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合集下载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姓名:***学号:************* 班级:园艺0901武汉农业气候分析一.武汉农业气候概况1.1.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3°41’~ 115°05’,北纬29°58’~ 31°22’。

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海拔高23米。

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武汉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湖泊147个,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强。

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

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1.2.农业气候特征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

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2.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表一:太阳辐射月平均总量(1971—2000)(单位:万焦/平方米)图一: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根据武汉1971年至2000年的累计平均气候资料(表1),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图1)显示,武汉的总太阳辐射从1月到7月是逐月上升的,7月份达到最大值(5379.1M J/m2·月),7月8月基本持平;而从8月到12月,总太阳辐射是逐月递减的,到一月份太阳直接辐射最小为(1983.9MJ/m2·月)。

由于武汉夏季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所以在一年中,对武汉来说,直接辐射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总辐射的年变化与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基本上一致。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农业城市,其气候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武汉的农业气候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特点和对农业的影响。

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少雨。

下面分别对这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

夏季是武汉最炎热的季节,气温常常超过35摄氏度,最高可达40摄氏度以上。

同时,夏季也是武汉降雨最多的季节,多数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300-1500毫米。

这种炎热潮湿的气候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容易引发病虫害,特别是对于一些热带作物来说,更需要更好的排水系统和高效的防病虫害措施。

冬季是武汉最寒冷的季节,气温通常在5摄氏度以下,偶尔会有低于冰点的天气。

冬季的降雨相对较少,多数年平均降水量为20-40毫米。

这种干燥的气候使得冬季农作物种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对于一些喜湿耐寒的作物来说,需要更多的灌溉和保暖措施。

春季是武汉气候转暖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但仍不稳定,常常出现倒春寒。

春季降雨量较多,平均降水量约为200-300毫米。

这种温暖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生长条件,特别是对于大部分春季播种的作物来说,有利于其茁壮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增加。

秋季是武汉气候凉爽的季节,气温逐渐回落,但仍较宜人。

秋季降雨相对较少,多数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100毫米。

这种凉爽少雨的气候适宜于一些作物的生长,特别是那些要求冷、干环境的作物,如小麦和油菜。

总的来说,武汉农业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少雨。

这种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生产措施,如加强排水系统,提高防病虫害能力,加强灌溉和保暖措施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选择适应该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

武汉四季

武汉四季

武汉四季
武汉市处于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光等气候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冬冷夏热显著、旱涝灾害突出。

武汉市常年平均气温为17.1℃,其中7月气温最高,为29.1℃,1月气温最低仅4.0℃,两者相差为25.1℃。

夏季平均长4个多月,35℃以上的高温日数平均每年为21天,近百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1.3℃(1934年8月10日),解放后极端最高气温为39.6℃(2003年8月1日)。

冬季长为3~4个月,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春秋两季较短,各两个月左右,且灾害甚少,气候适宜,是旅游休闲的黄金季节。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北气流交换频繁,雨量十分丰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316毫米。

其中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4~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7成。

武汉市7月降水量最多,为224.7毫米,12月份降水最少,仅为29.7毫米。

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和2%。

常年暴雨渍涝灾害比较频繁,暴雨日数每年平均约5天,最多达12天(1991年)。

武汉市季风性气候特点比较显著,是我国气候灾害比较频发地区之一,有持续时间较长的旱、涝、连阴雨,也有突发性的冰雹、龙卷风和雷暴雷击等。

对农业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冬季寒潮,春季低温阴雨,初夏暴雨洪涝,盛夏高温伏旱以及秋季连阴雨等。

黑稻谷适合湖北哪里种植

黑稻谷适合湖北哪里种植

黑稻谷适合湖北哪里种植黑稻谷,又称黑米或紫米,是一种颜色深黑的稻米品种。

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钙、铁等,被誉为黑色黄金。

黑稻谷以其独特的色泽和滋味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适合在湖北省的一些地区种植。

湖北省地处江汉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湖泊和水网密布。

这样的自然条件为黑稻谷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根据湖北省的气候和土壤特点,以下是一些适合种植黑稻谷的地区:1. 武汉市:武汉市位于湖北省的中部,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武汉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有着充足的降水和充足的光照,适宜于黑稻谷的生长。

此外,武汉市周边有大片的水田,为黑稻谷提供了便利的种植条件。

2. 荆州市:荆州市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较为发达。

荆州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适宜种植黑稻谷。

荆州的土壤沃壤,含有丰富的养分,对于黑稻谷的生长有利。

此外,荆州市有许多水域和湖泊,可以为黑稻谷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

3. 宜昌市: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形多样,既有丘陵也有平原,气候较为湿润。

宜昌的土壤肥沃,蕴藏了丰富的养分,适合种植黑稻谷。

宜昌市的水域资源也十分丰富,可以提供充足的湿润环境,助力黑稻谷生长。

4.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南方湘鄂西山区。

该地区多山丘陵,气候以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降雨充沛,光照充足。

虽然地势较高,土地相对较少,但是恩施州的土壤依然适合黑稻谷的生长。

农民们可以利用山坡地和丘陵地种植黑稻谷,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

在这些地区种植黑稻谷,农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1. 提供适宜的水分:黑稻谷喜欢湿润的环境,农民们要确保田地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及时进行田间灌溉。

2. 保证充足的光照:黑稻谷对充足的光照也有一定的要求,农民们要选择日照充足的地块进行种植。

3. 合理施肥:黑稻谷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养分,农民们可以根据土壤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施肥,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

一、概述 (2)二、太阳辐射和日照 (4)三、温度 (8)四、降水............................ 1 3五、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18)六、农业气候分析 (21)七、参考文献 (23)八、附录 (24)一、概述1.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位于中国腹地,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地理位置为东经113° 41'〜115° 05',北纬29° 58'〜31° 22'。

全市土地面积8467.11平方公里。

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 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2.大地构造武汉市平均海拔23米,中间低平,大部分在海拨50米以下;北部丘陵林立,为大别山绵延部分。

海拨2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5%左右,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低洼,长江汉水横亘其间,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

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5.8%、12.3%、42.6%和39.3%。

3 •气候特点武汉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以夏季最长约130 多天;春秋二季各约60天。

年平均气温15.8 C〜17.5 C,极端最高气温41.3 C (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 . 1 C (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 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时〜2100、时,年总辐射1O4F卡/平方厘米〜113 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3•土壤和植被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其中水稻土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潮土、红壤等。

江汉平原棉区气候特点与棉花栽培策略

江汉平原棉区气候特点与棉花栽培策略

江汉平原棉区气候特点与棉花栽培策略1. 引言1.1 江汉平原棉区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江汉平原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

这片土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雨集中在夏季。

江汉平原年平均气温在15~17℃之间,降水量约800~1000毫米,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棉花的生长,因此江汉平原被誉为“中国的棉都”。

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季风气候带来的温暖和湿润气候也有利于棉花的生长。

棉花生长的最佳温度是20~30℃,在江汉平原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棉花生长势头强劲,产量高,质量优。

江汉平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棉花的栽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棉花生产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种植管理的不断完善,江汉平原棉区的棉花产量和品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1.2 棉花在江汉平原的重要性棉花是江汉平原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对当地农民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是江汉平原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富,对于地方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棉花是江汉平原地区的重要出口商品,对于地方外贸及贸易结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棉花在当地农民的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由于江汉平原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宜棉花生长,以及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因此棉花在江汉平原具有独特的种植优势和经济价值,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对于江汉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江汉平原棉区气候特点江汉平原棉区位于中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包括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等地。

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适宜棉花生长。

夏季气温较高,冬季较低,昼夜温差较大。

江汉平原棉区气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温多雨。

武汉地理优势区位分析

武汉地理优势区位分析

武汉天文上风区位剖析一、农业区位要素剖析1.天然要素地形:由舆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阵势低平或地形平整坦荡数目:地广人稀地皮宽广,地皮房钱低天气:由舆图判读出:是×天气,(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富足、日夜温差大)水源:邻近水源(河道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富足,浇灌方便泥土:是××泥土,泥土肥美深沉或泥土较肥美2.人文要素市场:该地域生齿浓厚或工矿业兴旺或都会较多,市场宽广(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邻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方便或河道交汇处,内河航运兴旺(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度政策的支撑(搀扶、鼓舞)科技:科技程度高或科技兴旺休息力:生齿浓厚,休息力丰厚,休息力薪水低产业根底:产业兴旺,产业根底丰富3.天然对农业的倒霉的区位要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高温、寒潮等气候灾祸;热量、光照、水源、泥土肥力等缺乏,酸碱度偏高【典例】⑴、西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区位要素是:①平原广大,耕地连片,利于大规模机器化操纵;②泥土肥美,土层深沉(或有肥美的黑土);③温带季习尚候,光照富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浇灌水源富足。

⑤人少地多,地皮减产潜力大;⑥交通兴旺,铁路公路网浓厚;⑦中国生齿浩繁,对粮食需求量大,大陆市场宽广;⑧国度政策搀扶;⑨有辽中南重产业基地供应机器化设置装备摆设等。

⑵、秦淮一线以南水稻莳植业的区位要素:①亚寒带季习尚候,光热富足,降水丰沛(四川盆地水热富足);②河道浩繁,浇灌水源富足;③阵势低平,泥土肥美、深沉(长江中卑鄙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④交通方便,市场宽广;⑤生齿浓厚,休息力资本丰厚;⑥种植汗青长久,传统经历丰厚。

【考虑】两广丘陵的农业地区范例重要是哪一种?该地区开展此农业范例的区位上风有哪些?从地皮应用的潜力看,该地区能够开展什么?二、产业区位要素剖析1.天然要素质料:邻近某质料产地,质料富足──质料指向型产业动力:邻近某动力产地(如煤、煤油、自然气、水能、风能…),动力富足──动力指向型地皮:地皮平整坦荡,利于建厂水源:邻近河道、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富足2.经济要素市场:生齿浓厚某人口麋集,市场宽广(对市场指向产业更显着)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道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方便休息力:生齿浓厚,休息力资本丰厚──休息麋集型产业技能:科教兴旺或邻近初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休息力本质高──技能麋集型农业根底:邻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根底丰富或农业兴旺3.社会要素国度政策:国度政策的搀扶、鼓舞,国度政策变革(处理失业的工场设在不红利的区位;为减少经济差距停止的西部大开辟)国防平安:某期间国防需求小我私家举动(或偏好):如外洋华人、华裔的投资产业惯性:思索搬家用度或当局的影响或出于对本地经济的思索等4.情况要素风向:紧张净化大气的工场,应该在都会主导风向的上风口地带,大概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部署在本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下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场应规划在阔别水源地或阔别河道下游区;自来水厂规划在住民区的水源地下游或河道下游地域间隔住民区、农田的远近:占空中积小无净化的产业,规划在城区;用地范围较大、净化较轻的产业可规划在都会的边沿或近郊地域;紧张净化难以管理的大规模企业,宜规划在阔别郊区的近郊或郊野生态情况:产业规划应阔别生态情况软弱地域【典例】⑴、武汉开展钢铁产业的区位前提①距铁矿区近:有大冶铁矿;②动力富足:有葛州坝和三峡的水电,距华北动力基地也不远;③水源充分:有长江和汉江;④阵势平整;⑤产业根底好;⑥水陆交通兴旺:有长江及汉江水运,京广线直通南北,高速公路七通八达;⑦天文区位良好:中部经济区的中间,地区协作前提好,市场十分宽广;⑧科技文明较兴旺,休息者本质较高。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植物保护0902邓盼2009301200602一、概况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是湖北省的省会。

其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特点。

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3.7℃;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极长达133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 2℃,十分闷热。

极端气温最高44.5℃,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

武汉≥5。

C活动积温在6000℃*d左右,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左右。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能是地面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基本动力,因此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首要因素。

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通过武汉地区1971-2000年间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统计资料,并计算其光和有效辐射,作武汉地区逐月太阳辐射的直方图,如下图所示: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通过武汉地区1971-2000年间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统计资料,并计算其光和有效辐射,作武汉地区逐月太阳辐射的直方图,如下图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太阳直接辐射量在1月份最少,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加,在7月份是达到最大,7月份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太阳辐射量逐渐降低。

通过比较发现,太阳散射辐射与太阳直接辐射有同步效益,在5月份—8月份散射辐射量较大,在1月份最小,但最大散射辐射量在6月份,这主要是因为太阳散射辐射除了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还受大气透明度、大气质量数等的影响,而武汉地区的降水量在6月最大(武汉地区的降水情况见图5)。

武 汉 农 业 气 候

武 汉 农 业 气 候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学生姓名:李智华学生学号:2007301203775学生专业:植物保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二○○八年十一月武汉农业气候概述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的东部,30°38’N,114°04’E,海拔23m,属亚热带,它是湖北省省会,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故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9个城区2个郊区和2个县,人口约800万人,其中郊县人口近220万。

武汉市土地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5.80%,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物产及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渔米之乡美誉。

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正在满怀信心的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但是,我们看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农业工作者对于包括农业气候在内的科学技术缺乏了解,仍然在靠经验吃饭。

他们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气候难题知之甚少,更不知道对它们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对武汉近3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明确了武汉一年中辐射、气温、降水等的变化规律,看到一些最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得到了武汉的气候生产潜力。

本文旨在帮助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气象、气候条件加深了解,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本文也能为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图表 1 武汉太阳辐射年变化(×105J/m2·月)1月太阳直接辐射量为一年中最小值,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直接辐射量不断增加,在7月取得最大值;随后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直接辐射量也随之减小。

武汉能种植石榴

武汉能种植石榴

武汉能种植石榴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城市,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石榴的生长。

石榴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果树,对环境的要求较低,因此在武汉种植石榴是可行的。

首先,武汉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石榴的生长。

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降雨量较多。

这种气候条件对石榴的生长非常有利。

石榴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夏季的高温和湿润环境有利于果实的膨大和生长,冬季的寒冷可以促进石榴树的休眠,有利于来年的结果。

此外,武汉的降雨量充足,可以为石榴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果实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武汉的土壤条件也适合石榴的种植。

石榴的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喜欢肥沃的疏松土壤。

武汉的土壤主要以黄壤和红壤为主,这种土壤质地较好,透气性较强,有利于石榴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并且,武汉的土壤富含有机质,有利于提供石榴所需的营养物质,能够为石榴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再次,武汉的种植技术和经验也非常丰富。

武汉是中国著名的果树种植区之一,在石榴种植方面经验丰富。

武汉拥有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农民和专业种植技术团队,他们熟悉石榴的生长特点,了解石榴的栽培技术和管理要点,能够提供专业的种植指导和技术支持。

这为石榴在武汉的种植提供了保障。

此外,石榴的市场需求也非常大。

石榴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富含维生素C 和多种矿物质。

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和保健品市场,并且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的需求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石榴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种植石榴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还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综上所述,武汉具备种植石榴的理想条件。

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种植技术成熟、市场需求大,这些因素使得石榴在武汉的种植具有较大的潜力。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武汉的石榴种植产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

武汉市江夏区气候季节的划分及特征分析

武汉市江夏区气候季节的划分及特征分析

武汉市江夏区气候季节的划分及特征分析作者:黄娇郁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7年第02期摘要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统计江夏区57 a(1959—2015年)气温资料,按照气候季节的划分标准和分级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的季节划分方法出现的日期和持续的时间有明显差异,由于气候季节与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选取适当的方法划分并分析当地气候季节的特征。

关键词气候季节;统计季节;天文季节;江夏区中图分类号:P4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7.06.056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国季节的划分有很多种方法。

第一种是天文季节,以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

第二种是统计季节,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

第三种是气候季节[1],以气候平均温度(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江夏区位于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中部高,西靠长江,东向湖区缓斜,以平原为主,其两侧为平坦的冲积平原,东侧为梁子湖底地。

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区境北部在网状平原和冲积平原之中,呈东西向带状。

为了客观科学、准确地划分江夏的季节,充分发掘和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根据江夏区气象部门的有关资料,分析江夏区季节的划分及特征。

1 资料整理与统计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QX/T152-2012《气候季节划分》[2]气候季节划分方法,选取了江夏区国家基本气象站57 a(1959—2015年)的气温观测资料,运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结合四年一闰年的规律,计算江夏区历年日平均气温≥10℃和≥2℃的起止日及季节长度。

对历年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的日期也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其多年的平均日期[3]。

2 江夏区气候季节的特征2.1 各种季节划分法的差异按照气候季节的划分标准,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江夏区春季平均起始日为3月21日,平均终止日为5月23日,春季的平均季节长度为64 d;夏季平均起始日为5月24日,平均终止日为9月20日,夏季的平均季节长度为120 d;秋季平均起始日为9月21日,平均终止日为11月21日,秋季的平均季节长度为62 d;冬季平均起始日为11月22日,平均终止日为次年为3月20日,冬季的平均季节长度为119 d。

湖北气候较为温和 光照和热量资源丰富

湖北气候较为温和 光照和热量资源丰富

湖北气候较为温和光照和热量资源丰富湖北是中国中部的一座省份,拥有温和的气候以及丰富的光照和热量资源。

这些特点使得湖北在农业、能源利用和旅游业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首先,湖北的气候较为温和。

该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

北部山区的气温较为凉爽,四季分明;而南部平原的气温相对较暖,冬季较短,夏季较长。

湖北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并且有助于优质水稻和蔬菜的种植。

农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种植出丰收的农产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湖北拥有丰富的光照资源。

由于处于中纬度地区,湖北的日照时间相对较长,平均年日照时数超过1800小时。

这使得湖北成为一个非常适合发展太阳能的地区。

在近年来,湖北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特别是太阳能发电。

通过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湖北成功增加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第三,湖北的热量资源也十分丰富。

该省地处长江中游地区,夏季阳光充足,气温较高,成为人们避暑的理想选择。

湖北各地拥有许多风景名胜,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例如,武汉的东湖、黄鹤楼和鄂州的葛洲坝,都是湖北的代表性景点。

人们可以在这些地方享受到湖北温和气候下的宜人热量资源,放松身心,领略大自然的魅力。

综上所述,湖北的气候温和,光照和热量资源丰富。

这些优势有助于湖北农业的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湖北的温暖气候和丰富资源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为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ZWP)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ZWP)
下面,通过武汉地区 1971-2000 年间平均每月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的统计资料,作出 武汉逐月日照时数折线图,见图二、三:
图二、武汉市逐月日照时数折线图 通过图二我们发现,七八月份的日照时数最多,一二月份的日照时数最少。整体的发 展趋势是从一月份开始,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北移,日照数逐月逐渐增多。到八月份太阳直射点 到北回归线附近,日照时数达到最大。然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日照时数逐渐逐月减少。而在整 条曲线中,五月到六月份没有增加,是因为六月份处在梅雨季节,阴雨天气多,直接导致六月 的日照时数没有增加或减少。
的光合作用减缓,生长受阻。 从图四可以看出,武汉地区四季气温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约 25。C,根据波兰学者
Corczynski 提出的大陆度计算公式 K = 1.7A − 20.4 ,(A 为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值,K 为大陆度)
sinϕ
得到武汉的大陆度为 K=63.02,故其具有大陆性气候。
3.1.2 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1.3 主要农业气候特征
武汉市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 30 年来,年均降雨量 1269 毫米,且多集中在 6-8 月。年均气温 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 211 天-272 天,年日照总 时数 1810 小时-2100 小时,在大尺度的季风气候影响下按宏观的热量条件分异湖北正嵌于中 亚热带向南温带过渡的北亚热带之中,使武汉气候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溯北雨量和气温适 中 ,土壤则以中性的黄棕壤为主,植被中常绿阔叶和落叶兼而有。过渡性的农业气候、土壤 和植被等自然条件。使武汉及周边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地域分布也深深地印上了过渡性色 彩,适合种植得做物业多种多样,粮食作物种类颇多,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大麦、大 豆、蚕碗、高梁、粟谷和绿豆等二十余种。

武汉市积温与年降水量分析

武汉市积温与年降水量分析

武汉市1951-1965年与1996-2011年年积温及年平均降水量的比较分析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地理科学普通类武汉市1951-1965年与1996-2011年年积温及年平均降水量的比较分析『摘要』通过收集武汉地区1951-1965年和1996-2011年的温度和降水来计算年积温和年平均降水从而确定武汉所属的积温带和适宜的农作物类型和所属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两个时间段的降水和年积温变化趋势『关键词』年积温,年平均降水量1数据与方法1.1数据收集武汉气象站1951-1965和1997-2011年积温和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包括当年第一天出现》=10℃和最后一天出现》=10的日子1.2方法1.2.1年积温统计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

10℃是大多数作物生长的下限温度,我们把从每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这天起,到稳定结束10℃这天止,其间逐日平均气温细加起来,其和就是大于10℃活动积温。

它可以代表当地的热量资源状况。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有效温度。

1.2.2年平均降水量统计年平均降雨量也叫年平均降水量,简称年均降雨量(年均降水量)。

是指某地多年降雨量总和除以年数得到的均值,或某地多个观测点测得的年降雨量均值。

年平均降雨量是一地气候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2分析与结论2.1.年积温数据分析2.1.1 1951-1965和1996-2011年积温数据分析表一: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积温表格表二: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积温折线图表二‘2.1.2结论1.由图知武汉年积温处于5000-8000℃故从温度带划分来看属于亚热带2.武汉地区年积温在4500-7000℃故适合种二季水稻3.1996-2011的年积温明显高于1951-1965年年积温,气候有变暖迹象4.由表格知近年来年积温天数明显增加也说明气温变暖5.连续几年年积温无明显变化规律,只在近年有年积温降低趋势2.2.年平均降水数据分析2.2.1 1951-1965和1996-2011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分析表三: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平均降水量表格表四: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平均降水量折线图表五:武汉地区2010年农业四季降水总量饼状图表三表四表五:2.2.2结论11951-2011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000之间;而1996-2011年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之间21951-1965年和1996-2011年的年平均降水无明显规律3 1951-1965年的年平均降水明显比1996-2011年年平均降水高4 1951-1965年有几个异常高的点,且极差很大;但1996-2011年相对比较平稳5可以推测1951至今年降水量是逐渐减少的6分析表五知年降水量集中在春天和夏天,故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年积温的单位是0.1℃,年平均降水量单位是0.1mm,农业四季划分是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和次年1.2.月为冬季X。

武汉城市介绍

武汉城市介绍
武汉城市介绍
武汉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中部城市之一。武汉市总 面积约为8,494平方公里,辖区内包括13个市辖区和3个县,总人口约为1100多万人。
武汉市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武汉市是 中国内陆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长江上的武汉港是中国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武汉市还是中 国重要的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线路。此外,武汉市还是中国重要 的科教中心,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
武汉市拥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位于武汉市中心的东湖 ,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内湖之一,被誉为“武汉之肺”。此外,武汉市还有许多历史古迹
武汉城市介绍
和文化遗址,如黄鹤楼、古琴台、户部巷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武汉市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武汉市的 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蔬菜等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水果、花卉等农业产业。
总体而言,武汉市是一个具有现代化经济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城市,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 历史遗迹,是一个值得游览和了解的地方。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座大城市,拥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

它位于长江中游的北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温差较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转换期气温较为宜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农业在武汉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武汉的农业气候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温度武汉的气温较为适宜,年均气温为17-18℃,日平均气温在夏季可以达到30℃,而在冬季则可以降到0℃或以下。

夏季长,炎热潮湿,冬季短,寒冷干燥。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最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种植。

同时,在武汉,气象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每年4月份至10月份是武汉的植物生长发育期,夏季是文化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盛期,而在冬季,则是适合种植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的时候。

二、降雨武汉的降雨量在全年中相对较为平均,全年的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

同时,武汉也存在着明显的旱涝气候交替,每年的6月至7月期间是高温、雨量少、湿度低的夏季干旱季节;而每年的5月至6月和10月至11月则是武汉的降水高峰,此时,多数农作物都处于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水分滋润,因此这个时候也是武汉农业的重要季节。

三、环境污染武汉作为一个大城市,其环境污染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武汉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和建筑也处于高速发展期,这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例如,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导致了土壤和水源的严重污染,这对于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城市里的交通也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土壤和水源是武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应对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武汉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减少排放污染物,采取科技手段防治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其次,改善城市交通,减少机动车使用量,推广绿色出行方式,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

同时,推广绿色农业,降低和防止化肥、农药、兽药的使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创造优质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

武汉江夏天气

武汉江夏天气

武汉江夏天气武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之一。

作为湖北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夏区位于武汉东部,是武汉市的唯一一个滨江区。

江夏区地处江汉平原和中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

夏季的江夏区天气炎热湿润。

由于地处江汉平原,区内的湿气较大,夏季气温往往高达30摄氏度以上,甚至可以达到35摄氏度。

同时,江夏区夏季降水较多,经常有雷阵雨的出现。

尽管夏季天气炎热,但江夏区的迎风冲和湖泊融合在一起,形成凉爽的夜晚,为居民提供了一种消暑的方式。

秋季的江夏区气温逐渐下降,但仍然较为温暖宜人。

九月到十一月之间,秋季的江夏区气温一般在20摄氏度左右,天空晴朗,阳光明媚。

秋风习习,树叶红火,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这个季节是江夏区居民出行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冬季的江夏区寒冷而湿润。

十二月到次年二月是江夏区的冬季,气温一般在0摄氏度至10摄氏度之间。

由于湿气较多,冬季的天气常常阴沉,有时会有雨夹雪或者小雪的天气。

因此,江夏区的居民需要注意保暖,并且在雨雪天气中谨慎行驶。

春季是江夏区最美丽的季节之一。

二月到四月之间,江夏区进入春天,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复苏。

春季江夏区的天气多变,有时会出现阵雨。

但整体来说,春季的江夏区阳光明媚,气温适宜,是赏花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总体来说,江夏区天气温和宜人。

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居民们都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季节变化。

而丰富的雨水和湖泊的存在,使得江夏区的气候湿润,为该区域的农业和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武汉江夏区的天气也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近年来,夏季的高温趋势明显,全年降水量也有所增加。

这给江夏区带来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如暴雨、洪涝和极端高温等。

因此,居民们需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并做好相应的防御和应对措施。

在江夏区体验不同季节的天气是一种享受。

阳光明媚的秋日,凉爽宜人的春天,都给人们带来生活的愉悦和活力。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姓名xx学号2011305200xxx班级园艺110x武汉农业气候一、概况1.1 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海拔高23米。

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长江与其最大的之流汉江在此交汇,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众多。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40多个,水域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四分之一。

武汉河流由北部丘陵向南部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区。

1.2 气候属性亚热带季风气候1.3 气候属区北亚热带1.4 主要农业气候特征武汉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一般年均温为15.8—17.5℃,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0.4℃;7、8月平均温度最高,为32.6℃。

武汉夏季极长,达135天,极端最高温度达39.3℃,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武汉年均降雨量为1269mm,且多集中在6—8月。

武汉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天,年日照总时数一般为1810—2100小时,活动积温在6000℃*d左右。

武汉属于东南季风区,水分充沛,雨热同季,属于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也属于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2.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2.2光合有效辐射表一、(1971—2000累年平均)太阳辐射月平均总量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1112直接辐射平均月总量(×10^5J/m^2 .月) 738.7802.6994.41427.4186.9193928422673.4186.61519.91187.919.2散射辐射平均月总量(×10^5J/m^31245.21419.61834.42296.6259265253259928165131116.月) 2.9 8.97.18.67.16.36.6光合有效辐射(×10^5J/m^2 .月)9921111.11414.418622199.92298.952689.552636.21974.61588.51252.1187.9图一、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分析由图可以看出1月到7月太阳辐射是增加的,7月份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都达到最大值;然后7月到12月太阳辐射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地理位置:30°38'N 114°04'E气候属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属区:北亚热带主要农业气候特征: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特点。

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3. 7℃;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极长达133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 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十分闷热,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

极端气温最高44.5℃,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

武汉≥5。

C 活动积温在6000℃*d左右,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左右。

此报告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30年的气象统计资料,从太阳辐射和日照、气温、降水的变化规律等多方面对武汉地区的农业气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望对武汉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能是地面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基本动力,因此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首要因素。

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30年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统计资料,计算其光和有效辐射,作武汉地区逐月太阳辐射的直方图,如下图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太阳直接辐射量在1月份最少,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加,在7月份是达到最大,7月份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太阳辐射量逐渐降低。

通过比较发现,太阳散射辐射与太阳直接辐射有同步效益,在5月份—8月份散射辐射量较大,在1月份最小,但最大散射辐射量在6月份,这主要是因为太阳散射辐射除了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还受大气透明度、大气质量数等的影响,而武汉地区的降水量在6月最大(武汉地区的降水情况见图5)。

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从图5中可以看出光和有效辐射量与太阳直接辐射量变化完全一致在1月份最小,7月份最大。

2.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武汉地区逐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如表1所示:表1 武汉地区逐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1971—2000累年平均)月份日照时数(h)日照百分率(%)1 104.1 332 105.4 343 115.6 314 151.2 395 181.8 436 179.9 437 232.7 548 241.2 599 174.1 4710 161.6 4611 144.3 4612 136.5 43武汉地区处于北纬30°附近,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在6—7月份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可照时数最大,但6—7月份是武汉地区的雨季,所以日照时数8月份最大,8月份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可照时数减少,日照时数也随之减少。

12—1月份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可照时数最小,日照时数也最小。

根据武汉地区1997—2000年30年累年平均的逐月日照百分率,作日照百分率折线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武汉地区8月份的日照百分率最大,这主要是因为8月份晴朗天气较多,就算降雨也比较集中和迅速;而1、2、3月份比较低,主要是这三个月受雨雪天气的影响,而且也受大雾天气影响,阴霾多云天气较多。

三、气温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大气温度状况是决定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1.气温的年变化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间的每月平均气温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从1—7月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蒙古高压减弱,太阳高度角变大,可照时数变长,同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1—7月份,武汉地区的温度逐渐升高,在7—8月份时达到最大。

又因为武汉地区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夏季气温较高。

8月份过后,由于武汉地区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气压梯度力从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而蒙古高压为冷高压,故形成冬季季风,9月份以后气温骤降。

同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高度角变小,日照时间变短,也造成了气温的下降,在1月份分时,气温达到最低。

武汉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是多年观测统计得出的规律,但是有可能出现极端异常的天气,例如在某年的一月份出现了24.2。

C的高温,而某年的7月份也出出现过17.8。

C的低温。

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给我们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气温年较差是划分气候类型的重要依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间的气温月平均日较差和年较差如表2所示:表2 武汉地区月平均日较差和年较差(1997——2000累年平均)月份 平均最高气温(。

C ) 平均最低气温(。

C )平均日较差1 7.9 0.4 7.52 10 2.4 7.63 14.4 6.6 7.8 4 21.4 12.9 8.5 5 26.4 18.2 8.26 29.7 22.3 7.4 7 32.6 25.4 7.28 32.5 24.9 7.6 9 27.9 19.9 8 10 22.7 13.9 8.8 11 16.5 7.6 8.9 12 10.8 2.3 8.5年较差 25.0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地区的月平均日较差变化不是很大,在8。

C ±1范围内。

根据武汉地区的月平均日较差,绘制气温变幅折线图,如图4所示:武汉地区气温变幅折线图246810123456789101112月份月平均日较差系列1从图4可以看出,从1月—3月份,太阳气温日较差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太阳直射点的北移,白昼时间开始增长,另外,气温日较差比较小,主要受阴霾多云天气的影响;4、5月份武汉地区晴朗天气较多,所以平均日较差较大;进入6月份,梅雨天气的到来,阴雨绵绵,日较差变小,7月份达到最小;梅雨季结束后,太阳直接辐射增强,武汉地势低洼,在夜间容易滞留冷空气,所以8—11月份日较差较大;进入12月份,受日照时间、风雪天气等的影响,气温日较差变小。

从图3可以看出,武汉地区四季气温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约25。

C ,根据波兰学者Corczynski 提出的大陆度计算公式20.4sin 1.7A K -=ϕ,得到武汉的大陆度为K=63.34,故其具有大陆性气候。

2.根据气温四季划分春夏秋冬,统称为四季。

季节的划分,有天文季节、气候季节和自然天气季节。

我国现在常用的气候四季是20世纪30年代张宝坤以候平均温度为指标划分的,故又称温度四季。

候平均气温稳定降到10℃以下作为冬季开始,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介于之间为春季或秋季。

根据武汉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求出武汉地区候平均温度,如表3所示:表3 武汉地区候平均温度1 2 3 4 5 6 3月 8.19 10 10.9 11.7 12.6 5月 19.4 20.1 21.3 22.1 23 23.9 9月 25.9 25.2 24.3 23.4 22.3 21.6 11月13.712.711.610.49.68.7从表3可以看出,以候平均温度为指标划分,武汉地区的春季为3月11日—5月15日,夏季为5月16日—9月25日,秋季为9月26日—11月20日,冬季为11月21日—3月10日 。

武汉地区春季 66天,夏季 133天,秋季 56天,冬季 110天,很明显武汉春季和秋季持续时间短,而夏季和冬季持续时间长。

3.积温和农业指标温度积温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

根据武汉地区的年气温变化曲线,计算出各个月份的积温情况,如表4所示:表4 武汉地区积温表月份 ≥5。

C 有效积温≥5。

C 活动积温≥10。

C 有效积温≥10。

C 活动积温1 0 0 0 02 22.4 162.4 0 0 3158.1 313.1 3.1 158.1候月 份43545042043545523.9678.9368.9523.96 621 771 471 6217734.7889.7579.7734.78722.3877.3567.3722.3 9552702402552 10393.7548.7238.7393.7 1119234242192 123118600总和4305.15975.12876.74251.7从武汉地区的年气温变化曲线(图3)我们可以看出,12月25日至次年的2月7日,武汉地区日平均气温小于5℃,不适合喜凉作物的生长,此时,冬小麦0进入休眠期,停止生长;2月8日起,武汉地区日平均温度大于5℃,进入植物生长.季;3月14日开始,武汉地区日平均气温大于10℃,进入喜温作物的生长期,一直到11月21日,日均气温开始低于10℃,持续了253天;而到了12月25日左右,日均气温低于5℃,生长季结束,整个生长季共计321天.一年中武汉地区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为2876.7℃*d,大于等于5℃的有效积温达4305.1℃*d。

四、降水情况1.降水的年变化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间的降水情况,计算降水的季节分配和绘制月均降水量直方图,如表5和图5所示:表5 武汉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月份平均降水量/mm 平均季节总量/mm 各季节占全年百分比/%3 94.9934 131.107390.267 30.76%5 164.1676 225.0037 190.267526.95 41.54%8 111.689 79.443223.273 17.60%10 91.98311 51.84712 26.031 43.43128.183 10.10%2 58.723从图5可以看出,武汉地区的降雨的基本趋势是从1月份到6月份逐渐递增,6月份以后逐步下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比率达41.54%,所以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6月中旬—7月中旬,副热带高气压带西北侧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徘徊,出现了梅雨季节。

7月下旬以后,受副高控制,进入伏旱期,降水量减少;入秋以后,副高减弱,受蒙古高压影响,秋高气爽。

入冬以后,受蒙古高压影响,降水量减少。

2.降水变率降水变率,体现了一个地区降水情况的稳定性。

根据武汉地区1970—2000年间,每月的平均降水情况,计算其月平均降水变率,如表6,并绘制逐月降水变率折线图,如图6所示: 表6 武汉地区月平均相对变率月份降水变率D/% 月份降水变率D/%1 46.03% 7 60.98%2 53.48% 8 65.75%3 37.66% 9 63.86%4 41.12% 10 61.87%5 32.93% 11 64.83%6 42.45% 12 68.12%年总降水量平均相对变率 18.95%从图6可以看出,武汉地区不同年份的月降水变率变化比较显著,说明武汉地区的降水不稳定,其中7—12月份,降水变率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