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物理仿真实验核磁共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

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

姓名:***

班级:*

学号:*

核磁共振

一、实验介绍

1946年伯塞尔用吸收法,布洛赫用感应法几乎同时发现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是测定原子的核磁矩和研究核结构的直接而又准确的方法。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在遗传学,计量科学,石油分析中有重要应用。

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核磁共振稳态吸收现象,掌握核磁共振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测量

二、实验目的

1、观察核磁共振稳态吸收现象;

2、掌握核磁共振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3、测量1H和19F的γ值和g值。

三、实验原理

核磁共振的经典观点:

从经典力学观点看,具有磁矩μ和角动量P的粒子,在外磁场B0中受到一个力矩L的作用:

L=μ×B0

此力矩使角动量发生变化: dP/dt=L

故dμ/dt=ϒμ×B0 。

若B0是稳恒的且沿Z方向,则上式表示μ绕B0进动,进动频率ω0=ϒB0,若在XY平面内加一个旋转场B1,其旋转频率为ω0,旋转方向与μ进动方向一致,因而μ也绕B1进动,结果使ϴ角增大,表示粒子从B1中获得能量。

核磁共振的方法图像:

本实验采用连续波吸收法,用连续的射频场作用到核系统上,由于共振使射频振荡线圈中负载发生变化,从而观察到核对频率的响应信号。

同时使用扫声法观察共振信号,在稳恒磁场迭加一交变低频调制磁场B=

,使实际磁场为,当的变化使扫过ω所对应的共振磁

场B=ω/时,则发生共振,当=B=2π/γ时,为等间距信号,此时可记录数据。则可算得γ和g因子。

实验同时可观察内扫和外扫现象。

四、实验内容

(1)观测1H的核磁共振信号。

样品用纯水,先找出共振信号,再分别改变的大小,观察共振信号位置,形状变化。

(2)观测1H和ϒN,gN

分别记录下六组不同磁铁间矩d时所对应的以及相应的共振频率ν,再计算ϒN,gN

(3)测量19F样品用聚四氟乙稀,分别记录下三组不同磁铁间矩d时所对应的以及相应的共振频率ν,再计算ϒN,gN

五、实验仪器

NMR实验装置图:

核磁共振仪:

磁铁的实验平台:

样品:

六、实验过程及原始数据

1、内扫法—纯水

测量六组数据,得到如下表格:

2、外扫法—纯水

测量六组数据,得到如下表格:

再测19F的g和Y

3、内扫法--聚四氟乙烯

测量三组数据,得到如下表格:

4、外扫法—聚四氟乙烯

测量三组数据,得到如下表格:

七、数据处理

1. 测量1H 的γ因子和g 因子

将实验数据代入原理中所述公式,得到 g=5.175

相对误差e=0.00356/5.175*100%=0.07% 所以

g=5.175±0.00356

γ=(2.281±0.00203)×108(s −1∙T −1)

2.测量19F的γ因子和g因子

将实验数据代入原理中所述公式,得到

g=5.237

0.00285

相对误差e=0.00285/5.237*100%=0.05%

所以

g=5.237±0.00285

γ=(2.314±0.00185)×108(s−1∙T−1)

八、实验结论

1、实验测得

1H的γ因子和g因子为:

g=5.175±0.00356

γ=(2.281±0.00203)×108(s−1∙T−1) 2、实验测得

19F的γ因子和g因子为:

g=5.237±0.00285

γ=(2.314±0.00185)×108(s−1∙T−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