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移动支付业务现状与前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移动支付业务现状与前景

从2002年开始,移动支付就已经成为移动增值业务中的一个亮点。是年5月,中国移动开始在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地进行小额支付试点并带动了相关兴趣方,其中以中国银联为主的金融机构对该业务投入了极大关注。各种力量使当时有种观点颇为盛行——2003年甚至未来几年内,移动支付将成为为移动公司以及相关行业带来规模效益的一项增值业务。

时至2003年,各地移动通信公司果不其然,纷纷推出相应的移动支付业务。从年初湖南移动与中国银联长沙分公司合作推出的与银行账号捆绑的手机支付业务,到9月份北京移动“手机钱包”的亮相,再到12月中旬上海出租车上银行移动POS机的登场,种种迹象似乎都应对了2002年的预测。

在中国移动瞄准移动支付这块奶酪的时候,中国联通也对移动支付业务寄予了厚望,并与中国银联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2年5月,中国联通在江苏无锡正式推出“小额支付移动解决方案”试验系统。但是,中国联通在2002年下半年轰轰烈烈的宣传之后,2003年并没有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业务。

从各种新业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经过移动公司和金融机构在相关方面的努力,移动支付业务已经逐渐浮出水面,真正走入手机用户的生活中。但与此同时,无论是中国联通还是中国移动,似乎都是同一个模式的运作,与中国银联的战略合作固然重要,但似乎也束缚了两家公司在小额支付方面的业务多样化。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重点不是很明显。从简单的小额支付到与银行信用卡捆绑的缴费业务、查询业务等,移动公司在各地所推出的支付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并没有给用户以整体的业务推广、发展策略思路,结果导致相关的手机和业务菜单以及手机操作似乎都没有标准的、大众易于接受和学习的方式。我们看到,众多的移动支付业务似乎成了移动通信运营公司、金融服务公司所提供的一种复杂的额外服务,离真正的大范围推广似乎还有很大距离。

国内移动支付业务前景

从笔者的角度看,实质上移动支付业务就是将移动网络与金融系统结合,为用户提供通过手机这种手段方便地进行商品交易、缴费等金融服务的业务。从业务种类看,无外乎可以分为小商品交易、服务付费、缴费等银行服务、电子内容(产品)支付等几类。

小商品交易业务给用户的最直接体会是通过手机购买饮料等实质性的产品。该类业务的发展需要依赖摆放在公众场所的饮料机的设置密度,公众对类似小商品购买的方便度等因素。从我国的国情看,众多的超市、小商品销售点已经基本满足了用户对类似小商品的购买需求,因此这类在日本和韩国受到普遍欢迎的业务似乎在中国难以找到适合发育的土壤,对此,中国的移动支付从业者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小额服务付费是指用户通过手机来支付服务业务费用。西欧的移动支付以此为主

要的业务类型,目前最流行的就是支付停车或者洗车费等。例如意大利布雷西亚电信公司和移动通信巨头沃达丰公司在去年12月签署了业务协议,双方合作为用户提供移动付费停车(M-PayPark)服务。移动通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支付停车费,而不必再用硬币或购买停车票等停车付费方式。在此之前,包括paybox、Mint等最先在移动支付业务领域探索的运营商都提供了类似的服务。但是,欧洲的停车缴费手续相对来说要比中国复杂,其无人值守使得消费者需要储备零钱,或者需要到附近的报摊购买停车卡等,通过手机支付停车费能够消除这种不便利性。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服务行业的连锁管理性比较差,高科技含量也低,很难想象这些以传统收费方式为主的小额服务行业能够全面接受和欢迎类似的业务。但是不排除在特殊的场所,例如大型商场、机场等地下停车场可能会成为类似业务的接受者。

以缴费业务为代表的移动银行服务目前是我国银行系统参与的移动支付主要业务类型。北京移动等推出的“手机钱包”其实就是该业务非常典型的应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来操作自己的银行账号,从而完成移动银行的功能,也使得我们的货币电子化,增加货币持有的安全性。这两年来,用户已经备受前往银行支付各种费用的不便性困扰,而缴费的不定期性和迫切性也使得很多用户产生了随时支付费用的需求。同时,通过手机与银行卡的捆绑,可能能够激活目前沉睡中的数量巨大的银行信用卡。很显然,在这个领域银行占到了主导地位,也是主要的利益受益方。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搭建移动支付平台为银行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移动公司希望在增加业务量的同时,能够从传送在这个平台上的商品交易中抽取佣金,而且这样还规避了很多金融政策和其他风险。反观国外,此项业务并不十分成功,对于国外用户而言,信用卡已经是一种电子货币,与手机的捆绑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便利,而且通过手机进行银行查账的业务安全和隐秘性也较差。对于中国来说,信用卡制度还处于用户开发阶段,而这一点可能反倒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用户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是直接接受信用卡,还是接受手机作为电子货币的代表,仍是个未知数。虽然目前移动运营商主推该业务,但笔者认为后者并不是那么乐观,当然同样不排除在某些领域,通过手机与信用卡的捆绑,顺利完成商品交易是可行的。

电子内容(产品)支付目前已经成为移动支付的一个主要业务。在各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铃声下载等内容的同时,他们通过中国移动代为收费,其实本身已经是一种移动支付业务,这类业务和付费方式用户接受起来非常自然,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其他更好的支付方式。由此可以预计,类似电子内容的众多服务和商品的支付会成为移动支付的主要收入来源,最典型的应用即是彩票投注服务。

从移动运营商的表现看,目前在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似乎更为注重的是政策风险问题,也就是说移动通信公司通过推出手机钱包等业务,建立起与中国银行系统之间的联系,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移动商务业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但是从更多的业务提供者角度看,市场显得缺乏亲近用户的应用以及相应的业务培训,并不利于他们的生存。如何协调整个产业链的长远发展,还需要从业者的探索和努力。

作为移动增值业务与金融支付手段的结合,移动支付使得商务社会中的支付手段再上层楼。从2000年中国移动和工商银行联合推出手机银行开始,到2003年中

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合资成立提供手机钱包服务的专业化移动支付服务商──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这期间,更出现了众多基于银行主导或第三方平台主导的移动支付业务。一时间,各种移动支付业务争奇斗艳。而实现这些移动支付业务的技术亦是异彩纷呈:接入移动支付平台的技术有SMS、WAP、IVR、USSD 等,其中SMS、IVR受众面更广;手机与商家直接支付的技术方式有红外、蓝牙、RFID、NFC等等,其中RFID与NFC则是目前焦点。

国内外进展

从国外来看,现有移动支付业务的实现技术各有侧重。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日韩推行的移动支付颇为成功,欧美国家则有待进一步推进。

2001年,韩国SK电信联合五家卡类组织共同推出MONETA移动支付业务,并于2004年8月将其移动支付业务整合成“M-BANK”新品牌,该业务可以实现信用卡、公共汽车卡及地铁卡等的电子化支付;KTF也推出一项类似于MONETA 的移动支付专门服务子品牌──K-merce,主要针对25岁以上的用户,提供保险、彩票、电子钱包等服务。2004年,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发布了Felica手机电子钱包业务。截至2004年11月,包括航空公司在内约有46家公司提供FeliCa 业务,DoCoMo累计售出78万台FeliCa兼容终端;发展至2005年时,全日本共有1.2万家商场使用;2005年4月底用户就已经超过300多万。2006年DoCoMo 表示将推出的信用卡支付服务“Osaifu-Keitai”,以推动其具有支付功能的新手机的使用。竞争对手KDDI为与之抗衡,也于2005年底推出了Felica手机业

务。

在欧美,移动支付特别集中在交通和体育等方面:德国的RMV交通公司从2005年4月起推出用以购买市内大巴票的NFC手机;荷兰足球俱乐部足球爱好者可使用NFC手机充当指定运动场的门禁卡和票务卡,也可实现在运动场附近的快餐店和纪念品商店的购物功能;美国亚特兰大皇家菲利浦斯球馆于2005年12月推出NFC手机测试,球迷们可以用其在特许经营店和服装店内购物。

目前,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对移动支付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详细的PEST分析参见图1:

图1 移动支付PEST模型

结合移动支付的以往发展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把国内移动支付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移动支付发展启动期,技术实现方式百花齐放,三种产业链模式(分别以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主导)先后亮相,主推者开始培育用户使用习惯;第二阶段:2005年-2009年:移动支付发展期,RFID和NFC技术凸显优势,用户规模有所扩展,特别是奥运会的推动,在奥运会各承办城市可能掀起移动支付的试用高潮,这一阶段更是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