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在读完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入学习,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经济学方法论让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运用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等多种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经济学方法论让我认识到了经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理论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解决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问题时,经济学理论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经济学理论也能够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经济学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经济学方法论让我明白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发展,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发展中,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明白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经济学方法论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1. 简介
本文是对《经济学方法论》一书的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一书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阐述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
方法,并探讨了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主要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讨论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定性研究方
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作者指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当基于客观的
数据和统计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作者还探讨了经济学的假设和模型建立的重要性。
经济学研究
需要建立清晰的假设,并使用适当的模型进行推演和预测。
作者强
调了经济学研究的紧密联系性,经济学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证之间
的平衡。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例如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区别等。
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和论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3. 总结
《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对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研究经济学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并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应当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地进行经济学研究。
只有基于实证数据和科学分析的研究结果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
注:以上为读书报告的简要概述,不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__弗里德曼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约翰•内维尔•凯恩斯(John Neville Keynes)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一书中,区分了实证科学、规范科学以及方法、技巧问题。
他认为:“实证科学……是讨论‘是什么’这类问题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而规范科学或也是规制科学……则是讨论‘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之取舍标准的知识体系……而(经济学)方法、技巧……则是未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系列原则。
”凯恩斯评论道:“有关以上三者的混淆相当普遍,并且成为众多有意无意错误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确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实证科学的认识”意义重大。
本文将主要讨论在创建凯恩斯意义上的“独特的实证科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方法论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如何判定一个假说或者理论,是否应该被暂时地纳入“‘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系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但是凯恩斯所不愿意看到的这类混淆却又如此之普遍,它极大的妨碍了人们确立经济学能够成为——并且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一门实证科学的认识。
所以,在文章的主要部分展开之前,大体讨论一下实证科学与规范科学的关系似乎比较合适。
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混淆不可避免。
就几乎每个经济学研究者而言,其所关注的问题与他们自身都极为攸关,并且也是自己经验之内和能力所及的。
而这一点却成为无休止的争论和广泛分歧的根源,也成了频繁立法的契机。
那些自诩为“专家”的意见分歧相当大,很难保证他们都是不偏不倚、毫无偏见。
无论如何,在那些事关重大的问题上,即使所有“专家”意见相近而且也无明显利害关系,我们也很难完全不加考虑的接受他们的观点。
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似乎是,而且确实与重要的规范问题密切相关,也涉及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实现既定目标等问题。
专家与外行一样,都不可避免的有如下倾向:即调整相应的实证结论以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同时又拒绝那些有悖于其自身的规范性判断或立场的结论。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
现代经济信息4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刘小青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假设缺乏现实性,而面临众多批判,尤其是勒斯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定价并不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定价,进而批判利润最大化的假设。
弗里德曼于1953年发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来反驳这类批判以及阐述自己的方法论思想。
本文主要是基于《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这篇文章,探究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从科学哲学、实证与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的检验问题来探析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
关键词:弗里德曼;方法论;实证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4-02导言弗里德曼在1953年发表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思想,引起了经济学内部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一场持久的争论。
一方面,弗里德曼的这篇论文是对以经济学假设非现实性批判的批判,而另一方面,又引起了更加激烈的方法论之争,以弗里德曼为主的预测主义和以萨缪尔森为主的描述主义。
正如布劳格所称:“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战后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著作,这就是实际上每个现代经济学家在他或她的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都阅读过的一篇论方法论问题的文章。
”由此可以知道弗里德曼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贡献以及其影响。
因此,重新回顾和理解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对于了解20世纪的经济学方法论及其争论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哲学思想弗里德曼在完成其硕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从事实证方面的研究,这段经历使弗里德曼认识到经验数据和实证研究的作用。
其《美国货币史:1867-1960》体现了实证思想在其实践中的运用。
在方法论上,无疑,弗里德曼十分强调经验证据。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于获取证据时是不同的,自然科学能够通过反复的可控实验获得实验数据,而弗里德曼不认为实验数据就是科学证据的唯一证据,经验证据也能表明理论的正确性或错误性,并且构造理论和检验理论中,经验证据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在经济学方法论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比较,作者呈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书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本书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对比,展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分析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定量分析,有的注重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有的倾向于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来解释经济行为。
通过对这些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经济学研究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本书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作者指出了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常见误区和陷阱,如数学模型的滥用、历史研究的忽视、偏见和偏颇的影响等。
这些观点和见解让我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对经济学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经济学方法论是一本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好书。
通过对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比较,作者展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读者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作者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见解,也让读者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因此,我认为这本书不仅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也对对经济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再解读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再解读作者:李静然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弗里德曼在1953年发表的文章《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在西方经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成为最具代表性、最具争议的经济学方法论。
本文简要回顾梳理了《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并对马歇尔的边际分析方法及其代表的自由主义体系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假设条件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主要观点《实证》一文主要讨论在创建老凯恩斯意义上的“独特的实证科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方法论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如何判定一个假说或者理论,是否应该被暂时地纳入“‘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系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其最核心的内容是,要证明不能根据假设的现实性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
即弗里德曼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仅是预测,检验理论的方法就是看其预测能力,如果预测结果比较准确,那么这就是合适的理论。
二、主要内容(一)实证经济学可以并且应该成为一门客观的科学1. 实证经济学是一门客观的科学实证科学是研究“是什么”这类问题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
而客观的实证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实质是一样的,即“提供一个能够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后果进行正确的预测的广义的概括体系”,一般情况下,检验这门科学的有效性的方法是对其预测能力进行判断。
但是,与自然科学相比,维护实证经济学客观性中最困难的一点在于:在实证经济学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相比自然科学会更加紧密。
但是,并不能仅凭这一个原因就否定“客观”的实证经济学的存在的可能性,因为在自然科学、计量科学、逻辑科学等学科中,也存在着这种问题。
但是,实证经济学的发展还太落后,并且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实证经济学的发展来解决。
2. 实证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减少政策分歧弗里德曼认为,在当前,价值观一致的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公民之间产生的经济政策的分歧,其来源是,不同的人预测同一经济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同。
西方世界的经济学家对待政府干预存在政策性分歧,其原因在于,实证经济学发展的不完善和实证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读后感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主要涵盖6大模块: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2、实证经济学,3、可以通过一假说的假设的真实性来检验该假说吗?4、理论“假设”的重要性与作用,5、经济学中的某些含义问题。
6、结论,整体上来说结构清晰,思路明确,虽然其中部分字句晦涩难懂,但整体上来讲,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客观来讲,实证经济学是一门客观性很强的学科。
例如:自然科学,例如:化学,它们所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
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
而实证经济学所不同的是,它是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
经济学就是这样。
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或者学习中,肯定都会会带着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自己的角度或者观点出发取思考和看待问题。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造成两者之间的争议。
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
弗里德曼一开始就表明了他的观点:实证研究旨在建立理论模型并且预测经济。
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判断的,它的任务是提供一套一般化体系,这个一般化体系可以被用来对环境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作以正确的预测。
从实证分析的最根本前提——对事物合理的逻辑分类开始弗里德曼就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描述;但是同时弗里德曼认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的混淆是不可避免的。
在经过对一系列例子来证明实证分析中对假设问题如何看待问题的角度来讲,作者把实证分析中的重点放在这一章节的原因。
经济学,是一门侧重于实证科学的科学,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对于经济现象的概括和总结,以及对其中经济发展规律的总结。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考试资料、读后感 、读书笔记完整版-手工整理
1、《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在令人钦佩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检验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其对现实预测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而理论假设的现实性则与理论的检验毫不相关。
下面我主要谈谈这篇论文的学术背景、主要内容和我的一些浅显看法。
一、《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写作的学术背景本论文的初稿大概写成于1948年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历史主义者对于边际分析方法的否定。
Lester(194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普遍使用平均成本加成定价,而不是用边际原则定产定价,企业似乎并没有追求利润最大化。
于是他主张放弃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厂商理论,取而代之以更现实的假设作为研究的起点。
因此《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最初的主旨,在于论证不能用假设的现实性来衡量理论本身正确与否(谢作诗、李平,2007)。
值得一提的是,本论文从1948年的初稿到1951年的第二稿之间有较大的补充,尤其是增加了有关假设在假说、理论中的作用的说明。
所以杨老师给我们的文章少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
该论文在1953年发表后,引来了激烈的争论,尤其是萨缪尔森的“F扭曲”,即“假设和推论的不对称性”。
该论文引起了人们对于“假设”是否重要的思考,不再对之避而不谈。
二、《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中,通过指出人们关于“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混淆的普遍性,分六个部分论述了他的观点,即检验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其对现实预测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而理论假设的现实性则与理论的检验毫不相关。
第一部分通过论述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关系,指出有关公共政策的分歧主要的根源在于对行动导致的经济结果的不同推测,从原则上说,通过实证经济学的发展,我们就能消除这些分歧,意为实证经济学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阐述了实证经济学的含义。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假设”在理论中的必要性和作用。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第一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这篇文献是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53年的出版的《经济学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很好的,深入浅出,意味深长。
开篇从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入题,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实证科学、规范科学及方法技巧这三者的混淆是很普遍的,并成为众多错误的根本原因,对这三者的讨论对确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特的实证科学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主要讨论在创建凯恩斯意义上的‘独特的实证科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方法问题。
”严格的说就是研究怎么样判定一个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该纳入到实证科学的范畴,即‘是什么’的系统体系。
这种普遍的混淆极大的妨碍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发展进程。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实证经济学与规范规范经济学的混淆是难以避免的,理论是研究者们的成果,其关注的问题也和他们自身有关,他们的研究来源就是经验之内和力所能及的那么一个圈子了。
经济学的争论也是源于此,夹带着自身的主观和不那么完美的客观,那些自诩为专家的意见分歧相当大,很难保证他们的结论是不偏不倚的。
这里所说的绝不是完全意见一致就就是好事,从天文学的发展就能看出了,地心说到日心说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文章的观点来看,在‘实证分析’中,研究者很倾向于调整相应的实证结论已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同事拒绝那些有悖于自身的规范分析的结论。
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与任何伦理立场及规范判断的,重点在于是什么,既一种客观的科学,与资源科学并无二致。
但是作者认为哪并不是根本差异。
规范经济学及相关经济学方法不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任何结论都会有基于某种行动产生的预测,这种预测或多或少是根治与实证经济学。
另一方面,政策结论与实证结论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文章提到了关于最低工资立法的问题,各方的争论都有其现实意义,就算是普遍接受的最低工资问题上也存在迷糊的差异,我从文中发现,那些争论者过于关注政策所导致的新问题,再加上政治和社会影响,要达成完美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最终立法成功,必会有新问题的产生,我的看法是,只要政策的效果是使立法前的微观个体的状况变好,并没有使某些个体的状况变差,这项立法就是值得的。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
现代经济信息4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刘小青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假设缺乏现实性,而面临众多批判,尤其是勒斯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定价并不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定价,进而批判利润最大化的假设。
弗里德曼于1953年发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来反驳这类批判以及阐述自己的方法论思想。
本文主要是基于《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这篇文章,探究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从科学哲学、实证与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的检验问题来探析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
关键词:弗里德曼;方法论;实证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4-02导言弗里德曼在1953年发表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思想,引起了经济学内部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一场持久的争论。
一方面,弗里德曼的这篇论文是对以经济学假设非现实性批判的批判,而另一方面,又引起了更加激烈的方法论之争,以弗里德曼为主的预测主义和以萨缪尔森为主的描述主义。
正如布劳格所称:“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战后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著作,这就是实际上每个现代经济学家在他或她的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都阅读过的一篇论方法论问题的文章。
”由此可以知道弗里德曼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贡献以及其影响。
因此,重新回顾和理解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对于了解20世纪的经济学方法论及其争论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哲学思想弗里德曼在完成其硕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从事实证方面的研究,这段经历使弗里德曼认识到经验数据和实证研究的作用。
其《美国货币史:1867-1960》体现了实证思想在其实践中的运用。
在方法论上,无疑,弗里德曼十分强调经验证据。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于获取证据时是不同的,自然科学能够通过反复的可控实验获得实验数据,而弗里德曼不认为实验数据就是科学证据的唯一证据,经验证据也能表明理论的正确性或错误性,并且构造理论和检验理论中,经验证据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4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在凯恩斯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一书中,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对实证科学及尺度科学作了区分。
他认为:“一门实证科学……是关于什么是这一类问题的系统的常识体系;而一门尺度科学〔或称为办理科学〕……是关于什么应该是这一类问题的尺度的系统的常识体系……;是一门艺术……是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设立的原那么体系〞;他指出:“这二者之间的混淆带有很大的遍及性,并成为很多殆害大分之谬误的根源〞;他还强调了“创立一门准确无误的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科学的重要性。
〞本文将主要对某些方法论问题加以阐述,这些问题发生于人们为创立凯恩斯所倡导的“准确无误的实证科学〞所作的努力,此中出格涉及的是,如何确定某一被提出的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被暂时地接受为“关于什么是这一类问题的系统的常识体系〞的一局部。
但是,凯恩斯所悲叹的这种混淆仍然如此之遍及,并极大地波折了人们对经济学可以是——而且局部地确实是——一门实证科学的承认。
所以,我们最好在本文的开头先阐述一下实证经济学与尺度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1.实证经济学与尺度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实证经济学与尺度经济学之间的混淆是不成防止的。
在几乎每一个人看来,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与其自身是极为攸关的,而且是困于他们本身的经历与能力的范围之内;这一现象便是不竭的广泛的不合的根源,并成了频繁立法的契机。
那些自许为“专家〞的人们定见迟异,而且我们很难包管他们都是毫无成见的。
无论如何,在那些事关重大的问题上,即使这些“专家〞们几乎一口同声而且毫无成见,我们也很难完全不加考虑地接受他们的不雅点。
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似乎是,而且确实是与重要的尺度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与应该做什么及如何取得某一既定目标等问题密切相关的。
门外汉与专家一样,都在无一防止地试图改造实证结论以适应为他们所竭力对峙的尺度性的先入之见,并当这些实证结论的尺度性含义——或所谓的这些实证结论的尺度性含义——不合他们的口味时就否认这些实证结论。
读费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读费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学号:3120103819 姓名:朱金梦专业:经济学1201在令人钦佩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检验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其对现实预测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而理论假设的现实性则与理论的检验毫不相关。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中不可动摇的基础部分,当然不必否认弗里德曼的方法论受到的非议很多,但是并没有遭到毁灭式的打击。
读完这篇在经济学中影响深远的文献,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我对此的感受,我将从其背景,内容以及我的具体感受来详细探讨我对此文的理解。
一、《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写作的学术背景本论文的初稿大概写成于1948年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历史主义者对于边际分析方法的否定。
Lester(194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普遍使用平均成本加成定价,而不是用边际原则定产定价,企业似乎并没有追求利润最大化。
于是他主张放弃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厂商理论,取而代之以更现实的假设作为研究的起点。
因此《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最初的主旨,在于论证不能用假设的现实性来衡量理论本身正确与否(谢作诗、李平,2007)。
值得一提的是,本论文从1948年的初稿到1951年的第二稿之间有较大的补充,尤其是增加了有关假设在假说、理论中的作用的说明。
该论文引起了人们对于“假设”是否重要的思考,不再对之避而不谈。
二、《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的这篇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的关系,第二个是什么是实证经济学,第三个是关于假说真实性的问题。
读完这篇论文之后可以得出几个结论: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实证经济学这个理论体系中含有两种含义:①是“系统的和有组织的推理方法”的语言;②能够从复杂现实抽象出事物本质特征的实体假说体系。
作为一种假说体系,它的检验是由对现象的预测能力来验证的,而一定的假说在“假设”的限度之内,假设的真实性并不一定具有很深的重要性;3、事实证据不能证明一个假说,如果事实证据不能证伪这个假说,假说就具有了正确性;4、假说不能通过假设的真实性来检验。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读书笔记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读书笔记米尔顿·弗里德曼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曾在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
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弗里德曼认同凯恩斯的观点认为实证经济学它要解决的是“什么是”,而不是“什么应该是”一类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判断的,它的任务是提供一套一般化体系,这个一般化体系可以被用来对环境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作以正确的预测。
规范经济学是研究“什么应该是”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然而规范经济学及经济学的技术不可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
任何政策结论都不可避免地要基于对采取某一种而不是另外一种行动将产生的影响所作的预测,而预测则必须明确或不明确地基于实证经济学。
因此,弗里德曼认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的混淆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部分,作者旨在阐述实证经济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形成假说或理论,使之能够进行预测或者指导实践。
在阐述过程中,弗里德曼论述了实证分析的前提,实证分析的检验以及如何科学,客观的解释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的内容从逻辑上应该从属于第二部分中对实证分析的检验。
然而作者却将此板块独立成一个部分,并大篇幅的阐述以及引入大量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实证分析中对假设条件该如何看待的问题,可见此部分在实证分析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如同该部分的小标题一样,旨在论述假设的重要性,该重要性体现在2个层面,1是假设”在表达一种理论中的作用,2是“假设”作为理论的间接检验标准所起的作用。
前者意在表明,合理的假设能在理论的表达过程中,使理论简单明了而又科学严谨;后者主要表明在现实中对理论的检验往往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该理论的假设来达到目的。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首先,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济学的科学性。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
经济学家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经济现象进行观察、实证和分析,从而揭示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
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经济问题,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然而,经济学方法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科学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而人类行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此外,经济学在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时也存在一定的假设和简化,这些模型和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也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第二,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还探讨了经济学家的角色和作用。
经济学家是研究经济问题并提供政策建议的专业人士。
经济学家通过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关的经济政策建议。
然而,在现实中,经济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常常存在争议,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并不总是会完全采纳经济学家的观点。
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建议常常受到政治、社会和利益的影响,这使得他们的观点不是完全客观和中立的。
另一方面,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人类经济行为,而这种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建议并不一定是完全准确和可靠的。
第三,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还涉及到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
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是对经济现象和现实世界的抽象和理论化。
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经济学家如何从实证研究中抽象出经济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描述经济现象。
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经济学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了一些经济规律和现象的普遍性。
然后,他们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将这些规律和现象抽象出来,并进行理论化。
实证经济学 方法论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实证经济学是根据经济实践中的实证事实对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
它既关注经济活动的实质性和理论性,也重视经济活动的实证性。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将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讨论实证经济学的方法是如何定量分析和总结经济过程,以及如何用它们来研究经济问题。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以科学可信的实证事实为基础,讨论和研究实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和步骤以及这些方法的特性。
它讨论如何定量分析经济过程,研究经济问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探讨经济现象,以及如何从实证经济分析中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法、调研法、数据模型建构法等。
实证分析法是收集有关经济数据,运用相关数学模型和算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分析出其特征、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调研法主要是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主要用于定性经济分析。
数据模型建构法是以实证数据为基础,构建实证经济学数据模型,借助计算机结合实证数据和实证理论对经济过程进行多角度的描述和分析。
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经济原理、经济数据分析和经济模型建构是实证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经济原理是指实证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如供求面前的曲线、需求曲线的长期趋势。
经济数据分析是对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及应用相关数学公式和模型来分析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以及影响这些现象的因素等。
经济模型建构是将经济原理和数据进行结合,利用实证数据和实证理论来构建更准确的经济模型,建立经济分析的可操作性数学模型。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应用其方法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洞察经济现象,并由此发现更有效的、科学的解决方案。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今后在实证经济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实证分析法、调研法、数据模型建构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这篇文献是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53年的出版的《经济学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很好的,深入浅出,意味深长。
开篇从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入题,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实证科学、规范科学及方法技巧这三者的混淆是很普遍的,并成为众多错误的根本原因,对这三者的讨论对确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特的实证科学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主要讨论在创建凯恩斯意义上的‘独特的实证科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方法问题。
”严格的说就是研究怎么样判定一个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该纳入到实证科学的范畴,即‘是什么’的系统体系。
这种普遍的混淆极大的妨碍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发展进程。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实证经济学与规范规范经济学的混淆是难以避免的,理论是研究者们的成果,其关注的问题也和他们自身有关,他们的研究来源就是经验之内和力所能及的那么一个圈子了。
经济学的争论也是源于此,夹带着自身的主观和不那么完美的客观,那些自诩为专家的意见分歧相当大,很难保证他们的结论是不偏不倚的。
这里所说的绝不是完全意见一致就就是好事,从天文学的发展就能看出了,地心说到日心说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文章的观点来看,在‘实证分析’中,研究者很倾向于调整相应的实证结论已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同事拒绝那些有悖于自身的规范分析的结论。
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与任何伦理立场及规范判断的,重点在于是什么,既一种客观的科学,与资源科学并无二致。
但是作者认为哪并不是根本差异。
规范经济学及相关经济学方法不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任何结论都会有基于某种行动产生的预测,这种预测或多或少是根治与实证经济学。
另一方面,政策结论与实证结论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文章提到了关于最低工资立法的问题,各方的争论都有其现实意义,就算是普遍接受的最低工资问题上也存在迷糊的差异,我从文中发现,那些争论者过于关注政策所导致的新问题,再加上政治和社会影响,要达成完美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最终立法成功,必会有新问题的产生,我的看法是,只要政策的效果是使立法前的微观个体的状况变好,并没有使某些个体的状况变差,这项立法就是值得的。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弗里德曼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旨在通过使用经验数据和实证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并根据经验数据对经济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一位著名的实证经济学家,他在20世纪下半叶对实证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弗里德曼是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他对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学应当以实证事实为基础,而不是基于假设、理论或价值判断。
他强调经济学研究的目标应当是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并且这些解释必须以实证证据为基础。
弗里德曼主张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验数据来验证理论,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经济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弗里德曼主张采用正统的数量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他坚信数量分析可以使经济学研究更加准确、客观和可检验。
弗里德曼倡导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工具来分析经济数据,建立经济模型,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他认为经济理论和政策应通过实证分析来评估和判断其效果,以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可靠和可验证。
再次,弗里德曼主张以市场为中心的分析方法。
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可以通过自由竞争调节供求关系,并达到最优资源配置。
他提倡通过分析市场竞争的效果来评估经济政策的影响,强调市场机制在分配资源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弗里德曼主张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他认为经济行为是由个体理性行为构成的,而个体的选择和决策会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
因此,他主张通过研究个体决策行为和市场交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现象,并将这些理论与实证数据相结合,以推测和解释个体和市场的行为。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方法论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在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弗里德曼主张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分析方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因为它忽视了市场的局限性和市场失灵的可能性,有时导致对政府干预的反对态度。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读后感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有感提到方法论就不能不提到弗里德曼(1953)的著名论文“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FriedmanM.[1953]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i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3-43.)。
在我看来那是一经典文献对于深刻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构造是相当有益的。
弗里德曼第一步写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
同时也说由于政策结果与实证经济学预测结果不能一一对应,所以才需要规范经济学。
还有,人们对政策的意见分歧和讨论是由于他们不关注实证经济学预测分析的结果,常常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去判断政策,从而强调了实证经济学的重要性。
弗里德曼第二步介绍了实证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及最终目的。
实证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发展一种理论去预测还没有被观测到的现象。
接下来的文章分别说明了前提假设与经验事实的关系,前提假设与现实的关系,前提假设选择的标准,前提假设真实性与理论真实性的关系。
文章最后又强调了理论预测结果的重要性和前提假设的重要性。
我认为作者通过介绍实证经济学及其重要性引出了实证经济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从而分别强调和说明了理论的预测结果和理论的前提假设的相关问题。
作者认为实证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或者是最终评价标准就是理论的预测能力,预测越接近现实,那么这个理论越好。
而在前提假设的选择条件上却宽松很多,并且作者认为现实不能被前提假设完全表述,并且现实不能证明假设,只能不去驳倒假设,理论的预测能力与前提假设的真实性无直接关系。
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理论或者模型,前提假设肯定是不可能完全复制现实的,但是它与模型本身一定要存在内在逻辑性,起码在这个假设下模型正常运行可以得到一个至少是“自圆其说”的结果,那么我认为模型就成功了。
然后再用模型与经验事实比较,如果在假设与经验事实相一致时得到了与事实相一致的结果,那么模型就更进一步的成功了,很有可能模型所设的假设不会再发生,那么它的预测能力也就局限在本次发生过的事件上了。
实证方法学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实证方法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有幸参加了实证方法学课程的学习,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实证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程概述实证方法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的学科。
它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课程内容涵盖了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解释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和科学素养。
二、课程收获1. 实证思维的培养通过实证方法学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实证思维的重要性。
实证思维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客观、严谨的态度,遵循科学的规律,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提高研究质量、推动科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设计的优化课程中介绍了多种实验设计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交叉设计、配对设计等。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学会了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数据收集与分析实证方法学课程让我了解到数据收集与分析的重要性。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如何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如何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这些知识使我能够更好地处理实验数据,为研究结果提供有力支持。
4. 结果解释与论文写作课程还涉及了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技巧。
我学会了如何准确、客观地解释研究结果,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这些技能对于我在科研道路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学术道德与规范实证方法学课程强调了学术道德与规范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了如何遵守学术诚信原则,如何避免抄袭、篡改数据等不良行为。
这些知识使我更加注重学术道德,提高了自己的科研素养。
三、课程反思1. 实证方法学的应用虽然我已掌握了一定的实证方法学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我发现自己仍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在实验设计时,我可能过于依赖已有的理论,缺乏创新性;在数据分析时,对某些统计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在课上学习了一些有关“实证”的知识。
实证经济学就是探讨是“什么的经济学”。
与之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也就是探讨“应该是什么的经济学”。
读完这片文章之后,我对实证经济学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解。
粗略地划分,这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地内容。
首先,有关实证经济学。
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客观地科学。
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学,譬如化学,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
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
而实证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
经济学就是这样。
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判定这一结论时,也会带着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造成争议。
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
“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它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
”(当然经济学的“预测“不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件,对已经发生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预测)而理论是一种实证性假说体系,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实际证据。
这样就是下一个方面的内容:假说。
第二,有关假说。
上面提到,实证性假说体系就是理论。
所以要发展出理论,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质的东西。
而对于社会科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并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现象。
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已知的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假说用以推测。
而判断这种假说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要检验假说的预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但社会科学无像自然科学那样提供那种可以给人强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实验,而只能从偶然的“实验”(也就是现实发生的没有被控制的)中进行检验。
可是这并不阻碍这也是种检验,且检验结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
在这里人们容易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假说中假设(假说中有含义和假设)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假说是否成立的标准。
这是错误的。
例如书上关于台球手的例子,虽然台球手并不会进行如此复杂的线路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打出我们按照他可以进行线路选择的假设而得出的预测。
一种假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不能影响假说在现实事例中的应用。
就如文章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例子。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在实际情况与假设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下,一种假说不能适用。
判断假说是否属于这种情况的标准有两个:1,替代理论的精确程度;2,更高精确度所带来的成本(个人认为第二条更适用于社会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总是竭尽所能找到最真实的)结论是只要假说合理,无论假设是否符合现实,我们都可以接受这个假说。
理论中的假设是十分重要的:1,它们是对理论的简洁描述或表述方式;2,它们有时促进了通过假说的含义而对假说所进行的间接假设;3,它们有时是明确说明理论可能正确的条件的一种简便方式。
对于第一条可以这样理解,假说是可以看成由抽象模型和一系列规则所组成的。
在我们判断可观测的现象与模型中的实体之间的一致性时,就用到假设(关键性假设)。
它能够简洁的描述出模型,使我们可以判断模型适用性。
(第二点不太明白,请老师指教)总体来讲,经济学的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提出假说(模型+规则),其中包括假设和含义。
假设是模型的简洁性描述,当判断实际现象是否与模型相对应,是否能用此规则加以推测时,就可以看假设是否基本上满足事实情况。
而判断一种假说是否有意义,是否正确而可以为大家所接受时,不是看假设现实吗,而是看这种假说的预测是否与现实情况相符合。
最后要强调,经济学是门科学,它的目的就是预测。
二,《经济学家与经济政策》经济学家的有趣表现在他的职业:“经济学家通过解释其他人为什么贫穷而变得富有。
”经济学家的有趣也表现在他的坦率:“我宁肯含含糊糊地对,也不愿严谨无误地错。
”这句由凯恩斯说出的话让大家觉得很有意思。
经济学家的有趣也表现在他的遮遮掩掩:“经济分析就像比基尼,其所暴露的都是重要的;但是其所掩盖的,却是致命的。
”经济学家自然也难免给人留下乏味的印象,以致于使大家对于经济学家的不满延伸到经济政策专家身上:“经济政策专家没有律师的严密,不像神学家那样身体力行,但是比经济学家更能卖弄学问。
”经济学家的乏味也被好事者狠狠攻击了一下,当然从故事中我们还找不出为什么经济学家乏味的原因。
说是一个妇人被确诊患了绝症,医生说她只能活半年时间。
这位妇人十分热爱生命,所以十分痛苦,医生于是建议她嫁给一个经济学家,妇人奇怪地问:难道经济学家可以治好我的病吗?医生说:不是的,但是你如果与经济学家结婚,就会觉得半年也是十分漫长的。
于是,就有人说:“应当说,哥伦布是第一个经济学家。
当他出发去寻找美洲大陆时,他却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当他到达美洲大陆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但是,他的所有活动都是由政府无偿支持的。
” 看来,国外的经济学家的处境似乎并没有中国的经济学家风光,经济学似乎也没有那么高的地位;但是国外的经济学家取得的成就似乎要比我们大。
惟望中国的经济学家慎思之,明辨之。
在拜读过宋先生的《货币战争》后,不经觉得这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小说,但如果作为学术著作来来,那么宋先生的论述漏洞百出。
因此我希望以此文作为对宋先生货币战争的批判。
我的观点可以概括为:1.金本位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复辟,信用货币将会继续存在;2.但信用货币的发展必须在严格限制下进行。
在展开论述之前,我希望现澄清一点:宋先生所说的国际银行家家族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我以下的分析。
原因很简单:1.国际银行家家族既然神秘,其存在的准确性不可以随意肯定;2.即便其存在,由于国际银行家的控制力无论在金本位,还是信用本位的货币制度基础上都足以破坏整个金融秩序,因此我们可将其影响设为一个常量,在此基础上分析金本位与信用本位的差别。
一.我的第一个观点是:黄金(或白银)的储量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将从金本位的缺陷与信用本位的相应优势两方面来论证。
众所周知,黄金和白银作为贵金属,其已探表明储量可以看作一定值,而人类社会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数量和价格总量却在不断的扩张,无论这个价值总额现在是否已经超过金银总量所能承担的上限,但终有一天这个界限将被打破,到时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不断增长的货币量来与产量相对应,经济将会彻底崩溃!但是如果仅从数量角度来分析金银本位的弊端,难免不足以服人,我的下一个证据将源自于经济制度本身。
可以先假设黄金储量无限,但短期内开采量并不能迅速上涨,而且成本极高。
这样的话,如果实行金本位,在一定时期内,势必造成金银的高度升值,作为货币的金银一旦升值,那么还有什么人愿意放弃这种既可储备,又可流通的“绝对财富”,来冒极大的风险,从事回报率并不一定能够超过金银升值幅度的投资呢?这也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它对经济的冲击不会亚于通货膨胀,从当前次贷危机的实例中就可见一斑。
同时通货紧缩也必将挑战黄金作为货币,被赋予的币值稳定的内在条件,难道只有货币贬值的才可以称作币值不稳,而货币升值就是很好的事情吗,如果说通货膨胀可以造成潜在的财富分配,那通货紧缩将会造成社会大众的普遍贫困,因为人们手中持有的黄金固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绝对财富的象征,具有不断升高的购买力,但是如果这些购买力不能徐速变成实在的购买行为,那么所有生产将会停止,届时黄金的购买力可能也会也会逐渐被蚕食。
由于黄金开采的技术限制、成本限制都远高于信用货币的成本,因而开采黄金的必然要求其购买力水平带到一定程度,黄金这种稀缺程度又势必刺激了对黄金及霍金抵押货币的需求,制约经济发展,而且这种机制在经济衰退时期将使萧条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衰退时间进一步延长,从而起到了另一种杠杆的作用,而且还是一种非中性的杠杆。
这种黄金货币的内在机制即便在黄金储量无限的假设下也是成立的,其成立原因就是高昂的开采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稀缺性。
其实我也看到宋先生在《货币战争》的结尾顺便提到了他本人对中国的未来货币制度的构想,那种令人放心的金本位可能建立吗?不能!那么原因呢?依我看来,要探求着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就必须知晓金是如何确立绝对财富的地位的呢?信用,金的地位依旧是靠信用确立的,只不过信用通过金这种形式表现出来,会多少有些特殊,但仅绝非货币之王,信用才是!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就介绍了货币的发展史,金之所以确立货币的正统地位,是因为所有人都认可金作为交易的媒介,进而获取了财富的代表着一美称,而其本质与其前任,各种商品无异,这种货币的本质是建立在普遍认可的基础上,这就是一种集体信用的表现形式,而之所以选择黄金这种形式,只是在于其自身的种种特性,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黄金货币能够保持币值稳定,他的供给量不会快速增长,不会造成严重通胀,而这其中就有一个潜台词——各种产品的产量也不会过快的增长,那么反观现在。
这个潜台词所要求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那么黄金如何来凝聚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呢?显然,黄金已不合时宜,货币需要新的载体,于是货币所要求的信用找到了债务这一新形势。
但归根结底,货币的信用本质没有改变,人们之所以认为债务货币极其容易造成通货膨胀,是因为现行货币是有央行凭借各种发行并由各国法律赋予信用的,因此它是掌握在当政者的手中,而金货币的创造是掌握在自然的手中并有全人类赋予信用的。
让我回到原先的话题上,中国单一实行金本位不能成功的原因。
原先的金本位之所以成立正如我刚才所讲,是全人类认可授信的结果,而如今世界范围内的美元本位的确立也是全人类认可授信的结果,任何一个主流国家如果不承认基于金的中国元作为世界货币,那么即便有金作为支撑,中国元本位制度也不可能在全世界确立,而且如果反对国的经济实力足以在世界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中激起波澜的话,那么中国只可能在本国及周边地区确立金本位,而欲扩张则决不可能。
宋先生不考察金货币的由来就妄下评论,颇有偏离实际之嫌!以上我们从金本位的固有的缺陷以及金货币的实质两方面论述了金本位不可能复辟的原因,下面我们可以来对应的具体考察信用本位的优势。
信用本位可以解决货币供给量不足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这等于给了经济体更多的选择,而且信用货币的低成本极大的释放了被凝固在黄金开采上的经济资源。
我绝不否认:在信用本位下通货紧缩的风险并未消除,同时增大了通胀风险。
但是信用本位起码取出掉了金本位制套在经济发展头上的最高限额,而且信用本位与金本位同根同源,其之所以令通胀膨胀不断出现、甚至愈演愈烈,只是具体操作上的问题,而非本质上的错误,如果不然,复辟金本位也毫无用处。
在此,宋先生在不断的妖魔化信用货币,具体手段是不断强调债务的膨胀和通胀的迅速攀升,我想有必要对具体来对这两点进行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