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12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学案人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与文化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
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
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
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
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
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
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材拓展] 孔子的文化贡献
(1)整理西周文献
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
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2)述而不作
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
学派
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
道家思想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
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崇尚自然,主张超
越功利去追求精神
自由的倾向,对中
国古代文化产生了
重要影响
庄子
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
无为;提出“齐物”的观点
法家思想李悝
经济上:“尽地力之教”;政治上:主张
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
治体制的建立乃至
秦始皇统一全国,
起到了重大作用;商鞅
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
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
井田制度
韩非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
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
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
则备变”
汉代以来,其法治
思想被吸收到儒学
体系中,成为维护
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思想墨子
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
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
利精神的主张。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
逻辑学方面
汉代以来,逐渐湮
没失传
[教材拓展] 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
(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
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战争和政治变革,以图自强并统一全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的恢复周礼、仁政爱民等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最有利于结束分裂动荡局面的是法家提出的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加强君