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胶体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关于胶体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关于胶体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概述1.关于胶体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相和相界面相是指那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

体系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称为多相体。

相与相之间的接触面称为相接面。

(2)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在多相分散体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相。

包围分散相的另一相,称为分散介质。

例如,水基钻井液中,粘土颗粒分散在水中,粘土为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

(3)分散度和比表面分散度是某一分散程度的量度,通常用分散相颗粒平均直径或长度的倒数来表示。

如果用D表示分散度,用a表示颗粒的平均直径或长度,则分散度可表示为D=1/a。

比表面是物质分散度的另一种量度,其数值等于全部分散相颗粒的总面积与总质量(或总体积)之比。

如果用S代表总表面积,用V表示总体积,用m表示总质量,则比表面可表示为:=S/V (m-1) (2-2)S比或 S=S/m (m-1/kg) (2-3)比物质的颗粒愈小,分散度愈高,比表面愈大,界面能与界面性质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

所有颗粒分散体系的共性是具有极大的比表(界)面。

按分散度不同,可将分散体系分为细分散体系与粗分散体系。

胶体实际上是细分散体系,其分散相的比表面≥104 m2/kg,其颗粒长度在1 nm~1 μm 之间。

悬浮体则属于粗分散体系,其比表面大致不超过104m2/kg分散相的颗粒直径在1~40/μm之间。

钻井液是复杂的胶体分散体系。

水基钻井液基本上是溶胶和悬浮体的混合物,本书中统称为胶体分散体系。

(4)吸附作用物质在两相界面上自动浓集(界面浓度大于内部浓度)的现象,称为吸附。

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吸附吸附质的物质称为吸附剂。

按吸附的作用力性质不同,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仅由范德华引力引起的吸附,是物理吸附。

这类吸附一般无选择性,吸附热较小,容易脱附。

若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为化学键力,这类吸附叫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具有选择性,吸附热较大,不易脱附。

2.沉降与沉降平衡钻井液中的粘土粒子,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会沉降。

胶体界面化学知识点总结

胶体界面化学知识点总结

胶体界面化学知识点总结胶体界面化学是研究在胶体系统中发生的化学现象和过程的科学,它涉及到界面的性质、结构和变化等方面。

胶体界面化学的研究对理解胶体系统的基本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胶体界面化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胶体概念胶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组成的复合系统,其中一个相是固体,另一个或另一些是液相或气相。

这些相都是微观分散的,且不易被重力沉淀的稳定性。

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系统,在胶体中,含有微粒的相称为分散相,微粒与溶剂形成的相称为连续相。

胶体颗粒的尺寸一般在1-1000nm之间。

根据分散相的性质不同,胶体又可以分为溶胶、凝胶和乳胶等。

二、胶体稳定性胶体的稳定性是指其分散相维持分散状态的能力。

胶体稳定性与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电解质的存在和浓度、电荷作用、范德华力等因素有关。

当表面活性剂存在时,会在分散相的表面形成一层物理吸附膜来减少表面能,改变表面性质,从而稳定胶体。

电解质的存在可以中和分散相表面的电荷,减少静电斥力,使胶体不稳定。

电荷作用和范德华力也会影响胶体的稳定性。

了解这些因素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对于胶体的应用和制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界面活性剂界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团的化合物,它们在液体界面上降低表面张力,促进液体的分散和乳化,并有较强的渗透性和复合物形成性。

界面活性剂的主要作用包括降低表面张力、增加分散性、稳定胶体、乳化和分散。

根据亲水性基团的不同,界面活性剂可以分为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和两性离子界面活性剂。

界面活性剂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控制胶体的稳定性和调控乳液、泡沫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胶体的表面性质胶体的表面性质是指胶体颗粒的表面具有的润湿性、黏附性、表面能等物理化学性质。

胶体颗粒的表面性质与界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电解质的存在和浓度、溶剂的性质等有关。

表面性质的研究对于控制胶体的稳定性、界面活性剂的选择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胶体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胶体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胶体胶体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对象,涉及到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现象和应用。

在高一化学的第一章中,我们主要学习与胶体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定义、分类、形成条件、性质、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胶体的定义胶体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系统,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细颗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在胶体中,分散相的颗粒尺寸通常在1纳米到1000纳米之间。

胶体的粒子较小,使得其呈现出特殊的性质和行为,例如散射光线、凝聚与分散、滤过等。

胶体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乳液、胶水、泡沫等。

二、胶体的分类根据胶体中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胶体可以分为溶胶、凝胶和乳胶三类。

1. 溶胶:溶胶指的是固体微粒均匀分散在液体中的胶体。

在溶胶中,微粒不会沉淀,并可以通过过滤器隔离出来。

溶胶的例子包括不溶性染料颗粒悬浮在水中的溶液。

2. 凝胶:凝胶是指由液体分子组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形成的胶体。

凝胶的溶胶性质使其具有半固体状态,可以流动但又具有一定的刚性。

凝胶的例子包括明胶、琼脂等。

3. 乳胶:乳胶是指由液体分散相和另一种液体连续相组成的胶体。

乳胶通常为白色乳状液体,如牛奶、橡胶乳等。

三、胶体的形成条件胶体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溶解度、浓度、剪切作用和共沉淀等。

1. 溶解度:胶体形成时,存在一定量的物质在溶液中不溶解,从而形成微粒。

这种微粒的溶解度很小,所以会以胶体的形式存在。

2. 浓度:胶体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溶质浓度。

当溶质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聚集现象,从而形成胶体。

3. 剪切作用:外界的剪切力作用也可以促使溶质聚集成胶体。

例如,我们普通生活中搅拌牛奶时,会使乳胶变得更加稳定。

4. 共沉淀:共沉淀是指在溶液中存在两种不相容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起析出形成胶体。

例如,当铁(Ⅲ)离子和氢氧化钠共沉淀时,会形成铁(Ⅲ)氢氧化物胶体。

四、胶体的性质胶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与溶液、悬浮液和晶体等有所不同。

关于胶体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关于胶体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概述1.关于胶体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相和相界面相是指那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

体系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称为多相体。

相与相之间的接触面称为相接面。

(2)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在多相分散体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相。

包围分散相的另一相,称为分散介质。

例如,水基钻井液中,粘土颗粒分散在水中,粘土为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

(3)分散度和比表面分散度是某一分散程度的量度,通常用分散相颗粒平均直径或长度的倒数来表示。

如果用D表示分散度,用a表示颗粒的平均直径或长度,则分散度可表示为D=1/a。

比表面是物质分散度的另一种量度,其数值等于全部分散相颗粒的总面积与总质量(或总体积)之比。

如果用S代表总表面积,用V表示总体积,用m表示总质量,则比表面可表示为:S比=S/V (m-1) (2-2)或 S比=S/m (m-1/kg) (2-3)物质的颗粒愈小,分散度愈高,比表面愈大,界面能与界面性质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

所有颗粒分散体系的共性是具有极大的比表(界)面。

按分散度不同,可将分散体系分为细分散体系与粗分散体系。

胶体实际上是细分散体系,其分散相的比表面≥104 m2/kg,其颗粒长度在1 nm~1 μm 之间。

悬浮体则属于粗分散体系,其比表面大致不超过104m2/kg分散相的颗粒直径在1~40/μm之间。

钻井液是复杂的胶体分散体系。

水基钻井液基本上是溶胶和悬浮体的混合物,本书中统称为胶体分散体系。

(4)吸附作用物质在两相界面上自动浓集(界面浓度大于内部浓度)的现象,称为吸附。

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吸附吸附质的物质称为吸附剂。

按吸附的作用力性质不同,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仅由范德华引力引起的吸附,是物理吸附。

这类吸附一般无选择性,吸附热较小,容易脱附。

若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为化学键力,这类吸附叫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具有选择性,吸附热较大,不易脱附。

2.沉降与沉降平衡钻井液中的粘土粒子,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会沉降。

高三化学胶体知识点

高三化学胶体知识点

高三化学胶体知识点胶体是化学中的一种特殊物态,在生活和工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高三化学中的胶体知识点。

一、胶体的概念与分类胶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互作用的物质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种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根据胶体中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物态,胶体可分为溶胶、凝胶和乳胶三种类型。

1. 溶胶:分散相为固体,分散介质为液体或气体。

溶胶通常呈现为浑浊的状态,如淀粉溶胶。

2. 凝胶:分散相为固体,分散介质为液体。

凝胶具有固态的特性,有一定形状和弹性,如明胶。

3. 乳胶:分散相为液体,分散介质为液体。

乳胶呈现为浑浊的状态,如牛乳。

二、胶体的稳定性胶体中的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力,影响胶体的稳定性。

以下是常见的胶体稳定性现象:1. 电解质的作用:当胶体中添加电解质时,电解质中带电粒子与胶体中的带电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胶体破坏。

2. 吸附现象:在胶体的表面,会发生物质的吸附现象,使胶体颗粒带有电荷,从而增强了胶体的稳定性。

3. 换位现象:当两个胶体共存时,分散介质中的物质可以与分散相中的物质交换,导致胶体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三、胶体的性质胶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包括光散射性、布朗运动、渗透性和吸附性等。

1. 光散射性:由于胶体中分散相的粒子尺寸与可见光波长相当,光在胶体中发生散射现象,使胶体呈现浑浊的状态。

2. 布朗运动:胶体中的分散相由于热运动而不断做无规则的碰撞和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

3. 渗透性:胶体中的分散相不易通过滤纸等具有较小孔隙的过滤介质,表现出较好的渗透性。

4. 吸附性:胶体表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其他物质,如活性炭能吸附有机颜料。

四、胶体的应用胶体在生活和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润滑剂、胶黏剂、涂料、药物、食品等。

1. 润滑剂:胶体中分散相的颗粒能够填充润滑表面的微小凹陷,减小摩擦,使得机械设备的运转更加顺畅。

2. 胶黏剂:胶体粘度较大,能够起到黏着的作用,用于粘合纸张、木材等。

胶体高考化学知识点

胶体高考化学知识点

胶体高考化学知识点胶体是高考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高考化学中,胶体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涉及到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从胶体的定义、性质、分类和应用等方面,全面介绍高考化学中与胶体相关的知识点。

一、胶体的定义胶体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混合系统,其中一种物质呈胶态,即粒径在1纳米(nm)到1000纳米之间,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

胶体由胶体溶质和分散介质组成,其中溶质是胶粒,分散介质是胶体液体或固体。

二、胶体的性质胶体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主要包括稳定性、散射性、过滤性、浑浊性和凝胶性。

1. 稳定性:胶体的稳定性是指胶体系统中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胶粒和分散介质保持分散状态的能力。

胶体的稳定性分为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物理稳定性是指胶体中胶粒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凡德华力以及吸附层等相互作用力所保持的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是指胶体中存在表面活性物质或化学稳定剂等,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保持稳定性。

2. 散射性:胶体溶液对光的散射现象称为散射性。

由于胶粒的尺寸与光的波长接近,所以会导致光的散射现象。

胶体溶液的散射性可以用来研究胶粒的尺寸和浓度等信息。

3. 过滤性:胶体溶液可以使用过滤纸、滤膜等进行过滤分离。

胶体溶液中的胶粒尺寸较小,可以通过过滤纸或滤膜的微孔被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对胶粒的分离。

4. 浑浊性:胶体溶液在光的照射下,会导致光的透明度降低,呈现出一种浑浊的样子。

浑浊性是胶体中胶粒悬浮在分散介质中的体现。

5. 凝胶性:一些胶体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凝胶,凝胶是一种类似固体但又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物质。

凝胶形成是由于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使得整个系统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三、胶体的分类胶体可以根据胶粒的性质和分散介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胶粒的性质,胶体可分为溶胶、凝胶和胶体溶液。

溶胶是指胶粒尺寸较小,无明显的流变性质;凝胶是指由胶粒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可以保持一定形状;胶体溶液是指胶粒悬浮在液体中,没有形成明显的凝胶结构。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研究的是界面和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将介绍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胶体的基本概念胶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所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中一种物质是连续的相,另外一种物质是弥散的相。

胶体的具体形态非常复杂,可以是膏状、凝胶状甚至是液体状等。

胶体分为溶胶、凝胶和气溶胶三种类型。

溶胶是由纳米尺度的粒子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中的纳米粒子可以任意分散在连续相中。

这种溶胶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制备、生物医学、电子学和环境治理等领域。

凝胶是由粒子或聚合物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可以吸收水分使得凝胶体积膨胀。

这种凝胶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医学和环保等领域。

气溶胶是由气态物质组成的胶体,其中气体是弥散的相,液滴或固体微粒是连续相。

这种物质特征可以用于制备高分辨率材料和催化剂等。

二、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一种介于水和油之间的物质,具有分散和乳化作用。

分散作用是指表面活性剂可以将水性物质分散到水中,或将油性物质分散到油中。

乳化作用则指它能够将油性物质微细地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

表面活性剂由亲水性头基和亲疏水性尾基组成。

头基能够与水分子发生氢键作用,而尾基则是由长链烷基或烷基芳基等组成的,可以与油性物质相容。

三、胶体稳定剂胶体稳定剂是一种能够控制胶体性质和稳定分散体系的物质。

它可以防止分散体系中的胶体粒子聚集或沉淀,从而使之保持稳定。

胶体稳定剂的作用可以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类。

物理作用包括分散、粉化、重聚和聚集等一系列过程。

而化学作用则指的是它们能够与物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光学、电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变化。

四、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广泛,包括药物传递、润滑剂、工业催化剂、化妆品等。

以下是此领域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应用。

1. 药物传递胶体化学可以有效地用于制备药物载体。

物理化学第十四章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第十四章胶体化学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 例如:云,牛奶,珍珠 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 构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 统。被分散的物质称为 分散相(dispersed phase),而另一种呈 连续分布的物质称为分 散介质(dispersing medium)。
一、分散体系的分类
•真溶液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胶体分散体系
•粗分散体系 •液溶胶
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1.憎液溶胶 胶体化学的主要研究体系 半径在1 nm~100 nm之间的难溶物固体粒子
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溶剂与粒子间亲合力弱。
溶剂蒸发后,再加入溶剂无法再形成溶胶。 不可逆体系。
2.亲液溶胶 大分子溶液
溶剂与粒子(大分子 )间亲合力强。溶剂蒸 发后,产生凝聚,再加入溶剂,又可形成溶胶。 热力学上稳定、可逆的体系。
按分散相和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固溶胶 •气溶胶
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憎液溶胶 •亲液溶胶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1.真溶液(分子分散体系)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的单 相,热力学稳定。分散相粒子半径小于1 nm。
2.胶体分散体系 分散相粒子半径1 nm~100 nm。高分散的多相 体系,粒子有自动聚集的趋势,热力学不稳定。
A.复分解反应制硫化砷溶胶 2H3AsO3(稀)+ 3H2S →As2S3(溶胶)+6H2O
B.水解反应制氢氧化铁溶胶 FeCl3 +3H2O (热)→ Fe(OH)3 (溶胶)+3HCl
C.氧化还原反应制备硫溶胶 2H2S(稀)+ SO2(g) → 2H2O +3S (溶胶) Na2S2O3 +2HCl → 2NaCl +H2O +SO2 +S (溶胶)

表面化学-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是研究物质表面的性质和现象的一门学科,而胶体化学则是表面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胶体溶液中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胶体化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胶体的形成、稳定性、表面性质、胶体颗粒的相互作用以及胶体溶液的性质等。

本文将介绍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表面化学最早起源于对溶液表面现象的研究,如水的表面张力、液滴的形成和液体的湿润性等。

表面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固体和液体的界面以及液体和气体的界面,主要涉及到界面上的吸附现象、界面能和界面活性物质等。

固体-液体界面上的吸附现象包括离子吸附、分子吸附和表面电荷等,而液体-气体界面上的吸附现象则涉及到液滴形成和表面张力等。

胶体化学研究的是胶体溶液中胶体颗粒的性质和行为。

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物质,其特点是颗粒很小,约为1纳米到1微米大小,并且能够在溶液中均匀分散。

胶体的稳定性是胶体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稳定性的源于胶体颗粒表面的电荷,正负电荷的平衡使得颗粒之间相互排斥,从而保持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此外,胶体溶液中还包含着胶体的吸附、吸附剂的选择、界面张力、胶体性质的测定以及胶体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

物理化学方法包括表面张力测定、界面能测定、电化学方法、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等。

而化学方法包括有机合成、溶胶-凝胶法、聚合法、共沉淀法等多种方法。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在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光学领域中,胶体颗粒可以通过改变其尺寸和组成来调控其光学性质,从而应用于光学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红外吸收材料等。

在材料科学领域中,胶体颗粒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多孔材料和有序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径,被广泛用于催化剂、分离膜和储能材料等。

此外,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还在生物医学、环境污染治理、油水分离、食品加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是研究物质表面性质和胶体溶液行为的学科,涉及到物质界面的吸附现象、界面能、表面张力等。

高三化学胶体和溶液知识精讲

高三化学胶体和溶液知识精讲

高三化学胶体和溶液【本讲主要内容】胶体和溶液【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一、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分散系中的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注意:△粒子——可以是单个分子或离子,也可以是离子、分子的集合体△分散剂——可以是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分散系是混合物二、胶体1、胶体的概念: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胶体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

2、胶体的分类3、胶体的重要性质(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性质特征,这是由于胶体粒子的大小正好可以发生光的散射。

常用于胶体的鉴别,区分胶体和真溶液。

(2)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受分散剂分子撞击,形成不停的、无序的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不是胶体独有的性质,并且需要在超显微镜下才可观察到,所以一般不用于胶体的鉴别。

(3)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产生电泳现象的原因是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某些离子而使其带有电荷引起的。

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带负电荷。

注意:“胶粒”带电荷,而“胶体”呈电中性。

4、胶体的制取(1)物理法:研磨如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如制蛋白胶体制NaCl(分散剂是酒精)胶体(2)水解法如制 F e(O H)3胶体(3)复分解法如制AgI胶体5、胶体的聚沉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同性相斥,胶体粒子之间不易聚集沉降。

加入某些物质,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发生沉降,这个过程叫聚沉。

(1)加入电解质溶液: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成大颗粒。

显然,胶粒带正电,所加电解质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越高,阴离子浓度越大,聚沉效果越明显;胶粒带负电,所加电解质中阳离子电荷愈高、离子浓度愈大,聚沉效果越明显。

《胶体化学》课件

《胶体化学》课件

胶体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电荷平衡、添加剂浓度、温度和离子浓度等。了解这些因素对 稳定性的影响对于控制胶体性质非常重要。
胶体的表面现象及表面电荷
胶体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电荷是胶体特性的重要方面。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 和双电层理论等是解释胶体表面现象和电荷行为的基本概念。
胶体溶液的流变性质和黏度
胶体溶液的流变性质决定了其在应用中的性能。黏度是评估胶体流动性的重 要指标,它受到浓度、温度和剪切速率等因素的影响。
胶体的分类及特点
分类多样
胶体可以根据颗粒的组成、形状和大小来进行分类,如溶胶、凝胶和乳胶等。
特点独特
胶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光学散射特性、颗粒间作用力以及流变性质等特点。
广泛应用
胶体在许多行业中有重要的应用,如医药、食品、化妆品和环境工程等。
胶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1
物理方法
如凝胶法、胶体溶胶法和机械法等,用于制备各种类型的液法等,用于合成特定结构和性质的胶体。
3
应用广泛
胶体在纳米材料制备、催化剂合成、石油开发和医药领域等具有广泛的应用。
胶体的粒径测定方法
粒径测定是胶体研究中的重要任务,常用的方法包括光散射、动态光散射和 电子显微镜等。这些方法能够准确测量颗粒的尺寸和分布。
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胶体化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胶体化学》PPT课件!本课程将深入探讨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特 点、制备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让我们一起展开这个神奇而有趣的化 学世界吧!
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它由微小的颗粒悬浮在连续介质中而形成。胶体化学研究这些颗粒 的性质、行为和相互作用。

胶体的基本概念

胶体的基本概念

胶体的基本概念
胶体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粒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胶体的微粒大小介于分子和颗粒之间,通常在1到1000纳米之间。

微粒呈现出胶状或凝胶状的状态,可以在溶液中悬浮而不沉淀。

胶体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微粒分散:胶体中的微粒以悬浮形式存在于其他物质中,而不会沉淀。

这使得胶体呈现出浑浊或乳状的外观。

2. 微粒大小:胶体微粒的大小通常在1到1000纳米之间。

微粒的大小决定了胶体的性质和行为。

3. 过滤分离:由于微粒的大小较小,通常无法通过过滤等常规手段将胶体分离。

因此,胶体的分离需要使用特殊的技术,如超滤或离心。

4. 光散射:由于胶体微粒的尺寸与可见光波长接近,胶体具有散射光的特性。

这使得胶体呈现出乳白色或浑浊的外观。

5. 改变性质:胶体中微粒的表面性质及其与溶液中的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胶体具有独特的化学、物理和光学性质,并呈现出胶凝、流变、发泡等行为。

胶体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应用,如医药、涂料、食品、石油等。

对胶体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物质在纳米尺度上的行为,并推动新材料和技术的发展。

胶体的定义高一化学知识点

胶体的定义高一化学知识点

胶体的定义高一化学知识点胶体的定义是高一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

在胶体中,微粒的大小介于溶液中的分子和悬浮液中的颗粒之间。

一、胶体的组成胶体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连续相和分散相。

连续相是胶体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常为液体。

分散相是被分散在连续相中的微粒,常常是固体或液体。

二、胶体的分类根据连续相和分散相的不同,胶体可以分为凝胶、溶胶和乳胶三种基本类型。

1. 凝胶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胶体。

在凝胶中,连续相是液体,而分散相则形成了一个固体的网状结构。

凝胶的例子包括明胶、硅胶等。

溶胶是一种固体微粒分散在液体中的胶体。

在溶胶中,连续相是液体,而分散相是固体微粒。

常见的溶胶有胶体金溶液、银溶胶等。

3. 乳胶乳胶是液体微粒分散在液体中的胶体。

在乳胶中,连续相和分散相都是液体。

牛奶就是一个常见的乳胶。

三、胶体的特性胶体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而这些特性是由于其微粒大小和表面性质造成的。

1. 稳定性胶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即微粒不易沉淀或聚集。

这是由于胶体微粒的表面带有电荷,使得微粒之间发生排斥导致的。

当两个带有同种电荷的微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的相互斥力会阻止它们的聚集。

由于胶体微粒的尺寸与可见光波长相当,当光通过胶体时,会发生散射。

这种散射使胶体呈现出特殊的光学效应,如乳光现象。

3. 水合性许多胶体微粒表面带有亲水基团,使得它们与水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水合性使得胶体能够在水中稳定存在,并且能够吸附水分。

四、胶体的应用胶体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1. 食品工业胶体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如明胶用于制作果冻、冻糕等食品,乳胶用于制作巧克力、奶油等。

2. 药物制剂许多药物制剂中含有胶体。

这是因为胶体能够保护药物分子,延长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

3. 化妆品胶体在化妆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乳液、凝胶等化妆品中的胶体可以使得化妆品更易于使用和涂抹,并且对皮肤具有保湿作用。

化学中胶体的定义

化学中胶体的定义

化学中胶体的定义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

它是由两个或多个物质组成的系统,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细颗粒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胶体的颗粒大小通常在1纳米到1微米之间。

胶体的形成是由于两种或多种物质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

在胶体中,分散相的颗粒不会沉降或完全溶解,而是保持在分散介质中悬浮。

这是因为胶体颗粒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吸附、吸附和电荷相互作用等力,使得颗粒保持在分散介质中的稳定状态。

胶体可以分为溶胶、胶体溶液和凝胶三种类型。

溶胶是由颗粒大小小于1纳米的胶体颗粒组成的,呈现为透明的液体。

胶体溶液是由颗粒大小在1纳米到1微米之间的胶体颗粒组成的,呈现为乳白色或半透明的液体。

凝胶是由颗粒大小大于1微米的胶体颗粒组成的,呈现为凝胶状固体。

胶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首先,胶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

这使得胶体在环境污染治理和药物传递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其次,胶体的颗粒大小可以通过控制制备条件进行调控,从而实现所需的功能和性质。

例如,纳米颗粒胶体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催化剂。

此外,胶体还可以用作润滑剂、护肤品、油漆和墨水等。

胶体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例如光学性质和流变性质。

胶体颗粒的尺寸与光的波长相当,因此它们可以散射光线。

这种散射现象导致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蓝天和乳白色的云朵。

此外,胶体还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即在外力作用下流动性质会发生变化。

这些特殊性质使胶体在食品加工、润滑和化妆品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在生物体系中,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和细胞结构也可以被看作是胶体。

例如,细胞膜由脂质双层组成,其中蛋白质和其他分子以胶体的形式分散在脂质双层中。

这种胶体结构对于细胞的功能至关重要,例如细胞信号传导和物质交换。

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控制胶体的制备条件和颗粒大小,可以实现所需的功能和性质。

胶体在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胶体与界面化学基础

胶体与界面化学基础

胶体与界面化学基础胶体与界面化学是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物质在界面上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许多自然现象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础概念、性质和应用。

一、胶体与界面化学基础概念1. 胶体的定义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之间。

在胶体中,微粒的直径一般在1纳米到1000纳米之间,微粒称为胶体粒子。

胶体粒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胶体溶液。

2. 胶体的分类根据胶体粒子和分散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胶体可以分为溶胶、凝胶和乳胶。

溶胶是胶体中的固体颗粒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凝胶是胶体中的固体颗粒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乳胶是胶体中的液体颗粒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

3. 界面化学的定义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在界面上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界面是两种不同相之间的分界面,如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气体之间的交界面。

界面化学主要研究表面张力、界面活性剂、胶体稳定性等问题。

二、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性质1.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导致的表面的收缩趋势。

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呈现出尽可能小的表面积,形成球形。

表面张力的大小与液体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 界面活性剂界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降低界面张力的化合物,可以在两种不相溶的相之间形成稳定的界面。

界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一般含有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团,可以在水和油之间起到乳化、分散、润湿等作用。

3. 胶体稳定性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溶液中胶体粒子不发生聚集和沉降的性质。

胶体稳定性受到溶质浓度、溶剂性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胶体稳定性的研究对于工业生产和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三、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1. 工业生产胶体与界面化学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乳化液体、稳定乳液、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等。

界面活性剂在油田开发、油漆涂料、食品加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生物医药在生物医药领域,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研究应用也十分广泛,如纳米药物载体、胶体药物制剂、生物膜的研究等。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注意: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的代表符相同,均 为σ,量纲相通,但两者的概念不同!! 表面自由能是单位表面积的能量,标量;
表面张力是单位长度上的力,矢量。 讨论:dU =TdS – pdV +σdAs+Σidni dH =TdS + Vdp +σdAs+Σidni
dA =-SdT –pdV +σdAs+Σidni
s
σ= 58.85×10-3N.m-1, ps= 2 /r =11.77×103kPa
h = 0.02m,ρ=958.1kg· m-3
p静=gh = 958.1×9.8×0.02=0.1878kPa p大气=100kPa
p =100 + 0.1878 + 11.77×103 = 11.87×103kPa pr 2M 1 007127 根据开尔文公式 ln 得: p0 RT r
◆ 过饱和蒸气
降温过程:
p
微小
pB
A:不能凝出微小液滴 pA B:凝出微小液滴 AB:过饱和蒸气 pB> pA
l
B 大块
A
g TA T
消除:如人工降雨,加AgI颗粒
◆ 过冷液体
原因:凝固点下降。如纯净水可到-40℃不结冰。
◆过热液体 液体在正常沸腾温度不沸腾,要温度超过正 常沸腾温度才沸腾。 原因:液体表面气化,液体内部的极微小气泡 (新相)不能长大逸出(气泡内为凹液面)。 小气泡受到的压力为: p大气 p = p大气+ ps+ p静 p静=ρgh ps = 2σ/r h 如 r =-10-8m,T = 373.15K时, p
dG =-SdT +Vdp +σdAs+Σidni

胶体化学核心知识点

胶体化学核心知识点

1.胶体的定义及分类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相,另一种连续相。

分散质的一局部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按照分散剂状态不同分为:气溶胶——以气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液态或固态。

〔如烟、雾等〕液溶胶——以液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Fe(OH)3胶体〕固溶胶——以固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有色玻璃、烟水晶〕按分散质的不同可分为: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如:烟,云,雾是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水晶是固溶胶,蛋白溶液,淀粉溶液是液溶胶;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是分子胶体,土壤是粒子胶体。

2.胶体的不同表征方式胶体分散体系分为单分散体系和多分散体系。

单分散系表征可以用分散度、比外表积法〔不规则形状包括单参数法,双参数法和多参数法〕多分散体系可以用列表法、作图法,如粒子分布图,粒子累计分布图。

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

胶体的稳定性一般用zeta电位来表征。

zeta电位为正,则胶粒带正电荷,zeta电位为负,则胶粒带负电荷。

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稳定性越好,分散度越好,一般绝对值>30mV说明分散程度很好。

胶体的流变性表征—黏度。

可用毛细管黏度计,转筒黏度计测定。

3.有两种利用光学性质测定胶体溶液浓度的仪器;比色计和浊度仪,分别说明它们的检测原理比色计它是一种测量材料彩色特征的仪器。

比色计主要用途是对所测材料的颜色、色调、色值进展测定及分析。

工作原理:仪器自身带有一套从淡色到深色,分为红黄蓝三个颜色系列的标准滤色片。

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颜色相减混合匹配原理。

罗维朋比色计目镜筒的光学系统将光线折射成90°并将观察视场分成可同时观察的左右两个局部,其中一局部是观察样品色的视场;另一局部是观察参比色〔即罗维朋色度单位标准滤色片〕的视场。

胶体化学教案中的胶体的定义与分类

胶体化学教案中的胶体的定义与分类

胶体化学教案中的胶体的定义与分类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之间的物质状态,其特点是细小的颗粒悬浮于连续相中。

在胶体化学中,胶体的定义与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胶体的定义以及常见的胶体分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胶体的本质和不同种类。

一、胶体的定义胶体的定义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胶体由一种或多种微粒组成,这些微粒的直径通常在1纳米到1微米之间。

这些微粒在连续相中保持着悬浮状态,不沉降、不析出和不沉淀,形成一个均匀的、稳定的体系。

从宏观角度来看,胶体呈现出浑浊、半透明的性质,具有独特的光学和流变学特性。

二、胶体的分类胶体可以根据其组成、性质和来源等方面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胶体分类。

1. 溶胶溶胶是由固体微粒(溶质)悬浮在液体(溶剂)中所形成的胶体体系。

在溶胶中,固体微粒的尺寸较小,且呈现出分散均匀的状态。

常见的溶胶包括金溶胶、银溶胶和硅溶胶等。

2. 凝胶凝胶是由连续相(溶剂)中的大量溶质形成的胶体体系。

溶质能够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使得连续相变得不流动,呈现出凝固状态。

常见的凝胶包括凝胶体和凝胶体系。

3. 乳胶乳胶是由液体微粒(分散相)悬浮在液体介质(连续相)中所形成的胶体体系。

乳胶通常呈现出白色、乳白色或淡黄色的外观,常见的乳胶有牛奶、乳胶漆等。

4. 气溶胶气溶胶是由固体或液体微粒(溶质)悬浮在气体介质(溶剂)中所形成的胶体体系。

气溶胶可分为烟雾、霾和雾等。

其中,烟雾由细小的固体或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霾由大气中微粒、颗粒物质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组成,雾由水蒸气凝结为微小的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

5. 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由胶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介质中所形成的胶体体系。

它不具备自己的形状和表面,可以用胶体颗粒的分散性质来描述,例如胶体溶液的浑浊度、粒径分布等。

在实际应用中,胶体的分类还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电荷性质、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与否以及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来细分。

化学中胶体知识点总结

化学中胶体知识点总结

化学中胶体知识点总结一、胶体的定义和性质1. 胶体的定义胶体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至少有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胶体颗粒。

这些颗粒的直径范围在1~1000纳米之间,与溶液中的溶质颗粒直径相当。

2. 胶体的性质(1)悬浮性:胶体颗粒在溶剂中形成悬浮系统,不会很快沉淀下来。

(2)分散性:胶体颗粒的分散程度较高,不容易团聚。

(3)不可过滤性:胶体颗粒的大小与溶质颗粒相近,不容易通过过滤器。

(4)光学性质:胶体颗粒对光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显示出乳白或彩色。

(5)电性质:胶体颗粒可以带电,形成电性胶体。

(6)表面效应:胶体颗粒的表面活性较高,与外界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二、胶体的形成和稳定1. 胶体的形成胶体的形成是由于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常见的胶体形成方式包括:(1)机械法:通过机械方式混合两种或多种物质而形成的胶体。

(2)凝聚法:由于凝聚或凝聚抑制作用导致的胶体形成。

(3)化学法:由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胶体,如溶胶凝胶法。

2. 胶体的稳定胶体颗粒在溶液中往往会因为分散力和聚合力的作用而发生团聚,影响胶体的稳定性。

为了稳定胶体颗粒,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增加分散剂:通过增加分散剂的使用量来提高胶体颗粒的分散性。

(2)控制电荷:通过改变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来调控其相互作用,从而提高稳定性。

(3)控制溶液条件: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温度等条件来影响胶体颗粒的稳定性。

三、胶体的分类1. 根据分散介质的性质,胶体可分为溶胶、凝胶和胶体溶液。

溶胶是指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凝胶是指固体中形成的胶体,胶体溶液是指固体和液体相混合形成的胶体。

2. 根据胶体颗粒的大小,胶体可分为溶胶胶体(颗粒直径小于1纳米)、胶体(颗粒直径1~1000纳米)和胶束(颗粒直径大于1000纳米)。

3. 根据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互作用,胶体可分为溶胶性胶体和胶凝性胶体。

溶胶性胶体是指分散相和连续相间的互作用力比较弱,易于分散;胶凝性胶体是指分散相和连续相间的互作用力比较强,不容易分散。

胶体化学

胶体化学
亲液溶胶: 均相,无相界面 高分子溶液, 例如:氨基酸
系统 真溶液 胶体系统 粗分散系统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特征(总结)
分散相粒子 直径 d
系统相态
热力学稳定性
实例
d < 1 nm
均相
各种分子、原子、离子溶液
稳定
多相不稳定, 如乙醇水溶液、NaCl 水溶液、
空气等
多相 1<d<1000nm
不稳定
为什么? 各种溶胶
二 胶体系统的动力学性质
解释胶粒能扩散、渗透以及因重力作用而不聚沉下来的原因。
以后发现,线度小于4000nm的粒子,在分散介质中都 有这种运动。(胶体尺度 1 ~ 1000nm)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分 散介质分子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 从四面八方不断的撞击分散相粒 子。对于大小在胶体尺度下的分 散相粒子,粒子受到撞击次数较 小,从各个方向受到的撞击力不能 完全互相抵消,在某一时刻,粒子 从某一方向得到的冲量即可发生 位移。此即布朗运动。
h1 h2
4.沉降速度与粒子半径的关系
阻力F为: F=4/3лr3dg-4/3 лr3dog
= 4/3лr3(d-do)g
根据斯托克斯公式: 4/3лr3(d-do)g=6 лŋru 因此: r=[9 ŋu/2(d-do)g]1/2
r-粒子半径; d-粒子密度; d0-分散介质密度;u-粒子沉降速度; ŋ-介质粘度
溶胶是一个高度分散的非均相系统。分散相粒子 与分散介质间有明显的相界面。实验发现,在外电场 下,固、液两相可发生相对运动;反之,若迫使固、 液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又可产生电势差。溶胶的这种 与电势差有关的相对运动称为电动现象,电泳和电渗 都属于电动现象
电动现象说明,溶胶粒子表面带有电荷。而溶胶粒 子带有电荷也正是它能长期稳定存在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1.关于胶体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相和相界面相是指那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

体系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称为多相体。

相与相之间的接触面称为相接面。

(2)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在多相分散体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相。

包围分散相的另一相,称为分散介质。

例如,水基钻井液中,粘土颗粒分散在水中,粘土为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

(3)分散度和比表面分散度是某一分散程度的量度,通常用分散相颗粒平均直径或长度的倒数来表示。

如果用D表示分散度,用a表示颗粒的平均直径或长度,则分散度可表示为D=1/a。

比表面是物质分散度的另一种量度,其数值等于全部分散相颗粒的总面积与总质量(或总体积)之比。

如果用S代表总表面积,用V表示总体积,用m表示总质量,则比表面可表示为:S比=S/V (m-1) (2-2)或 S比=S/m (m-1/kg) (2-3)物质的颗粒愈小,分散度愈高,比表面愈大,界面能与界面性质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

所有颗粒分散体系的共性是具有极大的比表(界)面。

按分散度不同,可将分散体系分为细分散体系与粗分散体系。

胶体实际上是细分散体系,其分散相的比表面≥104 m2/kg,其颗粒长度在1 nm~1 μm 之间。

悬浮体则属于粗分散体系,其比表面大致不超过104m2/kg分散相的颗粒直径在1~40/μm之间。

钻井液是复杂的胶体分散体系。

水基钻井液基本上是溶胶和悬浮体的混合物,本书中统称为胶体分散体系。

(4)吸附作用物质在两相界面上自动浓集(界面浓度大于内部浓度)的现象,称为吸附。

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吸附吸附质的物质称为吸附剂。

按吸附的作用力性质不同,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仅由范德华引力引起的吸附,是物理吸附。

这类吸附一般无选择性,吸附热较小,容易脱附。

若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为化学键力,这类吸附叫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具有选择性,吸附热较大,不易脱附。

2.沉降与沉降平衡钻井液中的粘土粒子,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会沉降。

由于粒子沉降,下部的粒子浓度增加,上部浓度低,破坏了体系的均匀性。

这样又引起了扩散作用,即下部较浓的粒子向上运动,使体系浓度趋于均匀。

因此,沉降作用与扩散作用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若胶体粒子为球形,半径为r,密度为ρ,分散介质的密度为ρ,则下沉的重力F1为:F 1=(4/3)πr3(ρ-ρ)g (2-4)式中g-重力加速度;r-粒子半径。

若粒子以速度υ下沉,按斯托克斯(stokes)定律,粒子下沉时所受的阻力F2为:F2=6πηrν(2-5)式中η-介质粘度。

当F1=F2时,粒子匀速下沉,则:ν=(2r2/9η)(ρ-ρ)g (2-6)这就是球形质点在介质中的沉降速度公式。

3.粘土-水胶体分散体系中的电动现象胶体的电动现象包括电泳、电渗、流动电位与沉降电位的产生。

电泳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向与其本身电性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渗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液体对固定的带电荷的固体表面作相对运动的现象。

流动电位是不加外电场而用机械力促使两相间发生相对移动时,由于正负电荷分布不均,两相间就会产生电位。

沉降电位是由于胶粒的重力而在介质中下沉所产生的电位。

电动现象的存在,说明了胶粒表面总带有电荷。

胶粒表面电荷的主要来源有:电离作用、晶格取代作用、离子吸附作用以及未饱和键等。

4.胶团结构溶胶粒子大小在1 nm一1 pm之间,所以每个溶胶粒子是由许多分子或原子聚集而成的。

例如,用稀AgNO3,溶液与KI溶液制备AgI溶胶时,首先形成不溶于水的AgI粒子,它是胶团的核心。

研究表明,AgI也具有晶体结构,它的比表面很大,所以,如果AgNO3过量,按法扬斯(Fajans)法则,AgI易从溶液中选择吸附Ag+而构成胶核,被吸附的Ag+称为定势离子。

留在溶液中的NO3-离子,因受胶核的吸引围绕于其周围,称为反离子。

但反离子本身有热运动,结果只有部分NO3-离子靠近胶核,并与被吸附的Ag+一起组成所谓"吸附层",而另一部分NO3-则扩散到较远的介质中去,形成所谓"扩散层"。

胶核与吸附层NO3-组成"胶粒"。

由胶粒与扩散层中的反离子NO3-组成"胶团"。

胶团分散于液体介质中,便是溶胶。

AgI的胶团结构可表示如下:若KI过量,则I-优先被吸附,此时其胶团结构为:从胶团结构式可以看出,构成胶粒的核心物质,决定电位离子(定势离子)和反离子。

关于粘土教团,现以某种纯的钠蒙脱石为例,其胶团结构可表示为:总之,组成胶核的分子或原子一般为几百至几千个,反离子的电荷数等于定势离子的电荷数,所以胶团是电中性的。

在布朗运动中,胶粒运动.而扩散层的反离子则由于与定势离子的静电引力减弱,5.扩散双电层理论与电动电位(1)扩散双电层的形成与结构1924年,Stern提出了较完善的扩散双电层理论,其要点如下:从胶团结构可知,既然胶体粒子带电,那么在它周围必然分布着电荷数相等的反离子,于是在固液界面形成双电层。

双电层中的反离子,一方面受到固体表面电荷的吸引,靠近固体表面;另一方面,由于反离子的热运动,又有扩散到液相内部去的能力。

这两种相反作用的结果,使得反离子扩散地分布在胶粒周围,构成扩散双电层。

在扩散双电层中反离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靠近固体表面处密度高,形成紧密层(吸附层),如图2-14所示.譬如,固体表面吸附的反离子为负离子,随着与界面的距离增大,负离子的分布由多到少,到了正电荷的电力线所不及的距离处,作为反离子的负电荷就等于零。

从固体表面到反离子为零处的这一层称为扩散双电层。

反离子是溶剂化(例如水化)的,固体表面上紧密地连接着部分反离子,构成图中的吸附溶剂化层(紧密层)。

其余的离子带着其溶剂化壳,扩散地分布到液相中,构成扩散层。

当胶粒运动时,界面上的吸附溶剂化层随着一起运动,与外层错开。

吸附溶剂化层与外层错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

从吸附溶剂化层界面(滑动面)到均匀液相内的电位,称为电动电位(或(电位);从固体表面到均匀液相内部的电位,称为热力学电位( 或ξ电位 )。

热力学电位决定于固体表面所带的总电荷,而ξ电位则取决于固体表面电荷与吸附溶剂化层内反离子电荷之差。

(2)粘土溶胶、悬浮体双电层的特点由于粘土矿物晶体层面与端面结构不同,因此,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双电层,这就是所谓粘土胶体双电层的两重性。

这一点显著地区别于其它胶体,下面分别加以讨论:①粘土层面上的双电层结构。

正如前面所述,在蒙脱石和伊利石的晶格里,硅氧四面体晶片中部分Si4+可被Al3+取代,铝氧八面体晶片中部分A13+可被Mg2+或Fe2+等取代。

这种晶格取代作用造成粘土晶格表面上带永久负电荷,于是它们吸附等电量的阳离子(Na+、Ca2+、Mg2+等)。

若将这些粘土放到水里,吸附的阳离子便解离,向外扩散,结果形成了胶粒带负电的扩散双电层。

粘土表面上紧密地连接着一部分水分子(氢键连接)和部分带水化壳的阳离子,构成吸附溶剂化层;其余的阳离子带着它们的溶剂化水扩散地分布在液相中,组成扩散层,如图2-15所示。

②粘土端面上的双电层结构。

粘土矿物晶体端面上裸露的原子结构和层面上不同。

在端面,粘土晶格中铝氧八面体与硅氧四面体原来的键被断开了。

八]颗粒的表面。

不少研究者指出,当介质面体处端部表面相当于铝矾土[A1(OH)3的pH值低于9时,这个表面上OH-解离后会露出带正电的铝离子,故可以形成正溶胶形式的双电层;而在碱性介质中,由于这个表面上的氢解离,裸露出带负电的表面(>A1-O-)。

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双电层,其电性与层面上相同。

另外,在粘土硅氧四面体的端面,通常由于H+的解离而带负电。

但粘土悬浮体中常常有少量Al3+存在,它将被吸附在硅氧四面体的破键处,从而使之带正电。

粘土端面可以形成正溶胶形式的双电层,这一点与电泳实验中粘土颗粒带负电并不矛盾。

因为端面所带的正电荷与粘土层面上带的负电荷数量相比,是很少的。

就整个粘土颗粒而言,它所带的净电荷是负的,故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运移。

(3)双电层中的电位①电动电位(ζ电位)电动电位是扩散双电层的重要特征参数。

从图2-14可以看出,电动电位(ζ)的数值取决于吸附层滑动面上的净电荷数。

②扩散层电位扩散层电位甲比较微弱,随距固体表面的距离χ变化,服从指数关系,即扩散层电位(ψ)按指数关系下降,如下式:exp(-Kχ)(2-7)ψ=ψ式中ψ-扩散层中任一点的电位;-热力学电位(表面电位);ψK-德拜参数;1/K--离子氛(扩散双电层)的厚度;χ-离开表面的距离。

显然,当χ=1/K时,/e (2-8)ψ=ψ的1/e 由式2-8可以看出,在距离χ等于1/X处,电位的下降为ψ。

倍。

当χ→∞,时,ψ→0。

当X等于零时,ψ=ψ(4)影响双电层厚度与电动电位(ζ)的因素胶体的聚结稳定性与双电层厚度、电动电位大小有密切关系。

双电层愈厚,(愈大,胶体愈稳定。

根据强电解质的德拜-休格理论,双电层的厚度主要取决于溶液中电解质的反离子价数与电解质的浓度,这是因为式中 n-电解质浓度; Z-电解质的离子价数(系均称电解质,如NaCl,等); e-电子电荷;ε-介电常数。

MgSO4由式(2-9)可以看出,随着加入电解质浓度自离子氛(即扩散双电层)厚度下降。

粘土溶胶悬浮体的组成和性能比一般胶体更为复杂。

由于钻井液是由粘土、水、各种处理剂组成的混合体系,故其电动电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了上述加入电解质对C电位的影响外,还受pH值、交换性阳离子与吸附的阴离子等因素的影响。

二、粘土-水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与聚结返回胶体的稳定与破坏是胶体化学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胶体是高度分散的多相分散体系,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根据表面能自发下降的原理,胶体质点有自发聚结变大的趋势,以降低表面能。

也就是说,胶体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

胶体体系的不稳定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如金溶胶也可以稳定几个月或一年,但终究是要被破坏可以稳定几年或几十年,Fe(OH)3的。

钻井液是复杂的胶体体系,用各种方法,如加入各种处理剂调整钻井液性能,本质上就是调整胶体的稳定性。

那么,哪些因素使胶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胶体稳定与破坏的规律是什么?这就是下面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1.胶体稳定性的概念所谓胶体的稳定性有两种不同的概念:即动力(沉降)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

(1)动力稳定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分散相粒子是否容易下沉的性质。

一般用分散相下沉速度的快慢来衡量动力稳定性的好坏。

例如,在一个玻璃容器中注满钻井液,静止24h后,分别测定上部与下部的钻井液密度。

其差值愈小,则动力稳定性愈强,说明粒子沉降速度很慢。

(2)聚结稳定性是指分散相粒子是否容易自动地聚结变大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