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件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1917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9.png)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细菌 、霉菌、酵母菌等。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特点:食 品的种类、加工方式、储存条件 等对微生物的分布有显著影响。
微生物的来源:食品生产、加工 、运输、储存等环节中可能引入
的微生物。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与操作
01
02
03
04
传统检测方法
培养法、镜检法等。
现代检测技术
免疫分析法、PCR技术、生物 传感器等。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对医院环境、医疗器械等进行 微生物学检测,评估消毒灭菌 效果,确保医疗安全。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通过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指 导临床医生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感染暴发调查
在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进行 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分析,查 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
效控制措施。
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进行鉴定,为疫苗的研制提供基础 资料。
疫苗株的筛选
通过微生物检验技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筛选,选择适合作为疫苗株的 菌株或病毒株。
疫苗制备过程的监控
在疫苗制备过程中,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和安全性 评估,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疫苗效果评价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生长是指微生物细胞数目的增加和质量的增加。其生 长过程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微生物的繁殖
微生物繁殖是微生物生长的必然结果,繁殖方式包括二分裂 、出芽生殖、孢子生殖等。繁殖过程中,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会复制并传递给后代。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微生物的代谢
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处理废水、废气等,降低环境污染。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整版x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整版x](https://img.taocdn.com/s3/m/ba35996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4.png)
个人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说明
实验服与护目镜
进入实验室需穿着实验服,佩戴合适的护目镜, 防止试剂飞溅或粉尘刺激。
手套与口罩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肤 接触有害试剂或吸入有害气体。
实验操作规范
规范实验操作,避免产生气溶胶或飞溅物,减少 交叉污染的风险。
实验废弃物处理及环保要求讲解
废弃物分类处理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 整版x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 常见病原微生物介绍 • 微生物检验技术与方法 • 临床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01
微生物营养
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微生物营养
类型有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类。
02 03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摄取营养物质、合成细胞物质、增加 细胞数量的过程称为生长。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 衰亡期四个时期。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和 分析,了解其基因组成和功能, 为微生物的鉴定和分型提供准确
依据。
基因芯片技术
将大量特异性基因探针固定在芯 片上,通过与待测微生物DNA杂
交来鉴定其种类和型别。
宏基因组学技术
通过对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 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析,了解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为环 境微生物检测和生态学研究提供
尿液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尿常规检查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ppt课件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f6990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9.png)
Interpretation / Reporting 结果解释/报告 Use of Laboratory Data 实验室数据使用
Equipment Maintenance & Calibration设备的维 护和校准 Internal Q.C.室内质控
Proficiency Testing 能力验证
5.1 人员
• 5.1.11 应制定员工能力评审的内容和方法 ,每年评审员工的工作能力;
– 对新进员工在最初2个月内应至少进行2次能 力评审(间隔为30天),保存评审记录。
– 当职责变更时,或离岗6个月以上再上岗时, 或政策、程序、技术有变更时,应对员工进 行再培训和再评审。
– 没有通过评审的人员需经再培训和再评审, 合格后才可继续上岗,并记录。
1:4000系列稀释 – 1ul环取10环 EBD原液至10ml蒸馏水, 吸光
度应与1:1000稀释液相符(10ul环-10 EBD100ml DH2O) – 重复4次,平均误差须≦20%.
5.1 人员
5.1.1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应从事涉及到辨色的微 生物学检验。
5.1.4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负责 人至少应具有以下资格:中级技术职称,医学、医 学检验专业背景,或相关专业背景经过医学检验培 训,3年临床微生物工作经验。 认可的授权签字人应至少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 称,从事申请认可授权签字领域专业技术工作至少3 年。
• Seeded BC studies • Parallel BC studies
Verification of unmodified FDA-Cleared Tests
• Seeded BC studies
– 至少20株代表菌株 – 使用临床病人分离株
Equipment Maintenance & Calibration设备的维 护和校准 Internal Q.C.室内质控
Proficiency Testing 能力验证
5.1 人员
• 5.1.11 应制定员工能力评审的内容和方法 ,每年评审员工的工作能力;
– 对新进员工在最初2个月内应至少进行2次能 力评审(间隔为30天),保存评审记录。
– 当职责变更时,或离岗6个月以上再上岗时, 或政策、程序、技术有变更时,应对员工进 行再培训和再评审。
– 没有通过评审的人员需经再培训和再评审, 合格后才可继续上岗,并记录。
1:4000系列稀释 – 1ul环取10环 EBD原液至10ml蒸馏水, 吸光
度应与1:1000稀释液相符(10ul环-10 EBD100ml DH2O) – 重复4次,平均误差须≦20%.
5.1 人员
5.1.1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应从事涉及到辨色的微 生物学检验。
5.1.4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负责 人至少应具有以下资格:中级技术职称,医学、医 学检验专业背景,或相关专业背景经过医学检验培 训,3年临床微生物工作经验。 认可的授权签字人应至少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 称,从事申请认可授权签字领域专业技术工作至少3 年。
• Seeded BC studies • Parallel BC studies
Verification of unmodified FDA-Cleared Tests
• Seeded BC studies
– 至少20株代表菌株 – 使用临床病人分离株
微生物检验7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7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f0655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5.png)
新生儿结膜分泌物可见胞内、胞外大量革兰阴性双球菌可 初步诊断为淋球菌性结膜炎
4.分离培养与鉴定
选择培养基如MTM,Martin-Lewis(ML) ,或NYC
置于5%CO2气体条件下35~37℃孵育 每隔24h观察平板
(1)形态和生化学鉴定
可疑菌落
直径0.5~1mm,灰褐色、光滑、半透明呈露滴 状凸起的菌落
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呈光滑、湿润、 透明或半透明、直径1~2mm的不溶血、圆形、灰兰色菌
落 卵黄琼脂平板上为无色、光滑、湿润奶油状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轻度或中度混浊生长,无菌膜 脑膜炎奈瑟菌于孵育24h后在培养基上发生自溶
3.生化特性
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除延长奈瑟菌外) 对糖分解能力、硝酸盐还原能力和DNA合
革兰阴性球菌
奈瑟菌属(Neisseria) 布兰汉菌属(Branhamella)
概述
“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第9版
将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归于群4,将奈瑟菌属、莫拉 菌属、金氏菌属和不动杆菌属都归于奈瑟菌科
奈瑟菌属中的淋病奈瑟菌(N.gonorrhoeae)、脑 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is)以及莫拉菌属中的 卡他莫拉菌(M.catarrhalis)是主要的致病菌。
告为阴性
(二)淋病奈瑟菌
1.检验程序
2.标本采集
阴道和宫颈分泌物
用无菌塑料棒涤纶拭子,伸入阴道后穹隆或宫颈内1cm处 停留10~15秒时间,蘸取
采集尿道分泌物
弃去前段脓性分泌物,留取后段作为标本
尿液 直肠肛拭标本
废弃第一根污染棉签,用第二根棉签醮取的分泌物
新生儿结膜炎时应采取眼结膜表面分泌物
目前对卡他莫拉菌是归属尚未定论
第一节 奈瑟菌属
4.分离培养与鉴定
选择培养基如MTM,Martin-Lewis(ML) ,或NYC
置于5%CO2气体条件下35~37℃孵育 每隔24h观察平板
(1)形态和生化学鉴定
可疑菌落
直径0.5~1mm,灰褐色、光滑、半透明呈露滴 状凸起的菌落
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呈光滑、湿润、 透明或半透明、直径1~2mm的不溶血、圆形、灰兰色菌
落 卵黄琼脂平板上为无色、光滑、湿润奶油状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轻度或中度混浊生长,无菌膜 脑膜炎奈瑟菌于孵育24h后在培养基上发生自溶
3.生化特性
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除延长奈瑟菌外) 对糖分解能力、硝酸盐还原能力和DNA合
革兰阴性球菌
奈瑟菌属(Neisseria) 布兰汉菌属(Branhamella)
概述
“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第9版
将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归于群4,将奈瑟菌属、莫拉 菌属、金氏菌属和不动杆菌属都归于奈瑟菌科
奈瑟菌属中的淋病奈瑟菌(N.gonorrhoeae)、脑 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is)以及莫拉菌属中的 卡他莫拉菌(M.catarrhalis)是主要的致病菌。
告为阴性
(二)淋病奈瑟菌
1.检验程序
2.标本采集
阴道和宫颈分泌物
用无菌塑料棒涤纶拭子,伸入阴道后穹隆或宫颈内1cm处 停留10~15秒时间,蘸取
采集尿道分泌物
弃去前段脓性分泌物,留取后段作为标本
尿液 直肠肛拭标本
废弃第一根污染棉签,用第二根棉签醮取的分泌物
新生儿结膜炎时应采取眼结膜表面分泌物
目前对卡他莫拉菌是归属尚未定论
第一节 奈瑟菌属
《临床微生物检验》课件
![《临床微生物检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4e9a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3.png)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管理
1
质量控制的作用
保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结果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2
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重复性。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结果直接关系到
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因此是至关重
要的。
3
常用的质量管理措施
实验室管理规范、设施环境维护、 标准质控规程的贯彻落实等措施。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DNA分离和纯化
它们在人和动物接触的过程中传播,会 引起严重的感染病,甚至导致死亡。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什么是生物化学 检验技术
利用生物化学分析技术来 检测生物样本中的化学物 质的一种检测方法。
应用领域
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并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的 前沿研究中。
常用技术分类
• 酶联免疫法 • 光子计数法 • 随机放大荧光检测法
临床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本课程将向大家介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定义、作用和意义,以及微生物检验 的常见流程、方法和技术。
常见致病微生物
1 大肠杆菌
2 病毒
在传染病流行病学中,是诊断和预防疾 病的重要指标。
病毒性感染在人类社会中是医学防治一 直要面对的难题。
3 金黄色葡萄球菌
4 弓形体
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对呼吸系统、泌尿 系统、乳腺、皮肤等具有感染性。
利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及时准确分析身体内存在的微生物病原体,识别出病原体的 种类和数量。
2
诊断和治疗疾病
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及时确认病情的诊断,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3
公共卫生防控
通过研究疾病传播规律和控制机制,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 全。
感染部位
微生物可感染人体的各 个部位,如呼吸系统、 肠胃道、泌尿系统、生 殖系统等,表现出的症 状和体征也会有很大差 异。
微生物检验(ppt版)
![微生物检验(ppt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337bf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48.png)
•芽胞抗原:
有免疫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值
14
第十四页,共七十五页。
炭疽(tànjū)毒素:
--保护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 水肿
因子〔EF〕三个组分
--单独皆无致病性,与PA结合才显示出致 病性
--具有抗吞噬和免疫原性
15
第十五页,共七十五页。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煮沸10min或干热(ɡàn rè)140℃ 3h才能杀灭
在,亦可自甲壳动物、蝇、蜱中别离出 能引起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感染〔羊、马、狗、猫、
鸟、鱼等〕 正常人粪便带菌率达10%左右,70%的人可短期带 菌。新生儿、免疫功能降低者,易受该菌感染
42
第四十二页,共七十五页。
致病物质: 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主要毒力因子 内在素——外表(wàibiǎo)蛋白〔侵袭性蛋白〕 磷脂酶C
(yìzhì)
噬菌体裂解(liè jiě)
(shēnɡ huà)
动 响生 串
荚 青毒
力
化珠
观
试
膜 霉力 肿 素试
确定报告
察
验
胀 抑验
试制
反
验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五页。
21
痰、呕吐物、CSF及 炎症分泌物
2%兔血清肉 汤快速增菌 37℃4h
0.2ml注射小白鼠 腹腔,8h后解剖
荚膜肿胀试验
直接涂片
荚膜染色 G染色 初步报告
食物中毒在国内、外均为常见 中毒食物大多无腐败、变质现象,感官性
状正常,应引起注意
30
第三十页,共七十五页。
二、微生物特性(tèxìng)
形态与染色:
- G+大杆菌 -生长6h后即形成(xíngchéng)圆形芽胞、
有免疫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值
14
第十四页,共七十五页。
炭疽(tànjū)毒素:
--保护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 水肿
因子〔EF〕三个组分
--单独皆无致病性,与PA结合才显示出致 病性
--具有抗吞噬和免疫原性
15
第十五页,共七十五页。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煮沸10min或干热(ɡàn rè)140℃ 3h才能杀灭
在,亦可自甲壳动物、蝇、蜱中别离出 能引起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感染〔羊、马、狗、猫、
鸟、鱼等〕 正常人粪便带菌率达10%左右,70%的人可短期带 菌。新生儿、免疫功能降低者,易受该菌感染
42
第四十二页,共七十五页。
致病物质: 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主要毒力因子 内在素——外表(wàibiǎo)蛋白〔侵袭性蛋白〕 磷脂酶C
(yìzhì)
噬菌体裂解(liè jiě)
(shēnɡ huà)
动 响生 串
荚 青毒
力
化珠
观
试
膜 霉力 肿 素试
确定报告
察
验
胀 抑验
试制
反
验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五页。
21
痰、呕吐物、CSF及 炎症分泌物
2%兔血清肉 汤快速增菌 37℃4h
0.2ml注射小白鼠 腹腔,8h后解剖
荚膜肿胀试验
直接涂片
荚膜染色 G染色 初步报告
食物中毒在国内、外均为常见 中毒食物大多无腐败、变质现象,感官性
状正常,应引起注意
30
第三十页,共七十五页。
二、微生物特性(tèxìng)
形态与染色:
- G+大杆菌 -生长6h后即形成(xíngchéng)圆形芽胞、
微生物检验 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1ebce4fab069dc5022018b.png)
技术逐渐推 广应用
第一节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食品微生物
二、基本原理
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后,并不影响其和相应抗原
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事先将待测抗原固定于载玻
片上,滴加荧光标记抗体,若荧光标记抗体与相应 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不能被缓冲液冲掉,在 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否则荧光抗体被缓冲 液冲掉,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荧光。
四乙基罗丹明 (RB200) 570
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TRITC) 550
最大发射 光波长
520~530
595~600
620
荧光颜色
黄绿色
橘红色
橙红色
4.荧光抗体的制备
荧光抗体的制备程序: 制备免疫血清或McAb ↓ 抗体纯化 ↓ 抗体标记: 搅拌法、透析法 方法 ↓ 标记物提纯:去除游离荧光素 去除过度标记或未结合抗体 ↓ 标记物鉴定:含量、特异性、效价、F/P 鉴定 ↓ 实际应用
3.荧光色素的要求
(1)应具有能与蛋白质分子形成共价键的化学基因 (2) 荧光效率高 (3)荧光色泽与背景组织的色泽对比鲜明 (4)与蛋白质结合后不影响蛋白质原有的生化与免疫性质 (5)标记方法简单,安全无毒 (6)与蛋白质的结合物稳定,易于保存
异硫氰酸荧光素 ( FITC) 最大吸收 光波长 490~495
第一节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食品微生物
经典的免疫分析技术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溶血反应、补体结合实验 特点:成本低、技术简单、结果易于判断,但不易于实 现自动化。
现代的免疫分析技术
荧光免疫标记、放射性免疫标记、酶免疫标记、镧系 (稀土)元素免疫标记、临床化学免疫分析技术、发光免 疫标记、流式免疫微球技术及生物传感器技术等。 特点:灵敏、特异、快速、易于测定及实现自动化。
微生物检验技术 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技术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115dc6ce2f0066f5332234.png)
菌种保藏的目的: 防止优良性状菌种的退化或变异。 注意:在实际工作中菌种的退化或变异是 难以避免的。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正常 的生物进化规律,变异是绝对的,稳定性 是相对的。
(一)菌种保藏的目的和意义
菌种保藏的意义: 微生物菌种是珍贵的自然资源,通过 分离纯化得到的微生物纯培养物,还必须 通过各种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死 亡,不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不会因发生 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否则就无 法真正保证微生物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顺利 进行。因此,菌种或培养物保藏是一项最 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2、菌种衰退的实质
菌种的衰退是发生在细胞群体中的一个由量 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 注意:开始时,在一个大群体中仅个别细胞发生 负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而 一味移种传代,则群体中这种负变个体的比例 逐步增大,最后让它们占了优势,从而使整个 群体表现出严重的衰退。 所以,在开始时所谓“纯”的菌株,实际上其中 已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纯因素;同样,到了后 来,整个菌种虽已“衰退”了,但也是不纯的, 即其中还有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存在着。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2、菌种衰退的实质 3、菌种的复壮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1)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 (2)代谢产物生产能力或其对宿主寄生能力的下 降。 (3)其他原有的典型性状变得不典型,如:最易 觉察到的是菌落和细胞形态的改变。 (4)对产量性状来说,菌种的负变就是衰退。 (5)抗不良环境条件(抗噬菌体、抗低温等)能 力的减弱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菌种保藏的方法
2、冷冻干燥保藏法 将微生物或孢子冷冻,然后在减压情 况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使细胞的代 谢、生理等生命活动处在停止状态下进行 长期保藏。
(一)菌种保藏的目的和意义
菌种保藏的意义: 微生物菌种是珍贵的自然资源,通过 分离纯化得到的微生物纯培养物,还必须 通过各种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死 亡,不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不会因发生 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否则就无 法真正保证微生物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顺利 进行。因此,菌种或培养物保藏是一项最 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2、菌种衰退的实质
菌种的衰退是发生在细胞群体中的一个由量 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 注意:开始时,在一个大群体中仅个别细胞发生 负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而 一味移种传代,则群体中这种负变个体的比例 逐步增大,最后让它们占了优势,从而使整个 群体表现出严重的衰退。 所以,在开始时所谓“纯”的菌株,实际上其中 已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纯因素;同样,到了后 来,整个菌种虽已“衰退”了,但也是不纯的, 即其中还有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存在着。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2、菌种衰退的实质 3、菌种的复壮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1)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 (2)代谢产物生产能力或其对宿主寄生能力的下 降。 (3)其他原有的典型性状变得不典型,如:最易 觉察到的是菌落和细胞形态的改变。 (4)对产量性状来说,菌种的负变就是衰退。 (5)抗不良环境条件(抗噬菌体、抗低温等)能 力的减弱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菌种保藏的方法
2、冷冻干燥保藏法 将微生物或孢子冷冻,然后在减压情 况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使细胞的代 谢、生理等生命活动处在停止状态下进行 长期保藏。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课件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a07b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3.png)
谢谢观看
03
实验步骤
样品采集
采集环境中的水样、 土壤样、空气样等, 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 代表性。
记录采集时间、地点、 环境条件等信息,以 便后续分析。
使用无菌容器或薄膜 采集样品,避免交叉 污染。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稀释,使微生物分 散。
对样品进行富集培养,提高微生物的 数量。
对样品进行过滤或离心,使微生物与 杂质分离。
结果应用
环境监测
实验结果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依 据,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和
数量,评估环境质量。
公共卫生
实验结果可以为公共卫生领域提 供参考,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
风险。
科学研究
实验结果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数 据支持,深入探究环境中微生物
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05
实验总结
实验不足与改进
实验不足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操作显微镜时还不够熟练,有 时会出现观察不准确的情况。此外,我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 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记录不准确、分析不全面等。
改进方法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计划在课后多加练习使 用显微镜,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我也要加强学习数 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应用 技巧。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 课件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
01
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
01
微生物检测是利用特定的方法和 技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和计数,以评估环境卫生状况和 潜在的健康风险。
02
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培养法、免 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基于不同原理,能够对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e7d58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e.png)
• 唾液中口咽部定植菌的浓度可达108 ~ 109/ml。
• 研究显示,国内常规痰标本中约半数存在 唾液严重污染现象。
(一)采集指征
• 凡是发热、咳嗽和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 并伴有胸痛、气急,肺部闻及湿罗音,外周白细 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检查提 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或胸腔积液,甚至出现感染性 休克和呼吸衰竭等患者,应采集痰液或下呼吸道 标本。
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即 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
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 血培养标本。
为什么要求多次采血?
• (1)菌血症有“持续性”和“暂时性”之分,多次采血可 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 两瓶或以上血培养以上血培养结果阳性,细菌鉴定结果相 同,判断为感染菌,作药敏并报告临床。 送检两瓶或以上血培养,仅1瓶结果为阳性,且为潜在的污 染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气球菌、棒状杆菌等), 一般作为污染菌。 出现多种细菌在排除污染可能后,可考 虑“复数菌”败血症的诊断。 仅送检1瓶血培养,且培养出上述潜在的污染菌。则其临床 意义不能确定,需与临床医生讨论其可能的临床价值。
经支气管镜抽吸法(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防污染样本毛刷等)
• 直接从肺部感染病灶采集高浓度的病原菌,较为安全,但不能避免咽喉部正 常菌群污染。
•
经人工气道吸引分泌物(导管吸痰、防污染灌洗等)
• 较为采用,但人工气道常有致病菌或定值菌存在,建议采集前先做细胞血筛 查。
•
经气管穿刺吸引物
• 采集到的下呼吸道标本不受上呼吸道污染,常用于厌氧菌培养,但患者不易 接受。
中,剧烈振荡5-10s,然后用接种环将沉淀于管底 的脓痰小片沾出,再放另一个无菌试管中,将同 样的方法反复2次。
• 研究显示,国内常规痰标本中约半数存在 唾液严重污染现象。
(一)采集指征
• 凡是发热、咳嗽和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 并伴有胸痛、气急,肺部闻及湿罗音,外周白细 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检查提 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或胸腔积液,甚至出现感染性 休克和呼吸衰竭等患者,应采集痰液或下呼吸道 标本。
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即 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
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 血培养标本。
为什么要求多次采血?
• (1)菌血症有“持续性”和“暂时性”之分,多次采血可 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 两瓶或以上血培养以上血培养结果阳性,细菌鉴定结果相 同,判断为感染菌,作药敏并报告临床。 送检两瓶或以上血培养,仅1瓶结果为阳性,且为潜在的污 染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气球菌、棒状杆菌等), 一般作为污染菌。 出现多种细菌在排除污染可能后,可考 虑“复数菌”败血症的诊断。 仅送检1瓶血培养,且培养出上述潜在的污染菌。则其临床 意义不能确定,需与临床医生讨论其可能的临床价值。
经支气管镜抽吸法(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防污染样本毛刷等)
• 直接从肺部感染病灶采集高浓度的病原菌,较为安全,但不能避免咽喉部正 常菌群污染。
•
经人工气道吸引分泌物(导管吸痰、防污染灌洗等)
• 较为采用,但人工气道常有致病菌或定值菌存在,建议采集前先做细胞血筛 查。
•
经气管穿刺吸引物
• 采集到的下呼吸道标本不受上呼吸道污染,常用于厌氧菌培养,但患者不易 接受。
中,剧烈振荡5-10s,然后用接种环将沉淀于管底 的脓痰小片沾出,再放另一个无菌试管中,将同 样的方法反复2次。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72afc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4.png)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目 录
• 微生物检验概述 •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微生物检验的样品采集与处理 • 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术与操作 •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微生物检验概述
微生物检验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微生物检验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和鉴定的一种技术,通过特定 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物质等进行 分析和研究。
。
04
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术与操作
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
01
利用可见光和光学透镜成像,可观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
态和结构。
电子显微镜
02
利用电子束成像,能够观察更细微的结构,如病毒、细菌的超
微结构等。
相差显微镜
03
利用光的相位差原理,可观察无色透明的微生物,如支原体、
衣原体等。
培养基制备技术
01
补体结合试验
利用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 应,形成复合物并激活补 体系统,用于检测微生物 抗原或抗体。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PCR技术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 增微生物特异性基因片段,实现快速 、灵敏的微生物检测。
生物信息学分析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基因组 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揭示微生物种 类、进化关系等信息。
脱羧酶试验等。
酶活性检测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特定酶活性 ,如过氧化氢酶试验、氧化酶
试验等。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检测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以指导临床用药。
微生物的血清学试验
凝集试验
应用特异性抗体与微生物 抗原结合,形成可见的凝 集现象,用于鉴定微生物 种类。
目 录
• 微生物检验概述 •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微生物检验的样品采集与处理 • 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术与操作 •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微生物检验概述
微生物检验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微生物检验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和鉴定的一种技术,通过特定 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物质等进行 分析和研究。
。
04
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术与操作
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
01
利用可见光和光学透镜成像,可观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
态和结构。
电子显微镜
02
利用电子束成像,能够观察更细微的结构,如病毒、细菌的超
微结构等。
相差显微镜
03
利用光的相位差原理,可观察无色透明的微生物,如支原体、
衣原体等。
培养基制备技术
01
补体结合试验
利用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 应,形成复合物并激活补 体系统,用于检测微生物 抗原或抗体。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PCR技术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 增微生物特异性基因片段,实现快速 、灵敏的微生物检测。
生物信息学分析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基因组 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揭示微生物种 类、进化关系等信息。
脱羧酶试验等。
酶活性检测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特定酶活性 ,如过氧化氢酶试验、氧化酶
试验等。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检测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以指导临床用药。
微生物的血清学试验
凝集试验
应用特异性抗体与微生物 抗原结合,形成可见的凝 集现象,用于鉴定微生物 种类。
微生物检验(PPT)
![微生物检验(PPT)](https://img.taocdn.com/s3/m/3b13a58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7.png)
第一页,共十六页。
第二页,共十六页。
第三页,共十六页。
细胞(xìbāo)数量的测定方法----七种方 法
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均有 其优缺点,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在 微生物学(wēi shēnɡ wù xué)工作中一般常用的是平皿 菌落计数法、计数器法和比浊法。至于哪种 方法比较适合你,得根据你的具体条件而定。
广泛应用于水、牛奶、食物、药品等 各种材料的细菌检验,是最常用的活菌计 数法
第十页,共十六页。
4、比浊法
比浊法是根据菌悬液的透光量间接地测定细 菌的数量。细菌悬浮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 透光度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比,所以,可用 光电比色计测定菌液,用光密度(OD值)表示样 品菌液浓度。
此法简便快捷,但只能(zhī nénɡ)检测含有大量 细菌的悬浮液,得出相对的细菌数目,对颜色 太深的样品,不能用此法测定。
第四页,共十六胞计数器进行计数。取一定体积的样 品细胞悬液置于血细胞计数器的计数室内, 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由于(yóuyú)计数室的容积是 一定的(O.1mm3),因而根据计数器刻度内的 细菌数,可计算样品中的含菌数。本法简便 易行,可立即得出结果。 本法不仅适于细菌计数,也适用于酵母 菌及霉菌孢子计数
第十二页,共十六页。
6、测定(cèdìng)细胞总氮量或总碳量
氮、碳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较 稳定,测定(cèdìng)氮、碳的含量可以推知细 胞的质量。此法适于细胞浓度较高的样 品。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7、颜色(yánsè)改变单位法〔colour change unit,简称CCU〕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很小,用一般的比浊法无法 计数的微生物,比方支原体等,因为支原体 的液体培养物是完全透明的,呈现为清亮透 明红色,因此无法用比浊法来计数,由于支 原体固体(gùtǐ)培养很困难,用cfu法也不容易计 数,因此需要用特殊的计数方法,即CCU法。 它是以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代谢活力为指标, 来计数微生物的相对含量的,下面以解脲脲 原体为例,简单介绍其操作:
第二页,共十六页。
第三页,共十六页。
细胞(xìbāo)数量的测定方法----七种方 法
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均有 其优缺点,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在 微生物学(wēi shēnɡ wù xué)工作中一般常用的是平皿 菌落计数法、计数器法和比浊法。至于哪种 方法比较适合你,得根据你的具体条件而定。
广泛应用于水、牛奶、食物、药品等 各种材料的细菌检验,是最常用的活菌计 数法
第十页,共十六页。
4、比浊法
比浊法是根据菌悬液的透光量间接地测定细 菌的数量。细菌悬浮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 透光度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比,所以,可用 光电比色计测定菌液,用光密度(OD值)表示样 品菌液浓度。
此法简便快捷,但只能(zhī nénɡ)检测含有大量 细菌的悬浮液,得出相对的细菌数目,对颜色 太深的样品,不能用此法测定。
第四页,共十六胞计数器进行计数。取一定体积的样 品细胞悬液置于血细胞计数器的计数室内, 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由于(yóuyú)计数室的容积是 一定的(O.1mm3),因而根据计数器刻度内的 细菌数,可计算样品中的含菌数。本法简便 易行,可立即得出结果。 本法不仅适于细菌计数,也适用于酵母 菌及霉菌孢子计数
第十二页,共十六页。
6、测定(cèdìng)细胞总氮量或总碳量
氮、碳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较 稳定,测定(cèdìng)氮、碳的含量可以推知细 胞的质量。此法适于细胞浓度较高的样 品。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7、颜色(yánsè)改变单位法〔colour change unit,简称CCU〕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很小,用一般的比浊法无法 计数的微生物,比方支原体等,因为支原体 的液体培养物是完全透明的,呈现为清亮透 明红色,因此无法用比浊法来计数,由于支 原体固体(gùtǐ)培养很困难,用cfu法也不容易计 数,因此需要用特殊的计数方法,即CCU法。 它是以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代谢活力为指标, 来计数微生物的相对含量的,下面以解脲脲 原体为例,简单介绍其操作:
食品中各类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食品中各类微生物检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455ac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a.png)
新华网东京4月6日专电日本最近再度发生病原性大肠 杆菌O157集体感染事件,到5日为止,东京、千叶、埼 玉、神奈川、茨木、群马等地已有125人受到感染。
这次集体感染于3月12日首先在千叶县柏市被发现。 诊断和调查结果表明,患者是由于食用了一些工厂生产的不 洁净的食品而被感染的。
日本曾于5、6年前首次发生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 集体感染事件。患者有发烧、恶心、呕吐等症状。
操作步骤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 接种量在1mL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 发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单料乳 糖胆盐发酵管,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 36+1℃温箱内,培养24+2小时,如所有 乳糖胆盐发酵管均不产气,则可报告为 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按下列程 序进行。
操作步骤
(二)分离培养
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少,食品存放的时间 越长。如:
0℃时菌落数为105cfu/cm2的牛肉,可存 放7d;菌落数为102cfu/cm2时, 可存放 18d。
0℃时菌落数为105cfu/cm2的鱼可存放6d, 菌落数为103cfu/cm2时, 可存放12d。
菌落(colony):生长在固体 培养基上,来源于一个细胞, 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 养48±2h,取出计算平板内菌落数目,乘以稀 释倍数,即得每克(每毫升)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计数和报告 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
总数测定标准。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 ≤ 100个细菌总数/1mL饮水
第二节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一、大肠菌群与食品卫生质量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能发酵乳糖、产酸、
引起中毒的主要是 动物源性食品。
本菌对热、消毒药及 外界环境的的抵抗力 不强。60℃,20-30min
这次集体感染于3月12日首先在千叶县柏市被发现。 诊断和调查结果表明,患者是由于食用了一些工厂生产的不 洁净的食品而被感染的。
日本曾于5、6年前首次发生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 集体感染事件。患者有发烧、恶心、呕吐等症状。
操作步骤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 接种量在1mL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 发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单料乳 糖胆盐发酵管,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 36+1℃温箱内,培养24+2小时,如所有 乳糖胆盐发酵管均不产气,则可报告为 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按下列程 序进行。
操作步骤
(二)分离培养
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少,食品存放的时间 越长。如:
0℃时菌落数为105cfu/cm2的牛肉,可存 放7d;菌落数为102cfu/cm2时, 可存放 18d。
0℃时菌落数为105cfu/cm2的鱼可存放6d, 菌落数为103cfu/cm2时, 可存放12d。
菌落(colony):生长在固体 培养基上,来源于一个细胞, 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 养48±2h,取出计算平板内菌落数目,乘以稀 释倍数,即得每克(每毫升)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计数和报告 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
总数测定标准。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 ≤ 100个细菌总数/1mL饮水
第二节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一、大肠菌群与食品卫生质量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能发酵乳糖、产酸、
引起中毒的主要是 动物源性食品。
本菌对热、消毒药及 外界环境的的抵抗力 不强。60℃,20-30min
微生物限度检验PPT课件
![微生物限度检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29bc3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9.png)
- 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 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
-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 时。
- 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 - 供试液的体积:100ml。
13
稀释剂( 中国药典2005版)
(1)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 (2)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3)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中国药典2005版
菌株名称
CMCC编号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
CMCC(B)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 aureus) CMCC(B)26003
枯草芽孢杆菌(Bac. subtilis)
CMCC(B)63501
白色念珠菌(Can. albicans) 黑曲霉菌(Asp. niger)
CMCC(F)98001 CMCC(F)98003
一次检出为准
第一次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复 试两次,三次结果平均报告
不符合标准规定,取大于25g的 样品复试
不符合标准规定,取大于25g的 样品复试
一次检出为准
测定结果在规定的限度标准5 倍以内均为合格
6
验证目的
- 在于确认(寻找)一种有效的检验方法,如果样 品(药品)中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存在,那么采 用此法可以使得样品(药品)中的微生物得以检 出。
过滤
5x102 cfu/ml菌悬液 0.1 ml
菌种组:
5x102 cfu/ml菌悬液 0.1 ml
过滤
空白样品组:
过滤
计数A 计数B (阴性对照) 计数C (阳性对照) 计数D
- 充分验证样品(药品)本身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7
验证目的
确认一种检验方法。 验证实验 检验条件
-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 时。
- 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 - 供试液的体积:100ml。
13
稀释剂( 中国药典2005版)
(1)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 (2)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3)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中国药典2005版
菌株名称
CMCC编号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
CMCC(B)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 aureus) CMCC(B)26003
枯草芽孢杆菌(Bac. subtilis)
CMCC(B)63501
白色念珠菌(Can. albicans) 黑曲霉菌(Asp. niger)
CMCC(F)98001 CMCC(F)98003
一次检出为准
第一次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复 试两次,三次结果平均报告
不符合标准规定,取大于25g的 样品复试
不符合标准规定,取大于25g的 样品复试
一次检出为准
测定结果在规定的限度标准5 倍以内均为合格
6
验证目的
- 在于确认(寻找)一种有效的检验方法,如果样 品(药品)中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存在,那么采 用此法可以使得样品(药品)中的微生物得以检 出。
过滤
5x102 cfu/ml菌悬液 0.1 ml
菌种组:
5x102 cfu/ml菌悬液 0.1 ml
过滤
空白样品组:
过滤
计数A 计数B (阴性对照) 计数C (阳性对照) 计数D
- 充分验证样品(药品)本身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7
验证目的
确认一种检验方法。 验证实验 检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12
细菌与菌落
细 单个细菌 菌 显微镜观察
菌 单个细胞繁殖 落 肉眼可见
精品课件
13
13
细菌菌落形态
a.大小: b.形态: c.隆起度: d.菌落边缘: e.表面性状: f.表面光泽: g.颜色透明度:
精品课件
14
14
细菌菌落形态
影响菌落特征的因素:
✓同种菌落--特征相似 ✓生长环境 ✓邻近菌落 ✓细胞空间位置不同
耐热物品、接种环、 试管口等
玻璃器皿、金属用具、 等耐热物品 全部微生 物
培养基、生理盐水、 玻璃器皿等
精品课件
41
41
热力灭菌原理
微生 物
高温
蛋白 变性
代谢 故障
死亡
精品课件
42
42
湿热灭菌优点
➢水蒸汽穿透力强 ➢菌体蛋白质吸收水分易凝固 ➢蒸汽凝结成水,放出潜热,提高物体温度 湿热灭菌比干热效果好
31
31
水份
aw
用来衡量有多少水分可以用来生长
p aw = p0 0 < aw < 1
p = 实际水蒸气压 p0= 纯水蒸气压
精品课件
32
32
温度
对温度适应能力分 种类 最低℃ 最佳℃ 最高℃ 嗜热菌 40—45 55—75 60—90 嗜温菌 5—15 30—45 35—47 低温菌 -5—5 25—30 30—35 嗜冷菌 -5—5 12—15 15—20
精品课件
43
43
精品课件
15
15
细菌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精品课件
16
16
芽孢
原因
➢ 条件恶劣 ➢ 营养损失
过程
精品课件
17
17
芽孢
一个细菌 一个芽孢
一个芽孢 一个营养体
芽孢特点:壁厚密,折光强,不易着色, 耐热,耐杀菌剂,不易杀灭,在高酸中 不易萌发
精品课件
18
18
小测试
➢灭菌是否彻底判定标准? 芽孢是否被杀灭
➢化验室灭菌条件? 湿热 121℃ 、20-30分 干热 160℃ 、 >2小时
精品课件
19
19
细菌繁殖
1 2 4 8 1 6 3 2 ? 2 0 2 0 x 2n
1个细菌20分钟 繁殖1代,1小时
22
22
霉菌繁殖
无性繁殖 (为主)
厚垣孢子
分生孢子
有性繁殖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胞囊孢子
担孢子
精品课件
TM-00027:36
23
23
霉菌菌落
菌落形态:大,疏松,绒毛状,絮状,蜘蛛网 状,初期无色,后期产生孢子有颜色
精品课件
24
24
酵母菌
个体形态:多数单细胞,卵圆、球形、椭圆形
精品课件
25
25
酵母菌繁殖
后有几个?
n = 繁殖代数 t = 培养时间 N0 = 细菌起始数 Nt = 细菌生长 t时间后数量
精品课件
20
20
细菌生长周期
微生物数量
稳定期 对 数 生 长 期
衰亡期
延缓期
时间
细菌能否无限繁殖下去?
精品课件
21
21
霉菌
个体形态: 丝状真菌,一般多细胞,由营养体与 繁殖体构成
结构:
细胞质 精品课件
防腐
消毒 杀死病原微生物
无活的微生物 无菌
精品课件
39
39
消毒、灭菌——清洗
灭菌和消毒前提条件:清洗干净!
精品课件
40
40
热力灭菌
灭菌(消毒)类型
温度与时间 杀菌范围
灭菌物品
干
火焰灭菌
热
灭
菌
热空气灭菌
火焰灼烧 160℃ 2 h
湿 高压 热 蒸汽 灭 灭菌 菌法
121℃15-30min 115℃15-20min
精品课件
33
33
酸度(pH值)
霉菌 酵母
细菌
pH
0
2
4
67
9
14
酸性乳饮料 PH<4.6 高酸产品
原料奶、纯牛奶 4.6
PH>4.6 低酸产品
精品课件
TM-00027:54
34
34
气体
好氧菌
厌氧菌
兼性厌氧菌
微氧菌
精品课件
35
35
渗透压
等渗压 高渗压 低渗压
代谢活动 正常进行
代谢活动呈抑制状 态甚至死亡
培训目的
熟知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精品课件
1
1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 消毒、灭菌方式 第三单元 培养基及器皿准备 第四单元 微生物检验基本方法
精品课件
2
2
第一单元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一
微生物在生物界地位
二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三
微生物分类
四 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
精品课件
3
3
微生物在生物界地位
细胞吸水过分膨大 破裂
精品课件
36
36
微生物学基本知识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特点 微生物分 类 细菌分类
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因素
回顾
精品课件
37
37
第二单元 消毒、灭菌方式
一
消毒、灭菌概念
二
热力灭菌
三
化学消毒
精品课件
38
38
消毒、灭菌概念
灭菌
杀死所有微生物包 括芽孢和繁殖体
概念
阻止或抑制微 生物生长繁殖
营养
因素
pH
精品课件
水份 温度
29
29
营养
精品课件
30
30
水份
• aw<0.9,大部分细菌受到抑制 • 霉菌、酵母菌的孢子和芽孢菌强 • G+> G- c>b
不腐败
霉菌和酵母
aw: 0
0.6
0.7 0.8
干燥食品
火腿等
熟奶酪
酱
球菌
G+ G-
0.9
甜炼乳 蕃茄酱
1.0
牛奶、饮料
浓缩奶
蕃茄酱
精品课件
病毒界
病毒
原核生物界
细菌
生物分类 系统
真菌界(真核)
真核原生界 动物界
酵母菌 霉菌 藻类 原生动物
微生物
植物界
微生物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名词, 所有个体微小的低等生物通称
精品课件
4
4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微生物
小
个体
简
结构
低 进化
精品课件
5
5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微生物
分布广、种类多 适应强、易变异 体积小、面积大
代谢强、繁殖快
精品课件
6
6
微生物分类
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1974年第8版:2000种
1994年第9版4500种
精品课件
7
7
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
非细胞形态 细胞形态
病毒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精品课件
细菌、支原 体、衣原体
蓝细菌
霉菌、酵母 菌
藻类
原生动物
8
8
细菌
原核生物:
无性繁殖 (为主)
芽殖(普遍) 裂殖
有性繁殖: 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生长周期同细菌
精品课件
26
26
酵母菌菌落
菌落: 大而厚,湿润、粘稠、 易被挑起,多呈乳白 色,少数为红色(如 红酵母)
精品课件
27
27
小结
微生物
定义 特点 分类
细菌
精品课件
形态 结构 繁殖
28
28
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
其他
渗透 压
➢呈单细胞 ➢无核膜 ➢二分裂方式繁殖
精品课件
9
9
细菌分类
细菌
形态分
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胞结构(染色)分
G+、G-
呼吸类型分 需氧、厌氧、兼性厌氧
代谢类型分
自养型 、异养型
革兰氏染色是鉴别细菌种类的重要方法 精品课件
10
10
细菌形态
球状
杆状
弧形或螺旋形
精品课件
11
11
细菌结构(染色)
G-
G+
精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