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第一课时数列的概念教案人教版
数列的概念教案
数列的概念教案数列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定义;2. 能够判断一个数列的规律;3. 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列规律,推导出数列的通项公式;4. 能够应用数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和定义;2. 数列的通项公式;3. 数列的前n项和;4. 应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数列的概念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一些数的排列,找出其中的规律性。
例如:1、2、3、4、5...;1、3、5、7、9...等。
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的排列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有,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数列。
步骤二:引出数列的定义根据学生的观察和理解,引出数列的概念和定义。
数列是由一列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序列,其中每个数称为该数列的项,用an表示,n表示项的位置。
步骤三: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引入引导学生在观察数列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得到数列中的每一项。
例如,对于数列1、2、3、4、5...,如果需要求第n个数,我们可以发现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大1,所以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 = a1 + (n - 1)。
步骤四:数列的前n项和的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
例如,对于数列1、2、3、4、5...,如果需要求前n项的和S,我们可以发现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大1,所以可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 (a1 + an) / 2 * n,其中an = a1 + (n - 1)。
步骤五:应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应用数列的概念解决问题。
例如,有一序列数:1、3、5、7、9...,要求求出第n项的值并求前n 项和。
引导学生观察数列规律,判断数列是等差数列,然后根据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计算出结果。
四、教学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在观察数列的过程中,思考数列的规律;2. 培养学生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让其能够根据已知规律求解未知项或和;3.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问题转化为数列问题,然后应用数列的概念解决问题。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教案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教案第一章:数列的概念1.1 数列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数列是由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举例说明数列的组成,如自然数数列、等差数列等。
1.2 数列的项解释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数列的项。
强调数列项的顺序和重复性质。
1.3 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了解通项公式的概念,即用公式表示数列中任意一项的方法。
举例讲解如何写出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二章:数列的表示法2.1 列举法讲解如何用列举法表示数列,即直接写出数列的所有项。
练习写出几个给定数列的列举表示。
2.2 公式法解释公式法表示数列的方法,即用公式来表示数列的任意一项。
举例说明如何用公式法表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2.3 图像法介绍图像法表示数列的方法,即用图形来表示数列的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来理解数列的特点。
第三章:数列的性质3.1 数列的项数解释数列的项数是指数列中项的数量。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一个数列的项数。
3.2 数列的单调性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单调性,即数列项的增减规律。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数列的单调性。
3.3 数列的周期性解释数列的周期性是指数列中项按照一定规律重复出现。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数列的周期性。
第四章:数列的通项公式4.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4.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讲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3 其他类型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类型数列的通项公式。
举例讲解如何求解其他类型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五章:数列的前n项和5.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定义和性质。
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5.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讲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定义和性质。
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5.3 其他类型数列的前n项和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类型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
举例讲解如何求解其他类型数列的前n项和。
第六章:数列的求和公式6.1 数列求和的定义解释数列求和是指将数列中的所有项相加得到一个数值。
初中数学教案:数列第一课教案2
初中数学教案:数列第一课教案2数列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2.理解数列中项的概念;3.掌握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4.能够应用通项公式求出各项的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1.清楚地掌握数列的概念;2.理解数列的项的概念;3.推导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本课的难点在于:1.数列的项的概念的理解;2.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本课主张采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的操作与发现,来逐渐理解数列的概念与相关知识,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让学生回忆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数列知识,并与初中所学的数列概念进行比较。
(2)提问:可以用数列的什么性质来描述一种变化规律?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解释数列的定义与概念,并引导学生通过例子来认识数列。
2.概念讲解(1)解释数列中项的概念。
(2)在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由教师给大家展示数列的一些基本元素的含义:项数、公差、首项等,并引导学生逐渐熟练掌握这些概念。
3.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1)让学生自己思考,从自己发现规律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发掘出数列中各项之间隐藏的规律。
(2)在学生找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找到的规律进行提炼,并带领学生填写填好每一步的过程。
(3)在讲解完整个推导过程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起来,强化理解。
4.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1)让学生实现通过通项公式求出特定项的数值,并分析求解过程。
(2)我们可以为这个问题设置好若干问,这样便利于理解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五、教学方法的评估1.学生运用数列通项公式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能力。
2.学生对所学数列概念与原理的理解情况。
3.教师通过课后作业的评估,以及课堂上的反馈来评估教学质量。
六、课堂体验通过探究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改变一种思维方式,而且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将所学的内容对永久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发现,进行针对不同题目的探究。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二(人教版)《4.1 数列的概念 第一课时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课件
()
(2)数列1,0,-1,-2与数列-2,-1,0,1是相同的数列.
()
(3)数列的项可以相等.
()
(4)数列a,b,c和数列c,b,a一定不是同一数列.
()
答案:(1)× (2)× (3)√ (4)×
2.所有正奇数的立方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组成数列,其前3项为______.
答案:1,27,125
知识点二 数列的分类与通项公式
[对点练清]
[多选]下面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
{1,2,3,…,n})上的函数
B.数列若用图象表示,从图象上看都是一群孤立的点
C.数列的项数是无限的
D.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唯一的 解析:数列的项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C错;数列的通
项公式可能不唯一,比如数列1,0,-1,0,1,0,-1,0,…的通项公
(1)从图(2)开始观察每个图案从上往下的小正方形个数有什么规律? 提示:按照1,3,5,7,…,1的顺序分布. (2)按照此图规律,f(6)为多少? 提示:f(1)=1=2×1×0+1, f(2)=1+3+1=2×2×1+1, f(3)=1+3+5+3+1=2×3×2+1, f(4)=1+3+5+7+5+3+1=2×4×3+1, 故f(n)=2n(n-1)+1. 当n=6时,f(6)=2×6×5+1=61.
题型一 数列的概念及分类 [学透用活]
(1) 数 列 的定 义 中 要 把 握 两 个 关 键 词 : “ 一 定 顺 序 ” 与 “ 一 列 数”.也就是说,构成数列的元素是数,并且这些数是按照“一定顺序” 排列着的,即确定的数在确定的位置上.
(2)数列的项与它的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项是指出现在这个数列 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它是一个函数值,即 an=f(n);而项数是指这个 数列共有多少项.
数列第一课时数列的概念教案人教版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第三章数列第一课时数列的概念教案第三章数列一、知识图谱:二、高考考纲要求:(1)理解函数的有关概念,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2)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3)有些应用问题可以转化为数列问题来解决,应掌握解决数列应用问题的方法.数列与函数、数列与不等式在应用题和综合题中常常出现,通过综合题的训练,提高等价转化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深刻领会化归及函数和方程的思想.三、2008年高考命题展望:在试验教材中,近10年高考试题内容,数列部分约占8%.命题总的趋势是“稳中有变”.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以及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这方面的考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突出“小、巧、活”的特点.解答题中以中等难度的综合题为主,涉及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重要内容.试题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及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等基本的数学方法.可以预测在今后的高考中,仍将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问题为主,突出重要思想方法的考查.为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观题应是以考查数列与函数、数列与方程、数列与不等式、数列(点列)与解析几何等知识的综合,通过类似题目,更有效地测试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理解深度,尤其是通过探索性的问题,测试考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测试考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章:数列第一课时:数列的概念教学目的: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知道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重要方法,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及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和根据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
考点分析及学法指导:数列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一个衔接点历来是高考考察的重点,突出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套教案导学案1.数列概念教案1
教师课时教案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1)课标要求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掌握通项公式及其应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技能目标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过程及方法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Ⅰ.课题导入三角形数:1,3,6,10,…正方形数:1,4,9,16,25,…Ⅱ.讲授新课⒈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⒉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⒊数列的一般形式:,,,,,321naaaa,或简记为{}n a,其中na是数列的第n项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31”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有这样的对应关系:项151413121↓↓↓↓↓序 1 2 3 4 5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可用一个公式:nan1=来表示学生阅读理解概念老师评价讲解1教师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及方法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⒋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n a的第n项n a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注意:⑴并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上述数列④;⑵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有时是不唯一的,如数列:1,0,1,0,1,0,…它的通项公式可以是2)1(11+-+=nna,也可以是|21cos|π+=nan.⑶数列通项公式的作用:①求数列中任意一项;②检验某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一项.数列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表示了数列的第项,又是这个数列中所有各项的一般表示.通项公式反映了一个数列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给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便确定了,代入项数就可求出数列的每一项.5.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为定义域的函数()na f n=,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数列的概念教案
数列的概念教案教案标题:数列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定义。
2. 能够辨认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并能够找出它们的通项公式。
3. 能够应用数列的概念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数列概念的引入a. 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数列的概念有初步认识。
b. 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中的规律,理解数列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特点。
c. 引导学生在已知数列的前几项的情况下预测后续项。
2. 数列的分类与特点a. 等差数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等差数列中相邻项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b.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举例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找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c. 等比数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等比数列中相邻项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
d.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举例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找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 数列应用问题的解决a. 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人口增长问题等。
b. 提供一些综合应用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对数列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准备相关的课件、教学素材和演示实例。
1. 导入与引入:a. 通过投影仪或黑板/白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列现象,并引导学生对数列的概念进行描述和讨论。
b. 引导学生提问:你是否注意到了一些规律,这些规律是否可以应用到其他类似的情形中?2. 数列的分类与特点:a. 呈现一些数列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归纳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
b. 引导学生使用图像、图表等形式表示数列,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数列。
3. 数列的通项公式:a. 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找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b. 提供一些挑战性的例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列通项公式。
4. 数列应用问题的解决:a. 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取数列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b. 通过讨论和展示解决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全部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全部教案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全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求解方法。
2、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及其求解方法。
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特点,建立相应的数列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2、等差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3、等比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4、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讲授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数列的理解。
2、通过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
3、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特点,建立相应的数列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2、讲授新课:(1)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2)等差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3)等比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4)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课堂练习:通过一些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对数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的理解。
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解方法。
3、如何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特点,建立相应的数列模型。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数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评价学生对数列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了解学生对数列的理解情况。
七、教学建议1、加强对数列概念的理解,注重数列的实际应用。
2、练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解方法,掌握其特点。
3、注重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数列的理解。
八、教学实例例1:已知某品牌汽车的价格为20万元,每年按发票金额的10%递增,求5年后该汽车的价格。
数列的概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数列的概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的分类。
-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对数列通项公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列的概念。
-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列实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细胞分裂的数量等,引出数列的概念。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能找到哪些数列的例子?2. 讲解新课-数列的概念-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举例说明数列的定义,如:1,2,3,4,5;2,4,6,8,10 等都是数列。
-强调数列中的数是有顺序的,改变顺序就变成了不同的数列。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数列的第1 项(或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数列的第2 项,以此类推。
-数列的分类-按项数的多少可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例如:1,2,3,4,5 是有穷数列。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例如:1,2,3,4,…是无穷数列。
-按项的变化趋势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
-递增数列:从第2 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例如:1,2,3,4,5 是递增数列。
-递减数列:从第2 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例如:5,4,3,2,1 是递减数列。
-常数列:各项都相等的数列。
例如:2,2,2,2,2 是常数列。
-摆动数列:从第2 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数列的概念教案范文
数列的概念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利用递推关系式或通项公式求解数列中的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求解数列中的值的方法三、教学难点1.利用递推关系式或通项公式求解数列中的值的方法2.将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教师出示一些有规律的数字,请学生观察并猜测规律。
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数列的概念。
Step 2 知识讲解1.通过示意图或表格的形式,讲解数列的定义和常见表示方式。
2.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Step 3 学习练习1.学生以小组形式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列问题,如求解数列中的一些值。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Step 4 拓展延伸1.给学生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解答,如求解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
2.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等差数列的应用等。
Step 5 归纳总结1.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学生提交书面总结,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
五、课堂延伸1.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数列例子,并尝试运用数列的概念解决问题。
2.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数列的进一步性质,如等差数列的和公式和等比数列的收敛性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书面总结3.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实际表现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数列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递推关系式或通项公式求解数列中的值。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也有所提高。
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高,教师需要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1
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相关概念,认识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联系;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够用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简单的数列,能够根据前几项写出其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数列,写出符合条件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提高对数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数列及其相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引入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激发学生对数列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注意: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同时,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
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每一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项等。
3.数列的一般形式:用a1,a2,a3,…,an,…表示数列的一般形式,或简记为{an},其中an是数列的第n项。
通过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4.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练与巩固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列的每一项与其序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练根据前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强化学生对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练书上相关题,巩固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中每一项的一般表示,它反映了数列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
通过通项公式,我们可以求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也可以验证某个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一项。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某些特殊的数列。
而对于某些数列,其通项公式可能不唯一,如数列1,1,1,……可以有两个通项公式:an=1+(-1)^(n+1)/(n+1)或an=|cosπ|/2.数列可以看成是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为定义域的函数an=f(n),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4.1第一课时 数列的概念(课件(人教版))
A.第 127 项
B.第 128 项
C.第 129 项
D.第 130 项
解析:把该数列的第一项 1 写成11,再将该数列分组,第一组 一项:11;第二组两项:12,21;第三组三项:13,22,31;第四 组四项:14,23,32,41;…容易发现:每组中每个分数的分子、 分母之和均为该组序号加 1,且每组的分子从 1 开始逐一增加, 因此89应位于第十六组中第八位.由 1+2+…+15+8=128, 得89是该数列的第 128 项.
=n2-1.
(2)数列各项的绝对值为 1,3,5,7,9,…,是连续的正奇数,并且数
列的奇数项为正,偶数项为负,所以它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an=(-
1)n+1(2n-1).
(3)此数列的整数部分 1,2,3,4,…恰好是序号 n,分数部分与序号
n
的关系为 n ,故所求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n+1
an=n+n+n 1
由数列的前几项求通项公式
[例 1] (链接教材第 5 页例 2)(1)数列35,12,151,37,…的一个 通项公式是________;
(2)根据以下数列的前 4 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①2×1 4,3×1 5,4×1 6,5×1 7,…; ②-3,7,-15,31,…; ③2,6,2,6,….
由数列的前几项求通项公式的解题策略 (1)分式形式的数列,分子、分母分别求通项,较复杂的还 要考虑分子、分母的关系; (2)若 n 和 n+1 项正负交错,那么符号用(-1)n 或(-1)n+1 或(-1)n-1 来调控; (3)熟悉一些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 (4)对于复杂数列的通项公式,其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不容 易发现,要将数列各项的结构形式加以变形,将数列的各项分 解成若干个常见数列对应项的“和”“差”“积”“商”后 再进行归纳.
数列的概念教案
数列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常见数列的表示方法;3. 能够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4. 运用数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和特点;2. 常见数列的表示方法;3. 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4. 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数列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1. 导入:教师出示一组数字:2,4,6,8,10,12,...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有什么规律。
2. 学生思考并回答。
3. 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数列的概念。
4. 教师讲解数列的特点: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数与数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
第二节:常见数列的表示方法(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观察的数列。
2. 教师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
3. 教师给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表示方法,分别是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4.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内容。
2. 教师讲解如何求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
4. 教师讲解如何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5.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的方法。
第四节: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与数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应用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案。
3. 学生报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 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五节: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数列的概念和特点、常见数列的表示方法、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以及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提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列、讲解数列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常见数列的表示方法以及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以及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对数列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数列的概念》 说课稿
《数列的概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列的概念》。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5 第二章数列的第一节。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在数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方面,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如储蓄、贷款、人口增长等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数列有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对于数列这一新的概念,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和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直观的演示来帮助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数学学习中,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的分类。
(2)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项。
(3)能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2)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教学难点(1)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2)根据数列的递推关系求出通项公式。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知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第三章数列第一课时数列的概念教案
第三章数列
一、知识图谱:
二、高考考纲要求:
(1)理解函数的有关概念,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3)有些应用问题可以转化为数列问题来解决,应掌握解决数列应用问题的方法.数列与函数、数列与不等式在应用题和综合题中常常出现,通过综合题的训练,提高等价转化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深刻领会化归及函数和方程的思想.
三、20XX年高考命题展望:
在试验教材中,近10年高考试题内容,数列部分约占8%.命题总的趋势是“稳中有变”.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以及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这方面的考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突出“小、巧、活”的特点.
解答题中以中等难度的综合题为主,涉及函数、方程、不等
式等重要内容.试题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及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等基本的数学方法.
可以预测在今后的高考中,仍将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问题为主,突出重要思想方法的考查.为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观题应是以考查数列与函数、数列与方程、数列与不等式、数列(点列)与解析几何等知识的综合,通过类似题目,更有效地测试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理解深度,尤其是通过探索性的问题,测试考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测试考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数列
第一课时: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的: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知道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重要方法,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及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和根据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
考点分析及学法指导:
数列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一个衔接点历来是高考考察的重点,突出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在数列知识、函数知识和不等式等知识
网络的交汇点命题。
学习中应注意应用“联系”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要掌握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讲解: 1、数列的的关概念:
(1)数列的定义:按 一定顺序排列的数 叫做数列;
(2)数列中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 项 ,其中第n 项记作n a ;
(3)数列1a ,2a ,3a …n a …简记为 {}n a ; (4)如果数列的第n 项n a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全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叫做数列
的 通项公式 ,记为()n f a n =。
2、数列的前项与通项之间的关系为a n-1
3、注意:只有当1a 也满足1--=n n n S S a 时,1--=n n n S S a 才是数列的通项公式。
3、重要的求和公式: (1))1(2
1
321+=
++++n n n (2)2)12(7531n n =-+++++ (3))12)(1(6
1
3212
222++=
++++n n n n (4)⎥⎦
⎤
⎢⎣⎡+=++++)1(213213333n n n 二、例题分析:
(一)基础知识扫描
1.对于数列{}n a ,有以下五个结论: ①它是一个集合; ②它不能有相等的项; ③它的图象是一列孤立的点; ④它有唯一的通项公式;
⑤当n =1时n n S a =,当n ≥2时,1--=n n n S S a 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 1,3,4,5 . 2. 2,2,6,…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n
2,从
而26
是它的第 36 项.
3.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3()1(+-=n a n n ,则这个数列的前5项是﹣4 ,5,﹣6,7,﹣8 ,-24是这个数列的第 21 项.
4.已知11=a ,1
11=+
=n n
a a (n ≥2),则=5a 8/5 .数列{}
n a 中,11=a ,对所有n ≥2,都有2321n a a a a n = ,则=+53a a 21/10 .
6.在数列{}n a 中,3+=n a n ,n ≤7,试用图象表示出这个数列. (二)题型分析:
题型1: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解决本类问题关键是观察归纳各项与对应的项数之间的联系.同时。
要善于利用我们熟知的一些基本数列,建立合理的联想,转化而达到问题的解决.
下面这些基本数列的通项公式应掌握:
(1)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特别如数列
{}n ,{}12-n ,{}n 2,{}n 2等;
(2)数列-1,1,-1,1,…的通项公式是n n a )1(-=,此数列具有转换符号的作用;
(3)数列1,4,9,16,…的通项公式是2n a n = (4)数列1,2
1,31,4
1,…的通项公式是n
a n
1=
以上n ∈N *
.
例1
根据下面各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3,5,9,17,33,…;
(2) 21,4
1,8
5-,
1613,3229-,6461,…
(3)32,154,356,638,99
10
,…
(4)0.9,0.99,0.999,0.9 999,…; (5)3,5,3,5,3,5,….
解 (1)解法1 联系数列2,4,8,16,32,…,(想到这一点是关键)
(2)这个数列的各项由三部分组成:符号、分子、分母,所以应逐个考查其规律,先看符号,第一项有点违反规律,需改写为
2
1--
,从而联系数列(){}n 1-,再看分母,考虑数列{}n
2;最后看分子,
显然每个分子比分母都小3;
(3)注意到分母分别是1×3,3×5,5×7,7×9,9×11,…为两个连续奇数的积
(4)原数列可转化成⎪⎭⎫ ⎝
⎛-
1011,⎪⎭⎫ ⎝⎛-21011,⎪⎭⎫ ⎝⎛-31011,⎪⎭
⎫ ⎝⎛
-41011,…
(5)⎩⎨
⎧=为偶数
为奇数n ,n ,a n 53 ,还可表示为n n a )1(4-+=
点评 由(5)看出,有些数列,只给出它的前几项,那么仅由前几项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并不一定唯一.
题型2:知数列的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通项.
此题型大致分两类。
一类是根据前几项的特点归纳猜想出n
a 的表达式。
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另一类是将已知递推关系式,用代数的一些变形技巧整理变形。
然后采用累加法、累乘法、迭代法、换元法、或转化基本数列(等差或差比)方法求算通项.
例2
设21=a ,321+=+n n a a ,则通项n a 可能是( )
A .5-3n
B .1231-⋅-n
C .235n -
D .3251-⋅-n 题型3:由 n a 与 n S 的关系解题.
由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及通项的意义,知道n S 和n a 的关系:
⎩⎨
⎧≥-==-②
n ,S S ①,n ,S a n n n ,
2111时当时当 特别注意不要忽略①,因为由②只能写出第二项及以后的各项.
题型3:由与的关系解题 例3
已知下面各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的公式,求{}n a 的通项公式. (1)n n S n 322-=;(2)23-=n n S
分析 先确定首项,再确定n ≥2时的情况.
点评 已知n S ,求n a 一般要分n =1和n ≥2考虑,两种情况若能统一,则应统一.另外,{}n a 和{}n a 的前n 项和n S 与n r 的关系也要认真分析其联系.
例4
已知数列{}n a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11=a ,⎪
⎪⎭
⎫ ⎝
⎛+=n
n n a a S 121 ,求n a . 分析 由n a 与n S 的关系式把已知等式转化为n S 的递推关系式.
点评:利用n a 与n S 的关系求通项是本节重点,也是高考中的热点,应牢固掌握,熟练运用.
题型4:数列的增、减性及最值问题. 例5
求数列{}3922++-n n 中的数值最大的项.
分析:3922++-=n n a n ,理解为关于n 的二次函数.
点评 用函数的知识解决数列问题时,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为正整数集这一约束条件.
例6
设4log log )(2x x x f -= (0<x<1),数列{}n a 的通项
n
a 满足
n f n a 2)2(=,(n ∈N
*
),问:{}n a 有没有最小的项?若有请求出,若没
有请说明理由.
分析 数列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故可以研究数列的单调性,并可以利用数列的单调性求其通项的最值.
三、本节涉及的数学思想·规律·方法小结:
1.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研究数列时要重视函数的思想方法,灵活运用函数性质.
2.根据数列的前n 项求通项公式时,常用特征分析法及化归法.应注意“凑”、“拆”、“分”的技巧.
3.数列的前n 项和
n
S 与通项公式
n
a 之间的关系为
⎩⎨
⎧≥-==-)
2()1(11n ,S S n ,S a n n n
四、作业:《威州中学课时作业》
五、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