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苍凉与雄浑壮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雄浑苍凉与雄浑壮丽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毛泽东《沁园春·雪》比较赏析

摘要:本文从词的美学角度入手,认为毛泽东的词作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但由于二人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于豪放之中又异彩纷呈。本文试从词作风格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分析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异同点,两首词都不乏豪放雄浑之境界,然则苏词于雄浑之中略显苍凉,而毛词则于雄浑之中不乏壮丽,更显大气磅礴。

关键词:苏轼毛泽东风格写作手法异同点原因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当时词坛以婉约为正宗的风气下,苏轼却敢于以诗入词、以议论入词,首开词风中豪放这一新境界,使词的创作领域和表现力度进一步拓展和增强,对后世词家影响甚远。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就是学习和继承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并独具特色。本文主要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从美学风格和艺术手法上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雄浑之中,苏词苍凉,毛词壮丽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从美学风格上看,同具有雄浑之美,然则苏词于雄浑之中略显苍凉,而毛词则于雄浑之中不乏壮丽,更为大气磅礴。

苏词起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雄浑,词境壮阔,作者由滚滚东逝的江水,联想到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的无数英雄豪杰,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而今江水依旧,物是人非,英雄已被无情的浪花淘尽,空留下历史的陈迹。“浪淘尽”三字道尽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不会为任何人停留,英雄的生命终将逝去,“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词人固然达观通脱,但也于雄浑之中略显苍凉与感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周郎赤壁”既与词题相合,又为下阙缅怀周瑜埋下伏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具体描写赤壁这一古战场令人惊心骇目的雄伟壮观景象,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诉说着当年英雄人物的叱诧风云,然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如画的江山依旧,当年的豪杰却已作古,回应起首三句,又引出下阙的英雄周瑜,在雄壮的景象之中又一次流露出对英雄的激赏与哀叹。下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作者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周瑜的风采与才能,钦羡之情溢于言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壮丽的山河、英雄的宏伟业绩,激起了苏轼奋发向上的豪迈情怀,

然而此时的他已四十七岁,却功业未成,谪居黄州,再看看三十岁就已经功成名就的周瑜,不禁暗自感伤,自愧弗如,从怀古转而伤己,自叹“人生如梦”,慨叹生命短促、世事无常,回想自己坎坷的一生,沉痛与感伤情绪油然而生。既然人生如梦境一般虚幻,不如与江上清风明月为伴,一醉方休。在表面的通脱旷达之中,让我们进一步深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难以名状的感伤与苍凉。

毛词由“雪”入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词人用静物描写的方式,展现出一片雄浑苍茫的北国雪景图,“千里”“万里”透露出其胸襟的豪迈与大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是以动写静,创造出一种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灵动之美,欲与天公一比高低,更见其雄心壮志与豪迈气概,充满了生命的激情与奋发向上的精神;“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用暖色调赞美了雪后江山的妩媚多姿,透露出词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喜爱之情与豪迈的情怀。下阙起首“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由美丽的江山联想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无数英雄,进而转入对古代英雄的评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些英雄曾是秦汉唐宋元的开国之君,成就卓著,然而在毛泽东的眼中,他们却是武功有余而文才不足,只是政治意义上的君主,并非文化意义上的魁首;“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往的君主英雄都已成为历史,真正能够与多娇江山相配的风流人物,还要看今天的英雄豪杰,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群众。词人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抒发了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豪迈情怀,傲视千古,词风雄浑壮丽,大气磅礴。

二、艺术手法同中见异

在艺术表现手法发面,都是由写景过渡到咏史怀古,又由怀古归结到现在或是自身,写景、怀古、咏史、抒情融为一体;采用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品显得雄浑而大气,充满了时间的流动性与空间的浑厚性;但具体写作手法上又同中有异,苏词用对比以剖己志,毛词用冷暖色调与动静结合的手法讴歌祖国河山之壮美,以议论入词表明评论观点。

苏词上阙写景,从大江着笔给人以巨大的空间感,由大江的东去不返联想到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数的英雄豪杰被历史洪流淹没,在辽阔悠远的时空背景中,江山、历史、人物,一起涌出,时空结合,气势雄浑;接着介绍赤壁的雄奇壮阔的景象,如此壮观景致,使得词人心情激荡、精神振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进而由景色的描写转入咏史怀古。下阙即开始咏史怀古,将时空的焦点定格在三国时期的周瑜身上,由周瑜的意气风发、功成名就联想到自身的被贬受斥、壮志难酬,慨叹时光的流逝,在对比之中透露出作者饱含着感奋与感伤的复杂情绪,篇末以感伤色彩结束,词人故作旷达,但也暗含无奈的自

我安慰。

毛词上阙也是写景,采用动静结合,冷暖色调交相辉映的艺术手法,极写祖国河山之壮丽,将北国雪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中透露出词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时的喜悦和豪迈之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呈现出广袤壮阔的空间感;“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以静态描写的手法勾画出了“北国风光”的庄严肃穆之美;接下来,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刻画了祖国山河的动态之美,用冷色调生动地展现了雪中江山的壮丽雄浑;“红妆素裹”则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雪后的祖国山河比喻成娇媚的女子,用暖色调使之呈现出另一番妩媚绚烂之姿。下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由写景转入咏史怀古,由空间描写转入时间叙述。从“无数英雄”中词人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帝国的开国皇帝加以评说议论,可惜他们武功有余而文才不足,不能够配得上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表现手法上与上阙广袤的空间相映衬,写出了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最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咏史又转入到对现实的评论,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赞颂之情,洋溢着革命必将胜利的自信与乐观,雄浑壮丽,大气磅礴。

三、词风不同之原因

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人生观,形成了词人不同的风格。

苏轼生活在封建君主专治时期的北宋,封建时代的文人若想实现政治理想,唯一的出路就是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然而专制制度使得社会政治异常黑暗腐败,正直的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三次被贬,《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第一次谪居黄州之时,因而词中面对自己功业未成而感到无奈和感伤。但是由于苏轼家庭环境和自小所受教育的影响,在他的思想中形成了儒、释、道相结合的人生观,他把儒家的积极进取的坚毅精神与老庄的超然物外的态度与禅宗的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因此,虽然仕途坎坷,但苏轼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结尾透露出苍凉感伤的情绪,但总体上依然是以豪放为主,雄浑之中略显苍凉。

毛泽东生活在民国时期,面对动乱的时局,他以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带领无产阶级闹革命,推翻帝国主义的三座大山,带领人民当家作主。他信奉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坚信革命必将取得胜利,充满了自信、乐观、豪迈的情怀。《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党内的路线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在党内确立了领导地位,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胜利会师。毛泽东作为一位有魄力、有头脑的领导人,在这首词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充满了革命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自信与豪情,全词雄浑壮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