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教育信息中心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应结合两种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政策内容,了解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明确经济体制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道理。

学情分析通过对前几个专题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经济体制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为分析理解本节课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在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1.运用讲述法,介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影响,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后再引导他们概括比较两种政策的异同。

2.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示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建的艰辛与曲折。

学习方法1.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找出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课堂学习的准备。

2.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分析政策内容,把握两种政策的内在联系,理解它们在苏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将自主学习与分组交流合作相结合,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同其他同学交换意见,锻炼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

2.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法(1)提出问题,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进行课堂探讨。

(2)材料解析,提供相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文字材料,通过材料解析,解决历史疑难问题。

2.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简述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解体。

本节内容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借鉴和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内容及特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认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史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进而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2)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图表分析法、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表格、历史文献和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20世纪以来的历史,曾经有一个民族对中国产生过最大影响,它就是俄罗斯民族。

俄罗斯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古代的彼得大帝,到近代的亚历山大二世,再到现代的列宁,他们都对俄罗斯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列宁,他凭着对革命的执著,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

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请大家先来看本节的课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星期_____课题: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综述】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

之后由于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走向现代化之路。

建设过程中,在国外资本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背景下,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3、二战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模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政治上高度集权等。

4、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

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者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也可以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第一节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

(1)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去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推动学生体会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学习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列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局限性,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通过对形势的理解、分析,引导学生能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去推导应对复杂形势的措施手段,进而分析评价政策,让学生能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面对矛盾问题的态度及应对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难点: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回忆十月革命的过程,时间以及20世纪苏联主要领导人及苏联建立到解体的时间导入本课。

(3-5分钟)显示资料如下: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读一读上面的诗歌,分析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情景问题导入)设计说明:提供材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材料概括能力和解析能力,让学生理解新生苏俄政权处在非常时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境内的反革命叛乱、经济恶化等问题,为寻找相应的对策做准备。

进而生成问题:当时的俄国该怎么办才能度过危机?2.(多媒体显示)材料分析: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回答:列宁说的“尝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尝试是失败了?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材料概括出当时苏俄面临着哪些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理解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为寻找新的政策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埋下伏笔。

人民版历史必修2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2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2教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比较其异同,并注意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联系,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实际,认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述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对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专题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人民版

专题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人民版
经验主要包括: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稳定性;3)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5)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6)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方向。
最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坚持了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其他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能过于依赖外部力量,没有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案例题: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的意义。
答案:以大跃进为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失误,但通过及时调整和纠正,我们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5.论述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论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答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对我国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次,它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再次,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最后,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方向,为我国的发展避免了不必要的弯路和挫折。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随堂练习中的问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思考: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读一读这段话,说一说你对它是怎样理解的?
难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教材详细,层次分明,学生能根究现有的知识水平,阅读理解。在上课之前,由学生自己先独立完成本节的导学案。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当今世界上哪些国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何时何地诞生的?导入新课。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阅读教材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前半部分举例说明那么,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苏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
(3)面对如此形势,苏俄人民采取什么措施战胜国内外敌人的?
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姓名:
李丽新
工作单位:
河北滦县二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姓名:李丽新工作单位:河北滦县二中学科年级:高一教材版本:人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第一节内容,介绍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主要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效果及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使新生政权渡过难关的同时也造成了新的危机。

于是列宁果断放弃“直接过渡”的设想,大胆实施新经济政策,这不仅是克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从国情出发、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造性探索。

学习本节内容,既可以使学生认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也可以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探讨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物配给制。

普遍劳动义务制固定的粮食税租让制、租借制新经济政策自由贸易按劳分配二、教学目标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回答出几个,不全。

使学生很容易地进入新课地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专题导语部分,并结合目录说出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教师地指导下朗读卡片上的诗歌,然后说出反映的问题。

学生在教材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在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讲授新课学生容易理解,注意力也会集中,心中也有重点。

学生大量的阅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由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学生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名称内容得出特点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分析余粮收集制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措施对农民的伤害。

使学生学会对事物的评价方法。

教师提示学生评价事件应从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由学生试着结合政策内容分析,教师总结。

指导学生先阅读材料,归纳出主要内容,然后结合问题联系知识点得阅读理解概括能力的培养。

出结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的相关部分,然后概括得出答案指导学生回顾材料题解题的步骤,然后按方法进行分析,最后教师总结,即结合材料能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入手。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教案 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教案 人民版 必修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知识结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背景—— 帝国主义干涉者与境内反革命势力勾结,疯狂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开始,政治、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后来又扩大到各种农产品;工业:企业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作用—— 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渡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内战结束后的必然转变 背景—— 经过七年战争整个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农民、工人、士兵) 内容——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 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使苏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的建立(1922年) 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一)完成填空: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二)选择题2.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内容有A、满足消费、扩大市场B、实行按劳分配C、实行按需分配D、.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主要说明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拥护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D、这种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5.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1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包括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内容,了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时期的成就与不足,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提炼观点,形成共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1.关注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提高。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设计一份关于本节课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主要历史事件、成就、经验教训等方面,图文并茂,清晰易懂。
5.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建议书,为我国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6.开展家庭访谈活动,了解家中长辈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时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形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访谈记录。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2.作业中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体现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

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

7.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人民版必修2)教学目的本节教材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

认识苏维埃政权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

过程与方法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比较能力;2.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现实,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2.认识苏维埃政权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背景内容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处于国内战争时期,内忧外患余粮收集制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新经济政策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固定粮食税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的非常时期内忧:国内反动势力叛乱外患: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内忧外患的国情使苏俄进入三年的国内战争的非常时期。

2、FI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3、内容农业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等各种家产品工业政策: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

产品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劳动力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4、特点:排斥市场、货币关系,行政命令管理经济5、评价积极: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do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doc

(3)情感、态度与价值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一“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一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一《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C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 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案:专题七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市级优质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案:专题七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市级优质课)

7.1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三维目标】⑴知识与能力: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并予以简要评价。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⑵过程与方法:列表从背景、目的、基本内容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比较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学难点:评价新经济政策。

【专题概述】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重点讲述列宁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取得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苏联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斯大林以后)苏联历代领导人对经济体制的改革。

【复习并导入】师:回顾苏俄和苏联相关史实。

师:关键词展示:一战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苏俄苏联建立美苏两极格局苏联解体用一段话将以上关键词串联起来,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100字【讲授新课】导入:下面我们就一同看一下列宁是如何巩固苏维埃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课程标准及教学重难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比较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教学难点:评价新经济政策。

基础知识梳理:自我测评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做一比较。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8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8 人民版必修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叙述了: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情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新生政权渡过严重的危机;后又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说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的探索。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是必修Ⅱ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第一节。

这一专题向我们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通常被称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它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弊端;针对该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

因此,从内容上分析充分说明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从结构上分析这一节是基础和起始,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2、心理特征:高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

独立自主性强,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3、学习能力:自主阅读与语言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论;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能进行交流合作讨论。

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难点: 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五、教学思路设计:1、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知识,在自主归纳中掌握知识,在教师点拨中升华知识,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在课堂实践中运用知识。

2、教法策略:(1)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启发式教学法与创设课堂思维情境相结合,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实行成年人,“不劳动者不得食”。

4、评价:
(1)积极: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国情
⑴经济危机:
A.原因:长期战争、自然灾害。

B.表现: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

⑵政治危机:
a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

B.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

2、实施:
(1)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2)内容:
A.农业:以固定的代替,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B.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

C.商业:允许商品买卖、。

D.分配制度:实行。

3、评价
⑴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⑵作用:
a经济上,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复苏,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b政治上,巩固工农联盟,捍卫苏维埃政权。

c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诱思讨论(合作学习)
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重点点拨(方法学习)
■及时训练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
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D.赫鲁晓夫改革
2.19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3.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4.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俄国状况不相符合的是
A.农民将一切余粮交售给国家B.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
C.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D.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5.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6.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A.实行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
B.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加速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非常措施
7.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斯大林模式
8.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试验做出判断。

”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9.材料一:19,连年的战争,已使俄国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其中最大的
灾祸是饥荒,饥荒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困难,战争造成了饥荒,饥荒又造成整个国家经济生活的紊乱和破坏。

材料二:鉴于饥荒的出现和粮食状况的极端严重,195月9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授予粮食人民委员特别职权,同隐藏存粮和投机贩卖存粮的农村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法令重申粮食垄断和粮食固定价格都是不可更改的,必须同粮食投机商进行无情的斗争,宣布所有拥有余粮而不送往收粮站的人以及浪费存粮酿造私酒的人是人民的敌人,要把他们交付革命法庭审判,处以以上徒刑,粮食全部没收。

材料三:苏俄在19~19度征购粮食为10790万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1919~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粮食征构量的增加证明这是当时环境下的一种可行的粮食政策,既是红军粮食供应得到保障,也使城市居民能配给最低限度的口粮,但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蕴藏着危机。

材料四: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

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材料五: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组织大生产,目的是为了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更有效地同小资产阶级作斗争。

除了国家资本主义以外,还出现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沟通城乡经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消费品的需求。

(1)根据材料一,苏俄当时实行了什么政策,当时的背景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