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诗歌写作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写作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B 6,A 7,D 8,D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C 3,ABCD 4,DE 5,ABCDE 6,ABCD 7,ABCDE 8,BCDE 9,BCD 10,ABCD
三、名词解释:
1,诗歌:诗歌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人主体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赞的文学体裁。
2、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语句精练,它是诗人站在内视点(“以我观物”)的思维角度,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化”和“心象化”的艺术处理,来书写和表现世界的一种诗歌形式。
3、自由诗:表达形式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在语词和诗句组构中不受格律的影响和制约的诗歌。
4、现代诗:现代诗也被称作新诗,它是指使用现代汉语作为诗歌表达的语言系统,在二十世纪才出现在中国诗歌的历史舞台上的诗歌样式。
5、散文诗:是在近、现代才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特点的文学样式。
6、意象: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影像。
7、灵感:诗歌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由于长期积累而偶然得到的一种激情迸射、活力无限的写作状态。
8、远比:所谓“远比”,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不明显,二者跨度很大,读者粗看起来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比喻陌生化效果强烈。
9、通感:通感是诗人的艺术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个时候,诗人的各种感官都沟通了,它们互相挪移、借用,把奇妙的心象描摹出来。
10、悖谬:悖谬就是将相反或相对的语词并排在一起,使诗歌出现一种语义含混和打破常规的审美效果。
四、论述题:
1、简述中国古诗的发展历程。
从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从四言诗到
五言诗再到七言诗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从古体诗向近体诗(律诗和绝句)的变迁。唐诗宋词元曲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唐代庞大的创作队伍中,不仅有光照千古的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还有成就颇高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以及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等。宋词就是宋代诗人在寻求艺术突围中创造的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使宋词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美学趣味。到了元代,小曲成为当时时代的主要诗歌形式,古诗创作也出现了最后一个高潮,此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衰微。
2、简述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白话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1917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上刊载的胡适《白话诗八首》是最早见诸报端的新诗作品,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的第一部诗集。1921年郭沫若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第一个里程碑。20年代诗坛较有影响的诗歌流派是象征诗派和新月派,前者的代表诗人是李金发,后者则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等。同时,30年代艾青、藏克家等诗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诗创作已经步入成熟期。40年代是中国新诗的收获季节,以胡风、冀汸、曾卓、鲁黎等为代表的七月诗派,以郑敏、穆旦、袁可嘉、杜运燮等为代表的九叶诗人,以及写出水平相当高的《十四行诗》(共27首)的西南联大代表诗人冯至,他们的相继出现,使40年代的诗坛呈现出群星璀璨、熠耀争辉的繁荣态势。1949年后直到新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新诗创作出现了相对的低潮期,这一时期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政治抒情诗较有影响。新时期以后,中国新诗再度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创作局面,以艾青、流沙河、公刘等为代表的“归来诗人”,在“复出”后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作;以舒婷、顾城、杨炼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派,用现代的诗歌写作技巧勾勒了青年一代的真实心灵世界,把中国新诗推向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度。随后,以海子、韩东、王家新、于坚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又称“第三代”)诗人,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来演绎新诗,。
3、诗歌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根据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点,我们一般把它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自由诗与格律诗、古体诗与现代诗、民歌与散文诗等多种类型。
4、把诗歌划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的依据是什么?二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把诗歌划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两大类型,基本依据是诗歌的篇幅和表达内容上的不同。一般来说,抒情诗篇幅短小,语句精练。它是诗人站在内视点(“以我观物”)的思维角度,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化”和“心象化”的艺术处理,
来书写和表现世界。叙事诗中的抒情主体同时也是诗中故事情节的叙述者,与抒情诗相比,叙事诗一般篇幅较长,而且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叙事诗因为受到诗歌表达的制约,又比小说和戏剧等叙事文体更简洁,跳跃性更大,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都比小说和戏剧单一。
5、诗歌的文体特征有哪些?
诗歌的文体特征包括以下五点:(1)集中概括的抒情;(2)借助意象的想象;(3)复沓铺排的修辞;(4)分行排列的语言;(5)含蓄朦胧的意蕴。
6、举例说明动词的恰当使用对对诗情表达的重要作用。
对于诗意呈现来说,动态的意象比静态意象作用更大,它能使诗歌更显得情绪流溢,力度扩张,意蕴生动,充满饱满的内在张力。动态意象还能抓攫住读者的阅读视线,撩发他们丰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一个恰切的动词会让诗歌意象变得灵动鲜活,从而使整首诗歌的艺术水准跃升到更高层次。如陈敬容的《哲人与猫》:“雨锁住了黄昏的窗,/让白日静静凋残吧”,“锁”这个动词形象地点化了大雨的滂沱和给人的心灵造成的阴影,白日因这雨的紧“锁”而静静凋残;藏克家的《难民》:“日头堕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溶”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情形;还有“浓云把闷气写在天上。”“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写”与“扣”也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
7、诗歌中的词类活用有哪些?这种表达方式对诗意表达有什么作用?
词类活用在诗歌作品中是相当平常的现象。诗歌中的词类活用一般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相互的词性转换,通过活用,扩大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空间,充分挖掘了词语的表达潜能,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表现力。
8、举例说明什么是诗歌写作中的色彩错杂,并谈谈它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诗人在组合诗歌意象时,常常将许多颜色错杂在一起,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里呈现繁复的诗意。如何其芳的《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以“红”与“白”两种颜色来比喻欢乐;穆旦的《野兽》:“在坚实的肉里那些深深的/血的沟渠,血的沟渠灌溉了/翻白的花,在青铜样的皮上!”三种颜色交错出一个极富野性的兽类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呈给你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黄色”的土地,“紫色”的灵魂,两种颜色非常富有艺术表现力,它们组合在一起,将贫寒土地上生存的、受尽了生活折磨和鞭打的保姆形象准确地描画出来。
9、悖谬和突反的差异是什么?它们在诗歌表达中各有什么作用?
悖谬可以说是诗歌中独特的表达手段,所谓悖谬就是将相反或相对的语词并排在一起,使诗歌出现一种语义含混和打破常规的审美效果。在悖谬中,语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