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心理学
心理学第七章情绪与情感PPT课件
心理咨询师帮助个体学会调节情绪,以应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压力。
情感疗法
利用情感因素进行治疗,如通过表达和释放悲伤、 愤怒等情绪来促进心理康复。
情绪管理
心理咨询师帮助个体识别和管理情绪,提高自我 控制和适应能力。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员工心理健康
关注员工情绪和情感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以提高员工的 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与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情绪通常与生理反 应和外部环境刺激相关,而情感则与认知和价值观 相关。
情绪与情感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情绪与情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们与 人类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决策等方面密切相关 。
学习目标
02
01
03
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了解情绪与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
认知评价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生理反应和外界刺激只是触 发因素。
详细描述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个体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评价。个体对情境的 认知解释和评价过程决定了情绪的性质和强度。生理反应和外界刺激只是作为触 发因素,通过大脑皮层的认知评价过程转化为情绪体验。
心理学第七章情绪与情感ppt 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机制 • 情绪与情感的理论解释 • 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 情绪与情感的调节 • 情绪与情感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活动,它们在人类生 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7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
思维发生的指标(概括性、间接性、解决问题)2、思维的分类(1)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指向性的不同: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3)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常规思维;创造思维3、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立性(5)思维的敏捷性(6)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各种认识过程。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只是单纯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理解了的知觉。
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即理解了的记忆。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①思维使儿童的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化。
②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
③思维的发生发展,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应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①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
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前概念阶段,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某些一般性,概括性。
前概念思维的特点,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
前概念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自我中心思维”。
②直觉思维阶段(4-7岁)直觉思维阶段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
心理学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1、动机☞内部心理过程 or 内在动力 2、激发、维持、调节 → 活动 二、动机的功能(考点:领 会)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考点(识记)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 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 力源泉。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考点(识记)
诱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第三节 动机理论
考点
一、识记: 1、本能理论 2、匮乏动机 3、成长动机 二、应用: 1、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2、认知与期待理论
一、本能理论 主要观点(识记):
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 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 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 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理解要点:
1、本能是人特定的天生倾向 2、行为受本能驱动
理论简述 1、动机的认知理论。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 而是来自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解释。 2、动机的期待理论。动机的力量是目标价值与目标期待的 乘积。即,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对校长成功之处的分析与评价 1、校长运用了动机的认知理论原理,用解释和讨论的方式 来提高教职工对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蓝图的认识,从而激发 了动机。 2、校长巧妙地运用了动机的期待理论,通过加深教职工对 总目标价值的理解,提高了对总目标的效价。通过对目标实 现的可能性的讨论,坚定了教职工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教 职工的期待水平。 3、促使教职工根据总目标制定个人行动目标,从而把组织 目标转化成为教职工的个人目标,把学校的事情变成大家个 人的事情,有助于把教职工的积极性变为具体的行动。有助 于使每个教职工的行为始终与学校的总目标保持一致,使动 机水平始终保持最高。
心理学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 通思想的功能,并通过表情来实现。 作为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语调不同 可能表达的信息不同。 在一些场合,只能用表情来传递信息。 如婴儿只能用表情来表达需要,获得成人 关注。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情绪情感和需要的关系 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情绪情感 总是伴随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事物是否 符合个人的需要有赖于认知的评估作用。由 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同一事物 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可能是多方面的。 如果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需要,就引起肯定 的情绪情感体验,如高兴、愉快、喜欢、爱 等;如果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引起 的是否定的情绪情感,如悲伤、恐惧、愤怒、 憎恶等;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和情感由三种组成成分构成: 情绪和情感由三种组成成分构成: 外部表现: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 外部表现: 是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 形式。包括三种表情: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面部肌肉变化的模式。 姿态表情: 姿态表情:面部以外的身体部位动作,包括 手势、身体姿势等。 语调表情: 语调表情: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如高 兴时,语调高昂、语速加快,痛苦时语调低 沉、语速慢等。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情绪情感和需要的关系 但是需要的满足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体验,而 需要的不满足,也可能产生积极的体验,这 是由人的观点、信仰、世界观决定的; 人的情绪、情感极其复杂,有时甚至会同时 拥有相反的或相对立的情绪、情感体验。 如“悲喜交加”、“百感交集”、“啼笑皆 非”,这就说明了人在满意中有不满意,不 快中有快感的矛盾体验;或者在不同的时间 内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
心理学第七章注意
心理学第七章注意注意力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对某一特定对象或活动进行集中反应的心理过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注意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章主要介绍注意力的定义、注意力的类型以及注意力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一、注意力的定义及概念注意力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基本心理过程,它是一种选择性的意识状态和一种资源分配的过程。
注意力的选择性意味着个体在面对众多的信息刺激时,通过选择、集中和维持对某一特定刺激的心理反应,抑制与该刺激无关的其他刺激。
资源分配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多个任务时,将有限的认知资源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注意力可以分为外向性注意力和内向性注意力。
外向性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和反应,它主要涉及感知、注意和意识等心理过程。
而内向性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内部心理活动的关注和反应,它主要涉及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过程。
二、注意力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注意力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注意力的对象可以分为外部注意力和内部注意力。
外部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关注和集中,如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对他人的行为的注意;内部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内部心理活动(如思考、想象、回忆等)的关注和集中。
按照注意力的分配方式可以分为广泛注意力和集中注意力。
广泛注意力是指个体将注意力分散地分配给多个刺激,以获得更广泛的信息;集中注意力则是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地分配给某一特定刺激,以获得更明确的信息。
三、注意力的影响因素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1. 刺激特性: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受到刺激的特性的影响。
与刺激的强度、复杂性、运动性等相关的刺激更能引起个体的注意。
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在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上存在差异。
一些人天生就具有较好的注意力控制能力,而另一些人则容易分心。
3. 目标的意义:与个体目标相关的刺激更能引起其注意。
个体对于自己关注的目标更容易产生集中的注意力。
普通心理学07感知觉
第七章感觉与知觉〖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它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本章只着重介绍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的基本现象。
〖本章术语〗第一节感觉知觉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第二节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分数费希纳定律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第三节空间知觉双眼视差第四节时间知觉Tau效应Kappa效应第五节运动知觉似动知觉PHI现象自主运动诱导运动瀑布效应第六节错觉日月错觉第一节概述一、感觉及其神经信息加工(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香味、感受到一定的温度等等。
同时,感觉也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
我们觉察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受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舒适、疼痛、饥渴等等。
不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或是对内部刺激的反映,感觉是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通常总是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时,我们就知道“这是白纸的白颜色”、“这是红旗的红色”;当我们用手接触某个物体时,会说:“这是又硬又冷的东西”、“这是一块玻璃”。
这些回答都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除非是新生儿或在特殊的条件下)。
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也随之产生了。
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声音、颜色、软硬、重量、温度、气味、滋味等等。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精品文档
二 、想象的概述
❖ 1、定义 ❖ 2、种类 ❖ 3、想象的综合过程
精品文档
定义和功能
❖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 动。
精品文档
创造性
❖ 创造性——是一种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 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特征就是新颖、独特和有价值。
❖ 具有创造性的人具备以下能力:1)、敏锐的感知能力 ;2)、协同能力; 3)、捕捉机遇的能力。创造性的含义
❖ 创造力,亦称创造性,是人的一种综合素养。它主要由创造性思维、创 造性倾向和创造性表现能力三种 因素构成。创造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 特征。
精品文档
特点
❖ (1)概括性: ❖ (2)间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通
过一个事物认识其他事物;第二、思维可以事物的 外部特征认识其内部变化及内在联系。第三、思维 可通过语言和词反映有关事实,预测事物发展变化 的进程等。
精品文档
思维的种类
❖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把思维 分为三类:
精品文档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因素
❖ 迁移 ❖ 启发 ❖ 定势 ❖ 表征 ❖ 酝酿
精品文档
❖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像活动的基本特点。 ❖ 想像具有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和对机
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
精品文档
种类
❖ 1、根据有无目的性将想象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 象。
❖ 根据有意象想的内容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 同有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心理学第七章社会人格
肛门期(1-3岁)
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婴儿开始被训练用厕所。
前生殖器期 (3-6岁)
STEP2
STEP1
力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 。
潜伏期(6—11岁)
孩子逐渐得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2
气质与实践
粘液质:最适合于他们的工作岗位是策划及一般事务类
多血质:如政治家、外交家、商人、律师、成功的管理者等
胆汁质 :记者、作家、图案设计师、实业家、护士、企业中外勤工作、业务员、营销员等外向型的职业
抑郁质 :企业一般的事务管理人员、记帐、资金、统计、工资管理、教育培训等
(二)气质与职业指导
影响因素:
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教师、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
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以渔猎为生,夏天在船上打鱼,冬天在冰上打猎。主食肉,没有蔬菜。过着流浪生活,以帐篷遮风避雨。这个民族以家庭为单元,男女平等,社会结构比较松散,除了家庭约束外,很少有持久、集中的政治与宗教权威。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原则是能够适应成人的独立生存能力。男孩由父亲在外面教打猎,女孩由母亲在家里教家务。儿女教育比较宽松、自由、不受打骂,鼓励孩子自立,使孩子逐渐形成了坚定、独立、冒险的人格特征。
社会人格
人格概述
01
气质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 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 知到的事物。
例子:透过铅笔、圆珠笔、蜡笔、毛笔… … 等许多种具体的笔,抽取共同本质特征:能 书写的专门工具,形成概括认识。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思维的概括性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表象与想象 第四节 概念 第五节 问题解决 第六节 创造性思维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 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傻瓜, 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
----杜伦孟德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人类的不足:跑不快,感官不灵敏,力气 不大,身体不够灵活???? 人的头脑----理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 深刻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
3.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 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活动叫做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 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 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 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 题。
(四)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五)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 2、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感性基础,有 利于对事物进行感性认识; 3、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可以 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 象
(一)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第七章 情绪情感 心理学课件
第三节 挫折
一、挫折的概念 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 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包括挫折的情境、 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 二、引起挫折的原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个人因素 三、如何应对挫折 (一)正确认识挫折(普遍性和两重性) (二)改善或消除挫折情境
(二)激情 概念: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特点:一是激动性,二是冲动性;三是是短暂性 原因:一般说与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有关,对立的意向 冲突(自己这么想,偏偏那么来)和过度的抑制都会引起 。
(三)应激 概念: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出乎预料的 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发 生比激情更突然、更剧烈、对机体的激发程度更大。 应激可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积极的状态,它使人精力 旺盛,活动激化,思维特别清晰,动作机敏、准确,从而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及时摆脱困境;另一种是消极的状 态,它使人出现不必要的动作,语无伦次,情绪紧张,同 时意识的自觉性降低,会出现思维混乱,分析判断力减弱 ,感知和记忆出现错误,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困难等情况
(三)调节抱负水平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讨论: 作为家长和教师,是该处处保护孩子免 受挫折?还是该从小培养孩子抗挫折的 能力?
随着个体的发展,社会化进程到一定阶段后, 有了社会性需要,才可能有情感体验的出现。
再次,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来看,情 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暂时性和冲动性,而 情感则具有相对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比如,幼儿会因为饥饿而哭泣,但当得到食物后, 哭泣就会停止。 情感并不会随着情境的消失而消失,比如,母亲对 于儿女的爱,不论儿女在不在身边都不会消失。
1.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心象是指个体心理中形成的对外界事物或内部经验的心理图像或心理表征。
它是心理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人类认知和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心象进行详细的论述,包括定义、形成过程、功能以及心象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一、心象的定义心象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或内部经验进行再现、感知和理解的心理过程和结果。
心象是个体对于自己的心理或外界现象进行内在代表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对物象的内在表征。
心象包括感觉心象、知觉心象、表象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
二、心象的形成过程心象的形成过程包括感觉输入、信息加工和认知整合等环节。
首先,感觉输入是心象形成的基础,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形成感觉心象。
其次,信息加工是指对感觉信息进行选择、组织、编码和解码等认知加工过程,个体将感觉心象转化为知觉心象。
最后,认知整合是指个体将不同的心象进行整合和融合,形成更加复杂和完整的心象,如情绪心象、记忆心象等。
三、心象的功能1. 认知功能:心象是个体对世界进行认知的基础。
通过心象,个体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辨识、分类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世界的变化。
心象的认知功能对于学习、记忆、思考和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至关重要。
2. 情感功能:心象不仅包含客观事物的形象,还包括对这些事物的情感评价和反应。
个体通过心象中的情感色彩,能够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
情感功能的发挥使得个体能够对外界事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和情感。
3. 行为功能:心象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个体在行动之前,通常会通过心象对行为进行预期和规划。
心象的行为功能可以帮助个体预测行为结果,制定合理的行动策略,并促使个体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达到预期目标。
四、心象的研究方法心象是我们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心象的形成、变化和作用等问题。
为了研究心象,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
1. 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行为反应,来推测心象的产生和作用。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情绪
二、情绪状态
(一)心境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 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体验,具有弥散 性,即以同样态度去看待周围一切事 物。
(二) 激情
激情是一种短暂、强烈而又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侯耀华给获奖教师下跪
赛场上发生争执的运动员
(三)
பைடு நூலகம்
应激
应激是指对出乎意外的紧急情况所作的反应。
图7-13 911现场群众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的应对
1、自我控制:2、情绪隔离: 3、情绪疏泄:4、积极评价:
1、躯体性压力源:
图7-30:帕瓦罗蒂说:他的 错误不在音乐,而在身体。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
图7-31:学生考前的紧张
图7-32 SARS期间购物
图7-33 沙尘暴期间上街
4、文化性压力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发生碰撞 就会产生压力。
(二)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强调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她认为,我们直接地、自动 地并且几乎不由自主地评价着我们所遇到的任何事情, 评价补充着知觉并使个体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虽 然所有的评价都有感情体验的成分,但是只有当这种倾 向很强烈的时候,我们才能称之为情绪。 阿诺德对情绪和情感进行了区分。她认为情绪的活动模 式产生于对知觉的或想象的客体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而情感的活动模式产生于某些事物对我们发生作用的是 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评价。
情绪一般被定义为:是一个人对于客观 对象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主观体验。 当我们想了解自己之所以产生某种特殊 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自己的需要、 客观对象角度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态与其主观状态是否一 致而引起的体验与反应。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情绪
情绪一般被定义为:是一个人对于客观 对象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主观体验。 当我们想了解自己之所以产生某种特殊 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自己的需要、 客观对象角度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态与其主观状态是否一 致而引起的体验与反应。
在这定义中包含了这些要素: 1、客观事物及自身状态: (1)引起情绪的事件: (2)自身状态: 2、主观状态: 3、体验与反应:
二、情绪状态
(一)心境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 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体验,具有弥散 性,即以同样态度去看待周围一切事 物。
(二) 激情
激情是一种短暂、强烈而又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侯耀华给获奖教师下跪
赛场上发生争执的运动员
(三)
应激
应激是指对出乎意外的紧急情况所作的反应。
图7-13 911现场群众的情绪状态
2.语调表情 语调表情是人们在讲话的速度、节奏、 语气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3. 姿态表情
图7-24皇马教练卡佩罗对球迷竖中指
图7-25 阿加西获胜向观众鞠躬致谢
姿 态 表 情
四、情绪的功能
1、动机功能: 2、适应功能: 3、调节功能: 4、信号功能 :
图7-7 伊丽莎白· 泰勒在剧中表现的 是一种怎样的情绪?说明了什么?
(二)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强调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她认为,我们直接地、自动 地并且几乎不由自主地评价着我们所遇到的任何事情, 评价补充着知觉并使个体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虽 然所有的评价都有感情体验的成分,但是只有当这种倾 向很强烈的时候,我们才能称之为情绪。 阿诺德对情绪和情感进行了区分。她认为情绪的活动模 式产生于对知觉的或想象的客体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而情感的活动模式产生于某些事物对我们发生作用的是 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评价。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对动机的影响
情绪情感激发动机的产生
积极的情绪情感如快乐、兴奋等可以激发个 体的探索和参与动机,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 恐惧、焦虑等可以激发个体的逃避和防御动 机。
情绪情感影响动机的强度 和持久性
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提高动机的强度和持久 性,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则可能降低动机的强
度和持久性。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相互作用
05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动机对情绪情感的影响
动机驱动情绪情感的产生
动机是引发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当个体有某种需求或目标时, 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
动机影响情绪情感的强度和性质
不同的动机强度和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如追求成就动机强的人在 成功时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而追求权力动机强的人在失败时会感到愤怒和挫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目 录
• 动机概述 • 情绪情感概述 • 动机理论 • 情绪理论 •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01 动机概述
动机的定义
动机: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它推动个体采取行动,并使行动指向特定的目标。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心理力量,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内在原因。
社会交往
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 的作用,通过共情和情绪共鸣来
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03 动机理论
驱力理论
总结词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内在需求驱动的,这些需求产生驱力,驱力进而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满足。
详细描述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动力源自于内在需求。这些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睡眠等,以及心理需 求,如归属感、成就感等。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内在力量,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 消除不满足的状态,从而满足需求。
第七章意动心理学
第七章意动心理学知识点要求与习题考核知识点:意动心理学;形质学派;符茨堡学派;二重心理学;布伦塔诺和冯特的区别;斯顿夫机能心理学的实质和特点。
考核要求1.理解意动心理学是欧洲机能心理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其基本观点:(1)心理学对象是心理活动(意动)、心理机能和心理过程,不是心理内容。
(2)把心理活动分为观念、判断和爱憎等三种活动。
其实是认识和情意二分法。
(3)心理学方法上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反省或内部知觉,即现象学方法。
布伦塔诺是创始人,主要著作是 1874 年出版《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提出心理学研究意动,包括表象的意动,判断的意动,爱憎的意动。
2.理解形质学派是由奥国心理学家厄棱费尔和麦农于 19 世纪末建立的一个学派。
他们从意动心理学的观点出发,主张形、形质的形成有赖于意动。
这种观点通过威塔塞克传递给格式塔学派。
3.了解符茨堡学派是 20 世纪初在德国符获堡大学心理学研究室屈尔佩领导下以研究思维著称的一个心理学派。
重要的研究有三项:(1)马尔比的判断研究(1901):(2)瓦特的联想研究(1904);(3)彪勒的思考研究(1907)。
这一学派关于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研究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禁锢,提出了无意识参与思维活动的基本理论的问题,但是,对无意象思维的争论很激烈,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未。
4.掌握概念:无意象思维,屈尔佩为代表的符茨堡学派发现,思维内容中有既不是感觉、意象、也不是感情的因素。
思维中含有更多的元素。
5.掌握二重心理学是 19 世纪末由屈尔佩和麦塞尔提出的把意动和内容均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
认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机能和内容两项心理现象。
但是,冯特内容心理学和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属于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屈尔佩和麦塞尔不了解内容与机能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才有二重心理学之说。
6.理解布伦塔诺和冯特的区别:(1)冯特是第—位专业心理学家,而布伦塔诺是哲学心理学思想家;(2)冯特以心理内容、意识构造和感觉元素为中心,进行静态、分析和复合的研究;而布伦塔诺则以心理活动、意识机能和整体指向为中心,进行动态、描述和整合的研究;(3)冯特以心理化学和经验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重实验,采用实验内省法;而布伦塔诺则继承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德国理性主义的传统,重经验,采用思辨、反省、描述等现象学方法。
程正方《心理学》第7章-情绪与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A
适应功能
B
动机功能
C
组织功能
D
信号功能 (社会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工具) 达尔文曾指出,情绪最初只有生存适应的功能,情绪的社 会性涵义是后天派生出来的。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如婴儿出生时不具备独 立的维持生存的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 人交流, 得到成人的抚养。 从成人角度而言,个体可借助各种情绪和情感来了解其自 身和他人的处境或状态,以求得良好的适应。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把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这三 种非言语交往方式,统称为体语。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类别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
➢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能的。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当愿望得以实 现、紧张状态 消除时所产生 的情绪体验。
当愿望不能实现 或达到目的的行 动受到挫折时引 起的一种紧张而 不愉快的情绪。
(三)组织功能
➢ 情绪的组织作用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 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研究表 明,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 表现: – 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 – 情绪能影响记忆 – 情绪常常支配人的行为
(四)信号功能
➢ 情绪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 6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 • 宣泄法
– 大哭一场 – 进行剧烈的活动 – 找人倾诉
• 语言调节法 对自己说话,自我鼓励 • 目标转换法 把不顺心的事情放下,去做喜欢的事,
如打球、游泳、听音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效应。 (三) 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1. 主导动机 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 强度。 2. 从属动机 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则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 从属动机。 四、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 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着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的 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第二节 社会性动机 一、交往动机 (一) 交往动机及其获得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 喜欢与人交往, 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 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人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 友谊的内在需要。 当这种动机满足了人们交往的需要时, 就会感到安全, 有依靠感和归属感; 相反,人们的交往动机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因此感到孤独、寂寞、无助、痛苦和焦虑。 (二) 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 人是社会的动物,交往是人类社会生存的一项重要活动,因而人们会花大量时 间与他人相处,从而产生了交往行为。 原因一般有二: 1. 人们是为了排除心理的恐惧才选择与别人交往 2. 人们之所以喜欢交往,是人们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总结:人们之所以要保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有如下原因: 1. 合作 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活动机 2. 情谊 以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 3. 归属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团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认可。 二、成就动机 (一) 成就动机的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 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一般认 为,成就动机较高的人喜欢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人物,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 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人则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 (二) 成就动机的特征 成就动机是后天习得的动机,具有以下特征: 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具有坚定信念 正确的归因方式
三、工作动机 工作动机使最有效能,最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 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四个理论:X 理论,Y 理论,V 理论和 Z 理论。 X 理论:人工作是为了钱,是物质利益的驱动。 Y 理论:人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是出于把工作做好的内驱力。 V 理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 Z 理论:个人价值感和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会提高。 第三节 动机理论 有许多理论解释动机的基本问题:本能理论,匮乏与成长理论,认知和期待理论。 一、本能理论 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 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必不可少的, 人们的行 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二、匮乏与成长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个体试图恢复自己心理和生理平衡状态的动机, 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 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 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 大,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估计或期待越大,动机力量越强。 动机力量=效价 X 期待 第四节 情趣情感及其种类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 众多的情绪研究者们大多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定义情绪: 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 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一) 主观体验 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 (二) 生理唤醒 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伴随着生理唤醒(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等) 。 (三) 外部行为 情绪产生时, 除上述两种内部过程之外, 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映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情绪的表达过程。 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作为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评定情绪时 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 过程,只有其中一种成分或两种成分是,不会产生一个真正的情绪过程。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需要的角度 情绪 情感 物质或生理需要 精神或社会需要 产生时间 早 晚 反应特点 情境性、机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 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三、情绪情感种类 (一) 情绪的基本形式 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在以上四种基本情绪之上,可以派生出众多的复杂情绪,如厌恶,羞耻, 悔恨等等。 (二) 情绪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度等指标,可以把情绪分为心 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 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持久的情绪体验 激情 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 在意外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三) 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 1. 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 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 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 体验。 3. 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四、情绪情感的表达 (一) 表情 在人类交往中,表情和言语是相互配合的,而且表情比言语更能显示 情绪的真实性。 (二) 表情的种类 表情可以分为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 1. 面部表情 是人类基本的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 2. 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 3. 语调表情 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 第五节 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情绪情感有动机作用 (一) 情绪有激励作用 情绪能够以一种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 引导行为。 (二) 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存在, 情绪的表达能 够直接反应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和方向。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 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 而不当的情绪情 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 (一) 促进功能 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 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二) 瓦解功能 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 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 瓦解上。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和身体健康的条件。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 情绪的外部表现于一种非言语性焦急。 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一节 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 (一) 动机的概念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二)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调节与维持功能 激活功能:在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且维持一定强度。 指向功能: 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后, 还能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越强烈,行为也越强烈。 二、动机的产生。 内在需要 根本原因 外在环境 诱因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 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根源。 需要一旦产 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环境刺激时动机产生的 原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 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 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是活动具 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三、动机的种类 (一)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 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也成为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人是 社会性动物,在人类的身上,纯粹的生理性动机很少见。 2. 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使人类特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社会动机是人 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它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十分密切。 社会性动机是人的某些高级需要所产生的,所以如果社会性动机得不到满 足,人会出现某些心理障碍。 (二)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 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 机。儿童往往是先有外在动机,以后内在动机才逐渐发展起来。 2. 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内在动机是个体对某种事物 的一种内在兴趣,不会轻易消失。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使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 的内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这就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