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公开课课件新人教版8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28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28张)](https://img.taocdn.com/s3/m/79ee5749f524ccbff02184e0.png)
本诗以叙事、绘景、抒情三个环节认识 和理解。
九、作业
1、思考与练习
<<渡荆门送别>>的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的 “送别”二字?
诗中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能呼 应题目中的“送别”二字。这一联写悠悠 故乡水,不辞万里送别诗人,暗含了送别 之意。
2、问题探究
对诗中的“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李白<<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 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 20多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 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 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 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结尾,言尽而情 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Hale Waihona Puke (俯视) (仰视)绘景(3-6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抒情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2:38:52 AM
3,<<渡荆门送别>>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中 “送别”其实自别(告别故乡)之意,这在 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表现得极 为明显。
九、作业
1、思考与练习
<<渡荆门送别>>的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的 “送别”二字?
诗中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能呼 应题目中的“送别”二字。这一联写悠悠 故乡水,不辞万里送别诗人,暗含了送别 之意。
2、问题探究
对诗中的“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李白<<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 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 20多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 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 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 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结尾,言尽而情 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Hale Waihona Puke (俯视) (仰视)绘景(3-6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抒情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2:38:52 AM
3,<<渡荆门送别>>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中 “送别”其实自别(告别故乡)之意,这在 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表现得极 为明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3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f208be4fc4ffe473268ab43.png)
(3)《使至塞上》中用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__征__蓬__出__汉__塞__,__归__雁__入__胡__天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 诗句是:___仍__怜__故__乡__水__,__万__里__送__行__舟_____。 (5)《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__乱__花__渐__欲__迷__人__眼__,__浅__草__才__能__没__马__蹄___。
5.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 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 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 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 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 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 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三)阅读《钱塘湖春行》,然后答题。 13.(襄阳中考)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 (对西湖美景的喜爱)的感情。尤其是“__行__不__足__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 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接近 )
(2)徙.倚.欲何依( 徘徊 )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f9353da8956bec0975e385.png)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 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课பைடு நூலகம்练习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 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 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 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 的心情。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 一些常识; 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 生观。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 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 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 (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天宝十五年 (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 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
写作背景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 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并在 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 诗即王维出塞途中所作。
字词学习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 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课பைடு நூலகம்练习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 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 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 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 的心情。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 一些常识; 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 生观。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 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 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 (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天宝十五年 (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 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
写作背景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 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并在 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 诗即王维出塞途中所作。
字词学习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 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优质课件(30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优质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6a061ae7f121dd36a32d827e.png)
10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 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 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 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 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 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11
12
七言诗句的节拍: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莲花湖秋行
• 万佛寺畔一中旁,长天秋水波微漾。
• 处处亭台争出彩,时时花木竞郁苍。
• 一桥飞架城乡通,两园相望情谊长。
• 最爱城东行不足,园博园里好风光。
29
30
——西湖春日青翠葱茏,碧丽秀美的景色。
(3)“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是千 古佳句,请想象一下此诗所表现的画面。
——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
(4)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从“一半勾留是此湖”中的“勾留”看出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和依恋 之情。
13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
16
17
18
我也能找到: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争:拟人,写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
鸣叫。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
啄:写出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碌情
景。表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
乱花:因为是早春,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 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 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 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 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 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11
12
七言诗句的节拍: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莲花湖秋行
• 万佛寺畔一中旁,长天秋水波微漾。
• 处处亭台争出彩,时时花木竞郁苍。
• 一桥飞架城乡通,两园相望情谊长。
• 最爱城东行不足,园博园里好风光。
29
30
——西湖春日青翠葱茏,碧丽秀美的景色。
(3)“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是千 古佳句,请想象一下此诗所表现的画面。
——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
(4)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从“一半勾留是此湖”中的“勾留”看出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和依恋 之情。
13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
16
17
18
我也能找到: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争:拟人,写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
鸣叫。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
啄:写出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碌情
景。表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
乱花:因为是早春,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
第12课《唐诗五首-归园田居》PPT课件8-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2课《唐诗五首-归园田居》PPT课件8-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ea67b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f.png)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 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 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 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 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 叹息说:“我岂能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 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 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 首,写作于隐居后第 二年,这是第三首。
烟:烽火,报警 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使至塞上:以边塞为题材 的诗篇。主要以田园山水的 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 的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
神,有独特成就。
找出本诗的对偶句,写景句。 你从诗中的语句看到了什么画面呢?具 体说说。 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写得好吗?为什么? 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 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 么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 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 “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 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 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 农 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划
归园田居
分 节
陶渊明
奏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
朗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读 诗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歌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
归 园 田 居(3)
按节奏读: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 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 难言的内心情感。对塞外大漠风光的描 绘,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情绪。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 (共7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 (共7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dd81e137cd184254b3535e9.png)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 唐代诗人崔颢游历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有感而作.
写景 :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 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 的感慨,并因日暮 而生思乡之情.
新课·讲解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 黄鹤楼。”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 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 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 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 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 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 茫茫.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 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 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 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 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 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 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 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 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
整体·感知
美 丽 的 传 说
知识·链接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 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 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 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 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知识·链接
诗词中的黄鹤楼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 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 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 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 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 是因此而建的。
知识·链接
黄 鹤 楼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09a3298d4d8d15abe234eb4.png)
细节探究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
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
山水画。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 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 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 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 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 何而愁?愁什么呢?
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 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 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 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 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
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
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 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 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 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 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 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 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 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 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 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课件: 第三单元 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课件: 第三单元 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520b0e65022aaea998f0fcf.png)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 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 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 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百 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诗文赏析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 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 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 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 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 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 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问题探究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明确:颈联着力刻画了视野所见山野放牧归来的生活 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了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 然的意趣。诗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 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 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诗文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 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 绩的代表作。
野 望王
绩
课文导入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 景诗,领略到的不仅仅是美景,还 有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 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 感受诗人的心语。
学习目标
壹 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贰 品析诗歌朴素清新、流畅自然的语言;学习本诗
借景抒情的写法。
叁 体会诗人彷徨无助、孤独抑郁的情感。
问题探究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两句 诗的精妙所在。
明确: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 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 ,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 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 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诗文赏析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 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 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 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 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 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 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问题探究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明确:颈联着力刻画了视野所见山野放牧归来的生活 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了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 然的意趣。诗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 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 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诗文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 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 绩的代表作。
野 望王
绩
课文导入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 景诗,领略到的不仅仅是美景,还 有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 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 感受诗人的心语。
学习目标
壹 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贰 品析诗歌朴素清新、流畅自然的语言;学习本诗
借景抒情的写法。
叁 体会诗人彷徨无助、孤独抑郁的情感。
问题探究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两句 诗的精妙所在。
明确: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 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 ,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 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 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人教版初二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单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12.唐诗五首
![人教版初二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单元公开课一等奖课件12.唐诗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e627f53faf45b307e871976b.png)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 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 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 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 造了一座黄鹤楼。
一、新课引入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 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 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 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 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此外,李白还写了不少诗反映他对黄鹤楼的眷恋 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 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 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 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这两首在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朝描写景物 的诗里,的 确可以互相 媲美,也都 堪称佳作。
三、归纳小结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主旨:
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 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一、新课引入
一、新课引入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 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 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 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 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 “天下绝景”之誉,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 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 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 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的“黄鹤楼” 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岳 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等大小 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 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 (共63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 (共6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4adc0e55270722192ef76c.png)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
刺史的时候。诗人到西湖游玩,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西 湖特别的气质所吸引,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初春的美好。他 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 自己对春天里的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 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隋代 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它是唐诗中思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称香山居士, 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在文学上,倡导
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其诗语言明白晓畅、妇孺能诵。其代表作 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野望》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 山东皋。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
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
句叫尾联。其特点有二:一是修辞上讲求对仗,二是声 调上讲究平仄。
生难字 东皋(gāo) 徙倚(xǐ) 萋萋(qī) 征蓬(pé ng) 候骑(jì )
薄暮(mù )
犊(dú ) 鹦鹉(yīng wǔ) 汉塞(sà i) 燕然(Yān)
莺(yīng) 白沙堤(dī) 词类活用 ①萧关逢候骑(名词作状语,在萧关)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乱)
《黄鹤楼》崔颢,唐开元年间进士。《黄鹤楼》这首流
传千古的名作,是诗人在外漂泊,登临黄鹤楼时写的一首吊 古怀乡的诗。诗从楼的命名之由着笔,发思古之幽情。 《使至塞上》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 “属国”小勃律。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
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