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411《杠杆》教案

小学科学411《杠杆》教案

小学科学411《杠杆》教案杠杆是小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理现象。

通过学习杠杆,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杠杆的原理和运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理解什么是杠杆,掌握杠杆的基本原理,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验证杠杆的工作原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验验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概念、原理、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杠杆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杠杆模型、直尺、砝码、秤、实验台等。

2. 实验材料:不同形状和长度的木棍、小木块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给学生展示杠杆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杠杆吗?我们身边有哪些使用杠杆的物体?”2. 概念讲解:简明扼要地介绍杠杆的定义和作用,并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物体进行案例讲解,如门锁、剪刀等。

3. 实例展示:通过展示实际的杠杆物体,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并向学生讲解不同杠杆的特点、结构和原理。

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原理。

每个小组可以使用不同形状和长度的木棍,通过在不同位置放置木块来平衡杠杆,观察长度、形状和重量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5. 实验观察与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并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6. 原理解释:根据学生实验的结果和总结,向学生解释杠杆平衡原理,即杠杆平衡时,物体的力和力臂相等。

7.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撬棍等,并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一些杠杆应用实例。

8. 小结与延伸: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相关练习和延伸知识的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课堂互动与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杠杆的原理》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杠杆的原理》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杠杆的原理》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一、引言1.1 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各种杠杆,如剪刀、钳子、撬棍等。

1.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3 引导孩子们思考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的2.1 让孩子们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知道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自己制作简单的杠杆模型。

2.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知道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2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自己制作简单的杠杆模型,理解杠杆的原理。

四、教学设想4.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孩子们了解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他们思考杠杆的原理。

4.2 通过小组合作,让孩子们自己制作简单的杠杆模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3 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1 杠杆的基本概念1.1.1 定义: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

1.1.2 分类:杠杆可以分为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1.1.3 特点:杠杆可以放大力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

1.2 杠杆的原理1.2.1 力臂:力臂是指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

1.2.2 力矩:力矩是力与力臂的乘积,表示力的作用效果。

1.2.3 平衡条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两边的力矩相等。

1.3 杠杆的应用1.3.1 生活中的应用:剪刀、钳子、撬棍等。

1.3.2 工业中的应用:吊车、起重机械等。

1.3.3 科学实验中的应用:杠杆实验、力矩实验等。

第二课时2.1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2.1.1 一级杠杆:支点在中间,力臂相等。

2.1.2 二级杠杆:力臂不相等,力臂较长的一端用力较小。

2.1.3 三级杠杆:力臂不相等,力臂较长的一端用力较大。

中班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中班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中班科学教案杠杆原理中班科学教案:杠杆原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观察并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例子。

二、教学准备1.杠杆模型:教具或图片,展示给学生观察和讨论。

2.身边的杠杆:教师事先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有杠杆作用的物品,如钳子、梯子、剪刀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杠杆模型,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和兴趣。

可以让学生观察模型,询问有关杠杆的问题,比如它的形状、作用等。

2.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杠杆的概念和作用:“杠杆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用较小的力量去做很大的事情的工具。

它有一个支点,当我们在支点处用力,就可以改变另一边的力量。

有时候,我们用一点点力气就可以移动重物。

”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让他们通过模型的展示来理解杠杆的作用。

3.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杠杆:让学生围绕教室或家里找一些有杠杆作用的物品或工具,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用手示范,也可以用口述的方式。

学生分享身边的杠杆并解释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例如:剪刀是一种杠杆工具,通过两个杠杆叶片的连接,人们可以通过手指轻松地将细长的物体剪断。

4.实践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亲自体验杠杆带来的力量变化。

例如,使用一个坚实的木板作为杠杆,一边放一个较重的物体,然后请学生尝试用一根木棒作为杠杆杆,看看他们是否能够使物体移动。

提示学生观察使用何种长度的杠杆杆时,使用最小的力量能够移动物体。

5.巩固教师总结并强调杠杆原理的作用:“杠杆原理帮助我们实现轻松移动或控制重物的目标。

当我们需要移动较重的东西时,可以通过使用杠杆来减少我们需要的力量。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完成任务。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杠杆应用的例子,以加深对杠杆的理解。

6.展示学生可在班级展示区制作海报或小册子,展示日常生活中使用杠杆的例子。

他们可以绘画图示,或将图片与解释粘贴在一起。

四、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了杠杆原理的概念和作用。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杠杆的分类和作用原理。

3. 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杠杆的分类和作用原理。

教学难点:1.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杠杆平衡尺、钩码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杠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二、杠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够在固定点(支点)处实现力的转换和方向的改变。

2. 介绍杠杆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长度、有两个端点、可以在支点处转动等。

3. 展示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特点。

三、杠杆的分类(10分钟)1. 讲解杠杆的分类:一阶杠杆、二阶杠杆和三阶杠杆。

2. 分析各类杠杆的特点和应用实例。

3. 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具,判断其所属的杠杆类别。

四、杠杆的作用原理(15分钟)1.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力与力矩的乘积相等。

2. 公式表示:F1 ×L1 = F2 ×L2,其中F1和F2分别为杠杆两端的力,L1和L2分别为力与支点之间的距离。

3. 举例说明杠杆的作用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撬棍、剪刀等。

五、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1. 提出问题:如何用杠杆原理抬起一块重物?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给出解决方案。

3. 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原理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了杠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原理,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杠杆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杠杆的科学教案4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4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4篇杠杆的科学教案1教材分析〔一〕背景和目标在前一课,同学在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约机械。

从本课开始,同学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约机械。

本课将特地引导同学认识杠杆,并通过试验讨论发觉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运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受是许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会运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历的积累,同学们可能并不清晰或者没有思索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同学的生活经受,分析运用撬棍的过程,观测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约机械可按省力状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劲、不省力也不费劲。

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劲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劲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试验讨论活动,我们要让同学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进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技能。

学情分析同学的科学认知技能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控比较少。

另外,同学对于科学试验的操作比较少。

组织教学上同学整体素养较差。

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劲。

假如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劲。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进展记录、分析、处理试验数据的技能。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爱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进展记录、分析、处理试验数据的技能。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劲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杠杆的科学教案2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科学》六班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小学科学机械原理杠杆教案

小学科学机械原理杠杆教案

小学科学机械原理杠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杠杆的概念和作用原理;
2.掌握杠杆的分类和预备知识;
3.能够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杠杆的作用原理;
2.杠杆的分类。

三、教学方法
1.示范法;
2.举例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调查:家里有哪些物品是杠杆?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寻自家的物品,家具、门、窗、锁等都可以是杠杆。

2.演示:利用书本和笔试图,概括杠杆的概念和作用原理。

二、讲授
1.杠杆的定义和概念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由两个以上刚性杆件在一定支点处连接而成的机械。

杠杆杆的一端施加力,另一端具有工作能力,力臂越大,杠杆越容易开启物体。

2.杠杆的分类
根据支点的不同可将杠杆分为:
一级杠杆:支点在杠杆的一端,力作用在另一端;
二级杠杆:支点在杠杆的中间部分,力作用在杠杆一侧;
三级杠杆:支点在杠杆的一侧,而力在另一侧。

根据下面的图示,以寻找支点为目的,让同学们尝试发现不同杠杆的来源。

三、巩固
1.讨论:哪些场合可以应用杠杆原理?
例如打开瓶盖、锁、搬重物等。

2.小组活动:结合杠杆原理制作小制品。

将同学们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适当材料,创作能够运用杠杆原理的小制品,例如开橘子器等。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原理,掌握了杠杆的分类和如何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机械原理。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 理解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2. 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杠杆原理的数学表达。

2. 杠杆应用的的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教具:杠杆模型、剪刀、撬棍等。

3.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杠杆现象。

2. 学生分享:举例说明杠杆的应用。

3. 教师总结:介绍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二、探究杠杆的分类(10分钟)1. 学生观察:杠杆模型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杠杆的形状和特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杠杆的特点和应用。

3. 教师讲解:介绍杠杆的分类及其特点。

三、理解杠杆原理(10分钟)1. 学生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具,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杠杆原理的规律。

3. 教师讲解:讲解杠杆原理的数学表达和应用。

四、杠杆的应用(10分钟)1. 学生实验:学生使用撬棍等工具,亲身体验杠杆的应用。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杠杆应用的实际例子。

3. 教师讲解:讲解杠杆应用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总结。

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学生作业:学生手册相关题目。

2. 课后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杠杆应用的实践活动,如制作杠杆模型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具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原理。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六、杠杆的力臂和作用力(10分钟)1. 学生实验:学生使用剪刀等工具,观察力臂和作用力的关系。

杠杆的科学教案(优秀3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优秀3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优秀3篇)《杠杆的科学》教案篇一科学教育理论: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

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

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

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实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简单操作导入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 理解杠杆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2. 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杠杆原理的数学表达。

2. 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

2. 教学材料:PPT、教案、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具(如剪刀、钳子等)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是如何帮助我们省力或达到目的的?2. 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杠杆吗?杠杆有哪些特点?二、讲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能够绕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硬棒。

2. 讲解杠杆的分类:根据力臂的长度,杠杆可分为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3. 示例:展示不同类型的杠杆,如剪刀、钳子、天平等,并解释其分类原因。

三、讲解杠杆原理(10分钟)1. 讲解杠杆原理的数学表达:力×力臂=负载×负载臂。

2. 解释力臂和负载臂的概念:力臂是力的作用线与支点之间的垂直距离,负载臂是负载的作用线与支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3. 示例: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杠杆原理的应用,如剪刀剪东西、钳子夹物体等。

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份教具和教学材料。

2. 学生根据杠杆原理,尝试使用教具进行实际操作,如剪刀剪东西、钳子夹物体等。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简要描述一下杠杆原理吗?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总结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师进行课程总结,强调杠杆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2. 学生能理解杠杆原理并应用于实际操作。

3. 学生能描述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深入探讨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 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3. 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重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2.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支架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对杠杆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杠杆的定义。

二、探究杠杆的分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杠杆模型,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杠杆的分类及特点,教师板书。

三、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10分钟)1.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生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板书。

四、应用杠杆原理解释生活现象(10分钟)1. 教师提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翘板、剪刀等,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杠杆的定义、分类、平衡条件等基本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观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实践活动:制作简易杠杆(15分钟)教学目标:1. 巩固杠杆的定义和分类知识。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具:材料包(木棒、塑料棒、金属棒等),支架,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带等。

教学过程:1. 教师提出实践活动要求,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杠杆。

科学启蒙:杠杆原理小学教案

科学启蒙:杠杆原理小学教案

《科学启蒙:杠杆原理小学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与教学目标杠杆原理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学现象,它不仅被应用在生活实践中,也被广泛地用于机械工程、物理学等领域。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不同于中小学,对于杠杆原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难度。

因此,本次探讨的杠杆原理小学教案的编写应注重解决这种困难,从而实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即:1.让学生了解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并掌握常见杠杆原理的应用形式;2.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3.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中常见杠杆原理的认识,提高物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及重点难点课程设计:Step1:导入通过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出一些常见的杠杆现象,如开瓶器、桥梁、钳子、锤子、门锁等等。

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以此引出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Step2:主体部分1.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分类:运用图形解说法,进行基本概念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杠杆”指一种以一个转轴为支点、其两端有重力或其他形式负载作用的物体,主要包括一级杠杆、二级杠杆、三级杠杆等等;2.杠杆原理的应用:介绍杠杆原理的应用,主要是常见的杠杆原理,如开瓶器的原理、叉车的原理、秤架的原理、撬棍的原理等等;3.学生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杠杆原理的应用,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由教师发放学生实验包,包含绳子、顶针、色纸、卫生纸、牙签。

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材料组成自己的杠杆,选择合适的位置加上适当的重量负载,探究不同长度的杠杆达到平衡的要求以及不同重物负载时杠杆的支点位置。

Step3:总结1.总结杠杆原理的本质含义以及分类;2.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发现和收获,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激情和创造精神。

重点难点:1.杠杆原理的本质含义和分类,涉及到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不同小组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应用技能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和解决,确保活动顺利进行;3.实验结束后,需要让总结表达阶段的较多时间,防止学生只是完成了活动而没有对学习进行梳理和总结。

《杠杆的科学》 教案 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 教案 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基本概念:杠杆的定义、杠杆的组成。

2.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

3. 杠杆的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力的关系。

4.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5. 杠杆的应用:实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杠杆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杠杆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概念和应用。

2. 基本概念:讲解杠杆的定义和组成,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

3. 分类与特点:讲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掌握杠杆的不同类型和特性。

4. 平衡条件: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应用实例:分析实例,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杠杆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应用实例。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观察和实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杠杆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平衡条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 分析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认识杠杆的组成部分,包括支点、动力、阻力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培养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组成部分2.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3.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4. 实验操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5. 实际应用:运用杠杆原理解决生活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组成部分及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杠杆分类的判断及平衡条件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杠杆的分类及实际应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标尺、实验器材(如钩码、绳子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装、笔记本、画图工具。

3. 教学课件:杠杆原理相关图片、视频及动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定义和组成部分,讲解杠杆的分类及特点。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杠杆的平衡条件。

4.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杠杆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及应用。

5. 案例分析: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杠杆是由____、____、____等部分组成的。

(2)一类杠杆的特点是____,二类杠杆的特点是____,三类杠杆的特点是____。

2. 判断题:(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____)(2)在使用杠杆时,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

初中杠杆原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杠杆原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杠杆原理公开课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杠杆、钩码、支架等;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应用;2. 提问:什么是杠杆?杠杆有哪些特点?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杠杆、钩码和支架,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状态;2.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3.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1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应用杠杆平衡条件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提问: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四、实验操作技巧和数据分析(15分钟)1. 讲解实验操作技巧,如如何正确放置杠杆、如何调节钩码等;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3.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杠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2. 提问:你认为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重要性?六、课堂作业(5分钟)1. 请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杠杆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杠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数据,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应用环节,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际应用,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认识杠杆的组成和分类。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杠杆的分类。

3. 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1.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杠杆的实际应用场景。

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杠杆模型,用于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简单机械知识,如滑轮、斜面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杠杆吗?杠杆有哪些特点?二、探究杠杆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能绕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硬棒。

2. 学生通过观察教具,了解杠杆的组成: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 学生动手操作杠杆模型,观察杠杆的转动情况。

三、认识杠杆的分类(10分钟)1. 教师讲解杠杆的分类:一阶杠杆、二阶杠杆和三阶杠杆。

2. 学生通过观察教具,分析不同杠杆的分类特点。

四、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状态。

2.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五、应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翘板、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分析其杠杆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

在实验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应用环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六、深化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杠杆平衡图,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衡的,哪些是不平衡的。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 使学生掌握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3.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 培养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杠杆的五个要素及其作用。

2. 杠杆的分类及特点。

3. 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1. 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杠杆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讲解杠杆的五个要素及其作用。

3. 杠杆分类:讲解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不同类型杠杆的优缺点。

4. 杠杆平衡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原理在其他学科和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资源,收集有关杠杆原理在古代发明中的应用,如撬棍、杠杆秤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杠杆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运用,如吊车、翘板等。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2. 强调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科学原理的兴趣。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杠杆模型,并标注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要素。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游戏一:你能把两个拳头放在一起而保持不动吗?用这个游戏可以和力气比你大的人开个小小的玩笑。

方法简单极了,请你的对手把两臂向前伸直,两手握拳,一个拳头放在另一个上面。

你的任务就是把两个叠在一起的拳头分开,要是分不开,对手就赢了。

你也许以为对方力气大,很难分开。

其实,这简单得如同儿戏,你只需用两个指头迅速地把对方的手背往两边一拨,拳头就轻而易举地分开了。

(如果这个办法不灵,检查一下对方是否在捣鬼,比如用上面的拳头握住下面拳头的大拇指。

)这个游戏妙就妙在对方越是使劲把拳头并在一起,你就越容易把它们分开,所以别忘了叫对手使劲。

为了使双拳保持并在一起的位置,对方必须在上下方向用力,几乎没有往左右两边用力,而你的进攻正是从左右两边发起的。

你手指的作用力与对手的力来自不同的方向,所以你的手指用力虽然不大,却能发挥明显的作用。

游戏二:你能折断一根火柴吗?游戏三:三人抵挡不过一人。

这是一个四人游戏。

找一根长棍或竹竿,再用纸做一个靶子放在地上。

三人握住棍子,把棍子竖着举起,一端对准纸靶子,保持50厘米的距离。

另一个人趴在地上,手掌对着棍子的下方。

现在各就各位:手握棍子的三个人齐心协力直捣靶心;趴在地上的那个人在其他三人使劲时,把棍子轻轻往旁边推。

最后谁赢了呢?是握棍子的那三个人吗?不是。

他们三个人不管怎么使劲,也抵不过趴在地上的那个人,劲用得再大也无法使棍子头碰到靶子,不信你试试。

这个游戏说明不同方向的力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把棍子往旁边推的力和把棍子往下捣的力是相互独立的。

趴在地上的人用的力的方向与其他三个人用的力的方向并非相反,也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他只要轻轻地一推就能使棍子远离目标。

而其他三人使多大的劲,也无法达到目标。

游戏四:你能把对手推得往后退吗?双手拿一根棍子,手臂伸直,握棍的手臂与肩膀一样宽。

另一个人握住棍子的中部,均匀地用力向前推你,他能把你向后推倒吗?要想叫对手无法把你推得向后退一步,关键是你要改变对手用力的方向。

杠杆的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及种类;2. 掌握杠杆的原理和工作原理;3. 能够应用杠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定义;2. 杠杆的原理;3. 杠杆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杠杆定理的应用;2. 解决杠杆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1. 杠杆实物模型;2. 杠杆的原理和工作原理的描述板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杠杆的作用,如懒人椅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希望了解杠杆的原理。

Step 2:认识杠杆(10分钟)教师板书定义:杠杆是一种用来调节力的简单机械,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

接着,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展示杠杆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Step 3:杠杆的原理(15分钟)教师简要描述了杠杆的工作原理,即通过调整两个力臂的长度和力量的大小,使得输入力产生的输出力增大或减小。

Step 4:杠杆的种类(10分钟)教师通过板书介绍杠杆的三种类型: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并解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应用。

Step 5:杠杆定理的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例子演示如何应用杠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如杠杆天平问题、杠杆举重问题等。

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分析和计算,解决问题。

Step 6: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集体完成。

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Step 7:总结与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更多与杠杆相关的问题。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杠杆实物模型,进行实验和观察。

2. 学生可以在家中找到或制作一些杠杆的小实物,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杠杆的应用。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2. 学生完成练习题的准确性;3.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杠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杠杆原理大班科学教案

杠杆原理大班科学教案

杠杆原理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杠杆的分类及应用。

3. 善于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杠杆原理的引入2. 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杠杆的分类及应用4. 实际问题的解决三、教学准备1. 杠杆模型2. 不同类型的杠杆四、教学过程【引入】1. 引进杠杆原理的背景和应用场景,例如剪刀和手臂的活动、门的开关等。

2. 提问学生对于杠杆原理的认知,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概念和原理】1. 通过引入杠杆模型,解释杠杆的定义和组成部分,包括杠杆臂长、杠杆支点和作用力点。

2. 解释杠杆原理,即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与杠杆臂的乘积相等。

【分类和应用】1. 分类讲解杠杆的三种类型: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 通过实际示范,让学生观察和区分不同类型的杠杆。

【实际问题的解决】1. 引入实际问题,例如移动物体、举起重物等,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

2. 分组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并搭建杠杆装置,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并让学生分享和展示自己的设计。

五、教学延伸1. 将杠杆原理与其他物理原理进行关联,例如浮力原理、力的平衡原理等。

2. 继续探究其他应用杠杆原理的实际场景,如工程建设、机械制造等。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检查学生对于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评估学生的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实际场景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2. 学生的表现和反馈。

3. 修改和改进教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总结】本节课主要围绕杠杆原理展开教学,通过引入、讲解概念和原理、分类和应用、实际问题解决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杠杆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延伸和反思,拓宽学生对于物理原理和应用的认识,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杠杆原理”课程讲解教案国际关系学院xx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什么是杠杆,举出生活中的例子;2.使学生掌握杠杆的几个具体要素,并能对一些简单杠杆作分析;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发现杠杆要素之间的关系,尝试做出总结;4.使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杠杆原理。

二、教学概念: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物体就是杠杆。

2.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

3.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5.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的状态。

三、教学方法:1.情景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共同点;2.课堂实验,组织学生通过操作简单杠杆,对比前后不同尝试得出结论;3.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和知识点,在黑板上画图并讲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杠杆的各要素和杠杆原理;能具体分析日常生活中杠杆的各要素,通过实验和引导尝试推出杆杠原理。

五、课时安排和准备工具:1.课时:一课时;2.准备:学生准备一支笔、一块橡皮和一把尺子,老师除此之外要准备各种日常工具。

教学过程(一)通过PPT和实物展示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跷跷板、剪刀、钳子、订书机、镊子、指甲钳、天平、撬杆等。

教师提问:这些日常生活工具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回答:……(都在使用中转动;都绕着固定点转动;都要用力;都有特定用途)教师引出杠杆的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物体就是杠杆。

(PPT)(二)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简单杠杆,教师:请同学们将笔放在尺子下面,把橡皮放在尺子上,橡皮左侧对准零刻度线(边说边示范),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杠杆。

(用手压尺子的另一端,将橡皮抬高),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杠杆的由那几个要素构成?它是怎样工作的?同学:……(由笔、支点,尺子、杠杆,橡皮、阻力,人手、动力组成)(三)分析这一杠杆的要素教师引入力的三要素概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PPT)将简易杠杆画到黑板上,把同学们之前所说的要素标示出来,边说边画,引入概念;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和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通常用O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戏一:你能把两个拳头放在一起而保持不动吗?
用这个游戏可以和力气比你大的人开个小小的玩笑。

方法简单极了,请你的对手把两臂向前伸直,两手握拳,一个拳头放在另一个上面。

你的任务就是把两个叠在一起的拳头分开,要是分不开,对手
就赢了。

你也许以为对方力气大,很难分开。

其实,这简单得如同儿戏,你只需用两个指头迅速地把对方的手背往两边一拨,拳头就轻而易举地分开了。

(如果这个办法不灵,检查一下对方是否在捣鬼,比
如用上面的拳头握住下面拳头的大拇指。


这个游戏妙就妙在对方越是使劲把拳头并在一起,你就越容易把它们分开,所以别忘了叫对手使
劲。

为了使双拳保持并在一起的位置,对方必须在上下方向用力,几乎没有往左右两边用力,而你的进攻正是从左右两边发起的。

你手指的作用力与对手的力来自不同的方向,所以你的手指用力虽然不
大,却能发挥明显的作用。

游戏二:你能折断一根火柴吗?
游戏三:三人抵挡不过一人。

这是一个四人游戏。

找一根长棍或竹竿,再用纸做一个靶子放在地上。

三人握住棍子,把棍子竖着举起,一端对准纸靶子,保持50厘米的距离。

另一个人趴在地上,手掌对着棍子的下方。

现在各就各位:手握棍子的三个人齐心协力直捣靶心;趴在地上的那个人在其他三人使劲时,把棍子轻轻往旁边推。

最后谁赢了呢?是握棍子的那三个人吗?不是。

他们三个人不管怎么使劲,也抵不过趴在地上的那个人,劲用得再大也无法使棍子头碰到靶子,不信你试试。

这个游戏说明不同方向的力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把棍子往旁边推的力和把棍子往下捣的力是相互独立的。

趴在地上的人用的力的方向与其他三个人用的力的方向并非相反,也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他只要轻轻地一推就能使棍子远离目标。

而其他三人使多大的劲,也无法达到目标。

游戏四:你能把对手推得往后退吗?
双手拿一根棍子,手臂伸直,握棍的手臂与肩膀一样宽。

另一个人握住棍子的中部,均匀地用力
向前推你,他能把你向后推倒吗?
要想叫对手无法把你推得向后退一步,关键是你要改变对手用力的方向。

做到这一点你得使胳膊肘子向外,略微向上用点力来抵消对手的力。

对手所用的力本来想把你往后推,现在却作用到你的手
臂上而朝上了,因此无法把你推得向后退。

注意:这个游戏要想取胜你得掌握好时机,要事先练习练习,使你的动作恰到好处。

游戏五:你能把对手推倒吗?
双手平拿一根棍子,拇指朝上,手握棍子中间,当中留出33厘米左右的距离。

另一个人握住棍
子的两头,看他能把你推倒吗?
当对手的双手向前用力时,你就把棍子向上抬,这样就使推力偏移了方向,对手也就不可能把你推倒。

手握棍子的当中或两头都可以,掌握这个诀窍你准赢。

游戏六:你能把一张纸撕成三片吗?
把一张纸折成三等分,打开后沿折缝剪开或撕开,但不要完全剪断,留出3.3厘米左右的地方连在一起。

双手各拿住这张纸的上方相连处的一端,你能一次把这张纸撕成三片吗?
你的力气再大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是因为纸和其他材料一样,都是在最薄弱的地方受力,纸上
的两个剪口就是受力点。

虽然两个剪口看来似乎完全一样,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剪得完全一样的。

当你把纸向两边拉时,两个剪口中较为薄弱的那个剪口首先受力开裂了,使得这一处地方更为薄弱,再加一点力都会直接用到这一点上,直到剪口完全断开。

所以一次把一张纸撕成三片是不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