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详细)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

文学背景:了解韩愈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古文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文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和主旨,理解韩愈的文学风格。

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古文句式和用词。

分析韩愈的文学创新和影响,探讨游记文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将哲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文中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学术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作业与测试:布置适量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教学,每个教学步骤分配适当时间。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四步:讨论课文,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和人生观。

第五步:总结课堂,布置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

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

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
原因的作用。
h
7
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 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 该读成“huá”。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且。
的 奇异雄 伟
不同寻常的 景象
险阻僻远的 地方
h
22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古今异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帮助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h
9

翻译第二段:
h
10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从旁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边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幽深的样子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曰:那“不些出,火且尽。”遂与之形 尽俱作 头出动。,走到
h
28
特殊句式
• 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h
29
第四自然段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h

游褒禅山记全面详细

游褒禅山记全面详细
褒禅山碑林
位于山脚下,收藏了大量古代碑刻 和石刻,记录了褒禅山的自然景观 和人文历史。
石刻与碑文
石刻艺术
褒禅山上的岩石上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包括佛像、神仙、诗词等,具有较高 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碑文
在褒禅山的不同景点,立有多块石碑,上面刻有文字,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 事迹和文学作品等。
民间传说与故事
游览路线
推荐游客从后山入园,先游览华 阳洞,再前往天平洞和仙人洞, 最后登上山顶,欣赏整个景区的
壮丽景色。
游玩时长
建议游客预留一整天的时间,以 便充分领略褒禅山的自然风光和
人文景观。
交通指南
公共交通
01
游客可以乘坐火车或长途汽车到达目的地,然后再转乘当地的
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景区。
自驾路线
02
自驾游客可以沿高速公路或国道前往景区,根据导航软件指引
褒禅山传说
关于褒禅山的由来和传说,如“褒禅老母的传说”、“华阳洞的传说”等,充满 了神秘色彩和民间智慧。
民间故事
与褒禅山有关的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华阳洞里的秘密”、“神仙下凡的故 事”等,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景观和神秘事物的想象和解读。
04 游褒禅山的攻略
行程安排
最佳旅游时间
春秋两季是游褒禅山的最佳时间, 此时气候适宜,景色优美。
洞穴
褒禅山的洞穴众多,洞内石笋、石幔等形态奇特,具有很高 的观赏价值。
03 褒禅山的人文景观
古代建筑与遗迹
褒禅寺
位于褒禅山核心区域,历史悠久, 是当地著名的佛教寺庙,供奉着 多位菩萨和佛像。
华阳洞古建筑群
位于山腰处,由多个明清时期的古 建筑组成,包括楼台亭阁、庙宇道 观等,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公开课】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

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

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

着重写后洞。

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课文内容总结: 课文内容总结: 课文内容总结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 ):记叙——游山经过。 游山经过。 记叙 游山经过 ):议论 议论——游山心得。 游山心得。 二(3、4):议论 游山心得 ):记叙的结尾 记叙的结尾,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 者的籍贯、姓名。 者的籍贯、姓名。
申为主观努力
可以无悔矣, 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所得 得到的东 难道
西,心得
重点字词
• 于是: 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于是: 古今异义。 对于这种情况。
不同寻常。 • 非常: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 非常: 古今异义。 度副词, 度副词,很,十分。 十分。
那些
形作动,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之愈深, 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而欲出者,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代游洞者 动作名, 动作名, 所看到的
懈怠
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不出, 且尽。 与之俱
将要 完
于是
一起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 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视其左右, 不能十一

有志与力, 至于幽暗昏惑 幽暗昏惑,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而无物以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 足以 足够 帮助
用来
而不能至者,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志向,这里引 在

大概 因为
错 误

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翻译

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翻译

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翻译一、《原毁》1、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保留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2、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译文: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周密吗!3、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

译文: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肯定他的现在,不追究他的过去;生怕他得不到做好事应受的褒扬。

4、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译文: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对待别人,我看不出他这样做是在尊重自己。

5、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文: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根源就是怠惰和忌妒。

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

6、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译文: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德行提高了诋毁也随着来了。

二、《留侯论》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译文: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译文:因此,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折服他,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

4.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译文:(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

5.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张良,谁能够保全他呢?6.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6篇)教师上课之前,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就叫做教案。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课时:2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

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他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

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

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①作者一行游山一共几人?(五人)②“游褒禅山记”,那么这篇文章中有关于记游的部分,集中在文中哪些段?(1、2节)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④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寓言的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游褒禅山记》。

2. 分析文中的主要寓言故事及其寓意。

3. 解读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4.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背景1. 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强调王安石变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2 作品背景1. 解释《游褒禅山记》的写作背景。

2. 强调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第三章:文本分析与解读3.1 文本分析1. 分析文中的主要寓言故事及其寓意。

2. 解释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2 文本解读1. 解读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第四章:课堂活动与练习4.1 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文中的寓意和手法。

2. 学生展示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分析。

4.2 练习1. 练习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2. 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进步。

5.2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适用性。

2.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拓展阅读与讨论6.1 拓展阅读1.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增进对作者风格的理解。

6.2 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拓展阅读作品的看法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作者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七章:文学与文化背景7.1 文学背景1. 介绍《游褒禅山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分析文中涉及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7.2 文化背景1. 解释文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和时代背景。

2. 强调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游褒禅山记(详细)

游褒禅山记(详细)

游褒禅山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1.品读文章,鉴赏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认识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思路】1、涵咏诵读(整体感知作品)2、研习文本(师生质疑解疑,合作整理,把握重点词句)3、品读鉴赏•感悟4、重读积累【教学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一、诗文导入(学生诵读以下两首诗,诗写何人,并比较两首诗的观点有何不同?)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他的思路不同常人,常常对历史上一个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翻案诗文,而且王安石对于翻案诗文的创作乐此不疲,表达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心声。

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代游记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这位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思路不同常人的政治家在文中阐发了哪些哲理,他的观点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一起进入文本去品读和探讨。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例句详细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例句详细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例句详细解析1.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不包括家庭成员及父系亲属。

2. 丈夫古义:①古时称成年男子。

②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③女子的配偶。

例1: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谷梁传·文公十二年》(意思:男子二十岁的时候,要佩戴冠作成年礼仪。

)例2: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国语·越语上》(意思:生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只狗;生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只猪。

)今义:妻子的配偶。

3. 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意思: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

)今义: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

4. 师徒古义:军队士兵。

例: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勾践灭吴》(意思: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

)今义:师傅与徒弟。

5. 所以古义: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意思: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例3:所以遣将守关者。

《鸿门宴》(意思: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6. 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

例: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意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今义:不管;不论。

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7.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解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著名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和友人同游褒禅山的经历,阐述了志、力、物三者在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对《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

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革新,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在文学上,他的散文简洁峻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2. 文体知识《游褒禅山记》是一篇记游性散文。

记游性散文以记叙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主要内容,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重点字词1. 实词(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称。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同寻常的景象。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2. 虚词(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能够。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并且。

三、特殊句式1. 判断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也”表判断)2. 省略句(1)有碑仆道。

(“仆”后省略介词“于”)(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焉”后省略代词“之”)3. 倒装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状语后置,应为“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往往有得”)四、文章内容分析1. 记叙部分文章开篇介绍了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由来,接着叙述了作者和友人同游褒禅山的经过。

作者详细描写了褒禅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式的说理文章。

作者以游褒禅山的见闻为喻,阐发了富有哲理性的见解,说明了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抱负,成就一番事业,或者是做学问,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和他的治学态度,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从开头至“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为第一部分,只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从“于是予有叹焉”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第二部分,主要写游山的感想体会;从“四人者”至“临川忘某记”为第三部分,记游山的同伴和时间,第三部分为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说理则是文章的主体。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点明所游之地,照应题目。

接着,文章介绍了褒禅山名称的来历,考证了禅院的由来,引出了华山洞的位置及其命名原由的说明,为下一层记游叙述作铺垫。

文章进而辨明碑文音读之误,为第四自然段的议论铺设伏线。

作者没有运用彩笔去描绘山水的明媚秀丽,而着重通过事物本原的考查和探索,使景物方位分明,作者行踪清楚。

这段文字看上去似乎显得“平淡”,但是,这都是作者妙笔独运之处。

读者可以从“平淡”的记叙中领略景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细究这段文字,读者便可发现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

第二层即第二自然段。

这一层作者紧扣一个“游”字,继续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一句写“前洞”,仅用了十九个字便括了它的特征,并为下文游“后洞”作比较、发议论做好准备。

第二句写“后洞”,处处与前洞作对照,强调了后洞的“窈然”、“甚寒”,以及“好游者不能穷”的奇景。

两调相互映衬,险者更险,夷者更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略写了前后洞的况,便顺势而下,详细地记叙游后洞的情景。

《游褒禅山记》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游褒禅山记》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险阻僻远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因而人们很 代词, 所有没有志向的 少到达那里。 那里 人是不能达到的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
至:到达;于:介词,引进处所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 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

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没有 识其本名, 尽
人 名词作动词
……的 做学问 缘故 的人
思而慎取之也。
谨慎地 选择
重点字词
• 谬: 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传: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 说清楚,名词作动词。 • 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
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
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
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文章第一段为 什么从洞的名称和 仆碑及仆碑上的文 字写起?
便于下文写游洞的 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 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游 人 游 览 褒 禅 山
褒 禅 山 洞 口
第二自然段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洞 后洞概况
详记游后 洞的经过
往东,名作状

碑文
因为
表判断,“为,是”的意 思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
模糊不清 唯独,只有 辨

“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大概 错 因为 误
归 纳 卒买鱼烹食
士兵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死
可卒千年

游褒禅山记详细

游褒禅山记详细

山中景色
作者详细描述了山中的景色,如 奇峰异石、古树参天、鸟语花香 等,展现了山中的神奇和美丽。
山顶景色
作者描绘了山顶的景色,包括云 海、日出、日落等,给人以壮丽、 神秘的感觉。
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天气突变
作者在攀登过程中遇到了突变的天气,风大、雨急,影响了 行进的速度。解决办法是找到一个避风避雨的地方,等待天 气好转。
开合有度
文章开篇点题,结尾总结,中间展开论述,布局合理,收放自如。
修辞手法
比喻贴切
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得抽象的景物变得形象可感, 易于理解。
排比有力
文章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使得表达更加有力。
对仗工整
作者运用对仗修辞,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优美,富有节 奏感。
05 总结和评价
总结
01
文章记述了作者游褒禅山的经 历,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和人 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 历史的感悟。
思想分析
人生哲理
作者认为,人生应该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要有勇气和决心去实现 自己的理想。
治学态度
作者强调,治学应该严谨认真,实事求是,不能盲从权威,不能轻信传闻。
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
通过游褒禅山的经历,探讨人生哲理和 治学态度,鼓励人们不断追求真理,严 谨治学。
VS
主旨分析
作者通过褒禅山的游历,表达了自己对自 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 理和治学态度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对当 时的社会有启示意义,也对现代读者有着 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文章简介
文章结构
本文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记游、议论和总结。记游部分描述了褒禅山的景色和作者的游 历经历;议论部分则通过对比和比喻阐述人生哲理;总结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 2 记游洞经过 •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
有埋 人怨
乐也。
自 己

尽情享受
形作动
解读第2段
记游洞经过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追记后洞 遗憾心情
平旷 前洞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寒、深 记游者少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 平旷 ——后洞的 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 甚众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 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 浅 —— “好游者”所至之 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 欣喜 ——
将, 完 于是 一起
快要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大 所到的 概 (地方)
不及, 不到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代游踪
那些到 的人

当、正在
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体还 用


形作动, 已经 照明
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作者简介
王安石纪念馆
江西临川
布置作业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 杂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宋)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谨慎地 选择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其文漫灭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此段文字哪些地方体现了与第一段的照
Hale Waihona Puke 应?“其文漫灭”“古书之不存”跟上文( )照应; “后世之谬其传”又跟 ( ) 一句 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2、此段借仆碑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 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籍贯 姓 名 字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 川人王安石记。

奇异 雄伟
不同寻常 的景象
险阻僻远 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 用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
独其为文犹可识( shí )
今言华( huã ) 如华( huá ) 实之华( huá )者
盖音谬( miù )也
瑰 ( guī )怪
窈( yǎo )然
则或咎( jiù )其欲出者
无物以相( xiàng )之 何可胜( shēng )道
王回深父( fǔ )
作者游踪
慧空禅院
东行5里
每段主要内容 :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 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第三段的议论作铺垫。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对于这 种情况
语气词
取观 独察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心得, 因 他

收获 为 们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 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 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解读第5段
记游的结尾——补叙 重点字词
通假字 父:通“甫”。
结构总结
介绍山、碑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介绍洞

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听读课文
• 注意字词的读音。 • 注意长句的停顿。 • 概括文章每段主要内容。
字词读音
庐冢( lúzhǒng ) 卒( zú )葬之 有碑仆( pū )道
其文漫 ( màn )灭
褒禅山名扬海内外。褒禅山主要
山峦有三座。东为灵芝山,树木 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 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天欲雨, 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 满山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
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 生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旅
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 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 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点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 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 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 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 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 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 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之,
名作动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名作动 个)缘故 命名
……者……也,判断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因为 是
山南水北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碑文
动文

词字

“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

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洞者
动作名
懈怠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大概 错
因为 误
解读第1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 交代褒禅山之名和它的本名的由来①—④句
→从仆碑看出本名读音之谬⑤—⑥句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名__、山之_寺__、 山之_洞__、山之_碑__。
2、本段内容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看似闲笔,是否显得赘余?
不是。因为第一段与第四段内容相照 应。它是第四段议论的根据和材料。
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
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
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
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 年游览路线,
慧空禅院
华阳洞
舒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 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以致于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古今异义
十一
数字 十分之一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学者
治学的人
表结果
所以 ……的原因
用来……的(表凭借)
回上层
以的用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为 由山以上五六里 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修饰 火尚足以明也 用来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以远,则至者少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得到的东
西,心得
解读第3段
古人求思之深
游华山洞的心得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 无悔矣
有物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
形的结果如何?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 至者少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 些条件?在作者看来,哪个更重要?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 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到引出处所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了…的结局
有志有力有物;志更重要,力与物也重 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对于
因 感叹 取独 形容词使动
动作名,流
传的文字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