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常见的八大配伍技术

合集下载

中药配伍十法

中药配伍十法

中药配伍十法中药配伍十法是指在中医药中,药物搭配的一种规律和原则。

通过合理配伍,可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下面将依次介绍中药配伍的十个法则。

一、相似法:相似法是指将功能相似或相近的药物进行配伍,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例如,咳嗽常用的药物川贝母和薏苡仁具有润燥化痰的功效,它们配伍在一起可以协同作用,加强疗效。

二、互补法:互补法是指将功能互补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例如,白芍和当归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它们配伍在一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治疗血虚的病症。

三、对消法:对消法是指将具有毒性或不良反应的药物与具有解毒或抑制不良反应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以减轻药物的不良影响。

例如,银翘解毒片中的连翘和银花具有解毒作用,与具有抗病毒功效的连翘配伍在一起,可以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损伤。

四、互化法:互化法是指将药物中的某些成分通过配伍能够相互改变其药效的特性。

例如,黄连和黄芩具有消炎祛热的功效,配伍在一起可以增强药效,并且相互之间可以改变药物的特性。

五、相剋法:相剋法是指将具有相克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抑制病症的效果。

例如,陈皮和枳实具有行气健胃的功效,它们配伍在一起可以互相抑制,加强功效。

六、制衡法:制衡法是指将药物中的某些成分通过配伍能够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药效的目的。

例如,升麻和附子具有相反的性味和功效,由于其能够相互制约,因此在配伍时需要注意平衡。

七、相宜法:相宜法是指将对疾病有益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协同作用的效果。

例如,枸杞子和龟板具有滋养肝肾的功效,配伍在一起可以共同起到补肾养肝的作用。

八、配伍禁忌法:配伍禁忌法是指在中药配伍时需要避免使用相互有禁忌或不宜同时使用的药物。

例如,茶和陈皮具有相互抵消的作用,因此在配伍时需要避免同时使用。

九、药味相合法:药味相合法是指在配伍中需要考虑药物的气味和口感,以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例如,口感苦寒的草药可以与味辛热的草药配伍,以改善其口感。

常用中药配伍技巧

常用中药配伍技巧

常用中药配伍技巧中药配伍技巧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合理的药物搭配,可以发挥药效的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配伍技巧:1.相互协同相互协同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配伍后,其药效相互增强,共同发挥治疗作用的技巧。

例如,黄连和黄芩的配伍,可以增强它们的抗菌、抗炎作用;白芍和当归的配伍,可以共同活血散瘀、调经止痛。

这种技巧常用于中医方剂的配伍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方剂的疗效。

2.主副药配伍主副药配伍是指在一剂方中,选择一种主药,再配伍一种或多种副药,主要是为了增强主药的治疗作用或减轻其不良反应。

例如,利胆通脏汤中的夏枯草是主药,具有清热利湿、消肿利尿的作用;而茯苓、草决明则起到增强清热利湿作用的副药作用。

3.调和药性调和药性是指通过药物的配伍,使其药性与病情相适应,达到平衡的技巧。

例如,苍术和白术是中药中常用的健脾药,苍术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白术则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二者配伍可以起到互补作用,达到调和脾胃的目的。

4.根据病情配伍根据病情配伍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搭配。

例如,对于湿热病患者,可以选择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如黄连、黄芩、茵陈蒿等;对于气虚病患者,可以选择具有补气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如黄耆、党参、白术等。

5.药物间相克药物间相克是指药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能直接配伍使用的技巧。

例如,龙胆草与大黄具有相克作用,应避免同时使用;附子和甘草也具有相克作用,应相互慎用。

这种技巧在配伍中尤为关键,避免了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了药效的发挥。

以上是常用的中药配伍技巧,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减轻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配伍规律,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

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

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中医辨证施治具体表现在理,法,方,药的一致性。

除了辨证精确,立法不差外,能否收到预期疗效还要看药物使用是否妥当。

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时间,体会到药物已经配伍,就大大增加了各药作用的复杂性,药物的性能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以下为各脏腑用药配对及方剂归类: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药物配对: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药物配对: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药物配对:熟地—当归,如四物汤;白芍—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生地,如炙甘草汤。

中药配伍技巧

中药配伍技巧

中药配伍技巧
中药配伍技巧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中药组方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合理搭配中药,达到增强药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疗效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中药配伍技巧的示例:
1. 因药方剂:即根据病情和症状的不同,选择一些主药,再根据这些主药的作用,选择辅药和调药,使各药共同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

2. 相宜配伍:即一些中药之间有较好的配伍效果,能够相互增效,提高疗效。

例如,黄连和黄芩配伍,能够起到协同抗菌的作用。

3. 药性调配:药性调配是指根据病情和需要,选用不同药性的中药进行配伍,以达到调和病机、平衡药性的目的。

例如,对于热病,可以选择寒凉药物与温热药物相结合。

4. 同类药物配伍:即选择同类的中药进行配伍,如多味清热解毒药物组合使用。

这样可以加强疗效,提高药物的适应性。

5. 逆向配伍:逆向配伍是指将相反或具有对立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

例如,将偏寒药物与偏热药物配伍,能够平衡药性,起到调和作用。

请注意,中药配伍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确定,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配伍方法52种技巧

中药配伍方法52种技巧

中药配伍方法52种技巧中药的配伍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理的配伍可以提高药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以下是52种中药配伍方法的技巧:1. 同功增效:将功效相同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提高疗效。

2. 互补调和:将功效相似但不同性质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互相调和,达到更好的疗效。

3. 相似搭配:将相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提高疗效。

4. 对决配伍:将相互制约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避免不良反应。

5. 配伍加减: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药物的配伍比例,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6. 隔日配伍:将药物分别隔日使用,可以避免过度使用,达到更好的疗效。

7. 交替使用:将不同性质的药物交替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达到更好的疗效。

8. 逐渐加减:将药物逐渐加减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达到更好的疗效。

9. 毒药配伍:将有毒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0. 疏散配伍:将疏散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1. 收敛配伍:将收敛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2. 温热配伍:将温热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3. 冷凉配伍:将冷凉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4. 透疹配伍:将透疹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5. 止血配伍:将止血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6. 活血配伍:将活血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7. 补虚配伍:将补虚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8. 降脂配伍:将降脂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9. 降压配伍:将降压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20. 调节免疫配伍:将调节免疫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常用中药配伍法

常用中药配伍法

常用中药配伍法常用中药配伍法1、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2、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4、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5、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6、黄芩得连翘则解毒;7、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8、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9、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10、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11、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12、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13、白术得黄芩则安胎;14、陈皮得白术则补脾;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16、附得苍术则开郁结;17、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18、乌梅得干葛则消酒;19、砂仁得枳壳则宽中;20、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21、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22、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23、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24、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25、大黄得芒硝则润下;26、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27、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28、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治病有主药,口决要记牢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药便是错; 火结必要用大黄,枳壳枳实紧跟着;寒结必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跟着;实结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跟着;调气必要用木香,摈榔元胡紧跟着;透坚必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跟着;破血必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跟着;脾胀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跟着,暖胃必要用硫黄,丹参玉竹紧跟着;腰疼必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跟着;陷下必要用洋参,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紧跟着;去虫必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跟着;顺气必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跟着;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紧跟着;清心必要用黄连,连翘栀子紧跟着;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黄绿豆紧跟着;助脾必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跟着;定痛必要用良姜,宿砂益智紧跟着;治疥必要用斑斑螫麻麻黄,大枫蓖麻紧跟着,治疮必要用神灯,艾绒乳乳香没没药紧跟着;治疔必要用蒜灸,乌金乌金膏,巴豆炒黑研细,用水调涂患处,以膏药贴之;菊花内服甘菊汤,方见卷四疔疮门紧跟着;治邪必要用铜自然铜砂避阳砂,良姜葛根紧跟着;补气必要用党参,炙芪白术紧跟着;补血必要用芎归,生地酒芍紧跟着;补阴必要用熟地,山药萸肉紧跟着;补火必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紧跟着;滋阴必要用黄柏,知母丹皮紧跟着;以上一药为君麻黄杏仁疗寒嗽,芥子半夏紧跟着;款冬紫菀疗虚嗽,百合五味紧跟着;川乌草乌疗风痹,桂枝灵仙紧跟着;黑姜吴萸疗翻胃,丁香胡椒紧跟着;苍术麻黄疗风寒,羌活独活紧跟着;川贝蒌霜疗火痰,苏子菔子紧跟着;乌梅五倍疗虚脱,龙骨牡蛎紧跟着;乌贼诃子疗带下,阿胶肉果肉豆寇紧跟着;条参云苓疗阴虚,骨皮枸杞紧跟着;霍香杷叶疗逆气,赤石滑石紧跟着;芫花大戟疗水肿,牵牛防已紧跟着;瓜萎天冬疗结胸,川贝川朴紧跟着;苦参赤苓疗湿痒,蛇床白芷紧跟着;槐花地榆疗崩漏;荆芥秦艽紧跟着;前胡元参疗头风,薄荷柴胡紧跟着;白附天麻疗风痰,僵蚕郁金紧跟着;桔梗豆根疗喉风,牛子射干紧跟着;三七莲子疗诸血,黄芩童便紧跟着;黄芪用生防风疗自汗,枣仁麦皮紧跟着;芦荟胡连疗阴热,泽泻车前紧跟着;小茴川椒疗肾气,宿砂故纸紧跟着;菖蒲柏仁疗心疾,茯神远志紧跟着;葶苈桑皮疗肺喘,礞石朱砂紧跟着;石膏知母疗热渴,香薷糯米紧跟着;川楝茴香疗疝气,芦巴巴戟紧跟着;升麻柴胡疗气陷,干葛潞党紧跟着;扁豆薏苡疗泄泻,猪苓木通紧跟着;土硷红糖疗菸毒洋烟,大黄芒硝紧跟着;以上两药。

中医名方配伍技巧

中医名方配伍技巧

中医名方配伍技巧
中医名方配伍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相须配伍: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例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2. 相使配伍: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例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3. 相畏配伍: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

例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

4. 相杀配伍:一种药物能够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例如,生白蜜杀乌头毒,防风杀砒霜毒等。

5. 相反配伍: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得另一种新的效果。

例如,桂枝——白芍(气——血)的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连——肉桂(寒——热)的交泰丸,治心肾不交失眠。

在具体使用时,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和体质进行适当的调整,请务必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这些名方配伍技巧。

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

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

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
中医药历经千年,形成了丰富的药材配对经验,下面是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
1. 五味调同:盐、醋、姜、蒜、糖,常用于调味和去腥味。

2. 炙药配当归:炙甘草配当归,可增强药效,常用于治疗虚弱、贫血等症。

3. 同类相配:如当归、川芎、白芍,同属补血药,可相互搭配增强疗效。

4. 药物相生:如黄芪配人参,可相辅相成,共同增强免疫力。

5. 药物相合:如川芎、桂枝、芍药、生姜,可相互协调,共同治疗痛经。

6. 药物相反:如大黄、枳实、黄连,可相互制约,共同治疗腹泻。

7. 特殊配伍:如毛冬青、贝母、连翘、板蓝根,可共同治疗急性气管炎。

以上是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但需注意,中药配对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等情况综合考虑,避免不当搭配导致副作用。

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中药。

- 1 -。

中药配伍精要大全

中药配伍精要大全
生姜:陈皮苦辛性温,功擅理气健脾,和胃止呕。生姜辛温,功偏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二药相伍,陈皮得生姜,温阳散寒,有助理脾除湿,生姜得陈皮,则和胃燥湿,理气降逆止呕功强。另外,陈皮燥湿化痰,生姜温散寒饮,故合用能化痰散饮(311)
藿香:陈皮辛开苦降,其性温和,燥而不烈,为脾肺气分药。其既能行气健脾,调中快膈,又能健脾燥湿,导滞化痰,还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藿香气味芳香,为解暑之上品,善治暑湿为患,湿化气行则脾胃调和而呕逆自止,又能醒脾和胃,开胃进食。二药伍用,陈皮行气燥湿,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气行有助湿散,湿化便于气行,二者相辅相成,共调中焦,芳香快脾(332)
木香:陈皮苦辛芳香,乃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常用之品。木香辛苦温,香气浓郁,行气止痛功效优良,多用于气机不畅所致之腕腹胀满或腹痛泻痢等,二药参用,协同为用,皆芳香理气,共奏行气宽中,开胃止痛之功(332)
大腹皮:陈皮理气健脾,并能燥湿化痰,因其“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与利水药同用,具行气利水之功。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二者伍用,行气通滞,气行则水行,故能消气滞湿阻之水肿(331)
白术: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固表,为培补脾胃必用之品。因脾以运化为司,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能升则健,即补脾阳,又善燥湿,故建殊功。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二者伍用,补脾而不滞气,共奏健脾化湿,行气祛痰之功(209)
桑白皮:陈皮辛温,功能理气健脾,和胃化痰,桑白皮辛散苦降,泻肺平喘,利水消肿。陈皮入脾肺经而重点作用于中焦脾胃,桑白皮专入肺经,重点作用在肺。二药伍用,脾,肺并治,脾气健运,生化有权,痰无以生,肺气宣肃有节,痰热自化,咳喘自止(314)
柴胡:枳实苦泄沉降,下气消痞,理气除满;柴胡辛散升阳,疏肝解郁。二者伍用,一升一降,一肝一脾,具升降气机、调理肝脾之功。柴胡得枳实,最善疏肝理气,通阳达郁。主治:肝脾不调,气机不利证。(327)

中药常用配伍

中药常用配伍

中药常用配伍
中药常用配伍主要包括:
1. 白鲜皮+地肤子: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治湿热下注所致皮肤瘙痒。

2. 白茅根+侧柏叶:主清热凉血,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

3. 金钱草+车前草:主清热利湿,利胆消炎,治急性黄疸肝炎。

4. 白术+茯苓:主利水渗湿,治脾虚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

5. 白茅根+马齿苋:主清热凉血通淋,治热淋小便短数,涩色黄赤,大便秘结。

6. 豨莶草+夏枯草、胆草:主活血通络,平肝泻热,治高血压。

7. 海桐皮+牛膝、苡米:主祛风通络化湿,治下肢关节炎。

8. 青风藤+石楠藤: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治肢体酸痛,风湿痹症,关节不利。

9. 高良姜+草果:主散寒止痛,治腹部冷痛,得温痛减。

此外还有降酶一号、降糖一号、肠炎一号、解毒一号、滋阴一号、化湿开胃、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配伍。

具体配伍应结合症状和医嘱,使用时注意安全合理。

中药配伍大全

中药配伍大全

中药配伍大全1、白术配猪肚——补气健脾2、白芍配当归——养血柔肝3、人参配莲子——补中益气4、党参配大枣——补脾益气5、黄芪配白术——补气健脾6、甘草配大枣——养心安神7、升麻配柴胡——升举阳气8、阿胶配蜂蜜——滋阴润燥9、杜仲配续断——补益肝肾10、肉苁蓉配枸杞子——补益肝肾11、冬虫夏草配乌鸡——补血滋阴12、女贞子配决明子——清养头目13、麦冬配山药——益气补脾14、石斛配北沙参——滋阴润燥15、当归配黄芪——益气补血16、西洋参配甘草——补益心气17、葛根配菊花——风热感冒18、葛根配白芍、木瓜——舒筋活络19、葛根配伍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20、葛根配柴胡、白芷——解表散寒21、葛根配山楂——清热降脂22、三七配丹参——活血化瘀23、三七配山楂——行气化瘀24、何首乌配乌鸡——补血乌发25、桑葚配枸杞子——滋阴补肾26、鹿茸配熟地黄——益精补血27、淫羊藿配肉苁蓉——补肾壮阳28、山药配扁豆——补脾止泻29、黄精配党参——补益脾气30、天冬配川贝母——润肺清热31、益母草配丹参——活血调经32、红花配桃仁——活血通经33、月季花配川芎——疏肝解郁34、柴胡配川芎——疏肝解郁35、青皮配陈皮——疏肝理气36、麻子仁配瓜蒌——润肠通便37、决明子配荷叶——润肠通便38、川贝母配梨——滋阴润肺39、枇杷叶配白茅根——清热生津40、苦杏仁配紫苏子——宣肺止咳41、白果配莲子——收涩止带42、黄连配黄芩——清热止呕43、夏枯草配枸杞子——清肝明目44、菊花配决明子——清热明目45、金银花配连翘——清热解毒46、芦根配茅根——清肺胃热47、板蓝根配金银花——清热解毒48、槐花配胖大海——清火润喉49、砂仁配寇仁——健脾化湿50、茯苓配山药——健脾利湿51、藿香配佩兰——清暑祛湿52、薄荷配防风——祛风止痒53、桑叶配菊花——疏散风热54、神曲配山楂——消食开胃。

中药处方常见八大配伍技术

中药处方常见八大配伍技术

中药处方常见八大配伍技术中药处方配伍技术是中医临床用药之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即“阴阳平衡”思想。

中药处方常见的八大配伍技术一、大小配伍:剂量大小变化小承气汤:大黄12、枳实9、厚朴6 ,主热证。

厚朴三物汤:厚朴24、枳实15、大黄12 ,主气闭证。

目的:改变适应证。

中医用药之精妙处,古有“传方不传量”。

二、阴阳配伍:君阴臣阳,君阳臣阴君阴臣阳左归丸:熟地、山药、龟板胶,主滋补肾阴填精;鹿角胶、菟丝子,主补助肾阳。

目的:补肾阳助化生阴精。

君阳臣阴右归丸:附子、肉桂、鹿角胶,主补肾中之阳;熟地、山药、山萸肉,主补肾肝脾三阴。

目的:为化生阳气补实之物质基础。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三、寒热配伍:君寒臣热、君热臣寒君热臣寒四逆汤:附子、干姜,主回阳救逆/热;猪胆汁,清热泻火/寒。

目的:抑过热伤阴。

君寒臣热芍药汤:黄连、黄芩、大黄,主清热泻火;肉桂,大辛大热。

目的:防过寒伤中。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四、补泻配伍: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补中有泻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萸肉,主补肾肝脾三阴;泽泻、茯苓泻三焦湿邪。

目的:防过度补阴而滋腻、留邪。

泻中有补白虎汤: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炙甘草、粳米,益胃生津。

目的:泻而不伤正,补而不留邪。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五、表里配伍:君表臣里,君里臣表君里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细辛,温肾阳,主阳气虚里寒证/助阳;麻黄:发散表邪/解表。

目的:袪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君表臣里中药处方配伍技术是中医临床用药之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即“阴阳平衡”思想。

柴胡、葛根、甘草、羌活、白芷,解肌发表/表证黄芩、石膏,清里热/里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六、动静配伍:君动臣静,君静臣动君动臣静败毒散:柴胡、川芎、羌活、独活,主发散表邪/动;人参、茯苓、甘草,主补中气/静。

目的:不伤正气,培元又败毒邪。

君静臣动阳和汤:熟地、鹿胶、肉桂,主补肾精/主静;麻黄辛散、通经络,主阳气开结/主动。

中药配对用法

中药配对用法

中药药对工9 0种---中药配对用法麻黄桂枝5~10g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10g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10g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3~7个;10g外感表证轻浅者。

月服后避风菊花桑叶10g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 ;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g先煎;10g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30~45g先煎;15~30g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60g ; 30g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 (清炙炒用);5~8g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10~15g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10g ;10~15g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3g(吞服)、5~10g(煎服);10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

皂荚明矾1g;0.5g减肥、祛痰、降脂,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

1.服2.药期长,3.需3个月以上。

4.需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

鲜茅根茅花30g;5~10g清热、止血、生津,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血证。

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

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

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临床中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合理地配伍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互补作用或减低毒副作用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配伍方法总结:一、相辅相成法:1.参与配伍:多种中药中均含有人参,配伍时可相互增强药力,如人参和党参,可增强益气作用。

2.形似补法:体质虚弱患者,可选用原料具有形态类似的药物,并可互相补充作用,如黄芪、党参、白术,可同时使用。

3.形似调法:用药物性质不同,但形态相似的药物进行配伍。

如将强心利尿的草果与银翘清热解毒药与小青龙加石膏清热解毒剂合用,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

二、相辅相济法:1.四气调和法:常用于中医治疗气虚症候群时,四气药物配伍通常主要有生脐黄、黄耆、党参、白术。

2.补养阴阳法:在阴阳两亏中使用中药配伍,常用的有四君子汤、四逆散等。

三、相互制约法:1.配伍药物中含有毒副作用明显的中药时,可以配伍对抗其毒副作用的药物一同使用,如紫花地丁与大黄同用,大黄有泻下作用,与紫花地丁可以相互制约,减少泻下作用。

2.易反应药物配伍,防治药物反应及提高药物的疗效。

如化痰止咳剂中的芥子与紫苏叶配伍,可互相促进,改善疗效。

四、以解剂为主的配伍法:1.制剂互相沉淀法:如瞿麦风中含有瞿麦与青黛配伍,目的在于使黛紫沉南于麦汁中,以增强其药力。

2.配伍药物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成分时,可用溶剂做表面活性剂,使不溶性成分溶于水中,增加其疗效。

五、相叠增加疗效法:1.贈融品加炮。

如在配伍甘草时,可以加炒甘草,增加其祛痰作用。

2.以理气药進行叠加治疗。

如四六养心汤(六君子汤+四逆散)用于心脾虚弱的胃痛。

3.心脾两虚的咳嗽,除了加挹白术外,常配伍理气药诸如茯苓、木香、香附等。

六、使用相近功效的中药配伍可加强疗效。

如调理气滞,除了祛痰润燥、气散寒凝方面的中药外,配伍使用调理气滞的药物可加强疗效。

临床中常用的中药配伍方法众多,上述只是其中一些典型的案例,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和药物特点进行配伍使用时需要慎重,确保药物之间的配伍合理性和安全性,达到促进疗效,减低毒副作用的效果。

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

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

中醫臨床常用對藥配伍一、解表祛風,除濕通絡1.麻黃9、桂枝6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頭痛及風寒濕痺諸症。

2.麻黃10、浮萍12功用:宣肺發汗,利水消腫。

主治:風水為病,身熱惡風,頭面四肢浮腫,小便不利,或風疹瘙癢。

急性腎炎水腫有效,夏天用香茹代麻黃。

3.荊芥10、防風10功用:袪風解表,止瀉止血。

主治:感冒風寒濕邪,泄瀉痢疾,瘡瘍初起,便血,血崩經多。

二味炒用能止血止瀉。

荊芥偏入血分,防風偏入氣分。

4.蒼耳子10、辛夷花5功用:祛風止痛。

主治:風寒或風濕上壅之頭痛,鼻塞,鼻流濁涕,不聞香臭。

急性鼻炎,作用顯著。

慢性者須配合益氣扶正之品,不可專恃本品。

5.荊芥10、白礬0.6~1.5功用:祛風化 。

主治:風痰壅盛,小兒驚風,癇症。

6.蔥白10、豆豉12功用:通陽發汗。

主治:外感初起惡寒發熱,無汗。

藥輕功著,凡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後感冒,隨手獲效。

7.桑葉10、菊花10功用:疏風清熱,平肝明目。

主治:風熱上受之頭昏目眩,或肝陽上擾之頭暈、目赤腫痛。

一偏疏風,一偏清熱,內傷、外感均適用。

8.桑葉10、桔梗6~10功用:宣肺疏風。

主治:風熱咳嗽,痰多不爽。

9.蔓荊子10、連翹12功用:袪風清熱。

主治:風熱上襲,風火頭痛,暴發火眼。

用治風熱上受諸證有效,佐以蒲公英、菊花更妙。

10.桑葉10、蘇子10功用:疏風清熱,降氣平喘。

主治:肺熱受風,咳逆上氣,吐痰粘稠,氣喘,口渴。

11.柴胡6~10、前胡10功用:調氣止咳,解散風熱。

主治:風熱氣滯不宣,胸脅疼痛,咳嗽有痰。

止咳時柴胡量小於前胡;止脅痛柴胡量大於前胡。

12.茺蔚子(又名三角胡麻)10、白僵蠶12功用:祛風涼肝,活血止痛。

主治:頑固性偏頭痛。

偏於涼散止痛,對肝經風熱之頭痛有效。

13.芥穗10、薄荷10功用:袪風散熱,解表發汗。

主治:風熱表症,汗不出頭痛,目赤。

荊芥辛溫,卻溫而不燥,性質平和,芥穗效用較荊芥強。

與薄荷配伍一氣一血,增強輕散解表之效。

史上最全的中药配伍总结(学中医必看)

史上最全的中药配伍总结(学中医必看)

史上最全的中药配伍总结(学中医必看)处方上经常当归、白芍同用,苍术、厚朴同用,半夏、陈皮同用,这种药物的配伍,主要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有根据,有理论,不是随便凑合的。

通过适当配伍,能加强药物的效能,扩大治疗的范围,值得我们重视。

兹为便于大家的掌握和进一步理解它的作用,拟分三类叙述如下。

第一类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得另一种新的效果。

这类最有意义。

例如:桂枝——白芍(气——血)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气——血)二参汤,养心和血。

金铃子——延胡索(气——血)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气——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栀——丹皮(气——血)加味逍遥散,清肝热。

黄连——肉桂(寒——热)交泰丸,治心肾不交失眠。

黄连——吴茱萸(寒——热)左金丸,平肝制吐酸。

黄连——干姜(寒——热)泻心汤,除胸中邪结。

柿蒂——丁香(寒——热)丁香柿蒂汤,止呃逆。

石膏——细辛(寒——热)二辛散,消牙龈肿痛。

黄连——木香(寒——温)香连丸,止赤白痢。

黄芩——厚朴(寒——燥)芩朴汤,化脾胃湿热。

黄柏——苍术(寒——燥)二妙丸,治下焦湿热。

白术——枳实(补——消)枳术丸,健脾消痞。

黄芪——防风(补——散)玉屏风散,治体虚感冒。

白芍——柴胡(补——散)四逆散,和肝泄热。

红枣——生姜(补——散)桂枝汤,和气血。

鳖甲——青蒿(补——清)青蒿鳖甲汤,退骨蒸。

黑芝麻——桑叶(补——清)桑麻丸,治肝阳头晕。

枸杞子——菊花(补——清)枸菊地黄丸,明目。

干姜——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汤,化痰饮。

白矾——郁金(敛——散)白金丸,治癫痫。

柴胡——前胡(升——降)败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枳壳(升——降)杏苏散,调胸膈气滞。

半夏——黄连(辛——苦)泻心汤,止呕。

皂角——白矾(辛——酸)稀涎散,涌吐风痰。

乌梅——生地(酸——甘)连梅汤,化阴生津。

常用中药配伍速记

常用中药配伍速记

常用中药配伍速记麻黄配桂枝: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麻黄配苦杏仁:治喘咳气逆•风寒束肺者尤宜。

麻黄配石膏:治肺热咳喘效佳。

桂枝配白芍: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

柴胡配黄芩: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知母配黄柏:治阴虚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贝母: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栀子配淡豆豉: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黄连配吴茱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黄柏配苍术: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青蒿配鳖甲:治阴虚发热。

地骨皮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嗽大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广藿香配佩兰:善化湿和中、解暑、发表。

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也无论有无表证,均可投用。

附子配干姜:,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吴茱萸配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治脾肾阳虚之久泻。

香配柿蒂:治虚寒呕吐、呃逆效著陈皮配半夏:治痰湿滞中停肺。

川楝子配延胡索(金铃子散):行气止痛,疏肝泄热,应用于肝郁化火,胁肋胀痛。

薤白配瓜蒌:治痰浊闭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地榆配槐角:治血热出血诸证•痔疮出血及便血。

蒲黄配五灵脂:治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白及配海螵蛸: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吐血、便血效佳。

郁金配石菖蒲:治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狂、癫痫。

郁金配白矾:治痰热蒙蔽心窍之癫痫发狂及痰厥。

磁石配朱砂:治烦躁不安、心悸失眠证。

人参配附子:治亡阳气脱效佳。

人参配蛤蚧: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

黄芪配柴胡、升麻:治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

甘草配白芍:治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女贞子配墨旱莲:治肝肾阴虚之证。

中药学中的几组治头痛药羌活:太阳头痛,上半身风湿疼痛独活:少阳头痛,下半身风湿疼痛细辛:鼻渊头痛白芷:阳明头痛川芎:各种头痛,“头痛离不了川芎”藁本:厥阴头疼吴茱萸:中寒肝逆头痛天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全蝎:顽固性偏正头痛,风湿顽痹蜈蚣:顽固性偏正头痛,风湿顽痹菊花:肝风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钩藤: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石决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代赭石: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罗布麻: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刺棘藜:肝阳上亢,头晕目眩里寒证:包括寒邪袭肺之咳嗽清稀白痰,寒凝脾胃之脘腹凉痛、泄泻等,寒客肝脉之少腹冷痛、疝气、痛经等。

中医选方用药的原则及常用中药的配伍

中医选方用药的原则及常用中药的配伍

中医选方用药的原则及常用中药的配伍
为医之道,贵在辨证,辨证当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四诊八纲,然后得出“证”的概念。

有证要有方,有方要有药,是以理、法、方、药,是中医临床之要素。

其中选药尤为重要。

药有四气五味,必须配合得当,药证相合,方见功效。

用药要专,不可庞杂,切不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面面俱到,处处不漏,结果必然是杂乱无章,药物重叠。

药的用量,亦不可过轻过重,轻重之法,当视证情轻重缓急而定。

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病重药轻,则药不能及,均非所宜。

另一方面,药的用量,还应根据药的本身性味质地而定,如滋补药芪、地之类,轻用则无力;若细辛、麻黄、黄连等则不宜重用。

古人有云“(细)辛不过钱,麻(黄)不过八”,此当不必拘泥。

但这种严格控制其量,无非示人以规矩,至于剧毒药如雷公藤治肾炎、风湿痛,白花蛇、乌梢蛇等虫类药治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均有较好的疗效,当然用之宜慎,不可滥用、久服。

《经》云“大毒治病,十衰其六”,即是此意。

对于药物配伍,亦有讲究,配伍得好,可以增强疗效,俗称为对子药。

如牛蒡子配蝉衣清热透疹,三棱配莪术活血止痛,姜黄配海桐皮治脊痛,防己、苡仁配络石藤治腓肠肌转筋,天麻配南星化痰除眩,石膏配细辛治头痛、牙痛,细辛配川芎治头痛、心绞痛,全蝎配蜈蚣治面神经麻痹及三叉神经痛,干姜配乌梅治嘈杂吞酸,桃仁配红花通络和血,有祛瘀生新之效,人参配附子除痹止痛,桂枝配附子回阳救逆,其他古代成方,如瓜萎配薤白治胸痹,延胡配川楝子治胃痛、疝痛,蒲黄配五灵脂治瘀血痛,白芍配甘草治筋挛急及腹虚痛,桂枝配甘草解除冲逆,此种配伍方剂甚多,举不胜举,可在临床上选择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处方常见的八大配伍技术
一、大小配伍:剂量大小变化
小承气汤:大黄12、枳实9、厚朴6 ,主热证。

厚朴三物汤:厚朴24、枳实15、大黄12 ,主气闭证。

目的:改变适应证。

●中医用药之精妙处,古有“传方不传量”。

二、阴阳配伍:君阴臣阳,君阳臣阴
■君阴臣阳
左归丸:熟地、山药、龟板胶,主滋补肾阴填精;
鹿角胶、菟丝子,主补助肾阳。

目的:补肾阳助化生阴精。

■君阳臣阴
右归丸:附子、肉桂、鹿角胶,主补肾中之阳;
熟地、山药、山萸肉,主补肾肝脾三阴。

目的:为化生阳气补实之物质基础。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三、寒热配伍:君寒臣热、君热臣寒
■君热臣寒
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主回阳救逆/热;
猪胆汁,清热泻火/寒。

目的:抑过热伤阴。

■君寒臣热
芍药汤:黄连、黄芩、大黄,主清热泻火;
肉桂,大辛大热。

目的:防过寒伤中。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四、补泻配伍: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补中有泻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萸肉,主补肾肝脾三阴;
泽泻、茯苓泻三焦湿邪。

目的:防过度补阴而滋腻、留邪。

■泻中有补
白虎汤: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炙甘草、粳米,益胃生津。

目的:泻而不伤正,补而不留邪。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五、表里配伍:君表臣里,君里臣表
■君里臣表
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细辛,温肾阳,主阳气虚里寒证/助阳;麻黄:发散表邪/解表。

目的:袪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君表臣里
柴胡、葛根、甘草、羌活、白芷,解肌发表/表证
黄芩、石膏,清里热/里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六、动静配伍:君动臣静,君静臣动
■君动臣静
败毒散:柴胡、川芎、羌活、独活,主发散表邪/动;
人参、茯苓、甘草,主补中气/静。

目的:不伤正气,培元又败毒邪。

■君静臣动
阳和汤:熟地、鹿胶、肉桂,主补肾精/主静;
麻黄辛散、通经络,主阳气开结/主动。

目的:补而不腻,通而不伤正。

●为中医整体观之体现。

七、升降配伍:君升臣降,君降臣升
■君升臣降
升阳益脾汤:黄芪、陈皮、防风,主补升中气/升;
半夏,泽泻,主降泻湿邪/降。

目的:升中有降,防太过。

■君降臣升
济川煎:肉苁蓉、当归,主润肠通便/降;
升麻,提升中气/升。

目的:轻宣升阳,浊阴自降。

●为中医整体观之体现。

八、敛散配伍:散中有敛、敛中有散
■散中有敛
桂枝汤:桂枝、生姜辛散,主解肌发表/散;
白芍,酸敛,调营卫/敛。

目的:辛散不伤阴。

■敛中有散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固表止汗/敛;
防风,解表散风/散。

目的:敛中有散,不留邪。

●为中医整体观之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