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详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 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第三段的议论作铺垫。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对于这 种情况
语气词
取观 独察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心得, 因 他

收获 为 们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 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 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 仍无人对出,大家不妨一试。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褒 禅
游洞
入之愈深 → 愈难 → 愈奇 见少

余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极夫游之乐

乐少
议论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
写游山心得:
志 矢志不渝的决心 尽 要
力 力量充足 物 外物相助
吾有 志志
治学之理:指出学问要“深思慎取”
合作探究:
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 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 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 要?
表并列,而
无物以相之 连词,用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回上层
于的用法 始舍于其址

于人为可讥
于 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
在 对于 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求救于孙将军

君幸于赵王

回上层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
独其为文犹可识( shí )
今言华( huã ) 如华( huá ) 实之华( huá )者
盖音谬( miù )也
瑰 ( guī )怪
窈( yǎo )然
则或咎( jiù )其欲出者
无物以相( xiàng )之 何可胜( shēng )道
王回深父( fǔ )
作者游踪
慧空禅院
东行5里
每段主要内容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2、此段借仆碑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 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籍贯 姓 名 字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 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 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 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解读第5段
记游的结尾——补叙 重点字词
通假字 父:通“甫”。
结构总结
介绍山、碑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介绍洞

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
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
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
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 年游览路线,
慧空禅院
华阳洞
舒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 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作者简介
王安石纪念馆
江西临川
布置作业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 杂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宋)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雄伟
不同寻常 的景象
险阻僻远 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 用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 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 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 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 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 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 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以致于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古今异义
十一
数字 十分之一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学者
治学的人
表结果
所以 ……的原因
用来……的(表凭借)
回上层
以的用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为 由山以上五六里 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修饰 火尚足以明也 用来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以远,则至者少
谨慎地 选择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其文漫灭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此段文字哪些地方体现了与第一段的照
应?
“其文漫灭”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 )照应; “后世之谬其传”又跟 ( ) 一句 照应。

大概 错
因为 误
解读第1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 交代褒禅山之名和它的本名的由来①—④句
→从仆碑看出本名读音之谬⑤—⑥句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名__、山之_寺__、 山之_洞__、山之_碑__。
2、本段内容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看似闲笔,是否显得赘余?
不是。因为第一段与第四段内容相照 应。它是第四段议论的根据和材料。
有埋 人怨
乐也。
自 己

尽情享受
形作动
解读第2段
记游洞经过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追记后洞 遗憾心情
平旷 前洞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寒、深 记游者少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 平旷 ——后洞的 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 甚众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 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 浅 —— “好游者”所至之 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 欣喜 ——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有一天,苏轼 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 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 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 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 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 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 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 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 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 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 贬黄州的意义。
“志” “力” “物”
词类活用
课堂练习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名作动,命名 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有泉侧出
名作状,往东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褒禅山名扬海内外。褒禅山主要
山峦有三座。东为灵芝山,树木 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 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天欲雨, 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 满山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
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 生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旅
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 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 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点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学土(即苏轼) 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但后人, 已代东坡学士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 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 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 对了出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将, 完 于是 一起
快要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大 所到的 概 (地方)
不及, 不到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代游踪
那些到 的人

当、正在
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体还 用


形作动, 已经 照明
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之,
名作动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名作动 个)缘故 命名
……者……也,判断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因为 是
山南水北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碑文
动文

词字

“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 2 记游洞经过 •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得到的东
西,心得
解读第3段
古人求思之深
游华山洞的心得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 无悔矣
有物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
形的结果如何?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 至者少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 些条件?在作者看来,哪个更重要?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 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到引出处所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了…的结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

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洞者
动作名
懈怠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听读课文
• 注意字词的读音。 • 注意长句的停顿。 • 概括文章每段主要内容。
字词读音
庐冢( lúzhǒng ) 卒( zú )葬之 有碑仆( pū )道
其文漫 ( màn )灭
有志有力有物;志更重要,力与物也重 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对于
因 感叹 取独 形容词使动
动作名,流
传的文字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名作动,说清
尽道
思而慎取之也。
……的 古今异义, 缘故 做学问的人
《核舟记》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
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 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 又涉及哲理问题 。
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
7.5公里,旧名花山褒。唐贞观 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
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 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 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
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
在警世通言中提到,首先看到此句,王安石 心里还是有点不高兴的。(引原文:荆公心下踌 躇:“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 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明日早 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但后来一想, 苏轼应该是没看过菊花落地,于是翻湖广缺官册 籍来看,只看黄州府。(引原文:单看黄州府, 余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荆公暗记在心。) 因为他想让苏轼去实地看看,这在后来苏轼自己 也领悟到了(引原文:苏轼说,却不知黄州菊花 果然落瓣!此老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使我看菊 花也)其实王安石早就原谅他了,所以才会在苏 轼上任之前宴请他,并托以重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