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情况反映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情况反映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各种自然灾害因地质原因引起的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岩溶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会限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情况反映调查很重要,这篇文档将介绍该调查报告的情况及其分析。
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由国土资源局主导,旨在掌握全国地质灾害的情况,了解各地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规模、影响范围、救援措施等方面情况,以为政府制定灾害防治政策和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在调查之前,相关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各种地质灾害信息,制定采访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实地调查和访谈,同时也结合了一些现有的文献资料,以碎片化数据为参考,旨在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
二、调查结果1.各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根据采访结果,可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在各地不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西南及西北地区中河谷的解剖坍塌、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高发区,这里地质条件复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大,地表沟谷特别密集,地形坡度较大,土壤稳定性低,地表水、地下水对土壤固结性影响大,甚至滑坡、泥石流的灾害致灾因素也是这些地质灾害高发区具备的特征。
而在华北平原和低山区中,地面塌陷和大面积沙尘暴是主要灾害类型。
这些区域土地平坦,河道较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积水增加,稳定性较差,易产生地面沉降、沙尘暴等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影响范围调查结果还显示,地质灾害影响范围较广,尤其是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更深远,可引发道路封闭、交通中断、山体隔离、民房倾覆等灾难,给当地居民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
同时,地震和火山也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灾难,需要防范预案。
3.地质灾害的原因对于地质灾害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制约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形等,而人类活动因素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次要因素,如过度开采地下水、过度砍伐植被、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错误等因素。
2023修正版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 引言地质灾害指的是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严重破坏和危害的自然事件。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还对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本报告对某一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并对该地区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2. 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范围为X市某县区,调查时间为X年X月至X年X月。
调查采用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以及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分析;然后,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和地质图等数据,对该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梳理和记录;最后,我们还通过与当地相关部门的合作,收集了该地区的历史地质灾害事件和灾害防治工作的相关信息。
3. 地质灾害概况根据调查结果,该地区存在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其中,滑坡是该地区最为普遍的地质灾害类型,由于地质构造以及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多年以来滑坡事件频发,并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由于强降雨引发,对下游地区的交通和农田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外,地面塌陷也是该地区的一个潜在威胁,由于该地区地下水丰富,违规水源开采和地下排水等因素容易导致地面塌陷的发生。
4.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利用相关数据和模型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特别是在雨季来临时,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更加突出。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风险。
- 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对易发地质灾害区域的管理和整治工作。
- 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认识和应对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5. 结论地质灾害是自然环境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重要挑战,对于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
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我们开展了此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二、调查区域概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XXX省XXX市范围,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主要涉及XXX山脉、XXX河流等地质环境。
该地区地势复杂,地质
构造活跃,容易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分布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航拍调查,我们发现了该地区多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现象较为突出,给当地居
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四、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由地质构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中,山体工程开挖、水土流失、强降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五、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加强地质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大科研力度,深入挖掘地质灾害成因,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自然灾害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治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为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至此,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完毕。
愿我们的工作能为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感谢您的阅读。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最新4篇】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最新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最新4篇】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概况。
本次调查地区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较大,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过去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较为松软,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 气候因素,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雨水渗透地层,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泥石流等灾害。
3. 人类活动因素,该地区大量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开发建设等,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或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范围,我们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调查。
二、调查地点本次调查选择了位于山区的某县城作为调查地点。
该县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地质灾害类型及影响1. 地震该地区位于地震活动带上,地震频繁。
过去十年内,该县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达到了6.5级。
地震造成了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严重后果,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2. 山体滑坡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县山体滑坡频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多个山体滑坡的迹象,其中一次滑坡导致了一座村庄被掩埋,造成了多人死亡。
山体滑坡还引发了河道堵塞,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
3. 泥石流由于山体滑坡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该县泥石流频发。
泥石流造成了道路中断、农田被毁等严重后果,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
四、地质灾害的原因1. 自然因素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该地区山体陡峭,土壤贫瘠,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该县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房屋建设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增加了地震和山体滑坡的风险。
此外,乱砍滥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了植被减少,增加了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五、应对策略1. 地震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居民的地震意识,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此外,对于地震易发区的建筑物,应加强抗震设计和建设,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2. 山体滑坡加强对山体滑坡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对于易发滑坡的区域,应限制建设活动,避免进一步加剧滑坡风险。
3. 泥石流加强对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对于易发泥石流的区域,应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周边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周边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害。
二、调查方法本次地质灾害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
实地调查包括走访相关地区和人员、查看地质灾害点,了解当地居民对地质灾害的感受和应对措施等。
资料收集主要从国家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报告、统计数据中获取。
三、调查结果1.地震从资料收集和走访中了解到,周边地区地震频发。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内,该地区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有两次达到了5级以上。
当地居民普遍认为地震是最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他们也注意到近年来地震的频率有所增加。
地方政府在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方面加强了力度,但救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泥石流根据实地调查,周边地区有多处泥石流易发区,其中一些地区曾经发生过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是降雨量过大和地形复杂,土石流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山区。
居民普遍认识到泥石流的危害性,并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如修筑护堤、加固房屋以及制定撤离方案等。
然而仍然有一些居民因为信息不足或资源有限而无法应对泥石流灾害。
3.地质滑坡地质滑坡是该地区的另一个常见地质灾害。
资料显示,周边地区的地质滑坡频率逐年上升。
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安置点的选址和房屋结构的加固,来减少滑坡对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然而,该地区仍然有一些农村地区因缺乏经济和技术支持而无法进行有效的防范。
四、建议1.在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方面加强投入,提高地方政府的救援能力,更好地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加大对泥石流易发区的监测力度,提前预警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泥石流灾害发生。
3.给予经济和技术支持,帮助那些无力应对地质滑坡的农村地区,加强滑坡防范意识和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知识普及,提高居民的自救能力和应对意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五、总结本次地质灾害调查表明,周边地区存在较大的地震、泥石流和地质滑坡风险。
地质灾害报告(一)2024
地质灾害报告(一)引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中因地质因素造成的一系列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地球上的各个地区都面临着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风险。
本报告将对地质灾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便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灾害应对措施。
一、地震地震是最常见且破坏力最大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震可以造成建筑物倒塌、土壤液化、土地沉降等问题。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调查地震活动区域的历史地震记录。
2. 确定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位置。
3. 建立地震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地震活动。
4.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5. 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地震应对措施。
二、泥石流泥石流是由山体坡面上的泥土和石块随着雨水流动形成的一种地质灾害。
泥石流的危害包括破坏房屋、堵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等。
我们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 监测降雨情况,及时预警泥石流的发生。
2. 加强土地治理,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3. 建设抗泥石流的设施,如挡土墙、引导沟等。
4. 制定疏散和救援计划,保障人员安全。
5. 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提醒居民避灾。
三、滑坡滑坡是由于地表土壤失去稳定性而发生的地质现象,常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等灾害。
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 调查地质情况,找出可能发生滑坡的区域。
2. 加强土地治理,稳定土壤。
3. 确定滑坡的特征和规模,预测滑坡的危险程度。
4. 制定滑坡预警系统,及时发出警报。
5. 加强滑坡监测,采取相应的早期预警措施。
四、崩塌崩塌是指山体或土♀♀♀♀♀♀♀♀障发生坍塌、滑坡、倾倒或堆积的地质现象。
崩塌会造成土地损失、交通中断以及人员伤亡。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1. 选址时避开危险地带,避免崩塌的发生。
2. 加强土壤稳定性的调查,找出潜在的崩塌隐患。
3. 修建崩塌防护设施,减少崩塌风险。
4. 定期巡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崩塌问题。
5.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崩塌防范意识。
总结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正确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周边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1. 收集和研究相关资料,包括地质图、气象数据、 历史灾害记录等。
2. 设计和实施实地勘察和测量工作,包括地形 测量、地质钻探、样本采集等。
3. 在实验室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测试和分析,以 获取相关参数和数据。
4. 综合分析所得数据和资料,评估周边地区的 灾害危险程度和分布规律。
02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危险性评估方法
直接观察法
通过专业人员的现场观察和仪器测量,对 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
历史资料分析
收集和分析历史地质资料,了解地质灾害 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
询问当地居民
向当地居民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规 模和影响范围。
专家评估法
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进行评估,提出防 治建议。
危险性评估标准和等级划分
类型
根据泥石流的成因和特点 ,可以分为水蚀型泥石流 、滑坡型泥石流和冰川型 泥石流。
分布
泥石流在山区、丘陵地带 最为常见,常常与地形、 气候和植被等有关。
崩塌
定义
崩塌是指陡峭的斜坡上的岩土 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向
下崩落、滚动的现象。
类型
根据崩塌的力学性质和运动特征 ,可以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 崩塌和流动式崩塌。
05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
01
调查发现,该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
和地面塌陷等,且分布范围广泛。
灾害风险评估
02
根据调查数据,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较高,对当地居民
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灾害成因分析
03
调查发现,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包括地形地貌因素、水
文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下或地表的地质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质滑坡、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及时准确地进行地质灾害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对一次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调查目的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确定地质灾害的具体类型和成因,为后续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2. 评估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生活和产业的影响程度;3. 提出相关的预防和救助建议,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范围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及其附近一定范围内进行的。
调查方法包括实地勘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咨询专家。
四、调查结果根据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结果,我们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全面分析。
1. 地质灾害类型:经过调查和分析,确认本次地质灾害为地震和地质滑坡的复合地质灾害。
2. 地质灾害成因:地震是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本次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
而地质滑坡,则是地震造成地表岩石和土壤松动,通过重力作用发生滑动。
3. 地质灾害影响:本次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生活和产业的发展。
4. 预防和应对措施: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地震监测体系,及时发布地震预警;- 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规划管理,不建设高风险区域的重要工程或居民区;- 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结论地质灾害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通过本次地质灾害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震和地质滑坡的复合地质灾害;2. 地质灾害成因主要是地震引起的地壳运动和地表岩石土壤松动;3. 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生活和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4. 应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对易发区域的规划管理和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2024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地壳内、地壳与地表界面以及地表上发生的大规模地质变化和爆发性地质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发展及其危害性,本文将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及分析,提供相关数据和建议,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正文】1. 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1.1 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特点1.2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系统1.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工作1.4 分析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规律1.5 提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的建议2. 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2.1 利用历史地质灾害事件进行预测分析2.2 建立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系统2.3 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性和时效性2.4 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工作2.5 提出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的建议3. 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3.1 制定科学的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规划3.2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技术研究3.3 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能力和水平3.4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组织和协调3.5 提出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建议4.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4.1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4.2 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编制4.3 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4.4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发布和传播4.5 提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建议5. 地质灾害科普与宣传5.1 加强地质灾害科普和教育宣传5.2 发布地质灾害知识宣传资料5.3 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5.4 组织地质灾害科普讲座和培训活动5.5 提出地质灾害科普与宣传的建议【总结】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离不开科学的调查监测、准确的预测预警、有效的治理防治、高效的应急管理和广泛的科普宣传。
只有加强地质灾害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建议政府、专家、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共同努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地质灾害情况反映调查报告
一种由降雨或冰雪融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大量泥沙、石块 和水的混合物沿山坡迅速流动,对山脚下的居民和财产造 成严重威胁。
地震
由于地壳运动积聚能量,当能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地震就 会发生。地震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取决于震源的深度和震级 的大小。
灾害分布情况及特点
01
山体滑坡
在中国,山体滑坡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华中的山区,其中西南地区
低风险区
地质条件稳定,基本无灾 害风险的区域,需要进行 常规监测。
未来灾害趋势预测及重点防范区
预测方法
利用历史数据、地质信息 、气候信息等进行趋势预 测。
重点防范区
针对高风险区、重大隐患 点进行重点防范,制定应 急预案和防范措施。
预警系统
建立预警系统,对可能发 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 测和预警。
0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 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
和义务。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政策体系 ,包括土地利用、工程治理、搬 迁避让、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政策
和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和普 及,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的
认识和意识。
加强灾害预警监测与信息共享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与成果
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
报告总结了调查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包括山体滑坡、 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并提供了详细的分布图和数据。
成因分析
报告分析了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 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为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灾害风险评估
报告评估了各种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 决策依据,有助于合理规划和发展。
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2024
引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是地质灾害情况的第二次调查报告,旨在对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正文内容一、地震灾害地震是地壳中发生的一种自然震动,经常伴随着地表破裂和地面变形。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发生了多起地震灾害,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具体来看,下面是对地震灾害的详细阐述:1. 地震的发生机制。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和能量释放导致的。
板块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决定了地震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2. 地震灾害的危害。
地震灾害引起的破坏包括房屋倒塌、桥梁毁坏、道路阻塞等。
同时,地震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地表破裂、地面塌陷等。
3. 减灾措施。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减灾措施,包括建筑抗震设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市民自救互救意识的提高等。
二、山体滑坡灾害1. 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
山体滑坡的形成与地下水位变化、土壤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
山体滑坡多发生在陡峭的山坡上。
2. 山体滑坡灾害的危害。
山体滑坡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土地破坏、房屋损坏、水源污染等。
此外,山体滑坡还可能导致交通中断和人员伤亡。
3. 预测和防治技术。
为了预测和避免山体滑坡灾害,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质勘测技术等。
同时,加强山体滑坡防治的意识和管理也至关重要。
三、泥石流灾害1.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泥石流的形成与地表的坡度、土壤属性、雨量以及地下水等因素有关。
在降雨过程中,泥石流会形成并迅速向下流动。
2. 泥石流灾害的危害。
泥石流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房屋被埋、道路冲毁、农田受损等。
同时,泥石流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水源受到污染。
3. 预测和防治措施。
为了预测和防治泥石流灾害,需利用气象数据和地质勘测数据进行监测和预警。
此外,加强抗御泥石流灾害的设施建设和管理也十分重要。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背景本次调查旨在对某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并分析其成因、影响范围以及应对措施,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灾害发生情况1、灾害类型:指明灾害的具体类型,如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2、灾害地点:描述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所在地区、具体的乡镇或村庄等。
3、灾害时间:记录灾害发生的具体日期和时间。
4、灾害规模:描述灾害造成的影响范围,包括受灾面积、人员伤亡情况等。
5、灾害原因: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1、调查方法:说明采取的调查方法,如实地勘察、采样分析、遥感技术等。
2、调查过程:详细描述调查的具体步骤和所获取的数据。
四、地质环境分析1、地质背景:介绍调查区域的地质背景,包括地层特征、构造活动等。
2、地震活动性分析:分析调查区域地震活动的频次、大小和发生规律等。
3、断裂构造分析:对调查区域潜在的断裂构造进行分析,确定其对灾害发生的可能影响。
4、地质灾害历史分析:研究调查区域过去发生的地质灾害案例,总结规律和特点。
五、灾害成因分析1、自然因素:分析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如地质构造、地层条件、气候等。
2、人为因素:分析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如土地利用、开发活动、工程建设等。
六、灾害影响分析1、社会经济影响:分析灾害对人类生活、交通、农田等方面的影响。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及恢复能力。
3、文化遗产影响:分析灾害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情况。
七、防灾减灾措施1、预警系统建设:提出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议。
2、建设规划措施:提出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3、紧急避险措施:提出对居民的紧急避险措施,包括疏散路线、安置点等。
八、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调查报告图表、采样分析数据、遥感影像图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解释法律名词1的具体含义。
2、法律名词2:解释法律名词2的具体含义。
地质灾害报告
地质灾害报告•相关推荐地质灾害报告(精选17篇)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质灾害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地质灾害报告篇1为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局《关于印发〈xx年度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武土资规发〔xx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局领导的指示要求,市局对我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这是对我分局工作的极大关心和支持,我代表分局党委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忠心的感谢。
根据检查要求,现将分局开展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建立机构,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该项工作分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高成喜局长为组长,皮文胜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分局地籍地政科,由科长具体负责专班工作。
工作专班任务是负责排查、巡查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工作人员保持24小时手机开机,确保通讯畅通;如在排查中发现问题或是群众反映出现隐患点,要求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积极协调、配合区政府和有关技术人员开展排险、预防;并迅速向市局、分局领导小组进行汇报,将处置情况及时向市局、区政府提交书面报告。
此外,工作专班还负责积极协调区政府及辖区街道、社区共同排查地灾隐患,掌握各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确保日常工作中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顺利展开。
二、狠抓落实,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在实处。
(一)及时制定《江岸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结合实际,分局及时修订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今年的防治工作任务,要求辖区各街道制定和完善区片、局部的应急预案,明确灾害防治责任人,明确避灾路线、临时安置地点及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并逐点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人,要求工作专班人员随时做好观测记录,密切注视灾情动态,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和处置,方案还要求积极与建设、市政、交通、水利、气象、地震等部门进行沟通,形成合力,加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力度。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经过多年的地质灾害预警和调查,我们发现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不可避免地,地球的自然和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质灾害的发生。
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希望通过这篇调查报告来向公众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信息。
第一部分:地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地震。
大多数地震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是地球表面的巨型岩石板,当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摩擦能力时,就会引起地震。
地震通常分为四个类别:微震、轻微震、中等震和大震。
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是最受地震影响的地区。
中国经常发生地震,尤其在西南地区。
最严重的地震可能会导致房屋损坏、道路和桥梁崩塌、土壤流动和火山喷发等等。
因此,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第二部分:山体滑坡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指在陡峭的斜坡上,由于土壤侵蚀、水位上升等原因,导致山体松动,冲刷,而滑落的一类天然灾害。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中国,人们特别关注的是潜在于三峡大坝的山体滑坡。
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一些山体滑坡,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因此,政府和专家们应该监测潜在的滑坡区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山体滑坡。
第三部分:火山喷发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火山喷发。
火山属于地球的构造性地质活动,是地球的物质运动和构造变动产生的结果。
当地下岩浆被高温和高压时,会形成气体,最终导致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最受火山喷发影响的区域是太平洋“火山环”。
在中国,太行山中的火山链也可能会喷发。
当火山爆发时,人们应该紧急撤离,并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如佩戴口罩、尽量不外出等等。
第四部分:总结总之,地质灾害是全球范围内的一项严重问题。
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希望通过这份调查报告向大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建议,以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大投入和科研力量,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报告 地质灾害报告(11篇)
地质灾害报告地质灾害报告(11篇)想要知道一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项的调查,较后基于取得的调查材料汇成调查报告。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调查报告头疼,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11篇地质灾害报告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质灾害报告篇一按照《关于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和防汛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紧急通知》(石地灾指〔20xx〕1号)文件通知要求,乡D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我乡实际,庚即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统一思想,精心部署。
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强化地灾防治工作,统一思想,分析我乡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始终把地质灾害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
按照“坡要到顶、沟要到头”的要求,严格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要求,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排查原则,从6月10日至7月10日,在全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二、强化落实,取得实效。
按照区域分解,明确责任,实行乡、村、组、监测员四级联动,迅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
凡是有人居住、有工程活动的地段、区域逐点逐段排查核查,实现隐患排查全覆盖。
重点对学校、聚居点等人口密集区动态排查,找准薄弱环节、及时化解风险,强化问题整改。
对已通过各种措施处理销号的隐患点进行“回头看”,检查治理工程运行情况,核查周边地质环境是否有新的变化。
同时在排查工作中同步开展地灾防治宣传工作,组织汛期每月开展一次应急避险演练,增强干部群众临灾避险、自救互救的意识和实战能力,确保发生灾情、险情时临危不乱,快速、有序、安全撤离。
三、加强信息收集报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
按照“一日一移交”的原则,及时将排查结果汇总上报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对排查出的隐患点逐一细化避让、监测、治理等措施,对险情紧迫的,一时间组织受威胁人员聚散转移,并及时与县国土资源局与华地公司联系,对排查隐患情况进行指导,确保工作措施安全到位。
地质灾害自查报告(优秀8篇)
地质灾害自查报告(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质灾害自查报告(优秀8篇)地质灾害报告篇一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的通知》(国土资函〔20xx〕504号),市国土资源局《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的通知〉的通知》(市国土资函〔20xx〕94号)和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切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的通知》(市国土资发〔20xx〕29号)文件要求,区国土资源分局迅速组建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党组成员、副局长,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党组成员、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为副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排查领导组,领导组下设七个大排查工作小组,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背景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条件变化,或人类活动影响而引发的灾害现象。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因此,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二、调查目的本次地质灾害调查旨在了解目标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情况、危害程度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查方法1.野外实地考察:选择目标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考察、记录、拍照等。
2.调查问卷:针对目标地区的居民、地方政府、专家等,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
3.数据分析:对实地考察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调查结果1.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根据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结果,目标地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地质灾害:(1)地震:目标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土壤液化和地面破坏常见。
(2)滑坡:由于目标地区的地形地势较陡峭,雨水冲刷等因素导致滑坡灾害多发。
(3)泥石流:目标地区多山地区和丰富的降水导致泥石流频繁发生。
(4)地面沉降:地下水开采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导致地面沉降现象明显。
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通过调查问卷对居民和专家的询问发现,地质灾害对目标地区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和损失。
(1)地震:地震对房屋、基础设施和人员的危害程度较高,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2)滑坡:滑坡会破坏农田、道路、建筑物等,影响农业生产和人员安全。
(3)泥石流:泥石流对居民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威胁,严重时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变形和设施破坏,对城市建设和生活水平带来负面影响。
五、调查结论和建议1.调查结论地质灾害对目标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特别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类型。
目标地区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并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2.建议(1)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和泥石流监测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的识别和预警能力。
(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高危地质灾害区进行大规模建设,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以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损害或破坏的突发事件。
本调查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二、背景2.1 研究区域描述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2.2 研究目的明确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三、调查方法3.1 文献综述对研究区域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了解其地质情况、历史灾害等。
3.2 实地调查详细描述实地调查的过程、采取的调查方法以及所获得的数据和样本。
3.3 数据分析对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统计分析、图表展示等。
四、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4.1 滑坡对滑坡的定义、成因、发展阶段以及对人类活动和财产的影响进行描述。
4.2 泥石流对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流动特点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性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4.3 地面塌陷描述地面塌陷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可能引发的灾害性后果。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调查数据和相关分析,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包括灾害概率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六、风险管理与防灾措施6.1 风险管理分析当前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等。
6.2 防灾措施针对各类地质灾害,提出具体的防灾对策和技术措施,包括工程控制措施和生态修复方法等。
七、结论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对应的建议和措施。
八、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实地照片、图表等。
九、法律名词及注释9.1 法律名词1:解释说明。
9.2 法律名词2:解释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提交单位:提交时间:2015年12月目录0前言 (3)1基本灾情 (3)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2.1自然地理条件 (3)2.2水文气象条件 (3)2.3地形地貌 (4)2.4地层岩性 (4)2.5地质构造 (5)2.6工程地质条件 (5)2.7水文地质条件 (5)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3.1灾害规模、特征 (6)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0前言1基本灾情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
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
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
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2.1自然地理条件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
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
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
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
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
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
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逐渐增多,一般年降雨量950~1 590mm.降雨日数与降雨量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地区为120~159 d,个别高山地区达200 d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月平均降雨量150~457.6 mm,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358.0 mm;日降雨量达50~100mm的暴雨4~10月均有发生,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年平均频次3~4次。
滑坡前缘为长江二级支流锣鼓洞河,在沙镇溪镇陕西营汇入青干河,全长约5 km,流量季节性明显,年平均流量约8 m3/s。
2.3地形地貌秭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
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
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
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秭归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
由于长江水系,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杉树槽滑坡位于锣鼓洞河左岸一走向北动的山脊南东侧,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峡谷地貌。
滑坡为顺向斜坡,斜坡走向北东8°~10°,倾向锣鼓洞河,斜坡顶部高程450~500 m,斜坡前缘直抵锣鼓洞河河床,河床高程175 m.斜坡总体平直完整,一般坡度18°~21°,前部较陡,约为30°,滑坡区域南侧为山脊,该山脊平面形态呈近三角形,两侧为陡崖,由山脊往南北两侧分别是大岭西南滑坡和杉树槽滑坡,由陡转缓,杉树槽滑坡就处在该山脊往北东方向的陡缓交界处.杉树槽滑坡南侧陡崖走向108°,崖顶高程280 m,长224 m,区内冲沟一般发育,滑坡区前缘为陡崖,基岩大面积出露,使滑坡具备两面临空的条件。
2.4地层岩性滑坡区主要出露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2q)地层,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层(Q4el+dl),崩坡积层(Q4col+dl),冲洪积层(Q4al+dl)。
聂家山组(J2n):上部以紫红色夹黄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下部为紫红色(或绿黄色)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沙质页岩。
岩层产状总体为120°~125°∠19°~21°。
残坡积层(Q4el+dl):粉砂质粘土夹碎石,灰黄色,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
该层在大岭不稳定斜坡中前部及南北部有初露,厚度0~5m。
崩坡积层(Q4col+dl):碎块石夹粉砂质粘土,灰色,碎块石成分主要为砂岩。
主要分布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侧陡壁下部,厚度0~6m。
冲洪积层(Q4al+dl):卵石夹中粗砂,多分布于高程175m一下,厚度1~5m。
2.5地质构造滑坡位于秭归向斜西南边缘,为新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主要构造行迹受秭归向斜、北北东向兴山断裂带影响。
滑坡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据调查,滑坡区地层软硬相间,层间剪切带发育,裂隙较发育,这对滑坡体的滑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6工程地质条件2.7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所处斜坡范围内发育有两条冲沟,分别位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端,其流量动态变化大,枯水季节流量较小或干涸,雨季流量较大,具有暴涨暴落的山区溪流特征。
地下水:滑坡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含水介质不同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上覆残坡积层土体透水性较好,含水性差,通常不含水或季节性含水,主要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
孔隙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后迅速向深部渗透,补给基岩裂隙水,长石石英砂岩构造裂隙发育,易于水体下渗,含水性较差,为强透水层弱含水层。
泥质粉砂岩裂隙发育多为储水构造,该层岩石相对较软弱,遇水易软化,含水性中等,为含水透水层。
下部沙质页岩,岩性坚硬,岩体完整性较好,构成隔水底板,为隔水层。
地下水最终沿隔水底板径流流入锣鼓洞。
2.8区域地壳稳定性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3.1灾害规模、特征滑坡为顺层滑坡,空间形态为舌型,以后缘陡坎、右壁陡坎、左侧冲沟和前缘堆积体构成滑坡边界,滑坡前缘长150m,后缘长50m,前后缘间斜距约350m。
滑坡南侧即为右壁陡坎,以基岩露头为主,局部可见少量崩塌堆积体,其他部分以滑坡地貌为主。
滑坡总体以岩质滑坡为主,南西侧为岩质滑坡,滑距170m,厚度23.5m,面积0.89*104m2,体积约28.7*104m3,并牵引北侧发生岩土混合型滑坡,滑距5~15m,平均厚度5m,体积约13.4*104m3,总体积约40.1*104m3,属中型滑坡。
滑坡坡度总体约20°,前缘较陡可达35°,主滑方向在滑坡后缘为108°,随着往前缘山脊的滑动而逐渐变为90°。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既有外部诱发因素,又有内部的自身因素。
1)地貌条件滑坡发生于两面临空的斜坡部位,斜坡北东方向绵延较长外,西南侧为一陡崖,因其切割斜坡,以致西南方向无侧向约束,南侧为锣鼓洞河,这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地形,并且该地形在降雨时,易导致地面径流沿陡崖处汇水,源源不断补给滑坡地下水。
2)地层岩性滑坡基岩地层为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2n),地层,泥质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呈软硬相间分布,砂岩层较厚,泥岩层较薄,易风化且遇水软化.3)构造条件杉树槽滑坡部位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整体倾向锣鼓洞河,前缘以及西南侧为陡崖,经实地走访调查测得若干组节理裂隙,得知滑坡区的三组优势节理为:92°∠80°,22°∠78°,113°∠29°,倾向多近似垂直或平行岩层产状,倾角均大于自然边坡倾角,因此该切割体利于滑坡滑动。
4)诱发因素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有很多,但是结合现场调查和走访,认为对于杉树槽滑坡可能的诱发因素为三峡水库蓄水和持续强降雨,为便于分析,现将秭归县沙镇溪镇2014年8月1日至滑坡发生时的9月2日期间降雨以及库水位数据表示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滑坡发生时(2014年9月2日)库水位正处于上升阶段,即从8月27日~9月2日的7 d时间上升了8 m,平均1.1 m/d。
其次,从8月27日~9月2日沙镇溪镇发生持续强降雨,其中9月2日,即滑坡发生当天降雨量达到96.5 mm,属于暴雨等级。
由于缺少专业的监测资料,只能通过调查走访获取相关信息,此滑坡多年未发生滑动,因此与水库水位变化关系不大,而滑坡发生后滑坡后缘基岩裂隙水流渗出,并且其后缘右侧公路在降雨时可汇聚地表水流,同样,由于滑坡区地形地貌的特征有利于汇聚地表水流,而且滑坡区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不断补给裂隙水,随着裂隙水的不断人渗,软弱岩层持续被软化,在发生持续暴雨时,基岩裂隙水趋于饱和,形成巨大静水压力,滑坡随之发生,因此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因。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滑坡发生之后,由于产生了新的临空面,对周边岩质边坡稳定性将有较大影响,应加强监测,避免二次灾害。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7.2保障物资(1)药品:携带野外急救包一套,急救包包含物品:急救毯、卡扣式止血带、安全别针、三角巾(无纺布)、医用弹性绷带、医用脱脂纱布、碘伏棉棒、创可贴、医用胶带(无纺布基材)、手电筒、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清洁湿巾、密封袋、急救手册、急救毯、卡扣式止血带等。
(2)干粮:压缩饼干三日份。
(3)水壶挎包,头盔手套。
7.3注意事项现场调查时,应注意:(1)严谨到峭壁边沿行动;(2)调查时应设安全员,观察可能的次生灾害对调查队员威胁;(3)遇到较为难走的路段,调查队员要建立绳索保护。
若应急调查需要在野外进行宿营,应注意:(1)选址应在滑坡侧面安全地带,距离滑坡有足够距离的安全缓冲区;(2)确保选址处地质环境是稳定的;(3)选址还应符合其他野外生存条件,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