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翻译语境分析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翻译语境分析翻译是一种超越文字之间的文化转化,其任务是实现目标语言语境和源语言语境的有效对接,在其中保留原著的内容和表达技巧,以及把原著内涵最尽可能说明清楚。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甚至涉及更多的标准,其中又以文学文本为主。
文学翻译是当下比较受关注的话题,通常专指进行文学翻译的文艺创作意识和技巧,针对翻译文学作品,要在正确表达的基础上,使读者有相同的欣赏和享受。
一般来说,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语境分析,最主要的是要引入翻译理论,尤其是偏重文学上处理方面的理论,例如术语理论、策略理论、质效理论等等,同时还要融入批判性翻译学说。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语境分析还要涉及翻译原则方面的问题,即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同时保留原著特征,力求将原著的主题及其表达技巧完整地传达给读者,以此来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在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外文文本的语句结构、文学特点、结构角度,尊重原文的句法、文体、比喻亦或押韵等等,以体现作品的原著独特的风格,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只有在实践中按照这样一定的翻译标准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高效精准和读者满意度。
探讨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
探讨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作者:李怡琼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25期摘要:译文批评与赏析,是翻译学中的重要内容,也叫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指在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理论和标准,包括翻译思想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一内容也是对翻译作品的质量问题进行解决的重要途径,能促进译文与原文的贴近度。
因此。
本文将针对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的批评与赏析之法进行具体的阐述,给出如何有效提高翻译批评的主要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典文学译文批评与赏析方法引言翻译批评,是对翻译过程做出评价,对译作质量进行监控,根据参照标准进行全面的评价过程,具体的评价标准,要根据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做出具体规定。
这样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译文与原作之间的还原性,实现良好的社会价值。
要想促进翻译批评被有效实施,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入手分析。
[1]一、积累自身阅读量要想促进翻译批评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首先需要翻译者具有一定的阅读量,丰富自己的见识和事业,可以对译文做出一个准确判断。
因此,翻译者应该在平时注意对知识进行积累,要多读书多看书,通过对阅读量进行积累,增加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水平。
大家都知道,西方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人们在进行语言和文化沟通时很容易造成困难。
但是随着世界多元化的逐渐发展,中西方文化加深了交流方式和内容,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文化存在差异,语言存在差异,要想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文化就成为了部分阅读者的难题,因此,出现了一个中介,翻译,它能将西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了解文化思想,将原文最接近的意思用中文进行解读。
翻译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原作者,翻译者和译本的读者。
从一般的情况进行出发,文字是具有艺术魅力的,它能够通过从文本的文字中进行体现,但这样的艺术价值需要读者根据自身的水平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寻找。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使译作与原著的还原性提到最高,需要翻译者对原著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这就需要翻译批评工作的参与。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模糊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每一种文学语言中都有重要体现;另外,相对于其他语种,英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外明显,这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美文学独特的模糊性韵味。
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让译文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美感,就决不能只是将英语和中文或者其他语种之间进行简单的意思转化,更多的应该是在深刻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美学方面的特性,对原文中的模糊性进行适当的文学翻译上的艺术创作。
一、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分析的基础要想彻底搞定一个事物,首先要做的就必需是彻底搞清楚事物本身的特征;所以,要想真正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我们就必需先彻彻底底地了解好英美文学翻译。
另一方面,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化,在更大意义上,翻译应该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上,因此,除了了解英美文学翻译本身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美学方面有着深刻的把握。
一个提出了意义空白及意义未定性的理论,一个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论,同为美学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伊塞尔和姚斯二人虽然在对于美学的内在理解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细微区别,但是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总是为读者创作的这一问题上,两人却奇迹般的达成了共识;从这个角度进行剖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源于文本本身,更多的是来自读者的赋予。
然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不可缺失的桥梁,通过它,双方在意识上才能够引起共鸣,所以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在生活、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分析。
翻译是文学中重要的角色,英美文学翻译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其中包含着对原文作者的特殊情感。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绝对不能只是对词、对句形式上的完美对应,更多的是对原文中语意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引和再度创造。
英国文学翻译评价与心得体会
英国文学翻译评价与心得体会英国文学翻译是一门学问,我认为他很重要,并且我也有很多心得体会。
从学习英语到现在,也已经很久了,过程里,会有一些问题,要么注重英语表达,要么只为看懂译文。
两者合而为一,要想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却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
迷糊接触正规翻译时间也不久,短短的时间段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学到些什么技巧,但往往拿起一篇文章,又总难下笔翻译。
总会因为一些东西而犯难,或者明知一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却不能用汉语很好的表达出来。
或许是因为我练习太少,专研太少,翻译也就仅仅只停留在了表层阶段,深入不了,我翻译出的东西,总是字不正腔不圆,和标准译文有很大的差距。
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词不达句的现象。
现在我们主要的方向都是在英译汉上,遇到的问题就是透彻地理解原文。
看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目的。
若为获取信息,抓住大意就可以了。
若是为了消遣,那就可以看懂多少算多少。
若是为了翻译,那就非透彻理解不可了。
对比才能知道不足,对比才能选择正确的方向。
在这几次的翻译练习中,我会时不时的被一些单词难住,感觉我知道的意思放在文章此处上下文却无法衔接,语义不对。
这种情况,如果是换在写作的时候,往往可以把它回避掉,换个词,甚至换句话,但在翻译上却不成。
找不到合适的表达,这句话就偏离了原本的意思。
所以一词多义往往得弄清楚原文的意思,再选用适当的词语来表达。
这也就要求了我要能熟悉的了解一些常用词。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
翻译显得格外的意义非凡。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鉴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鉴赏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一扇通向不同文化和思想世界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翻译与鉴赏,我们能够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领略到世界各地的文学魅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沟通。
译者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力求让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同时,还要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将这些微妙之处在译文中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
比如,在翻译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或习语时,译者需要格外谨慎。
如果简单地直译,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甚至误解原文的意思。
以《老人与海》为例,书中多次提到的“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如果只是生硬地翻译成“a tough guy image in Hemingway's style”,对于不了解海明威写作风格和美国文化的读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
而一个优秀的译者可能会通过加注或者在译文中巧妙地解释,让读者明白“硬汉形象”所代表的坚韧、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一个好的翻译能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原作者所创造的世界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情感和思想。
相反,一个糟糕的翻译可能会让作品失去原本的韵味,甚至变得晦涩难懂。
在鉴赏高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时,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很多外国文学作品都蕴含着对人性、社会、生命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比如《巴黎圣母院》通过描写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的故事,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我们在阅读时,要深入思考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其次,作品的人物形象也是鉴赏的重要方面。
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塑造了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例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他的犹豫、挣扎和复仇的决心,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外国文学翻译思想分析
外国文学翻译思想分析外国文学翻译是中西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有效地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但是,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不同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转换,这也是翻译工作的难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外国文学翻译中的思想分析问题。
一、语言的翻译与思想的转换翻译不仅仅是对语言的转换,更是对文化的传递。
文学作品的思想、观点与价值观,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传递也会有所改变。
举个例子,英国的珍妮·奥斯汀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女主角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探讨了地位、财富、爱情和婚姻等问题。
但是,如果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中文的话,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一些转换,比如中文翻译中可能会更多地强调古代社会的爱情观和家庭观。
二、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思想和价值观的传递上,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翻译的工作。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理解,可能会导致某些词语或句子无法直接翻译,需要进行转化。
同时,翻译中还要考虑到语言的谐音、反讽、暗示等语言特点的转换,这也需要翻译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敏锐的嗅觉。
三、翻译的目的与读者的需求任何翻译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读者。
比如,科技类书籍的翻译,需要更多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因为这些书籍往往需要作为参考书籍被广泛使用。
而文学类的翻译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在成功的翻译中,很多时候,翻译者不仅仅需要了解原文的意思,还需要了解读者的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等,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的工作。
四、翻译的挑战外国文学翻译的挑战在于如何保持原作的思想、观点和文化元素的完整性,同时兼顾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的塑造。
很多时候,翻译者需要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处理,才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想法和思想。
总之,外国文学翻译不仅仅涉及到语言的翻译,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转换。
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理解和敏感度,通过巧妙的语言处理和文化转换,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的工作。
试分析某一翻译作品中的翻译技巧
试分析某一翻译作品中的翻译技巧《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经典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某一种语言下的翻译作品中的翻译技巧。
选取法语版《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分析对象。
法语版的翻译由汉斯·伯格翻译,并由Laffont出版。
这个翻译作品被广泛地认为是对原著的忠实翻译,同时也在文学表现上具有高度的质量和可读性。
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词汇翻译方面的技巧。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许多特有的美国俚语和口语,其中包含了许多在其他语言文化中并不常见的词汇。
在法语版的翻译中,汉斯·伯格采用了当时法国流行的俚语和口语来表达原著中的美国俚语,这种做法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地域特色,又使得法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特殊的词汇。
伯格还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来呈现原著中所包含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些词汇和表达在法语中并没有直接的对应,但却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著的语境和情感。
关于句式和语法的翻译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使用了许多简洁而生动的句式,这种写作风格也是他的文学特色之一。
在法语版的翻译中,伯格通过灵活运用法语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巧妙地保留了原著中这些简洁而生动的句式,使得译文在语言风格上更贴近原著。
在表达情感和语气上,伯格也通过改变句式和语法结构,使得译文更加贴切地传达了原著中的情感和语气,同时也增加了译文的文学感和读者的阅读愉悦感。
还有一点是关于文化因素的处理。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充满了美国文化元素的小说,其中包含了许多美国的社会、历史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在法语版的翻译中,伯格通过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帮助法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著中的美国文化元素,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背景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
关于新时期文学外译评价的几个问题
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充分了 解目标文化的特点,努力实现准确、 流畅的翻译。
要点三
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翻译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直译、 意译、音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最 大程度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语言转换的难题
01
保留原作风格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风 格的传递。翻译者需努力保留原作的 语言风格和特点,以呈现给读者原汁 原味的作品。
面临的挑战
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外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市场压力等,需要 翻译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02
新时期文学外译的核心问题
翻译标准的界定
翻译标准的定义
翻译标准是衡量翻译质量的重要 尺度,它涉及到对原文的理解、 表达和传递。
翻译标准的演变
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翻译标 准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以适应 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的需求。
文化传递效果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文 化的传递。因此,评估翻译效果还需 要关注文化传递的效果,包括是否成 功地传递了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观。
03
新时期文学外译的挑战与对策
文化差异的应对
要点一
文化差异的存在
要点二
增强跨文化意识
在文学外译过程中,文化差异是翻译 者必须面对的挑战。不同的文化背景 、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会影响对原文的 理解和表达。
翻译学为文学外译提供了理论 基础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深入 研究和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律 和特点。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动态对等与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而形式对等则更关注对原文形式的保留。
翻译效果评估
翻译质量的评估
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
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翻译和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有着紧密得关系,没有翻译,何来评论?翻译是评论得依据.没有评论,翻译便难于健康地进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得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得作用.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尤其是作家兼翻译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得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久值得学习得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么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我们看了那个统计(指林纾所译外国文学作品得统计),一方面自然是特别得感谢林琴南凭外,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得世界名著给我们,但一方面却不免惋惜他得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译得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闻名得(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得第二等得小讲二十匕种,因此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得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得书却基本上第二、三流得作品,能够不必译得,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个明白得任何外国文字得,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与他合作得口译者之身上.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得口译者所误得:小讲与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极好得剧本、译成了小讲--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得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得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得《群鬼》(梅孽)基本上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得美与风格及重要得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领,又为必写上了"原著者莎士比亚"及"原著者易卜生"呢?林先生得翻译,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m如法国雨果得《九三年》,林先生译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非常惊异,什么原因原文是非常厚得一本,译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得了.然而不管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得翻译,其能够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在(李译)这是我快乐得:我从来不喜爱长得散步,尤其在冷得下午:手指和足趾都冻坏,怀着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得心,觉得躯体不如以利沙,约翰,和乔治安那儿德而受着委曲,在湿冷得黄昏回家,在我看来是可怕得.这一段一长句,因为原文得句法得关系,颇难译得好.原文得"dreadful to me"直贯句尾,李译移装在句本,好是好得,但文字稍觉累赘.伍译移在句中("差不多够我可怕"),我以为比较明快.自然,倘使我们逐字对比起来,伍译是省去了若干字得;"我不情愿走远路"中间略去了"从来"(never),"手指和足趾"简略为"手足","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得心"简略为"奶妈贝西得臭骂",--这基本上.然而通读全句,我依然喜爱伍译.我以为伍译此句得神韵非常好."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大概比"在湿冷得黄昏回家"多些韵味,而"humbled bythe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伍译得比较自由得成语(把humbled bythe consciousness of译为“自惭形秽”,我亦觉得比李译得"觉得躯体不如……而受着委曲"大概更见熨贴.比较这一段得两种译文,颇有意思.第一,此句得伍译实在比第一段更为切近直译,这证明了直译方法得不容怀疑;第二,这又证明了直译方法假如太拘泥于"字对字",便容易流为死板,使译文缺少了神韵;太拘泥于"字对字",往往会变成死译,--这跟直译有相当得距离.久历译此句加添了些意义."差不多够我可怕"得一个"够"字,和"更使我自惭形秽"得"更"字,--这两字在译文中是互相呼应得,然而把原文得语气太加重了;我以为"更"字能够换为"也"字.看,茅盾对两种译本得评论是多么公正.毫无成见,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动机是与人为善,措词是委婉中肯,绝无哗众取宠之意,更无损人利己之心.评论得目得,乃是总结翻译得宝贵经验,从而促进我国翻译事业得个断进展.前辈在外国文学评论方面,早已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得榜样.同意批判,毫无疑咨询,是更加困难得一个方面,前辈中也不难寻到永久值得效法得楷模.他就足。
西方文学名著的翻译研究
西方文学名著的翻译研究引言:西方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向世界展现。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诠释原作的意境和文化魅力是翻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翻译的文化差异、技巧和策略入手,对西方文学名著的翻译研究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翻译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是翻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西方文学名著翻译也不例外。
诸如《哈姆雷特》和《失落的世界》等著名作品,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翻译成的译本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1. 语言差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词汇、语法、句型和语音等方面都有悬殊的差异,这样就会存在许多没有直接对应翻译的情况。
例如,英语中使用的时态和语态的多样性是中文所没有的,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难度。
2.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例如,中国和西方礼仪、文化信仰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要在翻译中进行文化上的适应和调整,这在《吸血鬼日记》等异域文化的作品中体现的尤其明显。
第二部分:翻译的技巧翻译是一门技术活,对译者的技巧和经验要求都较高。
如何在翻译中尽可能的还原原作,是每个翻译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 英语翻译思考逐句解在翻译时,需要逐一解释每个单词和每个句子,即逐句解。
这样可以帮助译者完整理解文本,并有效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漏译、误译,确保翻译质量。
2. 简洁明了在翻译时尽可能简洁明了。
在精确把握原文含义的同时,避免翻译出过多废话、义复杂甚至有歧义,以免翻译成为多年难题。
3. 大胆删减大部分西方文学名著语言极其优美精华,但过多繁琐的词语构造、过多的修饰都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因此,在翻译中,必要时要大胆删减,使翻译更加简明、明了和精炼。
第三部分:翻译的策略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翻译效果的影响很大。
因此,翻译者也应该具有科学的翻译选择和组合策略。
1. 对比翻译法对比翻译法的特点是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对照着翻译。
当遇到对于词汇而言难以精准对应的语言时,应使用对比法。
如当翻译“黑夜”,英文中选用“night”,而西班牙语中则选择“noche”进行翻译,均翻译成“夜晚”。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浅析及对策研究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浅析及对策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浅析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作为人类跨文化交流活动之一,其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
文学作品翻译如何能做到忠于原作、保持原文的风采,又有所"创新",成了人们经常研讨的话题。
本文针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特殊性,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现状,探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建议,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研究策略一、引言文学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既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所以,文学翻译如何能做到忠于原作、保持原文的风采,又有所“创新”,成了人们经常研讨的话题。
二、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现状不同的译家,虽然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无法回避文学翻译的语言、艺术审美以及文学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方面所面对的基本问题。
诸如如何对待原作,是做到忠实于原作、保持原文的风采,还是有所“创造”?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是否应尽量再现原作风格?文学翻译语言应该带有“异国情调”,还是应该完全忠实于本国?翻译家如何处理协调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理论建设工作,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学翻译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这里只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作一粗浅的探讨。
三、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问题及对策1.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能脱轨原文任何文章的翻译,忠实原文是翻译的立命之本。
怎么翻译,都不应当变异内容。
这是文学翻译的基本标准。
当然,文学翻译的标准是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它肯定会不断更新。
从最早的语音信息、语义信息、形式信息,再到美学信息、文化信息,是从音译、直译、意译,到“信、达、雅”,到“神似”“化境”等这样一个过程。
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更新,翻译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这一点是绝对不会变的,变的只是“内容”的表现形式。
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
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在我国,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赢得部分中文作家和学者普遍认可,本文浅谈谈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欢迎阅读。
【摘要】通过使用中文进行英美经典文学的翻译,也让越来越多人的开始认识和了解经典的英文文学作品,但是因为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翻译方式也让翻译的文本呈现出不同的赏析内涵,以及不同的翻译理念。
本次研究就针对翻译批评和赏析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希望掌握其中的内涵价值。
【关键词】经典英美文学译文批评赏析方法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在满意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同时开始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层面的享受。
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典的西方文学在我国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迫切需求。
但是,因为西方文学经典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体系与我国人民的母语体系存在很大差别,所以需要在语言结构和内涵上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
一、批评与赏析1.大众理解角度的翻译批评和赏析。
根据我国中文语言体系的理解范畴和认知进行分析,目前我国文学研究工作者对于翻译批评和赏析两种研究体系的概念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因为翻译批评和翻译赏析的概念存在相似的内容,所以需要深入的进行分析和理解才能够掌握两种概念的内涵。
这两种翻译文学的概念存在很高的专业性,翻译批评在我国英汉翻译词典中的解释为相关的翻译工作者通过一些固定的翻译参考标准进行外文内容和词语的翻译,与此同时应当关注文本翻译的文学质量,通过文学翻译和理解的模式翻译出需求的文学文本,并针对翻译的文本进行翻译价值的全面评估。
2.文学中的翻译批评。
从文学翻译批评的工作角度进行分析,针对翻译的文学作品和原作者的思维进行深入的体会和理解,才能够达成翻译批评和赏析的需求。
很多时候不能够完全的理解和掌握翻译文学原作者的思维,就需要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通过联系常这个文学作品、翻译文本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翻译文学作品中体会其文学价值和内涵,这也是翻译批评工作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浅谈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
浅谈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浅谈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根据这些年来的阅读和翻译实践,我深深地感到:若想把一本外文名著(特别是文学名著)翻译好,将原著的内容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这并不完全取决于翻译的外语水平,可能更要求翻译具备驾驭中文语言文学的深厚功力。
此外,一些译作因政治与意识形态等因素被有关部门要求以“归化”倾向翻译,就难免失去原著中一些重要的内涵;而那些倾向于“异化”的翻译往往更能体现原作的真实意境--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是一个最佳明证--谁都承认张爱玲的翻译最早、也译得最好、最能反映原作的真实表达,但由于其“异化”翻译的倾向(和她当时的工作的身份背景),终被挡在门外。
而海观的翻译,如不对照张爱玲的译本,读着还觉得过得去,但一经“三头对案”--原著和两个译本相对照---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海明威在如此关键的一点上说的不是那个“归化”翻译译本的意思啊(有篡改原文最精华要点的嫌疑),从而也才能感受张爱玲译本的与原著的真实与贴切,精准与精彩!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版本中国读者所读到的世界文学、历史、哲学等许多名著的翻译版本,真正从语言和内涵上忠实于原著中内涵要素和文字特色的并不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在对某些领域的深入研究时提倡读原著的重要原因。
这些年,我对照英文原著,逐字逐句地细看了十几本文学名著,尽管都是出自较有名气的翻译家之手,尽管大部分段落的翻译都基本无懈可击,但一些句子--比如文学语言特别深奥的一些表达,怎么看都无法再现原文所传达的语境和深沉的美感--特别是敏感的,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之争的段落,不是有明显的“归化”整改痕迹,就是干脆做了“删节处理”--这都是非常遗憾的--既是翻译的“大忌”,也是译著大为“贬值”的原因。
还有,我读英文原著时体会颇为深刻的一点是:像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一些精彩段落,你就是中文翻译的再好(包括公认的、最著名的翻译家朱生豪的翻译)都难以完全表达出原著中那些话语中所包涵的动人的感情色彩。
英美文学的译文的赏评方式
英美文学的译文的赏评方式首先,何为翻译批评?在《中国翻译词典》中,翻译批评被定义为:“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
”笔者认为,所谓的全面评价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翻译本身是一个综合多的对象的过程,它至少包括写作者、翻译者以及译语读者这三个方面,因此,从逻辑上来看,由于文字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是源于文本自身的,这就要求必须从文本出发来品味。
翻译批评首先应该从阅读原作入手,从中了解原作者的目的和原作的表达功能;作为语言文化的研究者,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从中捕捉西方文学的特别元素,了解英美经典文学的基本架构,并总结西方文学阅读的经验,熟知欣赏、评价西方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为文学批评与赏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分析比较不同译者的译本,从译作内容层面研究译者的翻译目的、译作体现的翻译方法和原则以及针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读者对象的接受程度。
然后,对于译作本身,除了刚刚提及的内容层面,还可以从结构层面上对译作语言本身进行分析,语言是文学内容及情感主题的载体,译作作者只有通过对语言的精心筹划与安排才能塑造出生动形象而符合原作的人物艺术形象,才能讲述出经典永恒的故事情节。
因此,译作作者的语言风格是翻译批评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对此,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从修辞的角度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段非常丰富并且不胜枚举,有明喻、暗喻、转喻、提喻、拟人、排比、反语、夸张、委婉语、反讽、对比、押头韵、斜韵等。
在比较不同译作时,应该有意识地分析这些修辞手段的运用,对照原作的语言修辞风格,分析译作使用修辞表达功能的优劣。
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不同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幽默以及新颖多彩之处,另一方面,也能最直观最大限度地了解到原作作者的独特风格,从而加深对作品本身价值的掌握。
例如,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小说字里行间俯拾皆是的都是她幽默与讽刺的智慧对白,就拿其标题来说,就运用了压头韵的手法,从语言表达层面上,这迎合了大众文学易读且又极富趣味性的要求。
文学翻译风格分析报告
文学翻译风格分析报告导言文学翻译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极富创造性的艺术。
在风格的选择上,翻译者需要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将原作的语言和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言的相应表达。
本文将以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分析翻译中的风格选择,其中包括《傲慢与偏见》、《红与黑》和《百年孤独》。
一、《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经典小说。
在该小说的英译本中,不同的翻译者选择了不同的风格。
例如,拉尔夫・安德森(Ralph Thompson)的翻译更加注重原文的细节和语言风格,力图将奥斯汀的幽默和讽刺表达完整地传递给读者。
而格利琴夫人(Ernest Gillon)的翻译则更加注重目标语言的流畅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之中。
二、《红与黑》《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的一部重要作品。
在《红与黑》的汉译本中,翻译者们不仅要选择风格,还需要面对诸多文化差异的挑战。
例如,对于书中主角朱利安(Stendhal)的名字的翻译,有的翻译将其音译为“朱利安”,有的则将其意译为“朱利安”。
这种区别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不同,也体现了翻译者对原著风格的把握和个人喜好的选择。
三、《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小说流传世界各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在不同语言版本的翻译中,翻译者们采取了不同的风格选择。
一些翻译者试图保留原著中的现实主义风格,让读者感受到马尔克斯独特的写作方式。
而另一些翻译者则更加注重目标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结论文学翻译的风格选择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决定了翻译品质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选择风格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原著的细节和语言风格,还需要兼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翻译者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保留原著的风格或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随着世界各国文学交流的深入发展,文学翻译的风格选择将成为一个持续讨论的话题综上所述,文学翻译的风格选择对于翻译品质和读者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对汉英文学的见解和认识作文
对汉英文学的见解和认识作文Literature i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history, and emotions. When we talk about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we are delving into two rich and diverse traditions that have influenced and inspired readers for centuries.Chinese literature dates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works like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Art of War" shaping the literary landscape.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known for its intricate characters and tonal nature, which adds depth and complexity to its literature. Chinese poetry, with its focus on imagery and symbolism, has captivated readers with its beauty and elegance. Famous figures like Li Bai, Du Fu, and Su Shi have left a lasting legacy in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their timeless poems.On the other hand, English literature has also mad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orld stage. From Shakespeare's plays to Dickens' novels, English literature has produced some of the most iconic works in the literary canon. The English language, with its rich vocabulary and varied syntax, allows for a multitude of literary styles and forms. English poetry has produced luminaries like Wordsworth, Keats, and Byron, who have enchanted readers with their lyrical verses and profound insights.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ntexts,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share common themes and motifs. Love, loss, betrayal, and nature are universal subjects that resonate with readers regardless of their linguistic backgrounds. Both traditions also value symbolism, metaphor, and allusion as literary devices to convey deeper meanings and emotions.Furthermore,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Through the efforts of translators, readers are able to access works from different traditions and gain insights into unfamiliar cultures and perspectives. Translations also highligh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revealing the unique artistic sensibilities of each tradition.In conclusio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offer readers a glimpse into the rich tapestry of human experience. Through their exploration of universal themes and innovative literary techniques, these traditions continue to inspire and captivate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By engaging with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we are able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and diversity of the written word in all its forms.。
【推荐下载】学术英语:略谈外国文学评论
[键入文字]
学术英语:略谈外国文学评论
接受批评,毫无疑问,是更加困难的一个面,前辈中也不难找到永久值得效法的楷模。
本文是一篇略谈外国文学评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何来评论?是评论的依据。
没有评论,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
我国老一辈作家、家,尤其是作家兼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评论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的世界名着给我们,但一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着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与他合作
1。
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_英语论文
外国文学翻译和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翻译,何来评论?翻译是评论的依据。
没有评论,翻译便难于健康地开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
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尤其是作家兼翻译家,不仅给我们留下珍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芒典范。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翻译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的世界名著给我们,但一方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译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著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译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与他合作的口译者之身上。
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译者所误的:小说与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
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与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领,又何必写上了"原著者莎士比亚"及"原著者易卜生"呢?林先生的翻译,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
如法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译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
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译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
浅谈文学作品翻译
浅谈文学作品翻译Companionship of Books 是一篇文学性极强的文章。
读罢原文,笔者自觉获益颇多。
但真要下笔翻译时却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怎样遣词造句、比如怎样传达原文意境等。
围观同学们的作业后觉得大家的思路都很是不错,有些翻译方法也让笔者大开眼界。
故摘录翻译数句,作分析报告一篇,望能集众人智慧,浅析英汉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试图找出解决办法。
一、标题翻译:文章标题“Companionship of Books”的翻译首先就是一大难题。
34位同学给出了近十种翻译方法,如“与书为伴”、“以书为友”、“书之谊”、“书是人生最好的伴侣”、“书·伴”等等。
简简单单三个单词,竟引出如此之多的翻译版本,让笔者不禁赞叹之余,也不得不思考,这么多种翻译方法,有无对错之别、高下之分?笔者认为,标题翻译中,文字简练方为上佳。
因此将区区三个英文单词译成“书是人生最好的伴侣”应是有些不妥。
而查阅《英汉大字典》(第二版),书中给出了两条释义:1.伴侣关系;友谊;交往。
2.一群同伴。
可见,不论“为伴”还是“为友”都可算符合要求。
但综合全文,笔者认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倾向于“引书籍为终生伴侣”之意,因此译成“与书为伴”似乎更好。
而有同学极富创造力地将标题译成“书·伴”,则是有写另辟蹊径,让笔者眼前一亮。
二、遣词造句:文学性篇章的一大行文特点便是词义丰富多变,且句式多用对仗。
翻译这类文章,对译者的中英文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中文方面。
下面,笔者想援引以下几句来进行具体分析。
e.g.1:one should always live in the best company,whether it be of books or of men.?译文1:人应该结交最好的朋友,无论是书还是生活中遇到的人。
译文2:不管陪伴这个人的是人还是书,陪伴他的总应该是最好的。
译文3:人应当读好书,交益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科技英语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翻译和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翻译,何来评论?翻译是评论的依据。
没有评论,翻译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进步的功能。
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尤其是作家兼翻译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翻译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由于他先容了这很多重要的世界名着给我们,但一方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回于虚耗,由于在他所译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着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译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回咎于林先生,由于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和他合作的口译者之身上。
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译者所误的:小说和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很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添进了很多叙事,删减了很多对话,简直变成和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
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和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着者莎士比亚”及”原着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翻译,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
如法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译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
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译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的翻译,其可以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
在中国,恐怕译了四十余种名着的,除了林先生外,到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个人呀。
所以我们对于林先生这种劳苦的工作是应该十二分的感谢的。
在那些可以称得较完善的四十余种翻译中,如西万提司的《魔侠传》,狄更司的《贼史》,《孝女耐儿传》等,史各德之《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都可以算得很好的译本。
沈雁冰先生曾对我说,《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除了几个小错处外,颇能保存原文的情调,译文中的人物也描写得和原文中的人物一模一样,并无什么变更。
离开他的翻译的本身的价值不谈,林先生的翻译工作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和功绩,其最大的是: 中国近二十年译作小说者之多,差未几可以说大都受林先生的感化和影响的。
即创作小说者也十分的受林先生的影响。
小说的旧文体,由林先生而打破,欧洲作家史各德、狄更司、华盛顿·欧文、大仲马、小仲马诸人的姓名也因林先生而始为中国人所熟悉。
①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茅盾又是多么细致地分析、比较、评论《简爱》的两种译本的。
一本是伍光建译的《孤女飘零记》,一本是李霁野译的《简爱》。
茅盾一开始便摘引了原文第一章的头两段来评选: Therewasnopossibilityoftakingawalkthatday.Wehadbeenwandering,indeed,intheleaflessshrubberya nhourinthemorning;butsincedinner(Mrs.Reed,whentherewasnocompany,dinedearly)thecoldwinter windhadbroughtwithitcloudssosombre,andrainsopenetrating,thatfurtheroutdoorexercisewasoutofth equestion。
(伍译)那一天是不能出门散步的了。
当天的早上,我们在那已经落叶的小丛树堆里溜过有一点钟了;不料饭后(李特太太,没得客人来,吃饭是早的,)刮起各大的冷风,满天都是乌云。
又落雨,是尽不能出门运动的了。
(李译)那一大是没有散步的可能了。
不错,早晨我们已经在无叶的丛林中周游过一点钟了,但是午饭之后--在没有客人的时候,里德夫人是早早吃饭的--严冷的北风刮来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再做户外运动是不可能的了。
茅盾指出,这两段译文都是直译,但有一同中之异,即李译是尽可能地移译了原文的句法的。
假如细较量起来,我们应当说李译更为”字对字”;第二句中间的”indeed”一字,两个助词”so”以及”penetrating”一字,在伍译是省过了。
然而这是小节。
假如我们将这两段译文读着读着,回过往再读原文,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李泽更近于原文那种美丽的情调。
伍译的第二句后半,”刮起冬天的冷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尽不能出门运动了,”诚然明快,可是我们总觉得缺少了委婉。
而所以然之故,我以为是和依照原文的句法和否有关。
又原文中之”thecoldwinterwindhadbroughtWithit…”一段,李译亦比伍译更为”字对字”,而且更为妥贴。
除了’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在字面上也比”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更为切合原文而外,”严冷的北风刮来……”云云也比”刮起冬天的冷风”更合原文的意思;而这,也足由于伍译要避往欧化句法,所以这半句就不能”组织”的恰好。
否则,这半句并不怎样难,以伍先生的译才一定能译得很妥贴的。
②再来比较原书第一章的第二段: Iwasgladofit:Ineverlikedlongwalks,especiallyonchillyafternoons,dreadfultomewasthecominghome Intherawtwilight,withnippedfingersandtoes,andaheartsaddenedbythechidingsofBessie,thenurse,and humbledbyconsciousnessofmyphysicalinferioritytoEliza,John,andGeorgianaReed. (伍译)这我却很欢喜:我不愿意走远路,尤其是遇着跟冷的下午,薄暮冷光中,散步回来,手脚的冰冷,奶奶贝西的臭骂,已经够我害怕,而我的身体的孱弱,比不上伊里西,左珍纳,约翰他们三个,更使我自惭形秽了。
(李译)这是我兴奋的:我从来不喜欢长的散步,尤其在冷的下午:手指和足趾都冻坏,怀着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觉得身体不如以利沙,约翰,和乔治安那里德而受着委曲,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在我看来是可怕的。
这一段一长句,由于原文的句法的关系,颇难译得好。
原文的”dreadfultome”直贯句尾,李译移装在句本,好是好的,但文字稍觉累赘。
伍译移在句中(“已经够我害怕”),我以为比较明快。
自然,倘使我们逐字对照起来,伍译是省往了若干字的;”我不愿意走远路”中间略往了”从来”(never),”手指和足趾”简略为”手脚”,”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简略为”奶妈贝西的臭骂”,--这都是。
但是通读全句,我还是喜欢伍译。
我以为伍译此句的神韵很好。
”薄暮冷光中散步回来”似乎比”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多些韵味,而”humbledbytheconsciousnessofmyphysicalinferiorityto…”伍译的比较自由的成语(把humbledbytheconsciousnessof译为“自惭形秽”,我亦觉得比李译的”觉得身体不如……而受着委曲”似乎更见熨贴。
比较这一段的两种译文,颇有意思。
第一,此句的伍译实在比第一段更为切近直译,这证实了直译方法的不容怀疑;第二,这又证实了直译方法假如太拘泥于”字对字”,便轻易流为死板,使译文缺少了神韵;太拘泥于”字对字”,往往会变成死译,--这跟直译有相当的间隔。
久历译此句加添了些意义。
”已经够我害怕”的一个”够”字,和”更使我自惭形秽”的”更”字,--这两字在译文中是互相呼应的,然而把原文的语气太加重了;我以为”更”字可以换为”也”字。
看,茅盾对两种译本的评论是多么公正.毫无成见,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动机是和人为善,措词是委婉中肯,尽无哗众取宠之意,更无损人利己之心。
评论的目的,乃是总结翻译的宝贵经验,从而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个断发展。
前辈在外国文学评论方面,早已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接受批评,毫无疑问,是更加困难的一个方面,前辈中也不难找到永久值得效法的楷模。
他就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人旗手鲁迅,他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事实,大量存在于他同翟秋白有关翻译新题目的通讯中。
例如鲁秋白先生对于地重译的法捷耶夫《毁灭》,根据俄文提出九点商榷,他都欣然同意,回信说:”如来信所举的译例,我都可以承认比我译得更’达’,也可以推定并且更’信’,对于读者和译者,都有很大的益处”。
③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甚至在接受批评方面,都有前辈树立了卓越的榜样和楷模。
但统观半个世纪以上的外国文学翻译评论,似乎还同外国文学翻译的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做到相辅相成,同步前进。
不仅没有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为文学翻译事业服务的方面军,而且还出现或”左’或右的现象。
所谓”左”,典型的表现见五十年代出版的《翻译通报》。
北京《翻译通报》编辑委员会1950.7.1一1950.12.15出版了《翻译通报》第一卷1~6期;1951.1.15--1951.6.15出版了第二卷1~6期;1951.7.15--1951.12.15出版了1~5期(5期为特大号);1952.1.15出版了一月号;仲春号因故休刊。
直到此刻为止,《翻译通报吨翻译理论探究和外国文学翻译先容和评论方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经过1952年2月的作刊整顿,三月号便以配合三反运动的严重面目出现,例如三月号首篇文章,便是题为《展开翻译界的三反运动》的动员报告.紧接着就是检举和斗争,并在批评栏中开始点名批判已经相当有名气的一些翻译家。
到了四月号,旗帜就更加鲜明了,大字通栏标题则三反运动中翻译界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特辑》,接着分《自我批评之部》和《批评之部》。
一些名家在《自我》部和《批》部相继被点名批判和作检查。
五、六两月号仍为特辑,检讨和批判仍在继续进行,不过其炸药味已开始有所减弱,好端真个《通报》他就随着三反运动的结束而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