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格的综合运用

合集下载

汉语语法与修辞知识

汉语语法与修辞知识

八字要求:看熟理清记牢写对第六章汉语语法与修辞知识语法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与规则。

其基本研究对象是语言的结构要素。

汉语四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

(重点掌握后三者)修辞研究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基本研究对象是语言的表达方式。

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炼词、炼句辞格第一节词汇一、词的构成(一)语素构词的类型单纯词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音译词合成词(词根、词缀)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复合式(两个词根,重点)联合、偏正、补充、动宾、主谓附加式、重叠式(一个词根)(二)现代汉语词汇组成基本词汇一般词汇二、词形、词音和词义(调整)(一)词形1.异形词2.同形词(二)词音1.多音(节)词2.同音词同形同音词(重点、难点)异形同音词3.异读词(三)词义1.词义的构成(1)词的理性义(2)词的色彩义(色彩义是重点)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2.多义词3.同义词(同义词中的近义词是重点,七大区别)近义词的差别可以从理性义、色彩义、用法三大方面来把握。

理性意义不同(1)词义轻重不同(2)词义范围不同(3)词义性质不同(4)词义侧重点不同色彩意义不同(1)感情色彩不同(2)语体色彩不同用法不同(1)搭配对象不同4.反义词第二节词的分类词的语法分类(以语法功能为主要分类标准)实词和虚词一、实词实词(七类):名、动、形容、数词、量词、代词、副词。

各类实词及其特点(一)名词画鸟书刊物电脑先生和平公民法律积极性名词的语法特点:1.能用数量短语修饰。

如“五本书”“三台电脑”“一种法律”“一点积极性”。

2.不能用“不”修饰。

《最小说》《很漫画》3.能用在介词后边,组成介词结构。

如“在上海”“关于和平”。

4.经常用作主语和宾语。

如:“黄河水入龙门。

”比较特殊的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

时间名词:“今天”“去年”“从前”。

处所名词:“北京”“郊区”“两侧”。

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南、西、北、中、左、右、里、外、间、旁”。

(二)动词写说想考虑播放完成制造有是动词的语法特点:1.能用副词“不”或“没有(没)”修饰,如“不说话”“没有想”。

【有关朱自清的春阅读答案】春朱自清阅读答案

【有关朱自清的春阅读答案】春朱自清阅读答案

【有关朱自清的春阅读答案】春朱自清阅读答案朱自清的春的阅读答案是什么呢?下面整理相关答案,供大家参考!春朱自清阅读答案《春》的层次:1.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作者“盼春”之情.2.第二部分(第2-7段),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的景象,春天的气息.五个段落五幅画,合起来组成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这幅图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形状,有声音,有景物,有人物活动,还有层次分明的意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①(第2段)通过春天的山、水、太阳,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寻春”)②(第3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草.③(第4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花.④(第5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风.⑤(第6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雨.⑥(第7段)具体描写春天的人.(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迎春”)第三部分(第8-10段),可以归纳为“颂春”(或“赞春”).①(第8段)赞颂春天的“新”.②(第9段)赞颂春天的“美”.③(第10段)赞颂春天的“健”.《春》的内容: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是反复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强调作者盼春心情迫切.“脚步”是拟人.“来了、近了”写出了人们盼春的急切之情,透露着喜悦之情.短短四个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和赞美之情.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热切、喜悦的心情.这种情感,始终笼罩着全篇,而且越来越浓烈.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寻春”.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使春有了人的情态.“睡醒、张开了眼、”都是拟人,形象地描写一切都将重新开始.这样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现出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后面三句是排比,简洁而周详地写出春回大地,春满人间.“朗润、涨、红”是摹状,分别描绘山、水、太阳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写出了春天的变化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愉悦之情.“脸红”也是拟人,突出春暖.这一段,作者总写春日融融的景象.而这种温馨、暖和的情感,洋溢着全文.这就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自然的背景.下面开始“绘春”,作者分别摹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从多侧面描写春天景色.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是春草图.先正面写:“偷偷地、钻”都是拟人,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小草生长是悄悄的;它们从小草出土的情状,表现毫不张扬却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写出春草的质地和色彩,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这属于侧面描写,草的新、嫩,令人喜爱不已.“坐、躺、打、踢、赛、捉”一系列动词,写出春天带给孩子的欢乐和欣喜,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嫩嫩的、软绵绵的”.“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是排比.“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对仗.“轻悄悄、软绵绵”写出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柔.这一段是静中有动.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春花图.作者是以动写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回环格套拟人格,写出百花烂漫,春花竞放.“赶趟儿”是拟人,写出了百花闹春的景象.“像火、像霞、像雪”,三个比喻句排比,写出春花绚丽,百花争艳.“甜味儿”是通感,写出春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甜美.“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是联想.“嗡嗡”是拟声,写出蜜蜂之多.“闹、飞来飞去”写出蜂蝶繁忙,衬托百花香甜,引人遐想.“遍地是、杂样儿”写出野花众多.“像眼睛、像星星”,写野草众多,进一步展示春意的浓郁.“眨呀眨的”是拟人,写野花随风摆动,闪闪烁烁,时隐时现.这一段写景层次很清晰:树上→花下→遍地;作者写花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从花味甜联想到果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们相映衬;另外,作者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白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⑸“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这是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引用.下面作者把空灵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声、有情、活灵活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春风温柔,把无形的风变成有形的.“抚摸”突出柔和.“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从嗅觉写春风芬芳.“高兴、卖弄”是拟人,写出鸟儿的自由、自豪,从侧面描写春天的美好.“呼朋引伴”是句中自对,又套拟人连用,突出春天带来的喜悦.“唱出、应和”都是拟人,从听觉写春风柔美.“成天嘹亮的响着”是夸张,写出牧童春风得意的情态.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 让人感到春风的柔和.这样,把本来无形的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⑹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 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是春雨图.主要用正面描写,写出春雨中的特有美景.“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别有情趣.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句写出春雨的多、细、密;“斜织”写出春雨的轻. “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小.“绿得发亮”写出春雨的亮.“青得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净.“黄晕的光”写出春雨的柔.这些,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也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充满了诗情画意.“慢慢走着”写出春雨的和平.“披着蓑戴着笠”写出春雨的及时.忙于劳作的农民同雨中慢走的行人,形成鲜明对比.“静默着”写出春雨的宁静.⑺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是“迎春”图,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欢乐景象.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环境里,人也充满了春意,他们充满活力走进大自然.“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采用排比,写出春早人勤的生活情景.“赶趟儿”与春花图照应,写出人们奔忙的热闹景象.“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反复兼对仗格,写出早春使人们挥发出勃勃生机.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谚语,写春天给人们播下希望的种子. 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这五个图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风、雨、人,完美结合,和谐一体,给读者以优美的艺术享受.因此人们情不自禁地喜爱春天.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⑼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段是“赞春”.赞美春天的新意、娇美和活力.“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新,像新的生命一样,给人无限希望.“生长着”是拟人.“小姑娘” 比喻春天美,像漂亮可爱的女孩一样,给人无限愉悦.“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也都是拟人.“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健,像强壮的小伙子一样,给人无限力量.“领”也是拟人.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个结尾新颖奇崛,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兼有递进,气势迭起,嘎然有力地归结全文,淋漓尽致地讴歌春天的美好、从小到大的发展.这样,作者对春天的感情由喜欢到赞美,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爱好上升到社会寓意.全文描绘春的形象,作者善于把握最能代表春天特征的事物,并且运用各种手法,如生动的拟人、绝妙的比喻、有力的排比、众多的反复、精巧的照应、优美的摹状,选择了大量美好词语来形容春天,明朗欢快地表现出春天的健康壮美、生机勃勃.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让人感到一股柔情,感觉到充满生机趣味的春天.《春》的艺术修辞值得我们借鉴.《春》的修辞:《春》的修辞技巧,大致包括多格连用、诸格套用、数格兼用、综合混用.(一)多格连用. 多格连用,特指一句或相近的几句连续几次使用修辞.辞格连用是最常见、最简单的辞格组合技巧.辞格连用,又可以分为同格连用和异格连用两种.同格连用,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接二连三地使用同一种修辞格.如: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上面,前例“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是两个直接反复连用. 中例“偷偷”“钻”是两个拟人连用. 后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三个比喻连用.异格连用,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接二连三地使用不同的修辞格.如: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上面,前例是“像眼睛,像星星”两个比喻与“眨呀眨”一个拟人直接连用. 中例“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卖弄”是数个拟人、句中自对等修辞格连用. 后例“像健壮的青年”“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是比喻、夸张、拟人等,三种辞格连用.(二)诸格套用. 辞格套用,就是大格套小格,即以一个形式比较大的辞格为主,包孕其它几种形式比较小的辞格.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上面,前例是对仗,上下联各套用一个套复叠兼摹绘. 中例是对仗,两联均套用了反复. 后例是回环,上下句都套用拟人.(三)数格兼用. 数格兼用,是指多种辞格兼容于一体,即同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是这种辞格,从那个角度看是那种辞格,多种辞格融合在一起.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上面,前例“偷偷”既是复叠又兼拟人. 后例三个句子,既是比喻又是排比.(四)综合混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种成功的表达现象,是一种自觉的控制手段.高明的作者不会单一地使用一种修辞技巧.每当内容表达到最精彩部分,作者特别讲究表现技巧,使诸多修辞方式交叉融合,交相生辉.从某种意义说,辞格的混合技巧,是复杂的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因此,它们的表达效果非常浓重,非常强烈,非常深刻.如: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上面,例①是“高兴、呼朋引伴地卖弄、唱、应和”等拟人连用,又兼、套三个句中自对“繁花嫩叶、呼朋引伴、轻风流水”.例②是排比兼递进,又套用三个比喻;每个比喻中又兼有拟人的连用.由此,也可见朱自清《春》的艺术修辞,技巧灵活,变化多端之一斑.《春》的学习思考题:1.绘春部分是全文描写重点.说说这个部分是怎样安排材料进行描写的?首先,简洁地总写春的轮廓,概写山、水、太阳的特点.接着,采用工笔细描,分别画出春天的景物,从多侧面描画多姿多彩的春景.最后,详细、生动地写出春回大地、万众迎春的热闹景象.2.绘春部分的五幅图画之间是什么关系?前四幅,分别从草、花、风、雨等不同方面描写春的美景,主体是自然景物.第五幅,是春早人勤图,主体是人,其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语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大肆渲染景物是为了突出人.所以说,前四幅是为第五幅服务的,起着陪衬、铺垫的作用.3.请在第2、3、4段中,各找一个拟人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形象画出春天降临、大地复苏的欢乐情态.“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生动地表现出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亲切地写出树树争春,花花竞放的热闹情景.4.作者笔下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能不能不要“嫩嫩的”?不能.“嫩嫩的”写出了早春小草初生时柔软而鲜亮的质地,体现了节令特点.5.作者写了哪些花?写到花的哪些方面?写果实为什么要用“仿佛”?具体写桃花、杏花、梨花,这些都是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花.此外还写了野花.写花多:“开满了花”“遍地是”.写花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香:“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不是初春的景象.这是由花香联想将来的果实累累,是遥想之笔,并非实景.没有“仿佛”就不真实了.6.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什么情态?“像眼睛,像星星”是比喻.“还眨呀眨的”是拟人.这样,写出了野花在阳光下、春风中的风姿:明亮耀眼,遍地都是,随风晃动,时隐时现,值得人们珍惜、怜爱.7.风是无形无声的.本文是如何让读者感到风的存在?作者借助触觉写风,把风比作“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到它的温柔;借助嗅觉写风,从“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让人感到风的芳香;借助听觉写风,从“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牧童的短笛……嘹亮的响着”,让人感到它的恬美.8.作者是如何写雨的?侧面描写时,又借助了雨中哪些景物?有时正面描写雨的形态:“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有时通过雨中的景物:树叶、小草、灯光、行人、农民、房屋,侧面描写春雨.9.最后三段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不能调换.因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揭示了一个从小到大、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作者以此为喻,形象地写出春天将走向成熟和丰富,表明春天是新的、美的、富有创造力的.)《春》的学习小结:本文名为《春》,实质以人为本:以情写景,景中有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清词丽句中,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纯真的热爱、对未来执著的追求可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颂春绘春又可分为具体描绘(按段落顺序):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9.分析辞格2个每3分

9.分析辞格2个每3分

第6章修辞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文的辞格及其修辞效果1.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袁鹰《井冈翠竹》)(5分)这段使用了8种辞格:“血雨腥风”用的是借代,代战争年代,具体指日本屠杀我国同胞,要杀人就有血,有血就有腥味,用结果代本体。

“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用的是回环;“不向……不向……”用的是拟人;“不向”“不向”“还有”“还有”“还有”两处用的是反复;“竹叶烧了……竹根”用了顶真,也用了层递,三个分句,语气句句深入,层层递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的是引用、对偶。

整段文字总体是连用,其内部也有兼用。

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根”一句,着眼于字面,用了三个“还有”,这是反复;着眼于结构形式上的首尾相接,又是顶真;从内容上看,由竹叶到竹枝,由竹枝到竹鞭,由竹鞭到竹根,又是层递。

这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辞格,都生动说明了井冈山人民旺盛的生命力,是砍不完,杀不绝的。

2.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炮,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光未然《黄河大合唱》)这段使用的辞格有对偶,如“风在吼,马在叫”;“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炮,挥动着大刀长矛。

”对偶的运用使文字具有整齐美,均衡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有反复,如“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强化了语意。

有排比、层递、反复的兼用。

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几句从结构来看,是排比,都是动宾结构;从内容上看,是层递,由“家乡——黄河——华北——全中国”,范围不断扩大;从字面上看,是反复,“保卫”四次出现。

综合运用多种辞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修辞效果异常显著。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修 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排比套比喻
(3)这些动人的的关于泥土的故事,使人对五色土
发生了奇异的感情,仿佛它们是童话里的角色,每一
粒土壤都可以叙述一段奇特的故事,或者唱一首美好
的诗歌一样。 比喻套比拟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连用、兼用和套用
• (1)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
章 满星辰。
碧野《山景物记》
修 • 两个对偶的连用。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辞格的连用
(二)异类辞格连用——在一段文字中接连使用异类辞格。

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 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歌唱。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我麻木的神经在清醒,我滚滚的热血在沸腾!奇耻

大辱,大辱奇耻,如毒蛇之齿,撕咬我的心!
第 看是乙格。
六 (1)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
章 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设想给予着肯定和
鼓励。
比拟夸张兼用
修 (2)蓝海靠在车椅背上打盹,一根根铁丝般的胡子
辞 在饱经风霜的脸上竖着,就像是一排排钢筋。
比喻夸张兼用
(3)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
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排比反复兼用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三、辞格的套用
• 辞格套用——一种辞格里又包含其他辞格,分层组

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 (1)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将
六 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比拟套比喻

思考和练习答案PPT课件

思考和练习答案PPT课件

现代汉语课件
11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B组 ①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 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 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例②用“扬天揭 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 象而有气势。
现代汉语课件
14
现代汉语课件
15
现代汉语课件
16
现代汉语课件
17
现代汉语课件
18
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三
19
一、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 个意思可以用几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句式 表达而不用那种句式表达?这说明人们在表达思想 时对句式是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调整和选择句式 的总的原则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目的, 选择那种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这种句式应该 是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尽可能连贯 得体的。

“绚丽多姿”一语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对金刚山美好景色的总 印象。“绚丽”言其美,“多姿”言其变化,只此一语便包括了 下文的许多描写。“万紫千红,飞泉腾空,浓荫蔽月,漫山红叶, 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四字格词语描绘了金刚山四 季景物的变化,音节整齐匀称,声调抑扬起伏,富于音乐美。又 “飞、腾、蔽、染、装、裹”等动词使静止的景物鲜明而牛动, 随季节的变化更替的山名,史使人感到金刚山的四时之美。
这段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 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 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押韵自然, 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很有诗词的格调和韵 味。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一、名词解释1、错综2、移觉3、辞格的套用4、辞格的连用5、辞格的兼用。

二、单项选择题(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下列句子属于复句的是()A这就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B这事原是爷做的太急了,国孝一层罪,家孝一层罪,背着父母私娶一层罪,停妻再娶一层罪。

俗语说:“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他穷疯了的人,什么事做不出来?。

C王老三说:“俗话说:‘女大不中留,留久便成仇’,你还是同意闺女的事吧。

”D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雨落在水库里,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起了粒粒珍珠;雨落在树梢上,像给枝条梳动着柔软的长发;雨落在土地里,卷起了一阵轻烟,土地好象绽出了一个个笑的酒窝。

”对这句话运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是()A 上例运用了比喻套用排比。

B 上例运用了排比套用比喻。

C 上例是比喻兼用排比。

D 上例是比喻连用排比。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运用的是错综辞格B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以上两句诗语序变换,在形式上显得参差交错,属于错综辞格。

C“他回味中年,咀嚼青年,迷恋童年”运用了错综和层递的修辞手法。

D“每日又不习文,又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儿里闹。

”例句运用了错综的修辞手法。

4、“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是()A两个比喻的套用B两个比喻的兼用C两个比喻的连用D比喻和比拟的兼用5、下列不属于移觉辞格的是()A 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

辞格的连用、兼用和套用

辞格的连用、兼用和套用

辞格的连用、兼用和套用在一句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这就是多种辞格综合运用,辞格综合运用可以收到几重修辞效果。

综合运用常见的有连用、兼用、套用三种基本类型。

一、辞格的连用辞格的连用是指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

可分为同类辞格连用和异类辞格连用两种形式。

例如:①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谢瑛《珍珠赋》)②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下了儿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

小草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许地山《春底林野》)例①是比喻的连用,具体地描绘了“水渠”、“田野”、“稻谷”、“棉花”、“莲蓬”等各不相同的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例②是比拟连用,把“桃花”、“小草”人格化,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③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镜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④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以上两例是异类辞格连用。

例③是比拟和比喻连用,把纺车描写得绘形绘声,具有美的形象。

例④是比拟、反复、排比、对偶的连用。

比拟真切写出了多少颗心被牵动,两次反复有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三个“忘记了……”突出了对总理专注的思想感情,对偶则强调了总理给人印象之深。

它们有机地强烈地抒发了对周总理炽烈如火的真挚感情。

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前后配合,交错使用,互补互衬,珠联璧合,可以把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明有力。

二、辞格的兼用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

兼格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看是乙格。

一身多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修辞效果突出。

修辞 第8—9节

修辞 第8—9节

分析辞格的综合运用时要达到两个基本要求:
用了哪些辞格
产生了怎样的修辞效果
第九节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韵律配合不协调
1、音节不匀称 ①事实胜于雄辩,水落石出。 改为:事实胜于雄辩,水落自然石出。
②喜剧《马戏团》是卓别林自编自导自己主演的 一部早期作品,拍摄于1927年。
改为:喜剧《马戏团》是卓别林自己编导自己主 演的一部早期作品,拍摄于1927年。
1、同类辞格连用:同一个辞格连续出现。
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
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
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 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五个比喻连用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 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 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 过琴弦;像花飘零在水面上。 博喻:几个喻体同时比喻一个本体。
史学家是凸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凝结起来, 制造一个实的焦点;史剧家是凹面镜,汇集无数 的光线,扩展开去,制造一个虚的焦点。 对偶中套用比喻
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 又是爱情的试金石! 排比中套用比喻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 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 雪。
父亲变了。几十年的辛苦劳作使他脸上的皱纹 像黄土高原的纵横沟壑,注满了岁月的艰难;世 态的炎凉又让他本就拘谨的嘴合得更紧了,仿佛 已有几个世纪也未曾吐过一个字儿。 比喻、夸张连用 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 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 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 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比拟、反复、排比、对偶连用

第六章 修辞.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六章 修辞.试题及参考答案

修辞试题及答案填空题1.长句是指()的句子。

2.只出现喻体的比喻叫做()。

3.对比可以分为两体对比和()两类。

4.辞格的综合运用有兼用、连用和()。

5.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两类。

6.拈连时本不能搭配的词语能够进行搭配是借助于()。

7.有一个句子,分句A用了比喻,分句B用了夸张,这属于辞格的()。

8.整句是指()的句子。

9.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夸张三类。

10.构成层递的各项必须具有()的关系。

11.有一个句子,从形式看是对偶,从意义看是对比,这属于辞格的()。

12.短句是指()的句子。

13.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三类。

14.映衬是以次衬主,而对比是()。

15.有一个句子用了排比的辞格,其中每个分句各是一个比喻,这属于辞格的()。

答案1、字数多、结构复杂2、借喻3、一体两方面4、套用5、拟物6、上下文的联系7、连用8、结构整齐对称的一组9、超前10、层层递进11、对偶兼对比12、字数少、结构简单13、串对14、没有主次之分(或互相衬托)15、套用选择1.对比和映衬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对比以两物相互衬托,映衬则是以次衬主。

②映衬以两物相互衬托,对比则是以次衬主。

③对比的两个方面在意义上一正一反,映衬则否。

④映衬的两个方面在意义上一正一反,对比则否。

2.“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中使用的辞格是()。

①比拟②比喻③拈连④比喻兼拈连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对偶中的()①正对②串对③借对④反对4.“像一块石子投进湖水里,小王像小李一样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平静的心境”中的两个“像”字()①都是比喻词②都不是比喻词③前者是比喻词后者不是④前者不是比喻词后者是。

5.辞格的兼用是指()。

①一个句子同时运用了几个辞格。

②一个句子从不同角度看属于不同辞格。

③一个句子的一个辞格兼有其他意义。

④一个句子采用了兼语句式。

6.排比和层递的区别在于()。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言语交际》形考任务3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言语交际》形考任务3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言语交际》形考任务3网考题库及答案1.从句子的结构形式来看句子可分为长句和短句。

【正确答案】错误2.句子的次序包括时间次序、空间次序、话题视点次序和事理逻辑次序。

【正确答案】正确3.奇问的修辞目的是为了加强语义和语势。

【正确答案】错误4.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和套用三种情况。

【正确答案】正确5.“处处飞花飞处处,潺潺碧水碧潺潺。

”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正确答案】错误6.文艺语体包括小说、喜剧、诗歌、散文等。

【正确答案】正确7.现代汉语与印欧语系的语言比较,最显著的差别是缺乏形态变化。

【正确答案】正确8.“目录学是打开一切科学宝库的钥匙。

”该句运用了明喻。

【正确答案】错误9.方言一般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正确答案】正确10.下列句中括号内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正确答案】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忘乎所以)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I1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苦瓜苗就像一个①一样,自生自长,葛蕉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然而它却努力地活了下来,便渐渐地长大。

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守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②。

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杖子,把它绑在杖上,③【正确答案】①弃儿②胡搅蛮缠③约束它的行为12.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O【正确答案】海新套着脸,他还记着昨天丁经理那伤他的话,海新的自尊心跟弹簧一样,谁碰一下,就蹦得很高。

13.“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运用的修辞格是O【正确答案】回环1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当的一句是O【正确答案】事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首歌吧,从苏区开始,就一直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

15.一些服务行业,对于交际用语的使用都有明确规定,比如要求使用“请、你好、对不起、谢谢”等词语,这遵循了言语交际中的O【正确答案】礼貌原则16.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正确答案】借指“三年”17.由于不同作家的个性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经历或修养也不同,从而表现出了不同的演讲风格。

辞格的连用、兼用和套用

辞格的连用、兼用和套用

欢迎阅读辞格的连用、兼用和套用在一句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这就是多种辞格综合运用,辞格综合运用可以收到几重修辞效果。

综合运用常见的有连用、兼用、套用三种基本类型。

一、辞格的连用辞格的连用是指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

)了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以上两例是异类辞格连用。

例③是比拟和比喻连用,把纺车描写得绘形绘声,具有美的形象。

例④是比拟、反复、排比、对偶的连用。

比拟真切写出了多少颗心被牵动,两次反复有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三个“忘记了……”突出了对总理专注的思想感情,对偶则强调了总理给人印象之深。

它们有机地强烈地抒发了对周总理炽烈如火的真挚感情。

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前后配合,交错使用,互补互衬,珠联璧合,可以把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明有力。

辞格在运用时的相互借助,是形成兼用的原因。

有些辞格之间关系密切,因而它们相互兼用的机会格外多,如比喻和比拟,比喻和夸张,对偶和对比,排比和反复,排比和设问,排比和映衬等。

三、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分层组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例如: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②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例①是比拟里套用了比喻。

整个句子是比拟(拟人)。

“这些大块的翡翠”是比喻了大理花的品种、花色、花形、花香几方面,而各顶真形式的蝉联部分再以夸张形式对上述几方面给以渲染。

整段文字的辞格结构形式是:排比(第一层次)包容着顶真(第二层次),顶真再含着夸张(第三层次)。

例④作者按人的成长变化顺序把“春天”分别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青年”,又分别给以人格化的动作,赞美了春天的新生,她的可爱与活力。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引言辞格是指词语在表达中的特殊排列和组合方式,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写作中,辞格的运用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辞格的综合运用,包括排比、反问、夸张等常见的辞格手法。

1. 排比排比是指在几个词句中运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排比能够让文章的语言更加鲜明、有节奏感,使读者对内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例如:•他不仅幽默,而且风趣;不仅聪明,而且机智;不仅善良,而且正直。

在这个例子中,通过使用排比的手法,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被描述人物的多重优点。

2. 反问反问是指在文章中提出疑问,但不需要得到明确的回答。

反问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例如:•你难道不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吗?通过这个反问的句子,作者希望引起读者对问题的关注,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重视态度。

3. 夸张夸张是指在表达中进行程度上的夸大,以加强表达的效果。

夸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他长得高得可以接触到天空。

通过这个夸张的描述,读者能够直观地想象到被描述人物的身高,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比喻比喻是指通过比较的手法,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似或相似的联系,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给读者一个直观的形象,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

例如:•她的笑声如同一阵清泉,使人心旷神怡。

通过将笑声比喻为清泉,作者使读者更能够感受到被描述人物带来的快乐和舒适。

5. 并列并列是指在文章中将两个或多个词句放在同一位置并列起来,以强调它们的重要性或对比不同之处。

并列能够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团结、友爱、互助,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

通过并列的手法,将这三个词语放在同一位置,强调它们共同的重要性,并体现了团队的核心价值观。

结论辞格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综合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例D从一种角度看是对比,换一种角度 看又是对偶。
恰本地利用兼格,能够使多
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姿多彩, 从多方面为文章旳体现增添文采和 力量。
三、辞格旳套用 辞格旳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括着
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旳包容关系。 (1)一站站灯火扑来,似流萤飞走,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旳春天,这是人民旳春天,这是科学 旳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 吧!
B套用
2.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旳彩绸,正 有两只看不见旳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 旳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 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这是辞 格旳——。 A连用 B套用 C兼用
A连用
3.这些揭示人类生命奥妙旳串串符号是空谷 幽兰,荒原杜鹃,老林中旳人参,冰山上 旳雪莲,泰山绝顶旳灵芝,戈壁沙滩旳牡 丹。这是辞格旳——。 A连用 B套用 C兼用
比喻、夸张连用
总理旳轿车开动了,我们旳心哪,跟着总理向 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 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旳音容笑貌,在我 脑际萦绕;周总理旳谆谆教导,在我心中回响。
比拟、反复、排比、对偶连用Leabharlann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我还有 什么话可说呢?(反问)我懂得衰 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旳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反复)不在沉 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对 比)对偶、反问、反复、对比连用
C兼用比喻和排比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 辞格旳——。 A连用 B套用 C兼用 D套用与兼用
B套用 对偶套用暗喻。
5.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利用旳修辞手法 相同旳一项是( )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 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旳思想 品格旳试金石。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你教旳‘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是修饰文学作品的一种手法,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些言辞、词语、句式或语法的变化,达到增强表达力、形象生动的效果,让读者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在文学创作中,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首先,比喻是修辞格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一种手法。

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其中一事物的特点,使之更生动、更形象。

比如,“她的眼睛像湖水一样清澈”;“他就像一只无处停歇的蝴蝶”。

这些比喻的运用,使得故事或描述更为生动,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产生共鸣和情感。

其次,排比是修辞格中的一种重要手法。

排比是通过将同一类事物或观点依次列举,达到强调效果的目的。

通过排比,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将显得更加丰富多样,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注意力。

比如,“富国强兵、人民富裕、文明进步”;“岁月匆匆、时光荏苒、时节更迭”。

排比的运用使得整个句子或整篇作品更加节奏感强,有力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第三,对比是修辞格中常见的一种手法。

对比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相对矛盾的事物或观点进行比较,来突出其间的差异和对立。

通过对比,作品中的形象将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

比如,“他瘦如竹竿,她胖如猪肚”;“白昼和黑夜,幸福和痛苦”。

对比的运用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和反差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和体味。

第四,夸张是修辞格中常见的一种手法。

夸张通过对描述事物或观点进行夸大处理,以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印象。

夸张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具戏剧性和表现力。

比如,“她眉毛如墨,皮肤如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这些夸张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让作品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借代是修辞格中的一种重要手法。

借代通过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事物,来增加形象感和感染力。

比如,“雄鸟的欢唱代表了春天的到来”;“大海的浩瀚代表了无垠的宇宙”。

借代的运用,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深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综上所述,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一段话之中包含有多个辞格,这便为辞格的综合运用。

它包括兼用、套用、连用。

1.辞格的连用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分主次,平等并列,互相衬托。

如:①太阳还不能从云里挣扎出来,空气也感到疲乏。

②沉默。

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之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例①是两个比拟辞格的连用;例②是一个比喻辞格同一个夸张辞格的连用。

③我始终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老话,《译林》杂志将永远会是一棵屹立不倒的、绿如翡翠的常春树!(杨苡《一点小小感触》)第一句是引用,第二句是暗喻,它们是异类辞格的连用。

第二句中又包含有明喻。

④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面。

回忆凝成一块铁,重重地压在我的头上;思念细得像一根针,不断地刺着我的心;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像中升上来,现在连电灯光也带上猩猩的颜色。

(《巴金小说精编》)第二、三、四句都是比喻,它们是同类辞格的连用。

2.辞格的兼用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

如:①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②举着红灯的游行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

例①是对偶和对比的兼用;例②是比喻和夸张的兼用。

③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鲁迅《阿Q正传》)这是层递和顶真的兼用。

“铜钱——角洋——大洋”,概念一个比一个大,表达了层层递进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是层递,但是“……角洋,角洋……大洋,大洋……”词语蝉联,从这个角度看,是顶真。

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这例兼用了回环、对偶、对比。

兼用的特点是“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又是乙格。

兼用可使多种不同的修辞效果交织在一起起作用,相互补充,浑然一体,增添文采和力量。

3.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如:①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8第八章 辞格的综合运用

8第八章 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八章辞格的综合运用【学习目标】1、了解、掌握辞格综合运用的几种形式。

2、对辞格综合运用的几种形式进行辨析。

【重点】辞格的连用、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兼用【难点】对辞格的连用、套用、兼用进行辨析【本节教学内容】辞格的连用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兼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在一句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这就是多种辞格综合运用,辞格综合运用可以收到几重修辞效果。

综合运用常见的有连用、兼用、套用三种基本类型。

⏹1.连用——在一段文字中连续运用辞格,它又分为同类连用和异类连用。

⏹2.兼用——一个辞格兼有另一辞格的表达功能,是一身兼两职的表达方式。

⏹3.套用——一个语言片段中的某个辞格又包孕着比它范围更小的另外一个或几个辞格。

一、辞格的连用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修辞格说明同一内容,使几种修辞格相得益彰。

表达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塑造更加鲜明生动的形象。

可分为同类辞格连用和异类辞格连用两种形式。

例:①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郑振铎《海燕》)②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歌唱。

⏹③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谢瑛《珍珠赋》)⏹(同格:比喻连用)⏹④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下了儿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

小草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许地山《春底林野》)⏹(同格:拟人连用)⏹⑤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镜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异格:拟人、比喻、比喻的连用)⏹⑥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辞格的综合运用

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辞格的综合运用

句式的变换和选择辞格的综合运用老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一)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句式的变换和选择辞格的综合运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一)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四)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五)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借代(一)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二)借代的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捧腹”是“笑”的结果)7、资料代本体。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三)借代的作用: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四)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五)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夸张(一)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三)夸张的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下面运用的夸张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一)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

如例句曲。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三)对偶的结构: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四)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五)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排比(一)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和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三)排比的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1、对称性与平列式。

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

对偶必须对称。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句式的变换和选择(一)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选择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旬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年被动句。

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按照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或者选用被动句。

下面情况常用被动句:①为了强调被动者,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或元从说出;②为了使句式整齐;③表示特定的感情。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选择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也可以从反面去表达。

从正面表达意思的,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相同的意思的,是否定句。

正因为肯定句与否定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所以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句式,双重否定是肯定语气,三重否定是否定语气。

(三)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选择反同句比陈述句更肯定有力,往往既能强调,又能表达强烈的感情。

把下面一个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难道你就不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北方的农民?应改成:“你一定会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

”把下面一个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

应改成:“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难道不是(按:不能改成(难道都不”)应该像松树一样,……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吗?”(四)长短句的变换、选择长短句只是就单句说的。

单句结构复杂,字数多。

容量大,那就是长句,否则是短句。

至于复句,不管它分句多少,字数多少,容量大小,只要是构成复句的某些单句都短,那么这个复句就可以说用了短句。

短句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

它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紧张、激越的情绪或坚决肯定的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