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学建模方法示例

合集下载

初等数学建模方法示例

初等数学建模方法示例

第2章初等数学建模方法示例2.1公平的席位分配问题席位分配在社会活动中经常遇到,如:人大代表或职工学生代表的名额分配和其他物质资料的分配等。

通常分配结果的公平与否以每个代表席位所代表的人数相等或接近来衡量。

目前沿用的惯例分配方法为按比例分配方法,即:某单位席位分配数= 某单位总人数比例 总席位如果按上述公式参与分配的一些单位席位分配数出现小数,则先按席位分配数的整数分配席位,余下席位按所有参与席位分配单位中小数的大小依次分配之。

这种分配方法公平吗?下面来看一个学院在分配学生代表席位中遇到的问题:某学院按有甲乙丙三个系并设20个学生代表席位。

它的最初学生人数及学生代表席位为系名甲乙丙总数学生数100 60 40 200学生人数比例100/200 60/200 40/200席位分配10 6 4 20后来由于一些原因,出现学生转系情况,各系学生人数及学生代表席位变为:系名甲乙丙总数学生数103 63 34 200学生人数比例103/200 63/200 34/200按比例分配席位10.3 6.3 3.4 20按惯例席位分配10 6 4 20由于总代表席位为偶数,使得在解决问题的表决中有时出现表决平局现象而达不成一致意见。

为改变这一情况,学院决定再增加一个代表席位,总代表席位变为21个。

重新按惯例分配席位,有系名 甲 乙 丙 总数 学生数 103 63 34 200 学生人数比例 103/200 63/200 34/200按比例分配席位 10.815 6.615 3.57 21 按惯例席位分配 11 7 3 21这个分配结果出现增加一席后,丙系比增加席位前少一席的情况,这使人觉得席位分配明显不公平。

这个结果也说明按惯例分配席位的方法有缺陷,请尝试建立更合理的分配席位方法解决上面代表席位分配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

模型构成先讨论由两个单位公平分配席位的情况,设单位 人数 席位数 每席代表人数单位A 1p 1n 1n单位B 2p 2n 2n 要公平,应该有=1n 2n , 但这一般不成立。

初等方法建模1双层玻璃窗的功效--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初等方法建模1双层玻璃窗的功效--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第一章 初等方法建模如果研究对象的机理比较简单,一般用静态、线性、确定性模型描述就能达到建模目的时,我们基本上可以用初等数学的方法来构造和求解模型。

通过下面介绍的若干例子能够看到,用很简单的数学方法已经可以解决一些饶有兴味的实际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对于某个实际问题可以用初等的方法解决,就不要用更高等的方法。

§1 双层玻璃窗的功效背景 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窗的热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窗能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结果。

模型假设1、热量的传播只有传导,没有对流,即假定窗户的密封性能很好,两层玻璃间的空气是不流动的。

2、室内温度1T 和室外温度2T 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已处于稳定状态,即沿热传导方向,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是常数。

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

模型构成与求解记 a T —内层玻璃的外侧温度b T —外层玻璃的内侧温度1K —玻璃的热传导系数2K —空气的热传导系数空气Q —单位时间通过双层窗单位面积的热量'Q —单位时间通过单层窗单位面积的热量 由热传导过程的物理定律:dT K Q ∆=,得到 dT T K l T T K d T T K Q b b a a 21211-=-=-= (1) d T T K Q 2211'-= (2) 从(1)中消去b a T T ,,可得dl h K K h S S d T T K Q ==+-=,,)2()(21211 (3) 22+='S Q Q (4) 显然Q Q '<,且S 越大,比例越悬殊,331108~104--⨯⨯=K (焦耳/CM ·秒·度),42105.2-⨯=K (焦耳/CM ·秒·度),于是31~1621=K K ,做最保守的估计,即取1621=K K ,由(3)、(4)即有 dl h h Q Q =+=',181 (5) 模型分析 比值Q Q '反映了双层玻璃窗在减少热量损失上的功效,它只与d l h =有关,h 不宜选择过大,通常建筑要求是4≈h ,按此模型,%3≈'Q Q ,即使用同样材料制成的双层窗较单层窗节约热量97%左右。

初等数学方法建模

初等数学方法建模
•按Q值方法:
甲1 乙1 丙1
•4 •6 •7 •1 •1 •1 •1 •17 •19 •2
01 36
0
•5 •8 •1 •1 •18
24
•9 •1 •21
5
•甲:11,乙:6,丙:4
•练习
•学校共1000学生,235人住在A楼,333人 住
•在B楼,432住在C楼。学生要组织一个10人
•委员会,试用惯例分配方法和Q值方法分配各 楼的委员数,并比较结果。
•计算对B 的相对不公平 值
•情形3
•说明当对A 不公平时,给B 单位 增加1席,对A 不公平。
•计算对A 的相对不公平 值
•则这一席位给A 单位,否则给B 单位。
•结论:当(*)成立时,增加的一个席位应分配给A 单位, •反之,应分配给 B 单位。
•若A、B两方已占有席位数为
•记
•则增加的一个席位应分配给Q值 较大的一方
,F作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
•F d2= m v2/2
变•且;F与车的质量m成正比
•F m
•模 型
•居然同录音机问题的数学模型一样
•参数估 计
• 反应时间! t1的经验估计值为0.75秒 • 利用交通部门提供的一组实际数据拟合 k
车速
实际刹车距离 模型计算刹车 模型计算的刹
(英里/小时) (英尺/秒)


动 距
•最大制动力与车质量成正比
•常
离 ,使汽车作匀减速运动。

•1mile=1.6km=1600m=1760yard=5280feet=63360inch
•假 设 与 建 模
• 1. 刹车距离 d 等于反应距离
d1 与制动距离 d2 之和

初二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建模案例

初二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建模案例

初二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建模案例在初二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建模是一种非常有趣和实践性强的学习方法。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初二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建模案例,展示数学建模的魅力和实际运用。

案例一:田地分割问题小明的爷爷有一块草地,想要将这块草地分成不同的区域,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小明想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首先通过测量草地的形状和大小,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

然后,他分析了不同农作物种植的要求,例如对土壤肥力、阳光照射等因素的要求。

最后,他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最佳的田地分割方案,使得每个区域都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农作物的种植需求。

通过这个案例,小明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还意识到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他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案例二:购物优惠问题小红喜欢购物,她经常通过比较不同商家的价格来选择购买商品。

一天,她发现不同商家对同一件商品的优惠方式不同,有的商家给出直接降价,有的商家提供满减活动,有的商家提供折扣等等。

小红想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帮助她选择最优惠的购买方式。

她首先收集了不同商家对同一件商品的价格和优惠信息,并将其整理成数据表格。

然后,她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每种优惠方式下的实际价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最后,她选择了最优惠的购买方式,并得到了实际节省的金额。

通过这个案例,小红不仅提高了她的数学计算和数据分析能力,还学会了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购物时能够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

案例三:交通规划问题小李所在的城市存在着交通拥堵问题,他想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首先收集了城市交通流量的数据,并将其整理成表格。

然后,他利用图表和图形的绘制,分析了城市的交通流量分布和瓶颈区域。

最后,他利用数学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通规划方案,旨在减少交通拥堵和提高整体交通效率。

通过这个案例,小李不仅学到了数学中的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技巧,还培养了他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种初等数学模型方法

几种初等数学模型方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简单的几何模型
数学模型中有一种几何模型,这类模型 的建立往往通过初等方法来实现。
数学建模中几种简单的数学方法 实验观测、抽象分析、鸽笼原理、 估算方法、奇偶校验法、转化处理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1 观测实验和抽象分析
欧拉多面体问题: 一般凸多面体的面数 F、顶点数V和边数E之间有何关系?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五面体图形
F=5,V=5,E=8
F= 5,V= 6,E=9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六面体图形
F=6,V=8,E=12
F=6,V=6,E=10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七面体图形
F=7,V=7,E=12
F=7,V=10,E=15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观察法、抽象分析的说明
(1)用观察、归纳法发现数学定理(建立模 型)是一种重要而常用方法。数学需要观察, 还需要实验(欧拉)。 (2)观察法得到的结果需要严格证明,否 则猜想会铸成错误。例如17世纪费马(16012n 1655)对公式 f 2 1
分别简化为
( x1 x3 ) , ( x2 x4 ) , ( x3 x1 ) , ( x4 x2 ) .
第三次操作后得到的 4 枚棋子可表示为
( x1 x3 ) ( x2 x4 ) , ( x2 x4 ) ( x3 x1 ) , ( x3 x1 ) ( x4 x2 ) , ( x4 x2 ) ( x1 x3 )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奇偶检验法的思考题
思考题1 设一所监狱有64间囚室,其排列 类似8×8棋盘,看守长告诉关押在一个 角落里的囚犯,只要他能够不重复地通 过每间囚室到达对角的囚室(所有相邻 囚室间都有门相通),他将被释放 。问 囚犯能获得自由吗?如果囚室为8×9的 排列共72间,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初中数学建模的若干简要案例

初中数学建模的若干简要案例

初中数学建模的若干简要案例1.找出一个公园内最短游览路径的问题假设一个公园有多个景点,每个景点之间有不同的距离,我们希望找到一条最短的路径,使得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游览完所有的景点。

我们可以将每个景点表示为节点,距离表示为边,然后利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如迪杰斯特拉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优化一家快递公司的邮件投递路径假设一个快递公司需要投递邮件到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的邮件数不同,我们希望找到一条最优的路径,使得快递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投递完所有的邮件。

我们可以将每个区域表示为节点,不同区域之间的距离表示为边,然后利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或者启发式算法(如A*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设计一个购物车的最佳装载方案假设一个网上购物平台需要将一些商品装载到购物车中,每个商品有不同的体积和重量,而购物车有一定的容量限制。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最佳的装载方案,使得购物车可以装载尽可能多的商品。

我们可以将每个商品表示为节点,商品之间的限制条件(如体积和重量限制)表示为约束条件,然后利用线性规划算法(如简单的背包问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4.优化一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假设一个工厂有多个生产环节,每个生产环节有不同的效率和成本,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最优的生产线配置方案,使得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

我们可以将每个生产环节表示为节点,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成本表示为边,然后利用图论中的最优路径算法(如最小生成树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5.设计一个最优的课程表假设一个学校有多个班级和多个教师,每个班级需要上不同的课程,每个教师可以同时教授多个班级的课程,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最优的课程表,使得教师的利用率最高,学生的课程安排最优。

我们可以将每个班级和教师表示为节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的需求表示为边的权重,然后利用图论中的最大流算法或者启发式算法(如基因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案例都是初中数学建模的常见问题,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准确性。

初中的数学建模方法与实例

初中的数学建模方法与实例
初中的数学建模方与实例
数学建模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初中阶段,数学建模的方法与实例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介绍初中的数学建模方法与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建模。
一、初中的数学建模方法
1.问题提出:在数学建模中,首先要明确问题,了解问题的背景和内容。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选择老师或教材上的问题进行建模。在问题提出阶段,要尽量将问题简化,明确对象和变量。
3.几何形状问题:假设有一块土地,要将其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且每部分围成的形状相同。问土地的形状是什么?通过建立几何模型和利用几何性质等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4.数列问题:假设有一个等差数列,已知前两项的和为5,问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等知识,可以求解这个问题。
二、初中的数学建模实例
1.汽车加速问题:假设小明开车行驶,刚开始起步时速度为0,然后按照一定的加速度加速。问题是给定小明的加速度和起始速度,求小明行驶一定距离后的速度。通过建立速度函数和运用运动学等知识,可以求解小明的速度。
2.人口增长问题:假设某地的人口每年增长一定的百分比,问经过多少年,人口将达到某一规定的数量。通过建立人口增长模型和运用指数函数等知识,可以计算出需要的年数。
5.概率问题:假设有一批产品,其中有一定比例的次品。问若从中随机抽取一件产品,它是次品的概率是多少?通过建立概率模型和利用概率知识等,可以计算次品的概率。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的数学建模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应用到不同的问题中。数学建模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数学建模之初等模型

数学建模之初等模型


tn (n 1)T
S
0 n

(n
1)( L

D)
另外,汽车不会永远加速前进。我们设汽车在加速到某个给定速度 v*
后匀速前进,则加速的时间是
t* v * / a tn
综合上面的分析得到


Sn (0)

Sn
(t
)

Sn
(0)
Sn
(0)

a 2
(t

a 2
(tn

L1 v

L2 v
t2
(ni
1)d v
~ti
Li v

Li1 v
ti1
(ni 1)d v

~ti

Li v

Li1 v
ti1
向左疏散的总时间 Tl (x) 就是最后一个人离开的时间。 如果共l个房间,则
Tl (x) ~tl (xd l1 Li ) / v i 1
其中x是第i个 房间向左疏散的人数。 类似可以求出向右疏散的总时间Tr (nl 1 x) 。 求x使得
Tl (x) Tr (nl 1 x)
即得到疏散方案。
思考题: (1)对多层的楼房的疏散问题应如何分析? (2)疏散时人与人之间的间距多大较好?
先考虑向左疏散的人用了多少时间。
设疏散队列中人与人间隔是d,行进速度v,房宽为 L1, L2,, Lm 。第i个 房间第一个人到门口的时间tis为 ,则第k个房间的人向左疏散的时间为
1
v
k i1
Li
nkd
tk
s
k l
问题:多个教室的学生可能出现重叠!

初中数学建模举例

初中数学建模举例

初中数学建模举例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将某一领域或部门的某一实际问题,通过一定的假设,找出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并对它进行验证的全过程。

笔者以一次函数的应用为例,探讨几种不同的数学建模过程。

一、直接给出模型例1.已知弹簧的长度y在一定的限度内是所挂物质重量x的一次函数。

现已测得所挂重物重量为4kg时,弹簧的长度是7.2cm;所挂重物重量为5kg时,弹簧的长度为7.5cm。

求所挂重物重量为6kg 时弹簧的长度。

既然题干中已经明确给出了y与x之间具备的是一次函数关系,那么实际上本题目中数学建模过程已经被省略掉了。

可以设数学模型为y=kx+b,将已知的两个条件分别代入这个模型关系式中,可得:7.2=4x+b,7.5=5x+b。

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出k=0.3,b=6。

从而得到模型y=0.3x+6,将x=6代入该模型中,得到y=7.8。

于是得到该问题的最终结果,即当所挂物体重量为6kg时,弹簧长度为7.8cm。

这种直接给出数学模型的方法,在初学一次函数理解其待定系数法时,不失为一种较为合适的数学题目设计。

但是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不利于锻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猜测建立模型例2.爸爸穿42码的鞋,长度为26cm;妈妈穿39码的鞋,长度为24.5cm。

小明穿41码的鞋子,长度为多少?可以设数学模型为y=kx+b,将已知的两个条件分别代入到这个模型关系式中,可得:26=42k+b,24.5=39k+b。

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得解k=0.5,b=5。

得到模型y=0.5x+5,将x=41代入该模型中,得到y=25.5。

从而得到该问题的最终结果,即小明所穿的41码的鞋子,长度为25.5cm。

本例至此,似乎已经解决了问题。

但实际上,如果只知道两对已知的函数数值,还不能否定尺码和长度之间是否存在着其他函数关系,譬如二次函数关系。

因此,在该题目的题设中应该再给出一个条件,比如可以再给出“妹妹穿36码的鞋,长度为23cm”,以便获得一次函数模型后的验证。

数学建模初等模型

数学建模初等模型
L k1 k 2 ( B k3
2
K k1k 2 k3
2

2 3
) 3 KB 3
2 3
显然,K越大则成绩越好,故可用 L LB 比赛成绩的优劣。
来比较选手
模型4(O’ Carroll公式)
经验公式的主要依据是比例关系,其假设条件非常粗糙,可 信度不大,因而大多数人认为它不能令人信服。1967年,O’ Carroll基于动物学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个现在被广泛使用的 公式。O’ Carroll模型的假设条件是: (1) L=k1Aa, a<1 k越大成绩越好。因而建议 1 (2) A=k2lb, b<2 根据的大小 L L(B 35) 3 (3) B-Bo =k3l3 来比 较选手成绩的优劣。 假设(1)、(2)是解剖学中的统计规律,在假设 (3)中O’ Carroll将体重划分成两部分:B=B0+B1,B0为非肌肉重量。
假定空气阻力不计,可以直接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h
1 2
gt
2
来计算。例如, 设t=4秒,g=9.81米/秒2,则可求得h≈78.5 米。
我学过微积分,我可以做 得更好,呵呵。
除去地球吸引力外,对石块下落影响最大的当 属空气阻 力。根据流体力学知识,此时可设空气阻力正比于石块下 落的速度,阻力系 数K为常数,因而,由牛顿第二定律可 得: dv F m mg Kv dt g kt 令k=K/m,解得 v ce
根据三条假设可
得L=k(B-B0)β,k和β为两个常数,
1 3 故有: k (B 35) L
β
1 3
ab 3

2 3
此外,根据统计结果,他 得出B0≈35公斤, β

2.1 初等数学方法建模实例(一)

2.1 初等数学方法建模实例(一)
对音乐、影像、计算机文件等按顺序播放的信息,多用CLV; 对词典、数据库、人机交互等常要随机查找的信息,多用CAV.
模型构成:
CLV(恒定线速度)光盘
数据容量 C CLV LCLV ρ:线密度, LCLV :信道总长度 R1:光盘环形区域内圆半径, R2 :外圆半径, d :信道 间距
LCLV
(xt, yt) Rt (xl, yl) Rl Rr (x , y ) r r
• 连接三根圆杆的中心获 得一个三角形,用a,b,c 表示对应的三条边 • a = Rl + Rt • b = Rr + Rt
xt = xl + acos(+) = xl + a(coscos - sinsin) yt = yl + asin(+) = yl + a(sincos + cossin) • cos = d/c • sin=e/c • c = (d 2 + e 2)1/2 • d = xr – xl
• 则可以调用如上三杆问题的算法先由1,2号杆 算出4号杆坐标,接着再用2,3号杆算出5号杆 坐标,最后用4,5号杆算出6号杆坐标
2.1.2. 光盘的数据容量
• 问题: CD的数据容量: 单层 650MB (兆字节)
DVD的数据容量: 单层 4.7GB (千兆字节) 从数学建模的角度研究 : 光盘的数据容量是怎样确 定的?在一定条件下怎样使其最大化?
k1 k2
16,
Q Q

1 8h 1
,h
L d
若取最保守的估计,有
k1 k2
16,
Q Q

1 8h 1
,h
L d
• Q/Q’ 是仅与h有关的函数. 可以从图形来考察它的取值情况!

数学建模初等模型

数学建模初等模型

1032 632 342 96.4, Q2 94.5, Q3 96.3 第20席 Q1 1011 67 3 4 1032 80.4, Q2 , Q3 同上 第21席 Q1 1112
Q值方法 分配结果
Q1最大,第20席给甲系 Q3最大,第 21席给丙系
甲系11席,乙系6席,丙系4席
进一步深入考虑

若设k=0.05并仍设 t=4秒,则可求 得h≈73.6米。 多测几次,取平均 值 听到回声再按跑表,计算得到的时间中包含了 将e-kt用泰勒公式展开并 令k→ 0+ ,即可 反应时间 得出前面不考虑空气阻力时的结果。 不妨设平均反应时间 为0.1秒 ,假如仍 设t=4秒,扣除反 应时间后应 为3.9秒,代入 式①,求得h≈69.9米。 再一步深入考虑
计算 Qi
ni (ni 1)
, i 1,2, , m
11
该席给Q值最大的一方
Q 值方法
三系用Q值方法重新分配 21个席位
按人数比例的整数部分已将19席分配完毕
甲系:p1=103, n1=10 乙系:p2= 63, n2= 6 丙系:p3= 34, n3= 3
用Q值方法分配 第20席和第21席
17
常识:刹车距离与车速有关
问 题 分 析
10英里/小时(16公里/小时)车速下2秒钟行驶 29英尺( 9米) >>车身的平均长度15英尺(=4.6米) “2秒准则”与“10英里/小时加一车身”规则 不同 反 司机 制动系统 反应时间 应 状况 灵活性 距 车速 离 常数
刹 车 距 离
制 制动器作用力、车重、车速、道路、气候… … 动 最大制动力与车质量成正比, 常数 距 离 使汽车作匀减速运动。

数学建模—初等数学建模篇

数学建模—初等数学建模篇

1. 公平的席位分配
• 某学校有3个系共200名学生,其中甲系100名,乙系60 名,丙系40名。若学生代表会议设20个席位,公平而 又简单的席位分配办法是按学生人数的比例分配,显 然甲乙丙三系分别应占有10、6、4个席位。
• 现在丙系有6名学生转入甲乙两系,各系人数如下表所 示。仍按比例分配席位时出现了小数,在将取得整数
上述双方人数增加为p1 1020, p2 1000,而席位不变时, p1 / n1 p2 / n2 102 100 2,即绝对不公平程度不变。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后面这种情况的不公平程度比起前
面来已经大为改善了。
为了改进上述绝对标准,自然想到用相对标准。仍记p1、 p2为A、B两方的固定人数,n1、n2为两方分配的席位(可 变),若p1 / n1 p2 / n2,则定义
rA(n1, n2 )
p1 / n1 p2 / n2 .............(1) p2 / n2
为对A的相对不公平值。若p2 / n2 p1 / n1,则定义
rB (n1, n2 )
p2 / n2 p1 / n1 .............(2) p1 / n1
为对B的相对不公平值。制定席位分配方案的原则是使
还可证明,上述第1种情况的p1 /(n1 1) p2 / n2也与
(6)式等价。于是我们的结论是,当(6)式成立时
增加的1席应分给A方,反之则分给B方。
若记Q i
pi 2
/ n(i ni +1)(i
1, 2),则增加的1席应分给
Q值较大的一方。
上述方法可以推广到有m方分配席位的情况。
第i方人数为pi,已占ni个席位,i 1, 2,..., m.当总席 位增加1席时,计算

数学建模_初等模型

数学建模_初等模型
模型1:谁将是胜利者
1805年,英国和法国进行了一场惨烈的海战。其中,尼尔 森担任英国统帅,他的对手则是大名鼎鼎的拿破仑。尼尔森的 舰队有27艘战舰,而拿破仑的舰队却有33艘战舰。根据以往的 战争经验,若两军相遇,一方损失兵力大约是对方兵力的10%。 如果按照这一公式计算,显然人多势众的法军将获胜,而且在 第11次遭遇战中全歼英军,如表所示。
(k3 ∈ R+ ) (k4 ∈ R+ )
⎧⎨⎩TOnn++11
= On + ΔOn = Tn + ΔTn =

= (1 (1 +
+ k1)On k2 )Tn −
− k3OnTn k4OnTn
现在,取k1=0.2、 k2=0.3、 k3=0.001、 k4=0.002,解得平衡 点(O,T)=(150,200)或(0,0)【舍去】
在什么情况下双方的核军备精神才不会无限扩张而存在暂 时的平衡状态,处于这种平衡状态下双方拥有最少的核武器数 量是多大,这个数量受哪些因素影响,当一方采取诸如加强防 御、提高武器精度、发展多弹头导弹等措施时,平衡状态会发 生什么变化?
最后英军战胜了法军,而且双方伤亡情况与历史事实也很 相近。当年,英军在战役A和战役B中战胜法军,但法军没有增 援C,而是选择了撤退,大约有13艘战舰退回法国海港。
点评:数学建模以解决某现实问题为目的,从问题中抽象 并归结出来的数学问题。从现象到模型,数学建模必须反映现 实,既然是一种模型,它就不是现实问题的全部复制,常常会 忽略一些次要因素,作一些必要的简化,但本质上必须反映现 实问题的数量规律。
斑点猫头鹰
老鹰 天数 老鹰 斑点猫头鹰 天数
情况4:老鹰仍然成为胜利者, 斑点猫头鹰最后还是灭绝了。与 数量 前面三种情况相比,两个种群的 初始数量相同,可以说是站在同 一条起跑线上。但是,老鹰种群 以绝对的优势赢得胜利,而斑点 10 猫头鹰种群惨遭灭绝。

初等数学建模方法

初等数学建模方法
• 间题2(菱形十二面体上的H路径问题)沿一菱形十二面体各棱行走. 要寻找一条这样的路径:它通过各顶点恰好一次.该问题被称为 Hamilton路径问题.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有关自然数的几个模型
• 思想和启发我们注意到菱形十二面体每个顶点的度或者为3或者为生. 所谓顶点的度是指通过这一顶点的棱数(图2. 3 ).且每3度顶点刚好与3 个生度顶点相连.而每个2度顶点刚好与2个3度顶点相连.因此一个 Hamilton路径必是3度与2度顶点交错.若存在Hamilton路径.则3度顶 点个数与2度顶点个数要么相等.要么相差1.用奇偶校验法3度顶点为 奇数顶点.生度顶点为偶数顶点.奇偶配对.最多只能余1个;而事实上菱 形十二面体中.有3度顶点8个.2度顶点6个;得结论:菱形十二面体中不 存在Hamilton路径.
• 间题3能否在8X8的方格表ABCD的各个空格中.分别填写1 .2 .3这3个 数中的任一个.使得每行、每列及对角线AC. BD的各个数的和都不相 同?为什么?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有关自然数的几个模型
• 思想和启发若从考虑填法的种类人手.情况太复杂;这里我们注意到. 方格表中行、列及对角线的总数为18个;而用1.2.3填人表格.每行、列 及对角线都是8个数.8个数的和最小为8.最大为22.共有22-8十1=17种; 利用鸽笼原理.18个“鸽”放入17个“鸽笼”.必有两个在一个“鸽 笼”.也即必有两个和相同.所以题目中的要求无法实现.
下一页 返回
2. 2状态转移问题
• 如鸡和米在一起就不可以.如果假设人、狗、鸡、米要从河的南岸到 河的北岸.由题意.在过河的过程中.两岸的状态要满足一定条件.所以该 问题为有条件的状态转移问题.
• 解题过程 • (1)允许状态集合. • 用(W.X.y.z).其中W.X.y.Z=0或1.表T南岸的状态.例如.(1 1,1 ,1)表

数学建模 第一章 初等模型

数学建模 第一章 初等模型
2 2
型. 由此模型可解决这两个问题.
2V0
⑴炮弹发射后落地时纵坐标 y
2
0,
2


kx l (k 1) x , ( x 0), k x . 2 l (k 1)
dx 1 1 k 0 k 1. 2 2 dk l (k 1) k 1为函数的极大值点, 即最佳角度满足
第一章 初等模型
在这一章中, 我们介绍几个初等模型及相应的求解方法. 所谓初等模型, 指的是该模型并不涉及高深的数学问题,
用常用的数学工具即可求解此类问题.
一、微积分方法寻找最优点
问题一
铁路线上 AB 段的距离为100km, 工厂C 距 A 处
20km, 并且 AC AB.(见下图) 为了运输需要, 要在 AB上选定一点 D, 向工厂修筑一条公路. 已知铁路每公里 货运的运费与公路每公里货运的运费之比为3: 5, 问D 点

该方法就称为最小二乘法.
最小二乘法的几何意义
y
y ax b
O
x
进一步地, 若所求曲线为以多项式时, 则也有相应的方 程.
曲线拟合关系中的方程⑼常称为法式方程.
利用软件MatLab,可以简单地得到拟合多项式中的各 项系数. MatLab中曲线拟合命令是 polyfit.
基本格式 polyfit
应选在何处? 建模 设 AD xkm, 则
A x D B
DB 100 x,
20km
C
CD 400 x 2 .
再设铁路上货运的运费为 3k / km, 公路上货运的运费为
5k / km, 从 B 到 C 的总运费为 y, 则
y 5k CD 3k D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初等数学建模方法示例公平的席位分配问题席位分配在社会活动中经常遇到,如:人大代表或职工学生代表的名额分配和其他物质资料的分配等。

通常分配结果的公平与否以每个代表席位所代表的人数相等或接近来衡量。

目前沿用的惯例分配方法为按比例分配方法,即:某单位席位分配数 = 某单位总人数比例总席位如果按上述公式参与分配的一些单位席位分配数出现小数,则先按席位分配数的整数分配席位,余下席位按所有参与席位分配单位中小数的大小依次分配之。

这种分配方法公平吗下面来看一个学院在分配学生代表席位中遇到的问题:某学院按有甲乙丙三个系并设20个学生代表席位。

它的最初学生人数及学生代表席位为系名甲乙丙总数学生数 100 60 40 200学生人数比例 100/200 60/200 40/200席位分配 10 6 4 20后来由于一些原因,出现学生转系情况,各系学生人数及学生代表席位变为:系名甲乙丙总数学生数 103 63 34 200学生人数比例 103/200 63/200 34/200按比例分配席位 20按惯例席位分配 10 6 4 20 由于总代表席位为偶数,使得在解决问题的表决中有时出现表决平局现象而达不成一致意见。

为改变这一情况,学院决定再增加一个代表席位,总代表席位变为21个。

重新按惯例分配席位,有系名 甲 乙 丙 总数学生数 103 63 34 200学生人数比例 103/200 63/200 34/200按比例分配席位 21按惯例席位分配 11 7 3 21这个分配结果出现增加一席后,丙系比增加席位前少一席的情况,这使人觉得席位分配明显不公平。

这个结果也说明按惯例分配席位的方法有缺陷,请尝试建立更合理的分配席位方法解决上面代表席位分配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

模型构成先讨论由两个单位公平分配席位的情况,设单位 人数 席位数 每席代表人数单位A 1p 1n 1n单位B 2p 2n 2n 要公平,应该有=1n 2n , 但这一般不成立。

注意到等式不成立时有若21n n >,则说明单位A 吃亏(即对单位A 不公平 )若21n n <,则说明单位B 吃亏 (即对单位B 不公平 ) 因此可以考虑用算式2211n p n p p -= 来作为衡量分配不公平程度,不过此公式有不足之处(绝对数的特点),如:某两个单位的人数和席位为 1021==n n ,1201=p ,1002=p , 算得 2=p 另两个单位的人数和席位为 1021==n n ,10201=p ,10002=p , 算得 2=p 虽然在两种情况下都有2=p ,但显然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公平。

下面采用相对标准,对公式给予改进,定义席位分配的相对不公平标准公式: 若2211n p n p >,则称11221222211-=-n p n p n p n p n p 为对A 的相对不公平值, 记为:),(21n n r A , 若2211n p n p <,则称 12112111122-=-n p n p n p n p n p 为对B 的相对不公平值,记为),(21n n r B ; 由定义有对某方的不公平值越小,某方在席位分配中越有利,因此可以用使不公平值尽量小的分配方案来减少分配中的不公平。

确定分配方案:使用不公平值的大小来确定分配方案,不妨设21n n >,即对单位A 不公平,再分配一个席位时,关于1n ,2n 的关系可能有1. 211n n >+ ,说明此一席给A 后,对A 还不公平;所以这一席显然分给A方;2. 211n n <+,说明此一席给A 后,对B 还不公平, 相对不公平值为:1)1(),1(122121-+=+p n p n n n r B ; 3. 121+>n n ,说明此一席给B 后,对A 不公平, 相对不公平值为:1)1()1,(211221-+=+p n p n n n r A ;上面的分配方法在第1种情况可以确定新席位的分配,但在第2种和第3情况时不好确定新席位的分配。

用不公平值的公式来决定席位的分配,对于新的席位分配,若有:)1,(),1(2121+<+n n r n n r A B则增加的一席应给A ,反之应给B 。

对不等式)1,(),1(2121+<+n n r n n r A B 进行简单处理,可以得出对应不等式)1()1(11212222+<+n n p n n p 引入公式:)1(2+=k k k k n n p Q 于是知道增加的席位分配可以由k Q 的最大值决定,且它可以推广到多个组的一般情况。

用k Q 的最大值决定席位分配的方法称为Q 值法。

对多个组(m 个组)的席位分配Q 值法可以描述为:1.先计算每个组的Q 值:k Q , k=1,2,…,m2.求出其中最大的Q 值i Q (若有多个最大值任选其中一个即可)3.将席位分配给最大Q 值i Q 对应的第i 组。

这种分配方法很容易编程处理。

(请大家就一般情况根据上面的算法编写相应的程序)模型求解先按应分配的整数部分分配,余下的部分按Q 值分配。

本问题的整数名额共分配了19席,具体为:甲 101=n乙 62=n丙 33=n对第20席的分配,计算Q 值45.96111010321=⨯=Q ; 5.94766322=⨯=Q ; 33.96433423=⨯=Q 因为1Q 最大,因此第20席应该给甲系; 对第21席的分配,计算Q 值37.80121110321=⨯=Q ; 5.94766322=⨯=Q ; 33.96433423=⨯=Q因为Q3最大,因此第21席应该给丙系最后的席位分配为:甲 11席 乙 6席 丙 4席注:若一开始就用Q 值分配,以1321===n n n 逐次增加一席,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简评:本题给出的启示是对涉及较多对象的问题,可以先通过研究两个对象来找出所考虑问题的一般的规律,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请对一般情况编程。

商人们怎样安全过河三名商人各带一个随从乘船渡河,一只小船只能容纳二人,由他们自己划行。

随从们密约,在河的任一岸,一旦随从的人数比商人多,就杀人越货。

但是如何乘船渡河的大权掌握在商人们的手中。

商人们怎样才能安全渡河呢对于这类智力游戏经过一番逻辑思索是可以找出解决办法的。

这里用数学模型求解,一是为了给出建模的示例,二是因为这类模型可以解决相当广泛的一类问题,比逻辑思索的结果容易推广。

由于这个虚拟的问题已经理想化了,所以不必再作假设。

安全渡河问题可以视为一个多步决策过程。

每一步,即船由此岸驶向彼岸或从彼岸驶回此岸,都要对船上的人员(商人、随从各几人)作出决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两岸的随从数都不比商人多),在有限步内使全部人员过河。

用状态(变量)表示某一岸的人员状况,决策(变量)表示船上的人员状况,可以找出状态随决策变化的规律。

问题转化为在状态的允许变化范围内(即安全渡河条件),确定每一步的决策,达到渡河的目标。

模型构成 记第k 次渡河前此岸的商人数为k x ,随从数为k y ,k x k ,,2,1L =,3,2,1,0=k y . 将二维向量()k k k y x s ,=定义为状态。

安全渡河条件下的状态集合称为允许状态集合,记作S .(){}2,1;3,2,1,0,3;3,2,1,0,0,=======y x y x y x y x S (1)不难验证,S 对此岸和彼岸都是安全的。

记第k 次渡船上的商人数为k u ,随从数为k v . 将二维向量()k k k v u d ,=定义为决策。

允许决策集合记作D ,由小船的容量可知(){}2,1,0,,21,=≤+≤=v u v u v u D (2)因为k 为奇数时船从此岸驶向彼岸,k 为偶数时船由彼岸驶回此岸,所以状态k s 随决策k d 变化的规律是()k kk k d s s 11-+=+ (3) (3)式称状态转移律。

这样,制定安全渡河方案归结为如下的多步决策模型: 求决策D d k ∈()n k ,,2,1 =,使状态S s k ∈按照转移率(3),由初始状态()3,31=s 经有限步n 到达状态()0,01=+n s .模型求解 根据(1)~ (3)式编一段程序用计算机求解上述多步决策问题是可行的。

不过对于商人和随从人数不大的简单状况,用图解法这个模型更为方便。

图2 安全渡河问题的图解法在Oxy 平面坐标系上画出图2那样的方格,方格点表示状态()y x s ,=. 允许状态集合S 是用圆点标出的10个格子点。

允许决策k d 是沿方格线移动1或2格,k 为奇数时向左、下方移动,k 为偶数是向右、上方移动。

要确定一系列的k d 使由()3,31=s 经过那些圆点最终移至原点()0,0.图2给出了一种移动方案,经过决策1121,,,d d d ,最终有()0,012=s . 这个结果很容易翻译成渡河的方案。

评注 这里介绍的是一个规格化的方法,所建立的多步决策模型可以用计算机求解,从而具有推广的意义。

譬如当商人和随从人数增加或小船的容量加大时,靠逻辑思考就困难了,而用这种模型则仍可方便地求解。

读者不妨考虑四名商人各带一个随从的情况(小船同前)。

适当地设置状态和决策,确定状态转移律,建立多步决策模型,是有效地解决很广泛的一类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章节中还要用到。

货物存储模型配件厂为装配线生产若干种产品,轮换产品时因更换设备要付生产准备费,而当产量大于需求时要付存储费,该厂生产能力非常大,即所需数量可在很短时间内产出。

已知某种产品的日需求量100件,生产准备费5000元,储存费每日每天1元,试安排该产品的生产计划,即多少天生产一次(生产周期),每次产量多,使总费用最小1 问题的分析计算一下:若每天生产一次,每次100件,无贮存费,生产准备费5000元,每天费用5000元。

若10天生产一次,每次1000件,贮存费4500元,生产准备费5000元,平均每天950元。

若50天生产一次,每次5000件,贮存费122500元,生产准备费5000元,平均每天2550元。

从上面的计算看,生产周期短、产量少,会使贮存费小,准备费大;而周期长、产量多,会使贮存费大,准备费小。

所以必然存在一个最佳的周期,使总费用最小。

显然,应该建立一个优化模型。

2 不允许缺货模型, 备货时间很短问题假设为了处理的方便,考虑连续模型,即设生产周期T和产量Q均为连续量。

根据问题性质作如下假设:1.缺货费用无穷大2.单位存储费不变;3.每次生产准备费不变;4.购买单位货物本身的费用不变; 5. 需求是连续的、均匀的,每天的需求量为常数r ;6. 生产能力为无限大,当贮存量降到零时,可以立即得到补充,即不允许缺货;符号说明)(T C ……………每天的平均费用1C …………… 每次生产准备费用2C …………… 每天每件产品贮存费Q …………… t=0时的生产量T …………… 生产周期r …………… 每天的需求量,即需求速度k …………… 单位货物本身的费用模型的建立由于可以立即得到补充,所以不会出现缺货,在研究这种模型时不在考虑缺货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