上机调试.(3)程序int x=567,y=890;main(){ printf("x=%d,y=%d\n",x,y);}运行结果:问题:运行程序后出现什么错误为什么如何修改答:定义位置出错,y的定义在主函数之后了,将y的定义改在和x一样的位置处。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分析解析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分析解析

水力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诺利方程)实验实验三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实验四毕托管测速实验实验五雷诺实验实验六文丘里流量计实验实验七沿程水头损失实验实验八局部阻力实验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或 (1.1) 式中:z被测点在基准面的相对位置高度;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p0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γ液体容重;h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U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S0有下列关系:(1.2)据此可用仪器(不用另外尺)直接测得S0。

实验分析与讨论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测压管水头指,即静水力学实验仪显示的测管液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测压管水头线指测压管液面的连线。

实验直接观察可知,同一静止液面的测压管水头线是一根水平线。

2.当P B<0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内的真空区域。

,相应容器的真空区域包括以下三部分:(1)过测压管2液面作一水平面,由等压面原理知,相对测压管2及水箱内的水体而言,该水平面为等压面,均为大气压强,故该平面以上由密封的水、气所占的空间区域,均为真空区域。

(2)同理,过箱顶小水杯的液面作一水平面,测压管4中,该平面以上的水体亦为真空区域。

(3)在测压管5中,自水面向下深度某一段水柱亦为真空区。

这段高度与测压管2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高度相等,亦与测压管4液面高于小水杯液面高度相等。

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γ0。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直尺分别测量水箱内通大气情况下,管5油水界面至水面和油水界面至油面的垂直高度h和h0,由式,从而求得γ0。

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设被测液体为水,测压管太细,测压管液面因毛细现象而升高,造成测量误差,毛细高度由下式计算式中,为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的容量;d为测压管的内径;h为毛细升高。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想你所要)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想你所要)

水力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诺利方程)实验实验三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实验四毕托管测速实验实验五雷诺实验实验六文丘里流量计实验实验七沿程水头损失实验实验八局部阻力实验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或(1.1)式中:z被测点在基准面的相对位置高度;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p0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γ液体容重;h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U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S0有下列关系:(1.2)据此可用仪器(不用另外尺)直接测得S0。

实验分析与讨论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测压管水头指,即静水力学实验仪显示的测管液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测压管水头线指测压管液面的连线。

实验直接观察可知,同一静止液面的测压管水头线是一根水平线。

<0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内的真空区域。

2.当PB,相应容器的真空区域包括以下三部分:(1)过测压管2液面作一水平面,由等压面原理知,相对测压管2及水箱内的水体而言,该水平面为等压面,均为大气压强,故该平面以上由密封的水、气所占的空间区域,均为真空区域。

(2)同理,过箱顶小水杯的液面作一水平面,测压管4中,该平面以上的水体亦为真空区域。

(3)在测压管5中,自水面向下深度某一段水柱亦为真空区。

这段高度与测压管2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高度相等,亦与测压管4液面高于小水杯液面高度相等。

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γ。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直尺分别测量水箱内通大气情况下,管5油水界面至水面和油水界面至油面的垂直高度h和h0,由式,从而求得γ0。

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设被测液体为水,测压管太细,测压管液面因毛细现象而升高,造成测量误差,毛细高度由下式计算式中,为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的容量;d为测压管的内径;h为毛细升高。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比较滴定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答: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 和NaOH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答: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 ,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答: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实验二、NaOH溶液的配制及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答: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答: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4.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答: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而形成Na2CO3,使NaOH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5.如果NaOH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对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有何影响、为什么、答:NaOH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使标准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浓度变小,用来滴定未知醋酸的浓度,会使测得的浓度偏大6.本实验中为什么选用酚酞做指示剂其选择原则是什么根据选择原则选用其他指示剂可以吗如果可以请举例说明;答:因为醋酸是弱酸,用氢氧化钠滴定的时候终点生成强碱弱酸盐醋酸钠,溶液pH为弱碱性;酚酞的变色范围在9~10左右,刚好是弱碱性,所以滴定的终点刚好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滴定突跃;7.强酸滴定弱碱的滴定曲线与强奸滴定弱碱的曲线相比,有无区别答:强碱滴弱酸的起点高、前半部分形状有差异、突跃小;实验三、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及混合碱分析1.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组成的方法原理是什么答:测混合碱试液,可选用酚酞和甲基橙两种指示剂;以HCl标准溶液连续滴定;滴定的方法原理可图解如下:2.采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判断下列五种情况下,混合碱的组成1 V1=0 V2>02V1>0 V2=03V1>V24V1<V25V1=V2① V1=0 V2>0时,组成为:HCO3-② V1>0 V2=0时,组成为:OH-③ V1>V2时,组成为:CO32-+ OH-④ V1<V2时,组成为:HCO3- +CO32-⑤ V1=V2时,组成为: CO32-实验四、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及水的总硬度的测定1.络合滴定中为什么加入缓冲溶液答:各种金属离子与滴定剂生成络合物时都应有允许最低pH值,否则就不能被准确滴;而且还可能影响指示剂的变色点和自身的颜色,导致终点误差变大,甚至不能准确滴定;因此酸度对络合滴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加入缓冲溶液予以控制;2. 用Na2CO3为基准物;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浓度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为多大为什么如何控制答:用Na2CO3为基准物质,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浓度时,因为钙指示剂与Ca2+在pH=12~13之间能形成酒红色络合物,而自身呈纯蓝色,当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纯蓝色,所以用NaOH控制溶液的pH为12~13;4.络合滴定法与酸碱滴定法相比,有那些不同点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答:络合滴定法与酸碱滴定法相比有下面两个不同点:①络合滴定中要求形成的配合物或配离子要相当稳定,否则不易得到明显的滴定终点;②在一定条件下,配位数必须固定即只形成一种配位数的配合物;5.什么叫水的总硬度怎样计算水的总硬度答:水中Ca2+、Mg2+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6.为什么滴定Ca2+、Mg2+总量时要控制pH≈10,而滴定Ca2+分量时要控制pH 为12~13若pH>13时测Ca2+对结果有何影响答:因为滴定Ca2+、Mg2+总量时要用铬黑T作指示剂,铬黑T在pH为8~11之间为蓝色,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为紫红色,终点时溶液为蓝色;所以溶液的pH值要控制为10;测定Ca2+时,要将溶液的pH控制至12~13,主要是让Mg2+完全生成MgOH2沉淀;以保证准确测定Ca2+的含量;在pH为12~13间钙指示剂与Ca2+形成酒红色配合物,指示剂本身呈纯蓝色,当滴至终点时溶液为纯蓝色;但pH>13时,指示剂本身为酒红色,而无法确定终点;7.如果只有铬黑T指示剂,能否测定Ca2+的含量如何测定答:如果只有铬黑T指示剂,首先用NaOH调pH>12,使Mg2+生成沉淀与Ca2+分离,分离Mg2+后的溶液用HCl调pH=10,在加入氨性缓冲溶液;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Mg—EDTA标准溶液滴定Ca2+的含量;实验五、SnCl2-HgCl2-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无汞法1.在预处理时为什么SnCl2溶液要趁热逐滴加入答:用SnCl2还原Fe3+时,溶液的温度不能太低,否则反应速度慢,黄色褪去不易观察,易使SnCl2过量;2.在预还原FeⅢ至FeⅡ时,为什么要用SnCl2和TiCl3两种还原剂只使用其中一种有什么缺点答:定量还原FeⅢ时,不能单独用SnCl2;因SnCl2不能还原WⅥ至WⅤ,无法指示预还原终点,因此无法准确控制其用量,而过量的SnCl2又没有适当的无汞法消除,但也不能单独用TiCl3还原FeⅢ,因在溶液中如果引入较多的钛盐,当用水稀释时,大量TiⅣ易水解生成沉淀,影响测定;故只能采用SnCl2-TiCl3联合预还原法; 3.在滴定前加入H3PO4的作用是什么加入H3PO4后为什么立即滴定答:因随着滴定的进行,FeⅢ的浓度越来越大,FeCl4-的黄色不利于终点的观察,加入H3PO3可使Fe3+生成无色的FeHPO42-络离子而消除;同时由于FeHPO42-的生成,降低了Fe3+/Fe2+电对的电位,使化学计量点附近的电位突跃增大,指示剂二苯胺磺酸钠的变色点落入突跃范围之内,提高了滴定的准确度;实验六、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及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的含量1.如何配制和保存Na2S2O3溶液答:水中的CO2、细菌和光照都能使其分解,水中的氧也能将其氧化;故配制Na2S2O3溶液时,先将蒸馏水煮沸,以除去水中的CO2和O2,并杀死细菌;冷却后加入少量Na2CO3使溶液呈弱碱性以抑制Na2S2O3的分解和细菌的生长;保存于棕色瓶中;2.用K2Cr2O7作基准物质标定Na2S2O3溶液时,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KI和HCl溶液为什么要放置一定时间后才能加水稀释为什么在滴定前还要加水稀释答:为了确保K2Cr2O7反应完全,必须控制溶液的酸度为溶液,并加入过量KI;K2Cr2O7与KI的反应需一定的时间才能进行得比较完全,故需放置5min后在加水稀释,降低酸度,以防止Na2S2O3在滴定过程中遇强酸而分解;3. 本实验加入KI的作用是什么从上述反应可以看出,I-不仅是Cu2+的还原剂,还是Cu+的沉淀剂和I-的络合剂;4.本实验为什么要加入NH4SCN为什么不能过早地加入答:因CuI沉淀表面吸附I2,这部分I2不能被滴定,会造成结果偏低;加入NH4SCN溶液,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而CuSCN不吸附I2从而使被吸附的那部分I2释放出来,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但为了防止I2对SCN-的氧化,而NH4SCN应在临近终点时加入;5.若试样中含有铁,则加入何种试剂以消除铁对测定铜的干扰并控制溶液pH值;答:若试样中含有铁,可加入NH4HF2以掩蔽Fe3+;同时利用HF—F-的缓冲作用控制溶液的酸度为pH=3-4;实验七、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中微量铁1.用邻二氮菲测定铁时,为什么要加入盐酸氢胺其作用是什么试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答:加入盐酸氢胺是为了将Fe3+全部转化为Fe2+,有关的反应如下:2 Fe3+ + 2 NH2OH·HCl = 2 Fe2+ + N2 ↑+ 2 H2O + 4 H+ + 2 Cl—2.在有关条件实验中,均以水为参比,为什么在测绘标准曲线和测定试液时,要以试剂空白溶液为参比答:扣除实验背景干扰;详细内容自己想。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答案

《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答案:发霉没有变化发霉没变化温暖潮湿《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答案:液态变黑形态新物质
《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
答案:能不能可逆不可逆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答案:12 3456 空气水酸碱盐
《观察牛奶的变化》
答案:凝固没有变化凝固
《昼夜更替变化的原因》
答案:明暗昼夜交替自转
《探究四季的成因》
答案:不断变化公转
《蚯蚓对明暗,干湿环境的反应》
答案:阴暗潮湿阴暗潮湿《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答案:发霉没有变化发霉没变化温暖潮湿《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答案:液态变黑形态新物质
《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
答案:能不能可逆不可逆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答案:12 3456 空气水酸碱盐
《观察牛奶的变化》
答案:凝固没有变化凝固
《昼夜更替变化的原因》
答案:明暗昼夜交替自转
《探究四季的成因》
答案:不断变化公转
《蚯蚓对明暗,干湿环境的反应》
答案:阴暗潮湿阴暗潮湿。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答案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3. 了解成像大小、倒立性质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小孔成像实验基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只有部分光线能够通过,这些光线在屏幕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成像的大小、形状和性质与小孔的直径、物距和像距有关。

三、实验器材1. 硬纸片2. 蜡烛3. 火柴4. 蓝色大纸片5. 夹具6. 小针四、实验步骤1. 在硬纸片中心用小针扎一个小孔,孔的直径约为3毫米。

2. 将硬纸片竖直放置在实验台上。

3. 点燃蜡烛,并将其放置在硬纸片与小孔之间。

4. 将蓝色大纸片放在小孔后面,调整距离,使屏幕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火焰像。

5. 保持蜡烛和小孔位置不变,移动蓝色大纸片,观察成像大小的变化。

6. 改变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观察成像大小和倒立性质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成像为倒立的实像,且成像大小与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2. 当蓝色大纸片远离小孔时,成像变大;当蓝色大纸片靠近小孔时,成像变小。

3. 当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增加时,成像变小;当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减小时,成像变大。

4. 成像的形状与蜡烛火焰的形状一致,但成像的倒立性质与蜡烛火焰的倒立性质相反。

六、实验结论1.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实验验证了这一原理。

2. 小孔成像的倒立性质与成像大小与物距、像距有关。

3. 实验结果表明,小孔成像的原理和规律与实际应用中的成像技术(如照相机、摄像机)具有相似性。

七、实验总结小孔成像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物理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和成像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小孔的直径要适中,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成像效果。

2.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光线稳定,避免干扰。

3. 通过调整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和蓝色大纸片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可以观察成像大小和倒立性质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大全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大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大全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目的(1)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验证欧姆定律。

(3)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方法原理根据欧姆定律,R??,如测得u和I则可计算出R。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待测电阻两只,0~5mA电流表1只,0-5V电压表1只,0~50mA 电流表1只,0~10V电压表一只,滑线变阻器1只,DF1730sb3A稳压源1台。

实验步骤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

必要时,可提示学生参照第2章中的第2.4一节的有关内容。

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u值和I值。

对每一个电阻测量3次。

(2)计算各次测量结果。

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1)由u?umax??1.5%,得到;u1??0.15V,u2??0.075V(2)由I?Imax??1.5%,得到I1??0.075mA,I2??0.75mA;22)??(,求得uR1?9??101??,uR2??1?;(3)再由uR?3VI(4)结果表示R1?(2.92??0.09)??103??,R2??(44??1)??光栅衍射实验目的(1)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实验方法原理若以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光栅面上,按照光栅衍射理论,衍射光谱中明条纹的位置由下式决定:=dsinψk=±kλ(a+b)sinψk如果人射光不是单色,则由上式可以看出,光的波长不同,其衍射角也各不相同,于是复色光将被分解,而在中央k=0、ψ=0处,各色光仍重叠在一起,形成中央明条纹。

雷诺实验报告及答案

雷诺实验报告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观察流体在管道中流动的层流和湍流现象,区分两种不同流态的特征,搞清两种流态产生的条件。

2. 测定临界雷诺数,掌握圆管流态判别准则。

3. 学习古典流体力学中应用无量纲参数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并了解其实用意义。

二、实验原理流体在管道中流动存在两种流动状态,即层流和湍流。

当流体流动速度较慢时,惯性力较小,粘滞力对质点起控制作用,液流呈层流运动。

当流体流动速度逐渐增大,质点惯性力也逐渐增大,粘滞力对质点的控制逐渐减弱,当流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各流层的流体形成涡体并能脱离原流层,液流质点即互相混杂,液流呈湍流运动。

这种从层流到湍流状态称为流动的转捩。

雷诺数是判断流体流动状态的无量纲参数,其计算公式为:Re = ρvd/μ其中,Re为雷诺数,ρ为流体密度,v为流体流速,d为管道直径,μ为流体动力粘度。

三、实验装置实验装置采用自循环雷诺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台、可控硅无级调速器、恒压水箱、有色水水管、稳水隔板、溢流板、实验管道和实验流量调节阀等。

四、实验步骤1. 调节恒压水箱水位,使水箱始终保持微溢流的程度,以提高进口前水体稳定度。

2. 将有色水注入实验管道,观察并记录不同流速下有色水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

3. 改变实验管道的流速,分别记录层流和湍流状态下的流速、水头损失等数据。

4.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雷诺数与流速的关系曲线,确定临界雷诺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当流速较慢时,有色水在管道中呈层流状态,颜色分布均匀;当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有色水在管道中呈湍流状态,颜色分布不均匀,出现涡流。

2.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雷诺数与流速的关系曲线,确定临界雷诺数为2000。

3. 对比不同流态下的水头损失,发现层流状态下的水头损失较小,湍流状态下的水头损失较大。

六、实验结论1. 通过雷诺实验,观察到了流体在管道中流动的层流和湍流现象,并掌握了两种流态的特征。

2. 测定了临界雷诺数,为判断流体流动状态提供了依据。

筛板精馏塔实验报告答案

筛板精馏塔实验报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板式塔的结构及精馏流程。

2. 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精馏塔的操作。

3. 掌握精馏塔全塔效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精馏塔是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的设备,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差异,通过加热、蒸发、冷凝等过程,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出来。

本实验采用筛板精馏塔,其主要结构包括塔体、塔板、塔釜、冷凝器、回流罐等。

实验原理如下:1. 塔釜加热,液体沸腾,产生上升蒸汽。

2. 上升蒸汽在塔内与塔板上的液体接触,进行传热和传质,使上升蒸汽中轻组分含量逐渐增加,重组分含量逐渐减少。

3. 上升蒸汽到达塔顶,进入冷凝器,冷凝成液体,称为回流液。

4. 回流液部分作为塔顶产品,部分作为回流液返回塔内,与上升蒸汽在塔板上进行接触,使上升蒸汽中轻组分含量进一步增加,重组分含量进一步减少。

5. 下降液在塔内与上升蒸汽进行接触,使下降液中轻组分含量逐渐减少,重组分含量逐渐增加。

6. 下降液到达塔底,排出塔外,称为塔底产品。

三、实验内容1. 采用乙醇~水系统测定精馏塔全塔效率、液泛点、漏液点。

2.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D500ml、同时达到xD93v%、xW3v%分离任务。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筛板精馏塔、塔釜、冷凝器、回流罐等。

2. 在塔釜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水混合物,打开加热电源,使液体沸腾。

3. 观察塔内液位,当液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关闭加热电源,使塔内液体自然冷凝。

4. 记录塔顶和塔底液体的组成,计算全塔效率。

5. 改变回流比,观察塔内液位变化,确定液泛点和漏液点。

6.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D500ml、同时达到xD93v%、xW3v%分离任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全塔效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精馏塔全塔效率为85%。

2. 液泛点:当回流比降低到0.5时,塔内液位开始上升,表明此时达到液泛点。

3. 漏液点:当回流比降低到0.2时,塔内液位开始下降,表明此时达到漏液点。

4. 分离任务完成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D500ml、同时达到xD93v%、xW3v%分离任务。

沉淀平衡实验报告及答案

沉淀平衡实验报告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沉淀平衡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沉淀平衡是指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其溶解和沉淀的速率相等,形成一个动态平衡。

在沉淀平衡状态下,溶液中难溶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乘积等于其溶度积常数(Ksp)。

根据溶度积原理,可以计算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以及预测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硝酸银、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钡、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等;2.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定管、电子天平、移液管、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饱和溶液:分别配制硝酸银、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的饱和溶液;2. 沉淀反应:向饱和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钠、氢氧化钠等试剂,观察沉淀的形成;3. 溶解反应:向沉淀中加入适量的酸或碱,观察沉淀的溶解;4. 计算溶度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沉淀反应:向硝酸银饱和溶液中滴加氯化钠,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向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观察到蓝色沉淀生成;2. 溶解反应:向白色沉淀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到沉淀溶解;向蓝色沉淀中加入适量的氨水,观察到沉淀溶解;3. 溶度积计算:以硝酸银为例,计算其溶度积常数Ksp。

(1)配制硝酸银饱和溶液:称取0.5g硝酸银,溶解于50mL去离子水中,配制成饱和溶液;(2)滴加氯化钠:向饱和溶液中滴加氯化钠溶液,当出现白色沉淀时停止滴加;(3)计算沉淀量:称量沉淀的质量,计算沉淀的物质的量;(4)计算Ksp:根据沉淀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计算硝酸银的溶度积常数Ksp。

六、实验答案1. 沉淀反应:白色沉淀为氯化银,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2. 溶解反应:白色沉淀溶解于盐酸生成氯化银,蓝色沉淀溶解于氨水生成[Cu(NH3)4]2+;3. 溶度积计算:Ksp(AgCl)= 1.56×10^-10,Ksp(Cu(OH)2)= 2.2×10^-20。

受控源实验报告答案

受控源实验报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受控源的基本概念、种类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2. 学习搭建受控源电路,观察并分析受控源的特性。

3. 掌握使用示波器、万用表等仪器测量受控源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受控源是一种非独立源,其输出电压或电流受到电路中其他支路电压或电流的控制。

根据控制信号的不同,受控源可分为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和电流控制电流源(CCCS)四种类型。

三、实验器材1. 电源:直流稳压电源2. 运算放大器:LM7413. 电阻:10Ω、100Ω、1kΩ、10kΩ4. 电容:0.1μF5. 万用表:数字万用表6. 示波器:双踪示波器7. 面包板8. 导线若干四、实验步骤1. 搭建VCVS电路:将运算放大器接成电压跟随器形式,将输入电压通过电阻R1加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输出端连接电阻R2。

将电压表分别接在R1和R2两端,观察电压跟随效果。

2. 搭建VCCS电路:将运算放大器接成电压跟随器形式,将输入电压通过电阻R1加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输出端连接电阻R2。

将电流表分别接在R1和R2两端,观察电流跟随效果。

3. 搭建CCVS电路:将运算放大器接成电压跟随器形式,将输入电流通过电阻R1加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输出端连接电阻R2。

将电压表分别接在R1和R2两端,观察电压跟随效果。

4. 搭建CCCS电路:将运算放大器接成电压跟随器形式,将输入电流通过电阻R1加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输出端连接电阻R2。

将电流表分别接在R1和R2两端,观察电流跟随效果。

5. 使用示波器观察受控源输出波形,分析其特性。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1. VCVS电路:当输入电压为1V时,输出电压为1V;当输入电压为2V时,输出电压为2V。

电压跟随效果良好。

2. VCCS电路:当输入电压为1V时,输出电流为1A;当输入电压为2V时,输出电流为2A。

电流跟随效果良好。

3. CCVS电路:当输入电流为1A时,输出电压为1V;当输入电流为2A时,输出电压为2V。

弹性软骨实验报告答案

弹性软骨实验报告答案

1. 了解弹性软骨的结构特点;2. 掌握弹性软骨的观察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弹性软骨的弹性性能。

二、实验原理弹性软骨是一种具有弹性的结缔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

弹性纤维在弹性软骨中呈网状分布,赋予其良好的弹性。

本实验通过观察弹性软骨的微观结构,了解其组成成分和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弹性软骨(如耳软骨)、生理盐水、10%甲醛溶液、切片机、显微镜等;2. 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切片机、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取弹性软骨样本,置于生理盐水中浸泡30分钟;2. 将浸泡好的弹性软骨样本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24小时;3. 取固定好的弹性软骨样本,用切片机进行切片,厚度约为5微米;4. 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制成临时玻片;5. 在显微镜下观察弹性软骨的微观结构;6. 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弹性软骨的弹性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弹性软骨的微观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弹性软骨由软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

软骨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散布在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之间。

胶原纤维呈束状排列,弹性纤维呈网状分布,赋予弹性软骨良好的弹性。

2. 弹性软骨的弹性性能: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弹性软骨进行了一定的拉伸和压缩,发现弹性软骨具有良好的弹性恢复性能。

当拉伸或压缩弹性软骨后,其形状可以迅速恢复到原始状态。

1. 弹性软骨是一种具有弹性的结缔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2. 弹性软骨具有良好的弹性恢复性能,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作用。

七、实验讨论1. 弹性软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弹性软骨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耳廓、鼻中隔、喉部等部位均含有弹性软骨。

弹性软骨的存在,使得这些部位在运动和呼吸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稳定性。

2. 弹性软骨的研究意义:研究弹性软骨的结构和特性,有助于了解生物体的运动机制和生理功能。

此外,弹性软骨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波尔共振实验报告答案

波尔共振实验报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研究波尔共振仪中弹性摆轮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2. 研究不同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观察共振现象。

3. 学习用频闪法测定运动物体的某些量,例如相位差。

4. 学习系统误差的修正。

二、实验原理物体在周期外力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这种周期性的外力称为强迫力。

如果外力是按简谐振动规律变化,那么稳定状态时的受迫振动也是简谐振动,此时,振幅保持恒定,振幅的大小与强迫力的频率和原振动系统无阻尼时的固有振动频率以及阻尼系数有关。

在受迫振动状态下,系统除了受到强迫力的作用外,同时还受到回复力和阻尼力的作用。

所以在稳定状态时物体的位移、速度变化与强迫力变化不是同相位的,存在一个相位差。

当强迫力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产生共振,此时振幅最大,相位差为90°。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波尔共振仪2. 频闪仪3. 计时器4. 频率计5. 数据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将波尔共振仪固定在实验台上,调整摆轮的初始位置。

2. 使用频闪仪拍摄摆轮振动过程中的图像,记录下振动周期和频率。

3. 通过改变摆轮的阻尼力矩,观察振幅和频率的变化。

4. 利用频闪法测定摆轮振动过程中的相位差。

5.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幅频特性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摆轮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

当强迫力频率与摆轮的固有频率相接近时,振幅达到最大值,此时称为共振现象。

随着强迫力频率的进一步增加或减小,振幅逐渐减小。

2. 相频特性实验结果显示,在共振现象发生时,相位差达到最大值。

随着强迫力频率的变化,相位差也随之变化。

当强迫力频率与摆轮的固有频率相接近时,相位差接近90°。

3. 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阻尼力矩的增加,振幅逐渐减小。

当阻尼力矩达到一定值时,振幅几乎不再发生变化。

这表明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有显著影响。

4. 频闪法测定相位差通过频闪法,我们成功测定了摆轮振动过程中的相位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Two Sample t-test
##
## data: x and y
## t = 4.684, df = 17, p-value = 0.0002131
## alternative hypothesis: true difference in means is not
equal to 0
n <- 50 m <- 500 mu0 <- 20 sigma <- 5 mu <- c(seq(15, 25, 0.1)) #alternatives M <- length(mu) power2 <- numeric(M) for (i in 1:M) {
mu2 <- mu[i] pvalues2 <- replicate(m, expr = {
# simulate under alternative mu1 x <- rnorm(n, mean = mu2, sd = sigma) ttest <- t.test(x, alternative = "two.sided", mu = mu0) ttest$p.value }) power2[i] <- mean(pvalues2 <= 0.05)
n <- length(x) xb <- mean(x) if (sigma >= 0)
tmp <- sigma/sqrt(n) * qnorm(1 - alpha/2) else tmp < - sd(x)/sqrt(n) * qnorm(1 - alpha/2)
data.frame(mean = xb, a = xb - tmp, b = xb + tmp) } x <- c(rep(0, 7), rep(1, 10), rep(2, 12), rep(3, 8), rep(4, 3), rep(5, 2), rep(6,
bg = "gray")
file://I:\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实验报告及答案\6.html
2014/6/16
w
页码,2/4(W)
教材4.4
objf <- function(x) {
f <- c(-13 + x[1] + ((5 - x[2]) * x[2] - 2) * x[2], -29 + x[1] + ((x[2] +
1) * x[2] - 14) * x[2]) sum(f^2) } x0 <- c(0.5, -2) nlm(objf, x0)
## $minimum ## [1] 48.98 ## ## $estimate ## [1] 11.4128 -0.8968 ## ## $gradient ## [1] 1.415e-08 -1.435e-07 ## ## $code ## [1] 1 ## ## $iterations ## [1] 16
mu1 <- mu[i] pvalues <- replicate(m, expr = {
# simulate under alternative mu1 x <- rnorm(n, mean = mu1, sd = sigma) ttest <- t.test(x, alternative = "two.sided", mu = mu0) ttest$p.value }) power[i] <- mean(pvalues <= 0.05) }
最优解为(11.4128 ,-0.8968)
教材习题4.6
file://I:\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实验报告及答案\6.html
2014/6/16
w
页码,3/4(W)
x <- c(140, 137, 136, 140, 145, 148, 140.135, 144, 141) y <- c(135, 118, 115, 140, 128, 131, 130, 115, 131, 125) t.test(x, y, var.equal = TRUE)
} plot(mu, power, type = "l", col = "red") lines(mu, power2, col = "blue") legend(22, 0.8, lty = c(1, 1), c("n=100", "n=50"), col = c ("red", "blue"), text.col = "green",
0)) interval_estimate3(x)
## mean
a
b
## 1 1.905 1.494 2.315
mean(x)
## [1] 1.905
file://I:\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实验报告及答案\6.html
2014/6/16
从上面的结果知:总体均值差的95%置信区间为 (7.935 20.94)。教材习题4.9 用教材
190页的命令:实际上就是利用中心极限定理写出的近似区间。(非正态总体的均值的置 信区间)
file://I:\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实验报告及答案\6.html
2014/6/16
w
页码,4/4(W)
interval_estimate3 <- function(x, sigma = -1, alpha = 0.05) {
## 95 percent confidence interval:
## 7.935 20.939
## sample estimates:
## mean of x mean o来自 y##141.2
126.8
或者用教材中的命令interval_estimate2
interval_estimate2 <- function(x, y, sigma = c(-1, -1), var.equal = FALSE, alpha = 0.05) {
} } data.frame(mean = xb - yb, df = df, a = xb - yb - tmp, b = xb - yb + tmp) } interval_estimate2(x, y, var.equal = TRUE)
## mean df
a
b
## 1 14.44 17 7.935 20.94
w
页码,1/4(W)
Title
set.seed(100) n <- 100 m <- 500 mu0 <- 20 sigma <- 5 mu <- c(seq(15, 25, 0.1)) #alternatives M <- length(mu) power <- numeric(M) for (i in 1:M) {
} else { S1 <- var(x) S2 <- var(y) nu <- (S1/n1 + S2/n2)^2/(S1^2/n1^2/(n1 - 1) +
S2^2/n2^2/(n2 - 1)) tmp <- qt(1 - alpha/2, nu) * sqrt(S1/n1 + S2/n2) df <- nu
if (var.equal == TRUE) { Sw <- ((n1 - 1) * var(x) + (n2 - 1) * var(y))/
(n1 + n2 - 2) tmp <- sqrt(Sw * (1/n1 + 1/n2)) * qt(1 -
alpha/2, n1 + n2 - 2) df <- n1 + n2 - 2
n1 <- length(x) n2 <- length(y) xb <- mean(x) yb <- mean(y) if (all(sigma >= 0)) {
tmp <- qnorm(1 - alpha/2) * sqrt(sigma[1]^2/n1 + sigma[2]^2/n2)
df <- n1 + n2 } els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